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干嘛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干嘛的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等;2. 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机械传动、液压传动、气压传动等类型及其特点;3.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简单的机械问题;2. 能够设计简单的机械传动系统,并进行模拟实验;3. 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如CAD等)进行机械零件的绘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机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1. 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力、运动、能量、功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原理概述2. 常见机械传动:齿轮传动、皮带传动、链条传动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传动3. 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液压泵、液压缸、气压泵、气压缸等;教材章节:第三章 液压与气压传动4. 机械零件:轴、轴承、联轴器、减速器等;教材章节:第四章 机械零件5.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的基本操作,绘制简单的机械零件图;教材章节:第五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6. 机械传动系统设计:设计简单的机械传动系统,并进行模拟实验;教材章节:第六章 机械传动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机械原理基本概念,进行课堂讲解和实践操作;第二周:常见机械传动,分析各类传动的特点;第三周: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学习原理并进行实验;第四周:机械零件,认识各种零件及其作用;第五周:计算机辅助设计,学习CAD软件基本操作;第六周:机械传动系统设计,分组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我们将使用一台小型汽车发动机作为研究对象,并设计一个能够模拟汽车运动的机械装置。
这个装置将包括几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发动机、传动系统和车轮。
首先,我们将以发动机为中心展开设计。
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组件,它通过燃烧燃料产生动力,驱动车辆前进。
我们将模拟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使用气缸、活塞和曲轴等零部件来展示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通过控制燃料的供给和排气的开关,我们能够控制发动机的转速和输出功率。
其次,我们需要设计传动系统,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传递给车轮。
传动系统通常包括离合器、变速器和传动轴等部件。
离合器用于分离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的传动,变速器则可以根据需求调整车辆的速度和扭矩输出。
传动轴将动力传递到车轮上,使车辆能够前进或后退。
最后,我们需要设计车轮和悬挂系统,以便车辆能够平稳地行驶。
车轮通常由轮毂、轮胎和刹车器组成,它们通过悬挂系统与车身相连。
悬挂系统可以减震和支撑车身,以提供舒适的驾驶体验。
通过模拟这一完整的机械系统,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机械原理的运作方式。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各个部件的参数和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通过这样的设计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原理的实际应用,并培养我们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

02
掌握了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
04 不足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设计进度滞 后。
05
06
对某些设计软件的掌握不够熟练,影响了 设计效率。
对未来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展望
更加注重创新和个性 化设计,以满足多样 化的市场需求。
加强与其他专业的交 叉融合,拓展机械系 统方案设计的领域和 应用范围。
作精度等方面。
可靠性
评价机械系统在规定的使用条 件下,能够无故障地完成预定 功能的性能。
经济性
评价机械系统的制造成本、运 行成本以及维护成本等经济指 标,以确定其经济可行性。
安全性
评价机械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对 操作者和环境的安全保障程度
。
03 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案例 分析
案例一: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
确定设计目标
根据设计任务,确定设计目标,如优化机械系统的工作效率、提高稳定性、降低 能耗等。
设计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制定设计方案
根据设计任务和目标,制定初步的设计方案,包括机械系统的整体结构、工作原理、关键参数等。
方案优化
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如改进结构、调整参数、提高效率等,以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 。
设计要求
设计方案应满足实际需求,具有 创新性和实用性;同时,设计过 程需遵循工程规范和安全标准。
02 机械系统方案设计概述
机械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机械系统的定义
机械系统是由各种机械设备、装置、 工具等组成的,用于实现特定功能的 整体。
机械系统的组成
机械系统通常包括原动机、传动装置 、执行装置、控制装置以及辅助装置 等部分。
引入更多的智能化和 自动化技术,提高机 械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朱文坚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朱文坚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理解力学基础知识,包括力、压力、摩擦力等;•学习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机械设计的常规方法和步骤。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力学原理分析简单的机械系统;•学会使用绘图软件或手工绘制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具备初步的机械设计和分析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工程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积极思考和协作;•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注重实践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介绍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机械元件、控制系统等,并分析其功能和相互作用。
2.力学基础知识:学习力、压力、摩擦力等基本力学概念,掌握力学原理及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3.机械传动:学习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如齿轮传动、皮带传动等,理解其工作原理和特点。
4.控制系统: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学习常见的控制策略和应用。
5.机械设计:学习机械设计的常规方法和步骤,掌握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方法。
6.机械设备安装与维护:了解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际操作。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

经验总结
分享团队成员在课程设计中的经 验和教训。
实际应用
解释为何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重要。
设计目标
设计和开发
性能优化
确定要设计和开发的物品或系统。 阐述优化性能的具体目标。
可持续性
说明设计在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 考虑。
设计方案
1
研究和分析
开展研究,分析设计要求和约束。
概念设计
2
生成多个概念设计,并进行评估和选择。
3
详细设计
制定详细设计并创建相应的图纸和模型。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
本课程设计任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课程设计任务简介
背景
解释为何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必 要的。
团队合作
讨论小组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
学习工具
介绍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将使用的 工具。
问题陈述
挑战性问题
提出一个挑战性的机械原理问题。
解答方法
概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相关设计要素
1 材料选择
2 结构设计
选择适合设计需
解释如何控制设计中的运 动。
性能测试计划
测试目标
明确测试的目标和指标。
测试方法
阐述测试所需的步骤和方法。
数据分析
解释如何分析测试数据以评估 设计性能。
结论
团队成果
展示团队完成设计任务的成果。
证书颁发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全套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全套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机械系统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机械系统的设计方法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具体来说,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具体来说,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机械原理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等情况,占总评的30%。
作业主要考察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占总评的30%。
2023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

2023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篇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机械原理》教案适用班级:机本开课时间: 20 -20 学年第学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附件: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案2、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3、机械原理教学设计一览表4、机械原理教学进度表5、机械原理学习指南6、机械原理MCAI教案(单行本)7、班级情况一览表机电工程学院8月第一章绪论(1)总课次:1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3)第三章机构的性能分析(1)总课次:4篇二:《机械原理》教案(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大纲课程类别:必修学时:1周课程性质:集中实践教学学分:2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执笔人: __一、基本目的与任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第一次比较全面的、具有实际内容和意义的课程设计,也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并在机构分析与综合方面受到一次比较全面的训练。
二、教学基本内容通过对某种简单机器(它的工艺动作过程比较简单)的分析,进行机械运动简图的设计,其中包括机器动能分析、工艺动作过程确定、执行机构的选择、机械运动方案的评定、机构尺度综合等。
具体内容包括:按照给定的机械总功能要求,分解成子功能进行机构的选型和组合;设计该机械系统的几种运动方案,对各运动方案进行对比和选择;对选定方案中的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其他常用机构及组合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制定机构运动循环图;画出机构运动简图。
每个学生应完成的设计工作量:1、机械运动简图、主要机构装配图一张(A1或A2图纸)2、零件工作图一至两张(A3或A4图纸)3、设计说明书一份三、教学要求1、机械总功能的分解根据所要设计的机械总功能要求,选定机械的工作原理并进行功能分解。
机械原理设计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机械原理设计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设计的基本思维和方法。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理解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了解机械的设计和制造的基本原理。
在技能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机械工程的兴趣,认识机械工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积极的科学探究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机械的设计和制造的基本原理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机械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第二部分,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第三部分,机械的设计和制造的基本原理;第四部分,机械的创新设计。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在讲授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将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教材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参考书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多媒体资料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机械原理,实验设备将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几个方面。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通过观察和记录来进行评估。
作业评估主要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作业的完成质量来进行评估。
考试评估主要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考试的分数来进行评估。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在每周的特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共计16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技术学院
课程设计
题目:精压机冲压及送料系统设计专业:09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年级:大学本科三年级
学号:20091321
姓名:李家保
指导教师:张毅杰
日期:2011年12月30日
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目录: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3)
(一).设计题目 (3)
(二).设计要求 (3)
二、设计说明书 (3)
(一).功能分解 (3)
(二).构件的选用 (4)
(三).机构组合 (5)
(四)、确定设计方案 (7)
三、结束语 (11)
四、参考文献 (12)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精压机冲压及送料系统设计
(二). 设计要求:设计精压机将薄铝片送到待加工的位置后,一次性冲压成形,并将成品推出模腔
二、设计说明书
(一).功能分解
1. 精压机的工作原理:及工艺分解如图一所示。
图一
2. 总功能要求:专用精压机是用于薄壁铝合金制件的精压深冲工艺。
要求从侧面将坯料送至待加工位置,上模先以较大速度接近坯料,然后以匀速下冲它是将薄壁铝板一次冲压成为深筒形。
3. 它的工艺动作主要:将新坯料送至待加工位置;下模固定、上模冲压拉延成形将成品推出模腔。
4. 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
(1) 以转动的电动机为动力,从动件(执行机构)为上摸,作上下往复直移运动,其运动规律如图二所示,具有快速下沉,等速工作进给和快速返回的特性。
(2) 机构应有较好的传力能力,工作段的传动角r应不小于许用传动角[r],即r≥[r]=40
(3) 上模达到工作段之前,送料机构已将坯料送至加工位置(下模上方)
(4) 精压成形制品生产率约为70件/min
(5) 执行机构的上模移动总行程为280mm,其拉延行程置于总行程的中部,约100mm。
对应曲柄转角
(6) 形成速度变化系数K≥1.5
(7) 上模滑块总重量为50kg,最大生产阻力为6000N,且假定在拉延区内生产阻力均衡;
(8) 设最大摆动构件的质量为40kg/m,绕质心转动惯量为2kg.m^2/mm,质心简化到杆长的中点。
其它构件的质量及转动惯量均忽略不计;
(9) 传动装置的等效转动惯量(以曲柄为等效构件,其转动惯量设为30kg.m^2,机器运转不均匀系数『δ』为0.05)。
(9) 送料距离H=60-250mm.
(10)电机转速1500r/min
(二).构件的选用
整个机构可分为4大部分:
(1) 冲压机构
主要运动构件:上模
(2) 送料机构
主要运动构件:推杆
且传送带送料机构实现间歇送料可采用凸轮机构、槽轮机构等.
如果考虑到成品有切边的情况,则需要一个将拉延后的成品上顶的机构来配合推杆完成推成品出模腔的运动。
(3) 上顶机构
主要运动构件:推杆
(4) 传动系统的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连杆机构。
(三).机构组合
冲压件机构以原动件为曲柄,从动件为滑块,行程中有等速运动段,并有急回特性,应该有较好的动力特性。
要满足这些要求,单一的曲柄机构是难以胜任的,需要组合机构。
送料机构仅要求做间歇送进,可结合冲压机一并考虑。
方案一:冲压机构由凸轮控制其运动方式,结构简单,无太大的受力,需要的传动结构简单,通过倒置法能够确定凸轮的大致轮廓。
送料机构是由摆杆滑块机构组成的,按机构运动循环图可确定摇杆工作位
连杆机构可通过对杆长的计算设计,当选择好适当的杆长尺寸后,能实现所需的行程速比以及运动要求。
通过铰链点与杆长的适当选择,能使机构具有较小的压力角和较为理想的传动角,使其达到运动功能,满足传动要求。
凸轮轮廓线可根据运动的要求用机构倒置法求出,从而使送料、冲压和上顶同时完成,并也能满足急回与匀速这一运动要求,在完成预定运动的同时,使整个加工效率提高。
方案三:冲压机构:参考《机械原理》(P38)中的机构,并且经过改进,将其
导杆机构的尺寸确定可按给定的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设计,上模将具有急回的特性,摇杆滑块机构的组合可按照要求使上模在工作段接近于匀速。
送料机构:摇杆滑块送料机构通过齿轮与上部曲柄轴相连。
可调节其在整个运动中的初始位置使推杆在预定时间将胚料送至待加工的位置。
如取一定的偏距,则其也具有急回的特性。
(四)、确定设计方案
1.确定运动简图
在3个方案全部提出后,分别进行对比。
各个方案都由不同的基础机构组
合而成,且基本都可完成设计要求的运动。
但是考虑到后期的建模,分析等的方便,所以最后决定,决定采取第3个方案。
第3方案可满足急回运动的要求,输送配料上工作台和上模冲压这2 个工作步骤也可较容易的配合出来。
使整个机构完成一次送料冲压的周期。
考虑到配料被冲压成形之后如果还留有切边,则成品就不能从下模的下部离开,而在第3方案的设计基础上,成品只可由一机构垂直将其顶出上模,然后同时由下一个送来的配料将其横向地推出下模工作台面。
这样就在第3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上顶“机构,此机构的运动方向基本和上模相同,上模在回程时呈现出急回的特性,而”上顶”机构为了能迅速的将在下模中的成品顶出,其需要急速向上运动的特性。
由机构运动循环图可知:机构在一个运动周期内,当上模运动在它的正行程时,推杆和上顶机构都在回程中;当上模冲压完成之后,推杆开始将胚料输送至待加工位置,上顶机构也同时将成品顶出下模,实现一个工作周期。
3.机构运动仿真和运动学分析
分析的对象主要为上模、推杆和上顶机构的速读,位移和加速度等。
根据要求生产率约每分钟70件,添加马达转速为420 rad/s,即0.86s/r 。
4. 上模冲压机构的尺寸设计
因要求K>1.5,取K=1.8 , 得极位夹角θ=52°;
另要求上模的总行程H=280mm
设α为DE与竖直方向夹角
由前图可得:2*CD*sin(θ/2)+DE*(1-cosα)=280
且因β极小
上式可变为:2*CD*sin(θ/2)=280
得 CD=320mm
取曲柄AB=250mm,得知 AC=513mm
5. 传动系统尺寸设计
整个机构的传动系统是由5个齿轮组成的,2个大齿轮F,L的存在是为了帮助3个小齿轮之间的传动,并让3个主要负责机构运动特性的小齿轮的转速和转向都一致。
为了计算的方便和统一,取3个小齿轮的尺寸相同,分度圆直径为300mm;2个大齿轮的尺寸也相同,分度圆直径为600mm。
取模数m=10,则得出小齿轮的齿数z=30,大齿轮的齿数z=60。
为了使推杆有急回特性,使其在回程时不与前进得胚料有碰撞,取其正偏
距e=150mm。
6. 槽轮间隙送料机构
根据公式:
R=L*sin(π/z)
S=L*cos(π/z)
h>=2(L-R-r)
b<2(L-R-r)
取拨轮和槽轮的中心矩L=200mm,
槽轮的槽数为4,
则得R=S=141.42mm
槽轮机构的运用
拨盘与黑色齿轮通过圆锥齿轮相配合,槽轮与一齿轮相连,以驱动传送带间隙送料
三、结束语
心得体会
紧张而有辛苦的一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当我快要完成老师下达给我的任务的时候,我仿佛经过一次翻山越岭,登上了高山之颠,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着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我们学到了很多理论课上无法得到的收获。
以前原理课上只知道什么构件可以实现什么运动,而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知道什么样的能力干什么样的活,不要大才小用,杀鸡用宰牛刀。
这既是一种浪费增加了机器的成本,也是对设计的不负责任。
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在工作作风上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磨练。
短短一周的课程设计,使我发现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真正如此的缺乏,自己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如此的不足,今后需要继续努力。
作为机械系的学生,我觉得类似的课程设计是十分有意义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布局的合理性以及产品的经济效益更是我们在今后设计课程中所要关注的。
在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加强的同时,我们团队合作精神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戒骄戒躁,态度端正,虚心认真….要永远的记住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四、参考文献
[1]孙桓、陈作摸主编,机械原理(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罗红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牛鸣岐。
王保民、余述凡、编著。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
重庆大学出版社
设计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