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一)英国教育的发展1.《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进入20世纪,英国加强了地方教育的管理。

1902年,英国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

法令的主要内容有:(1)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2)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3)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尔福教育法》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法案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的混乱状况,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2.《费舍教育法》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舍教育法》。

法案的主要内容有:(1)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2)地方当局为2-5岁儿童开设幼儿学校;(3)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律实行免费,禁止雇用不满12岁的儿童做童工;(4)地方教育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进入这种学校的年轻人(14-16岁)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教学和体育训练。

《费舍教育法》在英国历史上首次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制度。

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哈多报告》1924年,英国政府任命了以哈多爵士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负责对英国的全日制小学后教育进行调查研究。

委员会在1926年至1933年间提出了三次《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一般称为《哈多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有:(1)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

外国教育史 7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外国教育史 7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2)明治维新时期:1871年建立文部省,1872年8月,颁布了日本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主要的改革措施有:①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效法法国建立大学院和大学区);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③聘请西方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教师来日工作,并且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出国深造;④大力发展示范教育,培养师资(1872年建立日本第一所师范学校,1874年在东京建立了女子师范学校;1875年又在地方建立师范养成所培养小学教师);⑤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877年建成东京大学);
(5)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对 5~12 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2.洛克论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教育体系的人;
(1)教育的认识论基础:“白板说”,“感觉说”,“经验说”;
(2)教育的作用、目的和途径: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不仅要有健壮的身体,还必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绅士教育不能靠学校教育,而是需要通过家庭教育;
(3)1782年成立国民学校委员会;1786年,该委员会颁布《国民教育章程》;
2.乌申斯基论教育——“俄国教师的教师”、“俄国科学教育的创始人”,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
(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把教育分成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两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除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外,应该有劳动的习惯和爱好,并把祖国命运与个人结合起来;教育应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3)绅士教育的内容:①健康教育或体育②德育(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③智育(洛克尤其强调两点: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课件

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课件

(三)高等教育
▪ 1810年柏林大学的创建——洪堡 ▪ 首先,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提出了学术
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 其次,聘请既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又有教学技能
的教授。费希特被选为柏林大学的首任校长。 ▪ 再次,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认
为大学的职能是探索真理、创造知识。 ▪ 降低神学的地位,将哲学提高到与法学、医学同
A 激发必须以天资为基础
B 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天资也就停止不前
3.自由自主
第斯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者 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 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从外部只能受到激发。”
A.人必须主动掌握知识,占有知识
B.天资的发挥与教育的实施均须注重个人自由自 主的发挥,必须注意个人自主学习的进行。
是一个人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的基础,是人们发 展能力和力量的胚胎。 A 每一个新生儿都具备人类的普遍天资 B 儿童无论在身体还是智力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C 人的天资是随时间连续不断的发展的 D 教师不能过早或者过晚激发天资
2.教育(变可能为现实)
天资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激发(教育、 外部条件)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是互相联 系的
7.在特殊能力方面
▪ 教师首先应具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凡是会 想不会表达,主要是思想不清”,“说话简洁的 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 其次要有出色的教学能力,教学“不是传授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是激发、启迪和活跃”,“学生只 要有了这种活跃的情感,教师就不必额外督促学 生好好学习”。
➢ 为此,第斯多惠提出教学要变换花样,“花样翻新是 生活的调剂”;教师要活泼,要“兴致勃勃地(而不 是矫揉造作地)和儿童打交道”;要充分发挥个性, “教师的人格会给教师带来威望、权力、影响和力 量”。

19世纪欧美和日本教育

19世纪欧美和日本教育
(三)中等教育改革 (四)高等教育的发展
外国教育史
瓦特发明蒸汽机
外国教育史
19世纪英国实行贝尔、兰卡斯特导生制 外国教育史
19世纪英国教育普及的背景
一、产业革命为英国教育普及奠定了坚实的 物质基础 二、先进的教育思想为英国教育普及奠定了 丰厚的思想基础 三、社会教育运动的广泛兴起与持续高涨
四、国家逐步介入教育,加速了初等教育的 普及

三、赫胥黎论教育 (一)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二)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
外国教育史
第四节 19世纪的美国教育
简要了解独立战争以后至20世纪初叶
的美国教育的变革情况
重点掌握公立学校运动、赠地学院的
创办及美国地方分权制教育体制的确 立
外国教育史
第四节 19世纪的美国教育 一、教育发展概况
(一)教育管理体制的变迁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贺拉斯· 曼(美国公共教 育运动之父)建议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自19 世纪三、四十年代起,美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公 立学校运动。
2. 自我完善:意味着一个人的发展应 该是和谐的 (1) 和谐是针对全人类而非个人而言
(2) 和谐是针对人的身体和精神的统一 而言的
外国教育史
三. 1.
教学论 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
(1) 相辅相成(不可能截然分开)
(2) 二者有主次之分,形式目的应该 在教学中占首位,是最后的目的。
外国教育史
2.教学原则
外国教育史
补充:19世纪英国教育普及的经验
一、教育普及是世俗的,公益性的,排除了宗 教因素,确立了国家主导。 二、教育普及的最终保障是推行法律上的教育 普及。 三、教育普及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 四、各种进步教育思想与实践积极影响了英国 教育普及进程。 五、教育普及是一向浩大工程,需要调动各种 社会因素积极参与。 外国教育史

19世纪的日本教育 演讲稿

19世纪的日本教育 演讲稿

• •
进步意义
19世纪的日本教育摆脱了幕府时代封 建教育的束缚,在明治政府的积极参与下, 同法国颁布一系列教育改革法令,成功地 实现了对封建教育的改造,近代学制基本 定型,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促使日本 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一个进步 较快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双刃剑
• 优点:结合本国实际,善于吸收他国先进 科学技术及成功的教育实际经验。 • 缺点:没有清醒的认识所表现出来的浓厚 的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一定程度上 导致了后来走上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道路。
2.外因
美国用大炮打开日本大门
①1853年,美国柏利率舰 队抵日,威胁幕府,先后 签订《日美亲和条约》、 《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②俄、荷、英、法也迫 使日本缔结不平等条约。
后 果
日本的民族独立受到威胁,有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3.前提
“从尊王攘夷”到武装倒幕
大政奉还 1867年 鸟羽、伏见战役 1868年 幕府统治被推翻
《学制令》
1872年政府颁布《学制令》,该《学制令》 涉及学区、学校、教员、学生和考试等规则,以 法国的教育制度为蓝本,参照英国、荷兰、德国、 美国等国的教育制度,兼顾国学和汉学的意见, 试图贯彻“和洋结合”的兼容并包精神。这是日 本近代教育改革的开端。 《学制》强调学问是 “立身”、 “治产”、 “兴业”的唯一手段, 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色彩。
3、武装倒幕 的胜利
前提条件
1.内因
落后的封建幕府统治 阻碍 19 世 纪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中 叶
导致
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① 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天皇是精神上的最高权威。 ②闭关锁国,封建落后。 ①江户、大阪、京都称为三都 ②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产生新兴地主。 ③长州、萨摩、佐贺等部分 大名也经营商业和手工工场。 ①商人、资本家、新兴地 主迫切要求摆脱封建束缚。 ②一部分大名因经营工商 业,也有改变现状的要求。 ③武士因物价上涨而破产 没落,转为反幕府的力量。 ④农民和城市贫民7年东京大学的成立 为开端,后又另设庆应、早稻田、京都、东 北、九州、北海道等几所大学。

第十四章19世纪欧美教育20150512

第十四章19世纪欧美教育20150512

内容 每乡设立一所初等 小学,每个城市设 立一所高等小学, 地方有权征收特别 税,若经费不足, 国库补给。各省设 立师范学校规定教 师工资最低限额。
影响 这法案颁布 后,那一时 期小学和师 范学校数目 大增,从 1836起还设 立了女子小 学。
意义 《基佐法案》推动 了法国初等教育的 快速发展,也为这 一时期的法国教育 发展提供了强有力 的法力保障。推动 了法国初等教育和 师范教育的发展。 为法国初等教育的 发展指明了方向, 并且为法国国民教 育的发展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二、涂尔干论教育
• 埃米尔· 杜尔凯姆(1858年-1917年),又译为涂尔干, 迪尔海姆,法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 主要著作是《自杀论》及《社会分工论》 ,《教育与社会 学》
理论家可能全然没有实践技能,把一个班交给蒙田或卢梭,就不是明智之举。
• (一)论教育功能——人的社会化 • 培养人才,整合社会,集体意识。培养个人使其 具备作为社会成员与特定群体成员所必须具备的 身心状况。 • (二)论道德教育 • 道德与宗教分离,进行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唯理 教育。 • 道德教育时机在小学阶段,任务是把社会群体的 道德价值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规范。 • (三)论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关系 • 依赖性
第二节 19世纪的法国教育
• 一、教育发展概况 • (一)确立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 拿破仑出台了《关于帝国大学的政令》,规定 设立帝国大学负责帝国的公共教育事务。 • 1833年《基佐教育法》 •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 • 初等教育呈现阶段性的特点,获得快速发展。 • 1882年颁布《费里法案》,确立了国民教育义 务、免费、世俗化三项原则。
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发展性教 学原则
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课程标准

外国教育史课程标准
第一节 基督教教育
一、基督教的演变和基本教义
二、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
三、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四、经院哲学和教育
第二节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一、宫廷学校
二、骑士教育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
一、中世纪大学起源的历史条件
二、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方式、阶段和地理趋势
三、中世纪大学的类型及特点
四、大学与外部的关系
五、大学的内部组织与管理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3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介绍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学习本章应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与历史影响。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掌握宗教改革的意义及宗教改革时期主要教派的教育活动。理解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意义及对近代教育的影响。
第五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参考书目
1、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张斌贤:《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王宝星:《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节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
三、道德教育
第三节 赫尔巴特的课程论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
二、统觉与课程
三、儿童发展与课程
第四节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一、“教学进程”理论
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2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重点介绍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学习本章应掌握拜占廷帝国所创建的世俗教育与教会教育体系,了解拜占廷帝国教育发展的特点。掌握阿拉伯文化教育发展的概况,认识阿拉伯文化教育在东西方文化教育交流中所作出的贡献。

第十四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要点

第十四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要点

(一)论教育功能
• 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 促使个体所隐藏并竭力想要表现出来的 能力得到显示 • 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能力, 进行代际间的传递
(二)论道德教育
应在小学阶段这一最佳时机,培养儿童 具有“社会人”所必备的道德品质。即 把社会群体的道德价值取向内化为个体 的道德行为规范。
(一)论教育目的与课程

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与五种活动相应的五种类型的课程: 第一类,生理学和解剖学 第二类,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 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 第三类,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第四类,历史 第五类,文学、艺术
(二)教学原则与方法
• 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 儿童所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 历史人类的教育一致 • 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
• 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 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 重视实物教学
解读《教育论》
(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 • 提出教育预备说 •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二)智育
• 教育必须适合儿童心智演化的自然过程
• 教学原则和方法
(三)德育
• 提出德育的原则
三、赫胥黎论教育
(一)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大部分学校和所有大学所提供的教育, 仅仅是一种狭窄的、片面的和实质上无 教养的教育。
(二)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
1. 科学教育包括:
自然科学
能提供科学方法上的训练
2.如何进行科学教育: 第一,恰当地选择论题 第二,注重实际的教学 第三,训练一些有实际经验的老师 第四,安排充裕的时间
• 遵循自然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作业
阐述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评述19世纪科学教育思想。
试述19世纪美国公立教育运动及其代表 人物的有关观点。
参考书目
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 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 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版,
• 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 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 重视实物教学
解读《教育论》
(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 • 提出教育预备说 •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二)智育
• 教育必须适合儿童心智演化的自然过程
• 教学原则和方法
(三)德育
• 提出德育的原则
重视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的平衡
第四节 19世纪的美国教育
一、教育发展概况 (一)教育管理体制的变迁 • 学区制的兴衰 • 州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 • 联邦教育机构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 公立教育运动的兴起推动了美国初等教 育的发展: • 建立地方税收制度 • 强迫入学 • 免费教育
(三)中等教育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文实中学是中等教 育的主题,19世纪下半叶,公立中学逐 步取代文实中学。
三、第斯多惠论教育
(一)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 天性或天资
• 教育 • 自由自主
(二)论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
(三)教学论
1. 形式教学和实质教学 形式教育:能力 实质教育:知识
讨论题
教学是以发展智力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
2. 教学原则
(三)论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教育学对社会学有明显的依赖性
第三节 19世纪的英国教育
一、教育发展概况 (一)国家逐步干涉教育
• 1833年,首开政府通过拨款形式间接干预教 育
• 189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
贝尔—兰卡斯特制
《福斯特法案》/ 《初等教育法》
1870年通过《福斯特法案》:
(五)论师范教育 • 贺拉斯· 曼十分重视教师的培养,认为这 是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 提倡设立师范院校培训未来教师
第五节 19世纪俄国的教育
乌申斯基论教育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对 社会的整个历史产生良好而有力的影响。
• •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论教学 • 在教学目的上,批判了形式教育论者与 实质教育论者的片面性; • 在课程设置上,反对古典主义者的观点, 强调实科课程的作用。主张把古典课程 和实科课程结合起来; • 教学中必须遵循一些教学原则,并论述 了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
(三)论道德教育
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
(四)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 • 广义的教育学与狭义的教育学
• 提出德育的方法
(四)体育
• 要求重视儿童的饮食营养和衣着
• 加强儿童的运动 • 防止儿童用脑过度
讨论题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是什么关系

两个经典命题: “教育为生活作准备” (Education as the Preparation of Life) -----斯宾塞 “教育即生活”(Education as life) ------杜威
(1)文实中学 富兰克林与1751年在费城首创文实 中学,但到18世纪末,它的发展缓慢。 (2)公立中学 美国第一所公立中学于1821年在波 士顿创立。公立中学的发展是公立教育 运动在中等教育领域的延伸。
(四)高等教育的发展 • 办学形式上,以私立为主体,私、公兼 有。 • 高等院校数量大增,但规模较小。 • 农工学院兴起。 • 取法德经验,建立学术型大学。 • 女子进入高等院校。
• 国家对教育由补助权与监督权; • 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 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 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
• 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立公立学校,每周 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民办学校学费数 额不受限制; • 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的分离。
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标志国民初 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一)论教育功能
• 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 促使个体所隐藏并竭力想要表现出来的 能力得到显示 • 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能力, 进行代际间的传递
(二)论道德教育
应在小学阶段这一最佳时机,培养儿童 具有“社会人”所必备的道德品质。即 把社会群体的道德价值取向内化为个体 的道德行为规范。
请评述大学的三大职能。
美国大学是如何学习国外的,简述它的 大学发展史。 (教材pp.394-395)
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以美国为例, 展开论述。 如何理解教育现代化?
谢谢!
一、柏林大学
创建时间:1810
创建人:洪堡
办学思路:
享有充分的自治权
聘请资深教授 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费希特论国民教育
(一) 论国民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 只有通过新教育培养全新的完人,民族 才能振兴。 • 道德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论国民教育的途径 国民教育包括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两部 分; 教育过程中,主张把智育和德育结合起 来; 知识和能力上,强调培养学生的认识能 力; 教学方法上,反对死记硬背的方法。
• 建议成立教育系
• 重视师范教育,撰写《师范学堂草案》
第六节 19世纪的日本教育
福泽谕吉论教育 (一)论教育的作用 提高国民素质,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及 国家观念,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二)论智育
• 智育实施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习者的 智慧水平,并进而提高个人思考事物、 分析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
三、赫胥黎论教育
(一)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大部分学校和所有大学所提供的教育, 仅仅是一种狭窄的、片面的和实质上无 教养的教育。
(二)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
1. 科学教育包括:
自然科学
能提供科学方法上的训练
2.如何进行科学教育: 第一,恰当地选择论题 第二,注重实际的教学 第三,训练一些有实际经验的老师 第四,安排充裕的时间
(三)中等教育改革
• 文法学校 • 公学(九所)
• 汤顿学校委员会报告
(四)高等教育的发展
(1)新大学运动
(2)大学推广运动
二、斯宾塞论教育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 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 和教育家。科学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之 一。
代表作: 《教育论》(Education: Intellectual, Moral and Physical,1861)一书包括 《什么知知最有价值?》、《智育》、 《德育》和《体育》。
• 遵循自然原则
• 遵循文化原则
• 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 • 直观教学原则
(四)论教师 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 自我教育
• 有崇高的责任感 • 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
第二节 19世界法国的教育
一、教育概况 帝国大学 《基佐法案》
《费里法案》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二、涂尔干论教育
迪尔凯姆(1858-1917)
(一)论教育目的与课程

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与五种活动相应的五种类型的课程: 第一类,生理学和解剖学 第二类,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 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 第三类,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第四类,历史 第五类,文学、艺术
(二)教学原则与方法
• 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 儿童所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 历史人类的教育一致 • 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
• 在智育的具体实施上,认为应以西人为 师,相学生传授一些社会生产实际联系 紧密的经世致用之学。
(三)论德育
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在学校实施的 同时,还必须由学校协同家庭、社会的 方方面面来共同实施。
(四)论体育 福泽谕吉对体育极为重视。认为体育活 动的开展方式本无定法,各国应按照本 国的传统及习俗,选择合适的方法。
第十四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 和日本的教育
内容
19世纪的德国教育 19世纪的法国教育 19世纪的英国教育 19世纪的美国教育 19世纪的俄国教育 19世纪的日本教育
(一)高等教育
在19世纪,对德国高等教育发展最有 影响的时1810年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
第一节 19世纪的德国教育
二、贺拉斯· 曼论教育
(一)论教育作用与目的 教育的作用: 1、是共和政府继续存在的必不可少的保 证; 2、是维持现存社会安定的重要工具; 3、是使人民摆脱贫穷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目的:
教育应当培养社会需要的பைடு நூலகம்种工作者。
(二)论教育内容
体育 智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宗教教育
拓展知识点
论述19世纪德国教育站在世界前沿。以 洪堡、赫尔巴特、第斯多惠、福禄贝尔 为例(教材p.352)。 以柏林大学为例,阐述如何看待大学的 教学和科研职能? (教材p.357)
结合范海斯的教育思想,如何理解“威 斯康星理念”?(教材p.394) 梳理大学服务理念在美国大学的发展史。 (教材p.3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