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导引

合集下载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导引练习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导引练习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导引练习及答案练习: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一、简答1、简述意境的三重结构。

2、简要介绍“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的文学观念。

3、简述文学言意矛盾的三种形态4、简述类型化二、辨析与理解1、既然文学是虚构的,为什么又可以说文学是真实的?2、为什么作为审美的文学可以将丑作为描写对象。

(文学具有审美性,但是又常常把“丑”作为表现的对象。

是否矛盾?为什么?)3、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感物说”,西方则有“摹仿说”。

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4、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样的艺术现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评价。

5、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只要如实地描摹了生活现实,就具有了艺术真实。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6、别林斯基说,“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7、别林斯基说:“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论述1、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性?请予以系统论述。

2、以一篇文学作品为例,谈谈语言艺术的特点。

3、举例论述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4、请以具体的作品为例,具体分析“文学是人学”的含义。

答案:一、简答1、简述意境的三重结构。

(1)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重要范畴,指的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

(2)意境也可以理解成一个有三重结构的文学意象。

第一个层面由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第二个层面是境生象外,即在意象创造的基础上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达到一种境界,其特点是虚实相生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它是说意境除了带给人们象外之象,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其韵味会将读者带入一个形而上的层面,超越意象及象外之象而领悟人生意蕴。

2、简要介绍“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导引-第二章-精品文档

文学理论导引-第二章-精品文档

“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
第二节 诗歌
5.意境包括了境和意两个方面,而且意的因
素更显得重要,在构形和表意两个环节上, 表意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形成了意境在构形
和表意上的特点。
第二节 诗歌
(1)意境的绘形除了要受主体意识的投射、点染之 外,还有虚化和集合性的特点。
•虚化是指作家对具体物象及相互关系不做工笔式
第四节 小说
4.从18世纪末开始到今天,西方的文学理 论家经常把‘史诗’看成是叙事文学的开山 鼻祖,继之以中近世的‘罗曼史’ 发展到 18和19世纪的长篇小说而蔚为大观,从而 构成一个经由‘epic—romance—novel’
一脉相承的主流叙事系统。
第四节 小说
5.叙事就是讲故事,它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 用话语讲述一系列事件的过程。叙事的特征
的实写描绘,而是跳跃式的大笔虚写乃至不写, 使诗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 和体味的天地,造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第二节 诗歌
•所谓集合性,是指构成意境的各种物象不是支离
破碎的罗列和堆砌,而是紧密和谐地联系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构建成生动的环境、场景、氛围, 从而形成立体感和空间感。
第四节 小说
一、小说与叙事
1.中国小说的源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古 代神话传说和先秦诸子篇籍中的寓言,另 一个是《春秋》、《左传》等史传文学。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外物》:
“饰小说以干
2.直到唐代,小说才从野史和琐碎闲谈的
阴影中走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宋代 洪迈称赞唐代小说,把小说提高到与诗歌
第一节 文学文本
2.文学理论研究必须以体裁这一文本的规 范化的形式来统合对具体文本的解读与阐 释,作为建构理论的出发点与根据。

文学理论导引

文学理论导引

文学理论C+夕名词解释:1,文学: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通过语言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1,文学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①,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②,创作问题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③,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2,为什么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似乎更适宜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理世界?一方面:文学可以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号传达情意,便那些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表现;另一方面:文学有可以直接利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个特点,展示思维活动特别是理性思维活动的过程,传达那些只能用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认识;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是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3,体现在创作过程和作品中的创作个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①,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上的个性化;②,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作品意蕴的提炼上的个性化;③,创作个性还体现在作家的艺术表现中,艺术表现的各种形式,如用何种体裁样式,修辞造句等都可以见出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来。

4,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情感推动、引导着想象的展开;②,情感影响对生活材料的感受和理解;③,情感还会对作家理解人生、判断价值形式有深刻的影响。

5,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的制约体现在?其一,是作家创作的文学文本,只有通过接受才能实现其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其二,是文学接受具有推动文学创作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接受的阅读需要为创作提供动机。

6,文学世界朱文学符号这种物质媒介固定下来的,其感性形式不能直接呈现给读者,只能靠文字符号提示和指引读者进行联想,让形象在读者的头脑中再现出来。

这就是文学接受具有这样三个特点:首先,文学接受是间接性的;其次,文学接受是主观性的;最后,文学接受存在着差异性。

文学理论导引

文学理论导引

文学形象的特点:*间接性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能间接地被感知要求读者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基础为文学形象的创造与接受留下广阔空间*心象性文学形象实质上以意象或心象的形态存在的,使文学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捉摸的心理活动转化为使人能够感知的审美对象。

说明文学形象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概括性包含远远大于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使文学摆脱了如何处理个别、具体、感性和普遍、概括、理性之间的关系矛盾、困境。

戏剧情境:是指孕育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

戏剧情境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事件的具体情况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戏剧情境的作用是推动人物产生动机并导致具体行动,在此过程中也给人物性格的表现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直接动因。

·根据戏剧冲突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戏剧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以可笑性为外在表现特征的戏剧类型;正剧是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的戏剧样式,又称悲喜剧。

·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流派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流派的形成与文学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

流派与思潮常常同时出现,几乎形影相随,二者的联系或表现为一种文学思潮促成了某个流派甚至多个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或表现为某个文学流派以其广泛、深刻地影响促成了某种文学思潮的产生。

但是,文学流派并不等于文学思潮,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它们作为文学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

·文学风格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包括作家风格、作品风格、文体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等。

狭义的文学风格一般是指作家作品的风格,即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艺术呈现,其体现在一系列作品中,显示出独特而稳定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

文学理论导引-第三章-文档资料

文学理论导引-第三章-文档资料

2.从表现形态上讲,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
体现在“真实性”和“客观性”两个方面。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
(1)首先是艺术表现的“真实性”。要求文学在表现 形态上具有再现生活原貌的特点是“写实性”的标 志,也是“写实性”的基本内涵。
我们要求的不是生活的理想,而是生活本身,像它 原来的那样。不管好还是坏,我们不想装饰它。 ——别林斯基
变,从摹仿论的文学观向表现论的文学观的 一次蜕变。
第三节 浪漫主义文学
3.从范式转换的角度看,浪漫主义文论对想
象、自然和诗歌艺术的阐释对消费文学理论
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想象具有创造性。
第三节 浪漫主义文学
(2)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是浪漫主义文论所说
的“自然”的第一种含义。“自然”的另一个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
9. 典型化的定义 : 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 生活材 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
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
虚构,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 术形象来。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
10.自然主义是以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
理论与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的一种文
学主张和文学实践。它强调要从生理的、遗 传的角度来理解和表现社会人生,人物塑造 要表现他的气质,追求“绝对的真实”。
——黑格尔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
(2)典型人物的意义在于蕴涵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 典型人物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命运,显示了人生和人 性与社会历史活动密切关联的底蕴,成为人们观照 社会、理解人生和洞悉人性社会蕴含的对象。 (3)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
8.典型人物的定义: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 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 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 形象。

文学理论导引(要点串讲)详解

文学理论导引(要点串讲)详解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1.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1)摹仿说(Imitation theory)最古老的艺术学说,主要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

“模仿”是希腊语ninesis的译文(因此把这种理论成为“艺术的模仿说”)。

模仿说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首倡,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前一直在艺术理论中占主导地位。

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

……就做诗的需要而言,一件不可能发生但却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这种学说包含着一种深层的形而上学内容,所关切的是认识事物是如何是其所是的,同时还认为艺术具有一种认知作用。

然而,关于“模仿”与“再现”的确切含义以及与再现本质相关的种种问题,一直存在许多争论。

有些作家认为模仿就是描绘自然界的可见形式,而有些作家则认为模仿需要理想化的描述。

对模仿说提出批评的基本论点是:并非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模仿或再现。

譬如,音乐在本质上就不是再现性的。

当代抽象画与模仿理论或再现理论更无多少关系。

尽管如此,模仿说仍然有人为其辩护。

N.古德曼就曾发表一种颇有影响的学说。

他认为再现意味着外延。

根据这一观点,艺术作品与其再现之物间的关系,类似于描述与其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

“摹仿说”的文学观是从文学与世界/生活关系角度探究文学本体所形成的文学观。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感物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陆机《文赋》(2)表现说(Expression theory)从文学与作家关系的角度探讨文学本体所形成的文学观是“表现说”的文学观,强调文学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

中国古代有“诗言志”(《尚书·尧典》)和“诗缘情”(西晋陆机《文赋》)的说法。

“表现”文学观在西方兴起于浪漫主义运动艺术表现说的倡导者有克罗齐、卡西尔、桑塔亚那、杜威、科林伍德和杜卡锡等人。

文学理论导引要点概述[文学概论]

文学理论导引要点概述[文学概论]

《文学理论导引》要点概述《文学理论导引》系王先霈总主编的文艺学系列教材之一,这套文艺学系列教材包括《文学理论导引》、《文学批评学导引》、《文学发展论》和《文学欣赏导引》,以及与这套教材配合的教学辅助工具书《文学理论批评术语词典》。

文艺学系列教材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被列入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

作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文学理论”的主要任务是阐释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文学的性质、特点、功能和文学活动的规律。

根据这个定位,国内的文学理论教材一般都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学本质论、文本构成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导引》大体上也是围绕着上述内容展开讨论的。

但是在编撰这本教材时,我们同时又考虑到了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新发展,考虑到文学理论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在阐释的重点和讨论的方式上,做了一些探索和调整。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事实的阐释和概括,而文学活动的历史发展和民族特点,造成了中西文论中的诸多差异。

正如爱尔兰学者泰特罗所说,“西方诗学和东亚诗学之间的基本区别来自一个事实,即西方诗学受亚里士多德所陈述的模仿观念控制,这种观念来源于戏剧这个文类,同时也建构了戏剧这个文类;而世界上大多数其他诗学基于‘情感-表现’的观念,这种观念被认为支配了抒情文类,一方认为真理主要来自于一种独立客观的外在现实,另一方则认为真理乃出于读者或作者的内在情感。

”1虽然文学和理论上的这种差异在近现代文学活动中逐渐缩小,但是传统的影响依然存在。

确认这一事实是想说明,不同的理论系统或理论观点与不同文学事实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任何理论都有其特定的论域和界限。

正是出于这种认识,在这本教材中,我们在阐述许多基本理论问题时,尽可能地介绍和引述古今中外的不同观点,目的就在于扩大视野,通过比较给大家认识和思考问题提供一个开阔的空间。

我们想通过这种阐述方式强调,在文学理论的学习中,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更需要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文学理论导引

文学理论导引

第一章一、如何定义文学?它具有哪些特征?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审美性、形象性、语言的艺术性二、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了文学是“人学”的特点,这个特点包括那两方面的含义?1、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2、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的。

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

三、文学形象的含义是什么,简要说明它的特点。

文学的形象感是在感受和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和联想形成的。

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

文学形象可以为物,为实,为真,也可以为情,为虚,为幻。

四、文学形象具有哪些类型?举实例来说明文学形象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象、形象和意象。

语象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描摹型的形象是通过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的某种物像;意象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文学形象。

五、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有何变化?言意矛盾是指什么?变化:传统理论关注语言作为手段和技巧对文学活动的影响。

当代理论则把语言放在“文学本体”的范畴来研究,强调语言制约着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影响到形象创造和意义的生产。

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的三种类型:“意”的丰富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的矛盾;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先于个人的语言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

六、语言艺术的特点是什么?用实例来加深理解记忆语言艺术的三个特点: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心理生活;语言的表现潜力使文学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或文艺学,指关于文学的学问。

文艺学本来叫文学学,但文学学三个字中文里拗口,不符合汉语规范,所以1949年从苏联翻译过来时,就干脆叫文艺学了。

到了1980年.欧美盛行的“文艺理论”一词传过来。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文学知识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以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文艺学,文艺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

《中国大百科全书》“一般认为,文艺学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也有人认为,文艺学即指文学理论。


文学史不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而是与文学并列的学科。

文艺学由文学理论、文学史学和文学批评学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

文学审美性:就是主体从对形象本身的直觉中所获得的一种无功力的精神愉悦。

文学语言:
一、文学语言是内指性的。

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它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二、文学语言具有蕴含性。

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

三、文学语言是陌生化的。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它针对的“自动化”语言。

自动化语言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四、文学语言的个性化。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一、文学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文学文本的形象既是具体的又是感性的。

二、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不是生活本身。

1.是可以把不真实的细节升华为艺术真实。

2.是当客观真理与主观情感发生矛盾时,艺术的原理是牵理就情。

三、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文学形象是个别的,但又指向一般,具有深广的概括性,具有“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的艺术效果。

四、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间接的,它具有可感性。

文学形象就是意象,带走浓厚的主观性和情感性,有丰富而多面的内涵。

意蕴层是文学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性、意趣、意义、意味等。

要求文学文本在有限中体现无限,在个别中包含普遍。

一、历史意蕴层。

有的文学文本的形象就包含了一定的历史内容,有的文本的形象,虽然本身不含历史内容,但暗示了一定的历史内容。

二、审美意蕴层。

有些文学文本的意蕴比较单纯。

三、哲学意蕴层。

哲学是人对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思考与概括,意味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感知因素。

《红楼梦》的意蕴:1.以前所未有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应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2.悲剧性,简单点说是美的毁灭性悲剧。

真情的、多情的、自由的、民主的、有个性、有尊严的理想世界的毁灭的悲剧,是一切多情美好的东西不见容于世俗社会的悲剧。

3.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性的很深的感悟,一种哲理性的感悟、感兴、感叹。

它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生活的某种意味。

《围城》基本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总体结构却是象征的,有现代派味道的寓意小说。

三个蕴含层面:围城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甚至是诅咒;围城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影响概括。

诗的抒情性:抒情性是诗歌的基本特性。

诗是讲究韵律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体,需要特点是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

1.首先体现在对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

2.诗的
抒情性不应该是狭义理解。

对诗来说,抒情并不意味着情感毫无节制的宣泄。

相反,有成就的诗人都会通过不断提炼、升华自己的情感而使之获得更为普遍的审美意义。

3.诗歌对情感的表现需要丰富的想象来支撑,想象性成为诗的又一显著特征。

小说的叙事性:运用某种话语、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系列事件的过程。

其特征在于展示连续发展的、趣向一个有结局意义的系列事件。

叙事原则是接续与转换。

叙事顺序是叙事按照一定的秩序来建立事件之间的联系或关系,不仅可以安排叙事脉络,还能通过叙事关系的建立,赋予事件新的意义,体现了“逆向的因果关系”的叙事特征。

小说具有运用叙事话语相对完整地展示普通人物生活的特征。

小说的虚构性:虚构不等于虚假,文学艺术的虚构处于真实与虚假之间。

一方面,小说叙述的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并未实际发生;另一方面,小说叙述又并非和真实生活全然无关,真实生活是作家虚构世界的基础。

强调小说的虚构性为了说明小说叙事的可能性和自由性,强调小说可能世界的构建与描绘。

小说虚构性叙事的目的不在说明已知,而是发现未知,带领人们进入可能的世界。

文学批评的意义?1.对作品的评价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

评价的第一步是阐释性,通过分析作品的语言、形象去把握其内在的意蕴;第二步是反思性。

富于启发性的评价需要有开阔的视野。

好的文学批评是对文本寓意的一种发现甚至创造。

(优秀的文学批评往往能从具体的文学现象中发现某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现象)2.推动调节文学创作。

可以帮助作家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总结创作经验,提高创作水平。

3.引导读者的文学接受。

读者接受需要文学批评的引导,读者层次不同,不是每一个读者都能读懂作品。

4.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的突破、超越、丰富、和发张功能。

成熟的文学理论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学批评不断地接触文学创作实际,更加显得鲜活,为文学理论注入新活力。

文学与哲学:所谓哲学题材在文学创作中是较为罕见的,哲学是以高度概括化和抽象化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的,与文学以具体的感性形象表现人生完全不同。

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一种思维成果,必然会成为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社会意识形式的思想源泉。

哲学为文学理解人生和感悟人生提供了思路、思想和方法。

哲学思潮的演变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面貌,哲学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持久地决定着整个时代的文学风貌。

文学与宗教:宗教作为一种统治工具,对文学有消极的影响。

剥削阶级利用宗教对劳动人民进行精神压迫,渗透着宗教意识的文学作品也只是宣传教义的方式,这一类作品受宗教意识的支配,扩大了宗教的影响。

另一方面,宗教对文学发现有积极作用,宗教在文学文本构成和运思方式上的某种接近。

宗教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与文学的审美活动有着相似之处。

为什么要创作?创作的意义?
文学的体验性?
现代主义?
为什么文学批评有再创造性?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