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强化食品和食品新资源的开发利用
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最新版)

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根据《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试行)》要求,推进营业管理部(以下简称营管部)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建设,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健全反食品浪费工作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在食品采购、储存、加工、消费和餐厨垃圾处理等环节做好节约管理,发挥表率作用。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辖内各分行。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四条营管部机关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系。
第五条营管部成立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分别由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兼任,成员单位由办公室、会计财务处、人事处、后勤服务中心等部门组成。
营管部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和人民银行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总体部署全辖年度反食品浪费工作,加强全辖反食品浪费工作重要事项的领导、组织和协调,抓好推进试点工作,总结推广经验。
第六条营管部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营管部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后勤服务中心,设主任和副主任各一名,主任、副主任分别由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担任。
营管部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责:在营管部机关反食品浪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建立全辖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出台成效评估标准和评分细则,监督责任主体实施评估和通报制度,督促和指导全辖实施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
第七条各单位应成立相应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组织机制,设置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监督员、联络员。
第三章评估主体第八条评估对象为辖内分行等10个单位。
评估对象所在单位后勤服务中心(办公室)承担本单位反食品浪费工作主体责任,负责对机关食堂组织实施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及摘要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目录第一章. 再好好想想 (3)1. “贫穷陷阱”是存在的(S形曲线) (3)2. “贫穷陷阱”是不存在的(反向L形曲线) (3)第二章. 饥饿人口已达到10亿?(消费) (3)1. 根因分析 (3)2. 解决方法 (4)第三章. 提高全球居民健康水平容易吗?(健康) (4)1. 根因分析 (4)2. 解决方法(廉价有效的医用或公共卫生方法) (4)第四章. 全班最优(教育) (4)1. 根因分析 (4)2. 解决方法 (5)1 / 9第五章. 帕克.苏达诺的大家庭(人口) (5)1. 根因分析 (5)2. 解决方法 (5)第六章. 赤脚的对冲基金经理(风险) (5)1. 根因分析 (5)2. 解决方法 (6)第七章. 贷款给穷人:不那么简单的经济学(小额信贷) (6)1. 根因分析 (6)2. 解决方法 (6)第八章. 节省一砖一瓦(储蓄) (6)1. 根因分析 (6)2. 解决方法 (6)第九章. 不情愿的企业家们(创业精神) (6)1. 根因分析 (6)2. 解决方法 (7)第十章. 政策,政治(政治经济) (7)1. 根因分析 (7)2. 解决方法 (7)第十一章. 总结 (7)1. 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而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 (7)2. 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逆境,更难作出“正确”的决定 (7)3. 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在其中处于不利地位 (7)4. 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 (7)5. 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8)第十二章. 精华要点 (8)1. 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而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 (8)2. 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逆境,更难作出“正确”的决定 (8)3. 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在其中处于不利地位 (8)2 / 94. 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 (8)5. 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8)第十三章. 个人书评 (8)第一章.再好好想想1.“贫穷陷阱”是存在的(S形曲线)从对角线上看,今天的收入等于明天的收入。
广东省食品卫生管理实施办法

广东省食品卫生管理实施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89.08.29•【字号】•【施行日期】1989.10.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食品安全正文广东省食品卫生管理实施办法(一九八九年八月二十九日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省境内从事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以及与食品卫生有关的其他物品的生产、经营及储运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辖区内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食品卫生监督所需经费,由各级政府列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卫生事业费统筹解决。
第二章食品卫生第四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除应执行《食品卫生法》第六条规定外,还应遵守下列要求:(一)不得同时兼营有毒、有害及容易使食品造成污染的不洁物品;(二)饮食店应有足够周转的餐具,有专用消毒设备并有专人负责,有防蝇、防尘、防污染的专用保管柜存放;(三)设置加盖容器存放垃圾和废弃物,并定期清扫消毒;(四)工作人员在生产、销售食品时必须穿戴工作衣、帽,保持个人卫生。
第五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除应执行《食品卫生法》第七条规定外,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物品):(一)含人工投放激素药物的畜、禽、兽产品及其制品;(二)含未经允许使用的农药、保鲜剂的蔬菜、水果、水产品及其制品,或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农畜产品;(三)非食品酒精配制的酒类;(四)注水、掺水或使用色素的鲜肉类、鲜奶、水果等;(五)含硼砂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肉类、豆制品及其他食品;(六)有毒的野蘑菇、河豚鱼、贝壳类,死的甲鱼、鳝鱼、螃蟹(花蟹除外),发霉的甘蔗、银耳(雪耳)等。
第六条既是食品又是药品或用作食品调料或食品强化剂的动植物品种,必须符合下列要求:(一)属国家药典或卫生部门有关规定中载明的粮食、蔬菜、瓜果、水产、畜禽、野味和调料品种,并符合国家关于《禁止食品加药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二)传统上习惯使用作为食品、饮料的调料,并为实践证明是安全卫生的中药品种;(三)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强化剂,必须符合国家关于《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建立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建立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食品安全,粮食市场管理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建立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青政〔2015〕70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69号)精神,进一步明确市(州)人民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的粮食安全责任,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全省粮食安全,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强化粮食安全意识,明确粮食安全责任(一)切实增强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意识。
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我省粮食生产受地理、自然条件、气候和水资源、耕地面积等因素的制约,粮食产量低,粮食生产总量增长的空间有限,年产需缺口比例高达55%。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粮食消费结构日益多样化,粮食消费量逐年增大,粮食供需缺口将继续保持刚性增长,如何保障粮食供给和口粮的绝对安全,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
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确保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自觉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作为保障民生的基本任务,常抓不懈,毫不动摇。
(二)明确市(州)人民政府粮食安全责任。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是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基本制度。
各市(州)人民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层级负责的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将粮食安全责任落到实处,形成省、市(州)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工作机制。
市(州)长在落实全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中承担的责任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9.05.09•【文号】•【施行日期】2019.05.09•【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食品安全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2019年5月9日)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中华民族未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
这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
现就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部署,在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产业规划、监督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安全标准体系逐步健全,检验检测能力不断提高,全过程监管体系基本建立,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得到控制,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得到保障,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
但是,我国食品安全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农药兽药残留超标、添加剂使用不规范、制假售假等问题时有发生,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逐渐显现;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法制不够健全,一些生产经营者唯利是图、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新业态、新资源潜在风险增多,国际贸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加深;食品安全标准与最严谨标准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风险监测评估预警等基础工作薄弱,基层监管力量和技术手段跟不上;一些地方对食品安全重视不够,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与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
这些问题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明显短板。
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

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新资源食品的监督管理,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规定的新资源食品包括:(一)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二)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食品原料;(三)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新品种;(四)因采用新工艺生产导致原有成分或者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原料。
第三条新资源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卫生法》及有关法规、规章、标准的规定,对人体不得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健康危害。
第四条国家鼓励对新资源食品的科学研究和开发。
第五条卫生部主管全国新资源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新资源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新资源食品的申请第六条生产经营或者使用新资源食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在产品首次上市前应当报卫生部审核批准。
第七条申请新资源食品的,应当向卫生部提交下列材料:(一)新资源食品卫生行政许可申请表;(二)研制报告和安全性研究报告;(三)生产工艺简述和流程图;(四)产品质量标准;(五)国内外的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的安全性资料;(六)产品标签及说明书;(七)有助于评审的其它资料。
另附未启封的产品样品1件或者原料30克。
申请进口新资源食品,还应当提交生产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在本国(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或者该食品在生产国(地区)的传统食用历史证明资料。
第三章安全性评价和审批第八条卫生部建立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制度。
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采用危险性评估、实质等同等原则。
卫生部制定和颁布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规程、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九条卫生部新资源食品专家评估委员会(以下简称评估委员会)负责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
评估委员会由食品卫生、毒理、营养、微生物、工艺和化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第十条评估委员会根据以下资料和数据进行安全性评价:新资源食品来源、传统食用历史、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主要成分及含量、估计摄入量、用途和使用范围、毒理学;微生物产品的菌株生物学特征、遗传稳定性、致病性或者毒力等资料及其它科学数据。
营养强化和保健食品

2.2 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课堂探究探究一证明四点共圆判断四点共圆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判定四点共圆的方法.【典型例题1】如图所示,在△ABC中,AD=DB,DF⊥AB交AC于点F,AE=EC,EG⊥AC 交AB于点G.求证:(1)D,E,F,G四点共圆;(2)G,B,C,F四点共圆.思路分析:(1)连接GF,则易证△GDF与△GEF均为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可得出结论.(2)连接DE,由条件易证DE∥BC,从而∠ADE=∠B,由(1)知∠ADE=∠GFE,从而∠GFE =∠B,从而得到结论.证明:(1)连接GF.由DF⊥AB,EG⊥AC,知∠GDF=∠GEF=90°,∴GF的中点到D,E,F,G四点的距离相等,∴D,E,F,G四点共圆.(2)连接DE.由AD=DB,AE=EC,知DE∥BC,∴∠ADE=∠B.又由(1)中D,E,F,G四点共圆,∴∠ADE=∠GFE,∴∠GFE=∠B,∴G,B,C,F四点共圆.规律小结判定四点共圆的方法:①如果四个点与一定点距离相等,那么这四个点共圆;②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共圆;③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角的对角,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共圆(如本题);④与线段两个端点连线的夹角相等(或互补)的点连同该线段两个端点在内共圆.探究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的应用当已知条件中出现圆内接四边形时,常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来获得角相等或互补,从而为证明三角形相似或两条直线平行等问题创造条件.【典型例题2】两圆相交于A,B,过A作两直线分别交两圆于C,D和E,F.若∠EAB=∠DAB,求证:CD=EF.思路分析:连接CB,BF,要证CD=EF,只需证明△CBD≌△EBF即可.从题图可以看出,∠BCA=∠BEA,∠D=∠F,因此,尚需找一条对应边相等即可.比如,能否推出BC=BE呢?要证BC=BE,只需∠CEB=∠ECB,有无可能呢?可以发现,∠ECB=∠1,又已知∠1=∠2,所以只需证∠2=∠CEB即可.这时我们发现,四边形ABEC是圆内接四边形,根据性质定理,它的外角∠2与它的内对角∠CEB当然相等.至此,结论得证.证明:连接CB,BF.因为四边形ABEC为圆内接四边形,所以∠2=∠CEB.又因为∠1=∠ECB,且∠1=∠2,而∠2=∠CEB,所以∠CEB=∠ECB.所以BC=BE.在△CBD与△EBF中,∠BCA=∠BEA,∠D=∠F,BC=BE,所以△CBD≌△EBF.所以CD=EF.探究三易错辨析易错点:忽视分类讨论致误【典型例题3】已知⊙O的直径AB=4,弦AC=23,AD=22,则∠DAC=__________.错解:如图,∵AB=4,AD=22,∴∠BAD=45°.又∵AC=23,∴∠CAB=30°,∴∠CAD=45°-30°=15°.错因分析:作图时,未能考虑全面,没有对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讨论,致使题目答案漏解.正解:根据题意,分两种情况讨论:图①(1)当弦AD,AC在直径AB的同侧时,如图①,由错解得,∠DAC=15°.(2)当弦AD,AC在直径AB异侧时,如图②.图②则∠DAC=75°,综上,∠DAC=15°或75°.。
食品的功能性与功能食品

第一节 功能性食品的基本概念
(二)功能性食品的基本要求与特征
1、作为食品,由通常使用的原材料 或成分构成,以通常形态和方法摄取。
功能性食品的基本 要求与特征
2、属于日常摄取的食品。
3、应标记有关的调节功能。
第一节 功能性食品的基本概念
(三)世界部分国家对功能性食品概念诠释
欧洲诸国普遍采用“健康食品”(Health Food)的概念, 以增进健康为宗旨、采用天然材料、遵守健康原则、保证食 品卫生与质量。 范围: •含有充分的营养素; •补充膳食中缺少的营养素; •特定需要的食品或滋补品,最好含有特殊的营养物质; •以增强体质和美容为目的的食品; •以维持和增进健康为目的,以天然原料为基础的食品。
粉剂等
第一节 功能性食品的基本概念
三、功能食品在促进健康方面的作用(功能)
(1)免疫调节 (2)延缓衰老 (3)改善记忆 (4)促进生长发育 (5)抗疲劳 (6)减肥 (7)耐缺氧 (8)抗辐射 (9)抗突变 (10)调节血脂 (11)调节血糖
(12)改善胃肠功能 (13)对化学性损伤有保护作用 (14)改善睡眠 (15)改善营养性贫血 功能作用 (16)促进泌乳 (17)美容 (18)改善视力 (19)促进排铅 (20)清咽润喉 (21)调节血压 ( 22)改善骨质疏松
第一节 功能性食品的基本概念
四、功能食品与医药品有严格区别
1、药品是治病,功能食品不以治疗为目的 而是重在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生理节奏, 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以达到保健康复作 用;
2、功能食品要达到现代毒理学上的基本无 毒或无毒水平,而药品允许一定程度的毒 副作用;
3、功能食品无需医生的处方,按机体正常 需要摄取。
第十三章 食品的功能性与功 能食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VB3或泛酸:常用泛酸钙作强化剂,可用于防 止皮肤病,有助于其它B族维生素的利用,尤其 是儿童食品。
8、叶酸:VB11它具有刺激动物的白细胞,红细 胞及血小板生成的生血作用,因此少量添加于某 些强化食品,不稳定,易被破坏,所以要注意方 法。
9、VB6 一般不会缺乏,但在儿童时期、妊娠期 及高温辐射下易缺乏。
大豆蛋白 乳清 脱脂奶粉 酵母 鱼粉 棉籽蛋白 其它
四、食品的强化方法
在原料或必需食品中添加 在加工过程中添加 在成品中混入 物理化学强化方法 生物强化方法
五、常见的强化食品
生食品强化:大米、面粉、干面条 副食品强化:酱类、人造奶油、果汁果酱、食盐。 强化婴幼儿食品:
用于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包括细 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以及某些原生生物。 这些微生物通常要具备下列条件:所生产的蛋白 质等营养物质含量高,对人体无致病作用,味道 好并且易消化吸收,对培养条件要求简单,生长 繁殖迅速等
2.昆虫食品
自古以来,昆虫就是人类和许多动物的美食,中 国民间食用昆虫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欧洲、 北美人很早就把昆虫作为食用佳品。随着现在蛋 白质资源的缺乏,人们更加认识到昆虫类食品是 一类规模大、分布广、营养丰富、最易开发而又 未充分开发的食品资源。据统计,世界上约有 500种昆虫可食用,昆虫食品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4、VB1用于治疗地区性脚气病的强化剂。常见的 有:(1)硫胺素盐酸盐:易溶于水,故不适用 于加工前水洗、浸渍和水煮的强化食品;
(2)硫胺素硝酸盐:较稳定,但也溶于水。
因而近年来改用苯酰硫胺素及萘-2,6-二磺酸盐 添加到米和面中,较稳定。
5、VB2 它是我国营养中缺乏的维生素。目前, 国内用液体培养法在规模生产VB2用于强化人造 奶油,花生酱等。常用液状食品的强化剂核黄素 磷酸钠。
2.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应用生物技术培育 良种
目前中国尚有不少可供开垦的宜农荒地、浅海滩 涂、内陆水面,也还有许多草地、山坡、零散荒 地可供利用。在资源开发的深度上大有潜力。此 外还可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庭院经济,并在 此基础上发展养殖业、增加生产。充分利用食物 资源,特别是对食品加工后下脚料和废弃物的处 理、开发新食品方面也大有潜力。
三种形式: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
(二)矿物质强化剂
钙:食物中的钙最易缺乏,钙的吸收利用受多种 因素的影响,如VD 可促进钙的吸收,草酸钙使 钙变成不容性。常用的强化剂有碳酸钙、磷酸钙、 乳酸钙、葡萄糖酸钙,也有用骨粉,无机钙比有 机钙经济。
磷:可用磷酸氢钙,适合于强化乳状食品,也可 用动物脱胶骨粉。
2、VD 主要包括VD2、VD3 药用规格的VD2及VD3 均有生产,某些食物含有麦角醇,也可作为VD 的原料。如酱油渣、酒糟以及青霉菌菌膜中均能 提取麦角醇。
3、VC 除人工合成的制剂外,也可用某些野果的 抽提液浓缩成直接烘干的粉末添加。如野蔷薇果 干燥后每100g制品中含VC1200—1500mg。
1.单细胞蛋白 2.昆虫食品 3.海藻食品 4.发展食用菌 5.转基因食品
1.单细胞蛋白
单细胞蛋白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蛋白质的 统称,是指用各种基质大规模培养的某些酵母、 细菌、真菌等食用微生物和和藻类物质。它是食 品工业和饲料工业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单细胞蛋 白是人类蛋白质来源的重要补充。
铁:柠檬酸铁氨、乳酸铁、铁的硫酸盐。由于铁 具有特定的颜色,对VC和脂肪产生氧化作用, 因此要选择适当的工艺。
锌:硫酸锌、乳酸锌、醋酸锌。
碘:碘化钠。可防止甲亢。
氟:氟化钠,氟硅化钠可保持牙齿的洁白,健康。
(三)氨基酸类强化剂
谷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 天门冬氨酸。
(四)蛋白质及其它强化剂
第十三章、强化食品和食品新资源的 开发利用
第一节 强化食品
一、食品强化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强化天然食物的缺陷; 补充食品在加工贮藏及运输中的损失; 适应特殊职业和病理的需要; 获得营养平衡,提高利用率。
意义
不同的年龄、性别、工作性质以及不同病理 的人们对营养素的需要各不相同,用单纯的天然 食物不能满足各自的需要,而强化食品则可根据 不同的需要予以增补配制,既可达到各种不同的 要求,又可简化繁杂的膳食处理手续,给食用者 带来极大的方便。
改良农作物的目的在于增加作物的产量,获得具 有更高营养价值的食品,选择出对不良气候、病 虫害具有更大抗性的品种以及培育出适应于特殊 气候与土壤条件的品种。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如 遗传工程、无性繁殖、基因重组等技术,培育出 动、植物新品种,产量高、营养价值好,对解决 人类的营养问题有很大意义
二、开发食物新资源
(1)饲料来源广上的需要; 3、卫生及毒理上可靠; 4、经济上合理; 5、保持原有的食品风味; 6、注意强化剂在食品中的保存率。
三、强化剂
(一)维生素类强化剂:
1、VA,VA普遍存在于鱼肝油中,其含量为600国
际单位每克。因为鱼肝油有特殊的臭味,因此强化食品 中很少直接作配料。目前大多数由人工合成的VA棕榈酸 酯,且稳定性好,也可用胡萝素提取微生物培养。
强化奶粉、 母乳化奶粉、 强化婴儿粉。
第二节 食品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食物资源 二、开发食物新资源 三、科学的食品加工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食物资源
1.减少食品的腐败变质 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一方面食物资源严
重缺乏、蛋白质供给量数量不足,质量较低;另一方面 由于食品加工技术落后,使本来不足的食物资源不能充 分利用;再加上食品运输、贮藏手段的简陋更是造成各 种食品腐败变质的直接原因。例如由于保鲜技术不当, 每年都导致大量农产品采后价值的巨大损失:粮食总产 的损失率为5%左右,果蔬的损失率则达到了20%以上。 通过大力改进食品加工技术,可使现有的食物资源最大 限度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