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哥”杨达才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功能
从“微笑表哥”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

从“微笑表哥”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作者:黄日涵来源:《领导之友》2012年第10期“一笑成名”的安监局局长8月26日,陕西延安发生了特大交通事故,导致36人遇难。
这场车祸牵动了国内亿万民众的心,可是很快人们的关注重点不再是这36人遇难的交通事故,而是转移到了身在特大交通事故现场却依然笑得很灿烂的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身上。
杨局长不合时宜的笑容,被人拍下来,通过微博进入了公众视野,引发了亿万网民的愤怒。
在这么一个重大的灾难事故面前,百姓们实在弄不懂为什么还有人能笑得出来。
这也许只是不经意间的一笑,却因为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因此引发了全国网民的强烈愤慨。
义愤之下,网友启动强大的“人肉搜索”。
在强大的“人肉搜索”启动后不久,人们就把这位叫做杨达才的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挖了出来,这位本来默默无闻的安监局局长一夜之间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成为“8·26”特大交通事故的焦点人物,“微笑哥”的称号也随之附体,真可谓是“一笑成名”。
“表哥”那些身价不菲的手表在微博时代,网民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一次次地被验证。
几乎是在发现杨局长真实身份的同时,一个更大的秘密被网民揭露出来。
这位喜欢微笑的局长还有另外一个爱好,喜欢戴表。
根据广大网友人肉搜索出来的照片显示,“微笑哥”杨达才在不同的场合戴过五款不同的“名表”,对手表有研究的网友预估这些表价值在20万元左右。
这一搜索结果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引发了网友更大范围的关注。
这样一来,杨达才“微笑哥”的称号开始变成了“表哥”。
短短几天内,在百度搜索引擎中以“杨达才”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超过6万多,在搜索风云榜里更是一度排名第一。
互联网上的热潮也迅速引发了传统媒体对这一事件的关注,8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首先吹响号角,他们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局长的“表”比“表情”更值得探究》的文章,这篇文章第一次将这次事件的注意力引向了杨局长的手表。
几乎在同一时间,各大报纸的评论版可以说百花齐放,杨局长的名表被搬上讨论桌,成为全国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人“表哥”事件看微博反腐的价值与条件

政府 , 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 才不会
人 亡 政熄 ” 。黄 炎培 听 了之后 赞许 道 : “ 这话 是对 的 , 只有 把 大政 方 针 决 之 于 民 ,个 人 攻 业 欲 才 不 会 发
1 . 微博反腐 的运作流程 仔细归纳“ 表哥” 事件 中微博反腐成功践行舆论 监督 的运作流程发现 ,微博反腐的运作流程大致归
员交谈时指出 : “ 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 , 靠全
体人 民群众来办 , 靠全党来办 , 而不是只靠少数人关 起门来办 。 ”… 从现实意义来看 , “ 群众办报” 包括除
3 7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
从‘ . 表哥 事 件看微事 拦 I 反腐的 价 条件
报 纸 以外 的一 切媒 体 。 微博 作为一 种 自媒体 , 具有 显 著 的反腐 功 能 。微 博反 腐是 激发 和发扬 “ 群 众办 报” 的重要 渠道 。 第一 , 微 博反腐 与 群众 的社会 生活 息息 达才 在各种 场合 的照 片展 开 的。倘若 这些 照 片网友
纳 为几 个 阶段 : 微博 网友 冲锋陷 阵发 布腐 败线 索 , 微
生。只有把每个地方的事 , 公之于每个地方的人 , 才
能 使地 地得 人 ,人人 得 事 。用 民主来 打破这 个周 期
博网友集体人肉搜索渴望核实腐败信息 ,贪腐官员
“ 坦 白真相” 博得部分 网友支持 , 微博 网友再次铁证
大平 台 。
举报电话等方式举报。微博反腐 与传统的举报方式 在实质上都是在提供腐败线索 。两者的显要 区别在
于, 微 博在 中国 已是 一 种大众 化 的媒 介平 台 。《 第3 0
2 .微博 反腐 是激 发和 发扬 “ 群 众办报 ”的重要
试论网络反腐现象的形成原因——以“表哥”杨达才事件为例

对 其进行人 肉搜索 ,并从他身上“ 搜” 出了各种名表 ,杨达才 文化等发面发挥着 法律无法替代的作用 ,而这种 影响力的发 也被 戏称 为“ 表哥” 。8月 2 9日,有 网友整理 出杨达才佩 戴不 挥 则 受 制 于传 播 渠 道 。 在 传 统 媒 体 为 主 宰 的 时代 , 大 众 的 舆
《 搜索》是陈凯歌 电影题材 转型的一部作 品,是一 部极 为媒介 ,部分基于用人工方式对搜索 引擎 所提 供信息逐个辨 具讽刺意味 的现实主义 电影 。导演用蝴蝶效应 的夸 张手法 , 肉搜 索” 扮演 了杀人利器 的角色 。如果 说因大量 曝光他 人隐 别真伪 ,部分又基于通过匿名知情人 公开数据 的方式搜集信 需要指 出的是,作 为一种 网络话语和 网络行 为方式 ,“ 人 将现代人熟知的“ 人 肉搜索” 放大到大银幕上来 ,电影中的“ 人 息,以查 找人物或者事件真相 的群众运动 【 】 ] 。
今传 媒
2 0 1 3 年第6 期
传 媒 与法
试论 网络反腐现象的形成原 因
— —
以“ 表哥” 杨 达才事件为例
冯 晶 晶
(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陕西 西 安 7 1 0 0 6 2 )
摘 要 :网络媒体 的发展 为广 大网 民 发 表意见提供 了一个公共平 台,匿名性与 比较宽松 的氛 围是其独特 的魅力所在 。它却也 是 天使 与魔鬼 的化身 ,网络因大量曝光他 人隐私 让其蒙上 了非理性、暴力的色彩 ,而 网络反腐则又是为其正名 的过程 。网络媒体
网络反腐何 以成为可能
Hale Waihona Puke 道稀 缺 时 代 ,传 统 媒 体 是 传 播 者和 接 受 者 之 间的 博 弈 场 , 受 众 在 其 中 始 终 处 于 被 动 位 置 ,普 通 大 众 的 话 语 进 入 大 众 传 媒
浅析微博形势下的舆论监督——以杨达才案为例

舆论 监督
人肉搜 索 实名制
“ 人 肉搜索” 指 的是通过大量人工参与来 寻 找问题答案 的网络机制 。即根 据 网络上的 张照片 、一 个视屏场景 、一个 网名 甚至一 个 QQ号码,网 民们互相进行寻找,往往可 以 挖掘 出 目标人物 在现实 中的真名实姓 、家庭
、
白媒体特 性
微博 的 自媒体 性质使任 何网 民都 有可能 成为监督的主体 ,加大 了信息源的不确定性 。 “ 自媒体 ”一词 ,来源于 2 0 0 3 年7 月美国新 闻学会 的媒体 中心所出版 的由谢 因 ・ 波 曼与 克里斯 ・ 威理斯联 合提 出的研 究报告 ,里面 对 “ We Me d i a ( 自媒体) ”进行 了明确 定义,即 自媒体是普 通大众 经 由数字科 技强化 、与全 球 知识体 系相连之 后,一种开 始理解普通 大 众 如何提供 与分享他 们本身 的事实和新 闻的 途 径 。这种 自媒体 性质大大方便 了广大 网民 的舆论监 督。 网民可以将 自己的发现通过 网 络 广泛传播 ,不需要 等到传统媒 体报道 。而 传 统媒体也 常常会在 网络上寻 找薪闻源 ,做 跟 进报道 。 自媒体打 破 了传统媒 体传者与 受 者 不公平 的格 局 ,舆 论不仅仅控 制在 政府或 新 闻从业人 员手里 ,而是 由民众所牵 引 。微 博 不再有传者 和受者 的界限 ,每个人 都是传 者 ,每个人都 能做新 闻,“ 人人 即媒体 ” 。 这 特 性 一方 面保 护 了信息 发 布者 的人 身安 全 ,有 利于公 民行使监 督权; 同时也带来 了 诸 多问题 。如 诽谤他人 、侵害他人名誉 权等 问题 。 陕西 省安监局 局长在车 祸现场微笑 被网 民抓拍放 到微博 上,这一看 似微小 的举 动却 引发 了大 批 网民的关注 ,这 一照片被 网民大 肆转发 ,微博上 问责的人此起 彼伏 。开始网 民只是质 疑他 为什 么面对这 么惨烈 的事故现 场还会 微笑 ,到后来 自发 组织挖掘 出杨 达才 的贪腐 问题 。
微博:舆论监督回应的工具

2 0 1 2年 8月 2 6日凌晨 , 陕西延 安境 内发生重 大车祸致 3 6人死 , 2人重伤 。 事 故现 场陕西一 官员 面带微 笑的照 片成为
舆论 关注焦点 。 有 网友称 , 官员为 陕西省
安监局局长杨达才 。 ‘ 嘧 新 闻照片中的他 , 经常保持笑容 ,手腕上 戴着 不同的表 , 这 些 手表全部 加起来 如都 为真货 ,低 估在
多 网友 的 支 持 和 肯 定 。 ④
3 、 传统媒体: 保 持 沉 默
、
“ 表哥 ” 的积 极 回应
的新时代 。 微博的低 门槛性让每个公 民都
1 、 车 祸现 场微 笑 : 引发 “ 人 肉”
能参与到监督 的过程 中来 , 人人都能手握
“ 麦克风”说 自己想说 的话 。 同时 随着微 博用户 的不 断扩大 , 微博的影响力 已经不 可小觑 , 政府也 已经开始重视微搏上 的舆 论 ,微博 监督往往 能引起 相关部 门的注 意, 迫使政府部门重视并解决 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微博舆论监督 , 以“ 表哥 ” 杨达 才案 为个案 , 从 现代媒介
环境 的 变 化 所 带 来 的 话 语 权 的 重 新 分 配 ,
达才表示 , 自己并未 “ 微笑”, 只是表情有
点放 松 ,想让现场 同志放松些 ; 5块手 表 是 自己 l 0年来合法收入购买 的,最贵 的
些是一直沉默下去 , 有 些 在 过 了一 段 时 间
9月 1日的新 闻,共获 取 6 8 0篇稿 件。 这 些稿件 经过 筛选 过后 , 保 留下传统媒体 官 方 网站上 的稿件 ,发现传统媒 体在 “ 表 哥” 案一开始发生 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 第 一 阶段 , 8月 2 6 日微博 上爆 出杨
从_表哥_事件看微博反腐的价值与条件_唐燕

从“表哥”事件看微博反腐的价值与条件唐燕王卫明[提要]微博反腐作为一种公民检举和揭发腐败现象的新方式已逐渐发展起来。
在2012年8月26日延安发生特大交通事故中,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的“微笑”使得他进入微博网民的视线。
通过微博爆料和微博用户集体人肉搜索,杨达才腐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从“表哥”落马事件的始末出发,试探微博反腐的运作流程、运作模式,以及微博反腐的价值和条件,这对促进微博反腐具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微博;反腐;价值;条件[作者简介]唐燕(1989—),女,南昌大学新闻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闻文体;王卫明(1976—),男,南昌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传统媒体。
(江西南昌330031)2012年“表哥”落马事件与2008年南京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的落马有些相似之处,这次“表哥”落马的不同之处在于如今微博取代了当年的论坛。
微博反腐显示出更迅速、更广泛的传播力量。
“表哥”落马的过程无不渗透了微博网民的反腐力量。
一、“表哥”落马事件始末(一)微博用户轻度质疑“8·26”陕西延安发生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后,当地负责安全部门的杨达才局长来到现场指挥抢救工作。
“事故现场官员满面笑容,情绪稳定。
”26日16时35分微博用户“@JadeCong”发出了上条微博,并且上传了截图。
(二)微博用户人肉搜索26日19时53分,网友“百姓大于天”在微博上爆料称,涉事官员为时任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
22时29分,网友“卫庄”在微博上发布了杨达才佩戴疑是价值3.8万多欧元的欧米茄的照片。
23时57分,渤海论坛的官方微博发布了杨达才在不同场合佩戴的五块不同样式手表的照片。
27日18时12分,第五大道奢侈品网首席运营官孙多菲在其微博中称他已经向表行业专家请教,同时公布了五块手表的款式和市场估价。
这条微博截至9月25日被转发14531次,引发评论5350条。
[1](三)杨达才与网友微博互动交流8月28日,杨达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已经注意到了网络质疑,并将此事向组织做了报告。
以“表哥”杨达才案例分析网络监督

以“表哥”杨达才案例分析网络监督摘要:在网络监督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相较与传统监督方式具有天生的优势。
“表哥”杨达才的案例表明,网络监督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网络舆论监督显得复杂、不稳定、利与弊同等重要,长期有效机制尚未形成,显得势单力薄。
文末提出了促进网络监督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监督;“表哥”;社会监督一、网络监督:有效的双刃剑我国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带来了网络这一新的舆论阵地,同时网络监督也应运而生,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监督之后的行政监督方式,发挥了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
既显示出了网络反腐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贪腐分子强大的威慑力,同时又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关于网络监督的意义研究有很多,学界基本达成共识。
如王守光讲到,与传统监督相比,网络监督的全时性、及时性、平等性以及抗干扰性强、安全性高。
总体上如何看待网络监督,不少学者主张利弊分析、理性看待。
如盛超认为,网络公共舆论已成为人民表达和聚合的平台,政府应与网络公共舆论形成良性互动,认为政府应采取即时发布权威信息,抢占舆论引导先机,意识进行政策输出,化解公共危机。
也已经有学者对网络监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研究。
袁世杰指出,网络舆论本质上是一把双刃剑,因为网民是虚拟的,网民在网上的活动具有匿名性,再加上信息服务提供商管理的不足,容易导致网络舆论呈现出一种混乱和非理性的状态。
由此提出通过加强对新闻网站的监管,加强对bbs的管理,促使网络监督成为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有效手段。
综上我认为要注意到它们大多忽视了web 2.0时代,尤其是微博等社交网站的飞速发展的现实。
这类网站传播方式有了新的变化,在传播效果、传播速度上与传统网站有所不同,呈现出几何式爆炸增长,其中草根网民、意见领袖、官方发言人的传播效力也迥异,在微博时代网络监督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值得不断更新理论研究。
网络监督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相较与传统监督方式具有天生的优势。
反腐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特征分析——以“表哥”事件为例

2 、 线 索链条的连 贯性 不 同于其他微 博热 点的平 面化逻 辑 和连贯性 的缺失 , 微博 的反腐调查像 “ 永 的连续性。
度 成为反腐调查 的重 要推动力量 , 在触
发舆论 、 提 供线索 、 推动舆 论等方 面发 挥
重要作用 。 而随着 微博 的 1 3益 兴盛 , 微 博
民间鉴表专 家 @花 总丢 了金 箍棒认 诚恳 的答 网民问赢得 的网络赞誉 , 杨达才 为, 杨达才 “ 被选择 ” 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因 为有一个 “ 由头” —— “ 处理伤亡事故面带 微笑激发 了网友的愤怒 ,如果 不是这个前
提, 事情不会发展得那么深 、 那么快。 ”
一
度获得舆论 的支持 , “ 表哥” 事件也渐
延, 微博正逐渐 成为反腐 调查的重要舆论监督 场。 本文以 “ 表哥 ” 事件为例 , 分析反腐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特征 以及其带来的反 思。
【 关键词 】 微博反腐
随着 网络 时代 的到来 , “ 网络反 腐”
一
照片 , 由此开启 “ 扒表”热潮。 随着杨达才 众多佩 戴手 表 的照 片被扒 出 ,被 戏称为 “ 表哥”, 因此被 网民怀疑有腐 败嫌 疑。 在
场合佩戴 的手表 , 手表品牌 以及市场
、
“ 表哥 ” 事件始末
“ 表哥 ” 事 件能够成为舆论焦点 , 始
于一张新华 社记者拍到的新 闻图片 , 而图
2 0 1 2 年 8月 2 6日凌晨 3时许 ,陕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延 安境 内一辆 卧铺 客车在 与一 辆运送 甲
醇 的大货 车追尾碰撞后起 火 ,造成 3 6人
罹难 , 仅 3人逃生 , 现场极其惨 烈 。 时任 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表哥”杨达才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功能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一)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激发了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
人们在传统媒体上表达反腐意见通常要署真实姓名,有时还需提供单位和个人身份证明,这就给意见表达者带来顾虑。
特别是对于个人信息的充分暴露往往会使意见表达者因害怕打击报复或带来其他负面影响而谨慎从事。
相比而言,人们在网络媒体上表达的反腐和建议一般都是匿名的。
正是这种匿名性所带来的特有保护功能,使得人们通过网络表达反腐言论和揭露腐败行为时能够畅所欲言,而不必有所顾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网络舆论变大的自由性,凸显了群众舆论监督的话语权。
传统媒体上出现的舆论多是知名人士的言论或媒体自身的意见,尤其是丢焦点事件的品论,放眼望去,不是“专家指出”,就是“学者认为”,普通百姓的观点难得一见。
而网络是一个开放、互动、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大胆地借助网络发表言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人们在网上发表意见具有较高的自由度,普通群众因此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和监督权。
(三)网络舆论传播的快捷性,提升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
人们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言论往往要经过层层筛选和过滤,发表反复意见更需要经过严格审查把关,有的还要等待适当的时机,因而发表时效性大打折扣。
而网络舆论监督实行的是“点对点”的沟通,具有“瞬发而既至,始悉而周知”的传播特点。
任何一个会文字录入的人只要拥有一台互通互联网的电脑,就能迅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将其传播到其他地方,这种传播在瞬间完成。
随之手机上网功能的开发和推广,网络言论传播的快捷性将会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四)网络舆论集聚的爆发性,强化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威慑力。
借助网络,人们不但可以非常便捷地参与各种反腐新闻的评论和意见交流,还可以通过犹如现实中的俱乐部、聊天室等虚拟社区,将遍布各地的网民汇集到一起,共同关注反腐热点信息和事件,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交锋和融合,能够在短时间内集聚广大网民的意见,最终形成并爆发出一股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给腐败分
子及其腐败行为造成一种声势浩大的舆论压力,凸显其揭露、鞭笞和抑制腐败的优势。
二、网络舆论监督在“‘表哥’杨达才”事件中表现的功能
(一)网络舆论监督汇集强大的民意。
“表哥”杨达才事件的引出,正是由于网民首先拍下了他在车祸现场的笑容,上传到网络后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共鸣,质疑其为官的道德水准,纷纷表示不满,进而才从他的穿戴上为突破口发现他的重大贪污腐败问题。
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使得人们通过网络表达反腐言论和揭露腐败行为时能够畅所欲言,而不必有所顾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此事件中,网民先是匿名曝光了他在车祸现场的照片,再逐渐搜集到了他戴名表、名眼镜的图片,质疑他收入的合法来源,如若不是网络的匿名性,恐怕爆料人出于自己人身安全的考虑,不敢轻易爆料。
其次,还由于网络传播十分快捷使得人民的知晓权得到保障,批评建议也能及时便捷的表达,民意才得以迅速汇集,从2022年8月26日凌晨,陕西延安境内发生重大车祸致36人死,2人重伤。
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视察事故现场开心嘻笑的照片引起轩然大波之后,民众对他进行了人肉搜索,从这位官员身上“搜”出了各种名表。
截至2022年8月31日,杨达才被网友发现的名表总数已达11块之多。
其中高级手表5枚,每块价值万元以上,最高达20-40万;此外,网友指出那条裤带也要2000多。
在短短五天时间内,网民就搜集了大量证据,表达了对杨达才收入的质疑,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关注,汇集了强大的民意。
(二)网络舆论监督促使政府和司法机关主动采取行动.
由于网络舆论集聚具有爆发性的特点,强化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威慑力,因而对政府产生重大压力,迫使其改进工作质量严防贪污腐败,加强具体行政工作。
虽然在“表哥”杨达才事件中并未直接促使政府加大防腐力度,完善政府监督制度,但从全局来看,并不是没有作用,其作用是隐形的。
雅安“无表哥”事件的出现从反面体现出了政府官员对于贪污腐败问题的忌惮。
政府在大的舆论环境下,也加强了廉政建设,整体也加大了防腐力度,浙江已进行多地试点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由此可看出,网络舆论监督促进了政府自身的廉政建设,推动了政府制度健全。
而相较于政府而言,对司法机关的影响是显性的。
网络舆论的巨大压力迫使司法机关迅速采取行动。
陕西省纪委于8月30日发布消息称,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达才同志在事故现场的“笑脸”照片和个人佩戴“名表”的照片引起网上热议。
省纪委在这一事件发生后高度关注,已经安排人员进行调查。
21天后,该部门再度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杨达才存在严重违纪问题,并撤销杨达才陕西省第十二届纪委委员、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职务。
(三)、网络舆论监督使得群众提高政治参与度。
网络监督匿名性所带来的特有保护功能,使得人们通过网络表达反腐言论和揭露腐败行为时能够畅所欲言,而不必有所顾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通过对“表哥”杨达才事件的大讨论,大大增加了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此事件的有效解决也激励了广大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最后,通过网络平台,民间和官员的沟通非常便捷。
以往群众要向领导反映问题,无沦是信访、上访、通过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反映等途径,都要经过较多、较繁琐的环节,常在中间环节受阻,网络问政则可以一步到位,直达领导。
这就增加了民众参政议政的可行性。
三、网络舆论监督的弊端与局限
(一)网络舆论监督容易出现群极化现象
由于网络不实名、虚拟性等的特点,使得部分民众毫无顾虑地在网络上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问责”与“监督”,其中不乏有正确的、合理的成分,然而其中的不合法依旧广泛地存在。
一旦某一言论成为主流,民众随波逐流亦不无可能,这种情况下,网络问政恰恰容易走向其相反的一面。
杨达才事件后,公众对官员的质疑不断,仿佛无官不贪,公众对政府的廉政建设表现得极不信任,政府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
(二)网络舆论监督中信息的真实性有待提高
虽然最后经司法部门调查,杨达才确实有重大财产来路不明,但最初网民指证的手表、眼镜、腰带等金额也不能确保准确真实,网络监督举证的过程简单、无监督、无公信力,其真实性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