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致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分析抗菌药
阿莫西林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临床分析

15 诊断 依据 .
发 病 前 有 明确 用 药 史 , 型 的 临 典
均年龄 4 6岁。既往健康无慢性病 1 6例, 既往有高 血压病 3 ( 中高血压肾病 2 , 例 其 例 起病前血肌酐 值分别为 12 m l , 6 m l ) 起病时尿糖阳 4  ̄ o L2 1 o L , / 0x /
碍的一种较佳选择 ,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ml2 0 ,5 8 :0 6 ,0 86 ( ) 16 .
阿莫 西林导致急性 问质性 肾炎临床分析
彭淑娟 邵 维斌 夏 春英 荀 康
阿莫西林 ( MO 是 带有 氨基侧链 的青霉素 , A ) 可抑制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酶 的活性 , 使细菌 的 细胞壁缺损 , 菌体膨胀裂解。药物可进入脑脊液 ,
例, 无尿 4例, 一过性皮疹 3例, 关节痛 3例 , 尿糖 阳性合并空腹血糖升高 1 , 例 B超检查双肾体积增 大 6例。急性肾损伤 达 到急性 肾衰竭( R ) A F 诊 断标准 1 例 , 4 达到急性 肾衰竭透析标准 , 需透析治
疗 8例 。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 2 例患者 中男 7例 , 1 O 女 3例; 平
20 2 (9 14~16 09,7 4 ):0 0.
2 BisesG Vald rHed es l J, i e ieLP, ma ,ta. en n ib ts Ka lA e 1Ag iga dda ee :
总之 , 脑心通胶囊联合前列 地尔对改善糖尿 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疗效确切。且前列地尔注射 液是将前列腺素 E封人脂微球 中, 减少 了在体 内 灭活并显著减少静脉炎 的发生率 及其他副作用 ;
于其廉价 、 高效 、 抗菌谱广 , 受到临床青睐。门诊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对策研究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对策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作为广泛应用的一类抗生素药物,广泛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它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并且对多种细菌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
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上使用时不良反应较多,真确把握其临床用药对策可以更好的规范临床应用。
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中一些在结构上与青霉素类似,因此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瘙痒、发热、关节疼痛、血管炎等表现。
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荨麻疹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则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2.肝功能损害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等。
严重者可发生肝功能衰竭。
3.肾功能损害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肾功能异常,包括肾小球性肾炎、间质性肾炎、尿路梗阻等。
这些不良反应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尤为严重。
4.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能会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5.其他不良反应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痫样发作)、耳鸣、听力减退等。
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用药对策1.临床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应当严格遵守指征,不滥用或乱用。
对于无需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不应当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2.避免过敏史患者使用对于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史及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患者,不得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3.避免联合应用由于头孢菌素类药物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时可能增加肾脏毒性,因此应当避免联合应用。
4.监测肝肾功能在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期间,应当定期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5.注意剂量调整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剂量,避免造成肾功能异常。
克林霉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防治【范本模板】

克林霉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防治克林霉素是由林可霉素7位去羟基被氯取代演变而成,但其抗菌活性是林可霉素的4~8倍,胃肠道吸收更加完全.克林霉素作用机制主要是作用于细菌核糖体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对机体免疫系统有调理作用,有增强多型核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杀菌功能,改变细菌表面活性和抑制细菌毒素的产生。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变态反应,注射局部刺激和肝功能异常等,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伪膜性肠炎。
本文重点介绍克林霉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防治。
一、克林霉素的常见不良反应1。
克林霉素致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时变态反应中对机体损害最大的一个,一般在静脉用药后3~5 min内出现,主要表现为大汗、胸闷心慌、心悸、呼吸困难、紫绀。
若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故患者特别是有过敏史的患者用药时应注意观察.有报道1例喘息性支气管炎并发右下肺炎的患儿,因静脉滴注0。
9%氯化钠溶液200 mL加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患儿出现腹痛哭闹,面红,立即停止药品输入,更换0. 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 mg,0。
1%肾上腺素0。
5 mg,并给予吸氧。
继而患儿口唇发绀,呼吸心跳停止,继续心肺复苏,抢救无效死亡。
2。
克林霉素致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是克林霉素最常见、发生率最高的反应,口服和肌注均可发生。
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伪膜性肠炎致最严重的并发症。
腹泻的发生率因诊断不同差异较大,约2%~20%,常见于用药后的4~9h,可能与药物直接刺激和肠道正常菌群紊乱有关。
单纯性腹泻与PMC出现与否并不相关,前者通常短暂,及时停药一般可自愈。
现已证实伪膜性肠炎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毒素所致,其发生率各地报道不一,为0。
01%~10%,据流行病学调查,298例患者应用克林霉素后,3。
4%的患者发生腹泻,无一例诊断为伪膜性肠炎,而另一报道表明,应用克林霉素的患者10%发生PMC,口服引起伪膜性肠炎的发生率比注射给药高3~4倍,而且老年及危重患者中常见。
药物致急性间质性肾炎22例临床分析

量 无 相关 性 ,而 与机 体 对药 物 的敏 感 性有 关联 ,再 次 接触 相 同药 物或 同类 药 物 可再 次 发生 本病 。 另外 ,。 肾脏本 身 的 生理特 点也导致 药物性 肾损 害 的发 生 。 如 :。 肾脏 血流量 丰富 ,有丰 富的毛细 血管 网 ,因此通过 肾脏 滤 过 的药 物量 大 ,药物 与 肾脏 的 接触 面 积也 大 ,逆 流 倍 增机 制使 肾髓质 和乳头部 浓度增 高 ; 尿液 P H 的改变导 致 易在 肾小管 腔 中析 出结 晶和沉 淀 药物 ;肾脏含 有 各种 丰 富 的酶 可 被药 物结 合 而 灭活 ; 尿 液浓 缩 时药 物在 肾脏浓 度 增 高等 … 。 急性 间质性 。 肾炎的 临床 表现及 实验 室检 查 : 全 身过 敏 、 药 疹 、发热 以及 外 周 血嗜 酸性 粒 细胞 增 多 ,有 时 可见 关 节 痛及 淋 巴结肿 大 ,实 验室 检查尿 化验 出现无 菌性 白细胞 尿 、 血 尿 、蛋 白尿 ,蛋 白量 较 少 ,但 当 非 甾 体抗 炎 药 引 起 的 , 可 出现大 量 的蛋 白尿 ,有 时会 引起 肾病综 合征 。肾性糖 尿 、 低 比重 尿 ,也 可 出 现 血肌 酐 进 行 性 升 高 ,伴 或 不伴 少 尿 , 双 肾 B超示双 肾大小正 常或偏 大。 所 以药 物 所致 的急性 间质 性 肾炎 临 床表 现 不 特异 ,当 出现 以下情况 时高 度怀 疑本病 : 可 疑用药 史 ; 表 现 为发热 、 皮 疹 、外周 血 嗜酸 性 粒细 胞增 高 等 ,少数 可 出现 关 节痛 及 淋 巴结肿大 。 有文献 报道 , 药物 致急性 间质性 肾炎中 , 出现典 型的 “ 发 热 、皮 疹 、关 节 痛 ”三联 症 只 占 5 %l 2 ; 尿检 可 见无 菌性 白
2021内科主治医师(肾内科学)专业实践能力模拟试卷(3)

2021内科主治医师(肾内科学)专业实践能力模拟试卷(3)一、A1/A2型题(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红细胞管型见于()。
A.急性肾盂肾炎B.急进性肾炎C.肾淀粉样变性D.肾病综合征E.急性肾衰竭2、大量的白蛋白尿说明是()。
A.肾结构分解增加B.肾小球滤过膜改变C.肾小管对蛋白回收障碍D.溢出性蛋白尿E.功能性蛋白尿3、以下是肾活检的相对禁忌证病例的是()。
A.活动性肾盂肾炎B.小肾C.精神病D.持续肾小球源性血尿E.孤立肾4、肾盂肾炎血行感染最先侵犯的部分是()。
A.近端肾小管B.肾盂C.远端肾小管D.肾皮质E.肾乳头5、男,36岁,浮肿、少尿1个月,鼻出血3天,查体贫血貌,BP:160/90mmHg,Hb 80g/L,尿蛋白(++),尿潜血(++),尿RBC 6~8个/HP,血肌酐846μmol/L,B超左肾9.1cm×4.1cm×4.2cm,右肾8.6cm×4.3cm×4.1cm。
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进性肾炎B.慢性肾炎急性发作C.急性肾功能衰竭D.慢性肾功能衰竭E.高血压肾动脉硬化6、使用利尿剂治疗心力衰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保钾利尿剂宜持续应用B.轻者宜选用噻嗪类或袢利尿剂间隙应用C.有肾功能不全时应选用袢利尿剂D.噻嗪类利尿剂剂量与效应呈线性关系E.袢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多由利尿作用所致7、肾病综合征患者,下列通常不出现肾功能损害的病理类型是()。
A.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B.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C.膜性肾病D.中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8、女性,13岁,上呼吸道感染后2天出现颜面及下肢明显浮肿,血压正常,尿常规蛋白(++++),定量为5.0g/D,尿红细胞0~2个/HP,肾功能正常,血清白蛋白30g/L,血清胆固醇6.0mmol/L,血C3正常,尿圆盘电泳示中分子蛋白尿(分子量在白蛋白附近)。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摘要】通过探讨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症、药代动力学特点、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保证药品安全、有效使用。
【关键词】喹诺酮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以4-喹诺酮为基本结构的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组织浓度高,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各种感染的常用药物。
1 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喹诺酮类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合成抗菌药[1],为杀菌剂,杀菌浓度与抑菌浓度相同或为抑菌浓度的2-4倍,抗菌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DNA的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真核细胞不含NDA回旋酶,故对细菌作用选择性高。
虽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但同类药物间有交叉耐药性。
2 分类喹诺酮类按发明先后及其抗菌性能的不同,分为四代[2]。
第一代以萘啶酸为代表,抗菌谱窄,抗菌作用弱,口服难吸收,喹诺酮类,对革兰阳性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无抗菌活性,现已被淘汰。
第二代以吡哌酸为代表,抗菌谱由革兰阴性菌扩大到部分革兰阳性菌,虽抗菌活性有了提高,但血浆浓度低,仅限于治疗肠道和尿道感染,现已很少应用。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在母核6位碳上引入了氟原子,在侧链上引入哌嗪环或甲基噁唑换,使血浆浓度提高,组织分布广,半衰期延长,抗菌谱扩大到革兰阳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及结核杆菌、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使氟喹诺酮类药物成为近年临床应用热点。
常用药物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第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组织渗透性好保留了第三代的特点,增加了抗厌氧菌活性,且对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的活性作用显著强于第三代。
临床疗效甚至超过了一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 临床应用3.1泌尿生殖道感染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用于治疗肠杆菌科(敏感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所致的上、下尿路感染。
十大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汇总

十大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汇总一、青霉素类:青霉素,阿莫西林等1、过敏反应:可发生过敏性休克(Ⅰ型变态反应)和血清病型反应(Ⅲ型变态反应)。
其它过敏反应尚有溶血性贫血(Ⅱ型变态反应)、药疹、接触性皮炎、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
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规定:患者在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因此,无论成人或儿童,无论口服、静滴或肌注等不同给药途径,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均应进行皮试。
停药72 h以上,应重新皮试。
2、赫氏反应:赫氏反应的诱发原因是由于药物对梅毒螺旋体的杀灭作用太强,导致梅毒螺旋体大量死亡,大量有害物质从死亡的梅毒螺旋体内溢出以及机体内部的变态反应引起机体出现的不适反应。
3、毒性反应:青霉素肌注区可发生周围神经炎。
鞘内注射超过2万单位或静脉滴注大剂量本品可引起青霉素脑病(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反应)。
4、二重感染:治疗期间可出现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念珠菌感染,念珠菌过度繁殖可使舌苔呈棕色甚至黑色。
所有抗菌药物都可引起二重感染。
二、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地尼等1、过敏反应:说明书明确要求皮试的头孢菌素有:头孢替安、头孢甲肟、头孢米诺钠、头孢替唑钠、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头孢噻吩钠等。
2、凝血功能障碍:所有头孢菌素都能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因此具有潜在的导致出血的不良反应,部分头孢菌素尚能在体内干扰维生素K循环,阻碍凝血酶原的合成,扰乱凝血机制,而导致比较明显的出血倾向。
3、双硫仑样反应:使用含有甲硫四唑侧链的头孢菌素数日之后,如果饮用酒精类饮料,有时会出现潮红、恶心、呕吐、出汗、心动过速、呼吸加快,偶有低血压和意识模糊的临床表现,这就是所谓的“双硫仑样反应”。
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拉定、拉氧头孢等均可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其中头孢哌酮的报告最多,而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无甲硫四唑侧链,所以这类头孢菌素不会导致双硫仑样反应。
5、头孢类抗生素脑病:头孢类抗生素的一种并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用量过大,静滴速度过快,疗程过长时,药物迅速进入脑组织,即脑脊液中药物的浓度快速升高,干扰正常的神经细胞功能,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欣快、幻觉、知觉障碍、反射亢进,甚至抽搐、昏睡、昏迷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及其临床处理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及其临床处理【诸慧,肖忠革,金剑,金芝贵】喹诺酮类药物为人工合成的一类抗菌药,由于该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效果佳而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近年来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公布的2007年上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在14 000余例药品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报道中,抗菌药物占据首位,而其中又以喹诺酮类药物为主,共2 880例。
本文对喹诺酮类药物所产生的ADR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其临床处理综述如下。
1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1. 1 消化系统通常情况下,此类ADR为可逆、易耐受。
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食欲减退, 发生率为1%~5%。
田春华等[ 1 ]曾报道环丙沙星引起了胰腺炎。
1. 2 中枢神经系统临床症状主要有头晕、头痛,发生率为1%~2% ,失眠、烦躁不安等。
失眠多见于氧氟沙星与氟罗沙星较大剂量服用时,但可逆不影响治疗。
严重时可发生精神症状,如视听异常、惊厥、抽搐、癫痫和锥体外系症状等,发生率约为1. 8% ,临床上女性比男性发生率要高, 45岁以下患者的发生率要高于45岁以上者[ 2 ] 。
因此当患者为女性或45岁以下时应注意观察用药期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表现。
1. 3 软骨和肌腱反应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喹诺酮类药物可致负重大关节肿胀、僵硬及活动受限,在对大鼠的动物实验中,骨关节受损以萘啶酸(最强) >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喹诺酮类药物对肌腱也有所损伤,王浴生等[ 3 ]曾经报道,1名17岁纤维囊肿患者服用培氟沙星800mg/d,连续3个月,发生关节痛。
另外,从1997 ~2005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得到的与肌腱损伤有关的喹诺酮类药物的ADR报告共794例,其中258例为肌腱炎, 262例为肌腱断裂,其余274例为其他肌腱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致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分析抗菌药
发表时间:2016-04-18T10:55:30.1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作者:张娟解海霞[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引起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AIN)的药物种类较多,其中尤以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等引起的AIN多见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 266700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15年我院收治抗菌药所致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需使用激素和血液透析的患者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16~72岁,平均52岁。
16例患者均在运用上述药物后出现少尿型或非少尿型ARF,伴或不伴过敏体征。
其中少尿型ARF 15例,非少尿型ARF 1例。
1.2方法
16例立即停用上述药物,在透析的基础上,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其中3例重症患者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3例肾活检证实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球轻微受损,故肾检病理检查是确诊、鉴别诊断AIN的主要方法。
避免漏诊或误诊指导治疗。
2、结果
本组10例患者行血透治疗,排除代谢废物,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在此基础上运用强的松或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3例联合口服环磷酞胺,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
阻止进一步的免疫损伤。
72小时内全部出现利尿和血肌酐下降。
经治疗肾功能改善,3个月后尿检转阴,尿蛋白消失,肾功能正常。
3、讨论
引起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AIN)的药物种类较多,其中尤以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等引起的AIN多见。
此外,抗病毒药、利尿剂、非甾体类抗炎药也可引起AIN。
近年来,国内外均有中草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报道。
AIN属于Ⅲ型变态反应,发病机制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方面,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肾间质中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导致迟发性超敏反应及T细胞直接介导的毒性作用。
另外,血液中IgE水平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速发型超敏反应也参与AIN致病作用。
AIN的诊断常依据临床表现如急性关节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发热、皮疹、蛋白尿、血尿、脓尿、腰痛和肾衰。
AIN的临床过程和实验室检查是非特异性的,与剂量无关,往往存在合并用药。
肾脏活体组织检查对AIN的确诊是必要的,但并不都是可行的,取决于患者的总体状况。
本组16例患者应用上述药物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白细胞尿、血尿、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临床症状,6例患者有发热、9例药疹,15例有无菌性白细胞尿,13例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14例有血尿,1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5例为少尿型ARF,l例为非少尿型ARF。
本组13例患者根据上述诊断标准而确诊,3例患者曾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炎、IgA肾病。
尿沉渣常有颗粒管型和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尿中出现嗜酸性白细胞尤其是尿嗜酸性白细胞计数大于尿自细胞总数的5%,是最佳的临床诊断依据。
一组随访9~30个月的回顾性研究也表明,激素治疗组较无激素组血肌酐水平下降快,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较明显。
临床表明肾损害的表现往往与原发病相混淆,常阗病情加重或常规检查而发现,这就不可避免地延误诊治。
一旦出现,早期发现,及时停药,及时恰当治疗,常可痊愈。
文献报道,50%—70%的药源性ARF停药后可恢复正常,死亡率仅6%-10%,仅20%发展为CRF。
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所致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要有足够认识,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剂量,慎用肾毒性药物,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
参考文献:
[l]尹广,黎磊石,等.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及病理研究.中华肾脏病杂志.1997(1),13:73—74.[2]李晓玫.药物引起的急性肾功衰.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内科杂志,2002:22(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