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常规灌溉技术

合集下载

水稻田管道灌溉工程方案

水稻田管道灌溉工程方案

水稻田管道灌溉工程方案一、水稻田的特点水稻是一种水性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很大。

在水稻生长期间,充足的水分是保证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关键因素。

因此,水稻田的灌溉系统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水稻作物的特点,确保在不同生长阶段都能提供适量的水分。

水稻田通常分为干田和湿地两种类型。

干田水田主要利用地下水或者灌溉渠道进行灌溉,而湿地水田则是在水稻生长期间将田地保持一定的水深。

根据不同种植方式,灌溉系统的设计也会有所不同。

二、灌溉系统设计原则1. 充分考虑水稻生长需求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需求不同,需要根据水稻的生长周期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

一般来说,在水稻出苗、拔节和抽穗期,作物对水分需求最大,需要增加灌溉频次和水量。

而在收获期,适当减少水量以利于作物成熟。

2. 考虑节水和经济效益灌溉系统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保证水稻生长需要的水量,还要考虑到节水和经济效益。

采用先进的灌溉设备和技术,减少水分浪费,提高水利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 保证灌溉均匀性灌溉均匀性是评价灌溉系统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合理设计灌溉管道和喷头,保证水分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田地,避免水份过剩或者不足导致作物生长不均匀。

4. 考虑排水和防涝在水稻田灌溉系统设计中,排水和防涝也是至关重要的。

水稻田在生长季节需要持续的水分,但又需要避免积水过深导致根系缺氧死亡。

因此,进行良好的田间排水设计和灌溉防涝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三、具体工程方案1. 灌溉管道布局和设计在设计灌溉管道时,应充分考虑到水稻田地的形状和大小,合理设计主管道和分支管道的布局,确保水分覆盖到整个田地。

同时,还要预留冗余管道,以便在需要时进行灵活调整。

管道材质可以选择PVC、PE等材质,具有抗腐蚀、耐低温等优点。

2. 灌溉设备选择常见的灌溉设备有滴灌、喷灌和泵灌等。

针对水稻田的特点,可以选择适合的灌溉设备。

滴灌灌溉可以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分浪费,适合用于干地水稻田。

而湿地水稻田则可以选择泵灌或者喷灌设备,用于提供持续的水分覆盖。

湖南水稻灌溉制度

湖南水稻灌溉制度

湖南水稻灌溉制度因地势、气候、土壤等因素而异,以下是一种可能的灌溉制度:
1. 浸种:在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清水中,保持湿润,直到种子吸水膨胀。

2. 湿润灌溉:水稻移栽后,采用湿润灌溉法。

在插秧后,让稻田保持湿润状态,以利于返青和分蘖。

3. 晒田:当水稻进入分蘖期后,需要进行一次晒田,即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根系生长,控制无效分蘖。

4. 浅水灌溉:当水稻进入孕穗期和抽穗期后,需要采用浅水灌溉法。

保持田面有薄薄的一层水层,以利于植株生长和灌浆结实。

5. 湿润灌溉:在收获前一周左右,停止灌水,让稻田逐渐干燥,以利于收割。

这种灌溉制度旨在确保水稻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获得充足的水分,同时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具体实施时,需要根据天气、土壤湿度等因素进行调整。

此外,湖南地区的水稻种植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稻品种,确保其适应性强、抗病抗倒伏能力强。

2. 合理施肥,包括基肥、追肥和叶面肥等,以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

3. 及时防治病虫害,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水稻健康生长。

总之,湖南水稻灌溉制度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品种、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以确保水稻的优质高产。

水稻节水栽培新技术──浅、湿、干间歇灌溉

水稻节水栽培新技术──浅、湿、干间歇灌溉

水稻节水栽培新技术──浅、湿、干间歇灌溉水稻浅、湿灌溉,是间断灌水的灌溉技术,构成不和湿润反复交替,浅、湿、干灵活调查节的一种节水灌模式。

即插秧、返青阶段,保持2周浅水发蘖前期浅湿灌,发档期至拨节期适当晒田,孕穗至开花浅水,灌将成熟期则干干湿湿,适当晚断水,做到后水不见前水,是一种促控结合,适时供水调氮的灌技术,稻和省水低耗,高产稳产。

推广浅、湿灌溉技术能增产的机理:1.防止水稻根和早衰,消除生产障碍。

2.符合水稻的需水规律和要求,发迹了传统的淹水灌溉习惯。

即满足水稻的生理需水,节省了生态需水,在保证增产的前提下,降低了灌溉定额,提高了灌溉水的经济效益。

3.使水、肥、气、热等因素得到合理调整,提高了土壤肥力,并为水委生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有利于各个产量构成因素和高产方向转化。

能促进水委生育性状的改善,有效分蘖率高、秆壮、防倒伏。

5.改善稻株的体结构和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控制和减轻病虫害。

6.推广浅湿干节水栽培是发展水稻生产的需要,是长久之计。

浅、湿、干间歇灌溉好处是:1.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益,浅湿亩用水量为400-450立方,亩产量550-600公斤,1立方米水生产稻谷1.3公斤。

淹水灌亩和水量560-700立方,亩产量是510-550公斤,水的生产效益是0.9左右。

2.稻田一状况得到改善稻田积温增加,据调查,从移栽到成熟田间水温增加76.2-165.2土壤积温增加63.5。

稻田土温日温变幅大。

芬蘖期田间土温:湿润的温差6.4-7.3,水层淹灌仅为5-6。

昼夜温差:湿润灌为4.2-4.6,淹水灌为3.8-4.0。

土温日变幅大,可促使分蘖早生快发。

在生育后期抽穗至乳熟期的昼夜温差,温润灌为2.6-3.1,淹水灌的为1.6-1.7。

浅湿灌在温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浅湿灌光照好,淹水光照不足。

3.水稻的生育性状得到改善增强根的活力。

试验结果表明浅湿灌溉根的吸收力是淹水灌溉的1.33倍。

水稻最适宜的灌溉方式

水稻最适宜的灌溉方式

水稻最适宜的灌溉方式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所需的水分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目前,常见的灌溉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土壤浸润灌溉:将水源直接引入田地,让土壤自然吸收水分。

这种灌溉方式操作简单,但缺点是易造成水分的浪费和土壤盐碱化的风险。

2. 点滴灌溉:将水源通过细管输送至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实现逐滴滴灌。

这种方式节约用水,但对设备维护和管理要求较高。

3. 雨水灌溉:利用自然降雨来滋润农田。

这种方式环保且简单,但受天气因素的影响较大。

4. 微喷灌溉:利用微型喷头将水源均匀喷洒到田地中,可实现较好的水分控制。

不过,设备成本较高且易造成水分流失,需要注意节水。

综上所述,不同的灌溉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当地的水资源和土地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方式,以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 1 -。

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灌溉是水稻生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然而,
传统的灌溉方式存在着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因此,节水灌溉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灌溉制度、灌溉技术和管理措施三个方面,提出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一、灌溉制度。

1. 合理制定灌溉计划,根据水稻生长不同阶段的需水量,科学制定灌溉计划,
避免过量灌溉。

2. 推广滴灌和喷灌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泵灌和沟渠灌溉,滴灌和喷灌技术能够
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蒸发,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二、灌溉技术。

1. 土壤墒情监测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掌握土壤水分状况,科学调整
灌溉水量和灌溉频次,避免过度灌溉。

2. 配套施肥技术,合理施肥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减少灌溉
水分流失。

三、管理措施。

1. 加强农民节水意识培训,开展水稻节水灌溉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节
水灌溉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建立灌溉管理监测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水稻节水灌溉管理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灌溉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及时调整灌溉方案。

综上所述,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灌溉制度、灌溉技
术和管理措施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灌溉计划,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加强管理措施,才能实现水稻生产的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保障粮食安全。

希望通过本方案的实施,能够为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水稻灌溉制度

水稻灌溉制度

水稻灌溉制度
水稻灌溉制度是指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针对土壤湿度、气候条件、水分需求等因素制定的一套灌溉管理方案。

水稻是一种水浸作物,对水分需求相对较高,合理的水稻灌溉制度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保护水资源,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水稻灌溉制度可以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制定,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灌溉时机: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水稻生育阶段,确定灌溉时机。

例如,在水稻生长初期,为了保证幼苗正常生长,需要及时进行浇水;在水稻拔节至孕穗期,为了促进花芽分化,需要保持土壤湿润。

2. 灌溉量:根据土壤湿度和水稻生长阶段的水分需求确定灌溉量。

一般来说,灌溉量应该保证土壤湿度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出现过干或过湿的情况。

3. 灌溉方式:水稻灌溉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地面灌溉、沟灌、喷灌等。

根据当地的水资源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灌溉方式,以确保水分能够充分渗透到根系区域。

4. 控制排水:水稻种植过程中,也需要合理控制排水,避免积水过多对水稻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在水稻生长末期或灌水过多时,及时进行排水,保证土壤通气性和水分环境的合理平衡。

5. 施肥配水:水稻灌溉制度还应该与施肥配合,根据水稻生长
阶段和土壤养分含量,合理制定施肥计划,并在施肥时进行相应的灌溉。

综上所述,水稻灌溉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土壤和水分状况、气候条件、水稻生长阶段和水资源可利用性等因素,以合理的方式供给水稻所需的水分,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保护水资源。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粮油农资 182023.12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管 菲1, 高晓峰2(1.四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吉林 四平 136000;2.四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吉林 四平 136000)1 水稻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是在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的条件下,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定量、定次地进行灌水,减少灌溉的用水总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 水稻节水灌溉模式2.1 “浅、湿、晒”灌溉该技术在插秧时水层控制在1.5~2厘米,浅水返青期水层控制在2~4厘米;分蘖前期水层维持在1厘米,湿润即可,分蘖后期晒田;拔节孕穗期再灌溉,维持水量在1~2厘米;抽穗扬花期维持0.5~1.5厘米;乳熟期和黄熟期维持湿润即可,每次灌水后自然落干露田。

此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节约4%~41%的灌溉用水,水稻产量提升5.5%~20.9%,但灌溉量难以把控,节水效果一般。

2.2 间歇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按周期进行灌溉,在返青期水层控制在3~5厘米,分蘖后期进行晒田,黄熟期停止灌溉,自然落干后采收。

灌水周期要根据气候、土壤和生长时期采取轻度和重度间歇淹水。

轻度间歇淹水是指4~6天灌溉一次,保持1.5~2厘米的水层,有水层和无水层各保持2~3天,灌溉前土壤含水率应维持在田间持水率的90%~95%;重度间歇淹水是指7~9天灌水一次,每次保持2~4厘米的水层,保障有水层4~5天,无水层3~4天。

该技术可有效降低灌溉量,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但不能保证达到增产的效果。

2.3 控制灌溉技术该技术只在插秧和返青期灌溉建立2~3厘米的水层,以土壤饱和含水率为水分上限,下限为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80%。

控制灌溉技术可以节约24%~45.9%的灌溉用水,但也不能完全保障水稻产量。

2.4 蓄雨型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指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尽量多积蓄雨水,提升雨水的利用率。

不降雨时按其他方法灌溉,降雨时水层可以超过灌溉量的上限。

水稻生长前期和后期可超出灌溉水层2~3厘米,水稻生长中期可超出灌溉水层3~5厘米。

水稻 灌溉技术

水稻 灌溉技术

水稻灌溉技术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着中国的粮食安全。

而灌溉技术对于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稻灌溉技术的相关知识,包括灌溉方式、灌溉管理等内容。

一、水稻灌溉方式1. 传统灌溉方式传统农业的水稻灌溉方式主要包括地面灌溉和漫灌。

地面灌溉是将水直接引入田间,通过土壤渗透来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水分,但存在水分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等问题;漫灌是通过水渠将水引入田间,让水自然渗透到土壤中,虽然相比地面灌溉节省了水源,但仍存在水分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缺点。

现代化农业不断探索创新,提出了更加科学的水稻灌溉方式,主要包括滴灌、喷灌和微喷灌。

滴灌是在农田内设置微型喷头,通过管道输送水分,让水分通过微型喷头缓慢滴入土壤,实现水分的精准供给,优点是水资源利用率高、节水效果明显;喷灌是通过设置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到农田中,适用于大面积农田灌溉;微喷灌则是适用于小面积农田灌溉,通过微型喷头将水分均匀喷洒到土壤表面。

1. 水量管理水稻在不同生长期对水分需求不同,要根据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科学合理的确定灌溉水量。

一般来说,水稻生长初期需要的水分较少,结实期和灌浆期需要的水分较多,田间水分的供应要根据水稻生长的实际需求来确定。

2. 灌溉周期水稻灌溉的周期要根据田间实际情况来确定,避免频繁的灌溉或者长时间的干旱。

一般来说,水稻生长初期每隔5-7天进行一次灌溉,结实期和灌浆期则需要更加频繁的灌溉,一般每隔2-3天进行一次灌溉。

3. 地形土质水稻的生长环境对灌溉的影响也很大,地形和土质的不同会影响到水分的渗透和土壤的保水能力。

在选择灌溉方式和灌溉水量时要考虑到田间的地形和土质状况,科学合理分配水源,避免水分过多或者过少的情况。

水质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选择清洁的水源进行灌溉,避免水源中含有有害物质,以免对水稻生长造成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生态需水:为水稻创造良好生长环境所需的水 ① 调肥 ② 调节温度 ③ 促、控水稻生长发育
④ 协调水稻群体结构矛盾 ⑤ 防除杂草、病虫害 ⑥ 以水压洗盐碱和排洗 其他有毒物质
二 稻田各生育期供水
水稻科学灌水主要措施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湿润育秧, 寸水返青, 薄水分蘖, 够蘖晒田, 浅水打苞, 湿润壮籽, 黄熟落干,
二 稻田各生育期供水
5.浅水打苞。 水稻拔节孕穗期需水最多, 其中在水稻抽穗前5-15天 内减数分裂期和花粉充实 期对水分最敏感,每次灌 水后水层深3厘米,水耗尽 后3~4天再灌水。
二 稻田各生育期供水
6.湿润壮籽
水稻抽穗结实期既不能缺水 也不宜长时间淹水。应采取 间隙落干与湿润灌溉相结合 的方法。其作用在于增加土 壤氧气,促进新根生长和保 持根系活力,防止叶片早衰, 以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 具体做法是:灌一次水 (2cm),3-4天让其自然落 干,湿润2-3天再灌一次新水, 如此反复进行直至黄熟。
二 稻田各生育期供水
7.黄熟落干 黄熟期自然落干,遇雨排水。可节水10%~30%,便于 机械化采收(例外)。
二 稻田各生育期供水
3.薄水分蘖 水稻分蘖期宜采用干湿交替, 适当保持水层的灌溉方法。一 是满足植株对水分的需要,使 代谢作用正常进行,促进叶蘖 生长;二是使植株基部和土壤 接受阳光照射,提高土温和水 温,增加土壤含氧量和速效养 分,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分蘖的 产生;三是有利于低位分蘖芽 萌发,降低分蘖节位,使叶鞘 变短,分蘖迅速伸出。
二 稻田各生育期供水
1.湿润育秧 种子出芽阶段具有旱长根、 水长芽,热长根、冷长芽, 有氧长根、无氧长芽的生 理特性。因此,应保持土 面湿润(土壤含水量达 70%为好),以水保温, 补水灌溉为好。
二 稻田各生育期供水
2.寸水返青 移栽时根部受到损伤,吸水力 减弱,而叶面蒸腾并未减少, 容易失去水分平衡。如果秧苗 栽后淹水过深又容易引起缺氧 死苗或延迟返青。所以移后保 持1寸(3.3cm)左右的水层, 可营造一个比较保温,保湿的 温湿环境,缓和失水与供水的 矛盾,以促进新根发生而迅速 返青活棵。
水稻常规灌溉技术
一 水稻需水特点
二 稻田各生育期供水
一 水稻需水特点
水稻是“喜水作物”其对水分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水和生态 需水。 1.生理需水:直接用于正常生理活动及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所需要的水。如光合、呼吸,蒸腾作用,物质的吸收、转 化和运输,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等所需要的水。
。Leabharlann 一 水稻需水特点二 稻田各生育期供水
4.苗够晒田 水稻进入分蘖末期落干晒田(轻、中、 重),适宜时期在在有效分蘖临界期, 最晚不超过穗分化前期,对分蘖能 力强的品种,当分蘖数达到计划茎 数的80%就应开始晒田,分蘖能力 弱的品种可在达到计划茎数时开始 晒田。 晒田作用,一是更新土壤环境,增 强根系活力,加强微生物的活动; 二是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 提高分蘖成穗率;三是有利于壮杆, 增强抗倒伏能力;四是调节长相, 增强植株抗逆性,减轻病虫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