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质粒DNA的酶切鉴定
质粒DNA的酶切鉴定原理

质粒DNA的酶切鉴定原理质粒DNA的酶切鉴定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确定质粒DNA的大小和纯度。
酶切鉴定是通过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质粒DNA,然后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片段,并通过染色或脱染观察分离结果。
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特殊的酶,它们能够识别DNA的特定序列,并在该序列上切割DNA分子,产生特定的DNA片段。
酶切鉴定的原理主要包括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质粒DNA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染色观察。
首先,选择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是依据其能够识别的特定DNA 序列而命名的。
在酶切鉴定中,通常使用两个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因为单个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性有限。
选择限制性内切酶时需考虑酶切位点的位置和数量,以及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和完整性。
其次,进行质粒酶切。
通常将质粒DNA与适当的缓冲液和限制性内切酶混合,反应一段时间。
反应结束后,通过热灭活限制性内切酶,停止酶切反应。
酶切反应完成后,会得到经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的DNA片段。
然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DNA分子量测定方法。
它通过将DNA样品加入琼脂糖凝胶槽中,在电场作用下,DNA片段按照大小被分离。
较小的DNA片段在电场中移动更快,较大的DNA片段移动较慢。
通过检测琼脂糖凝胶上的DNA迁移距离,可以获得质粒DNA的分子量信息。
最后,通过染色观察和图像分析来确定质粒DNA的大小和纯度。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束后,通常需要染色来显示DNA片段。
常见的染色剂有溴化乙锭和SYBR Green等。
经过染色的琼脂糖凝胶可以进行观察和记录,并通过分析软件对分离的DNA片段进行测量和分析,得到质粒DNA的大小和纯度信息。
总之,质粒DNA酶切鉴定是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质粒DNA,然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和染色观察来确定质粒DNA的大小和纯度。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可用于快速鉴定质粒DNA的酶切效果和测定其分子量。
实验 质粒DNA的酶切

加样顺序:水+缓冲液+DNA+酶
影响限制性内切酶的因素: DNA制品中的污染(蛋白质、酚、氯仿、 乙醇、EDTA、SDS) 解决办法: 增加酶反应体积以稀释可能的抑制剂 增加酶作用单位 延长反应时间
酶的星号活性:
改变酶切条件时酶的识别位点专一性 下降的现象
部分酶切和完全酶切 酶的保存
思考题
对核酸进行限制性酶切时应注意什么? 如何提高核酸电泳的分辨率? EB染色的特点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计算举例:
48502 /Marker DNA总量=同 等亮度条带的bp数/待测样品 的DNA量(ng)
不同浓度的琼脂糖凝胶可分离线性 DNA分子的有效范围
琼脂糖浓度/%
0.3 0.6
电泳
注意:务必记录点样顺序和点样量
接通电泳仪和电泳槽的电源(注意正 负极) 恒压100V, 电泳40-60分钟 紫外灯下观察并记录结果 分析结果并鉴定样品纯度
大量酶切
无菌ddH2O
5xbuffer H (BSA) 质粒DNA EcoRI
43 uL
16 uL 16 uL 5 uL 总体积 80 uL
影响泳动速率的因素
电场强度
DNA在电泳条件下带负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向正极泳 动
分子量大小与DNA构型
质粒三种构型的泳动速率:超螺旋 线型 开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凝胶浓度 电泳缓冲液: TAE TBE(大于实际分子量) TPE
分子量标准
定义: 在电泳测定DNA样
品的分子量及浓度的 过 程中所使用的标准样品对 照.
质粒DNA的提取、定量、酶切与PCR鉴定实验报告

质粒DNA的提取、定量、酶切与PCR鉴定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的方法;2.学习并掌握了解质粒酶切鉴定的方法;3.学习并掌握紫外吸收检测DNA浓度和纯度的原理和方法;4.学习并掌握PCR基因扩增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5.学习并掌握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1.PCR(多聚酶链式反应)在DNA聚合酶催化下,可以DNA为模板,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以dNTP为原料,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在体外(缓冲液中)复制DNA,使目的DNA按2n方式呈指数形式扩增。
PCR一次循环的具体反应步骤为:A.变性:加热反应系统至95℃,使模板DNA在高温下完全变性,双链解链。
B.退火:逐渐降低溶液温度,使合成引物在低温(35-70℃,一般低于模板Tm值的5℃左右),与模板DNA互补退火形成部分双链。
C.延伸:溶液反应温度升至中温72℃,在Taq酶作用下,以dNTP为原料,引物为复制起点,模板DNA的一条单链在解链和退火之后延伸为一条双链。
2.质粒DNA的提取与制备(1).碱裂解法: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存在差异:A.高碱性条件下,染色体DNA和质粒DNA均变性;B.当以高盐缓冲液调节其pH值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复性并保存在溶液中,染色体DNA不能复性而形成缠连的网状结构,可通过离心形成沉沉淀去除。
(2).离心层析柱:A.硅基质膜在高盐、低pH值状态下可选择性地结合溶液中的质粒DNA,而不吸附溶液中的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B.通过去蛋白液和漂洗液将杂质和其它细菌成分去除;C.低盐,高pH值的洗脱缓冲液将纯净质粒DNA从硅基质膜上洗脱。
3.质粒DNA的定量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A.物质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对光的吸收效应,且其对光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B.各种不同的物质都具有其各自的吸收光谱:DNA分对波长260nm的紫外光有特异的吸收峰蛋白质对波长280nm的紫外光有特异的吸收峰碳水化合物对230nm的紫外光有特异的吸收峰C.A260/A280及A260/A230的比值可以反应DNA的纯度;A260/A280=1.8 DNA纯净A260/A280<1.8 表示样品中含蛋白质(芳香族)或酚类物质A260/A280>1.8 含RNA杂质,用RNA酶去除。
质粒提取,定量,酶切鉴定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年级: 2018级临床卓越创新班组别:第四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名称质粒DNA的提取、定量与酶切鉴定实验日期2019-11-05 实验地点第四实验室合作者指导老师评分XX 教师签名李某某批改日期2013-06-03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方法2.掌握紫外吸收测定DNA的操作3.了解质粒酶切鉴定原理和方法4.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原理,操作二、实验原理1. 碱裂解法:基于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
1)pH =12.6(碱性),染色体DNA:氢键断裂,变性。
质粒DNA:大部分氢键断裂,但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
(不完全变性)2)(在1)溶液加入KAc溶液调节pH),中性,质粒DNA:复性,继续溶于溶液中染色体DNA:不能复性;形成了、缠连的网状结构。
3)离心后,染色体DNA与不稳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2. 离心层析柱1) 硅基质膜在高盐、低pH值的状态下选择性地结合溶液中的质粒DNA;2)通过去蛋白液和漂洗液将杂质和其它细菌成分去除;3)低盐,高pH值的洗脱缓冲液将纯净质粒DNA从硅基质膜上洗脱;3. 质粒DNA定量测定: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法1)物质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对光的吸收效应2)而且物质对光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3)各种不同的物质都具有其各自的吸收光谱4)因为组成核酸的碱基(G,A,T,C)在紫外光260nm处具有强吸收峰,所以通过测定260nm的吸收峰即可对DNA进行定量。
5)DNA对波长260nm的紫外光有特异吸收峰,蛋白质在280nm紫外光处有特异吸收峰,A260/A280可以反应DNA纯度。
4.质粒DNA的酶切分析限制酶特异性地结合于一段被称为限制酶识别序列的特殊DNA序列之内或其附近的特异位点上,并在此切割双链DNA5.琼脂糖凝胶电泳(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不同的DNA,分子量大小及构型不同,电泳时的泳动速率就不同,从而分出不同的区带(迁移速度与分子量的对数值成反比关系)。
质粒dna酶切实验报告

质粒dna酶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酶切实验分析质粒DNA的结构和性质。
实验原理:酶切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特定的DNA序列的方法。
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种从细菌体内提取的一类酶,具有切割DNA的特异性。
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准备好所需试剂,包括限制性内切酶、缓冲液、质粒DNA等。
2.酶切反应:在一个离心管中,依次加入适量的缓冲液、质粒DNA、限制性内切酶及适量的蒸馏水,混匀后转入恒温水浴中进行酶切反应。
3.电泳分离:将酶切后的DNA溶液取出一定量,加入适量的电泳样品缓冲液,用于电泳分离。
4.染色观察:将分离出的DNA胶片浸泡于DNA染色剂中,染色后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通过电泳分离和染色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质粒DNA在电场作用下被分离成多个带状。
每个带状代表着一段特定长度的DNA序列,不同的长度代表着不同的DNA片段。
实验分析:1.酶切结果:酶切后的DNA片段的长度可以根据电泳结果得出。
通过比对DNA 片段与已知DNA序列的长度,我们可以推断得到质粒DNA的特异性序列。
如果我们使用了多种限制性内切酶,那么在电泳结果中会出现更多的带状。
2.质粒结构:通过酶切实验可以初步了解质粒DNA的基本结构。
如果酶切结果显示出多个相同长度的DNA片段,说明质粒DNA具有对称的环状结构。
如果酶切结果显示出不同长度的DNA片段,那么质粒DNA可能是线性的。
3.酶切效率:酶切效率是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质粒DNA的效率。
酶切效率越高,产生的DNA片段长度越精确。
如果酶切反应时间过长或者酶切温度不合适,都可能导致酶切效率下降。
实验结论:通过质粒DNA酶切实验,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质粒DNA的结构和性质。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质粒DNA的功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质粒酶切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质粒DNA的提取方法。
2. 掌握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原理和操作方法。
3.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酶切结果,鉴定质粒DNA的酶切位点。
二、实验原理质粒DNA是细菌染色体外的DNA分子,常用于基因克隆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是一种可以识别并切割特定DNA序列的酶,常用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
本实验通过提取质粒DNA,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进行酶切反应,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酶切结果,以鉴定质粒DNA的酶切位点。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大肠杆菌菌株(含有目的质粒)、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琼脂糖、DNA 分子量标准、TAE电泳缓冲液、琼脂糖凝胶电泳仪、PCR仪等。
2. 试剂:Tris-HCl缓冲液、EDTA、NaCl、蛋白酶K、SDS、酚/氯仿、异丙醇、70%乙醇等。
四、实验步骤1. 质粒DNA的提取(1)取适量大肠杆菌菌株,加入适量无菌水,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制成菌悬液。
(2)向菌悬液中加入适量的Tris-HCl缓冲液、EDTA和蛋白酶K,充分混匀。
(3)将菌悬液放入65℃水浴中,孵育30分钟。
(4)向菌悬液中加入适量的SDS和酚/氯仿,充分混匀。
(5)12,000 r/min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
(6)向上清液中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混匀,室温静置2小时。
(7)12,000 r/min离心10分钟,弃去上清液。
(8)向沉淀中加入70%乙醇,混匀,室温静置5分钟。
(9)12,000 r/min离心10分钟,弃去上清液。
(10)将沉淀溶于适量的无菌水中,即为质粒DNA。
2. 酶切反应(1)取适量的质粒DNA,加入适量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混匀。
(2)将混合液置于37℃水浴中,孵育适当时间。
(3)酶切反应结束后,加入适量的EDTA,终止反应。
3.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1)配制琼脂糖凝胶,加入适量的DNA分子量标准。
(2)将酶切反应产物加入琼脂糖凝胶孔中,进行电泳。
酶切检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的原理及其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2. 掌握质粒DNA的提取方法。
3. 学习并实践质粒DNA的酶切技术。
4. 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及其在DNA分析中的应用。
5. 分析酶切结果,鉴定目的基因。
二、实验原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是一类能够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在该序列处切割双链DNA的酶。
它们在分子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基因克隆、基因编辑、基因表达调控等。
质粒DNA是常用的克隆载体,其提取方法主要有碱裂解法、盐析法等。
本实验采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
酶切是将质粒DNA切割成大小不同的片段,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分离这些片段,从而鉴定目的基因。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DNA分析技术,其原理是利用DNA分子在琼脂糖凝胶中的迁移速率差异进行分离。
在电场作用下,DNA分子带负电荷,会向正极移动。
DNA分子的大小与其迁移速率成反比,因此,通过比较不同片段的迁移距离,可以鉴定DNA片段的大小。
三、实验材料1. 质粒DNA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3. 琼脂糖凝胶4. TAE缓冲液5. DNA marker6. 电泳仪7. 显色剂8. 紫外灯四、实验步骤1. 质粒DNA提取- 将含有质粒DNA的菌液接种于含有抗生素的LB培养基中,37℃培养过夜。
- 取适量菌液,加入等体积的碱裂解液,混匀,室温放置5分钟。
- 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混匀,室温放置10分钟。
- 12,000 rpm离心5分钟,弃上清。
- 加入700 μL 70%乙醇,混匀,室温放置5分钟。
- 12,000 rpm离心5分钟,弃上清。
- 加入50 μL无菌水,混匀,即得质粒DNA。
2. 酶切- 取10 μL质粒DNA,加入10 μL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缓冲液,混匀。
- 加入1 μL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混匀。
- 37℃水浴反应3小时。
3. 琼脂糖凝胶电泳- 配制琼脂糖凝胶,加入适量的DNA marker。
《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质粒DNA的限制性酶切及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酶切图谱实验

《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质粒DNA的限制性酶切及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酶切图谱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实用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2、提高处理DNA样品的操作技能;3、学会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对DNA样品进行酶切;4、学会配制琼脂糖凝胶;5、学会使用电泳技术分析和鉴定DNA分子。
【实验原理】1、质粒DNA的限制性酶切DNA的酶法操作是DNA重组技术中一项最常用的工具。
特别是一系列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使用,能够在特异性位点切割DNA,对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和进行重组DNA技术研究是非常有用的。
限制性内切酶来源于细菌,能够在特异性的目标序列中(即限制性酶切位点)切割双链DNA,从而产生特定的DNA片段(即限制性酶切片段)。
内切酶是细菌限制与修饰体系中的一员,能够使细菌细胞免受外源性DNA的侵害,即通过切割噬菌体DNA中的特异性位点来限制细菌噬菌体的繁殖,从而抑制噬菌体对细菌细胞内的入侵。
细菌通过修饰限制酶的识别位点来防止限制酶破坏其自身的DNA,通常是利用对识别位点中1个碱基的甲基化修饰来实现的。
历年来,从细菌细胞内分离纯化的限制性内切酶的种类在不断增加,并越来越多的被分子生物学家应用到DNA的体外操作中。
每种限制酶都能识别1段特异的DNA序列,其中最常见的是长度为4-6 bp的回文序列(反向重复序列)。
同时,不同种类的限制酶在识别的切割位点是不同的,有些可能是在识别位点的中间切开,产生平末端(钝末端);而另一些限制酶可能是将识别位点错位切开,生成5’或3’突出末端(黏性末端)。
表2列举了本实验中所使用的2种限制酶的识别位点和切割位点。
表2 2种限制酶的识别位点和切割位点注:↓或↑:表示酶切位点。
2、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1)图谱简介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又称DNA的物理图谱,它由一系列位置确定的多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组成,以直线或环状图式表示。
在DNA序列分析、基因组的功能图谱绘制、DNA的无性繁殖、基因文库的构建等工作中,建立限制性内切酶图谱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更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酶切消化反应的时间和温度 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不同。 大多数是37 oC,少数要求40-65 oC。
酶
Apa I Bcl I Mae II Taq I
最适温 度oC 30 50 50 65
酶
Apy I BstE II Mae III
最适温 度oC 30 60 55
酶
Ban I Mae I Sma I
B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HI
5’-GGATCT-3’ 3’-CCTAGA-5’
BglⅡ
Sau3A
部分同裂酶的切割位点
Enzyme Acc65I AhaIII Sequence GGTACC CCATGG
T T TAAA
Isoschizomers Asp718 I, Kpn I Dra I
BstMA I
EcoRI NdeI
限制性内切酶分类
• I型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有其特定的DNA识别序列,但酶在 DNA上的切割位置远离其识别位置,有的酶可在同识别序 列相距1 000 bp的位置上随机切割。 l型限制酶对体外重组 DNA实验没有多少用处。 • III型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在DNA上有其特定的识别序列,其 酶切位置在识别序列3‘端之外相距约20个碱基对处,可以 产生各种类型的单链末端。Ⅲ型酶有其特定的用途。 • II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在DNA上有其特定的识别序列即,回 文结构,通常为4-8bp,在特定识别位点处切割DNA。是 基因工程中主要使用的酶类。
同列裂酶和同尾酶 (1)同裂酶(Isoschizomers)
同裂酶:能识别相同序列,切割位点可以相同也 可以不同,来源不同的酶。
① 完全同裂酶:
识别位点和切点完全相同。如Hind Ⅲ 和Hsu I。
Hind Ⅲ Hsu I 5’-AAGCTT-3’ 3’-TTCGAA-5’ 5’-AAGCTT-3’ 3’-TTCGAA-5’
部分同尾酶切割位点
Enzyme Sequence Isoschizomers BamHI 5’-GGATCC-3’ Bcl I, Bgl II 3’-CCTAGG-5’ Bcl I 5’-TGATCA-3’ BamH I, Bgl II 3’-ACTAGT-5’ 5’-AGATCT-3’ 3’-TCTAGA-5’
分子生物学实验 Experiments of molecular biology
实验三 质粒DNA的酶切鉴定
授课教师:田生礼
实验三 质粒DNA的酶切鉴定
【目的要求】 1.了解一般限制性内切酶的特性; 2.学习设计酶切方案的一般规律,载体与供体进行酶切 ; 3.掌握酶的保存与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特定的核 苷酸序列,并由此切割DNA双链结构的核酸内切酶,共有 I型、、II型、III型三类, II型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含4-8个 核苷酸且具有回文对称性质的核酸序列,并在识别序列内 或侧旁特异性位点切开DNA双链,产生平齐末端和带单链 突出端(粘性末端)的DNA片断,常用于基因克隆的载体 切割、外源DNA的制备。在分子克隆中I、III类型限制性内 切酶都不常用。
1. DNA的纯度 DNA中的杂质如蛋白质、酚、氯仿、乙 醇、SDS、EDTA等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一般采取
①纯化DNA ②加大酶的用量 ③延长保温时间 ④ 扩大反应体积( >20l)
2. DNA的甲基化程度
大肠杆菌一般有两种甲基化酶修饰质粒: dam甲基化酶(修饰GATC中的A); dcm甲基化酶(修饰CCA/TGG的C)。
Bgl II
Pst I Nsi I
5’-AGATCT-3’ Bcl I, BamH I 3’-TCTAGA-5’
5’-CTGCAG-3’ Nsi I, 3’-GACGTC-3’ 5’-ATGCAT-3’ Pst I 3’-TACGTA-5’ 5’-ATGCAT-3’ 3’-TACGTA-3’
影响限制性内切酶活性的因素
基因工程中必须使用甲基化酶失活 突变的菌株。
3. DNA的分子结构
DNA的分子结构有三种 超螺旋结构、线性结构、单链开环结构 对不完全消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4. 缓冲液(Buffer) 是影响限制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商品化的限制酶一般都带有专用缓冲液。 缓冲液的化学组成
MgCl2、NaCl/KCl: 提供Mg2+和离子强度; Tris-HCl: 维持pH; 二硫苏糖醇(DTT):保持酶稳定性; 牛血清白蛋白BSA等:有助于酶的稳定;
5’ -U GATCY3’ Xho Ⅱ 3’-YCTAGU-5’
U代表嘌呤;Y代表嘧啶。
Sau3A
5’-GATC----3’ 3’----CTAG-5’
同尾酶的粘性末端互相结合后形成的新 位点一般不能再被原来的酶识别。
BamHI
?
5’-G 3’-CCTAG
GATCT-3’ A-5’
BglⅡ
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EcoR I和BamH I等都有*活性。
EcoR I: GAATTC 在低盐、高pH(>8)时可识别和切割 GAATTA、AAATTC、GAGTTC等
限制酶酶切反应的终止
大多数酶可用65 oC温育5分钟失活。 或用乙醇沉淀DNA。
37度水浴1个小时
酶切电泳图
M:DL5,000 DNA Marker;1:质粒DNA;2单酶切质粒 DNA(BamH I);3:双酶切质粒DNA(BamH I和Xho I)。
• 影响限制性内切酶的因素很多,酶反应条件是实 验成功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反应的温度、时间 与反应的缓冲体系、DNA的纯度和浓度等。 • 酶切反应体系的组成:DNA量→酶量(最多占总 体积的1/10)→总体积,即根据所用DNA的量确 定用酶量,再根据用的酶量确定总体积。一般较 好的酶切反应体系中DNA用量不高于1.5ug/50uL 。酶切时加样顺序一般应为:水+缓冲液+DNA+ 酶,以保证酶的活性。向管中加入每个组分后都 要用手指轻拨管子以利混匀,最后加酶混匀,离 心后保温酶切。
② 不完全同裂酶:
识别位点相同,但切点不同。如Xma I 和 Sma I。
Xma I 5’-CCCGGG -3’ 3’-GGGCCC-5’
Sma I
5’-CCCGGG-3’ 3’-GGGCCC-5’
Asp718I 5’-G GTACC-3’ 3’-CCATG G-5’ Kpn I 5’-GGTAC C-3’ 3’-C CATGG-5’
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
限制酶特点: 1.识别4-8个相连的核苷酸,以6个多见;
BamH I
5’-GGATCC-3’ 3’-CCTAGG-5’
Not I 5’-GCGGCCGC-3’ 3’-CGCCGGCG-5’
EcoRI
2.呈回文结构(palindrome); 5’-GAATTC-3’ 3.旋转对称性; 3’-CTTAAG-5’ 4.切点大多数在识别顺序之内,也有例外。 Fok I 5’-GGATGNN -3’ 3’-CCTAC NN-5’ 外侧,产生3’-端突起 5. 识别序列严格,少数有变动,序列中的核苷酸被甲基化后, 不能被切割。
AAATTT CTGCAG GACGTC GAATTC CTTAAG CATATG GTATAC GCTAGC CGATCG GCGGCCGC CGCCGGCG CCCGGG GGGCCC
Pst I
Fun II FauND I
NheI
NotI SmaI
AsuNH I, Bmt I
CciN I Cfr9 I, PspA I, Xma I, XmaC I
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方式
内切酶切割后产生的三种末端
a) 5’ 突出的粘性末端 如, EcoR I 5’-G AATTC-3’ 3’-CTTAA G-5’
b) 3’ 突出的粘性末端 如, Pst I 5’-CTGCA G-3’ 3’-G ACGTC-5’ c) 平末端 如, Sma I 5’-CCC GGG-3’ 3’-GGG CCC-5’
最适温 度oC 50 45 25
6. 反应体积和甘油浓度
质粒酶切鉴定通常设定反应体积为10-20μl,
质粒酶切大量酶切通常设定反应体积为80100μl。
限制性内切酶储存在含50%的甘油缓冲液中,酶切 时甘油的浓度不应超过1/10体积。否则对酶活性有 抑制作用。
7. 星号(*)活性
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和酶切活性一般在 一定的温度、离子强度、pH等条件下才 表现最佳切割能力和位点的专一性。 所以一般使用专一的反应缓冲液。 星号(*)活性 如果改变反应条件就会影响酶的专一性 和切割效率,称为星号(*)活性。
【实验器材】 台式离心机、振荡器,恒温水浴,微量移液器(20uL, 200 uL 1000uL) ,1.5mL Enpendorf管。 【实验材料】 限制性内切酶( BamH I和Xho I )及酶切缓冲液、无菌水,质粒DNA溶液。 【实验内容】 1.酶切有关基础知识介绍: 2.小量酶切,电泳鉴定。 3. 酶切体系的建立: 成分 质粒(T-AD) 10X缓冲液 去离子水 BamH I Xho I 总体积 单酶切 10 2 7 1 --20ul 双酶切 10 2 6 1 1 20ul
(2)同尾酶(Isocaudamers)
同尾酶 ( Isocaudamers ) :识别的序列不同,但能切出 相同的粘性末端。如BamHI、BglⅡ、BclI、XhoⅡ等
5’ -G GATCC3’ BamH I 3’-CCTAGG-5’ Bgl Ⅱ Bcl I 5’-AGATCT-3’ 3’-TCTAGA-5’ 5’-TGATCA-3’ 3’-ACTAGT-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