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制作大全
古琴制作

• 岳山 。
• 前面的弧 形标准版, 先将岳山 处修至完 全服贴, 并用标准 板画在岳 山木料上
配件第三
岳山
• 线切割机,岳山厚度1.2cm • 其它工具也可以,提倡手动工具
• 效果
岳山
岳山
• 小修边机,用直刨花刀头可以开沟
• 开出1.2cm深度的深沟,要求完全密合
• 埋入后有 低于琴面 直线1.2cm 的低头, 并超出再 多1cm
定天圆
• 制作出对称弧 形板,依照排 列刨至服贴 , 每15CM放一块。
• 当然也可以不 用这么烦,只 要两头大致弧 度,然后用直 尺量直线即可
塌腰与低头
• 不要忽略6-11徽 2mm凹陷,避 免弦的重量加上 摆幅造成打弦煞 音。还有岳山 1.5cm的低头。
• 低头也称“流 水”。
• 也有不做塌腰的。
古琴制作
传统工艺
斲琴顺序,备料第一
• 面板 • 底板 • 配件共20 • 要求不多谈…… • 足够干燥…… • 稳定……
• 工具随方便
开料
修边机定深度开沟粗挖
斲琴顺序,开体第二
• 先制作底板,因为面板需要以底板为度量 依据。
画线
手持线锯机切割
修整内外
• 主要工具:刨刀与毛锉
边墙
• 调整画出1.2公分间距
中灰第六
• 中灰宜厚,可分多 次刮。斲琴漆面是 最为重要,关系之 后能不能成为易于 操作的第一关键, 往往在为了琴面平 整,必须反复打磨。 但是却时常磨得过 薄……
珠漆灰
• 中灰第一道完工,中灰约7天可磨,约15天 可再上一次,共计3-4道 。
鹿角灰是用300目 网筛过
底灰(粗灰)
• 底漆,比 例约是 300目粗 灰=1,细 灰=2,生 漆底漆=3, 黏度,拉 高10公分 不断离
古琴制作

古琴制作音教1112班夏翔2011911075古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古琴的制作。
以仲尼式为例,面板板材要求长1.25米,肩处宽21.5公分,厚5公分(或曰高度)。
面板边缘的厚度一般为1.2公分左右(加上底板1.8公分为好,上下不可差得太多)。
凤舌处长12公分,最高点1.8公分,两边最低点0.2公分。
岳山至琴头边缘处距离为8-12公分,岳山往琴尾方向4公分处开始槽腹,从琴尾往琴头方向5公分处开始槽腹,以上所述为槽腹时所留实木最多的,最少的从琴头到槽腹为2公分,从琴尾到槽腹为2公分至5公分,槽腹左右的边宽一般为1-1.5公分(左右对称),周圈除两侧均为此尺寸。
雁足位需留大约4公分宽,或者可以更多一些,面积太小雁足不容易固定,易歪。
龙池与凤沼位置要求隆起一块,厚度一般为3公分-2.5公分厚(龙池、凤沼厚度一样),个别也有1.8公分厚的(以长方形为例)。
龙池凤沼可以是圆形或者长方形等,示情况而定,龙池凤沼的大小与琴发音有直接关系,最好龙池处长21公分,宽2.5公分(古书上的尺寸),凤沼处长10公分,宽2.4公分。
以上尺寸为大概,既有比这长的,也有比这短。
常规是越窄的,一般长度相度要长,宽的呢,长度相对短些,但再怎么变,其面积大致一样。
龙池位置以七徵为起点,向琴头方向走到合适尺度,凤沼位置以十三徵为起点,向琴头方向走。
掏腹时槽腹中间稍厚,两边薄,最厚为1.8公分,最薄处为1.2公分,制作中用特殊的千分尺去量(乐器店有售)。
徵位的定置:从岳山至龙龈,对折居中即七徵,以七徵至岳山对折居中,即四徵,以七徵至岳山三折,一折即五徵、再折即二徵、三折与岳山齐,四徵至岳山对折,即一徵,五徵至七徵五折,从五徵取二折则六徵,从二徵取一折则三徵,后之八九等徵,以七徵至焦尾,与前折相同(可先用纸对折,标出徵位后贴在面板上)。
知道了尺寸,即动手用斧子砍出预计琴面的粗略大小,用铅笔在面板上画出中央基准线,然后根据基准线沿两边等距划出琴体形状(肩处斜度大约在40度左右),划出岳山处位置,划出徵的各处位置,划出龙池凤沼等处的位置。
传统的古琴丝弦制作方法简体)

传统的古琴丝弦制作方法简体)古琴丝弦作为古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琴的音质和演奏技巧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传统的古琴丝弦制作方法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积累,形成了独特的工艺和技巧。
下面是传统的古琴丝弦制作方法的简介。
材料准备古琴丝弦的制作主要使用丝线。
传统的材料是用质地柔软、弹性好的鸟腹膜纖維制造的细线,称为“鸟线”。
这种线柔软顺滑,有着较好的音质和手感,而且弹性特别适用于古琴演奏的要求。
制作古琴弦还需要用到一些辅助工具,如弦圈、弦镜、弦柱等。
制作工序首先要选择与古琴尺寸相符的丝线。
将选好的丝线用细锈钢丝弯成钩形,然后将弯钩缠在弦圈上,用力切断剪断线头,接着将丝线拉紧,用手指或弦镜的侧壁弯曲成半环,再次用弦圈覆盖住丝线缠好。
接下来,将弦柱插入弦孔中,使其通过弦圈和丝线环,并将弦柱固定在琴面上。
注意事项在制作古琴弦的过程中,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是选择丝线的粗细。
不同的粗细将影响琴弦的音质和演奏的手感。
一般来说,细一些的琴弦音色明亮、清晰,但容易断裂;粗一些的琴弦音色浑厚、稳定,但比较难拉开。
其次是琴弦的拉紧度。
过松的琴弦会导致音色不准确,过紧的琴弦容易断裂。
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掌握适当的劲度。
最后是固定琴弦的弦柱。
弦柱要牢固地固定在琴面上,同时要保持适当的位置和角度,确保琴弦拉紧的均匀度和稳定性。
总结传统的古琴丝弦制作方法通过上述的工序和技巧,使得古琴琴弦的制作更加精细和专业。
这些方法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已经成为了传统工艺的一部分。
同时,这些传统的古琴丝弦制作方法也在现代的古琴制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得古琴的音质和演奏效果得以继承和发扬。
古琴的制作方法

The Craftsmanship of Ancient Chinese Qin (Zither) ProductionThe ancient Chinese qin, a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 with a long and rich history, is a testament to the profound cultural and artistic heritage of China. The intricate craftsmanship involved in its production is a blend of skill, patience, and respect for tradition. This essay delves into the meticulous process of crafting a qin, from selecting the materials to finishing the instrument.Material SelectionThe journey of qin-making begins with the careful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 body of the qin is typically made from black wood, a hardwood species that is dense, resilient, and rich in tonal qualities. The strings are usually made from silk, nylon, or steel, while the tuning pegs and bridges are crafted from ivory, bone, or precious metals.Design and CarvingOnce the materials are chosen, the craftsman proceeds to the design phase. The body of the qin is carefully carved to achieve the desired shape and thickness, ensuring optimal resonance and sound projection. The headstock, where the tuning pegs are located, is also shaped with precision. The carvings are often adorned with intricate patterns and designs, reflecting the aesthetic sensibilities of the era.Stringing and Sound TestingAfter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qin is completed, the strings are carefully attached to the bridges and tuning pegs. The strings are then tuned to the appropriate pitches, and the instrument is played to test the sound quality. This process requires meticulous attention to detail, as even minor adjustments can significantly alter the tone and resonance of the qin.Finishing and PolishingOnce the sound quality is满意, the qin is ready for finishing. The surface is smoothed and polished to a high gloss, revealing the natural beauty of the wood grain. The tuning pegs and bridges are also finished to enhance their appearance and functionality.ConclusionThe craftsmanship of ancient Chinese qin production is not just a skill; it's a way of life. It embodies the philosophy of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respect for tradition.Each qin, crafted with such meticulous care, becomes a unique expression of the craftsman's artistry 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The sound of a qin, rich and resonant, is a testament to the dedication and craftsmanship that have gone into its creation.古琴的制作方法古琴,这一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弦乐器,是中国深厚文化和艺术传统的见证。
非遗乐器制作方案

非遗乐器制作方案非遗乐器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文化价值。
制作这些传统乐器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能够表达音乐家们的个性和创意。
下面是一些非遗乐器制作方案,供音乐爱好者参考。
1. 古琴制作方案古琴是中国最著名的传统乐器之一,历史上被誉为“乐器之王”,是汉族传统乐器中的代表之一。
它由梧桐木制成,有两个听板和七根弦。
要制作一把古琴需要一定的木工经验、工具和材料。
以下是古琴制作的基本流程:1.挑选木材:挑选高质量的梧桐木,要求纹理均匀、无裂纹、无虫蛀,并且具有一定的空气干燥度。
2.切割木材:将梧桐木切割成古琴的基本形状,包括琴身、琴头、琴尾和琴脚。
3.制作琴身:在琴身上制作听板凹槽,安装弦轴,制作弦桥和弦柱。
然后用手工雕刻的方式制作上下听板和音徽。
4.安装琴弦:将弦绕在弦柱上,然后穿过弦桥和琴柱,用扳手调音。
5.涂装琴面:使用高质量的琴面漆进行涂装,涂装时需要注意均匀涂刷和晾干时间。
2. 古筝制作方案古筝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乐器之一,是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之一,发展历史悠久,制作技艺精湛。
以下是古筝制作的基本流程:1.挑选材料:挑选硬质的楠木,要求木材的纹理清晰、木质坚实、材质稳定、耐用度高。
2.切割木材:将硬质楠木按照古筝的形状进行切割,包括琴身、琴头、琴尾、琴柱和琴弦承。
3.制作琴身:在琴身上制作听板凹槽,安装弦轴和弦柱。
参考已有的古筝零件,按照比例进行雕刻。
4.安装琴弦:将弦绕在琴弦承上,穿过弦柱、弦轴和琴柱,用扳手调整音准。
5.涂色:对古筝进行涂色处理,可选择清水涂料、油漆或喷漆等不同风格。
3. 北胡制作方案北胡是中国北方民间音乐中的主要乐器之一,是在弦乐器中以“高音”和“嘶音”为特征的乐器。
以下是北胡制作的基本流程:1.材料准备:选择适合制作北胡的材料,如箭竹、红木、梨木、桃花心木等。
2.制作琴弓:根据北胡的特点,制作一把弯曲的琴弓,通常是用竹子、木头或牛角制成。
3.切割制作琴身:将选好的材料根据北胡的声音要求进行琴身的设计并切割。
古琴的制作方法

古琴的制作方法简介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其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包括木材的选择、制板、雕刻、装配等。
古琴的制作方法历史悠久,且有着较高的工艺要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琴制作的步骤和相关的工艺技术。
木材的选择古琴的制作需要选用高质量的实木作为材料,以确保其音质和耐久性。
常用的木材包括杉木、黄杨木和红木。
杉木轻巧且质地均匀,适合制作琴面和琴背;黄杨木纹理美观,可以用于制作琴颈和琴轴;红木质地坚硬,适合制作琴柱和琴脚。
在选择木材时,需要考虑其纹理、声学特性和可塑性等因素。
制板制作古琴的第一步是制板,也称为琴面。
首先,选取合适的木材切割成合适大小的块状。
然后,通过削、刮、打磨等工艺将木块修整成所需的厚度和形状。
制板过程需要细心和耐心,以确保琴面的平整度和强度。
装配在制作琴面后,需要将其与琴颈、琴轴等部件进行装配。
首先,将琴颈固定在琴身上,确保其与琴身的衔接紧密。
接着,将琴轴装配在琴颈上,并调整琴轴的位置和张力,以便调整音高。
最后,将琴弦固定在琴柱和琴轴上,并进行调音和调谐。
雕刻和装饰古琴的雕刻和装饰是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工艺美学的关键。
雕刻可以在琴身、琴柱和琴脚等部位进行,常见的花纹有云龙、凤凰、山水等。
装饰可以采用漆绘、金丝嵌等工艺手法,以丰富古琴的外观和质感。
涂饰和修整制作完成后,需要对古琴进行涂饰和修整。
涂饰是为了增加古琴的光泽和保护木材。
常用的涂料有清漆、蜡等。
修整则是对琴面的细节进行打磨和调整,以使其更加平整和漂亮。
结语以上是古琴制作的基本步骤和相关工艺技术。
古琴的制作是一项需要极高技巧和耐心的工艺,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通过制作古琴,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并体验到制作艺术的乐趣。
希望本文能够对古琴制作感兴趣的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注:本文仅供参考,实际操作时请遵循专业工艺和安全规范。
自己制作古琴的制作方法

自己制作古琴的制作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琴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乐器,其制作过程需要经过繁复的工序和精湛的技艺。
下面我将介绍一下我自己制作古琴的方法。
选材十分重要。
古琴的材料一般选用梧桐木,这种木质质地坚硬且有一定的响度,非常适合制作乐器。
在选择木料的时候,要注意材质的均匀性和清晰的纹理,以保证琴身的坚固和音质的纯净。
在开始制作前,要先设计好古琴的结构和尺寸。
根据传统的古琴制作法,琴身是由主体、鳞片、底板和称为“龙鳞”的装饰片组成。
要根据这些部分的尺寸和比例来确定整个琴身的大小和形状。
这个工序需要考虑到琴弦的张力和琴身的共鸣特性,以确保古琴的音质和声音效果。
接下来是琴身的制作。
首先要将选好的梧桐木锯成合适的块状,然后用工具雕刻和磨削成琴身的形状。
这个工序非常繁琐和耗时,需要耐心和精细的技艺。
在雕刻时要注意琴身的曲线和边角的平滑度,以确保古琴的外观和手感符合传统要求。
接着是安装琴弦和调音。
古琴一般有七根弦,要将这些弦根据音高和张力逐一固定在琴身上。
在安装琴弦时要注意弦与弦之间的张力平衡和音准的调整,以确保古琴的音质明亮、纯净。
调音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根据古琴的音域和音色来调整琴弦的张力和音准,以达到最佳效果。
最后是装饰和润色。
古琴的龙鳞、鳞片和底板是琴身的重要装饰,要将这些零部件精心装配和安装在琴身上。
在安装时要注意装饰的色彩和图案与整个琴身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古琴的传统美感。
润色是最后的工序,要将琴身表面进行磨光和抛光,使其光洁细腻,展现出古琴的高贵和典雅。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一个完整的古琴制作过程就完成了。
制作古琴是一项需要非常专业技术和耐心的工艺活动,只有经过长期积累和精湛技艺的传承,才能制作出具有高品质和独特韵味的古琴。
我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能够制作出更多优质的古琴,让它们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字数:504】第二篇示例:古琴是中国古代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传统的古琴丝弦制作方法

传统的古琴丝弦制作方法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古老的历史使得它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的丝弦是古琴演奏的核心,丝弦的制作方法也是一项传统工艺,下面是传统的古琴丝弦制作方法。
首先,制作古琴丝弦的主要材料是丝线。
在古代,丝线通常使用的是自然丝,而现代则使用人造丝线。
选择合适的丝线非常重要,它需要具备柔软、坚韧和音色清亮的特点。
然后,制作古琴丝弦需要进行拉弦。
打弦是将丝线从大到小分别分成十几根丝线,然后进行拉尺寸。
拉尺寸是制定丝弦的直径和长度,它需要根据琴弦上的音高来确定。
拉尺寸的过程中,需要用适量的力度将丝线拉直,并将其分为上下两段,然后分别用两根镊子夹住两端,用适度的力度拉动。
拉制的过程需要非常小心,力度不均匀将会影响到丝弦的音质。
接下来,需要进行拔丝制作。
拔丝是指将细线不断地拉伸,使其变得更细更长。
拔丝过程中,需要使用细腻的技巧和耐心。
制作古琴丝弦需要将丝线按照一定的顺序交叉编织,以提高丝弦的坚韧性和音质。
拔丝制作完成后,还需要对丝弦进行调音。
调音是指将丝弦的频率调整到所需的音高。
调音需要使用琴弦调音器或在琴弦两端加上一些调音环,以便可以更容易地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最后,还需要对丝弦进行调整和修剪。
调整是指在制作完成后,检查丝弦的张力和音质,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修剪则是对丝弦两端进行修整,使其平整并适合安装在古琴上。
以上是传统的古琴丝弦制作方法。
制作古琴丝弦需要非常细致和耐心,才能够制作出优质的丝弦。
古琴丝弦是古琴演奏的灵魂,它的材质和制作工艺直接影响着古琴演奏音色的品质和表现力。
因此,制作古琴丝弦的工艺是古琴制作工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制作大全(专贴收集琴材、木料、斫制资料)原文地址:古琴制作大全(专贴收集琴材、木料、斫制资料)作者:之音琴社古琴面板之选材我提倡要摹习古人,这是有道理的。
古人,我在这里是狭义的指。
按理说,古代有很多种人,有不识字的农民,有市井的泼皮无赖,有教坊的歌姬,有匠人,这些都是庶民。
虽然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如果论及高雅,我不得不说的还是那些士人,这些人所掌握的文化与生产方式是精细化的,是高一阶层的,如果除却阶级论的荼毒,那些文化人的道德操守是值得研究的。
古琴几乎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
在传统文化中一直于我刚才说的士人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容易见到古代士人抚琴,却很少看到工匠抚琴,歌姬抚琴。
古琴被列为“四艺”之首,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必习之技。
同时,琴又与剑一起成为古代文人雅士所推崇的随身之物,佩长剑弄兰操寄托着他们对刚柔相济、任侠儒雅完美人格的追求。
古人心目中地位如此重要的古琴,对于选材也有特别的讲究。
汉朝的桓谭在其著作《新论.琴道》中说:“昔神农氏继宓义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认为最早的古琴是神农氏用梧桐制成的。
《诗经.庸风.定之方中》云:“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后汉书》记载:“蔡邕泰山行,见焚桐,闻爆声曰:‘此良木也’,取而为琴”,是为“焦尾”。
王充《论衡》中说:“神家皇帝削梧为琴”。
《齐民要术》也提到:“梧桐山石间生者,为乐器则鸣。
”这都说明,古人是梧桐来制作古琴的。
除了梧桐木外,杉木也可以用来做琴。
《琅寰记》云:“雷威斫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风雪中独往峨嵋,择松杉之优者伐而斫琴,妙过于桐。
”说明唐代制琴大师雷威已经开始用杉木制琴了。
但对于雷威是用新鲜的杉木,还是“木性都尽”的,并没交代清楚。
又见其他文本记述雷威入峨眉山,“听其声连绵悠远者伐之为琴”。
雷氏家族在唐代制琴是非常有名的,也是非常特别的。
由于古琴面板需要满足“松”、“透”,底板相对要“坚”,“实”,才能发妙音,才能阴阳调和,所以古人在选面板材的时候非常认真仔细,也有很多典故,一般而言都是选用古旧的桐木,但是雷氏蹊径独辟,选用杉木,而历代评价胜于桐木琴,不得不说是雷氏斫琴的高妙之处。
同时,面板要选择纹理顺直的材质。
此外木材近地则音易浊,不清亮,不脆,而靠木梢则音易飘,因此取中段最好,也最贵重。
可用来斫琴,作面板的木材种类很多,如桐木、云杉、白松、涩木等都可作面板,不过木质硬的要用料薄一点,而木质松软的用料则相应要厚一点。
旧时个别有用樟木面,也有用桐木。
樟木接近铁梨,色淡,发黄,也有人称之为硬木,而桐木则发黑,发暗。
琴材要年久干燥才不易变形,其木曲直已定,又加坚燥扣击其面而听其声,声坚劲清响,因此有人选梁木、梁柱或木电线杆作琴材。
这些都适合作面板,也可作底,但作面板尤佳。
老木越来越不易得,现在为节省时间琴材多用新木高温处理来满足松透的要求,然而这种新木材音质燥,用放大镜观察,则木材中纤维已断,而自然风干的木材则木纹完整,因此后者音色相对要更好。
古琴的制作——选材及斫琴工具(一)田双琨古时有人说好琴“轻如叶,重如铁”,其实这种评价好琴的说法并不是全面的,琴的份量与选材有关,好琴的判断还与其声音、做工好坏密切相关。
可谓良材、良工必须兼备,才有可能出一张好琴。
选材古琴的制作,首先要从选材讲起。
古琴的选料,讲究:轻、松、脆、滑。
轻字指木质要轻;松是指选用的木材要松透;脆是指选材要有脆性;滑则是指用料经打磨后要光滑。
这是对琴材的必然要求。
斫琴的木材一般讲究用老木。
首先,琴人弹老木制的琴不易有火气,其次,与新木材相比,老木不易变形、开裂,木性相对比较稳定。
老木的来源有老房梁、出土的棺木等等,但是棺木由于长年埋在地下,终年吸收地气,阴气十足,而且败棺也常裂,用此材做琴前最好先放置六、七年,行家称为返阳。
此外,老木并非越老越好,如横划木纹时木材掉面,则此木已朽,不堪再用,且木材一老,原有木性改变很多,所以选木以老而不朽为妙。
琴材的底面一般比面板要硬,也有底板和面板用相同木种的。
以下,就分不同的部位讲一下琴材的选取。
面板面板要选择纹理顺直的材质。
此外木材近地音易浊,不清亮,不脆,而靠木梢则音易飘,因此取中段最好,也最贵重。
可用来斫琴,作面板的木材种类很多,如桐木、云杉、白松、涩木等都可作面板,不过木质硬的要用料薄一点,而木质松软的用料则相应要厚一点。
旧时个别有用樟木面,也有用桐木(音)。
樟木接近铁梨,色淡,发黄,也有人称之为硬木,而桐木则发黑,发暗。
琴材要年久干燥才不易变形,其木曲直已定,又加坚燥扣击其面而听其声,声坚劲清响,因此有人选梁木、梁柱或木电线杆作琴材。
这些都适合作面板,也可作底,但作面板尤佳。
老木越来越不易得,现在为节省时间琴材多用新木火烤,然火烤的木材音质燥,用放大镜观察,则木材中纤维已断,而自然风干的木材则木纹完整,因此后者音色相对要更好。
琴底枫木、色(shai,三声)木:此两种木材作古琴的底板音色会很好,这也是制作小提琴底板的材料,但色木较易变形,如热处理方面做得不好就无法保证质量。
松木:白松做底是不错的材料,小提琴面就是用的白松。
落叶松也可,但落叶松易裂。
事实上除白松外的松木基本都易裂。
黄花松:阔叶材,重量好,但也易裂,注意制琴时要选用无裂隙之材为好。
黄菠萝(音):这是东北产的一种木材,纹理粗糙,木纹接近椿木,颜色发红,比金丝楠木的味道要好闻。
它的应力好,用来制琴底声音也不错。
金丝楠:此木较香,硬度适宜做底,然而它会受气候影响产生微变。
椿木:椿木分香椿、臭椿、白椿。
椿木本身有一定硬度、脆性,易断不弯,力超则断,在古琴应用上声音还是不错的,其中以香椿为好,无杂味,材质上比前述几种松木略硬。
梓木:又称广梓木,色如紫檀,重量则较轻,其中有黑芯木,发声较好。
花梨木:一般做高级琴的底材,声音不错。
红木:不宜制琴,因其音死,共鸣少。
当然,上面说过,木材很老时,原有木性已变,则无所谓何木,敲击有响,木材不裂,就完全可以用作底材。
总之木以老为贵。
附件附件包括岳山、承露、轸池板、琴轸、冠角(焦尾)、雁足、尾托等。
附件的选材以象牙第一,玉石次,紫檀木再次之,此下为老红木,花梨,枣木。
次品则有色木和硬杂木等。
实际上古琴附件用得最早的是枣木,红木等是外来的材质,中国本土并不出产。
个别的古代还曾有在岳山上镶金、象牙等材质的,琴轸也有用景泰兰的,成套的附件则以玉为主,有极少量的以珍贵的翡翠为材。
徽徽的取材有金、银、玉、瓷、石决明、蚌、塑料?穴如珠光玻璃?雪等,目前以蚌居多。
灰胎灰胎的选材分为孜子灰?穴翡翠粉?雪、八宝灰?穴八种金石原素粉碎制成?雪、菟丝子灰、古瓷粉?穴老瓷器砸碎而得?雪、粉末冶金、鹿角灰、瓦灰、砖灰等。
灰胎以硬为好,不过因鹿含有长春、吉祥之意,因此鹿角灰一直用得比较普遍,也以鹿角灰为上。
漆古代只有天然漆(又称大漆),大漆与泥土相排斥,不发生化学反应,对古琴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木头,那些年代久远的古琴能很好的保留至今,大漆起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大漆在琴上的应用最为广泛。
目前制琴用的漆还有以下几种硝基清漆:这种漆硬度相对较高,光亮度大。
还氧树脂漆:漆中含有快干剂,快干剂越多漆干的越快,但是漆脆。
聚胺脂漆:有气味且甚重,而且毒性较大还有腰果漆、过滤大漆、合成大漆等。
需要注意的是生漆是活性的自然漆,含有植物酵素酶,有毒性,会使皮肤过敏因此避免直接接触,若不小心触及皮肤用油擦去就好。
敏感的人连闻漆气也会过敏,因此须带上口罩与塑胶手套工作。
过敏情形因人而异,经常上生漆的人就不会有过敏现象,在夏天上漆时要注意通风,人在风源处施工,并选择早晚温度低时上漆,以避免夏天生漆所散发的毒气,会造成皮肤过敏起疹,奇痒难耐。
斫琴工具(以最简单工具为例,不考虑机械化)木挫刀:可以挫琴肩、腰等导角的地方木凿:斫琴的最基本的工具、负责铲腹腔等重要的部位锯子:锯木头用水砂纸:打磨面的工具(目前也有机器代之)刮刀:刮漆等橡皮手套:上漆时的保护手套刷子:上漆时主要工具劈刀:削木头时主要工具磨刀石:打磨工具刨刀:刨板时的主要工具还有些其他的工具:铅笔、墨斗、卡尺、麻绳、楔子、电钻、钻头、庞(天梯)、车床等等,工具以越精良越妙,如各个工具型号齐全,自然使用过程中会更方便。
古琴的制作--面板槽腹□田双琨口述张玉萍整理上期讲到了选材、面板、琴底、附件、徵、灰胎、漆、斫琴工具。
这期我们从面板的尺寸谈起。
以仲尼式为例,面板板材要求长1.25米,肩处宽21.5公分,厚5公分(或曰高度)。
面板边缘的厚度一般为1.2公分左右(加上底板1.8公分为好,上下不可差得太多)。
凤舌处长12公分,最高点1.8公分,两边最低点0.2公分。
岳山至琴头边缘处距离为8-12公分,岳山往琴尾方向4公分处开始槽腹,从琴尾往琴头方向5公分处开始槽腹,以上所述为槽腹时所留实木最多的,最少的从琴头到槽腹为2公分,从琴尾到槽腹为2公分至5公分,槽腹左右的边宽一般为1-1.5公分(左右对称),周圈除两侧均为此尺寸。
雁足位需留大约4公分宽,或者可以更多一些,面积太小雁足不容易固定,易歪。
龙池与凤沼位置要求隆起一块,厚度一般为3公分-2.5公分厚(龙池、凤沼厚度一样),个别也有1.8公分厚的(以长方形为例)。
龙池凤沼可以是圆形或者长方形等,示情况而定,龙池凤沼的大小与琴发音有直接关系,最好龙池处长21公分,宽2.5公分(古书上的尺寸),凤沼处长10公分,宽2.4公分。
以上尺寸为大概,既有比这长的,也有比这短。
常规是越窄的,一般长度相度要长,宽的呢,长度相对短些,但再怎么变,其面积大致一样。
龙池位置以七徵为起点,向琴头方向走到合适尺度,凤沼位置以十三徵为起点,向琴头方向走。
掏腹时槽腹中间稍厚,两边薄,最厚为1.8公分,最薄处为1.2公分,制作中用特殊的千分尺去量(乐器店有售)。
徵位的定置:从岳山至龙龈,对折居中即七徵,以七徵至岳山对折居中,即四徵,以七徵至岳山三折,一折即五徵、再折即二徵、三折与岳山齐,四徵至岳山对折,即一徵,五徵至七徵五折,从五徵取二折则六徵,从二徵取一折则三徵,后之八九等徵,以七徵至焦尾,与前折相同(可先用纸对折,标出徵位后贴在面板上)。
知道了尺寸,即动手用斧子砍出预计琴面的粗略大小,用铅笔在面板上画出中央基准线,然后根据基准线沿两边等距划出琴体形状(肩处斜度大约在40度左右),划出岳山处位置,划出徵的各处位置,划出龙池凤沼等处的位置。
面板各处位置用铅笔标出后,用斧子将面板砍出大致雏形,之后以长型刨刀刨面板,要注意铅笔线的距离以使两边弧度一致。
开始时可以使刨刀深度大些,接近完成的弧度时,调整为细薄刨刀,以细部修正弧度,刨出一个有弧度的古琴面板形状后,从面板头处往下量大约30公分处的位置开始做低头,靠近岳山处的琴面要比琴面最高处低1公分(低头又名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