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哲学.
圆对中国人的意义

圆对中国人的意义
圆对中国人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圆
圆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被称作“宇宙之和”,象征着“天圆地方”,表示完整、统一、完美的概念。
此外,圆也是
很多古代哲学家传承的重要形象,如《易经》、《周易》、《道德经》等,在其中体现着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思想。
二、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它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完整、统一、完美思想。
圆的形状比较简单,但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圆象征着统一、完整、完美,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宇宙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同时也形成了中国文化中一些重要传统节日的形象,如“元宵节”,是一个象
征团圆美满的节日;“中秋节”也与圆有关,中秋节月饼以圆形装饰,象征着团圆。
此外,“圆”在中国文化中还不仅仅表示完整、统一、
完美,圆的形状不仅被用来表示宇宙,而且被用来表示长生不老的愿望,也代表了生活中的和谐、平安、美满。
所以,圆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意义与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三、圆对中国人来说的意义
圆对中国人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象征着宇宙及生命的完整、统一和完美,也象征着团圆、和谐、平安和美满的生活。
圆是传统文
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对中国人来说,圆的意义更为重要,它也象征着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文化精神,以及对富足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追求。
圆的中国哲学含义

圆的中国哲学含义摘要:一、引言:中国哲学中的圆概念二、圆的象征意义:和谐、完美、平衡三、圆在中国哲学各流派中的应用1.儒家:仁爱、中庸之道2.道家:道教的宇宙观、无为而治3.佛教:轮回、圆满境界四、现代生活中的圆哲学启示五、结论:圆哲学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正文:在中国哲学中,圆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象征着和谐、完美和平衡。
自古以来,圆就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
首先,我们要了解圆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圆形器物如玉璧、铜钱等,都被视为吉祥物,寓意着和谐、完美和富贵。
在现代,我们仍然可以看见圆形的标志,如铜钱、团圆月饼等,它们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圆在中国哲学各流派中的应用。
在儒家思想中,圆象征着仁爱和中庸之道。
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孟子则主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强调在矛盾冲突中寻求平衡。
在道家哲学中,圆代表了道教的宇宙观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循环,万物皆遵循因果律。
因此,人们应当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佛教思想中,圆象征着轮回和圆满境界。
佛教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轮回的过程,唯有修行圆满,才能跳出轮回,达到涅槃境界。
因此,圆成为了佛教徒追求的最高境界。
如今,我们可以从现代生活中汲取圆哲学的启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实现和谐共处。
在工作中,我们要遵循中庸之道,避免极端行为,努力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平衡。
在生活中,我们要顺应自然,知足常乐,追求内心的圆满。
总之,圆的中国哲学含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有关圆的数学名言

有关圆的数学名言圆形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一种几何图形,它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数学特征和美丽的形态,深受人们喜爱。
许多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曾经发表了各种有关圆的名言,这些名言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圆的本质和意义,同时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的思考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几个著名的圆的数学名言,并从中探寻其中的哲理。
“圆者,无端不终之至也。
”这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秦九韶所言,意思是“圆没有起点和终点,是无限延伸的”。
这种无穷延伸的特性,使得圆的边界没有尖锐的角度和边缘,呈现出一种光滑、完美、和谐的美感,透露着无穷的包容和温暖。
人们在欣赏圆形美时,可以感受到一种无限和谐、无穷温暖的美好体验,并从中得到一种心灵的满足和启示,形成一种坚韧、包容、和谐的人生态度。
“圆之所以为圆,不在其周也在其心。
”这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张丘建在《算经》中所言。
张丘建认为圆的本质在于其心,即圆的中心点。
因为只有中心点处的距离相等,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圆形。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当注重内在的自我修养和涵养,以内心的深处为根基,才能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和美好的人格魅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内在修养和提升,才能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圆的元素是许多相等的线段,这些线段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形状。
”这是欧几里得所言。
欧几里得认为圆形由半径(即中心点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长度)构成,因为圆的每一个点与中心点的距离相等。
这种构成方式十分直观而恰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应当像欧几里得那样,注重细节,注重形、色、香、味的相互协调和搭配。
只有在细节上下功夫,才能让整个生活变得更加完美。
“圆无方,而因方而立。
”这是我国南朝时期数学家周敦颐所言,意思是虽然圆形没有边角,但可以用正方形来描述。
这种理论不仅体现了圆形和正方形的内在关系,也强调了在看待问题时应该择善固执,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生活中,对于一个看似无解的问题,我们也应该秉持这种奋斗精神,以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方圆的哲学

方圆的哲学“亦方亦圆”是一句古老的口头禅,那么何为“方”,何为“圆”一般来说,自然形成的都是圆的,认为修饰的都是方的,因此,方为动,圆为静,方是原则,圆是机变,方式以不变应万变,原始以万变应不变。
外表要圆(大智若愚),内心要方(清净明志)。
对己要方(严于律己),对人要圆(宽以待人)。
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
所以,交际时也要亦方亦圆,方中有圆,圆内容方。
在社会交际中,要能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该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刀什么程度,都要恰到好处,才能左右逢源。
口语训练的目标要求2007-10-04 14:59:34 来源: 作者: 【大中小】评论:条点击:口语交际是每个人从牙牙学语就已经开始,直到生命的尽头,口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同人们需要空气一样缺一不可。
常言说:“言为心声“,人们通过语言可以相互了解,交流思想感情,沟通文化信息,促进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幸福,世界的文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行行都离不开语言,而口语又具有较强的生活实践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良好口语的运用可以增进人际关系,促进友谊,增进竞争力,它不仅是一种能力,而且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渐渐地体会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有人把口才等同于成功,把交际能力比喻成“武器”,口语交际赋予了人们新的理念,“投资口才就是投资未来”。
成功需要它,快乐需要它,幸福需要它。
练好口语是每位渴望成功人的迫切要求。
那么,良好的口语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它的目标要求是什么一、语言规范口语是交际的工具,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从它的实用性和普遍性讲,必须要求语音规范,就不能不强调普通话的运用。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经济、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地方话、家乡话、土话、方言”,已远不能适应生活、工作、交际沟通的需要。
每一天,我们每个人可能会接触社会各界、各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物,家乡话、此地话,大大地影响交际、沟通。
圆形中国美学

圆形中国美学
圆形在中国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体现了圆满、融合、和谐等美好寓意。
以下是对圆形中国美学的详细分析:
1. 象征圆满: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圆”常被视为完美的形状,代表完整、完满和团圆。
例如,中秋节赏月时,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共享月饼,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完整。
2. 艺术造型: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圆形也是常见的造型元素。
例如,圆形的窗户、圆形的门洞等在园林建筑中常有出现,给人以流畅、和谐的视觉感受。
3. 文化寓意:在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中,圆形也常被用作吉祥的符号,寓意着好运和幸福。
比如,一些传统的剪纸艺术作品就常常采用圆形的图案。
4.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品也随处可见,如茶杯、碗、镜子等。
这些物品不仅实用,也融入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对圆满、和谐的追求。
5. 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圆形的意象也常被用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红楼梦》中的“宝黛钗”三角恋就象征着人生的圆满和完美。
圆的哲学

圆的哲学?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将圆的纷纭复杂的意义分为四个层次:太极之圆、圆满之圆、圆转之圆和大圆之圆。
太极之圆标志着宇宙创化之元,是艺术生命产生之根源;圆满之圆体现了中国艺术推崇充满圆融的生命境界;而圆转之圆,则强调艺术生命运转不息的特征;大圆之圆则象征艺术生命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这四个层次构成了一个系统,它表明:艺术生命生于圆,而归于圆,并在圆中自在兴现,由此“圆”成一圆的生命世界。
一、太极之圆:艺术生命之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归于一,以一生万,乘万为一。
这个化生万物的道恍惚幽渺,靡所不包,然而却无形可循。
晨阳释云:“道是万物的原质,生的一,是未分阴阳的浑沌气。
”中国哲学把这浑沌无形之气视为圆,圆代表无形,方代表有形;圆代表浑沌,方代表浑沌的落实。
老子的“道”、“一”,在易学中又叫做“太极”。
《周易·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是万物化生之源,易学史上,有很多人试图去描绘它的特征,将太极视为一个圆,以圆包裹阴阳。
圆形和易结下了不解之缘,庄杲《定山先生集》卷5《雪中和赵地官》云:“许惟太极圈中妙,不向梅花雪里求。
”卷2《题画》云:“太极吾焉妙,圈来亦偶夸。
”朱熹《太极图说解》云:“○者,无极而太极也。
”王夫之《周易内传发例》说:“太极,大圆者也。
”太极何以为大圆之体?王夫之《思问录外篇》对此有详细解释,他说:“太极,一浑天之全体。
”并进而说:“绘太极图,无已而绘一圆圈也,非有匡廓也……取其不滞而已。
”也就是说,太极何浑全,不可分割,故以圆来描绘;太极乃体气充凝,运转不息,所以似圆。
故此,易学史上,常常把太极当作浑沌之别名,雷思奇《易筮通变》卷下说:“太极也者,特浑沦之寄称耳。
”浑沌则圆。
易学以太极之圆为天地之大本、万物之宗府。
中国人对圆的理解

中国人对圆的理解
在中国文化中,“圆”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个几何图形,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1. 和谐:在中国人的心中,圆形象征着和谐、团圆和完整。
比如中秋节时,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寓意家人团圆;春节期间,人们会贴窗花、挂灯笼,祈求来年团团圆圆。
2. 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是最高的理想境界。
而“圆”则是天人合一的象征。
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3. 无限:在中国哲学中,圆也代表着无限。
比如道家的太极图,就是由两个阴阳鱼组成的圆形,象征着宇宙的无穷无尽。
4. 中庸:在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而“圆”则是中庸的象征。
儒家认为,人应该像圆形一样,没有棱角,不偏不倚,保持中立。
5. 美感:在艺术创作中,中国人也非常注重“圆”的美感。
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建筑、雕塑,都追求线条的流畅和形状的圆润,以表现和谐、平衡的美感。
总的来说,中国人对“圆”的理解,既有深厚的哲学内涵,也有丰富的审美情趣。
圆的哲学

圆的哲学?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将圆的纷纭复杂的意义分为四个层次:太极之圆、圆满之圆、圆转之圆和大圆之圆。
太极之圆标志着宇宙创化之元,是艺术生命产生之根源;圆满之圆体现了中国艺术推崇充满圆融的生命境界;而圆转之圆,则强调艺术生命运转不息的特征;大圆之圆则象征艺术生命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这四个层次构成了一个系统,它表明:艺术生命生于圆,而归于圆,并在圆中自在兴现,由此“圆”成一圆的生命世界。
一、太极之圆:艺术生命之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归于一,以一生万,乘万为一。
这个化生万物的道恍惚幽渺,靡所不包,然而却无形可循。
晨阳释云:“道是万物的原质,生的一,是未分阴阳的浑沌气。
”中国哲学把这浑沌无形之气视为圆,圆代表无形,方代表有形;圆代表浑沌,方代表浑沌的落实。
老子的“道”、“一”,在易学中又叫做“太极”。
《周易·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是万物化生之源,易学史上,有很多人试图去描绘它的特征,将太极视为一个圆,以圆包裹阴阳。
圆形和易结下了不解之缘,庄杲《定山先生集》卷5《雪中和赵地官》云:“许惟太极圈中妙,不向梅花雪里求。
”卷2《题画》云:“太极吾焉妙,圈来亦偶夸。
”朱熹《太极图说解》云:“○者,无极而太极也。
”王夫之《周易内传发例》说:“太极,大圆者也。
”太极何以为大圆之体?王夫之《思问录外篇》对此有详细解释,他说:“太极,一浑天之全体。
”并进而说:“绘太极图,无已而绘一圆圈也,非有匡廓也……取其不滞而已。
”也就是说,太极何浑全,不可分割,故以圆来描绘;太极乃体气充凝,运转不息,所以似圆。
故此,易学史上,常常把太极当作浑沌之别名,雷思奇《易筮通变》卷下说:“太极也者,特浑沦之寄称耳。
”浑沌则圆。
易学以太极之圆为天地之大本、万物之宗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的哲学?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将圆的纷纭复杂的意义分为四个层次:太极之圆、圆满之圆、圆转之圆和大圆之圆。
太极之圆标志着宇宙创化之元,是艺术生命产生之根源;圆满之圆体现了中国艺术推崇充满圆融的生命境界;而圆转之圆,则强调艺术生命运转不息的特征;大圆之圆则象征艺术生命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这四个层次构成了一个系统,它表明:艺术生命生于圆,而归于圆,并在圆中自在兴现,由此“圆”成一圆的生命世界。
一、太极之圆:艺术生命之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归于一,以一生万,乘万为一。
这个化生万物的道恍惚幽渺,靡所不包,然而却无形可循。
晨阳释云:“道是万物的原质,生的一,是未分阴阳的浑沌气。
”中国哲学把这浑沌无形之气视为圆,圆代表无形,方代表有形;圆代表浑沌,方代表浑沌的落实。
老子的“道”、“一”,在易学中又叫做“太极”。
《周易·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是万物化生之源,易学史上,有很多人试图去描绘它的特征,将太极视为一个圆,以圆包裹阴阳。
圆形和易结下了不解之缘,庄杲《定山先生集》卷5《雪中和赵地官》云:“许惟太极圈中妙,不向梅花雪里求。
”卷2《题画》云:“太极吾焉妙,圈来亦偶夸。
”朱熹《太极图说解》云:“○者,无极而太极也。
”王夫之《周易内传发例》说:“太极,大圆者也。
”太极何以为大圆之体?王夫之《思问录外篇》对此有详细解释,他说:“太极,一浑天之全体。
”并进而说:“绘太极图,无已而绘一圆圈也,非有匡廓也……取其不滞而已。
”也就是说,太极何浑全,不可分割,故以圆来描绘;太极乃体气充凝,运转不息,所以似圆。
故此,易学史上,常常把太极当作浑沌之别名,雷思奇《易筮通变》卷下说:“太极也者,特浑沦之寄称耳。
”浑沌则圆。
易学以太极之圆为天地之大本、万物之宗府。
张南轩说:“易者,生生之妙,而太极者,所以生生者也。
”[1]太极乃生生之源。
太极何以会化生生命?中国哲学认为,太极虽无形,却具有一切生命之质。
“太极者,天地人物混然一贯之理,无象形而能象形者也”。
即是说,它本无形,却含有化生万物之理,太极本是一团混仑之元气,[2]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相摩相荡,万物于是生焉。
太极圆说所蕴含的圆为一切生命之源的精神,对中国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
清人丁皋作《写真妙诀》,于人物画理论颇多创获。
作者在小引中称,写真要得浑元之法,起稿时要有浑元一圈之考虑,《附起稿先圈说》解释说:画像先作一圈,即太极无极之始,消息甚大,如混沌未奠,乾坤未莫,而此中天高地下,万物散殊,活泼泼地,气象从此氤氲出来。
则当未圈之先,必先以己之灵光与人之眉宇,互相凝结,然后因物赋物各有其神。
若但置一空圈于此,而后思若何按排,如何点缀,则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欲得其真,不亦难乎?丁皋所说基本上是易学的话头,他所说的“浑元一圈”之法,不但是人物画形式上的需要,如确定轮廓和大致比例,而且是汲取生命之源的需要。
因此圆如同浑沌未开之太极,活泼泼的气象均含蕴其中。
丁皋说:“入神奇妙,皆自一圈生出”,立一圈即重在“生”,他说:“万物一太极,伏羲画卦,定阴阳,判五行,是万物之祖也。
今特弁此图于其首,亦以见传真而寓生生不息之机。
”在他看来,浑元一圈既立,然后就分阴阳运笔之法,所谓:“辨别阴阳虚实,笔端万象传真,穷理毫无秘决,一点灵机自神”,阴阳既立,生机以定,故画无往而非圆妙。
丁皋以浑圆一圈像浑沌初开之形,并视其为生机之源;石涛则以“一画”作为开辟鸿蒙的起点,他说:“开浑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石涛取法大易精神,发为一画之说,以一画为基础构造其俨然整饬之绘画体系。
一画者何?《苦瓜和尚画语录》开章便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
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
这一画的精神和老子的“一”、《周易》的“太极”意义颇有相通之处,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石涛取“一”而论画,其基本意义是把“一”当做艺术生命之源泉。
在《老子》和《周易》中,“一”和“太极”化生万物,而在石涛这里,“一”也可化生绘画之生命,石涛重“一”即重“生”,《了法章第二》说:“规矩者,方圆之极则也;天地者,规矩之运行也。
世知有规矩而不知夫乾旋坤转之义。
”石涛要超越规矩成法,寻求其内在的“乾旋坤转”之义,即流转不息的生命精神。
他说:“乾旋坤转之义得矣,画道彰矣,一画了矣。
”正合此圆意。
二、圆满之圆:充满圆融的生命境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有时是相对于缺而言的,圆就是不缺,不缺谓之圆满,故圆有“满”意。
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艺术生命的一份用心。
唐法藏《华严金师子章·勒十玄第七》云:“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
”其所著《华严经旨归·说经佛第三》云:“一切世界海,又亦潜身入彼诸刹,一微细尘毛等处皆有佛身,圆满普遍。
”(唐)黄蘖希运所作《传心法要》云:“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
”[3]《五灯会元》卷1载(唐)僧璨禅师《信心铭》云:“圆同太虚,无稍欠缺。
”(清)杨廷芝《诗品浅解》释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
”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体现佛性、真如的广大普遍,体现出大道的浩瀚渊深,也体现出诗性艺心的浑全充融,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以一心穿透,圆成一佛性的世界、道的世界、理的世界、诗的世界,没有任何欠缺。
正像朱熹所说的:道之流行发现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道之体用,流行发见,充塞天地,亘古亘今,虽未尝有一毫之空阀,一息之间断。
(《四书或问》卷4)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稍欠缺……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
(《四书集注》)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
宋陈淳《四书性理字义》释“理”云:“总而言之,只浑沦一个理,亦只是一个太极;分而言之,则天地万物各具此理,又各有太极,又都浑沦无缺失处。
”“譬如一大块水银,恁地圆,散而为万万小块,依旧又恁地圆。
陈几叟‘月落万川,处处皆圆’之譬,亦正如此。
”[4]陈淳是朱熹的高足,陈几叟乃当时著名理学家杨时的门人。
不过,陈几叟的“月落万川,处处皆圆”的比喻,并非他自己的独创,而是袭用了佛学的用语,(唐)释玄觉《永嘉证道歌》说:“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摄。
”[5]正是几叟所本。
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
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
然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
这就叫:“随处充满,无稍欠缺”,此可谓大充满。
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
由于散在江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都是月之理的显现,都可以窥见万川之月的无限奥秘。
“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天下一太极,而物物一太极,物物均有内在的理,而内在的理又是共通的;自一物可观万物,自一圆可达万圆,物物绳绳相联,绵绵无尽。
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
最先详细阐述充满圆融道理的是佛教华严宗。
华严宗自称为“圆教”,在判教理论上,它将各种宗派分为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和圆教五种,华严宗则高居于一重圆教之上。
为什么称为圆教?华严宗宗师法藏云:“万象纷然,参而不杂,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一即一切,因果历然,力用相收,卷舒自在,名一重圆教。
”[6]一切事遍一尘中现,是谓卷;一尘遍一切处,是谓舒。
一切现象归之于法性真如,法性真如体现为一切现象,二者圆融无碍,故此为圆教。
华严初祖杜顺将事理圆融作为止观五法门之一。
他以珍珠为例说:“一珠能现一切珠影,此一珠既尔,余一一亦然,既一一珠一时顿现一切珠,既尔余一一亦然。
如是重重无有边际,即在重重无边际珠影,皆在一珠中炳然呈现,余皆不妨。
”[7]一珠显一切珠,一切珠又显一切珠,珠中有珠,以至无尽,佛教称之为“因陀罗网”,[8]澄现对圆融无碍理论阐述最为详细:富有万德,荡无纤尘。
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
[9]行布是教相设施,圆融是理性德用。
相是性之相,故行布不碍圆融;性是即相之性。
圆融不碍行布,故一为无量;行布不碍圆融,故无量为一。
无量为一,故融通隐隐,一为无量,故涉入重重。
[10]华严宗圆通一多的理论,也影响到禅宗。
禅宗认为,“诸佛体圆,更无增减,流入六通,处处皆圆”。
《五灯会元》卷1载《信心铭》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佛性禅意就在这一草一木中。
不过,禅宗强调,要想达到这种圆通无碍的境界,必在于悟,禅宗称为“圆觉”、“顿圆”。
《五灯会元》卷2载:“境智冥会,解脱之应随机;非纵非横,圆伊之道冥会。
”达到冥会就达到了浑通太虚的大彻大悟。
一切妙谛,万行万德,皆从定发,由定而神圆,由圆而灵光独耀,朗照如如。
禅宗把这叫做“真理即悟而顿圆。
”[11]“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佛皆入”,佛性圆满具足一尘一沤一毛中。
其实,道家理论中本来就具有与此相通的内含。
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甚至瓦砾矢溺中也有道的踪迹。
物物皆道,“自其同者观之,万物皆一也;自其异者言之,肝胆楚越也”,入观一物,就齐同物我,融入物中,也就具足于一物中,呆然木鸡、濠梁之鱼、梦中之蝶,都可圆成一一之生命世界。
郭象发展了庄子的思想,他说:“物各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则形虽弥异,其然弥同”,万物都是一个“自尔”、“独化”的生命世界,自在圆足。
宋明理学又画出了它独特的生命之圈,由张载在《西铭》中提出,经二程阐发,到朱熹趋于大成的“理一分珠”说,就是在道家哲学、佛教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
理学认为,“近而一身之中,远而八荒之外,微而一草一木之众,莫不各具此理”。
[12]虽和道佛所说不同,然所循思路则十分相近。
循此路向,张载、二程、朱熹等认为,物物皆太极,物物均“恁地圆”,自成一充满圆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