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进展
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进展_丛晓亮

综 述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进展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200433) 丛晓亮 赵仙先 [摘 要]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及血管狭窄所导致的特征性缺血症状。
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对大部分患者有效,但是在减量过程中或停药时往往出现复发。
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但是再狭窄率也较高。
血管旁路移植术远期通畅率高,如果患者有明确的适应证,应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
[关键词] 多发性大动脉炎 主动脉 肺动脉 免疫抑制剂1 引 言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肺动脉也可受累。
本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也可见于男性及其他年龄段人群。
临床表现包括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及特征性缺血症状。
全身症状主要有发热、关节痛、盗汗、体重减轻等;缺血症状主要与累及血管的范围及严重程度相关,包括间歇性跛行、脉搏减弱、心绞痛、视力减退、脑卒中等。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世界性疾病,东亚、南亚及拉丁美洲的发病率要高于其他地区,日本的年发病率估计为1.2例/ 10万。
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细胞和体液免疫、感染及性激素等多种因素。
现有治疗手段仅限于控制炎症反应,缓解症状,对阻止病情进展无明确效果。
现将该病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2 药物治疗2.1 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g l u c o c o r t i c o i d,G C)是当前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一线药物。
常用起始剂量为每日0.5~1m g/k g,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逐渐减量,以维持量治疗1~2年。
研究表明,大部分急性期的该病患者对G C都较敏感,但在减量过程或停用时绝大多数患者会复发。
即使症状得到控制,临床上处于稳定期,潜在的血管损伤也有可能一直进展,不断累及新的血管[1-3]。
此外,G C 疗效不佳还体现在维持病情稳定的时间较短, M a k s i m o w i c z-M c K i n n o n等[1]报道,28例该病患者接受随访,其中仅有8例(29%)可长时间(等于或超过6个月)处于稳定期。
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治分析

se o i r r ae t n e e t n t e a y b f r o d s o mo e ma n e a c h r p . o cu i n E r tn ss we e t td wi i t r n i h r p eo e lw o e h r n i t n n e t e a y C n l so : a l e h v o y
能较 好 地 改善 症 状 。
关键 词 : 多发 性 ; 动脉 炎 ; 皮 质 激 素 大 糖
中 图 分 类 号 : 4 R5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 6 1 9 4 2 1 0 — 0 6 0 1 7 — 1 X( 0 2)3 0 4 — 2
多 发 性 大 动 脉 炎 是 指 主 要 累 及 主 动 脉 及 其 主
参 考文 献 :
[] 1 丛晓 亮 , 仙光 . 性 大动 脉 炎治疗进 展[ _ 医学 ,0 9 4 ( )3 1 3 3 赵 多发 J新 ] 2 0 ,0 5 :3 — 3 .
[ ] 索锦 , 春 阳 , 2冯 李 程斌 , 婴 幼儿血 管 瘤糖 皮质激 素 受体 的表 达及 意 义f . 等. J 中山大 学 学报 ( 1 医学科 学版 ) 20 2 (5 :3 6 ,0 6,7 3 )6 — 5
( ) 三 实验 室及 相关仪 器检查
化 验 检 查 E R增 快 4例 , R 阳 性 3例 , C S C P WB
收 稿 日期 : 0 2 0 — 6 2 1— 3 2
作者简介 : 宋晓琳 ( 9 5 )女 , 1 7 一 . 湖北襄 阳人。主治医师 , 研究方 向: 肾病 内科 。
46
多发 性 大动 脉 炎 诊 治 分析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10例临床分析

发病机制与病理特点
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
病理特点
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可出现血管壁炎症、纤维素样坏死、肉 芽肿形成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患儿可出现乏力、发热、肌肉或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可表现为受累血 管支配区域的组织缺血、缺氧表现,如头痛、头晕、晕厥等。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预后 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01
02
03
04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严 重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
本研究通过对10例儿童多发性 大动脉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及预后情况。
结果表明,儿童多发性大动脉 炎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关 节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 者可出现血管杂音及搏动减弱 或消失等体征。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血管炎, 具有反复发作、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的特点。
结果表明,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主要表现为发热 、乏力、关节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出 现血管杂音及搏动减弱或消失等体征。
本研究通过对10例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资 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 情况。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病理学特点,采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管 学组制定的标准进行诊断。
03
治疗方法与效果
治疗方法
激素治疗
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激素,控制炎症反应。
免疫抑制剂
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辅助控制炎症。
生物制剂
如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等,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治疗效果及并发症
治疗效果
多发性大动脉炎

s n J .E r J P am el20 e 1 3 4 2 3 :5 - 3. i [ J u hr ao,0 3 Sp 0,3 (- ) 17 6 o
6 Fed n L Ag ir L, il , t 1 I elu i-1 i hbt lma J, u re Zo M e a . ntre kn 0 n iis
5 Ha wa d y r R, No s l sui TO, S a i R , e a . C r i p oe f e f cl a t 1 a d o r t i e- c v f e o i t re k n _ 0 n e t f n el u i —1 i mu n my a d a i h mi — e e f - i f e c o r i l s e a ‘ p ru c r
lu i-1 i a e h ma ah mslm t pa u s: rlt n o e kn 0 n ncd u n te ce i lq e c eai t o
4
l ortis n a oi poen k ok u mc J . o i poe i pl o rti p n p E n o t ie【 ]M l d, c Me
i t l h p r l i a tr n go a t o se t i l tto i n i y e p a a f a 4 plsy r tn mp a a in n ma s e n
id cbe ii x e y tae : rsi n cl et J . n u i ntc i sn s epes n a d e dah【 ] l r o d h  ̄ o l A t oce ho ac Bo,19 r 1 3 : 1- . r f sl T rmb V s i e i r l 9 9 Ma,9( )6 1 6
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运动相关因素

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运动相关因素【摘要】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或Takayasa病(TA)。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由于侵犯的大动脉部位不同,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可导致病变处动脉扩张或形成动脉瘤,相应器官组织缺血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本文作者通过对比临床上此类患者的病情演变认为:合理的治疗和适当的运动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师在给予患者适当治疗的同时,可以提供个体化、有针对的运动指导,将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多发性大动脉炎;运动;相关因素1.临床资料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不常见的血管疾病,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
根据我国报道,女性比男性发病者较多,发病年龄30岁以内者占90%。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本病活动期可出现发热、无力、并发关节炎及结节性红斑,如果病变侵犯主动脉,表现为脑动脉及锁骨下动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可有头痛、头昏、晕厥、脑血栓形成,出现偏瘫、失明、一侧或双侧上肢无力、酸痛、麻木、单侧、双侧上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血压测不出,左侧比右侧多见,50%左右的病人在颈部可闻及血管性杂音。
如果病变侵犯腹主动脉及分支和肾动脉,临床表现为顽固性高血压,少数病人下肢发冷、下肢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上肢血压增高显著,下肢血压降低或测不出,下肢血压低于上肢,血管造影能确诊动脉狭窄的程度与病变部位。
2009年我院收治2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人,病史介绍如下:患者女,47岁,防疫站工作,因头晕20余年,胸闷、气促、心前区疼痛2年,发热1天入院。
该患者25岁时因血压升高达200/144mmHg,以“肾性高血压”在昆明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动脉造影检查示:右侧肾动脉狭窄及双侧颈动脉狭窄。
行右肾移植术,20年来经常感头晕,近2年感胸闷、气促、心前区隐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血压150/100mmHg,神智清楚、口唇紫绀,心率88次/分,节律整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颈部可闻及Ⅲ级收缩期血管杂音,心电图示:ST-T改变,ST段下降,Ⅱ、Ⅲ、avF下降0.5mv、V3-V5下降0.1mv,T波低平、低电压、电轴右偏。
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运动相关因素

此 两例患者 , 3 有 O多年病史 , 发病 时为 年轻女 性 , 因不 明。第 一例患 原 者 以头 晕、 血压为首发 症状 。 昆 明医学 院 附属 医 院行 动脉造 影 术示 : 高 在 右 侧 肾动 脉狭窄 , 双侧颈 动脉狭窄 。 在该 院行右侧 肾移 植术 后 , 症状 有所缓 解。 第二例患 者 , 反复头 晕、 长期 黑朦 。在 北京 天 坛 医院行 头 部 MR , / 颈部 血管 彩超、 头颈部血管造影等检查 , 建议做颈外血管搭桥术, 由于手术风险大, 成 功率低 、 费用 高、 术后 颈部血管废用 、 导致颈 部血管 阻塞 加重 等多种 因素 , 回 家坚持大运 动量锻炼 , 虽然 动脉 狭窄仍 然 存 在 , 头晕 症 状无 改善 , 随 时间 但 迁延 , 情无 明显 演变 , 病 又未 做相应 处 理 , 时无 不适 表 现。第 一例 患 者经 平 常出现胸 闷、 气促 、 心前 区隐痛不适 、 间阵 发性 呼吸 困难等相 应症 状 , 夜 曾多 次行心 电图检查示心肌 缺血 , 常服 用丹 参 片 、 奥心 血康 、 地 速效 救心 丸等 治 疗, 症状有所缓解。第二例患者 , 因长期从事体育运动, 促进血液循环。 病情 稳定 。无名 动脉次全 闭塞 。 侧颈 总 动脉 闭塞 , 左 右颈 总 动脉 、 锁骨 下 动脉 右 次 全闭塞 , 椎动脉异 常增粗 , 腔增 大 。 支循 环 建立 并 丰富 。故平 常无 特 管 侧 殊 不适 , 能胜任工作 何劳动 。 由上述 两例病人可知 , 在 于运 动 , 动 可 以刨造 顽强 的 生命力 , 生命 运 因 人 而宜 , 量活动 , 以降低患 者的 血液 粘稠 度 , 少 血小板 黏 附及 红细 胞 适 可 减
3 讨论 .
2 周后患者症状改善, 体温持续正常出院。另一例患者女性 ,5岁 , 4 教师。 因头晕 3 年 , O 发热 2 人院 。该患者 1 时 , 明原 因头晕 、 天 5岁 不 乏力 , 引起 未 重视 。每天早晨起 床时感 头晕 、 黑朦 , 体息 3 0分钟 感症 状 好 转。能 胜 任任 何家 务劳动 。大学 毕业后参 a-作 , nr 能胜 任学 习工作 。经 常参 加体育 运 动 , _ 从不 间断。2O O9年 l 1 1月 9日, 因头晕求 医于北京 天坛 医院 , 查颈 部血 管彩 超、 头颈部血 管造 影 、 部 MR 诊 断 为 : 脑 I 双侧 颈 总动脉 、 右侧 锁骨 下动 脉 、 无 名动脉 内膜 弥漫性增厚 , 锁骨 下动脉起 始段 中度 狭窄 , 左侧 左侧 椎动 脉起 始 段走行迂曲, 自身抗体阳性, 心脏超声心动图正常, 双肾彩超正常。诊断: ① 动脉次全闭塞、 前向血流纤细; ②左侧颈总动脉闭塞 ; ③右侧颈总动脉次全 闭塞; ④多发性大动脉炎。建议做颈外动脉搭桥术 , 患者本人不同意。回家 后 口服阿司匹林 5rg每 日一次。坚持大运动量体育运动。目前, 0a , 该患者精 神 状态好 , 饮食好 , 睡眠好 。 相似之处 : ①两例患者均为女性患者 , 年轻时发病, 病情持续 2 年; 0 ② 此 次均为感 冒发 热人院 ; 同在 工作 岗位上 , 个是 教师 , ③ 一 一个 是 预防 医师 , 能胜 任工作和 家务劳动 ; 同时在服用小 剂量 阿司匹林 。 ④
环磷酰胺治疗大动脉炎活动期12例报告

12 治 疗 方 击 .
本组 1 例中, 2 临床痊愈 4 , 例 显效 7 , 例 有效 1 例 。 疗前 后 血 沉统 计 结 果 为 治疗 前 (o 8 治 4 .4± 2 . ) m h 治疗后 为 ( .6±5 6 ) mh P< 34 m / , 5 88 .5 m / , 00 1 0 。追踪观察 7 05 年 , 1 因上感又活 例 . —1 除 例 动外 , 6 余 例病情稳定。其余病例中断随访。
下降或部分恢复正常 , 缺血症状明显改善。有效 : 全 身症状减轻 , 活动期指标有好转 , 缺血症状改善。无 效: 以上 3 项无减轻或加重 。
2 结果
自 2O OO年 1月 一20 01年 2月 住 院的 多发 性 大
动脉炎患者 ( 均符合 国内诊断标 准) . 具备 以下条 件: ①活动期 : 具备活动期症状 ( 发热、 管疼痛 、 血 关 节或/ 和肌 肉疼痛) 与实验室指标异常( 血沉 、 C反应 蛋 白增高)② 已用强 的松及抗生素等治疗月余, ; 活 动相 ( 血沉、 C反应蛋 白) 未恢复正常 , 症状未愈 . 本 组 8 ; 强的松 减量至每 1 1 — 0 g症状又加 例 ③ 3 5 3m , 重, 活动相又异常, 本组 3 ; 例 ④重症病例 , 本组 1 例
[ 中国分类 号1 a 32 9 7 P l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 00 1 g 20)t (7 — l l0 — 9 (02O 一1 4 0 ( 0
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慢性期7例

11 一 般 资 料 .
本 组 患 者 均 符 合 19 90年 美 国风 湿病 学 会 关
T A因早 期 表 现 为 非 特 异 性 症 状 , 以 早 期 诊 断 较 困 所
难 J从 出现 症 状 到 临 床 诊 断 需 要 几 个 月 甚 至 数 年 。一 半 以 ,
于 T 的 诊 断 标 准 , 3例 , 4例 ; 龄 3 ~ 6 A 男 女 年 0 8岁 , 均 平 4. ; 6 7岁 病程 5 9 , 均 2 . 。6例 患 者 为 头 臂 动脉 型 , ~3 平 a 2 3a 均 有不 同程 度 的 头 昏 、 晕 、 痛 、 觉 政 变 以 及 患 侧 脉 搏 减 眩 头 视
现代 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 en o r a o It rt r i nl h e n s r d ie 0 0A r 1 ( 0 d r J un l f ne a dT a t a C i s a dWet n Me i n 1 p , 9 1 ) g e di n e o e c 2
[ 键 词 】 多发 性 大 动脉 炎 ; 关 阿加 曲班 ; 色超 声 彩 [ 中圈 分 类号 】 R 4 . 535 [ 文献 标 识 码 ] B [ 章 编 号 ] 10 文 08—84 (0 0 1 —13 —0 8 9 2 1 0 2 8 2 J
疗 前 的 4 % ~8 % 减 少 到 治 疗 后 的 1 % ~4 %。 1例 胸 腹 2 7 5 3 主动 脉 型 患者 下 肢 麻 木 、 冷 、 力 等 症 状 均 得 到 明 显 改 善 。 发 无 间歇 性 跛 行距 离 由 1 7m 延 长 到 3 2m。治 疗 前 彩 色 超 声 检 1 2
多发 性 大 动脉 炎 ( A) 一 种 慢 性 非 特 异 性 炎 性 动 脉 疾 T 是 病 , 要 累及 主 动 脉 及 其 主 要 分 支 如 头 臂 干 动 脉 、 动 脉 、 主 颈 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Pa),术后血压下降至(132±79)mmHg。
Liang等H列报道,3l处旁路血管有ll处在随访中
万方数据
新医学2009年5月第40卷第5期
333
出现再狭窄或闭塞,随访时间为1日~168个月 (中位数1 1个月)。在Maksimowicz・McKinnon等… 的研究中,17例(共44处)接受血管旁路移植 术,随访时间为4个月一10年(中位数3年), 36%的旁路血管出现再狭窄或栓塞。由此可见,血 管旁路移植术的远期再狭窄率相对较低,是一种较 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中冠状动脉受累率为 10%~30%,且大部分均为冠状动脉开口处狭 窄¨引。这可能与炎症累及升主动脉导致管壁萎缩 纤维化,从而累及冠状动脉开口有关。对于多发性 大动脉炎所致的冠状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效果不 佳,如无明显禁忌证,可考虑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术。Endo等¨4 o报道采用内径较大的自体血管直接 连接冠状动脉及升主动脉,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头 臂型多发性大动脉炎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脑缺血症 状,一般采用升主动脉一颈动脉(或无名动脉)旁 路术;但对于血管狭窄严重的患者,术中钳夹升主 动脉会使脑缺血症状进一步加重。此时可考虑以降 主动脉作为缝合点。肾动脉狭窄者可予行腹主动脉 .肾动脉旁路术,一般采用自体大隐静脉作为旁路 血管;如果血管病变广泛,不适合行血管旁路移植 术,可采用髂内动脉做自体肾移植术,也可取得满 意效果¨”o 5
2.1肾上腺皮质激素
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一线药物。常用起始剂鼍为每
13 0.5一l ms/kg,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
逐渐减量,以维持量治疗l~2年。研究表明,大 部分急性期的该病患者对GC都较敏感,但在减量 过程或停用时绝大多数患者会复发。即使症状得到 控制,临床上处于稳定期,潜在的血管损伤也有可 能一直进展,不断累及新的血管H引。此外,GC 疗效不佳还体现在维持病情稳定的时间较短, Maksimowicz—McKinnon等…报道,28例该病患者 接受随访,其中仅有8例(29%)可长时间(等 于或超过6个月)处于稳定期。所以为更好地控
万方数据
332
新医学2009年5月第40卷第5期
从2个月至7年不等,9例接受依那西普治疗,21 例接受英夫利昔单抗(5例由依那西普改为英夫利 昔单抗)治疗,其中15例病情长期稳定并停用激 素,7例激素用量减至10 mg/,i以下,3例无明显 疗效。另有研究显示,TNF拮抗剂对难治性多发性 大动脉炎疗效较好‘引。 2.4雌激素拮抗剂 研究表明雌激素在动脉炎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 用【7】。多发性大动脉炎好发于育龄期女性,文献 报道,男女比例从1:1.58—1:9.4。动物实验表 明,给大鼠口服雌激素可造成类似多发性大动脉炎 的血管改变。该病女性患者的血清雌二醇、孕酮水 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女性,提示雌激素与该病的发病 密切相关。近年国内外研究均表明拮抗雌激素治疗 可明显缓解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国内 也报道用三苯氧胺(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该 病有一定效果。 2.5其他药物 Nesher等旧1发现,阿司匹林联合GC治疗较单 独使用GC治疗巨细胞动脉炎,可使缺血并发症的 发生率明显降低。巨细胞动脉炎在病理特征及发病 机制上与多发性大动脉炎极为相似,由此推断,阿 司匹林对多发性大动脉炎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 用,但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一1。 内膜增生是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主要病理特征, 同时也可继发于其他炎症性疾病或物理损伤。GC 或细胞毒药物虽能控制炎症反应,但却不能抑制内 膜增生。依维莫司可抑制心脏移植术后冠状动脉内 膜的增生,因此可考虑将该药用于多发性大动脉炎 的治疗¨0J。此外,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血管内皮 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在该病的发病过 程中也有重要作用,也可作为新的药物治疗靶点。 3
Suppl
[8]NESHER
aspirin in
G,BERKUN Y,MATES M,et a1.Low-dose prevention of cranial ischemic complications
giant
arteritis[J].Arthritis
Rheum,2004.50
(4):1332-1337.
[4]DE
FRANCISCIS S,SERRA R,LUONGO A,et aL
The
management of Takayasu’B arteritis:personal experience
[J].Ann [5]MOLLOY
Vasc
Surg,2007,21(6):754-760.
E S,LANGFORD C A,CLARK T M,et aL
发性大动脉炎患者,33处肾动脉行PTA治疗,成 功率为82%;平均随访8个月,通畅率为79%。 Tya画等报道45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行PTA,成 功率为89%,平均随访43个月,通畅率为79%。 但Kerr等的结果则相反,1l例共20处病变血管行 PTA治疗,其中大部分病变位于锁骨下及。肾动脉, 手术成功率仅为56%,而且术后有45%的血管出 现并发症(再狭窄、栓塞、感染)。近期的研究也 显示PTA的远期疗效不佳,20处血管接受PTA治 疗,其中18处成功(10处同时植入血管内支架), 成功率为90%;术后所有患者均定期行血管造影, 随访时间为4个月一10年(中位数3年),78% (14/18)的血管出现再狭窄¨1。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所致狭 窄不同,前者为纤维增生所致,管壁增厚明显且弹 性极差,PTA治疗的效果不佳,扩张后的动脉回缩 明显,置入支架后易导致支架扩张不良或支架内血 栓形成;此外在PTA治疗过程中,球囊扩张可导 致血管内擘受损,诱发或加重炎症反应,导致管腔 进一步狭窄。因此虽然PTA治疗的成功率高,临 床症状缓解明显,但是远期再狭窄率高。由于冠状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置入药物释放支架后的 远期再狭窄率较置入裸支架明显下降,因此可考虑 将适合大血管的药物释放支架用于治疗多发性大动 脉炎引起的动脉狭窄。 4
最大维持剂量为每周25 frIg,临床研究表明甲氨蝶 呤可提高对激素治疗不敏感患者的缓解率H J。硫 唑嘌呤也是常用的细胞毒药物。在印度的一项研究 中,15例活动期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接受硫唑嘌 呤和GC联合治疗,结果显示,1年随访期间所有 患者的全身症状及炎性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均未 出现新的血管病变。其他细胞毒药物如环孢素、麦 考酚吗乙酯、来氟米特等仅见个案报道,疗效有待 进一步证实。
Anti・tumour necTosis factor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陀・ fractory Takayasu arteritis:long—term
follow-up[J].
Ann Rheum
Dis.2008,67(11):1567—1569.
T,MAVRAGANI C in P,PA・ Takayasu
药物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是当前治
虽然细胞毒药物对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有一定 效果,但是病情复发也很常见¨’21。近期一项研究 表明,3年随访期内有96%病情一度缓解的患者出 现复发(平均每例复发2.8次);在54例次的复 发中,其中63%为GC与细胞毒药物联合治疗的患 者…。 2.3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TNF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起病及进展中起重要 作用,动物实验证实予兔肾动脉壁内注入TNF后, 可诱发类似于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理改变。MoHoy 等”’报道了应用TNF拮抗剂治疗25例难治性多发 性大动脉炎患者的情况,在接受TNF拮抗剂治疗 前所有患者均接受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治疗,但所有 患者疗效不佳,病情反复发作;抗TNF治疗时间
mg/kg,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 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肺动脉也可 受累。本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也可见于男性及其 他年龄段人群。临床表现包括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及 特征性缺血症状。全身症状主要有发热、关节痛、 盗汗、体重减轻等;缺血症状主要与累及血管的范 围及严重程度相关,包括间歇性跛行、脉搏减弱、 心绞痛、视力减退、脑卒中等。多发性大动脉炎是 一种世界性疾病,东亚、南亚及拉丁美洲的发病率 要高于其他地区。日本的年发病率估计为1.2例/ 10万。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 细胞和体液免疫、感染及性激素等多种因素。现有 治疗手段仅限于控制炎症反应,缓解症状,对阻止 病情进展无明确效果。现将该病的治疗进展综述如 下。 2
[9]
SCHMIDT
W九Takaynsu and temporal arteritis[J].
Front Neurol
Neurosci.2006.21:96—104.
L,et
[10]
MORO aL
J A,ALMENAR L.MARrITiNEZ—DOLZ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重建血液循环,改善脏器供
血,并治疗相关并发症。适应证主要有:肢体间歇 性活动障碍;脑及心脏缺血症状,并经造影证实存 在动脉狭窄;肾血管性高血压;中重度的主动脉瓣 反流;重度主动脉狭窄;主动脉瘤样改变。研究表 明急性期手术可使再狭窄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率增 高,疾病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稳定,实验室监 测指标基本正常)是理想的外科手术时机;但极 少数血管病变严重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病 情发展迅速,此时可谨慎选择手术治疗【11’。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手术治疗大部分为血管旁路 手术。Weaver等¨纠报道了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肾 动脉狭窄的治疗情况,27例(32处)行血管旁路 移植术,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12处使用人工血 管,20处使用自体血管,5年通畅率为79%;术 前患者平均血压为(167±99)mmHg(10
[6]
KARAGEORGAⅪZ
PATHANASlOU M A,et arteritis:a safe
a1.Infliximab
alternative.'?[J]Clin
Rheumatol,
2007,26(6):984-987. [7]LAR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