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蔺列传人教出版教参
廉蔺列传——人教版教参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整体把握《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过描写人物来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全文不仅成功塑造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个历史人物的形象,还有对奢、括、牧等人的描写。
课文节选了原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集中记载了蔺相如的事迹,对廉颇也做了简要的叙述。
本文的叙述模式可以归纳为“三二二”,即以三个小故事来描写两个人物,之间贯穿两种矛盾。
作者选取了“完璧归”“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凸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优秀品质。
而故事情节的推进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在矛盾的发展变化中进行的,这种矛盾包括之间的冲突这个主要矛盾和廉蔺二人之间的部矛盾。
本文共21段,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分别介绍了两人的身份和地位。
由于两人地位高低悬殊、影响的大小不同,在他们之间将会产生矛盾就成为必然。
这一段为后文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了伏笔,为以后廉蔺之间的矛盾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3~13段),以“和氏璧”为线索,记叙了蔺相如“完璧归”的始末。
作者在第一部分极为概括地介绍了廉颇的主要功绩之后,就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蔺相如身上。
而在蔺相如出场之前,先借缪贤之口,让读者初步了解到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这样的侧面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为人性格和智勇双全,为下文本。
接着蔺相如向王分析了之间和氏璧事件的形势,根据形势采取相应对策解决问题,在关键时刻毅然出使国。
接下来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了蔺相如与王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体现出相如的敢于斗争,更突出了他的善于斗争。
入后他本已将和氏璧献与王,后见王并无偿城之意,便产生将璧取回之心,但在当时形势下又不能强行夺取,只能以智巧取。
在借“璧有瑕,请指示王”的理由取回和氏璧后,他又机敏地提出“人璧俱碎”来威胁王,迫使王不得不先缓和矛盾,“召有司案图”,装模作样一番,但相如依然看穿了王的伎俩,又提出条件以获得回旋余地,以便暗中派人将和氏璧送回国。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2篇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2篇The teaching plan of Lianpo Lin Xiangru biography编订:JinTai College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2、篇章2: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章1: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学目的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四、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教学设想一、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对于重点词语,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要结合语境讲清楚,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词语。
古今异义词: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完、急、破、归等;虚词:以、之;被动句和判断句等,都要一一讲清楚,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教学时数四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学了这篇文章,我们一定会有所启示。我们在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失和的活中有何意义?
教师补充:1、小篆“和”可视为“千”“人”“口”组成。千人一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和谐也。《说文解字》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论语》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4、天地之和,礼之用,和为贵,王之道,斯之美。《庄子》5、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继续积累文言知识点,培养文言文语感。2、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树立学生“以和为贵”的正确价值观。教学设想:1、这一课时是第三课时,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大致了解,所以这节课主要是自主学习。2、在学生研读文本,自主探究时,引导学生认识“和”的重要性,树立学生“以和为贵”的正确价值观。教学内容:导入朗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2、分角色朗读。研读文本1、你认为两个人失和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2、他们和好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合作探究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廉颇和蔺相如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智慧。
-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相关的历史论文和学术文章,让学生了解学界对廉颇和蔺相如的研究和不同观点。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4)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需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和计算机
-学生用的课本和笔记本
-教师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案
2.课程平台:
-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平台,用于上传教学资源和学生作业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廉颇和蔺相如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廉颇和蔺相如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2.讲授Fra bibliotek课(15分钟)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强调廉颇和蔺相如的生平事迹、政治智慧以及他们的品质。在讲解过程中,注意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对古代历史的了解和对人物品质的认知。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于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深入理解廉颇和蔺相如的生平事迹和他们的政治智慧,培养对忠诚、勇敢、智慧和无私等品质的认同和尊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讲解、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通过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完整版)廉蔺列传——人教版教参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整体把握《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通过描写人物来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全文不仅成功塑造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个历史人物的形象,还有对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描写。
课文节选了原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集中记载了蔺相如的事迹,对廉颇也做了简要的叙述。
本文的叙述模式可以归纳为“三二二”,即以三个小故事来描写两个人物,之间贯穿两种矛盾。
作者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凸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优秀品质。
而故事情节的推进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在矛盾的发展变化中进行的,这种矛盾包括秦赵之间的冲突这个主要矛盾和廉蔺二人之间的内部矛盾。
本文共21段,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分别介绍了两人的身份和地位。
由于两人地位高低悬殊、影响的大小不同,在他们之间将会产生矛盾就成为必然。
这一段为后文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了伏笔,为以后廉蔺之间的矛盾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3~13段),以“和氏璧”为线索,记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始末。
作者在第一部分极为概括地介绍了廉颇的主要功绩之后,就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蔺相如身上。
而在蔺相如出场之前,先借缪贤之口,让读者初步了解到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这样的侧面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为人性格和智勇双全,为下文张本。
接着蔺相如向赵王分析了秦赵之间和氏璧事件的形势,根据形势采取相应对策解决问题,在关键时刻毅然出使秦国。
接下来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了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体现出相如的敢于斗争,更突出了他的善于斗争。
入秦后他本已将和氏璧献与秦王,后见秦王并无偿城之意,便产生将璧取回之心,但在当时形势下又不能强行夺取,只能以智巧取。
在借“璧有瑕,请指示王”的理由取回和氏璧后,他又机敏地提出“人璧俱碎”来威胁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先缓和矛盾,“召有司案图”,装模作样一番,但相如依然看穿了秦王的伎俩,又提出条件以获得回旋余地,以便暗中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案

(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
㈡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3—5段)。
⒈指导学生自读3—5段。
2.学生讲解第3段,教师纠正,补充。
⑴齐读第3段。
明确:①“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②“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主意没有拿定,(想)寻求一个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④和氏璧的来历,师可补充。(见《韩非子·和氏》))
⑵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⑶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
明确:一是由于缪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使重任。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的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
⒎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明确: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⒏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讨论:这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媒体
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导入新课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第3节教学目标:1.读解课文,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使用课型:探究交流课(课件)教学重点:读解课文内容,探究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难点突破: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理解教学步骤:一.课前小论坛失礼,没有借口查尔斯小时候,长在父亲开的杂货铺里帮忙。
杂货铺里有一个不怎么受欢迎的人,伙计们常在背后里称他为“堕落的老家伙”。
查尔斯对这个人的人品也有所耳闻,所以与其他孩子一样,对他很不尊重。
孩子们对其他男性都称“某某先生”,而对这个“老恶棍”,他们却只愿意称他为“乔”。
查尔斯的父亲有一次听到了儿子和“乔”的一次对话,便把儿子叫到了办公室里。
“儿子,”父亲说:“我曾经告诉过你,跟长辈说话一定要谦恭。
但是,刚才我听到你大声地叫‘乔’。
”儿子向父亲解释说,“先生”一词是留给值得尊敬的人的,而那个家伙他不配。
“他配不配是他的事,而你这样对待他是你的问题。
现在失礼的是你,年轻人!”父亲说,“对另一个人有看法不是你失礼的借口!”生活中总有一些野蛮无礼的人或有些事会刺痛了我们,但这事不要急于回击,应该先想想什么是才是你应该做的。
因为失礼时展示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人,同样,无礼地对待那些该轻蔑的人,也会降低我们在善良人眼中的地位。
二.读解与赏析故事二:湎池会难点讨论■湎池会(14-17)【第14段】⑴王行,度道里会遇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译为: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
译文参考: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
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
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
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
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
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教案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课时:11.知识与技能:对“将相和”的部分熟读成诵(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活用以及特殊句式(重难点);能够熟练分析人物形象(重点);并能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重难点)。
2.过程与方法:先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主要内容(三个事件、两个矛盾、两个人物);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写作技巧,多角度把握文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蔺相如和廉颇身上可贵的品质;感受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宽宏大量的品质和廉颇知错能改的品质。
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PPT梳理文章层次——逐层疏通字词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写作技巧上一节课我们主要串讲了文言字词,现在我们首先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快速的回顾。
*左右;侍从/方位词指示:指给…看/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前进:走上前进献/向前行动或发展所以:…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请大家快速阅读文章,概括选文主要描述了哪几件事?明确: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2那么这三件事对应文章的哪些段落?快速找出来。
明确:完璧归赵(3-13),渑池之会(14-16),将相和(17-21),那么前两段呢?自然是对两人的简介(1-2)。
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合传,补充一下相关的文学常识:(提醒拿笔速记)合传是史记的一种体例,大体可分为并列式或蝉联式。
所谓并列式,就是把同一时期身份相同或相近的人合在一起作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蝉联式就是把不同时期但人物思想、性格或命运类似的人合在一起作传,如《屈原贾生列传》。
合传的基本叙述方式有并叙和分叙两类,并叙就是对两个或多个人物同时展开描写;分叙是把两个或多个人物分开描写,本文就属于二人并叙的结构。
○3我们来具体分析这三件事:你能从中看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品质?每一大列选一个事件,注意讨论的时候要有结论有分析,结论要用四字词语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整体把握《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通过描写人物来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全文不仅成功塑造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个历史人物的形象,还有对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描写。
课文节选了原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集中记载了蔺相如的事迹,对廉颇也做了简要的叙述。
本文的叙述模式可以归纳为“三二二”,即以三个小故事来描写两个人物,之间贯穿两种矛盾。
作者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凸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优秀品质。
而故事情节的推进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在矛盾的发展变化中进行的,这种矛盾包括秦赵之间的冲突这个主要矛盾和廉蔺二人之间的内部矛盾。
本文共21段,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分别介绍了两人的身份和地位。
由于两人地位高低悬殊、影响的大小不同,在他们之间将会产生矛盾就成为必然。
这一段为后文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了伏笔,为以后廉蔺之间的矛盾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3~13段),以“和氏璧”为线索,记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始末。
作者在第一部分极为概括地介绍了廉颇的主要功绩之后,就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蔺相如身上。
而在蔺相如出场之前,先借缪贤之口,让读者初步了解到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这样的侧面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为人性格和智勇双全,为下文张本。
接着蔺相如向赵王分析了秦赵之间和氏璧事件的形势,根据形势采取相应对策解决问题,在关键时刻毅然出使秦国。
接下来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了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体现出相如的敢于斗争,更突出了他的善于斗争。
入秦后他本已将和氏璧献与秦王,后见秦王并无偿城之意,便产生将璧取回之心,但在当时形势下又不能强行夺取,只能以智巧取。
在借“璧有瑕,请指示王”的理由取回和氏璧后,他又机敏地提出“人璧俱碎”来威胁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先缓和矛盾,“召有司案图”,装模作样一番,但相如依然看穿了秦王的伎俩,又提出条件以获得回旋余地,以便暗中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最后痛斥秦王不守诺言、背信弃义,以证明自己“完璧归赵”是理所应当的,从而取得了与秦王斗争的胜利。
在“完璧归赵”的欺诈和反欺诈斗争中,突出了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
在“完璧归赵”后,秦赵两国的矛盾得以暂时缓和,蔺相如也得以加官。
第三部分(第14~16段),主要写渑池之会,蔺相如再次与秦王斗争,挫败了秦王的阴谋。
渑池之会是秦王玩弄的又一次阴谋,名曰“为好”,实则欲侮辱赵国,甚至劫持赵王。
蔺相如事先做了周密的部署。
渑池会上,主要在秦王和蔺相如之间,展开了一场侮辱与反侮辱的斗争。
一开始秦王步步进逼,而蔺相如不仅寸步不让,还运用策略逼得秦王步步后退。
对秦王展开的攻势,蔺相如针锋相对,使秦王不得不转攻为守,以至秦王欲侮辱赵王的阴谋不仅没有得逞,自己反而受辱。
渑池之会的斗争以秦王的阴谋彻底落空告终,蔺相如反应机敏,蔑视强权、置生死于度外的形象也在斗争中凸显了出来。
第四部分(第17~21段),这部分由以蔺相如为主转为廉蔺并重,主要记述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表现廉蔺交欢的事件。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体现了蔺相如在对敌斗争中的足智多谋、英勇不屈、毫不妥协,在对待与廉颇之间的内部矛盾时,蔺相如又是另外一种态度,表现出隐忍退让、宽宏大度、心胸开阔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一面。
在廉颇居功自傲,并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的时候,相如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隐车避匿,表现了他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正如作者在原传的结尾所写的那样:“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廉颇虽然有心胸狭窄的缺点,但当他听到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言论之后,能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他的负荆请罪也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因此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于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廉蔺交欢,将相更加团结,廉蔺二人的精神都得以升华。
在写作特点上,本文在材料的取舍剪裁上是很下功夫的。
作者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为材料取舍的标准。
他只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件进行集中叙述,就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
作者又非常重视详略主次的安排,集中写蔺相如,其间穿插对廉颇的描述。
对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不惜花费笔墨详细描写,对其他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则惜墨如金,一笔带过。
而这三个故事,虽然各自首尾完整、独立成章,但故事与故事之间又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都是紧紧围绕两种矛盾展开的。
秦赵之间的矛盾使蔺相如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和出不辱国,也使自己的地位提高,位在廉颇之右,这样,秦赵两国矛盾发展的结果,又构成了廉蔺矛盾的前因,秦赵矛盾暂时缓和,廉蔺二人之间的内部矛盾却得以突出,但为了解决秦赵之间的主要矛盾,为了要团结御敌、一致对外,二人之间的内部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此外,作者也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如蔺相如在秦廷所说的话,有时谦恭有礼,有时直言雄辩,有时有理有据地分析,有时咄咄逼人地斥责,充分表现了他的有勇有谋、能言善辩及善于根据具体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
文中也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如蔺相如对敌和对廉颇态度的对比,廉颇对蔺相如前后态度的对比,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秦王的色厉内荏的对比等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读者印象深刻。
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以致后人感叹:“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
”(《世说新语·品藻》)在语言文字上,无论叙事、对话,本文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叙事语言简练而生动,对话语言贴切而传神,难怪《史记》会被称赞为“无韵之离骚”。
二、问题探究1.廉蔺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廉颇蔺相如列传》写的是公元前283年—前279年所发生的事件,下距秦统一中国约半个世纪。
其时,秦国经过百余年的变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随着国富兵强,秦国扩张之心也与日俱增,在七雄纷争,战乱频仍的时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不断向六国发起进攻。
公元前283年,秦军伐魏,燕赵救之,迫使秦军撤退,秦国虽然一直想攻打赵国,但当时正是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一时攻不下楚国,而赵国本身又很强大,所以秦国暂时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
秦国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使得蔺相如在同秦王的斗争中客观上有成功的可能,再加上他的努力,他最终为赵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课文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但廉颇的性格特点还是比较鲜明的,作者从哪些方面勾勒了廉颇怎样的性格?课文除了“廉蔺交欢”这部分是廉蔺二人并重之外,都是以蔺相如的事迹为主,只是穿插一些对廉颇的描绘。
文章开篇的人物介绍就表现了廉颇的勇猛善战,作为赵国的大将军,廉颇战功赫赫,以勇武过人闻名于各诸侯国。
在“渑池之会”前,廉颇和蔺相如为了顾全赵国的荣誉,力劝赵王赴渑池之会,以免被其他国家嘲笑赵国怯懦。
这充分表现出他以国家为重,甚有大将军的风度;在送别赵王之时,他又和赵王商量应变对策,若赵王三十日不归,就拥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王的念头,这表现了廉颇的忠心和深谋远虑;此外,他又部署重兵以防备秦兵的入侵,也表现出了他的周全和细心;秦兵最终不敢有所行动,可见他对敌人的威慑力是很大的,又从侧面表现了他的勇武过人。
“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感到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但他在听到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话之后,大为感动,也很是惭愧,立即负荆请罪,又表现出他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关于练习一熟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五段。
说说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出廉颇、蔺相如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设题意图:本题主要是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叙事的脉络,从叙事中概括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课文主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进行描写,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有勇有谋;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不畏强暴。
这两个事件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在“廉蔺交欢”中,表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及“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也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直率坦白、勇于改错的品质。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
1.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2.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3.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4.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设题意图: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注意细节描写对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本文无论写人记事或对话描写,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整篇文章笔酣墨饱,气势十足。
1.“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十分生动地形容出了蔺相如的愤怒。
2.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也有着不把秦王强权放在眼里的慑人气势。
3.“相视而嘻”,形容秦王和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秦王和群臣在蔺相如的智勇面前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不知所措的尴尬情态跃然纸上。
4.此处写蔺相如与秦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两种对照让人叫绝。
一方面,蔺相如步步进逼,秦王不得不节节后退,从“怒,不许”到“不肯击缶”,最后不得已“不怿,为一击缶”,在步步进逼、层层激进中,秦王从气势汹汹到无可奈何再到狼狈不堪的过程和情状得以鲜明的表现。
另一方面,“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蔺相如的英勇和威武不屈与秦王侍从的迟疑软弱和退却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如一“张目叱之”,就扫尽了秦王及其左右的威风。
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文言词语可以临时改变意义或用法。
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各句中粗体的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1.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4.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5.卒廷见相如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7.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设题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的情况,并培养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意识和习惯。
参考答案:1.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
2.急,用作动词,逼迫。
3.舍,动词,安置住宿。
4.衣,动词,穿。
5.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6.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7.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