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伯对桓公问

合集下载

史伯对桓公问

史伯对桓公问

史伯对桓公问教学要点1、了解《国语》2、写作背景及主要人物介绍3、阐述“和”“同”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1、“和而不同”的思想2、语言言简意赅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中华文化中,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不是外交上的辞令,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亘古亘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开发和创新。

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

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

上下五千多年,纵横中外西,中华民族始终以贵和贵合的和谐为价值目标和评价体系。

和是和谐、和睦、和平、和善、中和、祥和;合是合作、化合、结合、合理、融合、联合、合度等。

春秋战国时期,和谐、和合便成为百家“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同归、一致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文化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开出把天人共和乐作为“大本大宗”的万物化生根据的形而上路向;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开出“和为贵”,天人共忧乐的人格理想实践的人间世路向;以管子、墨子为代表的“和合故能谐”,修养道德化解父子兄弟怨恶的伦理论路向;以《易传》为代表的开出“保合太和”、万国皆宁的和合生生路向;以荀子为代表的开出音乐使人和敬、和亲、和顺的情感论路向。

使中华和谐、和合文化呈现绚丽多姿、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状态。

从文明冲突到文明对话,表现了世界人民祈求和平发展的意愿当今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冲突和危机。

概而言之,有人与自然的冲突带来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冲突产生社会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有道德危机,人的心灵冲突产生精神和信仰危机,文明冲突带来价值危机。

《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 的论证

《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 的论证

《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的论证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是两篇重要的国策论文,都涉及到了国家的发展和治理问题。

两篇文章反映了两位智者在当时的时代对国家方针与国策的审慎思考和重要建议。

本文将从“儒家文化”和“治国理念”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晏子与史伯对于国家治理的见解,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儒家文化”与晏子、史伯的国家观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

根据儒家的思想,个人需要以“仁德”为本,尽职尽责地履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而国家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框架,为个人提供理性的道德指引。

在晏子对齐侯问中,晏子提到:“君子以正立国, 待人以仁恕,治国以平乐, 聚民以和睦。

” 晏子强调了国家需要以“正”为本、以“仁恕”为待人准则、以“平乐”来治理国家、以“和睦”来团结人民四个方面。

这一体系的观念可以说是一个与儒家主张和谐、正义、仁爱道德体系相一致的理论建议。

在史伯对桓公问中,他提出了完善的国家政策思路。

史伯以“耐久之策,仁义之治”为基本方针,强调了“仁道”、“惠政”和“质朴”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这条治国策略可以说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它凸显出了对人民关怀、对恶劣行为的抵制以及对诚实守信的推崇重要意义。

这组政策体系与儒家文化重视人伦、道德规范等基本原则相呼应。

二、“治国理念”与晏子、史伯的国家观晏子和史伯的国家管理理念强调了“仁德”和“善治”。

他们都提出了一些治国方略,这些方略都体现出对国家发展的深刻认识和合理管理的方法。

在晏子的文中,他提到了“正”、“仁恕”、“平乐”、“和睦”四个方面,这些方面构成了一个治国基石。

桓公的治理离不开“耐久之策,仁义之治”、“仁道”、“惠政”和“质朴”等基本理念,这些概念被理解为治国的基本要素。

从对比分析晏子与史伯的理念可以看出,他们的观点有共性,也有不同点。

晏子首先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规范国家的各个方面。

建立科学、公正、公平的司法体系,使人们法律意识增强,从而使国家文明化进一步提高。

史伯对桓公问

史伯对桓公问

2.晏子对齐侯问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赏析
1.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果:美味。
[译文]声音只有一个调就没有什么可听的,颜色都一样就不成文彩,味道都一样就谈不上美食,事物单一就没有比较。
[赏析]周太史伯与郑桓公讨论周朝的兴衰大势。太史伯对形势和国家前景的分析,从天命出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着眼落点在人事。和谐才能生万物,相同就不能发展,就像声音单一没有音乐,色彩单一没有文彩,味道单一没有美食,事物单一就不能比较一样。执政者闭目塞听,拒听不同意见,只能导致国家衰亡。
2.“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指明了系统的和生性思想。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以他平他”,是以相异和相关为前提的,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就能发展;“以同裨同”则是以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能是窒息生机。“以他平他谓之和”,即要求多样性的统一或对立面的和谐,如“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

《史伯对桓公问》注释、分析

《史伯对桓公问》注释、分析

史伯对桓公问《国语》《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

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公曰:“周其弊①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

《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②今王弃高明③昭显,而好谗慝暗昧④;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⑤。

去和而取同。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⑥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⑦以卫体,和六律⑧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⑨,平八索⑩以成人,建九纪⑪以立纯德,合十数⑫以训百体。

出千品⑬,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⑮,收经入,行姟极⑯。

故王者居九畡⑰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

夫如是,和之至也。

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⑱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

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⑲。

天夺⑳之明,欲无弊,得乎?”【作品注释】①弊:衰败。

②《泰誓》句:《泰誓》,《尚书》篇目,“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③高明:指崇高明睿的人。

④暗昧:愚昧;昏庸。

⑤顽童穷固:愚顽鄙陋的人。

⑥丰长:丰富而久长。

丰盛而长大。

⑦四支:即四肢。

⑧六律:六律指十二律中六个阳律。

此处指音乐。

⑨七体:人体的眼、耳、口、鼻七孔,即七窍。

役心:养心。

⑩八索:古书名。

后代多以指称古代典籍或八卦。

本文中郑人认为八卦与身体八个部位对应。

⑪九纪:指九脏的功能。

⑫十数:十种等级。

⑬千品:犹言百官。

⑭万方:万官。

⑮材兆物:犹万物。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的,而其
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法,借物说理,使
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
如第二章:用张弓来比喻自然法则, 进而阐释自己的思想观点,极其形象生 动地揭示出深刻的哲理。
返回
资料链接
作者介绍 作者逸事 教学参考
补充注释
扩展阅读 相关图片
返回
作者介绍
《史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 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 “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 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 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 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 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 “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 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 “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 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 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 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 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 往复。
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
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 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
百姓生活。
背景简介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
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
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 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 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

10史伯对桓公问

10史伯对桓公问

章节内容第二单元和而不同《晏子对齐侯问》《史伯对桓公问》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先哲‚和而不同‛的思想。

2、体会《晏子对齐侯问》一文的说理特点。

3、体会《史伯对桓公问》一文的说理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而不同‛的思想。

教学方式:讲授教学时数2课时《晏子对齐侯问》一、作品介绍《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称《春秋左传》或《左氏春秋》。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

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确编年体史书,记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始,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止,较详细记载了这二百五十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其中对诸侯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所记尤为具体翔实。

《左传》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大多数篇章堪称先秦叙事性质散文的代表作。

记叙线索清晰明了,取材详略得当,笔法多有变化,语言明快流畅,描写战争往往重视交待其前因后果而揭示胜负的必然性。

在叙事过程中,还能注重对人物言行和内心活动进行细致刻画和深入揭示。

《左传》所表现的思想观点有某些进步因素。

首先,它比较重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体现出某种程度的民本思想,如曹刿论取信于民;其次,表现了爱国思想,如商人弦高救郑,申包胥哭秦庭等;再次,它歌颂了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如子产,晏婴等;另外,它还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骄奢酷烈的败行,如晋灵公不君,秦穆公以三良殉葬等等。

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维护旧礼制,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解释是唯心主义的。

书中有许多地方宣扬了天道、鬼神、灾祥等迷信思想。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精于叙事,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的描写,将历史事件叙述得非常生动,有较强的故事性。

《左传》尤其擅长描写战争。

全书记载了大小军事行动有三、四百处之多。

它写战争并不单纯地描写战场情况,而是非常注意写出战争的性质,起因,双方政治情况,力量对比的变化,人心的向背,战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战争的结果和对各国产生的影响。

《左传》还非常善于描摹人物,它往往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史伯对桓公问

史伯对桓公问

史伯对桓公问教学要点1、了解《国语》2、写作背景及主要人物介绍3、阐述“和”“同”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1、“和而不同”的思想2、语言言简意赅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中华文化中,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不是外交上的辞令,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亘古亘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开发和创新。

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

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

上下五千多年,纵横中外西,中华民族始终以贵和贵合的和谐为价值目标和评价体系。

和是和谐、和睦、和平、和善、中和、祥和;合是合作、化合、结合、合理、融合、联合、合度等。

春秋战国时期,和谐、和合便成为百家“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同归、一致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文化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开出把天人共和乐作为“大本大宗”的万物化生根据的形而上路向;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开出“和为贵”,天人共忧乐的人格理想实践的人间世路向;以管子、墨子为代表的“和合故能谐”,修养道德化解父子兄弟怨恶的伦理论路向;以《易传》为代表的开出“保合太和”、万国皆宁的和合生生路向;以荀子为代表的开出音乐使人和敬、和亲、和顺的情感论路向。

使中华和谐、和合文化呈现绚丽多姿、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状态。

从文明冲突到文明对话,表现了世界人民祈求和平发展的意愿当今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冲突和危机。

概而言之,有人与自然的冲突带来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冲突产生社会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有道德危机,人的心灵冲突产生精神和信仰危机,文明冲突带来价值危机。

专升本考试备考大学语文语文选择题重点知识

专升本考试备考大学语文语文选择题重点知识

1、《樊迟、仲弓问仁》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祖上是宋国贵族。

曾任鲁国司寇。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宣称“克己复礼”。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

《论语》今本由东汉郑玄厘定,共二十篇,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易经》、《尚书》、《春秋》、《礼记》艺术赏析:言虽简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

语言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2、《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行齐、宋、滕、魏等国。

曾任齐宣王客卿,将“仁”发展成为“仁政”。

提倡“王道”,主张“性善论”。

其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思想资源。

《孟子》,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今传七篇。

宋代,《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孟子有重民、亲民的理想,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缘木而求鱼”艺术特色:善于辩论,逻辑推理、善用比喻、寓言等方式,排比、叠句等修辞在语言上,孟子散文明白晓畅,简洁凝练,不事辞藻,对后事文章语言影响很大。

3、《原君》——《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明诸生,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党重要成员,受魏忠贤迫害而死。

黄宗羲师从刘宗周,曾被南明鲁王任命为左副都御史。

著作:《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南雷诗历》《明文海》(编)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原君》仿韩愈《原道》、《原毁》等立题,抨击“家天下”思想。

文章敢于反对专制、挑战君权的胆识。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标志着古代民本思想向现代民主意识的转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教学重点
1.本文提出的“和” 与“同”的概念及其相互 关系。
2.本文的论证方法。
返回
作品简介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 《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 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 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 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 辑而成的。《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 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 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 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 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相较 《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 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 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 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 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 天夺之明,欲 无弊,得乎?”
教学 目的
教学 作品 背景 重点 简介 简介
译文
内容 艺术 思考 资料 述评 赏析 练习 链接 退出
教学目的
充分认识本 文提出的“和而 不同”的思想观 点,吸收其中的 先进因素,用以 解决在当今社会 生活中的各种问 题。
桓公听了太史伯的忠告,当机立断,先把家属、财产寄迁于虢、
郐之间。这就是历史上说的“桓公寄孥”这件事。为以后的武公东 迁,开辟郑国400多年基业,打下了基础。也为郑氏家族扎下了根基。 郑桓公则在“犬戎之乱”中,为保护幽王而战死疆场,以忠臣的形 象而名垂千古。死后葬在陕西。
补充注释
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 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 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地 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 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 怒不可遏,责怪臣子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 全部杀了。结果当然是郑国轻三 公 像 揭 幕 仪 式
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像
郑桓公墓
返回
补充注释
郑桓公为王卿士,忧国忧民,于是问太史伯:朝政日非,国家 将亡,郑国的出路何在?太史伯是掌管各国文史资料的官员,为其分 析了成周(今洛阳)四方侯国的情况,认为南、北、东、西四方都不是 郑国可去的地方,只有济、洛、河、颍之间是个好地方,并指出: 那里有十个子(四等诸侯国)二男(五等诸侯国)之国,虢、郐是两个大 国,然而他们都骄傲自大,非常贪厌,你若以周朝有难为理由,借 其一块地方,安置家属财产,他就不能不答应。可是,周王朝一旦 有事,他必背叛,那时你以周王朝的名义进行讨伐,定能得胜。如 若得了虢、郐之地,其他八国就会归顺于你。以你的才华对这块地 方进行治理,一定会大有作为。太史伯的建议,为郑国东迁规划了 发展蓝图和斗争策略,随后他还提醒桓公:幽王已听不进任何忠言, 他所信任的只有虢公石父,周王朝不会支持多久,要迁就赶快迁, 再晚就恐怕来不及了。
本文的旨意重在批判专制统治,史伯的勇气和胆识令人感佩。然 而文章所包蕴的“和而不同”的思想认识,却具有更为普遍而深远的 指导意义。
全文可分三层: 1.依据幽王实行专制统治的现实,提出西周定要衰败的论点。 2.引古训、讲理论、摆事实充分说明和谐的道理。 3.批判周幽王的错误做法,指出其衰败的必然结局。
《国语》
史伯对桓公问
公曰:“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誓》
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 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 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 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 木、水、火杂,以成
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 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 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人,行姟 极。故王者居九畡之田,取经人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 和乐如一。 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
世界,没有差别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正如史伯所说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这种比喻多么恰切。专制统 治只追求同一,排斥差别(不同意见或主张)这是违背 规律的,所以是行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返回
资料链接
补充注释 相关图片
返回
补充注释
郑桓公为郑国始祖。 公元前857年至公元前841年是西周第十个国王周厉王 姬胡执政时期。周厉王刚愎自用,封杀言论,对敢言其不 是的国人实行高压手段,酿成“国人暴动”,导致厉王逃 出王宫,由召公与周公二相行政,史称“共和行政”。太 子姬静当时藏在召公家,得以幸存;14年后,厉王死,姬 静正式登基,是为宣王。他励精图治,立志中兴,从家族 中选拔能助其中兴的人才,看中了同父异母的少弟姬友, 把姬友封到王畿之地陕西咸林为郑伯(三等诸侯国),这是西 周王朝最后一个分封的诸侯国。自此始有郑国。 郑桓公姬友受封后,把郑国治理得井然有条,显示了 他的治国才能。周宣王视其才能,就请桓公入朝做司徒, 掌管教化。不久宣王宴驾,幽王继位,桓公仍在朝中任司 徒。可是幽王无道,贪图淫逸,重用坏人,不事朝政,演 出了“烽火戏诸侯”的荒唐闹剧。加之戎狄入侵,周王朝 处于内外交困境地。朝中百官人心惶恐。
返回
“和”与“同”是先秦哲学中一对重要的矛盾范畴。从本文来看, 早在西周末年,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以“和而不同”的先进思想来认 识自然世界和社会政治了。郑桓公向史伯讨教当时政局的趋向及避祸 之道,史伯依据周幽王实行专制统治的现实,料定其必有亡弊之祸, 因而劝郑桓公早作准备。他不仅引《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 从之”的古训作为历史依据,更以大干世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的道理作为理论依据,来论断专制统治的必然衰败。显示出见识 的 深刻和思想的通达。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 史伯所说的“同”,与专制统治有什么内在联系? 二、 就“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谈谈你对对立统一矛 盾关系的认识。
史伯所说的“同”是指没有任何差别的 同世界一上,的而事统物治总阶是千级差的万专别制的统,治而正正是是这排种斥差任别何使 得互事统与物一之的自间,己形这不成种一了统致相一的互是的建意矛立见盾在和;彼主同此张时差,,别它基只们础采之上纳间的与又,自是一己相事 物和相它事同物意是见相。比这较与而存史在伯,所相反斗对争的而发没展有,任各何自差的别存 在既与对的发立展又“是统同以一”其的是它矛一事盾致物关作系的参。。照这物才的构,成所了以丰说富事多物彩之的间和是谐
返回
背景简介
周幽王在位时,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 地震、旱灾屡次发生。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 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又听信宠 妃褒姒的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 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为博取褒姒的一笑,幽 王下令,宫内宫外人等,能让褒姒一笑者,赏赐一千两金子。 虢石父献上烽火戏诸侯的计策,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 郑伯友劝阻周幽王说,烽火台是为了战时救急用的,这个玩 笑开不得。大王现在这样戏弄诸侯,失信于他们,如果到了 真有急事时,诸侯又以为大王在戏弄他们,不派兵相救,那 如何是好啊。周幽王不听。 终于在公元前772年,申侯联合缯 国和犬戎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拒不救援,幽王惨败,带 着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骊山,后被杀。犬戎攻破 镐京,西周遂亡。
返回
一、词语浅显而事理昭晰
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 物一不讲”等譬喻,既充满睿智,又浑厚质 朴,达到了孔子所称扬的“辞达”境界。
二、多种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
本文列举了周幽王实行专制统治的事实 作论据,采用引用古训、譬喻、对比、类比 等多种论证方法相互结合,充分论证了专制 统治的必然衰败。显示出识见的深刻和思想 的通达。
史伯对桓公问当在西周灭亡之前。
返回
译文
桓公说:“周朝将会衰败吗?”史伯回答说:“差不多一定要衰败了。 《尚书·泰誓》上说:‘老百姓所向往的,上天必定会遵从。’现在周幽王 抛弃光明正大有德行的人,喜欢挑拨是非、奸邪阴险的人,讨厌贤明正直的 人,亲近愚顽鄙陋的人。排斥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正确主张,采纳与自己相 同的错误说法。其实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把不同的东西加 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统一;如果把相同的东 西相加,用尽了之后就完了。所以先王把土和金、木、水火相配合,而生成 万物。因此调配五种滋味以适合人的口味,强健四肢来保卫身体,调和六种 音律使它动听悦耳,端正七窍来为心服务,协调身体的八个部分使人完整, 设置九脏以树立纯正的德行,合成十种等级来训导百官。于是产生了千种品 位,具备了上万方法,计算成亿的事物,经营万亿的财物,取得万兆的收入, 采取无数的行动。所以君王拥有九州辽阔的土地,取得收入来供养万民,用 忠信来教化和使用他们,使他们协和安乐如一家人。这样的话,就是和谐的 顶点了。于是先王从异姓的家族中聘娶王后,向四方各地求取财货,选择敢 于直谏的人来做官吏,处理众多的事情,努力做到和谐而不是同一。只是一 种声音就没有听头,只是一种颜色就没有文采,只是一种味道就不成其为美 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比较。周幽王却要抛弃这种和谐的法则, 而专门喜欢同一。上天夺取了他的聪明,要想不衰败,可能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