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合集下载

探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以“山西疫苗事件”为例

探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以“山西疫苗事件”为例

坛发贴或跟 、 占个人博客或网上签名等多种形式最大程度
地参与到新闻事件、 社会事务和公共决策中去 , 迅速形成舆 论合力, 从而实现监督的目的。 与其他舆论监督相比较 , 网络舆论监督有四个鲜明的

网络舆论监督概述
( 舆 论 监 的概念 一) 督 舆 论监督 , 广义指 公 民通过 一定的组织 形式和传 播媒
虽然我国已经于2 0 年 5 1 正式实施《 08 月 日 中华人 民
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行政机关应当及时、 , 准确 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 定、 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不完整信息的, 应当在其职
民规模达 到 2 9 亿人 , .8 普及率达到 2 . % 成为全球第 26 ,

介, 充分发表意见、 建议和呼声 , 通过社会舆论对权力组织
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的监察和督促。表现为言论自由 权、 结社权、 知情权、 对政府机构或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 为进行举报、 检举和控告的权利。狭义指新闻舆论监督 , 即
般公民和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组织在公共领域的言
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中图分类号 : 26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08 5 4(0 00 — 0 4 0 G0 A 1 0— 972 1)3 09 - 3
摘要: 0 9 躲猫猫事件”“ 在20 年“ 、杭州飙车案”“ 、石首事件” 系列网络事件的频发中, 等一 网络发 挥
了重要作用。21年 3 中国经济时报》 00 月《 记者王克勤以网络为手段 , 了“ 披露 山西疫苗事件”由此引 ,
不论疫苗事件真相如何, 至少在质疑 一 回应的交锋中, 人们再次看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 , 而且网络媒体 的报 道尺度比以往有一定程度的拓宽。

试论网络舆论监督的缺陷及对策

试论网络舆论监督的缺陷及对策

试论网络舆论监督的缺陷及对策摘要:同传统媒体监督相比,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快捷性、开放性、匿名性、多元性和自由性等特点。

但网络的虚拟环境和沟通行为的低成本性,在行为自由原则指导下,人的善恶本性都有机会得到发挥,因此必须正确认识网络监督的缺陷,合理地管理、规范和引导网络。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缺陷及对策所谓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

[1]同传统媒体监督相比,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快捷性、开放性、匿名性、多元性和自由性等特点。

在现代社会,“网络,为分散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意见表达的新的更为便捷的渠道。

”[2](P218)。

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互联网网络被正式冠以“第四媒体”的称号。

第四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与会的官员和专家指出,网络媒体已发展成为引导和洞察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3]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在中国,网络已成为人们参与政治,实施舆论监督的新平台。

近年来所涌现的沈阳的“刘涌案件”,广东的“孙志刚案件”,陕西的“华南虎照事件”,“天价香烟事件”,浙江温岭“虐童事件”等,网民的广大参与不仅影响甚至决定了事件的进程与走向。

尤其是南京江宁区“天价烟局长案件”,案件的起源是周久耕开会的一包烟,通过网民的广大参与和不懈努力,逐步使周久耕这名腐败分子脱去了“公仆”的外衣,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最终被绳之以法。

整个案件的特殊性在于,从发现周久耕的问题,到立案侦察,直致最后的审判,网络舆论起到了关键“推手”的作用,充分彰显了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然而网络舆论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的虚拟环境和沟通行为的低成本性,在行为自由原则指导下,人的善恶本性都有机会得到发挥。

正如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所说:“虚拟网络的危险在于,它以一种更具欺骗性的手段方式和魅力抓住了你的注意力,在你没有意识到时就排斥掉你其他的生命感受、情怀痛苦和乐趣,它利用所有人类交流的欲望和行为,构筑起他扑朔迷离、常开不败的青春。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新闻界 I N0723 21 第 期 l ̄ B S 0—48 00 4 roo a S1 年 2 .
Prs Cice I SN1 07- 38 es rl s S 0 24 No. 4 201 Aug2 0. 0. .01
浅 析 当前 网络 舆论 监 督 的优缺 点
高 翔
K e wo s p bi u evso y n t r a v na e ds d na s y rd u l s p r ii nb ewo k d a tg s ia va tge c
网络 舆 论 监 督 , 社 会 监 督 的 一 种 , 要 是 广 大 人 民 群 事 件 中 , 大 网友 从 摄 影 专 业 、 物 学 专 业 乃 至 气 象 学 专 业 是 主 广 生
关 键 宇 网络舆论监督 优 点 缺点 中 图分 类 号 G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26
A nayssOlt d n a e nd Di a a ag so blcSupe v so by Ne w o k l i i heA va t g sa s dv nt e fPu i r ii n t r
众 通 过 网络 媒 体 对 政 府 公 权 力 的 运 行 提 出批 评 、 议 等 。 建

进 行 全 面 深 入 的讨 论 和分 析 , 政 府 部 门最 终 做 出处 理 决 定 为 提 供 了 丰 富 的支 撑 材 料 。

当前 我 国 网络 舆 论 监 督 的优 点
1 体 具 有 广 泛 性 和 独立 性 。 . 主 () 民 群 众 成 为 监 督 主体 。 相 较 于 传 统 媒 体 代 替 大众 1人 实行 舆 论 监 督 , 络 信 息 发 布 的 低 门 槛 , 人 民群 众 真 正 成 网 使 为舆 论 监 督 的 主 体 , 大 大 扩 展 了 舆 论 监 督 的 主体 范 围 , 这 拓 宽 了人 民群 众 发 表 社 情 民 意 的渠 道 , 破 了 传 统 监 督 体 制 自 打 上 而 下 的层 级 隔 断 , 人 们 得 以迅 速 而 且 充 分 地 表 达 自身诉 使 求 。据 2 1 年 7 1 00 月 5日中 国互 联 网 络信 息 中 心 ( N C) C NI 发 布 的《 2 次 中 国互 联 网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 示 , 国 第 6 显 我 网 民 规 模 已达 4 . 2亿 人 , 联 网 普 及 率 持 续 上 升 增 至 互 3 .%。如 此 庞 大 的 网络 应 用 人群 , 得 网 络 舆 论 监 督 天 然 1 8 使 具 有 雄 厚 的 群 众 基 础 , 大 提 升 了 监 督 的 几 率 与 范 围 大 () 督 主 体 具 有 高 度 独 立 性 。 网 络 舆 论 监 督 的主 体 是 2监 网络 上 的公 众 , 们 几 乎 不 会 受 制 和依 附 于 被 监 督 者 , 于 他 对 监 督 的 高 涨 热 情 和 强烈 要 求 使 得 他 们 无 所 顾 忌 , 于追 根 问 勇 底 。 网 民数 量 众 多 , 次 丰 富 , 络 舆论 监督 的范 围广 泛 。 层 网 这种 主体 的广 泛 性 和 独 立 性 带 来 了两 点 好 处 : 是 大 大 一 提 升 了 人 民群 众 的知 情 权 、 达 权 、 与 权 、 情 权 。这 种 权 表 参 知 利 范 围与 能 量 的 扩 大 及 网络 监 督 成 功 事 例 的传 播 又 激 励 了 更 多 的 人 参 与 到 网 络 监 督 中来 , 督 力 量不 断 增 强 , 督 热 监 监 情保 持 高涨 , 成 了 良性循 环 。 二是 给传 统 的监 督 提 供 了案 形 源 、 索 和 舆 论 支 持 。 中 纪 委信 访 室 在 其 官 方 网站 上 的 职 能 线 介绍 中 已经 明 确 列 入 “ 互 联 网上 收 集 群 众 举 报 ” 网络 反 腐 从 , 已 经 受 到 高 度 重 视 。 天 价 烟 ” 长 事 件 , 是 网友 从 周 久 耕 “ 局 就 网上 的一 张 会 议 照 片 中 发 现 线 索 , 过 不 断 搜 索 、 露 , 经 揭 促使 司法 部 门 介 人 调 查 , 终 周 久 耕 以 受 贿 罪 被 判 刑 。 华 南 虎 ” 最 “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舆论监督三大优点: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行为具有交互性,效果具有直接性和三大缺点:无序性,软弱性、单一性,提出要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政府的监管和引导是关键。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一种,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媒体对政府公权力的运行提出批评、建议等。

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

(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

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这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拓宽了人民群众发表社情民意的渠道,打破了传统监督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隔断,使人们得以迅速而且充分地表达自身诉求。

据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

如此庞大的网络应用人群,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天然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大提升了监督的几率与范围(2)监督主体具有高度独立性。

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网络上的公众,他们几乎不会受制和依附于被监督者,对于监督的高涨热情和强烈要求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勇于追根问底。

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泛。

这种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立性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

这种权利范围与能量的扩大及网络监督成功事例的传播又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监督力量不断增强,监督热情保持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是给传统的监督提供了案源、线索和舆论支持。

中纪委信访室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职能介绍中已经明确列入“从互联网上收集群众举报”,网络反腐已经受到高度重视。

“天价烟”局长事件,就是网友从周久耕网上的一张会议照片中发现线索,经过不断搜索、揭露,促使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周久耕以受贿罪被判刑。

网络舆论监督的局限性与问题

网络舆论监督的局限性与问题

网络舆论监督的局限性与问题
(1)网络民意代表民意的程度是有限的。

网络舆论充其量只代表网民的思想。

(2)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真实性差距较大。

有些网站是受商业利益驱动的。

他们在引导网络舆论发展的过程中,强调经济利益,忽视社会责任,甚至明目张胆地从事违背道德和法律的活动。

谣言的泛滥也成为舆论监督的一大障碍,甚至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

从网民自身来看,网络舆论监督存在很强的盲从性。

(3)网民力量的弱势。

与平面和电视媒体相比,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仅限于特定群体,除了青年和知识分子,没有更多真实社会力量的参与和认同,这使得网络媒体的作用大打折扣。

此外,网络媒体的受众与平面和电视媒体的受众相比,尤其是与报纸的受众相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这个受众群体远没有平面媒体受众那么执着、固定、坚决,所以这个群体的声音和舆论自然没有这样的力量。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及完善对策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及完善对策
责任 。 3 建立 网络舆论监督 回应机制 , () 推动政务公开 。 网络舆论 在 监督 以往案例 中, 政府部 门往往被动接受监督 , 心不甘情不愿 , 导致
网络舆论监督常常缺乏 回应 。所 以, 政府部 门应该改变观念 自 觉地
将 自己作为 网络舆论监督 的对象, 并对其保持 足够 的尊重和宽容 , 积极 回应 ,有则改之 、 “ 无则加勉” 变被动监督为主动接受监督 。同 , 时 , 积极实 行政务公开 , 要 这是 政府支持 网络 舆论 监督 的一项切实 可行 的办法 , 务公开可 以为 网络 舆论 监督提供 丰富 的监督 材料 , 政
政法行政
浅谈 网络舆论监督 的优点及完善对 策
梁 涛
(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圈分类号 : 6 8 D 6 文献标识码 :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海 203 ) 027
文章编 号: 6 2 7 9 ( 0 9 3 - 3 — 1 1 7 — 8 4 2 0 )4 2 1 0


近年来 网络舆论 监督成果喜 人 , 自身独立性 、 其 开放
律 的制约 , 也就无法保证网络舆论监督不产生偏差。我 国现行的一
些互联网法律法规 ,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 如《 、 互联网站从事
性、 匿名性、 便利性 等优 点是其成功 的基 础。但是 为 了更好地发 挥
网络舆论 监督效果 , 需从 法律 建设、 还 建立 网络舆论 监督 回应机制、 多种监督 方式的结合使用 等方面进行进 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 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监督 完善 对策
内心想法。( ) 4 网络舆 论监督具有便利性 。只需要一 台可 以上 网的 电脑 , 可以在 阿上发 表 自己的观点 , 就 进行监督 。通过 网络传播 , 这 些观点又会快 速地散 布到网络的各个角落 , 观点的传播者可 以通过 网络 随时发现他人对 自己观 点的反馈和进行再评论 , 促成 网络舆论 快速形成 。( ) 5 网络舆论 监督是 自下而上的监督。其把监督权真正 放 回到公众 手 中, 摆脱 了中间环节 , 由公 众直接行使 。而公众对 于 贪污 、 行贿 、 特权等现象非 常反感 , 依靠公众 的力量 、 自下而上 的监 督权力 , 不仅有利于权力 正确运行 , 而且 通过公众对 权力 的监督 必 将有助 于遏制各种腐败现象 。 网络舆论监督 的优点是 明显 的, 其监督效 果也是显著 的。 然而 , 笔者认 为 , 为了更好地发挥监 督效果 , 网络舆论监督仍 需要进一 步 完善:1完善 网络舆论监督 的法制建设 。 () 网络舆论监督红 红火火 的 背后 , 是其法律基础缺失 的尴尬 。网络舆论监 督的独立性 、 匿名性、 开放性 , 使得其 容易被人操控 , 容易产生不好 的后果 。没有相关法

网络进行舆论监督的优势在哪里?

网络进行舆论监督的优势在哪里?

网络进行舆论监督的优势在哪里?
网络进行舆论监督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开放性和广泛性: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
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相比传统媒体,网络上
的舆论监督更加广泛和多样化,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和观点。

2.实时性和及时性:网络舆论监督可以实现实时的信息传递
和反馈,能够迅速发现和传播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新闻事件。

用户可以即时地回应和评价政府政策、公共事件以及媒体
报道,进而影响公众舆论的形成。

3.互动性和透明度:网络舆论监督促进了公众和政府、企业
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公众可以更加容易地与相关方面交流
和反馈,提出质疑、建议或意见。

这有助于增加信息透明
度,加强公众对决策过程的参与和监督。

4.反映多元化声音:网络舆论监督为不同群体的声音提供了
平等的发声机会。

通过网络,各种社会群体、个人和组织
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和决策。

5.督促权力和责任:网络舆论监督对于监督权力的行使和追
究责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网络舆论的曝光和关注,
不透明、不公正或不合理的行为可以得到揭示和追责,有
效提升行政机关、企业和其他机构的责任意识。

尽管网络舆论监督具有许多优势,也需要注意信息真实性和有
效性的问题。

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要加强信息的核实和评估,增强信息的可信度和公信力,以保证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辩论互联网舆论的利弊

辩论互联网舆论的利弊

辩论互联网舆论的利弊
互联网舆论的利弊。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其中之一就是舆论的传播方式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联网舆论的利弊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互联网舆论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能够让信息得以迅速传播,有利于舆论监督和信息传递;而也有人担忧互联网舆论的传播会导致谣言满天飞、虚假信息泛滥,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首先,互联网舆论的利好之处在于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在互联网上,只
要一条信息被发布,就能迅速传播到全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条信息。

这对于舆论监督和信息传递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能够让社会上的问题得到更快速的解决,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各种信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其次,互联网舆论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首先是谣言满天飞的问题。

在互联网上,谣言很容易被传播,一条虚假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就能够迅速传播开来,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其次是虚假信息的泛滥。

在互联网上,很多不实信息都能够得到传播,这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也让人们对互联网舆论的传播产生了质疑。

综上所述,互联网舆论的利弊是存在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舆论的优势,同时也要对互联网舆论的弊端加以重视和防范。

只有这样,互联网舆论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 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

(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

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这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拓宽了人民群众发表社情民意的渠道,打破了传统监督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隔断,使人们得以迅速而且充分地表达自身诉求。

据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

如此庞大的网络应用人群,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天然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大提升了监督的几率与范围 (2)监督主体具有高度独立性。

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网络上的公众,他们几乎不会受制和依附于被监督者,对于监督的高涨热情和强烈要求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勇于追根问底。

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泛。

这种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立性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

这种权利范围与能量的扩大及网络监督成功事例的传播又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监督力量不断增强,监督热情保持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是给传统的监督提供了案源、线索和舆论支持。

中纪委信访室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职能介绍中已经明确列入“从互联网上收集群众举报”,网络反腐已经受到高度重视。

“天价烟”局长事件,就是网友从周久耕网上的一张会议照片中发现线索,经过不断搜索、揭露,促使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周久耕以受贿罪被判刑。

“华南虎”事件中,广大网友从摄影专业、生物学专业乃至气象学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为政府部门最终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材料。

2.行为具有交互性。

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在线交流,包括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和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交流等。

这种交互性,可以督促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应对提速,提高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网上官民良性互动。

促进政府行为的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

同时。

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群起”而分析、完善、探讨各类信息,展示各自的观点、立场、思维方式形成各类观点的交锋,实现信息的筛选。

最终促使舆论的形成。

3.效果具有直接性。

网络舆论监督基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和舆论形成的快速性,一是避免了重复监督,二是节约了监督环节,使监督效果体现出直接性、快速性。

2009年2月8日,“躲猫猫”事件在网上曝光,2月27日,云南省政府就公布了调查结果,6名相关干部被记过或撤职。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1.无序性。

尽管网络舆论监督,备受瞩目,但实际上,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各类网站乃至广大网民本身,目前对网络舆论监督都没有有效的秩序管理措施或者自律制度。

网络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便捷性在某种程度上叉加剧了这种无序。

无序导致虚假信息泛滥、情绪性言论蔓延,信息泥沙俱下,使网络舆论监督体现出“双刃剑”特性。

(1)信息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开展舆论监督的前提,就是要保证信息的畅通和真实无误的传播,虚假信息严重影响舆论监督的效力。

传统媒体监督中,存在新闻把关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媒体公布的监督信息的准确性,而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和网络信息的海量,以及目前网络审查技术的单一和低效使得网络信息的准确性很难核实,这就使网络监督信息真假难分。

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卫生厅一位马姓处长就被网络传言殴打志愿者,网络上谴责谩骂声一片,该处长深受影响,但随后证实纯属网络误传误信。

这类“误伤”事件损伤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和威信。

(2)网络暴力不容忽视。

这主要体现在网络舆论中的情绪性言论较为突出和“人肉搜索”的两面性上。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常常呈现出一种混乱和非理性的状态,往往导致偏激或者极端的情绪化观点占了上风,众多网民发表的言论缺乏独立判断和思考,多数人的盲从使得原本的舆论监督变成非正常的舆论暴力。

而且由于网络的“反权威”特点,在网络大讨论中往往很难形成权威意见或者产生权威言论,也就谈不上什么“意见领袖”的引导,这也助长了网络暴力的形成。

2010年2月网友曝光的某烟草局局长“香艳日记”,虽然揭露了一名腐败官员,但网友群起而“搜”,大肆曝光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和生活细节,在讨论中毫不避忌情绪性的发泄和进行人身攻击,很多言论已经超越了正常的评论范围,实际上已经侵害了几位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

但这种“多数人的暴政”目前尚无监管和惩罚措施,导致网络舆论监督在敏感事件上往往很难不逾越道德和法律的界限,这也最终损害了网络舆论监督本身。

除此之外,网络舆论监督常常出现“一边倒”的状况,这无形中会对现实中的党纪政纪处理、司法审判造成影响,导致最后的处理结果有失公正,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的盈利机制可能对网络舆论监督带来伤害。

首先,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为了牟取利润,赢取点击率,置正确舆论导向于不顾,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引用虚假和有害信息误导公众、混淆视听,借助互联网开放、自由、简易、海量等特征,迅速传播,甚至发酵、放大、变形,增加其影响效应。

2009年,百度“魔兽世界”贴吧中一个“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在短短5个小时内引来超过20万的点击率和上万条跟帖,并随即成为各大网站讨论热点。

后来广大网友才知道这是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为保持关注度的自我炒作。

其次,如果不加以引导、监管,网络舆论监督很有可能会受到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的“网络公关”的伤害。

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曝光这类网络公司,他们不仅为企业炒作品牌,也能按客户指令进行密集发帖,诋毁、诽谤竞争对手,甚至控制舆论,左右法院判决。

目前,网络公关大多集中在商业领域,但如果不未雨绸缪,很难避免此类公关渗入网络舆论监督领域,这对网络舆论监督的伤害将是致命的。

2.软弱性。

(1)网络舆论监督离不开传统媒体的支持。

抛开沸沸扬扬的讨论,我们看到,所舆论监督的“胜利”,都有传统媒体跟进。

或者说,网络舆论和传统媒体舆论必须最终形成合力,才能促使监督的落实。

新余和温卅1官员公费出国旅游事件,网友2008年11月26日在天涯社区首发帖,引起网民关注,11月28日央视《新闻1+1》报道,11月29日,新余市委作出处理决定,12月4日,温州市委作出处理决定。

我们必须承认,尽管网络具有传播优势,很多监督事件始于网络,但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传统媒体更具权威性,在舆论的影响力和对事件的最终解决上,很难说谁更占优。

(2)网络舆论监督存在偶然性。

媒体和网络时代,一件事情如果不被报道和关注等于不存在,即使被报道与关注了,无法形成聚焦效应和足够的舆论压力也等同于不存在。

和传统舆论监督并无强制机制保障一样,网络舆论监督也没有相应的政府回应制度支持,其能否实现监督功能只能依靠事件本身能不能引发较大范围的关注,能否产生足够的舆论压力,同时还要取决于相关政府部门和人员的法律意识、民主观念、道德水平。

这还不包括有些基层党政部门消极对待网络监督,反应滞后,甚至对网络监督置若罔闻。

实际上,如果将所有通过网络发布的监督信息,和引起社会关注并最终得到解决的网络监督事件数量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并不高,力量非常有限。

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舆论监督的成功还依赖于监督信息发布人的文笔、选择发布的平台,甚至一点点运气,这无疑充满了偶然性。

3.单一性。

(1)监督内容单一。

从发生学角度考察,依监督主体介入监督客体的不同段,可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种状态。

从理论上推论,大凡拥有监督权力的主体对监督客体一般应有各环节介人的机会,不能取此舍彼。

而当前的网络舆论监督几乎都集中在事后监督环节,而且大多涉及的是违法违纪事件等微观事项,对日常工作状态的监督和全面宏观的监督基本空白,其结果就是监督路子狭窄。

在国家日益重视事前监督的制度建设,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等专设机构之时,如果网络舆论监督能够突破单纯事后监督,必将发挥更大效力,稳定其功能和地位。

(2)监督平台单一。

目前,绝大多数成功的网络舆论监督案例,都是网友通过人气较高的全国性的商业网站、论坛或者博客平台发布信息,引发较大关注实现的。

也就是说,首先,由于相关落实制度的缺失,绝大多数花大力气建设的各级各类政府网站及其网上举报、投诉平台实际中作用甚微。

其次,地方网络论坛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的作用十分微弱。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的2009年77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23件率先在网络论坛上曝光的事件,没有一个是出自地方网络论坛。

而地方网络论坛立足本地,容易形成利益共识,本应成为舆论监督的排头兵,在网络舆论监督的链条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成为疏导民意的最短路径。

而且很多时候,地方网络论坛上往往汇集的只是一些舆情信息,尚未形成舆论,只要及时解决,就能化解舆论的产生。

但现实中,往往是很多监督信息在地方网络论坛曝光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网民只好再借助于全国性的网站平台,这就占用了更多的社会公共资源和网民个人资源。

而从权威性、便捷性上来说,政府网站和地方网络论坛本应该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主要阵地。

三、完善网络舆论监督关键在政府引导前,网络舆论监督蓬勃发展之中隐忧方显,各方也给出了不少完善措施,如尽快关法律法规、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消除数字鸿沟、开展公民网络素质教育等。

但不论是何种具体的措施,关键都在政府的引导。

如上文所述,网络舆论监督表现出来的优点与缺点,要发扬与克服,都离不开政府重视网络舆论,形成完善的层级响应机制,完善相关网站建设。

克服网络自身的缺陷,提升网民素质,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关键也在政府的各类监管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