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摄片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医院放射科操作规程

医院放射科操作规程
4、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上岗前须进行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从事放射诊疗工作。对已经从事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要 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5、医用诊断X射线机须由专业放射影像医师操作,其他无关人员不得擅自动用设备。
6、进机房前须佩戴个人剂量计,开机前检查安全装置,记录机器运行状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切掉电源并报告 上级主管部门。
二、质量保证内容 (一)技术员每次在病人治疗摆位前、摆位中和摆位后校对病人治疗单,核实相关照射参数。
(二)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
(三)建立质量控制小组,实行科主任、技士长负责制,采取定期检查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层层把关,防止 差错。
(四)维修技术人员在治疗期间随时观察机器的运行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放射源台帐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为了加强我单位 的放射源管理,避免辐射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1、台账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填写放射源的基本技术参数和状态。建立一一对应的放射源明细台账。
2、射源装置台账应做到一源一卡,技术参数准确无误,不能私自涂改,划改参数,做到物帐相符。
十、从事X射线检测的人员不得把个人生活品带入曝光室,不得在工作场所吸烟、进食或存放食物,不得在曝光 室做与放射工作无关的事。
设备检修维护制度
一、对使用科室提出的设备维修申请,维修人员应及时予以响应和处理。维修完毕后,维修人员应详细填写记 录,并通知使用科室恢复使用。
二、无法解决的或疑难的问题应及时上报上级领导。三、急救设备,维修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扯皮,而应 积极抢修保证临床第一线需要。
(二)每年请卫生放射防护监督管理人员对放射场所的环境进行监测,出具监测报告,对机器进行性能的测定 。

放射科检查操作规程

放射科检查操作规程

放射科检查操作规程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放射科基本技术操作常规放射检查(DR、CT)患者须知1、放射检查是临床应用普遍的常规检查,可应用于人体各部位,是对疾病进行诊断的重要方法。

放射检查由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提出检查申请,经放射科审核无误,按规定计费后进行检查。

2、如过去在我院进行过放射检查,再次检查时请提供检查号码,尽可能提供以往老片或其它影像资料,以利病情的对比观察。

3、检查按医疗规程进行,应满足临床诊疗需要,重视对患者的防护并保护患者的隐私。

放射检查有放射性,我院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机房、设备及医务人员均符合国家规定,在我院进行的放射检查能保证患者所受照射在国家允许的安全范围内。

有放射线的场所均有明显通用的放射线警示标志,患者应在有防护的区域候诊,禁止在机房内候诊。

X线可能对胎儿产生不利的影响,非特殊必要孕妇禁忌放射检查,对育龄妇女及婴幼儿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曝光。

4、检查完毕,检查医生告知患者出报告时间,急诊30-60分钟,普通下一个正常工作时段到窗口签收检查报告及取DR或CT片,然后到相应临床科室就诊。

5、我院引进的世界先进设备西门子CT,中科美伦DR。

诊断质量及检查范围明显提高和扩大,工作流程简化,扫描速度快,射线量低,影像清晰,对比度高,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放射检查服务。

检查室工作制度一、保持摄片室整洁卫生,室内温度控制为25°、湿度控制在35%~55%之间,机器、器械和用具处于工作和使用状态。

二、机器设备由专人负责,严格交接班制度。

机器发生故障,机器使用者及时向技术组长和维修人员报告,并向维修人员详细说明故障的现象,共同分析故障的原因,并详细记录三、严格管理、提高机器的使用效益,建立机器使用登记制度。

四、仔细阅读申请单,根据接诊临床及本科医师要求,选择最佳的投照方法和投照体位,必要时与当班医师联系,共同研究确定检查方法。

放射科X光技术操作规范全

放射科X光技术操作规范全

第—节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一、上肢X线摄影(一)肘关节-—前后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

2.尺骨鹰嘴突置于暗盒中心并紧贴暗盒。

肩部应略向被检侧外旋,且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3.摄影距离为90-100cm。

4.中心线经肘关节(肘横纹中点)垂直射人暗盒.【注意事项】1.照片影像应包括肱骨下段和尺骨、桡骨上段。

2.为防止病人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手掌.3.肘关节正、侧位在同一片中分格摄影时,远、近端方向保持一致,且关节间隙处于同一水平. 【评价标准】1.关节间隙呈“一”字样阴影,肱挠关节面无骨性重选;2.肱尺关节面有尺骨鹰咀重迭但关节间隙仍清晰;3.挠骨粗隆少许与尺骨重选,尺挠关节间隙界限不清晰;4.肱骨纵轴线与尺骨纵轴线在外方构成165°-170°(女多为165°,男多为170°)。

【质控要点】1.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2.中心线垂直肱骨内、外上髁。

(二)肘关节—-侧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侧坐,曲肘成90°.2.拇指在上,尺侧朝下,肘关节内侧紧贴暗盒呈侧位,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4.中心线经肘关节间隙,垂直射人暗盒。

【注意事项】1.照片影像应包括肱骨下段和尺、桡骨上段.2.为防止病人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3.肘关节正、侧位在同一片中分格摄影时,远、近端方向保持一致,且关节间隙处于同一水平。

【评价标准】1.肱骨内外髁重迭构成圆形致密影;2.鹰嘴呈切线投影,肘关节间隙呈半圆形透亮影;3.桡骨头与尺骨喙突呈“△”形重迭显示。

【质控要点】1.前臂与上臂成90°弯屈,且在同一平面放置;2.掌呈半握拳,腕肘关节呈侧位;3.中心线垂直肱骨外上髁。

(三)肩关节—-前后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仰卧于摄影台上,肩胛骨喙突置于暗盒中心。

放射科腹部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腹部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腹部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一、成人全腹部(一)适应证1.胃肠道穿孔。

2.胃肠道梗阻,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扭转、套叠及粘连。

3.误吞异物。

4. 腹部及腹腔内脏器创伤。

5.肠气囊肿症(小、大肠)。

6.腹腔内占位病变(肿瘤、炎症)等。

7.急性胃扩张。

(二)禁忌证1.妊娠早期。

2.休克者禁止取站立位摄片,可改摄仰卧水平侧位片。

(三)注意事项腹部摄片检查一般不需特殊准备,但摄片前应让患者排尿。

摄取腹部立位片时,应让患者坐或站立片刻再进行摄片,以使腹腔内游离气体自穿孔部位逸出到达膈下,游离液体沉降到下腹部,从而有利于病变显示。

对危重不能站立者,可让患者取左侧卧位(右侧向上),水平前后位投照。

(四)操作方法1.立卧位腹部摄片应在装有活动滤线器的检查台上进行。

如病情危重,必须在床旁进行摄片时,也须在片盒上放置固定滤线器,以免散射线影响照片质量。

2.如检查食管异物或疑有食管破裂时,须摄颈部和胸部正侧位。

胃肠道穿孔时须摄腹部立位平片。

疑有肠道梗阻须摄腹部立位和卧位平片。

急性胃扩张时摄片范围应包括下胸部。

3.为避免肠管蠕动引起图像模糊,应尽量缩短曝光时间(需要大容量 X线机)。

4.胃肠道平片摄取范围应包括全腹部,以便能观察腹部全貌,使两侧腹壁脂线(皮下脂肪层,腹膜外脂肪层)均能显示。

5.行仰卧前后位投照时,照射野下缘应包括耻骨联合。

行直立前后位投照时,照射野上缘应包括膈肌,投照中心线对准照射野中心。

二、小儿腹部(一)适应证1.先天性胃肠道狭窄或闭锁畸形、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和十二指肠或小肠闭锁等。

2.小儿肠套叠。

3.新生儿坏死性肠炎。

4.胎粪性腹膜炎。

5.先天性巨结肠。

6.原因不明的婴幼儿呕吐和腹痛等。

7.原因不明的新生儿排便障碍(腹泻、秘结)。

8.腹部(包括后腹膜)肿块。

9.出现腹部症状的某些胸内病变,如胸膜炎、肺炎等。

(二)禁忌证无。

(三)注意事项小儿行胃肠道(腹部)摄片检查前一般不需做准备,但为了减少X线对患儿的辐射剂量,应根据临床表现作出病变的大致部位(食管、胃至直肠)及病因(先天性闭锁畸形、炎症)的判断,以便选择恰当的检查方法(直立、倒立等)及检查部位(上、下或全腹部),并对躯体的非投照位做好放射防护。

放射科操作规程

放射科操作规程

放射科操作规程引言概述:放射科操作规程是医疗机构中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操作规范,旨在确保放射科工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详细阐述放射科操作规程的内容和要求。

一、设备操作1.1 设备开机与关机1.2 设备校准与调试1.3 设备维护与保养二、患者准备2.1 患者信息核对2.2 患者体位与安全2.3 患者防护措施三、影像采集3.1 检查方案选择3.2 检查参数设置3.3 检查操作步骤四、影像处理与解读4.1 影像处理工具使用4.2 影像质量评估4.3 影像解读与报告书写五、辐射安全与事故处理5.1 辐射防护措施5.2 辐射事故预防与处理5.3 辐射剂量监测与记录正文内容:一、设备操作1.1 设备开机与关机:放射科工作人员在操作设备前,必须先检查设备的电源和连接线是否正常,确认设备处于安全状态后方可开机。

关机时,应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关机步骤,确保设备完全关闭。

1.2 设备校准与调试: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和调试,以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校准和调试的过程应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手册进行,记录校准和调试结果,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1.3 设备维护与保养:放射科工作人员应按照设备的维护保养要求,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维护和保养包括设备的清洁、润滑、更换易损件等,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寿命。

二、患者准备2.1 患者信息核对:放射科工作人员在进行检查前,必须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确保患者的身份准确无误。

2.2 患者体位与安全:放射科工作人员应根据检查需要,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2.3 患者防护措施:放射科工作人员应根据检查类型和辐射剂量,为患者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包括穿戴防护服、佩戴防护器具等,减少辐射对患者的影响。

三、影像采集3.1 检查方案选择:放射科工作人员应根据医生的要求和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检查方案,包括检查部位、检查方式等。

3.2 检查参数设置:放射科工作人员应根据检查方案,设置合适的检查参数,包括曝光时间、管电压等,以确保获得清晰的影像。

放射科胸部CT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胸部CT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胸部CT检查技术操作规程一、胸部普通检查(一)适应证1.肺良恶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2.肺急慢性炎症及弥漫性病变。

3.肺血管性病变。

4.胸部职业病。

5.胸膜病变。

6.纵隔肿瘤和大血管病变。

7.胸部外伤。

8.胸部手术后疗效的评价。

9.气管和支气管内异物。

(二)禁忌证碘过敏或有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不能使用碘对比剂增强扫描。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前患者的准备(1)扫描前去除患者颈胸部位的金属物品。

(2)训练患者呼吸和屏气要领。

(3)如需要对比增强扫描,检查前4h 应禁食但不禁水,如患者因病禁水,最好经静脉补充液体。

2. 检查方法和扫描参数(1)平扫1)扫描体位:仰卧位,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

2)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3)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和层距。

4)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到肺下界膈面。

5)扫描机架倾斜角度:0°。

6)扫描野:30~40cm。

7)扫描层厚:5~10mm。

8)扫描间隔:5~10mm。

9)成像矩阵:512×512。

10)扫描条件:120kV,100~300mAs 或自动 mAs。

11)软组织算法或标准算法。

(2)增强扫描1)对比剂用量:80~100ml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

2)注射方式:采用高压注射器行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一般为3~4ml/s。

3)扫描开始时间:对比剂注射60~80ml后即可开始扫描。

4)其他检查程序和扫描参数:同平扫。

5)根据需要可在注射对比剂后延迟 5~30min 扫描。

3.摄片要求(1)依次循序拍摄定位片、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

(2)图像显示及拍摄采用软组织窗和肺窗,如疑有癌细胞骨转移或累及肋骨者,应该加摄骨窗图像。

(3)测量病灶大小、CT 值及增强前后病灶同一层面图像CT 值的变化。

(四)注意事项1.扫描时用铅防护布遮盖下腹部以减少患者所接受到的辐射剂量。

2.患者于增强扫描结束后应继续观察20min,以防对比剂过敏反应,如无不适,方可离开,并嘱其多饮水。

放射科普通X线摄影操作规程

放射科普通X线摄影操作规程

普通X线摄影操作规程
一、阅读检查申请单:认真阅读检查申请单,仔细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病区、床位号及收费情况;详细了解和观察患者的病情,明确投照部位和检查目的。

二、机器设备检查:按检查申请单的检查要求,检查确认机器的功能运行情况。

三、确定摄影位置:根据医嘱用常规位置投照;如遇特殊病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征求申请医师的意见后摄取其他位置,如切线位、轴位等。

四、摄影前的准备:去掉一切影响图像的物品,如发夹、金属饰物、膏药敷料等。

有条件者应换上专为患者准备的衣服;投照腹部、下部脊柱、骨盆和尿路平片时,应确认患者肠道准备情况。

五、技术选择:根据申请单要求和患者体形情况进行摄影技术选择和器官程序选择。

六、安置患者:引导患者进入检查室并安置于检查床上。

七、训练患者动作:根据摄影要求训练好患者的呼气、吸气或屏气动作,要求患者尽量配合。

八、暗盒选择及摆放:根据申请单要求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尺寸的暗盒,将暗盒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九、摆体位对中心线: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为原则,依照检查部位及检查目的,摆好体位;调整中心线,调整照射野和焦片距;作好患者的必要防护。

十、曝光:确认各步骤完成后,再次调整校正曝光技术条件,然后进行曝光;曝光过程中注意观察控制台各仪器仪表显示情况。

十一、暗室洗片技术,片洗出后、确认质量合格后方可让患者离开。

十二、将照片登记整理后交由诊断报告医师出具报告。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一、X线机的使用原则(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及其使用规格表。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外界电压不可超过额定电压的土10,,频率波动范围不可超过土1HZ。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件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旋钮固定。

(7以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源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盒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毫安值和曝光时间,再调节千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

三、摄影原则(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欧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冲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

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同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患者的呼吸动作对摄片质量有很大影响。

根据不同的部位,可采用如下几种屏气方式。

1)平静呼吸下屏气:心脏、上臂、肩、肋骨、颈部及头颅等部位,因呼吸时胸部肌肉牵拉,使以上部分发生颤动,故可予平静呼吸下屏气摄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科摄片操作规程
为了更好地使用好有限的医疗资源设备,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和提高医疗质量,同时保证设备的有效运行,特制订本操作方案:
一、开机前准备
1、每天上岗前做好摄片机保洁工作,保持机器良好的工作环境。

2、按上电源闸刀,开机后应注意电源电压是否正常,并检查其他功能键是否选择正确。

3、操作机器时应该小心仔细,尤其注意电源电压,不得超过标识的标准电压。

4、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杜绝一切非法操作。

5、随时观察照片质量,出现异常应检查摄片机是否正常,如果异常应立即报告维修人员。

二、做好投照前准备
1、阅读好申请单,核对好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以确检查部门和目的的要求,并选择好适当大小胶片,标记好X线号码、日期、左右顺序等。

2、询问病情并嘱患者取下投照部份的药膏、衣物上的装饰品等,腹部折片需清洁肠道。

3、摆好投照体位,放射机器、对准中心线,并选择好适当的焦片距,KV、MAS及板据投照部位合理使用滤线设备,曝光过程中应注意机器仪表指针工作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障碍。

四、X线透视检查
1、尽可能缩短X线透视检查的时间,采取小照射野,间断曝光观察。

2、有条件及必要时使用影像增强器和闭路电视,在明室内观察,这可以减少曝光量及避免观测医生的照射。

3、X线透视医生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能暴露在照射野和有用线束的照射范围内。

4、X线透视检查过程中不能用裸手对被检者进行触诊。

5、X线透视医生一定要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6、进行胃肠及各种造影X线透视检查及介入性放射性检查必须与患者发生身体接触时,尤其要注意射线的防护。

五、 X射线摄影检查
1、要把曝光次数限制最低限度内,避免重复摄影,
2、医生、工作人员应在屏蔽室内进行操作、观察。

3、在使用移动式X射线机进行摄影又无屏蔽设施时,操作人员应距X射线管2m以上,还要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医用x射线防护服。

4、投照胸腹部前,应训练病人呼吸和屏气动作。

5、片拍完后及时送暗室冲洗,待照片符合质量后,方可告之病人离去,否则应及时重照。

六、拍片工作完毕后准备
一天的工作完成后,要拉下电源开关,使机器恢复原位,保养并整理好机器,及时搞好室内外卫生,摆好多种用具,下班前要详细交班。

X X X市X X X医院
X X X年X X 月X X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