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中添加辅助线的六种常用技巧
梯形中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哪些_

在解答或证明梯形的有关问题时,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再借助所学的平行四边形知识和三角形知识加以解决.下面把梯形问题中添加辅助线的几种常用方法进行归纳,供大家参考.一、连接对角线例1如图1所示,在等腰梯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四条边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 是菱形.证明:连接AC 、BD.∵E 、H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EH 是△ABD 的中位线,即EH 1BD ;同理FG 12BD .∴EH FG ,即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又∵FG 12BD ,EF 12AC ,BD =AC ,∴FG =EF ,∴平行四边形EFGH 为菱形.点评:对于与对角线有关的问题,可连接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三角形.二、平移对角线例2如图2所示,在梯形ABCD 中,AB ∥CD ,AC ⊥BD .求证:AC 2+BD 2=(AB +DC )2.∶ON =12BC .延长一边.数海泛舟⊥⊥⊥⊥⊥⊥⊥⊥⊥⊥⊥⊥⊥⊥⊥⊥⊥⊥⊥⊥⊥⊥⊥⊥⊥⊥⊥⊥⊥⊥⊥⊥⊥⊥⊥⊥⊥⊥⊥梯形中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哪些?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学谢高峰图1=∥=∥=∥=∥=∥28于A形中AD2 BC△BC可作一腰.ABCD中,AD∥是等腰梯形.E点.∠C(两直线平,两腰相等的梯使之交于一点,从而利用特.形ABCD中,(1)若CM为=CD;(2)若数海泛舟29则GH 点,EF 交DB 、AC AD ).=HC .连接DH 并AHD ≌△CHM .CM )=1(BC -AD )..ABCD 中,AD ∥MN ∥BC ,MN =BC 的延长线于点E ,EN ,AD =CE ,CE )=12(BC +AD ).使从而得到一组全等数海泛舟30。
全等梯形问题中常见的8种辅助线的作法(有答案解析)

全等梯形问题中常见的8种辅助线的作法(有答案解析)梯形是一种四边形,其中两条边是平行而另外两条边不平行。
在解决全等梯形问题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辅助线的方法来简化问题并找到解答。
以下是常见的8种辅助线的作法,每种方法都附有答案解析。
1. 垂直辅助线法:垂直辅助线法是最基本的辅助线作法之一,它通过引入垂直辅助线来将梯形划分为上下两个小三角形或小梯形,并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解题。
2. 高度辅助线法:高度辅助线法通过引入高度辅助线来找到梯形的高,并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解题。
3. 中位线辅助线法:中位线辅助线法通过引入中位线辅助线来将梯形划分为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解题。
4. 对角线辅助线法:对角线辅助线法通过引入对角线辅助线来将梯形划分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并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解题。
5. 平行边辅助线法:平行边辅助线法通过引入平行边辅助线来将梯形划分为两个全等的梯形,并利用梯形的性质来解题。
6. 外接圆辅助线法:外接圆辅助线法通过引入外接圆辅助线来找到梯形的外接圆,并利用外接圆的性质来解题。
7. 中心对称辅助线法:中心对称辅助线法通过引入中心对称辅助线来将梯形划分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并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解题。
8. 连接线辅助线法:连接线辅助线法通过引入连接线辅助线来划分梯形并利用形成的图形的性质来解题。
这些辅助线的作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解决全等梯形问题时更简单而有条理地进行推导和解答。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请注意:本文档中的答案解析仅供参考,具体解答的正确性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认。
梯形中添加辅助线的六种常用技巧

梯形中添加辅助线的六种常用技巧浙江唐伟锋梯形是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一类特殊四边形;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添加辅助线;将梯形进行割补、拼接转化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问题进行解决..一般而言;梯形中添加辅助线的常用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平移一腰从梯形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从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将分散的条件集中到三角形中去;使问题顺利得解..例1、如图①;梯形ABCD中AD∥BC;AD=2cm;BC=7cm;AB=4cm;求CD的取值范围..解:过点D作DE∥AB交BC于E;∵AD∥BC;DE∥AB∴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DE=AB=4cm;BE=AD=2cm∴EC=BC-BE=7-2=5cm在△DEC中;EC-DE<CD<EC+DE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1cm<CD<9cm..二、延长两腰将梯形的两腰延长;使之交于一点;把梯形转化为大、小两个三角形;从而利用特殊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解决梯形问题..例2、如图②;已知梯形ABCD中;AD∥BC;∠B=∠C;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证明:延长BA、CD;使它们交于E点;∵AD∥BC∴∠EAD=∠B;∠EDA=∠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B=∠C∴∠EAD=∠EDA∴EA=ED;EB=EC等角对等边∴AB=DC∴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三、平移对角线从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向梯形外作一对角线的平行线;与下底延长线相交构成平行四边形和一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例3、如图③;已知梯形ABCD中;AD=1.5cm;BC=3.5cm;对角线AC⊥BD;且BD=3cm;AC=4cm;求梯形ABCD的面积..解:过点D作DE∥AC交BC延长线于E∵AD∥BC;DE∥AC∴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CE=AD=1.5cm;DE=AC=4cm∵AC ⊥BD∴DE ⊥BD∴S 梯形ABCD =111()()222AD BC h CE BC h BE h +⨯=+⨯=⨯h 为梯形的高 211346cm 22BD DE =⨯=⨯⨯= ..四、作高线从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或两个顶点向下底作高线;将特殊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转化成矩形和直角三角形..例4、如图④;已知梯形ABCD 中;DC ∥AB;DA ⊥AB 于A;DC=1;DA=2;AB=3;求∠B 的度数..解:过C 点作CE ⊥AB;E 为垂足;∵DC ∥AB;DA ⊥AB∴DA ⊥DC又∵CE ⊥AB∴四边形AECD 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AE=DC=1;CE=DA=2∵AB=3∴EB=AB -AE=3-1=2=CE∴∠B=45°等腰直角三角形锐角度数等于45°..五、作对角线在梯形中将没有画出的对角线作出来;利用特殊梯形对角线的性质如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将题目中的条件进行转化;从而解决问题..例5、如图⑤;已知梯形ABCD 中;DC ∥AB;AD=BC;延长AB 到E;使BE=CD;求证:AC=CE..证明:连结BD;∵AD与BC是腰且AD=BC∴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AC=BD等腰梯形两条对角线相等∵DC∥AB即DC∥BE;BE=CD∴四边形DBEC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并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BD=CE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AC=CE..六、过一顶点和一腰中点作直线过梯形的一个顶点及一腰中点作直线具体可利用旋转得到;与梯形底边的延长线相交;构成三个特殊三角形其中两个成中心对称;从而将问题转化到三角形中进行解决..例6、如图⑥;已知梯形ABCD中;AD∥BC;E是AB中点;DE⊥CE;求证:CD=AD+BC..证明:将△AED绕E点旋转180°到△EBF位置;使AE与BE重合;记D的对应点为F;则BF=AD;ED=EF;∠A=∠EBF;∵AD∥BC∴∠A+∠AB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EBF+∠ABC=180°;即FB与BC在同一条直线上∵CE⊥DE;ED=EF∴CE是DF的中垂线∴CD=CF=CB+BF=CB+AD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例谈梯形中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

数学篇梯形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四边形,其特点就是只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因此,解答梯形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添加辅助线来“搭桥”,对梯形进行割补、拼接,将其转化为熟悉的基本图形来解答.合理、巧妙地添加辅助线,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解题难度,而且可以提高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平移一(两)腰平移腰即从梯形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转化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或利用梯形中的某个特殊点,过此点作两腰的平行线,把两腰转化到同一个三角形中,进而为解题创造条件.例1如图1,在梯形ABCD 中,AD //BC ,∠B +∠C =90°,AD =10,BC =30,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连接EF ,求EF 的长.图1图2解:过E 作EG //AB 交BC 于G ,过E 作EH //CD 交BC 于点H ,如图2所示.∵AD //BC ,∴四边形ABGE 是平行四边形,∴AE =BG ,同理可得DE =CH ,∴BG +CH =AE +DE =AD =10,又∵BC =30,∴GH =BC -BG -CH =20,又∵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BF =CF ,且AE =DE ,又∵AE =BG ,DE =CH ,∴GF =FH ,即F 为GH 的中点,在Rt△EGH 中GH =20,F 是GH 的中点,由直角三角形中线与斜边关系可知,EF =12CH =10,即EF =10.评注:平移梯形的一腰或两腰,可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从而把相对分散的条件集中到一个图形中以方便解题.二、平移对角线平移对角线即过梯形上底的一个端点作梯形一条对角线的平行线,将梯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几个三角形.当题目中有梯形的对角线相等或互相垂直时,可以平移对角线把两条对角线、上下底之和放在一个三角形中,就会出现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特殊三角形,然后利用特殊三角形的性质来解答此类问题.例2如图3,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D =3,BC =7,BD =52,求证:AC ⊥BD.图3图4证明:过点C 作CE //BD 交AD 延长线于学思导引27数学篇学思导引E,如图4所示.∵AD//BC,∴四边形BCED为平行四边形,∴DE=BC且BD=CE,又∵AD=3,BC=7,∴AE=AD+DE=AD+BC=3+7=10,∵ABCD为等腰梯形,∴AC=BD,又∵BD=CE且BD=52,∴AC=CE=BD=52,在△ACE中,AC2+CE2=(52)2+(52)2=100,AE2=102=100,即AC2+CE2=AE2,所以,△ACE是以∠C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即AC⊥BD.评注:过梯形的一个顶点平移对角线,把两条对角线转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若对角线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对角线垂直,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对角线相等又垂直,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些结论可以为解题创造有利条件.三、延长两腰延长两腰即延长梯形的两腰使其交于一点,化梯形为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如果是等腰梯形,则得到两个分别以梯形两底为底的等腰三角形.延长两腰可以将梯形转化为多个三角形,从而借助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知识要点,为解题铺平道路.例3如图5所示,四边形ABCD中,AD不平行于BC,AC=BD,AD=BC.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图5图6解:四边形ABCD为等腰梯形,证明如下.延长AD、BC交于E,如图6所示.在△ABD和△BAC中,有ìíîïïBD=AC,AD=BC,AB=AB,∴△ABD≌△BAC,∴∠BAD=∠ABC,在△EAB中,∵∠BAD=∠ABC,∴△EAB为等腰三角形,即AE=BE,又∵AD=BC,∴DE=CE,∴DE AE=CE BE,即AB//CD,又∵AD=BC,∴四边形ABCD为等腰梯形.评注:预测四边形形状后根据需要寻找条件即可.此题要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对应线段成比例、平行线的判定等知识点.四、作对角线作对角线即连接对角线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的一些性质与规律去解答四边形的问题.尤其在特殊梯形中,将没有画出的对角线作出来,再利用特殊梯形对角线的性质(如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将题目中的条件进行转化,可以实现有效解题.例4如图7,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AD,BC=CD,BE⊥CD于点E,求证:AD=DE.图7图8解:连接BD,如图8所示.∵AB⊥AD,∴∠BAD=90°,∵BE⊥CD,∴∠BED=90°,∵AD//BC,∴∠1=∠3,∵BC=CD,∴∠2=∠3,∴∠1=∠2,在△DBE和△DBA中,28数学篇学思导引有ìíîïï∠1=∠2,∠BAD =∠BED BD =BD ,,∴△DBE ≌△DBA ,∴AD =DE .评注:在直角梯形中连接对角线往往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直角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来证明.五、连接顶点和一腰中点并延长连接梯形上底一端点和一腰的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相交,从而将梯形割补成几个三角形.这样作辅助线可以充分利用梯形中的平行和等量关系,将上下底之和统一到一段线段上来,再结合三角形全等和其他特殊三角形的性质使问题得到解答.例5如图9,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E 是DC 的中点,连接AE 和BE ,求证:∠AEB =2∠CBE.1234图9图10证明:延长AE 、BC 交于F ,如图10所示,∵四边形ABCD 为直角梯形,且AD //BC ,∴AB ⊥BC ,∴△ABF 为以∠ABF 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AD //BC ,∴∠1=∠2,又∵E 是DC 的中点,∴DE =CE ,在△ADE 和△FCE 中,有ìíîïï∠1=∠2,∠3=∠4,DE =CE ,∴△ADE ≌△FCE ,∴AE =EF ,即E 是AF 的中点,又∵△ABF 是直角三角形,∴BE =12AF =EF ,∴△BEF 是等腰三角形,∴∠F =∠CBE ,∴∠AEB =∠F +∠CBE =2∠CBE ,即∠AEB =2∠CBE .评注:在梯形中,只要有腰上的中点,可过中点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把上下底之和与另一条腰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而这个三角形又是一个特殊三角形,问题就简单了.在解答有关梯形的证明题和计算题时,辅助线的作法并不是单一的,有时可同时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辅助线,但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在梯形中构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再运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来解题.同学们要结合已知条件添加合适的辅助线,以探求简捷的解题方法.《〈圆〉拓展精练》参考答案1.D ;2.A ;3.C ;4.A ;5.23-π;6.6cm ;7.相离;8.30°或150°;9.100或700;10.(1)证明略;(2)S 阴影部分=S △OAC -S 扇形AOE =12×3×33-60π×32360=32π.11.(1)证明略;(2)解:由题意知方程x 2+(m -2)x +m +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Δ=(m -2)2-4(m +1)=0,∴m =0或8,当m =0时,方程为x 2-2x +1=0,解得x 1=x 2=1,∴CE =1.当m =8时,方程为x 2+6x +9=0,解得x 1=x 2=-3(不符合题意舍去).∴CE =1.综上所述,CE =1.29。
最新梯形常见辅助线作法(教师版)

梯形常见辅助线作法11、平移法2(1)梯形内平移一腰(过一顶点做腰的平行线)3[例1]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C=60°,AD=15cm,4BC=49cm,求CD的长.5解:过D作DE∥AB交BC于E,则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6∴AD=BE=15cm,AB=DE.7∴EC=BC-BE=BC-AD=49-15=34cm.8又∵AB=CD,∴ DE=CD.9又∵∠C=60°,10∴△CDE是等边三角形,11即CD=EC=34cm.12(2)梯形外平移一腰(过一顶点做腰的平行线)13[例2]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延长DC交BE于F. 求14证:EF=FB15证明:过点B作BG∥AD,交DC的延长线于G16∴四边形ABGD是平行四边形∴AD=BG17∵ACED中,AD∥CE AD=CE18∴CE∥BG且CE=BG ∴∠CEF=∠GBF 19又∵∠CFE=∠GFB20∴△ECF≌△BGF( ASA)21∴EF=FB22 AD CEFB点评:过梯形上底或下底的一个端点作另一腰的平行线,可将梯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23和三角形。
24(3)梯形内平移两腰:利用梯形中的某个特殊点,过此点作两腰的平行线,把两腰转化到25同一个三角形中。
26[例3]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AD∥BC,27∠C+∠B=90°,M,N分别是AD,BC的中点.28求证:MN=1() 2BC AD29证明:过点E分别作AB、CD的平行线,交BC于点G、H ,30则四边形ABGE,EDCH为平行四边形∴AE=BG,ED=HC31∵AB∥EG ∴∠B=∠EGF32又∵DC∥EH ∴∠C=∠EHF33则∠EGH+∠EHG=∠B+∠C=90°,△EGH是直角三角形34∵E、F分别是AD、BC的中点∴AE=ED,BF=CF ∴GF=FH 35则有EF=12GH=12(BC-BG-HC)=12(BC-AD)36(4)平移对角线(过一顶点做对角线的平行线)37[例4]求证: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38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39求证:AB=DC40证明: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 41B B则四边形ACED 是平行四边形 ∴AC=DE42 ∵DE=AC=DB ∴∠DBC=∠E ∠ACB=∠E ∴∠DBC=∠ACB 43 又∵BD=CA BC=CB ∴△ABC ≌△DCB(SAS) 44 ∴AB=DC45 点评:过梯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将对角线的有关条件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
初中数学常用辅助线添加技巧

初中数学常用辅助线添加技巧人们从来就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条件解决问题的,当问题的条件不够时,添加辅助线构成新图形,形成新关系,使分散的条件集中,建立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把问题转化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
一.添辅助线有二种情况:1 按定义添辅助线:如证明二直线垂直可延长使它们相交后证交角为90°;证线段倍半关系可倍线段取中点或半线段加倍;证角的倍半关系也可类似添辅助线。
2 按基本图形添辅助线:每个几何定理都有与它相对应的几何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基本图形,添辅助线往往是具有基本图形的性质而基本图形不完整时补完整基本图形,因此“添线”应该叫做“补图”!这样可防止乱添线,添辅助线也有规律可循。
举例如下:(1)平行线是个基本图形:当几何中出现平行线时添辅助线的关键是添与二条平行线都相交的等第三条直线(2)等腰三角形是个简单的基本图形:当几何问题中出现一点发出的二条相等线段时往往要补完整等腰三角形。
出现角平分线与平行线组合时可延长平行线与角的二边相交得等腰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是个重要的基本图形:出现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添底边上的中线;出现角平分线与垂线组合时可延长垂线与角的二边相交得等腰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的基本图形。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基本图形出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往往添斜边上的中线。
出现线段倍半关系且倍线段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则要添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得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基本图形。
(5)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几何问题中出现多个中点时往往添加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进行证明当有中点没有中位线时则添中位线,当有中位线三角形不完整时则需补完整三角形; 当出现线段倍半关系且与倍线段有公共端点的线段带一个中点则可过这中点添倍线段的平行线得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当出现线段倍半关系且与半线段的端点是某线段的中点,则可过带中点线段的端点添半线段的平行线得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
梯形中添加辅助线的六种常用技巧

梯形中添加辅助线的六种常用技巧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梯形中添加辅助线的六种常用技巧浙江唐伟锋梯形是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一类特殊四边形,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添加辅助线,将梯形进行割补、拼接转化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问题进行解决。
一般而言,梯形中添加辅助线的常用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平移一腰从梯形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从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将分散的条件集中到三角形中去,使问题顺利得解。
例1、如图①,梯形ABCD中AD∥BC,AD=2cm,BC=7cm,AB=4cm,求CD的取值范围。
解:过点D作DE∥AB交BC于E,∵AD∥BC,DE∥AB∴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DE=AB=4cm,BE=AD=2cm∴EC=BC-BE=7-2=5cm在△DEC中,EC-DE<CD<EC+DE(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1cm<CD<9cm。
二、延长两腰将梯形的两腰延长,使之交于一点,把梯形转化为大、小两个三角形,从而利用特殊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解决梯形问题。
例2、如图②,已知梯形ABCD中,AD∥BC,∠B=∠C,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证明:延长BA、CD,使它们交于E点,∵AD∥BC∴∠EAD=∠B,∠EDA=∠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B=∠C∴∠EAD=∠EDA∴EA=ED,EB=EC(等角对等边)∴AB=DC∴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平移对角线从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向梯形外作一对角线的平行线,与下底延长线相交构成平行四边形和一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
例3、如图③,已知梯形ABCD中,AD=1.5cm,B C=3.5cm,对角线AC⊥BD,且BD=3cm,AC=4cm,求梯形ABCD的面积。
解:过点D作DE∥AC交BC延长线于E∵AD∥BC,DE∥AC∴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CE=AD=1.5cm,DE=AC=4cm∵AC ⊥BD∴DE ⊥BD∴S 梯形ABCD =111()()222AD BC h CE BC h BE h +⨯=+⨯=⨯(h 为梯形的高) 211346cm 22BD DE =⨯=⨯⨯= 。
怎样梯形中的辅助线

难点突破:怎样做梯形中的辅助线梯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知识的综合,通过适当地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组合图形,再运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去解决梯形的有关问题。
下面列举数例,以说明梯形中常见辅助线的作法.一、平移一腰法例1如图1,梯形ABCD中,AB // CD,以AC、AD为边作ACED . DC 的延长线交BE于F.求证:EF=FB.简析:在梯形ABFD中,过C作CG// BF交AB于G,由GBFC得CG=FB,再证△EDF^A CAG,得EF=CG=FB.例 2 如图2,梯形ABCD中, AB//CD, •D =80 c =50。
求证:AD = CD - AB。
证明:过点A作AE//BC交DC于E,所以.AED = . C =50因为.匕D =80所以.DAE =50所以.AED 二.DAE所以AD =DE易证AB = EC ,所以AD 二CD「AB二、平移对角线法过梯形上底的一个端点作某一条对角线的平行线,构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从而引出证题思路。
如:例3.女口图2,梯形ABCD中,AB//CD,中位线EF=7cm,对角线AC _BD,. BDC =30,求梯形的高。
G C H D图2证明:过点B作BG//AC交DC的延长线于G 因为AC _BD,所以BG _BD , AB =CG因为.BDC =301 1所以BG GD (AB 亠CD )2 2因为AB - CD =2EF,所以BG 二EF =7 因为/BDC 二.GBH =30 ,所以GH =—BG =3.5 ,2所以BH = 72 -3.52即梯形的高为2例4.如图2,等腰梯形ABC冲,AD// BC,AB=CD ACL BD于O点.若中位线简析:由T AG丄BD, AC=BD,因此,过D作DE“AC交EC延长线于E為可得△KD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又由6CED可得CE-AD, -\BE=BC +AI)=2m P于是帀沁DB瓦三、延长双腰法延长两腰相交于一点,可构造两个三角形,利用这两个三角形的有关条件和性质进行证明,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梯形中添加辅助线的六种常用技巧 浙江唐伟锋
梯形是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一类特殊四边形,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添加辅助
线,将梯形进行割补、拼接转化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问题进行解决。
一般而言,梯形中添
加辅助线的常用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平移一腰
从梯形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 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从而利用平行 四边形的性质,将分散的条件集中到三角形中去,使问题顺利得解。
例1、如图①,梯形 ABCD 中AD // BC , AD=2cm , BC=7cm , AB=4cm ,求CD 的取值范围。
解:过点D 作DE // AB 交BC 于E ,
•/ AD // BC , DE // AB •••四边形ABED 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DE=AB=4cm , BE=AD=2cm
• EC=BC — BE=7 — 2=5cm
在厶DEC 中,EC — DE v CD v EC + DE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 第三边)
• 1cm v CD v 9cm 。
、延长两腰
将梯形的两腰延长,使之交于一点,把梯形转化为大、小两个
三角形,从而利用特殊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解决梯形问题。
例2、如图②,已知梯形 ABCD 中,AD // BC , / B= / C ,求证: 图②
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
图①
E
证明:延长BA 、CD ,使它们交于 E 点,
•/ AD // BC
•••/ EAD= / B ,/ EDA= / 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B= / C
•••/ EAD= / EDA
• EA=ED , EB=EC (等角对等边)
• AB=DC
•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平移对角线
从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向梯形外作一对角线的平行线,
与下底延长线相交构成平行四边
形和一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 。
例3、如图③,已知梯形 ABCD 中,AD=1. 5cm, BC=3.5cm,对角线 AC 丄BD ,且BD=3cm , AC=4cm ,求梯形 ABCD 的面积。
解:过点D 作DE // AC 交BC 延长线于E
•/ AD // BC , DE // AC
•四边形 ACED 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
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CE=AD=1 . 5cm, DE=AC=4cm
•••AC 丄 BD
• DE 丄 BD
BC ) h 2(CE BC ) h -BE h (h 为梯形的高)
1 1 6cm 2
BD DE 3 4
2 2 四、作高线
梯形 ABCD = -(AD
2
从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或两个顶点)向下底作高线,将特殊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
形)转化成矩形和直角三角形。
例4、如图④,已知梯形ABCD 中,DC // AB, DA 丄AB 于A, DC=1 , DA=2 , AB=3 ,求/ B的度数。
解:过C点作CE丄AB , E为垂足,
•/ DC // AB , DA 丄AB
••• DA 丄DC
图④又••• CE丄AB
•四边形AECD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AE=DC=1 , CE=DA=2
•/ AB=3
•EB=AB —AE=3 —仁2=CE
•••/ B=45°(等腰直角三角形锐角度数等于45°)。
五、作对角线
在梯形中将没有画出的对角线作出来,利用特殊梯形对角线的性质(如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将题目中的条件进行转化,从而解决问题。
例5、如图⑤,已知梯形ABCD中,DC // AB ,
延长AB至U E,使BE=CD,求证: AC=CE。
证明:连结BD,
•/ AD与BC是腰且AD=BC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AC=BD (等腰梯形两条对角线相等)
•/ DC // AB 即DC // BE ,
BE=CD
•••四边形DBEC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并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BD=CE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 AC=CE。
六、过一顶点和一腰中点作直线
过梯形的一个顶点及一腰中点作直线(具体可利用旋转得到),与梯形底边的延长线相交,构成三个特殊三角形(其中两个成中心对称),从而将问题转化到三角形中进行解决。
例6、如图⑥,已知梯形ABCD中,AD // BC, E是AB中点,DE丄CE,求证:CD=AD + BC。
证明:将厶AED绕E点旋转180°到厶EBF位置,使AE与BE重
合,记 D 的对应点为F,贝U BF=AD , ED=EF,/ A= / EBF ,
•/ AD // BC
•••/ A + Z AB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EBF + Z ABC=180°,即卩FB与BC在同一条直线上
•/ CE丄DE , ED=EF
• CE是DF的中垂线
• CD=CF=CB + BF=CB+AD (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