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 第七讲
7《微观经济学》第七讲 一般均衡和效率

第七讲 一般均衡和效率第一节 一般均衡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一)局部均衡局部均衡是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代表人物是马歇尔。
(二)一般均衡前提:所有市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一般均衡是指整个市场体系的一切市场同时实现均衡。
代表人物是瓦尔拉斯【法】。
二、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瓦尔拉斯认识到 了一般均衡的重要性,并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试图解决一般均衡存在性问题,但其证明是错误的。
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利用集合论、拓朴学等数学方法,在相当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存在均衡解,且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状态。
三、实现一般均衡的“试探过程”由于调整过程可能需要的时间太长,在尚未完成调整时便可能发生错误的交易。
实际交易可能发生在“错误的”价格水平上。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便很难成立。
瓦尔拉斯假定“拍卖人”报价,家庭和企业则申报自己的供给或需求,如果供求一致,则成交;如果不一致,则家庭和企业抽加申报,拍卖人修正报价,直到家庭和企业申报的供求相等为止。
这就是瓦尔拉斯体系达到均衡的“试探过程”。
第二节 经济效率一、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从“实证”的角度来看,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研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是如何?福利经济学就是一种规范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以及相关政策问题。
简言之,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1.帕累托标准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资源配置状态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
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为帕累托标准。
2.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则认为是“坏”的。
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微观经济学 第七讲 效用理论

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 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 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 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 际效用在开始阶段可能是递增的,但当消费达 到一定量时,边际效用开始并一直是递减的。 这种消费的规律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传递性:如果在组合A与组合B之间,认为A的效用大于B ,在组合B和C之间,认为B的效用大于C,那么,在A和C 之间,一定是认为A的效用大于C的效用。(不矛盾)
• 无餍足:多比少好,即东西多的商品组合的效用,大于东 西少的商品组合的效用,也就是不考虑边际效用为负的商 品。(经济物品:边际效用大于零的物品。)
稀为贵)
• 边际替代率图示:MRSXY =-△Y/ △X Y
A
-△Y B
△X
U00Biblioteka X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替代率等于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的边 际效用之比。 即 MRSXY = MUX / MUY
• 公式 MRSXY = MUX / MUY 的推导:从点A到点B,X增加,
Y减少,所以是X替代Y。从A到B,因X的增加而增加的效用 是 △X MUX,因Y的减少而减少的效用(按正数算)是 -△Y MUY。 A、B两点的效用相等,所以有 △X MUX = -M△RSYXYM=UY-,△Y所/以△有X -,△所Y 以/△有XMR=SMXUYX=/MMUUYX。/又M根UY据定。义
第七讲
效用理论
一、效用与总效用
• 效用:从消费者的角度,即消费的主体看,效用是指消费 者在消费物品时所获得的满足感。从商品的角度,即消费 的客体看,效用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特性。
厦门大学微观经济学第七章修改版

第二:厂商的边际收益MR曲线也是向 右下方倾斜的,且位于平均收益AR 曲线的左下方。
第三:厂商的总收益TR曲线先是上升, 达到最高点后再下降。
注意:
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可 以是直线形的,也可以 是曲线形的。当垄断厂 商的需求曲线为直线形 时,相应的MR曲线还 有一些重要的特点。
可以得出:
⑶政府的特许。政府往往授予某个厂商垄断经营某种产 品的特许权。例如,许多国家的邮政业、烟草某些 公用事业都是政府给予某个公司特许的垄断经营权。
⑷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某些行业(铁路 业、城市供水、供电等)可能只需要一家厂商经营 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若由两家或两家以上 厂商生产将产生较高的平均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 浪费;某些行业需要巨额投资。
这便是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中还 可以推出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和厂商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①当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d大于 1时,由公式可推出MR>0,说 明厂商的总收益TR与商品销售 量Q成同方向变动。
②当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d小于 1时,由公式可推出MR<0,说 明厂商的总收益TR与商品销售 量Q成反方向变动。
2、垄断市场的条件有三点条件:
市场上只有唯 一的一个厂商 生产和销售商 品
该厂商生产和 销售的商品没 有任何相近的 替代品
其他任何厂商 进入该行业都 极为困难或不 可能
3、形成垄断的原因
⑴生产者对于原料的控制。
⑵专利权。专利法往往规定发明某项制作技术的企业在 某些年内享有独家经营的专利权。一旦某企业发明 了某项制作技术,并且得到了专利保护,那么在其 专利被保护期间该企业有可能成为这一产业的垄断 者。
4、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MR=SMC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第七讲

即:
把(2)式代入目标函数(1)得利润函数: 由霍特林引理 S ( p ) =
π ( p) =
( p − 5)2 − 4
4
∂π ( p ) ∂π ( p ) p − 5 可得厂商的供给函数: S ( p ) = = ∂p 2 ∂p
3 不满足, 因为由利润函数的性质可知 π ( p ) 是 p 的一次齐次方程, 而题设不满足这一性质。 (瓦里安 微观经济学 高级教程 经济科学出版社 p43) 4 先精确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其最低点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
STC (k 2 )
STC (k1 ) STC (k0 )
● ● ●
LTC
我们又可通过 f (tx.ty ) = t λ f ( x, y ) 的规模报酬概 念:当劳动 q0 与资本 k 0 的投入量以同一比例增长 到 q1 、 k1 时,其平均成本是下降的,这时企业表 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平均成本曲线的下降 部分) ;同理,在下图中,我们可看出企业所经历 了规模报酬递增、不变、递减的阶段。
1
300 = 30 j2 2 ;
7-22-5 2/21/2006 7:28:05 PM
1
450 = 30 j3 2
1
第七讲 要素需求函数、成本函数、利润函数与供给函数
j1 = 25 ;
j2 = 100 ;
j3 = 225
2
⎛ q ⎞ (2)题目实为求短期边际成本函数,有题设可知, J = ⎜ ⎟ 则短期总成本函数为: ⎝ S⎠
f (tx, ty ) = t λ f ( x, y ) ,规模报酬是指当所有的投入量同比例变化时,产出量的相
应变化;此时可分为规模报酬递增、不变、递减; 但在长期内,厂商会想方设法的寻找到对应产量上的最小成本,而不会只拘泥于 同比例的变化投入量,也许他们会发现对于某一产量,增加一倍的工厂规模、两倍的 劳动投入量会比增加两倍的工厂规模与劳动投入量所用的成本要小得多; 这样,我们就引出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概念:成倍(比如双倍)的成本是否 会获得成倍(双倍)的产量,从而企业不会仅仅只考虑成本中所包含的各投入量是否 同比例变化;当然,规模经济这个概念包括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殊情况。 (平狄克 微观经济学 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194) (曼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原理 第三版 p236)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 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246) (5)在短期内,企业的最优、非最优产量选择?
《微观经济学》第七讲斯勒茨基方程

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那么,这种商 品的需求不一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上升。(这种商品可能是一般 低档品,也可能是吉芬商品。)
图7-9 包含税收返还计划的征税
当然,一般情况下,替代效应的符号是负的。
2019/5/7
2.收入效应的符号 商品价格上升(下降),导致实际收入下降(上升),对需
求量的影响要区分商品是正常商品还是低档商品,低档商品又可 区分为普通低档商品和吉芬商品。
x1 x1s x1n
图7-5 低档商品
四、需求法则
如果一种商品(正常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一定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下降(普通商品)。 (即正常商品一定是普通商品)
量 x1 ;m的计算方法:先计算收入应变化量 m p1 p1 x1 ,然后
m m m 。
变化后的价格 p1, p2 ,初始收入m,计算商品1最终需求量 x1。
2.计算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x1s x1 x1 ,收入效应 X1n x1 x1 。
图7-6 完全互补
2.完全替代
完全替代的偏好只有替代效应,没有收入效应。(这个结论是 针对价格变化足够大会使得对于一种商品的需求由零变为大于零时 的 完全替代
3.拟线性偏好 当偏好是拟线性时,收入变动不会引起商品1的需求变动
(需求独立于收入,只取决于价格)。这意味着商品1的全部需 求变动都归因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等于零。
“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那么,这种 商品的需求一定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下降。”这种说法正确吗? 试用经济学原理进行说明。[南开大学832经济学基础(微、宏观) 2008研]
课件微观经济学007.pptx

24
价格领导制的三种形式
第一,支配型厂 商的价格领导模
型
第三,晴雨 表厂商领导
制
第二,低成 本型厂商领
导制
25
三、寡头垄断市场的效率
第一,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由于具 有相当的规模,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的
34
寡头垄断厂商和垄断厂商往往是一些大厂商,可以进行大规 模的生产,因而能够获得规模经济,因此可以大大地降低成 本和价格。
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行业,生产的产品是多样化的,这些多样化的 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垄断竞争所带来的一点效率上的损 失可以看作是经济社会为了产品的多样性所付出的必然的代价。
21
例:市场存在两家企业,总需求函数为 Q第 企 π2=二 业。20家采0 企取-2P业卡第的特一成 尔家本 定企C价业2,=的0求.5成(QQ本12,)QC2,12=,P5若Q,π两11,家, Q1=90 ,Q2=5 ,P=52.5 ,π1 =4275, π2=250。
22
卡特尔是一种不稳定的垄断联盟,它至少面临 三方面问题:
厂商期望通过做广告使其所面对的需求曲线向上移动,从而 使消费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都比以前购买更多的数量。
6
五、垄断性竞争市场的效率
垄断性竞争市场的效率虽然低于完全竞争市场,但高 于后面将要介绍的寡头垄断市场和独占市场。
垄断性竞争市场还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厂商 过小,不能 获得规模经 济的好处。
第二,厂 商经受风 险的能力
28
一、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的价格,因而其 需求曲线是水平的,也就是具有完全弹性,在不同 的市场价格下,厂商决定自己的产量从而实现自己 的利润最大化,因而其供给曲线也是可以推导的, 其短期供给曲线和SMC曲线重合。
《微观经济学》讲义7

第三节 寡头市场
• 寡头垄断市场是由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某一行业 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 特征:厂商数量少,但至少有两个;产品可以 无差别,也可以有差别;厂商进出行业较难; 厂商相互依存。
•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 0年11 月10日 上午10 时18分2 0.11.10 20.11.1 0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1月10 日星期 二上午1 0时18 分33秒1 0:18:33 20.11.1 0
•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 年11月 上午10 时18分2 0.11.10 10:18N ovember 10, 2020
囚犯乙
坦白
不坦白
囚 坦白 犯 甲 不坦白
(8,8) (12,0)
(0,12) (1,1)
要是都不坦白 多好哦!
可是,
博弈论:占优策略
• 占优策略(Dominant Strategy,又称超优策略): 不管其它参与者如何选择,对于某个参与者而言都是最优选择的策略。 如果所有的参与者都在占优策略上实现纳什均衡,该均衡就是占优策略 均衡(又称占优均衡或超优均衡)。
博弈论:支付矩阵
• 支付矩阵(Payoff Matrix,又称收益矩阵):
描述博弈的各种策略组合以及各自的相应收益后果 的矩阵结构。
一个“寡头博弈”:
寡头乙
合作
不合作
寡 合作 头 甲 不合作
(1000,1000) (500,2000) (2000,500) (300,300)
中级微观经济学第七讲

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原材料和管理 资本物品:本身就是制成品的生产投入
金融资本:开办企业或维持经营所需要的货 币。
技术:只有某些投入组合才有可能生产出既定的 产量。——自然条件对厂商施加的技术约束
技术约束:厂商的生产计划要受到技术可行性的 约束。
生产集:构成技术上可行的生产方法的所有投入 和产出组合的集合。
x Input Level
C-D函数判断规模报酬
y f(x1, x2 ) x1axb2
y
f (x1,x2 )
(x1)a (x2 )b
ab
x1a
x
b 2
a+b=1,规模报酬不变 a+b>1,规模报酬递增 a+b<1,规模报酬递减
等成本线(Iso-cost Lines)
生产函数:f(L,K),L的价格是w,K的价格是r 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
1. 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目标函数 2. 该目标函数的一阶条件和二阶条件(复旦,2008)
练习
生产函数为 f(x1,x2) x1x2 ,
产品价格为P,生产要素价格分别是w1,w2 求要素需求函数。并求产出供给函数(上海财
大,2008)
短期利润最大化
y f(x1, x~2 ).
py w1x1 w2 ~x2.
短期: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 有一种生产要素固定不变。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生产的时间维度:长期(The LongRun)
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 在长期看来,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s)
多增加一单位的投入要素,使产量增加多少 生产函数的导数(偏导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view on Lecture Six
• How to get market demand curve? • by summing up the quantities demanded by all the consumers • Goods are substitutes if an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one increases the demand for the other. • Goods are complements if an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one decreases the demand for the other. • Goods are independent if a price change for one has no effect on the demand for the other.
6
Outline
5.5 The Economics of Addiction 5.6 The Paradox of Value 5.7 Consumer Surplus 5A Indifference Curve
7
5.5 The Economics of Addiction
• Demerit goods (有害商品) are goods whose consumption is deemed harmful. Governments sometimes intervene to discourage consumption of such goods. The demands for addictive substances are quit price-inelastic. • For example, many governments prohibits the sale and use of certain addictive drugs, such as heroin and cocaine.
Lecture Seven
Chapter 5 Demand and Consumer Behavior
2012.10.19
1
Review on Lecture Six
• Marginal utility denotes the additional utility you get from the consumption of an additional unit of a commodity. (p.85) • 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states that, as the amount of a good consumed increases, the marginal utility of that good tends to decline. (p.85)
17
5.7 Consumer Surplus
• More specifically, we pay the same price for each unit of a good we buy, from the first to the last. • Thus we pay for each unit what the last unit is worth. • By 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the earlier units are worth more to us than the last. • Thus, we enjoy a surplus of utility on each of these earlier units.
16
5.7 Consumer Surplus
• The paradox of value shows that total utility of a good does not determine its market price. • The gap between the total utility of a good and its total market value is called consumer surplus. (p.96) • Why there is the surplus for consumers? • The surplus arises because we “receive more than we pay for” as a result of 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 The paradox of value (价值悖论) addresses the somewhat counterintuitive (与直觉相反的) observation that water costs less than diamonds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water sustains life and diamonds are often simply decorative. • Note that the total utility from water is greater than the total utility from diamonds.
MU
good 1
MU
good 2
MU
good 3
p1
p2
p3
4
... M U p e r $ o f in c o m e
Review on Lecture Six
• Substitution effects describe the fact that as prices change along a demand curve, consumers substitute relatively cheaper goods into their market baskets. • Income effects describe the fact that as prices change along a demand curve, money income is held fixed, but real income or purchasing power changes.
3
Review on Lecture Six
• Stated differently, the fundamental condition of consumer equilibrium can be written in terms of the MU and prices (P) of the different goods in the following way: (p.87)
2
Review on Lecture Six
• Equimarginal Principle: a consumer will achieve maximum satisfaction or utility when the marginal utility of the last dollar spent on a good is exactly the same as the marginal utility of the last dollar spent on any other good. (p.87)
8
5.5 The Economics of Addiction
• What will be influenced in the market of demerit goods if governments prohibit the sale and use of these goods? • A sharp leftward shift in the supply curve • How about the consumption and price of these goods then? • Price-inelastic demand!
• What will happen then if the spending on drugs are so high? • Drug users now may engage in predatory crime. • Studies on this topic have documented that (p.94) “the market in illegal drugs promotes crime, destroys inner cities, spreads AIDS, corrupts law enforcement officials and politicians, produces and exacerbates poverty, and erodes the moral fabric of society.”
பைடு நூலகம்11
5.6 The Paradox of Value
Objectives 1. Describe the paradox of value and resolve it through application of the utility-maximizing rule.
12
5.6 The Paradox of Value
14
5.6 The Paradox of Value
• What does it imply? • The total utility form water consumption does not determine its price or demand. • Rather, water’s price is determined by its marginal utility, by the usefulness of the last glass of water. (p.96) • It is the large quantities that pull the marginal utilities so far down and thus reduce the prices of these vital commodities. (p.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