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合集下载

[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5篇

[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5篇

[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5篇论中国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一):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活了十八年,对中国还是比较了解的。

当读了《论中国》之后,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中国,与我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

基辛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对于中国的了解和接触不必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少。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劳。

多亏基辛格,让中美双方搭建了友谊交流之桥。

多亏基辛格,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在十多年间,我对中国的认识都是透过生活得来,却并没有深入探究自己的祖国。

以前,我也好奇中国为什么是共产党执政,弄不清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明白中国终将向何方发展。

但是,这些突发奇想只是奇想,我并没有更进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后潜藏着怎样的缘由。

许多问题在历史课本上,在人们饭后闲谈中,在电视节目的讲授里略有解说,只是不够具体完备,且带有很多主观色彩。

基辛格的《论中国》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和价值内核。

在史实方面,基辛格是很负责的,冷静客观陈述了中国的历史,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还包括鲜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历史真相。

比如,看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两国关系复杂多变相生相杀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

再比如,对于美国出兵朝鲜,我也不再天真认为那是所谓的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这实质上就是二战后全球两大正营的较量和角逐。

《论中国》的重点,自然在一个“论”字。

透过漫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基辛格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了中国的社会模型,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清晰的中国面貌。

在整本书的论证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对于中国建国后六十年建设进程的解读。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疑让人难以看清,基辛格透过独到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由浅及深探讨了中国的转型过程,客观评价了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论证了中国在今后的世界中将成为一支独立的强大的力量。

「论中国」读后感 心得体会篇

「论中国」读后感 心得体会篇

「论中国」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作者:亨利·基辛格《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

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论中国」读后感心得体会第(1)篇还真是价值观不同,从时间上看中国和美国交集并不多,中国做了多年老大,都不怎么知道美国,结果美国突然变老大了,真理在炮弹射程范围内,自然是有摩擦。

可惜中国人太自尊,太倔强,他不听你的。

他又太大,你不能指望打他一顿解决问题。

他还勤奋努力,兢兢业业,也不干啥出格的事,你能怎么办。

特朗普着急了,我感觉很好笑。

就像英雄联盟,很大的优势非要浪,结果给翻盘了。

贼尴尬,以前美国人很幽默的,我们利用发展中国家帽子占点人家占便宜,也不太在意。

反正也听话。

后面不行了,现在撕破脸,5G华为不让进去。

像极了小孩子说这是我家,你不许进来。

体面是需要实力的,实力不够只能撒泼打滚。

原来美国人真有普世价值观。

还这么固执,也挺有意思的。

领导不好当,要演戏给国民,自己一冲动,外交就GG。

有些理解国家领导人当时的做法,人都长在特殊环境中,你的环境塑造了你,决定了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屈辱怕了,动荡怕了,穷怕了。

怕了就容易极端。

权力的行成很神奇,国家的较量很扯淡。

苏联说垮就垮,美国说打就打,满世界乱打绿苍蝇,觉得自己匡扶正义,尽职尽责。

回头一看,等级差没了,亏了好几波兵线,少了很多经验。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论中国》是一本令人震撼的著作,从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辉煌与复兴。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解读。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中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首先,本书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作者清晰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这些都是中国作为一个伟大国家的重要支撑。

我在读书过程中,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感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幸运。

同时,我也体会到了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应该珍惜并传承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接着,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的现实状况,提出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作者指出,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中国需要面对产业升级、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对此,我深有感触。

作为一个国家,中国的快速崛起是不可否认的,但也面临着许多困扰和挑战。

这让我更加明白,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奉献,每个人都应该为中国的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外,本书还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强调了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性,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全球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责任。

我从中明白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是促进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为中国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为推动世界的繁荣与和平贡献力量。

通过阅读《论中国》,我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本书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它告诉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份和文化,为祖国的繁荣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紧密相连,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为推动全球的发展与和平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阅读《论中国》让我对中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的剖析,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作为一个伟大国家的辉煌与复兴。

基辛格论中 国读后感

基辛格论中 国读后感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最近读了基辛格的《论中国》,感触还挺多的。

基辛格这老爷子,那可是个厉害人物。

他对中国的观察和分析,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咱们国家的发展和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

书里讲了好多关于中国历史、文化还有外交方面的事儿。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提到中国的那种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坚韧的耐力。

就拿咱们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来说吧。

以前,我老家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子里。

那时候,村里的路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的。

村里的房子也大多是破旧的土坯房,看上去摇摇欲坠。

可慢慢地,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先是政府说要修路,于是来了一群工人,带着各种机器设备,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那段时间,村里整天都是机器的轰鸣声和人们的吆喝声,热闹得不行。

新路修好的时候,大家都高兴坏了,孩子们在路上跑来跑去,大人们脸上也洋溢着笑容。

但这只是个开始。

接着,又有新的政策下来,说是要发展农业产业。

村里开始组织大家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

一开始,好多人心里都没底,担心这新玩意儿能不能行。

我记得隔壁的王大爷,他一辈子都按照老法子种地,对这些新东西特别抵触。

他总说:“咱祖祖辈辈都这么种,能有啥问题?” 可村里的干部一次次上门给他做工作,给他讲新技术的好处。

后来,王大爷终于心动了,试着种了几亩新的作物。

没想到,那一年的收成特别好,卖的价钱也高。

从那以后,王大爷逢人就说新技术好。

再后来,村里开始搞起了电商。

年轻人在网上把村里的农产品卖出去,生意越来越好。

以前那些只能在村里烂掉的水果、蔬菜,现在都能卖到全国各地。

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发展的力量。

就像基辛格说的,中国有着长远的规划和坚定的执行能力。

政府制定了目标,然后一步步去实现,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不放弃。

想想看,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跑,觉得外面的世界才有机会。

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来了,他们带着新的想法和技术,让村子变得越来越好。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中国基辛格》是一本描写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在中国的经历和对中国的看法的书籍。

基辛格以其独到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外交经验,对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际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基辛格这位外交家的卓越智慧和见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基辛格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在书中,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还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指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和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基辛格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赞美和理解,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更加尊重和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次,基辛格对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他指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和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他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基辛格对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分析,我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看好中国的未来发展。

最后,基辛格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和国际关系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他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他还指出中国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和合作的国际秩序。

通过基辛格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展望和思考,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和国际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期待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基辛格》,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际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基辛格这位外交家的卓越智慧和见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增进了我对中国的了解,也开拓了我的国际视野,让我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也更加看好中国的未来发展。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一、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其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

无论是由字而来的汉字,还是由卜辞而起的卜筮,都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读一些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书籍,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的独特之处。

中国的历史悠久,在不同的朝代,国家的制度和文化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演变。

例如,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繁荣、唐朝的开放以及宋朝的文化繁盛等,每个时代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二、旅行带来的视角转变阅读关于中国的书籍,也让我对中国的地理、风俗和风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中国的地域广阔,山川秀美,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例如,我了解到了世界上最长的河流——长江以及壮丽的黄山,这些令人称道的自然景观让我充满了向往之情。

同时,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间文化也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色之一。

如春节的庙会和舞龙舞狮表演,中秋节的赏月和吃月饼等,这些节日活动丰富多彩,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阅读,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三、中国的发展和变化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变革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

我通过阅读了解到中国在科技、经济、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高铁网络和移动支付系统等技术应用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在加强环境保护、减贫等方面积极努力。

中国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些举措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并且对中国的领导能力和全球影响力感到钦佩。

四、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阅读关于中国的书籍,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促进相互了解,还可以推动和平共处和互利合作。

作为读者,我相信通过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中国》是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客观的视角,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外交等方面。

作为一名外交家,基辛格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理解,他的著作不仅仅是一部外交著作,更是一部对中国的深刻解读和理解。

在阅读了《中国》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基辛格在《中国》一书中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外交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白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同时,基辛格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介绍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介绍,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尊重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次,基辛格在《中国》一书中对中国的现代政治和外交政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外开放、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通过这部书,我对中国的现代政治和外交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面临的挑战。

同时,基辛格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中国现代政治和外交政策的介绍,我对中国的现实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关注和理解中国的发展。

最后,基辛格在《中国》一书中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乐观的预测,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通过这部书,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白了中国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同时,基辛格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期待和关注中国的未来发展。

总之,《中国》这部书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外交等方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关注和期待中国的未来发展。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基⾟格《论中国》读后感--中国⽂化的独特性从《论中国》中看中国⽂化的独特性《论中国》是基⾟格先⽣晚年的⼀本巨作,本书对中国近2500年来的的外交和对外政策进⾏了解读,基⾟格先⽣站在⼀个外国⼈的⾓度给我们深刻的诠释了中国外交⽂化的变迁过程,同时也较为深刻地解读了中国的独特⽂化。

全书⽂笔流畅,记叙⽣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

我有幸能够借着这次机会拜读了基⾟格先⽣的⼒作,同时也得到了许多教诲,特别是在中国⽂化独特性这⼀⽅⾯收获颇多。

所以我也想分享⼀下我的阅读体会,从⽽能够更加好的理解《论中国》的⽂化内涵。

在本书的第⼀章,基⾟格先⽣就以⽣动⽂笔记叙了中国⽂化的独特性,这⾥之所以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强调,我认为这是为了给后⾯写中国近代的外交埋下伏笔。

第⼀章分了五个⼩节,第⼀节是总评,以后各节的主题分别是中国的强盛、儒家学说、国际关系观念、中国⼈的实⼒政策和《孙⼦兵法》。

在第⼀节中,作者阐述了⼀个观点,他认为中国⽂化难寻源头。

其实刚看到这观点的时候,我是⾮常的奇怪,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我们总可以把我们中国的⽂化现象追溯到孔⼦以及和他差不多时代的思想⼤儒⾝上,但是当我们接着向下阅读时,就会惊讶的发现,其实孔夫⼦也说⾃⼰的思想并不是⾃⼰创造的,⽽是在他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他只是想重振⼤同观念。

另外,⼀位欧洲的传教⼠、旅⾏家也在他的⽇记中有相同的论述。

由此可见,中国⼈认为⾃⼰的⽂化是⼀种永恒的⾃然现象是不⽆道理的。

这种思想就决定了中国古⼈认为历史是衰弱与复兴的循环,或者⽤⼀句更加经典的话说: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西⽅⼈与中国⼈的历史观⼤相庭径,他们认为,历史是⾛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

我觉得古⼈的历史观也许在冥冥中注定了悲剧的发⽣。

理解了这层意思,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在200年前,为什么当中国的统治者们看到马嘎尔尼使团访问中国时带来的西⽅先进的科学⽂化成果时表现得毫⽆兴趣。

历史的车轮冷酷地从中华⼤地上碾过,当我们再次回顾那段历史时,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化是没有绝对优秀的,⼀个民族要想永久的屹⽴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她必须时时刻刻吸收更加优秀的⽂化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中国》中看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论中国》是基辛格先生晚年的一本巨作,本书对中国近2500年来的的外交和对外政策进行了解读,基辛格先生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给我们深刻的诠释了中国外交文化的变迁过程,同时也较为深刻地解读了中国的独特文化。

全书文笔流畅,记叙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

我有幸能够借着这次机会拜读了基辛格先生的力作,同时也得到了许多教诲,特别是在中国文化独特性这一方面收获颇多。

所以我也想分享一下我的阅读体会,从而能够更加好的理解《论中国》的文化内涵。

在本书的第一章,基辛格先生就以生动文笔记叙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里之所以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强调,我认为这是为了给后面写中国近代的外交埋下伏笔。

第一章分了五个小节,第一节是总评,以后各节的主题分别是中国的强盛、儒家学说、国际关系观念、中国人的实力政策和《孙子兵法》。

在第一节中,作者阐述了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国文化难寻源头。

其实刚看到这观点的时候,我是非常的奇怪,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我们总可以把我们中国的文化现象追溯到孔子以及和他差不多时代的思想大儒身上,但是当我们接着向下阅读时,就会惊讶的发现,其实孔夫子也说自己的思想并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在他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他只是想重振大同观念。

另外,一位欧洲的传教士、旅行家也在他的日记中有相同的论述。

由此可见,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是不无道理的。

这种思想就决定了中国古人认为历史是衰弱与复兴的循环,或者用一句更加经典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而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历史观大相庭径,他们认为,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

我觉得古人的历史观也许在冥冥中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理解了这层意思,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在200年前,为什么当中国的统治者们看到马嘎尔尼使团访问中国时带来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时表现得毫无兴趣。

历史的车轮冷酷地从中华大地上碾过,当我们再次回顾那段历史时,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文化是没有绝对优秀的,一个民族要想永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她必须时时刻刻吸收更加优秀的文化成果。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确实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的前列。

基辛格先生在书中第一章中就着重描绘了中国古代的强
盛。

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她逐渐将四邻吸引过来,形成一批不同程度上受中华文明影响的社会。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不逊于西欧诸国、印度和阿拉伯国家,而且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此之外,中国的人口,疆土面积、生产力也远远超过欧洲,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基于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外交是一种不平等的外交。

在中国官方记载中,外国到中国觐见皇帝不是为了谈判或谈国事,而是前来领受圣上的教化,使者奉上贡品表明他们对皇帝俯首称臣。

而中国派遣的使者不是外交官,而是来自天朝的御史。

所以中国古代对待外国的政策通常选择防御。

这种政策的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修建长城和以夷制夷。

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而以夷制夷的策略这是为了分散蛮夷的实力,从而达到驾驭蛮夷的目的。

以夷制夷在中国历来已久,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一位官员提出用五饵之策控制蛮夷,而到19世纪大批欧洲国家抵达中国时,中国官员的策略与前朝官员如出一辙:以夷制夷。

基辛格先生认为,以夷制夷的策略是相当成功的,它利用敌国之间利益使敌国之间相互斗争,从而使本国获利。

虽然中国近代在战争上输得一塌糊涂,但是晚清在受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击之下仍喘延了70年之久,那么这不可以不说是中国的外交策略发挥了作用。

所以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省视李鸿章当初的“卖国”行为,我们也许应该承认他为防止中国被西方强敌完全吞食而做的不懈努力。

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有效的维护了封建统治,它让人们积极入世,通过个人的修养拯救这个社会。

基辛格先生认为,中国人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世俗的,它不同于宗教宣扬人死后还有来生,它要求每个人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它更强调的是人活在现世的作用,而不是什么来世的救赎。

儒家学说中“君子以自强不息”,“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许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基辛格先生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饶,坚韧无比的民族,我认为这与儒家学说中自强的思想密不可分。

中国人没有像西方或印度一样拥有传统意义上的宗教,这也说明中国人在关键时刻,相信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另外,儒家学说也维护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它强调人应该安守本分。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中国人更加恪守传统。

中国的实力政策与《孙子兵法》浑然相成。

基辛格先生说:“中国人是实力政策的出色实践者,其战略思想与西方流行的战略与外交政策截然不同。

”西方人崇尚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

而中国的理念强调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积相对优势。

基辛格先生认为:中西方这一差异反映在两种文明流行的棋类上。

中国人
发明了围棋,围棋的下法以战略包围为主。

双方最后的输赢往往是微弱的优势。

而西方的国际象棋目标就是全胜,目的就是把对方将死。

孙子与西方战略家的根本区别在于,孙子强调心理和政治因素,而不是只谈军事,在孙子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佳上策。

《孙子兵法》中有一个概念叫“势”,在西方却没有类似的概念。

在军事上,“势”是指战略发展趋势和演变形式中蕴含的“潜能”,即“各种因素之特定组合及其发展趋势中蕴含的巨大能量。

在孙子看来,决定战争的胜负就是要看这个”势“存不存在,不存在则需要耐心的等待,一旦“势”出现了,那就好像犹如从山顶上滚下来的石头,高坡上落下的瀑布,其能量巨大,势不可挡!中国的统治者认识到,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过分强调对具体事件的完全驾驭有可能会打乱大同世界的平衡。

所以中国的圣贤都赞成人应该顺应自然。

黑格尔说,中国人视海洋如沙漠,从未想过要在海外建立殖民地。

陆地把人束缚在数不清的依附关系上,这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是狭隘的,因而中国与海洋历史的发展失之交臂。

实际上,我觉得黑格尔此言差矣,与西方人不同的是,中国人讲究顺天应人,自得其乐。

而所谓的西方人海外探险并不是什么视野开阔,而是欲望驱使。

一种是海盗式的掠夺欲望,另一种是宗教式的精神征服欲望。

基辛格先生的《论中国》精神内涵绝不仅如此,我也只能“盲人摸象”般的窥探全书,仅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一章去发表一些浅陋的看法,而且说的东西又是肤浅易懂的,所以我觉得各位看官还是应该抓住这次机会,找来基辛格先生的原著,细细品味书中的真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