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对民族志的理解

合集下载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1. 引言1.1 什么是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田野调查与民族志是人类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和工具。

田野调查是指人类学家实地走访,生活在研究对象中的人群,通过观察、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式收集信息和素材。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人类学家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观念和价值观,并揭示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逻辑。

民族志则是对人类社会和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和描述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民族或社会群体。

民族志的研究内容包括民族的历史、地理、社会组织、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民族志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描述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并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在人类学研究中,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们为人类学家提供了深入了解和研究不同文化的有力工具,有助于拓展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2. 正文2.1 田野调查的意义田野调查在人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人类学家深入了解特定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地观察和参与,研究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被研究对象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得出更为准确的研究结论。

田野调查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通过与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和思考的。

这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

田野调查还可以为普遍性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通过深入了解特定社会群体的生活状况和问题所在,研究者可以为解决当地或全球性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田野调查不仅可以帮助人类学家发现新的问题,还有助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2 田野调查的方法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民族社会的实际情况,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数据和信息。

而要进行有效的田野调查,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田野调查的方法包括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

世界民族志复习资料

世界民族志复习资料

世界民族志民族志,即关于民族的记述,是记述和介绍世界各民族基本情况的学科。

民族志的地位主要表现在:1.民族志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第一步2.民族志是民族学、人类学的资料基础3.民族志在民族学、人类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4.民族志还兼备方志的存史、资政和教化作用民族志遵循的原则有:1.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原则2.坚持客观性(真实性)原则,不搞先入为主的调查3.坚持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的职业道德,不给被考察研究对象增添麻烦的原则4.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民族志的田野考察指的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者亲自深入实地,进行系统考察研究。

它要求研究人员尽可能与被考察对象生活在一起,参与他们的活动,观察、体验他们的生活,结合访问调查,并做好详细记录。

田野考察方法:参与观察法:要求研究人员与被考察对象比较长时间(一般以一个工作年度计算)地完全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会他们的语言,参与他们的仪式、集会活动,亲身体验,仔细观察他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直到变成他们中的一份子。

以求排除本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干扰和影响,尽可能客观公正的、仔细入微的搜集第一手资料。

社区调查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透过一个或几个社区的调查而了解全盘情况,做出较客观合理的概推。

个案调查法:在田野工作中为求得对某一问题(如婚姻、家庭、犯罪、宗教)的更为翔实的资料,而进行个案调查,如某一家庭几代人的婚姻史。

翔实的个案资料是定量、定性分析的可靠证据。

开调查会: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建立了信任关系的情况下,调查者可邀集几位熟悉情况的人开座谈会,就某一问题进行集体调查采访。

谱牒追踪法:在氏族、部落史、民族史、家族家庭史、村社史、王朝史、地区行政制度史(我国土司制度史、山官制度史亦是)、宗教派系史等调查中,为了弄清来龙去脉,往往有必要进行谱牒追踪。

历史残余搜集: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既以人类及其社会与文化研究为己任,即应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高度敏锐的眼光捕捉新事物与旧残迹。

民族志讲义

民族志讲义

民族志讲义第一章绪论一、民族学、民族志、民族志学、民族志资料1、传统上理解:民族学是学科,民族志指材料。

另一种理解就是,民族志等于民族志学,都是指一种研究方法、过程。

之所以用民族志学这个词,是避免对“民族志”产生误解,怕误解为“民族志资料”。

所以有人(如景军)干脆主张用“田野志”代替“民族志”。

而让中文的“民族志”这个词汇保留中文的愿意。

而且,“田野志”这样的词汇只有人类学才有。

2、“民族志资料”是“民族志”用法的解释性叠加,为的是专指资料的那部分。

其用法类似“民族志学”,想让人一目了然,知道它是一门学问。

所以理解“民族志”这个词,要加进时间观念。

(1)传统上,指的是资料,所谓中文的“史”、“志”、“论”。

“志,同积、集、记也”。

(2)现代的转向(实际上仍是继承,将内容更加确认而已),即民族志乃专指一种研究方法,一种视角。

所以《民族志》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学问。

民族志已被应用到其它各个领域:民族志电影、民族志诗学、民族志传播学……民族志是人类学中的一种工作过程,或研究过程。

二、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田野研究、质的研究1、民族志研究是人类学研究,但它又特指那种研究者亲身进行的田野工作的一种研究。

因为有许多人类学研究,并不是研究者直接到田野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分析归纳,与被研究者互动的。

所以:人类学研究要广泛一些。

有许多非专业人员也在做所谓的“人类学研究”。

而“民族志研究”是专指某一种类的人类学研究。

2、“人类学田野研究”这个词汇也经常出现。

中文的多。

一则,听起来比较好听,象一门学问,也不会产生误解。

二则,其实很多人关不知道或弄得很清楚上述的那些词汇的含义。

3、关于质的研究民族志研究属于一种质的研究。

其实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的研究都属于质的研究。

但质的研究还是不同于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更宽泛,是相对定量研究而言的,如哲学研究、个人反思、政策分析等属于定性研究,但却不属于质的研究。

(陈向明)但也有人认为,遵循概念经济原则,还是让它们相同。

中国民族志课件ppt

中国民族志课件ppt
回族的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这些节日是回族人民展示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 要时刻。
回族的传统食品是清真食品,如羊肉泡馍、牛肉面等,这些食品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藏族
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信仰藏传佛教。藏族人民有着独 特的文化和传统,如藏戏、唐卡等。
藏族的传统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花灯节等,这些节日是藏族人民展示 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时刻。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 一,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蒙 古族人民性格豪爽、热情好客,
善于歌舞和马术。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那达慕大会 等,这些节日是蒙古族人民欢聚 一堂、展示传统文化的好时机。
蒙古族的传统食品是羊肉、牛肉 、奶制品等,这些食品具有丰富
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回族
回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信仰伊斯兰教。回族人民勤劳智慧、热情好客,善于 经商和手工艺制作。
详细描述
参与观察法是中国民族志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亲身参与民族活动,观察和记录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和内涵,了解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深度访谈法
总结词
通过与民族地区的居民进行深入交流, 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观念和传统 习俗。
VS
详细描述
深度访谈法是中国民族志研究的重要方法 之一,研究者通过与民族地区的居民进行 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观 念和传统习俗,以及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 知和态度,从而揭示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 和社会意义。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包括神灵、图腾、 巫术等。在中国,民间信仰在很多民族中都存在,对于维系民族认同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志研究浅议

民族志研究浅议

民族志研究浅议陈一榕(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经济2008级)摘要:民族志是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的成果,是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独特文体。

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民族志,研究对象,方法论民族志(ethnography)作为民族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完整地表现了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记录、描述、分析和解释。

民族志被视为人类学学科的产品。

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学派认为,民族志研究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人类学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参与性观察,即所谓的“田野调查”,以及民族志者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描述性文本写作。

马氏民族志被称之为“科学民族志”或“传统民族志”,成为了标准人类学实践和书写民族志的原型。

科学民族志既有对事实、事件、现象进行记录、描述的“志”,也有对事实、事件、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理解的“论”,是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独特文体。

民族志的人文性(艺术性)使得用建立在虚构艺术基础上的叙述理论来分析解释它成为了可能,这也是当前西方主流的“认知人类学”(congnitive anthropology)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之一。

一、民族志的研究对象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

其目的在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民族志研究重视结构的动态过程之整体分析,而非游离的个别事实,是一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互动性研究,研究者需要实地参与、观察、纪录、描述,这有助於了解社会过程的内容及形式,也与化约式的实证主义研究切入点不同。

综合而言,民族志研究是一项产品,也是一个过程。

就产品而言,它是研究的产物,典型的以一本书长度呈现;就过程而言,它是在团体中长期的观察,经研究者日复一日地观察人们的生活或与团体成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民族志幻灯片1

民族志幻灯片1

二、民族志发展阶段
1. 2.专业 3.经

三、民族志学者及作品
☆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 ☆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玛格丽特·米德 《萨摩亚人的成年礼》 ☆保罗·拉比诺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 ☆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 》 ☆弗雷泽 《金枝》 ☆埃文思·普里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 法》 ☆莫斯《礼物》
报道 每一个社群都有某些人,由于他们的机运、经验、天份 或训练,而能提供某些生活面向的全部讯息或有用讯息。 也因此成为重要文化报道人。 某些村民比起其他人,对研究者更感兴趣,而且更有助 益、风趣与愉快。当某个人特别引起人类学家的兴趣, 他们可能会蒐集他﹙她﹚的生命史。 观 与客 观 民族志研究者往往结合两种研究策略:主位观点﹙emic, 当地人取向的观点﹚、客位观点﹙etic,科学家取向的观 点﹚。这些语汇源自于语言学,主位观点探究当地人如 何思考感知与分类这个世界。客位观点则是观察者所注 意到的且重要的事情。
(二)归类 (三)技巧 (四)话语分析与叙事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走进去 走出来
1.各种文化是有区别的,即使人们 说同样的事情,当在社会中真实 上演时,同样的一个表达可能有 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2.并没有所谓的“原始人”,只有 其他的人群,过着别样的生活。
3.精神:土著人的观点、意见和说法。 精神:土著人的观点、意见和说法。 精神 ◇明确我们这里研究的是模式化的思想和 情感方式。 ◇找出典型化的思想和情感,使之与某一 给定社区的习俗和文化对应,并以最有说 服力的方式理清结论。 基里维纳语言材料集成。
总之:
☺部落组织及其文化构成必须以翔实明确的大纲记录 下来。这一大纲必须以具体的、统计性资料的方 式提供。 ☺这一框架应以实际生活的不可测度方面以及行为类 型来充实。(精确观察,民族志日记,与土著人 亲密接触) ☺应当提供对民族志陈述、特殊叙事、典型说法、风 俗项目和巫术程式的汇集,作为语言材料集成和 土著人精神的资料。 ☺调查中, 人们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照相机、录音机、 录像机、电子计算机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帮助 记录和整理资料,并丰富记录的手段。

社科研究方法:民族志

社科研究方法:民族志

民族志(Ethnography)David M.Fetterman民族志是描写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艺术和科学。

它的长处在于描述。

民族志从特定文化的本土人的视角给读者提供了一幅正在进行的事情的详细图像。

对于一些导致特定结果的项目实施过程,它还能为我们提供对这些过程的洞见。

它是涉及田野工作的主要方法学手段之一。

民族志学者将自己沉浸在某个文化中,以便在其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人们的行为。

用于观察的时间可能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模式。

这是一种形式的信度(Reliability)。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民族志学者试图在田野中得出局内人或主位的(emic)现实观(参见主位/客位之分(Emic/Etic Distinction))。

民族志学者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这位局内人的观点,或者认可它是对现实的客观观点。

民族志的目标就是不做主观判断,它承认一个人对现实的认识,无论其是否具有科学价值,都会对现实有所影响。

民族志学者承认,根据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存在多重现实或者多种现实观。

比如说,一位中上阶层的老年妇女和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美国黑人男性,对同一位警官的看法可能就不同。

民族志学者记录了多种多样、时常互相矛盾的主位或局内人观点。

大多数民族志学者以这样的知识为基础,并采用外部或客位的(etic)观点来解释这些现实的主位观之间的关系。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民族志比其他形式的研究更花时间,因为需要田野工作——要和人们一起在其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共度一段时间。

民族志学者在田野待上一段时间,以便把他们收集的数据置于情境之中。

花在田野工作上的时间长短可能会影响研究者的适应,但花在田野上的时间和数据的质量直接相关。

有讽刺意味的是,更高的效率常常却是没有效率: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田野上,将会在调查完成之后节省为修正理解不充分的问题所要花费的时间。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这种沉浸在其他人生活中的民族志,使民族志学者得以更准确地解读人们的行为。

民族志的概念

民族志的概念

民族志的概念
民族志的概念
一、定义和来源
民族志是指针对某一民族而作的描述、记录、分析、阐释的学术文献。

它源于人类学的发展,是研究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特点和内容
1.重视实证。

民族志以事实为依据,用科学的方法记载民族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事实,重在客观描述,尽可能避免主观臆断。

2.涵盖广泛。

民族志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民族的史志、地理、语言、风俗、宗教、艺术等领域。

3.深入剖析。

民族志不仅仅是记录和描述,还包括对各种现象的分析和理解,探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三、意义和作用
1.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民族志的研究成果可以被其他地区、民族的学者借鉴,促进文化交流和交融。

2.维护文化多样性。

民族志的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尊重其他民族的不同文化,在促进文化多样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

民族志是传统文化的记录和继承,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四、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1.由于民族志的研究对象比较单一,其研究结果对于其他民族的适用性有限。

2.对于民族志的纪录和存储,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以防止文物的流失和毁灭。

未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为民族志的研究和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总之,民族志是人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也需要重视其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普遍的复杂社会
机械区分的问题:从马林诺夫斯基,到雷德菲尔德,从简单 社会,到复杂社会 列维-斯特劳斯:所有的社会都是复杂的,但某些社会保留着 复杂性的原初形态
普遍复杂社会的民族志
所有社会都需采取与其他社会相异或相类的方式,构成各种 人文关系,使这些关系有“重心” 对人文关系展开研究的民族志者之使命,在于展现这些关系, 并通过比较和关联,揭示这些关系的形态
二、民族志中的“民族”
列:“民族”应理解为广义的“社会共同体”
“典型的民族志研究是关于一些社会共同体的论著:
它们尽可能小到使作者通过个人的观察便能搜集 到他的大部分的材料”(383页)
注:所谓社会共同体,或如杨圣敏所说的人群,杨说:“民族学或文化 人类学都是研究人的”,“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中国民族学六十 年》,2页)
本质上讲,现代民族志的追求是,在同一文 本中实现三个层次的结合,现代民族学或 文化(社会)人类学的比较、联系、哲学 化,也都以民族志为语言
七、概括
1)“ethno”既然从dividual而非individual获得意 义,便可以理解为一种包含多种存在的、我与非 我“杂糅”的存在; 2)"ethno"之“杂糅”,可被梳理为若干人与“他/ 它”的各种关系,我称之为“人文关系”; 3)所有民族志都有作者设定的研究主题,都侧重所 研究人群或地方的某个方面,但优秀的民族志, 都要使研究主题与这些关系的整体联系起来。
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志建树
1)参与观察 2)界定民族志经验主义和整体主义田野工作内容:
"1.部落组织及其文化构成必须以翔实明确的大纲记录下来。 2.这一框架应以实际生活的不可测度方面以及行为类型来充实。 3.应当提供对民族志陈述、特殊叙事、典型说法、风俗项目和巫术程式 的汇集,作为语言材料继承和土著人精神的资料。"
六、再论方法论的层次性
民族志层次:种种关系的梳理和“整体论解释” 比较-关系民族学层次: 研究当不同社会接邻或接触时不同的“中心论” 之间的关系与差异之形态 哲学层次:“当我们说这些社会是整体的,并不是 说它们是完美的”:冯友兰的自然(物中心)、 功利(人中心)、道德(神中心)、天地(哲人 王)
对人类学进行民族志、民族学、人类学三层次区分,是具有 说明性的,但不是本质性的
普埃布洛人:人的姓名与图腾相关,“图腾在各种条件下的 名字,以及它的各部分、或它的诸功能、属性的名字” 祖尼人:人的姓名与季节相关,往往包含神圣的冬季和世俗 的夏季,个人的姓名保留事物与灵魂的不朽性 夸扣特人:强调人的职能和功能,人经历生命周期,在不同 阶段获得不同名字,尤其是仪式的名字
四、由“人文关系”构成的人:从“人”到人 与广义的“他者”
值得强调的是,
民族志确是在非现代社会中得出其关于人的观念的, 但这套方法也已被运用于现代社会的研究中。 这表明,我们对于现代individual和非现代dividual的 区分只不过是相对的、为了学科自我定位的—— 现代人一样地生活在种种人文关系中,只不过是 不愿相信,自己也是以这样的“原始生活方式” 生活着的
3)确定民族志的目标:“把握土著人的观点、他与生活的 关系,搞清他对他的世界的看法”(中文版,18页)。 4)使民族志与人类学的比较与主题型理论化层次紧密联系 起来。 5)建立人类学学术工作程序:seminar-fieldworkseminar/writing up
对民族志的比较和综合运用
马克思、恩格斯 涂尔干、莫斯
埃文思-普里查德(1902-73)“努尔人三部 曲”
1940年出版《努尔人》
导论 第一章 对牛的兴趣 第二章 生态学特征 第三章 时间和空间 第四章 政治制度 第五章 宗族制度 第六章 年龄组制度.总结
1951年出版《努尔人的亲属制度与婚姻》、1956年出版 《努尔人的宗教》
列维-斯特劳斯对民族志基础地位的再说明
过去民族志对人-物关系的论述
礼物:社会通过物的流动得以形成 物作为“环境”或作为制度的塑造者:社会形态学、生态人 类学 社会对物的“决定” 人-物的触面:身体、工具、知识 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物关系的“差序格局”:驯化与非驯化的物,家与自然
某些新“转向”:人-物关系中“中间论”、亲属论、 泛灵论、“环境论”
人类学家在研究不同社会时,都需系统研究其三类人文关系,但也需认识到,这 些关系在不同社会中的整体化,有不同的形式
若在承认物人神的普遍存在前提下对其共存形态进行分类, 那么,“社会形态”便似乎可以分成:
物中心的 人中心的 神中心的
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整体论”,民 族学对这些不同的“整体论”的比较性 和联系性研究,人类学通过比较和联系 达成的“哲学”
人类学方法三层次(中文版,383-384页)
民族志(ethnography):研究的初步阶段,观察、描述和 实地考察工作 民族学(ethnology):走向综合的第一步,地理的,比较相 邻人群的观察资料;历史的,再现几个人群的往事;系统 的,集中于一种类型的技术、习惯和制度 (许多国家满足于前二层次,把进一步综合概括的任务留给 其他学科) 社会或文化人类学或人类学:对人的总体认识 不少学者(特别是英美人类学者)将这三层次视作是一体的, 将民族志规定为由比较、联系与理论概括的描述之作
“人文关系”作何解?
前面谈及的对“人”之本相有深刻论述的莫斯,对作为社会 共同体之“化身”的人做了具体论述,而我们可以借某些 古代观念重新整合莫斯论著,尤其是其对献祭、社会形态 学、礼物的论述,拓展“人”的概念界限,承认任何“人” (社会共同体)都是与广义“他者”(物、他人、神)相 关的(王铭铭:莫斯民族学的“社会论”,《西北民族研 究》2013年第3期,117-122页)。 简言之,所谓“dividual persons"即是作为物、他人、神共 存场所的“人”
另外,民族志还形塑
“如何为人”、“为人之道” 活人与死人、此世与彼世之间关系
2)物作为他者:人-物关系
“不割裂于物而独存的人”
人的生命来源于物(人的食品不能来自己的身体或尸体?), 狩猎-采集、农业(适应)与牧业(支配)、工业 但人的生命又常表现为对作为生命来源的物的毁坏(包括对 其“加工”和“消化”)
“中间论”(结构论):文化在自然与社会 之间 亲属论:亲属制度在某些原始民族中不仅是 人间的事,而且是涉及到自然界的事 泛灵论:灵为人-物共享 “环境论”:有什么样的人-物关系,就有什 么样的社会
3)神作为他者:人神关系
“人不割裂于神而独存”:宗教人类学的宗教普世 主义
过去人类学对人-神关系的论述
我对民族志的理解
王铭铭 电子邮件地址: wangmingming2006@
一、民族志的形成
形成过程
1850年,摩尔根易洛魁人民族志The League of the Ho-de-no-sau-nee or Iroquois (1851). 1874年,泰勒引领Notes and Queries in Anthropology的编订 1880年代,库兴( Frank Cushing,1857-1900)祖尼人民族志,如, Zuni Fetishes (1883), Zuni Breadstuff (1920) 1883-84年, 波亚士的因纽特人研究(缺参与观察),1890年代,西北 海岸印第安人研究(流于文献整理) 1898年,剑桥探险队W.H.R. Rivers在澳大利亚之北群岛考察 1899年代,泰勒和弗雷泽的学生Baldwin Spencer与其合作者 Frank Gillen 合著The Central Tribes of Native Australia 1906年,Rivers的谱系法运用于南亚,The Todas 1922年,马林诺夫斯基美拉尼西亚研究出版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1月1日) Claude Levi-Strauss,1954, "The place of anthropology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problems raised in teaching it",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of the Social Sciences, Paris: UNESCO
原始和早期的“人”,是外在于个体的种种关系的存在场所, 是社会共同体的“化”。 随着“仁”的出现,“人”成为思想和行动的自觉主体,进 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人”。 民族志之对象者:未完成以上历史的社会共同体之“人”, 或,dividual persons。 (又参见杜蒙的《论个体主义》)
举几个例子
1)人作为他者:人人关系
“ethno”如果说指“社会共同体”,那么,其形成的前提, 就可谓是“不割裂于他人(共同体内与外)而独存的人”
过去“社会”人类学多为对这种人的民族志形塑 血缘-地缘关系(从摩尔根到非洲,再到美洲) 仁(道德,法律)与不仁(道德,法律)的人人关系 政治关系,语言、风俗-宗教、人对人的服从或支配,民族认 同,国家的符号政治 经济:人通过(人化)物产生的相互间关系,包括,生产关 系(生产一物时人人之间的关系),交换,礼物与商品
“神”的广义(人死后变的,在世的“神”,物作为神,神 物,对应于一切存在的divinities......) 神高于人,神低于人,神人平等,人-神关系是平等的吗? 献给神的礼物(祭祀)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 人们真的信仰神还是以神为“工具”?异化(alienation) 仪式作为人-神关系的媒介(仪式是传统内部的反复革命,还 是传统内部的传统?仪式依据的传说,必然与仪式的逻辑 对应吗?) 世俗化:现代化需要去神圣化吗?物质主义是人类幸福的必 要前提吗?无神论真是社会科学的必要条件吗?
三、民族志:作为对象的人的基本类型
这个意义上的“社会共同体”,其构成和意义,一般被民族志形容为与 通常观念上的现代“个体”(individuals)有别,是原始人、古人, 或者说“dividual persons”。 这种“dividual persons”的基本特征如Marilyn Strathern所言: Far from being regarded as unique entities, the Melanesian persons are as dividually as they are individually conceived. They contain a generalized sociality within. Indeed, person are constructed as the plural and composite site of the relationships that produce them (The Gender of the Gift, 1988:13) individual=内涵丰富而整合成难以分割的人格整体 dividual=内涵多元而不可以分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