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关系

合集下载

机构养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受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影响

机构养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受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影响

从南通 市阳光 老年公寓 1 0 0 0多位 6 0 — 9 9岁的人住老年人 中随机分层抽取 4 2 0 人 ,共发放问卷 4 2 0份 ,回收 4 2 0 份 ,收回率 1 0 0 %。经过筛查 ,有效 问卷
4 0 0份 ,有效率 9 5 . 2 4 %。其 中女性 2 1 2人 ( 6 0 . 8 5 ±9 . 0 0 7 ), 男性 1 8 8 人 ( 6 3 . 3 6 ± 9 . 2 3 1 ) , 具体分布情况见表槲 。 被试对 象排 除标准 :1 . 告知研究 目的不愿意参 与者 ;2 . 语言沟通有 困难者 ;
摘要 目的 为 了在老龄化加速的社会 背景 下,探 讨机 构养老老年人主观 幸福感的现状及特 点,其 与社 会支持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 系,以及与人 口学变量的 关 系,以此 来寻找提 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路径 。 方 法:从 南通 市阳光老年公寓入住老年人 中随机分层抽取 4 2 0 人 ,共发放 问卷 4 2 0 份 ,回收 4 2 0 份 ,收 回率 1 0 0 %。经过 筛查 ,有效问卷 4 0 0 份 ,有效 率 9 5 . 2 4 %。 其 中女性 2 1 2 人 ( 6 0 . 8 5 ±9 . 0 0 7 ) , 男性 1 8 8 人( 6 3 . 3 6 ± 9 . 2 3 1 ) 。通过 问卷进行调研 ,数据全部 录入计算机 ,建立 E x c e l 数据库 , 采用S P S S I 6 . 0 软件, 所得数据用 X ± 表
验科 ,标本交接登记本也要 ,即对容器 的内面和标本架 浸泡擦 拭。 2 . 2 做好收取标本时 的管理 检验标 本包括病人的血液 、 体液 、 分泌物和排泄物 , 勤务人员在收取标本时 ,
每一个环节都做好 消毒处理 ,减 少细菌传播 的机会。 2 . 4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各科室成立 由护士长 、护理小组长组成 的感染 管理 小组 ,责任到人 ,明确 分工 , 使全体医护人员树立 “ 安全第 一”的意识 , 严格规 范工作 流程 ,把好 环节关 ,人人做好职业防护 ,重视医院感 染防护措施的实施 , 保 障人人有健 康的身体 ,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老年人社会参与与主观幸福感

老年人社会参与与主观幸福感

老年人社会参与与主观幸福感作者:李少欣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3期(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摘要】社会参与是健康老龄化的基本要素。

本文主要综述了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内涵、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老年社会参与理论,以及社会参与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方面主要涉及两大领域——消极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本文即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探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对其生活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社会参与一、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定义和评估国外学者通常从四种角度界定社会参与。

一是介入角度,即社会参与是人们介入各种社会活动和团体的程度,是一种多维建构的由正式与非正式社会角色共同组成的活动角度。

二是资源角度,即社会参与是一种对个人资源在社会层面上的分亨。

第三种角度来自谢布鲁克大学医学系老年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他们认为个体目前参与的活动和扮演的社会角色就是一种社会参与。

除了社会活动,还包含其他诸如吃饭、洗澡、运动和沟通等。

第四种角度认为在社会的导向下,与他人分享资源的行为是一种社会参与。

随着“老有所为”概念提出,国内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他们通常从“奉献”的这一角度界定社会参与,研究的方向由最先的最大化利用资源逐渐转向了人本主义价值方向。

早期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研究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老年资源。

我国乌仔沧萍教授指出“老有所为”是“老年人自愿参与社会发展,为社会所做的力所能及的有益贡献”。

目前对于老年人社会参与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本研究认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应当是指老年人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利益或需求,通过合法途径参与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与其它社会成员、社区和社会产生联系和互动的过程,因此,本研究界定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经济活动、休闲娱乐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政治参与活动、教育文化活动以及宗教活动。

二、老年主观幸福感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状况反映的是老年人群体的一种精神状态,是老年人根据自定的某些标准对于自身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性评价。

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关系

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关系

据 外 在社会 环境 的要 求 , 调整 自身 的 心理 和 行 为 方
式, 最后 达 到 内在 的 和谐平衡 , 以及个体 与外 在社 会 环 境 的和谐 平衡 l 。 3 , 从 具体 内容 看 , 年人社 会适 应包 括 四大方 面 : 老 1基 本生 活适应 , 老 年人 在 现 实 的社 会 生 活 中 能 ) 即 够 自理 、 活 的程 度 ; ) 际关 系适 应 , 存 2人 即老 年人 能 够 与他人 沟通 、 流及建 立 良好关 系 的程度 ;) 交 3 精神 文 化适应 , 即老年人 能够 顺应 变化 中的思想 、 观念及 各 种文化 现象 的程度 ; ) 人发 展适应 , 4个 即老年 人在 现 实社会 生 活 中能 够 发 挥 自身 潜 能 、 展 自我 价 值 扩 的程度 [ 。 国内外 已经有许 多 关于老 年人 主观 幸福感 影 响
用达 成协调 关 系的过 程 以及这 种协调 关 系呈现 的状
1 前 言
态 ’ 。对 不 同 个 体 来 说 , 会 适 应 不 是 “ ” 3j 4 社 是 与
“ ” 非 的问题 , 即适 应还 是不适 应 的问题 , 而是 适应 程
规模 巨大 、 展迅 猛 的人 口老 龄化 进 程 给 经 济 发
尚不 发达 、 社会 保 障体 系 还 不 完 善 的 中 国带 来 了愈
生活 做 出满意 判断 的程 度 ; 后者 是 指 个 体 生 活 中 的 情感 体验 , 括积 极情 感 (oiv f co,A) 消 包 Psi Af tn P 和 te e i
极情 感 ( eav f tn N 两 方 面 。主 观 幸福 感 N gteA e i , A) i f co
设定 的标 准对 其生 活质 量所作 的整体评 价 。许 多研

老年人个体因素、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老年人个体因素、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老年人个体因素、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庞宝华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
【年(卷),期】2016(036)016
【摘要】目的:探讨陕北地区老年人的个体因素、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主观幸福感量表( PGC)和个体情况调查问卷对陕北地区717名老年人进行入户调查。

结果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城乡地区、患慢性病状况、家庭关系、婚姻状况、劳动或工作状况、月收入有关(P<0.05);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332,P=0.000)。

结论全社会应积极关注老年人群,应根据不同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总页数】2页(P4073-4074)
【作者】庞宝华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陕西延安 7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61.7
【相关文献】
1.农村老年人人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J], 吉海霞
2.农村老年人人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J], 吉海霞;
3.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基于精神健康因素的多重中介效应
[J], 翟绍果;王健荣
4.老年人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J], 姚若松;韩红静;王卫东;蒋海鹰
5.延安市老年人孤独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J], 高雨薇;符永川;韩雅馨;余培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年人社交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老年人社交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老年人社交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老年人的社交网络、社会支持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社交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界定了老年人、社交网络、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并梳理了相关理论和文献,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究了老年人社交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和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

社交网络作为老年人获取社会支持的重要渠道,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还能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质性支持等,从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社会支持也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在面对生活压力和困境时,社会支持能够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本文还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和教育程度的老年人在社交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上的差异性。

文章还探讨了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因素,如家庭关系、经济状况等。

本文总结了研究发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旨在帮助老年人建立更加紧密的社交网络、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也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制定老年人福利政策、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近年来,社交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在老年人群中受到了广泛的研究。

社交网络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的各种联系和互动,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老年人在社交网络中的积极参与能够带来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例如,与亲朋好友保持密切联系,参与社区活动等都有助于老年人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老年人社会支持_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_吴捷

老年人社会支持_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_吴捷

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吴 捷(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摘 要 选取天津市379名老年人,采用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 、 社会支持量表 和 情绪-社会孤独问卷 进行调查,以探讨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结果表明,不同工作状况的老年人在社会支持、孤独感及主观幸福感上均呈显著差异;不同社会支持水平老年人的孤独感、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差异;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间相关显著。

关键词:老年 社会支持 孤独感 主观幸福感1 引言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群体是最值得全社会尊重也是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群体之一,关注老年人生活质量也就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其中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 ell-being,SW B)是反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价,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包括感觉到积极情绪的出现和消极情绪的消失。

它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是彼此独立的并且都与主观幸福感相关[1,2]。

众多因素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其中社会支持、工作状况分别成为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具有良好社会支持、退休后仍继续从事社会工作的老人其主观幸福感的水平较高[3,4]。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互动关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支持与帮助,它是主要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或组织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援助和直接服务,它独立于个体的感受;另一种是主观的,即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是指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5,6]。

有关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的有主效果和缓冲器两种假设模型,主效果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无论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如何,只要增加社会支持,必然导致个体健康状况的提高。

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体验。

农村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地区在经济、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资源,对于提升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支持通常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性支持和评价支持等,这些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社会支持的作用尤为重要。

农村老年人往往面临着健康问题和经济压力,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医疗和经济援助。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老年人可能面临孤独和社会隔离的问题,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慰藉和社交机会。

社会支持还可以增强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影响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因素。

通过深入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需求,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以促进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和心理健康发展。

1. 介绍研究背景: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关注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加剧。

这一社会现象不仅对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和积极情感体验,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他们面临着身体机能下降、社会角色转变、家庭结构变化等多重压力,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

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日益受到。主观 幸福感作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 此,本次演示旨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 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二、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与感受,受到个体、家庭、 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主观幸福感的 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已有研究表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主要与经济状况、 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子女关怀等因素有关。此外, SEM在心理学、社会学等领 域的应用逐渐得到重视,为探究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提供了有效工具。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SEM模型探讨了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和子女关怀均对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 极影响,其中健康状况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增 加社会支持及优化子女关怀方式可能有助于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样本选取的单一性、问卷调查的客观 性等,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和深度,为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实证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样本选自某城市的社区老年人。通过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得出以下结论:
1、个人因素对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身体健康状况的 影响最为显著。
2、环境因素对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具有中介效应,其中社区建设和社会 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效应,生活环境则通过其他因素产生间接影响。
2、在模型建立方面,可以考虑引入更多的统计建模技术和方法,如神经网 络、决策树等,以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解释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关系欧阳雪莲1,陈 勃2,罗照盛3(1.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昌330022;2.南昌大学社会学系,南昌330031;3.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昌330022)摘 要:该研究通过编制适应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问卷,探讨了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关系。

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人际交往适应性和角色转换适应性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生活自理适应性对积极情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但预测力不如人际交往适应性和角色转换适应性,而社会整体变化适应性对主观幸福感不存在预测的价值。

地区差异对老年人社会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结构预测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

关键词: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主观幸福感中图分类号:B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9)05-0091-061 前言规模巨大、发展迅猛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给经济尚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中国带来了愈益严重的压力。

怎样处理人口老龄化这一重大的社会难题也是全世界关注的一大焦点。

综合有关人士所提的种种观点可以看出,解决老龄问题的现有对策主要集中于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社区服务、养老模式以及政策法规等外在途径。

诚然,这些对策的提出对我国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

然而,除上述方面的对策外,指向于老龄问题解决的内在途径的研究也应受到必要的重视,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

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

许多研究已证实主观幸福感包含三个独立的维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认知维度。

研究者也习惯把主观幸福感这三个维度分为生活满意度(Satis faction With Life,SW L)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P ositive A ffection,PA)和消极情感(Negative A ffection,NA)两方面。

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1,2]。

所谓社会适应,是个体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以及这种协调关系呈现的状态[3,4]。

对不同个体来说,社会适应不是“是”与“非”的问题,即适应还是不适应的问题,而是适应程度的差异问题。

对老年个体而言,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程度如何往往通过自我内部的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平衡程度来判断。

譬如,从外在线索来看,家境贫寒的老人可能比家境富足的老人在社会适应水平上要低,然而,现实中有可能出现家境贫寒的老人比家境富足的老人生活得更加怡然自得。

这是因为前者在自我内部的生理与心理各成份之间更趋于和谐平衡。

概括而言,老年人社会适应就是老年个体根据外在社会环境的要求,调整自身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最后达到内在的和谐平衡,以及个体与外在社会环境的和谐平衡[3,4]。

从具体内容看,老年人社会适应包括四大方面: 1)基本生活适应,即老年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自理、存活的程度;2)人际关系适应,即老年人能够与他人沟通、交流及建立良好关系的程度;3)精神文化适应,即老年人能够顺应变化中的思想、观念及各种文化现象的程度;4)个人发展适应,即老年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4]。

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关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5-9],国外关于老年人社会适应性的研究主要是关注某些特殊群体[10],国内也有许多关于社会适应性的研究[11,12],然而,关于老年人社会适应性的研究则极少[3,13]。

虽然国外有关于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之关系的研究[14],但未见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结构关系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被不少学者认作是人类老龄观的重大变革[15]。

积极老龄化战略的第29卷总第113期心理学探新PSY CH O LOGIC A L EXP LORATI ON2009年第5期基本内容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创造条件,以便老年人能更好地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变化。

可见,以社会适应为基点对老年人口问题进行探究与时代的要求相一致。

心理学、医学及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为测量老年个体的社会适应不良程度业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发了大量评估个体社会适应水平的工具[16]。

研究主要有3个目的:1)编制关于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问卷;2)在编制问卷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探讨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结构关系;3)分析性别、地区、年龄段变量是否对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结构关系存在调节效应,以便为不同群体老年人提供不同的关怀。

2 方法2.1 问卷编制关于老年人社会适应性的研究文献极少,这方面可用的问卷几乎没有。

另外,专门针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问卷有一些,但如果在这些问卷的基础上,对其记分方式进行改变,可能获得更细致的数据。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考虑,研究首先建构了适合老年人的相关问卷。

2.1.1 主观幸福感及老年人社会适应性结构假设根据已有研究成果,主观幸福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生活满意感(SW L)、积极情感(PA)和消极情感(NA)。

关于老年人社会适应性结构研究的文献极少,根据有限的文献,老年人与其他年龄段的社会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社会角色变化、人际交往环境变化、身体生理环境变化及社会整体环境变化方面,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各种社会适应问题。

由于社会角色的变化导致工作性质和内容的变化;由于人际交往环境的变化导致与新的群体交往的适应问题;由于身体生理环境的变化导致日常生活问题应对能力的变化以及身体状况下降带来的各种生理问题的应对,而由于社会整体环境的变化导致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定义,同时参照已有研究成果[4,13],研究提出关于老年人社会适应性理论结构的初步假设,认为老年人社会适应性应该包括角色转换适应性、人际交往适应性、身体生理环境变化适应性及社会整体环境变化适应性四个维度。

2.1.2 题目编制和筛选主观幸福感问卷以三结构为架构,即生活满意感(SW L)、积极情感(PA)和消极情感(NA),同时参照了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及北京师范大学王大华等人使用过的测量老年人幸福感的量表[7]。

在上述基础上由多名心理学、社会学专业老师及研究生命制和改编题目。

与所参照的量表不同的是,研究的主观幸福感问卷采用5点量表记分方式。

老年人社会适应性问卷题目的编制是在文献查阅基础上,结合对50余名老年人访谈结果获取的老年人社会适应的主要表现内容,由2名老师和4名研究生分别据此独立编制题目,然后进行逐题集体讨论,删除并修订了部分题目,两个星期后进行第二次集体讨论,确定进行试测的题本。

2.1.3 问卷预测试问卷首先在江西南昌地区进行了样本容量为15的小规模试测,,主要是收集调查对象对问卷内容的意见,根据老年人对题意的理解,在进一步讨论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正式的调查问卷。

2.2 被试及调查过程被试的选择尽量宽泛,但由于人力的原因,没有来自西北、西藏、东北地区的被试。

被试主要来自以下省区市的城市和农村:江西、云南、贵州、重庆市、山西、天津市、上海市、广东、山东、湖北、安徽、广西。

调查形式主要请被试以纸笔作答。

对那些确实受身体状况或者文化程度所限而不能以笔作答者,由被试口述,调查人员帮助填写。

考虑到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对他们作答的时间未做严格要求,以做完为准。

3 结果及分析问卷经集体讨论并进行小规模预测试后,组成正式问卷,其中,主观幸福感问卷包括23个题目,社会适应性问卷包括36个题目。

正式测试共在全国发放问卷1048份,经分析获得有效问卷960份,问卷有效率为91.6%,样本的人口学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的人口学特征人口学特征人数百分比(%)性别男46148 女47849.8未提供21 2.2年龄段60-6422723.665-6926727.870-7422823.875-7913914.580岁以上929.6未提供70.729心理学探新2009年 (续表1)人口学特征人数百分比(%)地区农村39040.6县、乡镇15115.7中小城市32433.8大城市848.8未提供11 1.1 按照常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不应该使用同一批作答反应数据。

在研究中,结构分析分为两个部分,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目的是,应用原始作答反应数据(外源、内源显变量数据),分别单独地分析主观幸福感问卷和社会适应性问卷的结构是否符合研究的结构假设;而另外一部分工作是通过结构方程建模来分析社会适应性结构(外源潜变量,latent ex ogenous variables)与主观幸福感结构(内源潜变量,latent endogenous variables)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调节效应。

因此,在原始作答数据的使用中并不会造成循环论证的问题。

3.1 问卷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在任何问卷调查中,总会存在部分被试作答数据信度不高的问题,这可能会影响因子结构分析结果的稳定性,考虑到这个问题,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首先进行了一个试验性分析。

具体来说,就是为了得到一个比较稳定可靠的结果,使用bootstrap试验分析方法来确定变量的因子结构[17],该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就是,首先,从960名被试中有回放式的分别抽取800、700、600、500、400、300名被试分别进行因素分析,得到各自的因子负荷矩阵;然后,依然从960名被试中有回放式的反复5次抽取一半,即480名被试,分别对每次抽取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各自的因子负荷矩阵;最后,在所有这些得到的因子负荷矩阵的基础上,根据各因子的变量(即题目)组成及各变量的因子负荷的变异情况,综合分析得到一个比较稳定的因子结构,以此结构作为下一步正式分析工作的参考蓝图。

这种分析方法就是要筛选出那些因子负荷不稳定的变量(即题目),以及包含题目(即变量)太少的因子。

这样得到的因子结构,题目的负荷是稳定的,不会因为样本的变化而在不同因子上有显著的负荷,同时,每个因子包含的题目数量能够保证有较合理的信度。

以下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分析是在这些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选择三个能够代表以上分析结构的、容量为480的不同随机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的。

3.1.1 主观幸福感问卷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通过Barlett球形检验来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独立性,结果是χ2=8725.555,自由度为253,p=01000,说明变量之间不是独立的,因而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是有意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