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冯延巳
冯延巳《鹊踏枝》全词翻译赏析

冯延巳《鹊踏枝》全词翻译赏析导读: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译文] 梅花从繁枝上纷纷飘落——千片万片,它好像含情脉脉,有意地摹仿雪花随风飘转。
[出自] 冯延巳《鹊踏枝》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阑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注释:楼上春山:指登楼了望四面春山。
暮景烟深浅:日暮之景色,烟雾因远近有浓淡之不同。
一晌:此处应指“多时”。
人不见:根据叶嘉莹先生释义,不是确指具体人,“是内心寂寞之中常如有所期待怀思的某种感情之境界”。
鲛绡:用以掩泪的绡巾。
译文1:梅花从繁枝上纷纷飘落——千片万片,它好像含情脉脉,有意地摹仿雪花随风飘转。
昨夜里的笙歌筵席,也像落花那样容易分散,酒醒之后顿感心中增添的哀愁无限。
登上高楼了望春山——四面峭壁耸立透袭春寒,一直望着远飞的鸿雁过尽,日暮景色远近烟雾有浓有淡。
久久地独自凭栏眺远,内心怀思之人总也不见,手持绡巾掩泪,把多少往事和哀伤思量遍。
译文2:千万片落梅多情缱绻,凋落之际,还学白雪随风飘转。
昨夜笙歌多么易散,我酒醒之际更把哀愁添。
高楼凝望,春山四面多凄寒,大雁从我的眼帘中过尽,深深浅浅的暮烟给人以冥漠之感。
久倚栏杆不见所欢,相思的泪水把珍美的巾帕湿遍。
译文3:站在高楼上,看那千万片梅花从树枝上落下,梅花啊,你本无情之物,为什么还仍然是那么独自多情,仿佛雪花一样随着轻风在空中飞舞。
想起昨天晚上,宴席中歌舞飞扬,美好情景眨眼就烟消云散了,今天人散酒醒,更增加了无穷的愁绪。
向远方望去,群山环绕,早春季节,四面吹来的清凉的寒风,大雁飞过,傍晚时光,远方泛起了或浓或淡的雾霭。
从早到晚,我呆呆地站在这儿,依着栏杆,眺望那心中思念的人,然而始终看不见,心中愁肠百结,不禁潸然泪下,只能拿出手绢轻轻地擦拭。
赏析:词的开端“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三句,写出了所有有情之生命面临着无常之际的缱绻哀伤。
冯延巳《鹊踏枝-秋入蛮蕉风半裂》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冯延巳《鹊踏枝-秋入蛮蕉风半裂》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鹊踏枝-秋入蛮蕉风半裂》秋入蛮蕉风半裂,狼籍池塘,雨打疏荷折。
①绕砌蛬声芳草歇,愁肠学尽丁香结。
②回首西南看晚月,孤雁来时,塞管声呜咽。
③历历前欢无处说,关山何日休离别。
④【注释】①蛮蕉:南方的芭蕉。
蛮,古代对我国南方民族的统称。
风半裂:指芭蕉叶被秋风吹裂。
汉郭宪《洞冥记》:“裂叶风,八月风也。
”(《岁时广记》三引)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② 蛬(qiong穷):同“蛩”,蟋蟀。
丁香结:丁香含苞不吐。
古人常借丁香结象征愁思郁结。
③塞管:即“羌管”,乐器名。
呜咽:悲泣声。
④历历:分明可数。
【译文】秋风萧瑟,吹裂了芭蕉叶,池塘零乱,秋雨把稀疏的荷花打折。
在台阶边芳草丛中,蟋蟀的叫声寂然而止。
此时我的万般愁绪就象丁香含苞那样郁结难伸。
回首远望西南天际的皎皎晚月,孤雁飞来,塞外羌笛悲泣呜咽。
历历在目的前欢旧事,到那里去诉说;重重的万里关山,何日才能没有痛苦的离别!【集评】清·陈秋帆:“玩味其意,多凭吊凄绝之慨。
”(《阳春集笺》)【赏析】此为伤景悼怀之作。
上片,写面对凄清悲凉的秋景而愁肠郁结。
下片,因见“晚月”、“孤雁”,闻听塞管鸣咽,感发无限的生离死恨。
联系到南唐讨楚湘,伐桂林、戍益阳,民声怨腾,此词或是对现实有感而发。
通篇以景物烘托人情,情景契合,文字疏隽。
“历历”二句以情作结,正与“愁肠”句相应,哀婉凄绝。
《鹊踏枝》(冯延巳)原文及翻译

《鹊踏枝》(冯延巳)原文及翻译
鹊踏枝冯延巳系列:婉约诗词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长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注释1闲情:闲愁。
实际指爱情、相思。
2病酒:饮酒过量,醉酒。
3青芜:丛生的青草。
赏析这首《鹊踏枝》,把「闲情」写得缠绵悱恻,难以排遣。
词的上片着重写爱情。
词中人物为相思所苦,憔悴不堪;下片着重写景。
而杨柳依依牵愁,畔草青青惹恨。
全词情景交融,意蕴深婉。
这首词并不著意刻画人物的外在形象,也不经心描写具体景物或情事,而是把笔墨集中在创造缠绵凄恻的感情境界上,形成了冯词的独特风格。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五代:冯延巳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双飞一作:晾飞)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译文: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双飞一作:晾飞)碧绿的杨柳依偎着曲曲折折的栏杆,春风和煦轻柔,鹅黄嫩绿、如丝如缕的杨柳在风中款款摆动腰肢,摇曳多姿。
是谁突然弹起钿筝,惊醒那安栖的燕子,双双穿帘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然而几天时间放眼望去尽是落絮纷纷,那盛开的杏花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逐渐凋零。
在如此深重的幽情之中,她不由沉沉睡去,正在睡酣梦甜之际,却被窗外清脆的莺啼声惊起,而美梦也再也无寻处了。
注释: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diàn)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双飞一作:晾飞)偎:依靠。
黄金缕:指嫩柳条。
钿筝:用罗钿装饰的筝。
海燕:燕子的别称。
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shà)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一霎:极短的时间。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赏析:这首词是拟写闺情之作,全篇以写景始而以情终,景中含情,情又衬景,因而被评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
”(谭献《谭评词辨》)上阕从春光写起。
“六曲阑干”三句极力描写庭院的春日明媚风景。
曲曲红阑,被绿茵扶疏的碧树所环绕;院中的杨柳随风摇摆,如丝如缕的柔条在夕阳的晚照中轻盈飞舞,好一派静谧、优美的景色。
一个“偎”字,写出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的和谐、亲昵,一个“展”字,写尽了柳条的媚态,词的意境,就在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原文、译文及赏析

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原文、译文及赏析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冯延巳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
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译文】这几天,他象流云飘哪里?忘了回家,不顾芳春将逝去。
寒食路上长满了野草闲花。
他车马又在谁家树上系?泪眼倚楼不断自言语,双燕飞来,路上可与他相遇?纷乱春愁如柳絮,梦中到哪寻他去?【注释】1.行云:宋玉《高唐赋序》记巫山神女云:“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后世多借指行踪无定的美人,此指所思情郎。
2.不道: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不道,扰云不知也;不觉也;不期也。
冯延已《蝶恋花》词:‘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
’言不觉春将暮也。
”3.百草二句:清谭献《复堂词话》:“行云、百草、千花、香车、双燕,必有所托。
”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日。
谭献《蝶恋花》词:“连理枝头侬与汝,干花百草从渠许。
”以连理枝头与千花百草对举,正可与此对看。
4.泪眼二句:陈廷焯《词则·大稚集》卷一:“‘双燕’二语映首章。
”【鉴赏】这首词从字面看,是描写一女子对她游荡在外的丈夫久久不归既埋怨又难以割舍的缠绵感情。
从一开头的“行云何处去”到最后的“梦里无寻处”,女主人公的情感始终在怨嗟与期待、苦闷与寻觅的交织中徘徊。
作为一首优秀的闺情词,由于抒情的深刻与典型,往往容易唤起人们更广泛的联想,因而这首词中所抒发的“忠厚缠绵”之情,似乎也概括了更广泛的人生体验。
词写闺怨。
上片以飘荡不归的行云,比作浪子。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这三句是闺中少妇的幽怨之词,表现出她对情郎的惦念。
这里以“行云”比喻在外四处游荡的情郎,非常形象贴切。
“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春将暮”字面上是指春光将尽,亦指女子的美好年华将逝,这两句为女子的自问自答之词,充满无穷悲叹:美好的春光将要逝去了,而情郎却仍不见归来。
冯延巳《鹊踏枝-花外寒鸡天欲曙》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冯延巳《鹊踏枝-花外寒鸡天欲曙》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鹊踏枝-花外寒鸡天欲曙》花外寒鸡天欲曙,香印成灰,起坐浑无绪。
①檐际高桐凝宿雾,卷帘双鹊惊飞去。
屏上罗衣闲绣缕,一晌关情,忆遍江南路。
②夜夜梦魂休谩语,己知前事无寻处。
③【注释】①寒鸡:在寒气中啼叫的鸡。
香印:将香料末用金属印格印成起讫一贯的文字,烧尽后,灰烬仍存字迹。
也作“印香”。
王建《香印》诗:“闲坐烧香印,满户松柏气。
” 浑无绪:全没好情绪。
浑,全。
②绣缕:刺绣所用的彩色丝线。
一晌:谓短暂的时间。
③谩语:欺骗人的话。
谩(man蛮),欺骗。
【译文】黎明的寒气中鸡儿叫了,一支支香柱早已变成冷灰,我仍然坐卧不宁没点好情绪。
卷门帘有一对喜鹊受惊飞去,屋旁边高高的梧桐树笼罩着一团雾气。
没绣完的罗衣扔在了屏风上,片刻的凝思,闪过江南生活的一切往事。
梦魂呵不要再来欺骗我吧,我知道昔日的欢快已经无处寻觅。
【集评】清·冯煦:“若《三台令》、《归国谣》、《蝶恋花》(按即《鹊踏枝》)诸作,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伊惝怳之所为。
”(《阳春集序》引) 近代·张尔田:“正中身仕偏朝,知时不可为,所为《蝶恋花》诸阕,幽咽惝恍,如醉如迷,此皆贤人君子不得志发愤之所作也。
”(《曼陀罗寱词序》)近代·俞陛云:“以上三首(按另二首指《虞美人·玉钩鸾柱调鹦鹉》与《临江仙·冷红飘起桃花片》)皆芬芳悱恻之音。
凡词家言情之作,如韦端已之忆宠姬,吴梦窗之怀遣妾,周清真之赋柳枝娘,皆有其人。
冯词未能证实,殆寄托之辞。
南唐末造,冯蒿目时艰,姑以愁罗恨绮之词,寓忧盛危明之意耳。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赏析】词语似浅直,然情意沉挚,煞拍又透过一层,更觉凄怆。
冯词对社会、人生常常流露出一种忧患情绪,《鹊踏枝》诸阕尤为人称道。
此词写思妇彻夜不寐、独自沉思昔日江南情事,亦似别有怀抱。
盖借此表达其家国、身世之怅触乎?。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原文、翻译及赏析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原文、翻译及赏析《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
全词所写的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忧愁,而且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的孤寂、凄冷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意蕴深远,感发幽微。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五代:冯延巳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敢辞一作:不辞)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译文谁说愁绪被忘记了太久?每当初春降临,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
每天都在花前饮酒,每次都是喝的昏沉烂醉,一点也不关心那镜里原本红润的面容,已经日益清瘦了。
河岸边青草翠绿,河岸上柳树成荫。
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
人回去后,树林中升起一弯新月。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注释清王鹏运《半塘丁稿·鹜翁集》云:“冯正中《鹤踏枝》十四首,郁伊倘况,义兼比兴。
”调名即《蝶恋花》。
谁道句:近人梁启超云:“稼轩《摸鱼儿》起处从此脱胎。
文前有文,如黄河液流,莫穷其源。
”(《阳春集笺》引)。
闲情:即闲愁、春愁。
病酒:饮酒过量引起身体不适。
敢辞:不避、不怕。
朱颜,青春红润的面色。
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青芜:青草。
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李白《菩萨蛮》:“平林澳漠烟如织。
”新月:阴历每月初出的弯形月亮。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赏析这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
全词所写的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忧愁,而且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的孤寂、凄冷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意蕴深远,感发幽微。
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弃却又不得忘记的“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片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痛苦撕咬。
冯延巳《鹊踏枝-烦恼韶光能几许》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冯延巳《鹊踏枝-烦恼韶光能几许》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鹊踏枝-烦恼韶光能几许》烦恼韶光能几许,肠断魂销,看却春还去。
①只喜墙头灵鹊语,不知青鸟全相误。
②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巫山路。
③开眼新愁无问处,珠帘锦帐相思否?【注释】①韶光:美好的时光,此指春光。
②灵鹊语:古人以为喜鹊叫是吉兆,唐五代时亦然。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吉兆,故谓灵鹊报喜。
” 青鸟:据汉班固《汉武故事》,青鸟为神话传说中的仙鸟,是西王母的使者。
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③巫山路:典出宋玉《高唐赋》,赋中记楚王游云梦,望高唐宫观,言先王(怀王)梦中与巫山神女欢会,神女辞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后称男女幽会为巫山、高唐等,皆本此。
【译文】这美好而又令人烦恼的时光能有多久?心悲神伤,眼看看春天又匆匆归去。
墙头灵鹊叫只顾心里欢喜,却不知连探信的青鸟也是欺骗自己。
心烦意乱如同杨柳千楼,梦中寻觅情人,但只见花飞水阔,哪能有巫山幽会?睁开眼来愁苦无处倾诉,不知心上人是否也象我一样相思?【集评】加拿大·叶嘉莹:“‘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巫山路’三句,所写的虽然也是相思离别的情事,然而却也并不为某人某事所拘限,而能令读者兴起一种属于所有有情之人所同具的虽在隔绝失望之中而相思之情依旧此心难已的共感。
”(《迦陵论词丛稿》)【赏析】此词以景衬情,即物起兴,短幅之中颇有曲折,用笔极富变化。
虽也是写男女之情,却无浓脂厚粉气味,而且,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它能表达一种有情人之间的共感,包容着对人生某种综合性体验的更为丰美的意境。
而这些,也正是唐五代小词进一步走向成熟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学期总第课时年月日执教
鹊踏枝冯延巳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本诗中的层深法。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精读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入理解主人公内心愁苦寂寞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
词集名《阳春集》。
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记载孙晟的话是:“鸿笔藻丽,十生不及君;诙谐歌酒,百生不及君;谄媚险诈,累劫不及君。
”又据《钓矶立谈》记载,冯延巳特别能言善辩。
他“辩说纵横,如倾悬河暴雨,听之不觉膝席而屡前,使人忘寝与食”。
其词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
他在词中时常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时光易逝。
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
冯词写愁的最大特点,是忧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
他词中的忧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
艺术特色,一是空间境界比较阔大,常以大境写柔情,如“将远恨,上高楼。
寒江天外流”(《更漏子》);“楼上春寒山四面”(《鹊踏枝》)等。
阔大无限的空间境界,表现出愁思的深重。
二是善于用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把幽深的情感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层深”之法。
三是在情景的配置上,善于用逆向配置法(以乐景衬哀情),常常喜欢用明媚灿烂的春景来写悲哀的情绪。
二.赏析词作:
1.比较这首词和韦庄的词,说说二人的愁情有何不同。
韦庄词中的愁情是有事迹可以确指的,而冯延巳的愁情则是无端涌起的一种情思,是不可确指的。
曹丕《善哉行》有云:“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这种莫知其所自来的“闲情”才是最苦而无法摆脱的。
风格是恍惚幽咽的。
2.名家评道:“虽然首句仅只七个字,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出对感情方面挣扎所作的努力”,请同学们赏析作者开句是如何做到千回百转的。
所来无迹、深沉无方的闲情本已难胜其苦,其后用“抛掷”二字,正是对“闲情”有意寻求摆脱所作的挣扎。
而作者又在后面用了个“久”字,足见其致力于摆脱的挣扎之久。
而作者却又在“闲情抛掷久”五个字的前面,先加上了“谁道”二字,言原以为可以做到,而谁知竟未能做到,以反问语气出之。
有此二字,于是“闲情抛掷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
深郁顿挫。
3.赏析“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二句是如何表达出情感的境界的。
杜甫《曲江》诗中写道“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久入唇”,面对易落的春花,作者怎能不以酒浇愁,即使喝多伤身也在所不惜。
“日日”写出非酒无以度春日。
“镜里朱颜瘦”则是“日日病酒”的结果,说“镜里”,自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上面依然用“敢辞”二字,表达了一种殉身无悔的情意,表达出了情感的境界。
4.赏析“河畔青芜堤上柳”写景句的作用。
“河畔青芜堤上柳”七字是承上启下,意兼比兴的,使上、下阕的过渡在若断若续之间,上半阕所写的难以抛弃的“闲情”及还依旧的“惆怅”都在这七个字之中得到了具体的呈现。
萋萋芳草再加上千丝万缕的柳条,惆怅的增长也正如此之纷杂。
为下文“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正是触景生情。
贺铸的词曾说:“欲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与此相类。
5.层深之法最典型的是“泪眼问花花不语,隔墙飞过秋千去”。
清人毛先舒云“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
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
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
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
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其他词作也屡用此法。
请结合此段赏析,分析下片“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所用层深之法。
“独立”二字,寂寞已是不可而知,再加上“风满袖”,“满”字写出风寒袭人,更是凄凉可知。
又用“小桥”二字,则其立身之地的孤零至无所荫蔽如在目前。
此境之中寂寞孤零凄寒侵扰,心情之凄苦已是不堪忍受。
再加上“平林新月归后”,“平林新月”,则树梢月上,夜色渐起,又说“人归后”,是寂寞人定之后了,孤立的时间之长就可想见。
用此景作结,将上文“闲情”之苦之深之久之难以排遣,写得层层深入。
三.名家评价:
1.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
”
2.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可谓沈著痛快之极,然却是从沈郁顿挫来,浅人何足知之?”四.作业: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