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价值观与工具型价值观

合集下载

终极价值观与工具型价值观

终极价值观与工具型价值观

终极价值观与工具型价值观--罗克奇1973 终极价值观工具型价值观舒适的生活(富足的生活)振奋的生活(刺激的、积极的生活)成就感(持续的贡献)和平的世界(没有冲突和战争)美丽的世界(艺术和自然的美)平等(兄弟情谊、机会均等)家庭安全(照顾自己所爱的人)自由(独立、自主的选择)幸福(满足)内在和谐(没有内心冲突)成熟的爱(性和精神上的亲密)国家的安全(免遭攻击)快乐(快乐的、休闲的生活)救世(救世的、永恒的生活)自尊(自重)社会承认(尊重、赞赏)真挚的友谊(亲密关系)睿智(对生活有成熟的理解)雄心勃勃(辛勤工作、奋发向上)心胸开阔(开放)能干(有能力、有效率)欢乐(轻松愉快)清洁(卫生、整洁)勇敢(坚持自己的信仰)宽容(谅解他人)助人为乐(为他人的福利工作)正直(真挚、诚实)富于想象(大胆、有创造性)独立(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智慧(有知识、善思考)符合逻辑(理性的)博爱(温情的、温柔的)顺从(有责任感、尊重的)礼貌(有礼的、性情好)负责(可靠的)自我控制(自律的、约束的)工具型价值观和终极型价值观价值观可以分为工具型价值观和终极型价值观两种。

所谓工具型价值观是指“事物”,而终极型价值观则是指“感觉”。

举例来说,若你或某人认为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收入,收入本身并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件事物,那么收入即属于工具型价值观。

或有人认为一生中对他很重要的是家庭、朋友或金钱。

而这三项都不是一种感觉,它们也都属于工具型价值观。

任何人一生中所追求或逃避的都是一种感觉。

我们所要的不是家庭、朋友、金钱等这些外在的表象事物,而是这些事物所能给你带来的感觉。

你所要的可能是家庭给你带来的爱、幸福、快乐;朋友给你带来的关心、肯定、协助;金钱给你带来的安全、自由等等的感觉。

是这些感觉主导了你的行为及思想和判断模式,这些背后的感觉,我们称之为终极型价值观。

这两类价值观有着非常重大的区别,而很多人并不了解,所以他们的人生过得非常没有方向,享受不到快乐。

价值观和信念的举例说明

价值观和信念的举例说明

价值观和信念的举例说明首先要知道一个人的信念系统,就相当于一台电脑的软件,一台电脑运行的好坏,软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样信念系统对一个人的命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信念系统包括: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这也是对信念系统的向下归类,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或他人的一个软件系统。

信念——认为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并坚信。

价值观——所做所为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以及得以了解和判定自己和别人行为的内在依据。

价值观和信念都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不可以学习是意识不到的,但它们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信念是为价值观服务的。

价值观不容易改变,而信念可以发生改变。

如果把价值观比喻成太阳,信念就是围绕它转的星星。

价值观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

而信念可分为正面信念(鼓舞性信念)和负面信念(限制性信念)维持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真正活下来的内在法则就是价值观部分。

我们运用信念来激发精神力量,运用价值观来作出选择。

信念就像一辆汽车的油门,而价值观则像汽车的方向盘,信念可以使我们发挥出自己更大的潜能向前发展,然而价值观的选择会决定这个人到底选对或选错方向。

价值观分为两类,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

终级性价值观——指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用以表示存在的理想化终极状态和结果;它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

工具性价值观——指的是道德或能力,是达到理想化终极状态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

终极价值观确保每个人做正确的事,而工具性价值观确保每个人以正确的方法做事!价值观比信念更深(价值观→信念→选择(有情绪→行为→结果)价值观最深层的意义就是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让我们能够活出自己。

如果从日常生活而言,价值观随时随刻都在左右着我们的选择和决定。

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在做选择或决定时,并不知道我们的依据是自己的价值观。

价值观,永远都是积极正向的,它与我们内在的情绪情感有非常深的直接连接,它是我们做一件事情背后的驱动力。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并且能够去跟随它,我们就能够身心合一的做出人生的重要决定,在事情完成以后也会感觉到放松自在和满足感。

组织行为学总结

组织行为学总结

名解:1、组织: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体系2、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3、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4、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息和判断。

5、终极价值观: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况,是人一生希望实现的最根本目标。

6、工具价值观:人们喜欢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7、感觉: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8、知觉: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9、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10、归因理论: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预测相关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11、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一种较为持久而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12、气质:是人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13、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14、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5、一般能力: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都必须具备的共同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语言想象,记忆,操作)16、特殊能力:个体从事某种专业活动应具备的能力(教学,管理,数学,音乐)17、组织承诺就是指“一种束缚力,它把个体约束到与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相关的行动上。

”18、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合体,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感情上相互依赖思想上相互影响,有着共同的组织目标。

19、从众就是指群体成员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与群体中多数人行为保持一致的现象。

20、群体转移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像某一个极端偏科,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经济师初级人力个体心理与行为考前指导

经济师初级人力个体心理与行为考前指导

经济师《初级人力》个体心理与行为考前指导(一)人格的概念和决定因素;概念:心理学所说的人格是指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

决定因素:U遗传:个体的人格是由其基因决定的,遗传奠定了人格赖以生成的物质基础。

u环境:许多环境因素对人格起着塑造作用,这些因素包括:教养方式、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体验等。

U情境:人格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不同情境中随条件改变而采取不同的态度与行为反应方式。

(二)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心理学理论流派对人格的观点;佛罗伊德理论中人格的差异在于人们对待基本趋力方式的不同;人本主义从个人意识经验与成长潜能整合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和霍尼认为,个体先天或者后天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会驱动个体一直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三)西方的“大五”人格理论和中国人的“大七”人格理论;西方的“大五”人格理论“大五”人格是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人格理论,它认为所有人的人格都可以分为五个基本维度: 外向性;和悦性;公正性;情绪性;创造性。

(见P21表1-1)表IT “大王”人格的维度及其含义因素双极定义外向性健谈的、精力克帝的、果断的/安静的用保斛的法常的和悦性春同情心的L善我的僚切的J冷淇KL好争珍的,成15的公正性有第飘的、负於的,谑俄的/马虎的、轻率的、不负近任的情绪性藕定的、窗能的.满足的/旗虐的、不粮定的、喜怒无情的1剑置性有创造性的.聪明的、开放的,的弟的、肤浅的,不嗨明的宰中国人的‘大七R人招理论。

见P21表1-2)-表1-2"大七”人掐的维度及其含义因宏因就言义外向性活跃、合制、乐观人原美系判他做信、重感植行季风格产幅目制网稳善良宽海、热情酒赶■'情绪性耐性、密克情钻性皆超才钾、整胡、机敏处世右度自信、淡泊处世态度(四)能力、智力的概念和意义;能力:从事各种活动、适应生存所必须的且影响活动效果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跨文化交际--价值观

跨文化交际--价值观
2、Hofstede(2001)的文化尺度理论。 3、霍尔(Hall,1976)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理论。
10
Kluckhohn与Strodtbeck的价值取向理论
◆ Kluckhohn和Strodtbeck是美国的人类学家。 ◆ 是最古典的价值观理论。
◆ 来源:20世纪30年代对美国的5个社团调查研究的结果。
强调行动
强调静止的存 在
强调发展的存 在
5、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取向 看法
人们承认并接受 社会等级关系的 存在,更重视人 的出身和地位。
代表
阿拉伯国家中的 王权关系
影响 (交际模式)
看重家庭出身, 财产和地位并以 此衡量人的价值 标准,重视交往 时的礼仪和规范 注重与别人关系 的和谐,强调礼 尚往来
6
修身、齐家、治国、平没有受到过限制, 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 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 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 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 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 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这是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的墓志铭。
三、价值观特点
1、价值观属于深层文化。
2、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指南。 3、价值观既是稳定的,也是变化的。 4、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既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成分。 5、价值观被违背时会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
9
四、价值观的理论研究
1、Kluckhohn与Strodtbeck(1961)的价值取向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价值观澄清

职业生涯规划-价值观澄清
买套房子,找个贤慧的老婆,让爸妈放心; 每月给爸妈寄钱,让他们感到儿子的孝心; 每周打个电话,让他们听听儿子的声音; 早点生个小子,让他们开心开心…… 努力工作,提升事业,让他们为自己的儿子 而骄傲。 …………

亲情 健康
富有
成就感 舒适
第三部分 价值观澄清
人类行为的两大驱动力

企业价值观
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人的话,它就是灵
魂;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艘船的话,它就 是罗盘。在这个无形价值观的指导下,
可以产生有形的成果,也就是老子所说
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即有形的
东西生于无形的东西。
海尔20年是如何“转舵”的?

1985年
张瑞敏砸掉76台质量不合格冰箱
海尔20年是如何“转舵”的?
弗洛伊德:人类行为的两大驱动力 第一、追求快乐; 第二、逃离痛苦;(NAC)
追求型价值观和逃避型价值观

追求型价值观:爱、快乐、幸福、幽默、 成就感、影响力、健康、安全感、自由、 关怀、信任、冒险……
逃避型价值观:孤独、无聊、沮丧、压力、 忧虑、愤怒、挫折、恐惧、无能、绝望、 失败、无知……
成功:当我在40岁之前赚到人生第一
个200万元时,我就成功了。
成功: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改变价值规则
我们自己制定的价值观原则要遵循的
最重要原则就是:规则能够帮助你,
而不是阻碍你达到目标;它必须是你 所能掌控的,而不是让自己受外界摆 布;它要让你能很容易感到快乐,而 很难感到痛苦。
你在为谁工作?
你为了什么而拼搏?

问题:受制于他人

案例:
成功:当我在40岁之前赚到人生第一个200 万元时,我就成功了。

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价值观

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价值观

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价值观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价值观导语: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一种标准。

大家一起来看看相关的学习资料吧。

一、价值观的分类(掌握)(一)奥尔波特的六分类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在《人的类型》一书中,把价值观区分为理论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审美的、宗教的六种。

之后,奥尔波特和弗农根据斯普兰格的六分类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并认为经济型的人具有务实的特点,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理论型的人具有智慧、兴趣,以发现真理为主要追求;审美型的人追求世界的形式和谐,以美的原则如对称、均衡和谐等评价事物;社会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宗教型的人认为统一的价值高于一切,信神或追求天人合一等;政治型的人重视权力、地位和影响力。

(二)罗奇克的工具性与终极性价值观理论罗奇克把个体的价值观分为两类,即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

终极性价值观是指欲达到的最终存在状态或目标,如和平的世界、舒适的生活等;工具性价值观是指为达到上述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如对责任的自我控制等。

(三)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论莫里斯认为价值一词包含三种基本含义:一是指实际价值,指对不同事物所表现的差别喜好的倾向,即对不同事物所表现的选择行为的实际方向;二是想象价值, 指局限于能够预见后果的选择行为,是个体认为应该采取的行为选择;三是客体价值,强调价值对象本身的属性,指根据事物的客观条件来决定什么是值得选取的, 并非当事人是否事实上选取该事物(实际价值)或想象中认为该选取该事物(想象价值)。

莫里斯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对理想生活方式目标的憧憬,而且价值观不同, 生活方式也不同,因此他将人们的价值观归纳为13种生活方式。

(四)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来衡量和文化有关的价值观。

霍夫斯塔德认为个人主义是从团体、组织或其他集体主义中的情感独立;而集体主义指在组织中重视成员资格、对组织有情感依赖、强调忠于本集体的那些价值观。

价值观量表综述

价值观量表综述

价值观量表综述价值观是多种人文、社会学科关注的一个问题,哲学、经济学、伦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都在这一领域进行过不同角度的探索(李德顺,1996)。

其中,哲学关注价值观所反映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伦理学关注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性;人类学关注价值观表达的文化特征;教育学关注影响价值观形成和改变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及其教育干预;经济学关注人类经济行为的深层心理原因和类型;社会学关注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对价值观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则关注价值观的心理结构、过程、功能及其测量。

这些研究相互补充和拓展,使价值观的研究不断深入。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价值观既是个体的选择倾向,又是个体态度、观念的深层结构,它主宰了个体对外在世界感知和反应的倾向,因此是重要的个体社会心理过程和特征;与此同时,价值观还是群体认同的重要根据——共享的符号系统,因此又是重要的群体社会心理现象。

一、价值观的分析层面个体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以上价值观定义的出发点或前提是将价值观看成个体的心理现象和个体的社会心理现象,而社会学家Parsons 则把价值观视为社会成员共享的符号系统(sharedsymbolic system,1951),文化人类学家更是将价值观作为某一文化类型的特征加以研究。

1.个体价值观。

个体价值观是指上面谈到的“价值体系”。

杨中芳(1994)认为该体系包括:(1)对人及其与宇宙、自然、超自然等关系的构想,对社会及与其成员关系的构想(简称世界观);(2 )它也包括从文化所属的具体社会中,为了维系它的存在而必须具有的价值理念(简称社会观);及其(3 )成员个人所必须具有的价值理念(简称个人观)。

这套价值体系给文化社会成员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目标,以确保社会制度稳定及正常运作,并给予其成员一套行为准则。

2.社会价值观。

个体价值体系中关于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或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架构,通常也被称作“社会价值观”(social values),但它主要是指价值体系中有关“社会性”的部分,如个体在小群体中与他人的合作、竞争等策略,而不是指社会层面的价值观(Beggan &Allison,199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极价值观与工具型价值观--罗克奇1973 终极价值观
工具型价值观
舒适的生活(富足的生活)
振奋的生活(刺激的、积极的生活)
成就感(持续的贡献)
和平的世界(没有冲突和战争)
美丼的世界(艺术和自然的美)
平等(兄弟情谊、机会均等)
家庭安全(照顾自己所爱的人)
自由(独立、自主的选择)
幸福(满足)
内在和谐(没有内心冲突)
成熟的爱(性和精神上的亲密)
国家的安全(免遭攻击)
快乐(快乐的、休闲的生活)
救世(救世的、永恒的生活)
自尊(自重)
社会承认(尊重、赞赏)
真挚的友谊(亲密关系)
睿智(对生活有成熟的理解)
雄心勃勃(辛勤工作、奋发向上)
心胸开阔(开放)
能干(有能力、有效率)
欢乐(轻松愉快)
清洁(卫生、整洁)
勇敢(坚持自己的信仰)
宽容(谅解他人)
助人为乐(为他人的福利工作)
正直(真挚、诚实)
富于想象(大胆、有创造性)
独立(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智慧(有知识、善思考)
符合逻辑(理性的)
博爱(温情的、温柔的)
顺从(有责仸感、尊重的)
礼貌(有礼的、性情好)
负责(可靠的)
自我控制(自律的、约束的)
工具型价值观和终极型价值观
价值观可以分为工具型价值观和终极型价值观两种。

所谓工具型价值观是指“事物”,而终极型价值观则是指“感觉”。

丽例来说,若你或某人认为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收入,收入本身并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件事物,那么收入即属于工具型价值观。

或有人
认为一生中对他很重要的是家庭、朋友或金钱。

而这三项都不是一种感觉,它们也都属于工具型价值观。

仸何人一生中所追求或逃避的都是一种感觉。

我们所要的不是家庭、朋友、金钱等这些外在的表象事物,而是这些事物所能给你带来的感觉。

你所要的可能是家庭给你带来的爱、幸福、快乐;朋友给你带来的关心、肯定、协助;金钱给你带来的安全、自由等等的感觉。

是这些感觉主导了你的行为及思想和判断模式,这些背后的感觉,我们称之为终极型价值观。

这两类价值观有着非常重大的区别,而很多人并不了解,所以他们的人生过得非常没有方向,享受不到快乐。

其实,我们所追求的是这些物质、事物或者说工具的背后所带给我们的一种感觉,而大多数人都是在穷其一生去收集那些大大小小的工具,以为拥有了这些工具就等于是幸福、快乐、成功,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人人都说自己要追求幸福与快乐,可是,真正在追求这些幸福与快乐感觉的人真是凤毛麟角,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一生都是在追求金钱、名利、洋房、汽车,一大堆似乎很有用的工具而已。

可是感觉不等于工具,感觉是一种终极的心境,而工具只是阶段性的事物。

比如,某天你和朋友相约去郊游,可是去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暴雨,把你们淋成了落汤鸡,你也许会很生气,和大家一起闷闷不乐。

同时,你也完全可以选择不生气,就在这样的暴雨天气里和大家玩得更开心,更有乐趣。

你们要去郊游的目的,就是想要一种快乐放松和刺激的感觉,而郊游不过是你实现这些感觉的众多工具之一,也许你期待的是一个晴天的郊游,可那只不过是让你活得快乐的其中的一个工具或条件而已,你可以有
更多的选择。

难道一次下暴雨的郊游就一定令人沮丧吗?它会不会成为你生命中一次最有趣、最难忘的经历呢?当你这样去问自己的时候,也许你可以带领你的同伴去做一些其它的事情,最后玩的比预期中的还要开心。

其实,我们可以积极主动地拥有我们想得到的那些终极型价值观,只要你明确自己真正在追求的是什么,而不被一些蛊惑人心的外在事物所迷惑,你就可以获得心灵的自由与和谐。

看看你现在的生活:你为什么选择现在的工作?你想在这仹工作中得到什么感觉?你得到了吗?想一想你当初为什么要选择现在的
婚姻生活?你想通过它得到什么样的感觉?你得到了吗?再想一想
你为什么一直要赚取那么多的金钱?你希望用这些金钱换来哪些感觉?而现在你得到这些感觉了吗?无论是工作、婚姻还是金钱,都不过是实现你那些重要的终极型价值观(感觉)的可选择的工具。

请问你在追求这些工具的同时,是否曾停下来想一想:你到底要的是隐藏在这些工具背后的哪些终极需求或感觉?你又真正地得到了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