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门传统拳法——行劈拳
少林五形八极拳(全)

少林五形八极拳(全)少林五形八极拳由清代海参和尚所创,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而定,以龙、蛇、虎、鹤、豹五种动物象形而仿。
又按东,西、南、北、中五方作出五门.又叫“闯五门”,即是有五大势法为主,故称“五形八极”。
一、少林五形八极拳歌诀少林八极五形功,内里玄妙说不清。
出势双龙来斗宝,猛虎跳涧扑地平。
约子蹿山多勇猛,白鹤亮翅斜飞腾。
弓步进山打猛虎,丹凤展翅回首鸣。
金蛇入洞弓身进,黄龙转身急滚龙。
退步诱敌急逗走,大小缠拧猛迸攻。
豹子洗澡缩身势,猿猴跳跃砸地中。
双手捞月底上找,回身滚肠狠又凶。
力士推碑力量大,白猿坐桩稳如钟。
狮子擒头左右摆,凤凰旋窝快如风。
金鸡展翅斜弹腿,野马奔川上山峰。
大鹏展翅左右抖,白蛇寻食双手拧。
金鸡独立怀抱斗,鹅子反身左右崩。
狸猫伸爪欲扑鼠,子燕寻食向前冲。
青龙摇尾团团转,金刚合十招法成。
五形八极收招住,习成也得数十冬。
练成百病不入体,益寿延年如青松。
二、动作顺序起势1.青龙出水2.猛虎扑地3.怪蟒钻林4.白鹤展翅5.登山打虎6.大雁斜飞7.白蛇进洞8.反身推月9.脱壳蜕皮10.近身扶仓11.左手大缠12.右手大缠13.进步缠腕14.进步击掌15.挂搭按敌16.近身撑捶17.跳打迭膝18.底封双掌19.上推铁窗20.转身揣裆21.力士碰碑22.罗汉坐钟23.黑虎摇尾24.金刚挎虎25.转身推月26.展翅弹踢27.豹子出群28.大鹏展翅29.右手采拿30.独立抱斗31.登山打虎32.倒步崩阴33.反打撩阴34.一推迎门35.张飞闯营36.黄龙摆尾37.罗汉朝祖收势三、少林五形八极拳图解说明起势两脚八字步,上体正直,两臂自然下垂,两掌五指并拢,掌心向内,掌指向下,目视前方(图1)。
1.青龙出水抬右脚原地震脚下落,体左转90°,左脚前上一步,两腿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向前穿击,左掌高与头平,右高掌与肩平,两掌心斜相对,掌指斜向前。
目视前方(图2)。
2.猛虎扑地两脚向前弹跳半步,先右后左震脚下落,体右转90°,两腿成左仆步;同时,两掌拍地,掌心向下,掌指向前。
(完整word)八极拳(精)

八极拳(一)魏彦丰八极拳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拳种之一。
它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诸省,南方及海外也见。
河北沧州是八极拳的发源地,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个名叫“癞”的云游高僧始传给吴钟,尊“癞”为始祖一世,吴钟为初祖二世,迄今历经200多年不衰.40年代末,原南京中央国术馆,将八极拳列为必修拳术。
八极拳随之广传全国,饮誉海外.八极拳动作节短势险,猛起硬落。
发力暴猛.以其刚烈雄健、朴实简洁的风格和独特的技击特点著称于世。
拳谚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可见它在我国武坛众多门派中的地位。
八极拳练法要求: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闭拨,三练寸截寸拿寸吐露,四练筋骨皮肉合。
八极拳套路图解起式两脚并步,身体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掌心均向里,掌指均向下,目视前方(图1)。
要点:头要端正,颏微收,挺胸,直腰,收腹,身体自然正直,两臂自然下垂。
第一段1。
并蹲步栽捶两脚右拧,身体右转90度,两腿屈膝半蹲,成为并蹲步,右拳直臂向下栽拳于小腹前,拳眼向里,拳面向下,左拳屈于右腋前,拳心向里,拳面斜向右,目视前方(图2).要点:头要端正上领,颏微收,挺胸,直腰,收腹,气向下沉。
2。
抱拳弹腿左拳收抱于左腰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同时,左腿支撑身体,右腿提起向前弹踢,右脚脚崩平,脚尖向前,目视右脚尖方向(图3)。
要点:支撑腿要稳,弹踢要迅猛,短快,力达脚尖。
3。
马步劈拳身体左转,右腿屈膝收回扣于左脚膝窝处,成为扣腿,同时,两拳向外、向上侧平举,与肩平,两拳拳眼均向上,拳面均向外,目视前方(图4)。
接着,两拳直臂向下、向里交叉于腹前,左臂在里,右臂在外,两拳拳心均向里,两拳拳面斜向下,目视前方(图5)。
不停,右脚向右侧落步,两腿屈膝半蹲,成为马步,同时,两臂直臂交叉上举外分,左拳屈肘收抱于左腰侧,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右拳翻拳向右下侧劈砸,拳面向右,拳背向下,高与肩平,目视右拳方向(图6)。
要点:扣腿要稳,扣腿、抡臂、砸拳动作要连贯,一气呵成。
八极拳一路 动作名称

第一段:第一式,起式。
第二式,上步撑拳。
第三式,两仪鼎。
第四式,狮子小张口。
第五式,十字拳(拉弓式),第六式,献胯。
第二段:第七式,冲天掌。
第八式,闭地肘。
第九式,合子手。
第十式,拉弓式。
第十一式,上步撑拳。
第十二式,两仪鼎。
第三段:第十三式,霸王举鼎。
第十四式,双肋肘。
第十五式,揣裆。
第十六式,窝里炮。
第十七式,挖眉。
第十八式,搓提。
第十九式,托枪式。
第二十式,单手推窗。
第二十一式,朝阳手。
第二十二式,炮提,第二十三式,二郎担山。
第二十四式,跪膝。
第四段:第二十五式,拥肘。
第二十六式,翻胯(膀胯)。
第二十七式,闭胯。
第二十八式,右小缠。
第二十九式,撩阴掌。
第三十式,左小缠。
第五段:第三十一式,白蛇吐信。
第三十二式,跃步穿袖。
第三十三式,通背式。
第三十四式,反身挂塔。
第三十五式,单翼顶。
第三十六式,收势。
八极八势

肢体(主要指双臂)由外向内揽扣合拢的打法及力量都是“抱”,虎抱捶为其中之一。强氏的虎抱捶可分为两个招式:1、圈抱。左足上前一大步,右足随之滑动前移,成左四六步,同时右掌速回收,再和左臂一齐从身两侧向身前围抱;左臂弧形连抱带下压停于左肋下,拳眼朝里,右臂弧形抱于头前上方,拳眼朝下;头和上体微向左前倾。要点:双臂向内抱要有拧裹劲;身体要有向前拥挤和向左下的沉坠劲。用法:对方顺步冲右拳,我方上左足落在对方前足后埋根,同时左臂向内下格挡截压,顺势滑抱对方后臀往里拧带,身体向左下方斜转,用右肘里侧向左下搓打挤压对方颈部,将其摔倒。2、劈砸抱。右足上一大步,左足随之向前滑进,成右四六步;右前臂里裹下压,右拳收按于右肋下,拳眼朝里,左拳从身后往身前上方外旋,穿搓劈打,拳心斜对鼻尖。要点:上体稍右转,带动步进拳打;右拳裹压与左拳穿打配合要协调一致;动作内含的十字劲和缠丝劲要发好。用法:接上动,对方右转身撤回右足,我方顺势赶打,进右步落在对方前腿后面埋根,右前臂拨压对方撤步时打出的左冲拳,左拳穿拥击打对方面部、颈部或胸
4.八极拳师与内家拳师在暗劲上有何不同?
刚猛暴烈,显形于外,被称为明劲,拳家都要经历这个阶段。把刚劲逐渐消去,柔劲越来越大,这是内家拳师在慢慢把明劲换成暗劲,打拳以暗劲为主,侧重养生。于是有了带有揶揄意味的“太极十年不出门”。八极拳师的明劲不减,仍然体现八极的劲力风格,但已揉进坚韧之力,刚柔相济,伺机而用,不走极端。
根据自己的经验领会如下。1、行气、发力要与拳式合拍,做到协调一致,同步进行。2、拳式的动作幅度小,用力轻,或打暗劲时,应闭口开鼻,以鼻行气,在较细的气流冲过鼻腔时,发出“哼”的微声。例如出探掌。3、动作大而猛,需全力以赴,仅以狭窄的鼻腔行气显然不行,此时要以口腔为主,大量的气流高速喷射出来,发出近似“哈”的声音。例如打卧立炮。4、打大势(大招、组
八极拳简介

八极拳简介拳谚有云:“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事实上,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如今的八极拳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太极拳的中国第二大传统武术。
何为八极拳八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重要的一支,属北方拳种。
据了解,“八极”本是古地理概念,以“天地之间,九洲八极”为正解。
“八极”者,阴阳至极、至远、至深、至广也,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
相关学者表示,与神秘悠远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密不可分,是八极拳等传统武术之所以传奇的基础。
据吉林大学武术学院副教授李廷奎介绍,八极拳以六大开、八大招为核心。
六大开,即顶、抱、单、提、胯、缠;八大招,即人体的头、肩、肘、手、胯、膝、足、尾等八个部位。
八极拳讲究近身短打、硬打硬开、以打为开,所以也称“开门八极拳”。
八极拳拳术套路包括金刚八式、六大开、大架小架、应手拳等,器械包括六合枪、夜战刀、纯阳剑、行者棍等,功力训练包括劈卦、易筋经、潭腿、滑竿子等。
其中“金刚八式”、“易筋经”等很多项目是中华武术中传奇性最浓厚的,即使是不懂武术的人也都知道。
比起蕴含中国深厚传统文化哲理的太极拳,八极拳更多的是具备一种民俗化的人文气质。
太极拳讲究修身养性,一招一式气定神闲,渗透着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八极拳则强调强身健体,举手投足凌厉生猛,诠释着中华民族的坚韧性格。
两种传统武术流派饱经历史洗礼发展至今,可谓刚柔并济、相得益彰,在民间更是影响深远。
纵横武林的八极拳关于八极拳的溯源至今仍是一个众说纷纭、颇具争议的问题,而每一种说法的传奇色彩都非常浓。
其中,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清雍正年间,河北沧州孟村习武之人吴钟,因机缘巧合,受业于自号为“癞”和“癖”的两个云游道人。
其后,吴钟凭借道人所传武功,三进三出少林寺,寺中众多暗器无一伤其毫发,自此始成民间第一位八极拳高手。
其后数百年,八极拳门下的传奇人物也屡见不鲜。
例如“神枪”李书文、中南海保镖李健梧、台湾“大内八极总帅”刘云樵、“康德第一保镖”霍殿阁等。
八极拳

八极拳种
此拳起源明代之说
源于武当
张岳山创
道士所创
少林寺拳
典籍记载
历史沿革
风格特色
套路招式基本招式
主要内容
基本要领十大要求
主要要领
八极歌诀八极拳歌
八极拳诀
练功歌诀
步法歌诀
技击歌诀
发力技术发力原理
发力特点
习拳问题
练习方法
跺脚技术跺脚作用
易犯错误
正确方法
技击歌诀
发力技术 发力原理
发力特点
习拳问题
练习方法
跺脚技术
跺脚作用 易犯错误 正确方法擤气技术
擤气作用 练习问题 正确方法代表人物八极架第一极歌诀相关著作展开
八极拳种
八极拳为拳种之一,全称“开门八极拳”。称“开门”者,取
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运”之意。 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 北方称武术为把式、八式。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把)式练到极高的境界。另外八极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各部位的应用。所以八极之名是要求本门弟子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在汉朝刘安写的《淮南子》里记载:“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这里八极代表了极远之处。八极拳之名也是要本门弟子将八极拳的劲道练到极远之境。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 八极拳示意
讲练八极拳金刚八式

随着内部研修的精深、外部交流的广泛,八极门两大支(孟村、罗疃)有共识有分歧,保有原传而又各有千秋。
大家心照不宣,认为套路、拳理、技法无论是自产的,还是引进的,只要它能鲜明地表现出本门的风格和特点,确实是好东西,八极弟子都应该不分彼此,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金刚八式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不是吴钟传下来的,以前,孟村和罗疃只有一部分人练,如今,众多的流派基本上都掌握了金刚八式。
金刚八式看似简单,可是各支门人对它的领悟程度却有不同,所以在练法上各行其是,在架势上也有了差异。
强氏在传授八极拳上有自己的理念和做法:1、指导思想是“硬开猛攻,三盘连击,招法活用,气力贯通”;2、技击原则是“以势(大势、大招、组合拳)为主,以快制人”;3、训练方法是“操单式,练套子,用大招”。
在这个宗旨下练金刚八式,首先,要求弟子架势准确,明白用法,反复进行左右式单练;然后,把单式穿成套路,练到娴熟;最后,将几个单式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大势(大招),结合步法、身法、气力、对手进行刻苦演练,变动作机械为感应灵活,达到实战要求。
强氏金刚八式的动作名称和别家大同小异,它们是:撑捶、扑面掌、降龙式、伏虎式、劈山掌、探马掌、虎抱捶、圈抱掌。
强氏八极拳属于孟村老架,所以在练套路时,开头有起式(恭揖式)、拉弓式、挑提三个动作,然后再往下打撑捶等。
八式打完,有个收式(挑手立掌)。
强氏门还有一套精悍的肘法套路,叫金刚八顶(八顶),外人很少会练。
前人视金刚八顶和金刚八式为珙璧,不让一个弟子同时掌握,二者只传其一。
当代强氏俊杰李春和先生打破旧例,二八(八顶、八式)同授,组成套路。
行拳路线是:“八顶”朝前练过去,转身,“八式”打回来,正好合成一个短小多变、攻势凌厉的八极精品,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如何练撑捶站成左臂左足在前的四六步,右拳抱在腰间;然后身略左转,左足上前一步,右足跟进成丁步,同时左臂里旋回拉,左掌下按于腹前;左足蹬地,右足快速上前一大步,左足随之跟进,成右四六步,右拳向前直击。
八极拳金刚八式

熊精硬靠出蹲纵,横冲直撞少人侵
撑捶(开门基本式)
站成左臂左足在前的四六步,右拳抱在腰间;然后身略左转,左足上前一步,右足跟进成丁步,同时左臂里旋回拉,左掌下按于腹前;左足蹬地,右足快速上前一大步,左足随之跟进,成右四六步,右拳向前直击。要点:右足上步要有闯碾劲,右拳打的是“顶”,要和右足进步协调一致,要迅捷爆猛,打出寸劲;整体动作要含沉坠劲和十字劲.。用法:敌击我胸腹,我左手推按压敌拳,同时出右拳击敌中、上盘。撑捶要和卧立炮、顶阳针区分开:卧立炮大多用于较远距离,后足上闯步,拧腰坐胯,碾震成马步,后拳迅猛直击,突然打在敌欲动之时;前拳是立拳,拳眼朝上,后拳是平拳,拳眼朝肋,双拳一立一卧,因此得名。有的拳谱称“窝里炮”,我觉得不如名叫卧立炮规范。顶阳针大多用于近距离,四六步不变,一臂屈肘上挂,格挡敌的击头,另一拳直击,成锥拳,利用凸出的食指或中指的骨节处点击敌的要害穴。
降龙(五岳朝天锥)
只教拳架不拆手,练者的动作往往不到位,即使架正劲整,也是无的放矢。降龙的主要用法是:我的右扑面掌被敌上架格挡,我左手迅速由右腕外侧向上挑起敌臂,同时起右足搓踢敌腿膝裆;右手变拳抽回后,立即向前撑捶,直击敌腹肋,同时右足前落,左掌下沉。此招用的是六开中的“提”与“顶”。由此可知,练时左手与右足的“提”要协调一致,劲在右足的前脚掌上;右撑捶与左掌落要协调一致,“顶”力在拳面上,要打出寸劲;起右足时,左腿略屈,五指抓地;右撑捶时,拧腰坐胯,碾震发力
探马掌(登山探马锥)
总起来说,大家练金刚八式是按照“一招一式”、“左右转换”练习的。这像案子上放些珍珠,它们互不相连。我认为,这种单操手的练法属于初级阶段,是要经历的,但不能在此停留,还应向中、高级阶段前进,也就是把珍珠串在一起,还要编制成精美的项琏。串珍珠需要工具等物品,劈山掌接探马掌要加入单挑手,就是右足上前一步,右掌由下往上挑起,然后再打探马掌。动作是:左足上一步,成左四六步,右手回收按压于腹前,左掌探出;上体稍左转,右足往前上一大步,右掌随之向左推拨,左掌回收到左肋下,上体右转,左掌弧形向下再向前上方撩起,右掌回收到右肋下;上体再左转,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右掌同时前探,左掌回收到左肋下。这里打了一组动作:左探掌、右托肘左打裆、右探掌。要求身法、步法、手法要灵活迅速。之所以这里打了一个大势,是因为我方出探掌,对方常常迎上来,一臂向上架挡,另一臂屈肘打盘顶,我方正好托肘打裆,再接一个探掌,易于奏效。有人练与用探掌是左右连续,形式单一,容易被对方高挑低斩中间排所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