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课复习方案

华中师范大学专业课复习方案专业课一:中外文学史中外文学史:华师的文学专业课数目很多,涉及面非常广,教材也十分庞杂,盲目复习,难以起手,必须要做到去粗取精,析出重点,而一般考生在初期复习中很难做到。
大纲给出的专业课参考书目包含以下:文学各专业:《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复试专业考试参考书目:文艺学:《文学批评原理》王先霈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张三夕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外国文学史》(上、下)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比较文学教程》胡亚敏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中国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影视文学:《电影媒介与艺术论》李显杰、修倜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硕士(语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复习经验指导由于这门课内容繁杂,涉及十几本书,很多同学感到无从下手,十分彷徨。
文学理论导引_王先霈_孙文宪_笔记整理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知识主线主题:什么是文学方法: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理论对于文学审美性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本节从梳理这个过程入手。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一)讨论:1、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感物说”、“模仿说”。
2、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史一种教化的手段:“实用说”3、重视主体和情感,突出个性、天才、想象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表现说”4、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客观说”(二)结论:以上文学观念存在某种共识,即各种文学观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
也就是说,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都开始越来越强调文学的特殊性,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于是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二、审美与文学(一)讨论1、从语言形式上来理解文学的审美性,忽视了文学审美性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2、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又以它的人文内涵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对象。
3、在美学上,把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称为审美关系,把由此获得的感受和认识,称为美感或审美意识。
4、所谓的美,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所谓的审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从人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
(二)结论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了文学在把握人生和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学是‘人学’”。
“文学是‘人学’”的第一层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管窥新时期文艺理论教材的三大亮点

管窥新时期文艺理论教材的三大亮点摘要:新时期文艺理论教材出现了一些显著的特色:其一,逐渐摆正意识形态、政治话语的影响,重视学科的自主性,侧重自身理论问题的研究,兼顾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
其二,重视东、西方文艺理论的个性差异,表现出寻求平等对话、融合双方优点、书写主体间性的理论文本的努力。
其三,表现出理论和实践并行,充分重视接受者思维、批评实践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把握这三大亮点,有助于文艺界洞察、呵护文学理论健康的走势,做到与时俱进,增强学科活力。
关键词:文学理论;学科自主;主体间性;可操作性一、摆正意识形态的影响,确立学科自主性,侧重文学自身规律的探索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是指政治权力上占统治地位的观念。
解放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中国的影响还是局部的、有限的,其他域外文论,如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也有一定的影响。
解放后国内国际的话语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人主要向苏联学习,文艺理论主要是移植苏联的文论,毕达可夫、柯尔尊等苏联专家还应邀来华讲学。
他们的讲稿《文艺学引论》《文艺学概论》(分别于1958年195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以及季摩菲耶夫的《文学理论》基本以反映论和形象论为支点,对我国的教材影响很大。
苏联文艺学教材对中国文艺理论教材产生的最大影响是,“在文艺学教材中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的指导地位,努力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来解释文艺现象。
”由于浓厚的政治语境,文学理论在思想、内容、方法上带有庸俗社会学和教条主义的倾向。
比如:用政治批判代替文艺批评,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生硬地解释众多文艺现象。
在我国学习苏联的文论,结合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周扬指导下编写了两本统编教材。
一是以群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出版上册,1964年出版下册)。
一是蔡仪的《文学概论》,1963年已形成讨论稿,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文学从属于政治并为政治服务”等类似章节仍出现在这两本书中。
文学理论必读书目(最新全面)

文学理论必读书目(最新全面)《文学理论》阅读书目一,理论著作1.【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2.【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第一版.3.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第一版.4.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5.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6.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7.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8.袁行沛《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9.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1.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1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3.王国维《人间词话》.14.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5.弗吉尼亚·沃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16.康德:《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17.英伽登:《文学的艺术作品》,《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18.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19.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20.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21.佛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22.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23.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24.《文心雕龙》(梁·刘勰)二,精品教材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3.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4.王先沛主编《文学批评原理》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三,专业刊物1.文学评论2.文艺理论研究3.当代作家评论4.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文学批评导引》(第二版) 王先霈 胡亚敏 第六章

❖ 其次,文学语言的突出特征体现在文体构成的 各个层次上。
❖ 最后,这些文体层次,是就不同文学类型、不 同文学文本的文体特征加以归纳的产物,也是 就共通性的、原则性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方法加 以总结的结果,具体到不同文学类型,这些文 体构成层次的体现则有所不同。
二、文体构成层次及其分析
❖ 文学语言对语言常规的突破体现在文体构成 的各个层次上,这些层次主要包括语音、词 汇、句法、篇章、语义和语用等。
第六章
文体批评
本章导航
❖ 第一节 文体批评概述 ❖ 第二节 文体观与文体批评模式 ❖ 第三节 文体学批评的操作方法 ❖ 第四节 文体批评的特色及局限 ❖ 本章小结
第一节 文体批评概述
❖ 一、中国古代文体批评 ❖ 二、中国现代文体批评的兴起及发展 ❖ 三、西方古代文体批评 ❖ 四、西方现代文体学批评的兴起与发展
❖ (四)戏剧文体及其分析
❖ 戏剧(戏曲)有两种存在方式,即文本方式和 舞台方式。
❖ (四)散文文体及其分析 ❖ 分析散文文体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 (1)写作意图和对象 ❖ (2)立论方法 ❖ (3)篇章的组织和结构 ❖ (4)段落的过渡与拓展 ❖ (5)句型的选择与运用
❖ (6)词汇的分析与比较 ❖ (7)语言的逻辑与表达 ❖ (8)语气与态度 ❖ (9)文体与修辞 ❖ (10)节奏与韵律 ❖ (11)引语、暗指与典故,等等。
方法加以分析。
一、中国古代文体批评
❖ 文体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大约产生于20世 纪初,但相关的文体学研究在中外文学理 论批评史上则源远流长。
❖ 一、中国古代文体批评
❖ 中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不同文学体式要 求不同的语言风格,对体裁语体或体裁文体 作出了系统的论述,同时也注意到不同作家 的语言风格。
文学理论(关键词)

1、文学活动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此观点,具体指作品、作者、读者和世界四个要素。
更好地展示了四要素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3、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和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共同性质,即是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则是指文学不仅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而且尤其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即是文学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一般性的特点。
一方面它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和紧密的,而是间接的和有距离的。
其次,文学虽然属于意识形态,但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它以其特殊的审美性质而保持相当的独立自主性。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审美始终是与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渗透的。
审美的无功利,意象一直觉和评价性质往往遭遇来自意识形态性质的功利、概念一推理和认识等性质的挑战或抵抗。
可以说,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既是非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既是意象一直觉的,也是概念一推理的;既是评价的,也是认识的。
就两者关系而言,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根本性的,它制约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即共性制约着个性;同时,文学的审美意识性质使得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以特殊的审美风貌显示出来,即个性显示了共性。
4、“模仿说”: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说。
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一样都是模仿者,模仿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第二种是根据神话传说,第三种(最好的方式)“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课程名称:文学概论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开课教研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文学概论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任务:文学概论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知识,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提高欣赏、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为进一步探讨文学理论的有关问题、学好其他的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作为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文学理论基础,文学概论将中西方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用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它的主要特点是抽象性、广博性和对实践的依赖性。
因此设置的主要教学环节有课堂讲授、文学文本评析、课堂讨论等。
以课堂讲授为主,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确概念,领会原理,掌握体系,学会抽象思维,注重分析与应用。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文学的性质和特征;认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及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基本问题。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感物说、诗言志和诗缘情、模仿说、文学的主体性、艺术真实、文学的审美性及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的审美性及语言艺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审美是文学的根本特征。
4.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一、文学源于生活二、文学高于生活三、文学的主体性四、艺术真实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二、文学是人学三、文学的审美性与对象化第三节语言的艺术一、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二、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三、语言艺术的特点第二章文学形象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言、象、意三者的关系及文学形象的特点、类型。
文艺学

21)阅读与写作
2 文艺理论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童庆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南帆主编,浙江文艺出 社
(01)文艺理论; (02) 文艺美学; (03)西方 文论 中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 (618)作文(A)大作文:2000字左右记叙文。小作文:1000 汉语) 字左右议论文。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语言理论) (847)文学基础(A)(含文艺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 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包括美学、中西方文论、作家作 品、文学史) 孙文宪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47文学基础(A): 霈、孙文宪,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一卷本),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 社; )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 )章培恒、骆玉明,复旦大学出版社 版社(1998);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北京大学出 》(上中下编)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版社(1998); 》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下册)王庆生,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册)聂珍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郑克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胡亚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汪国胜,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 版)邢福义、吴振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上海文艺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文学(literature):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模仿(imitation):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者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艺术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
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而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以称之为文学形象。
意象(image):作为一种文学形象的类型,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中的基本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在意象的创造上,中国强调情景结合,即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用实在的景物去表现内在的心理感受。
而西方文论则倾向于把意象理解为一种主观经验的直接显现。
语象(verbal icon):语象本是符号语义学的术语,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家维姆萨特主张用这个术语取代文学形象或意象,以避免形象概念所引起的种种混乱。
维姆萨特认为,文学形象并不都是诉诸于视觉或其他感官的,而是更多地和语言的用法有关,因此用语象更切合文学实际。
本书所说的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作为语言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要求接受者必须在理解语言的前提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通过想象感知和把握文学形象。
结构(structure):结构是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
话语(discourse):话语是指在言语活动中所形成的语言单位,其特点在于将特定的文化知识转化成语言形式,以其意识形态内涵成为对人们的思想交流具有支配和规范作用的文化代码。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话语不是一般的符号,而是具有符规性质和编码功能的符号(code)。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互文性又译为“文本间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互文性的提出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神深化了人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文学文本与文学种类文本(text):也被译作“本文”,它的本义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再现代批评理论语境中,文本泛指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
这种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
体裁:指文本明显可辨的种类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于审视生活的角度、塑造形象的方式、语言表现的形态、体制篇幅的规模等方面。
体裁对作者的写作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同时也制约着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意蕴:文学文本的意蕴即蕴涵于文本现象层的意义,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诗歌: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体。
诗歌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
意象:(诗歌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意象即为表达某种意念或意蕴,使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
“意象”即为表意之象、寓意之象、见意之象。
西方文论把意象视为诗人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后的产物。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或术语。
小说(novel):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
叙事性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散文:以抒发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学体裁。
剧本:为戏剧表演提供的一种文学脚本,属于戏剧艺术的文学成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剧本其实只是一种半成品,需要通过戏剧表演才能最后完成。
作为文学体裁,剧本的特征均取决于戏剧舞台表演的规定。
“三一律”: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结构原则。
规定戏剧的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成一致,即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内完成。
这个规定曾经长期影响欧洲戏剧文学的创作。
戏剧冲突(conflict of dramaturgy):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
戏剧情境(situation of play):孕育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
戏剧情境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的时空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事件的具体情况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文学的形态类型文学思潮(literary current):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思潮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探索和建构与时代变迁相适应的审美范式是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
一种特定的文学思潮必定有其特定的文学观念,这种文学观念和与之相应的审美理想、创作追求、理论构架乃至批评模式,共同构成了引导文学潮流走向的思想基础,从而对一个时期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活动,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西方学者因此重用文学运动(literary movement)来指称思潮现象,强调“思潮”对于某个“阶段”、某个“时期”文学活动影响的广泛性和持久性。
文学流派: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现实主义(realism):一般来说,人们经常在三种意义上使用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其一是指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是一个与特定时期相关的概念,指发生在文学史上某个时期的思潮、运动或流派。
现实主义的另一个含义是指一种审美理想或文学精神,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尤为强调文学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参与,这个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具有相当宽泛的包容性,它实际上包括了一切严肃对待现实人生的文学。
现实主义的第三种含义是指文学的一种表现形态或形态类型,其特点是以生活固有的样子来建构艺术世界,把文学是为现实生活的再现。
作为表现形态的现实主义是一个文学类型学的概念,现实主义是文学表现的基本形态之一。
作为文学的基本类型之一,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
典型(type):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的简称。
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
典型化: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概括的基本方式。
即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经过艺术加工,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既是个别的,又因为体现了同类现象共有的特点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自然主义(naturalism):以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观察和表现人生的一种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
自然主义强调要从生理的、遗传的角度来理解和表现社会人生,人物塑造要表现他的气质而非性格,以科学实验的方式观察生活和描绘细节,只表现生活现象是“怎样”的而不是去追问“为什么”的原因等,自然主义的形成深受实证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遗传学的影响。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如高尔基所说,“浪漫主义是一种情绪,它其实复杂地而且始终多少模糊地反映出笼罩着过渡时代社会的一切感觉和情绪的色彩,可是,它的基调是:对新鲜事物的期待、在新事物面前的惶惑、渴望认识新事物的那种烦躁不安的神经质的向往。
”现代主义(modernism):一般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衰落于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和超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或文学现象。
作为现代工业社会和垄断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产物,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动荡不安的20世纪西方社会的思想、心里和生活。
作为一种文学的表现类型,现代主义文学显示了和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面孔。
从整体上看,现代主义文学以变形、荒诞的艺术形式表现了悲观厌世的情调,具有重主观、强调非理性的“向内转”的特征。
象征(symbol):一种艺术手法,其最一般的含义“就是‘某一事物代表、表示别的事物’”。
按照韦勒克的解释,“在文学理论上,这一术语较为确当的含义应该是,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求给予充分的注意”;劳・彼林说,“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的”。
象征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它是通过暗示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的。
第四章文学创作“诗灵神授”说:古希腊的柏拉图把创作视为神灵附体于诗人的结果,诗人被视为神的喉舌或是代言人。
柏拉图认为,诗人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
诗人对于他们所写的那些题材,说出那样多的优美辞句,并非凭借技艺的规矩,而是依诗神的驱遣。
按照这种说法,诗人不过是一个载体,诗歌创作实际上被解释成神的而不是人的创造。
对象化:“对象化”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最初由黑格尔提出,他用这个术语来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结果。
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对象化”的唯心主义含义,揭示了社会实践才是主、客体关系变化的基础。
文学创作的对象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指作家以体验的方式感受生活,将世界作为人的对象性的存在来把握,使外在于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主体感觉经验中的对象。
使生活对象不仅是一个主体之外的认识对象,而且因为作家的感同身受,成为主体化、情感化和个性化了的对象。
只有在作家与自己的对象结成这种对象关系时,他才能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