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8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区优质课说课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稿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稿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图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
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位于(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第二章第三节,是继第二节之后进一步讲解陆地环境。
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对“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与后面讲解“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有着广泛的联系,对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培养学生读图能力;2、通过观察、分析、类比等思维活动,把握褶皱与断层、背斜与向斜、地垒与地堑等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不同影响。
3、尝试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野外考察,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2、通过欣赏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地表形态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2、难点:背斜和向斜的判读;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二、说学情(一)心理特点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行为仍然以兴趣为引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图片、实验、多媒体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二)知识基础初中地理已经学习了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而且也很感兴趣,但学生仅从感性上认识到地形在变化,至于地壳变化原因、地质构造等抽象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而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容易达到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
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用生活体验来感知书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获取独立信息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采用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略〔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都去过哪些祖国的大好河山,并说明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泰安的泰山。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一、地质作用方法:让学生读图,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2.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方法:①展示某一褶皱剖面图说说岩层的特点?②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说说背斜、向斜形成的原因、岩层形态、地形的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2.主要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常见的主要有褶皱和断层常见类型岩层形态地形表现前期(内力作用)晚期(外力作用)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并说明原因?3.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1)在寻找自然资源方面:背斜是良好的的构造,在向斜构造盆地中易找到,在断层处由于地壳活跃和板块沿断层面产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因此资源丰富。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壱)知识与技能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弐)过程与方法1.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学会利用景观图分析不同陆地环境的差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流水和风的侵蚀作用,使学生明白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2.使学生正确的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趋利避害,使自然规律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方向发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 ----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师)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果只有内力作用我们能看到如此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吗其实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粗毛胚,而外力作用则像雕塑师把粗毛胚塑造成多姿的地表形态,而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是塑造手法.那外力作用是怎么来的?它有哪些表现手法那?[自主学习]1.外力作用类型有.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3.外力作用的表现.(师)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源泉,是什么神奇力量使得这片土地成为文明发源地的那?请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来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课堂实践活动] 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旅游第一批旅行路线:沿黄河沿线自上游到下游欣赏自然风光第二批旅行路线:欣赏我国大西北地貌,【合作探究】(壱)1.举例说出流水侵蚀形成地貌有哪些?2.分析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河谷的特点(河谷深\浅,宽\窄)(二)1.河流的山口处、中下游、河口处分别形成什么地貌?2.结合教材描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3.比较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异同(形状、位置、物质组成)(三)想一想风力侵蚀会形成那些地貌?(四)1.黄河为何多泥沙?2.黄土高原的黄土从哪里来?怎么来的?3.分析新月形沙丘的特征。
【小结】外力作用侵蚀地貌沉积地貌主要分布地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师)外力作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和内力作用共同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然而人类活动却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地表形态。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四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自主探究一一、内外力作用阅读课本P29—30填空。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阅读课本P31填表。
1、地质构造类型概念联系区别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
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岩层未失连续性褶皱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岩层已丧失连续性断层褶皱2、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判断依据)地表形态早期(受内力作用) 晚期(受外力作用)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向斜形成谷地或盆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图自学效果检测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属于断层是。
2.图中A处的地形是,成因是B处的地形是,成因是。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随着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增长。
近年,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高。
回答下题。
图1为某地地层示意。
从顶部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 )A.天然气水石油B.水石油天然气C.石油天然气水D.天然气石油水读图1回答1~2题。
图11. 图中①②两处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①处是断层成谷B. ②处是背斜成山C. ①处是向斜成谷D. ②处是向斜成山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处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 ②处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实际应用找石油、天然气找地下水工程建设钻隧道隧道、水库地质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背斜岩层上拱,有利于油气资源的富集。
①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②断层处常有地下水出露。
一般选择背斜构造核心部位。
(原因:背斜岩层上拱,开凿隧道不易破坏岩层的层理构造,且不易渗水。
)避开断层。
(原因:断层处地质构造不稳定,易产生地震、滑坡、崩塌、渗水等地质灾害。
)C. ①处构造核心适合开凿隧道D. ②处断层发育图2为我国北方某区与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能目标】
1、通过对以黄河沿线及其它地区不同地域地貌景观图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外力作用的五种表
现形式,了解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典型地貌类型,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
用的结果。
2、通过对不同地貌景观的欣赏、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要素演变推理和地理问题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
以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景观图为载体,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不同地貌类型,能够对不同地貌景观图进线外力作用分析,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对不同地貌景观缺乏直观认识,所以让学生学会对不同地貌景观进行外力分析和归纳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以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图为载体,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发现式教学。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在创设的情景和来自于生活的景观图材料中去发现原理,解决问题,寻求论证。
初步
构建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发现—课堂小结”。
四、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PPT课件1

4、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 5、也许有些路好走是条捷径,也许有些路可以让你风光无限,也许有些路安稳又有后路,可是那些路的主角,都不是我。至少我会觉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 6、在别人肆意说你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怕不怕,输不输的起。不必害怕,不要后退,不须犹豫,难过的时候就一个人去看看这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
A、阿尔卑斯山
①断层
B、东非大裂谷
②流水沉积作用
C、长江三角洲
③流水侵蚀作用
D、长江三峡
④褶皱隆起
E、沙丘
⑤风力沉积作用
(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为:
甲 向斜
乙 断层
丙 背斜
(2)图中甲、丙两处的地貌分别是什么,其形成
的原因呢? 甲 山岭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不易侵蚀
丙 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不容易侵蚀
高原
盆地 山地
平原 丘陵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地壳表面的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这种引起地壳及其地表形成不断发
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一、地质作用的主要形式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一、地质作用的主要形式
外力作用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地球外部 的太阳辐
射能
地壳运动、岩 浆活动、变质
作用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7、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进取成功的催化剂。 8、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是流水。 9、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失败。1、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理解内外力作用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理解内外力作用
本节重点是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地表形态即地貌,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是在区域大地构造基础上侧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塑造,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本节难点是理顺地质过程。
需要教师在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时渗透“变化”与“综合”的观点。
变化的观点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综合的观点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具体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结合实例”分析是最佳途径,如结合某大型山脉的形成,分析内力作用对山脉形成的影响;结合某河流地貌,分析流水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同时初步建构起综合思维的深度应用。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于地表形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区别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2 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各种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3 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并能举例说明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4 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二、教学重点: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及其实践意义三、教学难点: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2、运用所学探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六.教学过程:【教学导入】:播放视频《地理中国西岳华山》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们了解华山的奇险,从而抛出问题华山的地貌怎么形成的,从而引入课堂。
【展示目标】:1 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各种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2 能区别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图片展示】:分析我国的地形图,抛出问题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内外力的概念与区别【图片展示】: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小组展示】:让学生绘制背斜向斜,并且讲解背斜向斜的区别【图片展示】:(断块山)华山、(谷地)渭河平原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并说明原因?【总结】: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选在向斜槽部。
②利用背斜找油、气(右图):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③利用向斜确定钻矿位置: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因此岩层中如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故应在向斜构造处钻探或打井④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⑤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建设大型工程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合作探究】:读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问题:1A、B 两处,有可能找出油气资源的是哪一处?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是哪一处?2、在图示区域建一条东西向的隧道,ABC 三处中应选择哪处?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在湿润、 半湿润地区
干旱地区
• 动手画图 达标检测 • 布置作业
地质构造规律的实践应用
背斜——储油储气构造
大自流盆地是什么构造?
向斜——储水构造
工程建设避开断层
模拟实验3——流水侵蚀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流水侵蚀作用
模拟实验3——流水侵蚀作用
学生总结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
外力作用的表现——流水沉积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流水沉积作用
冲积平原
外力作用的表现——流水沉积作用
渭河平原
板书(纲要式)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内外力作用对比
2.内力作用
3.外力作用
4.板块构造学说 5.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中心岩层形态 背斜
地表形态
初始形态
久经侵蚀后
岩性新老关系 中间老两侧新
向斜
断层构造 地垒 地堑 分布区 外力作用形式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岩层运动 形成地貌 举例
模拟实验1——褶皱(背斜)
学生总结背斜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和形成地形
模拟实验1——褶皱(向斜)
学生总结向斜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和形成地形
褶皱实际景观图
突破难点:地形倒置
哪个位置的岩层容易断裂、破碎?
模拟实验2——断层
• 学生总结断层概念和特点
学生总结地垒形态和形成地形
学生总结地堑形态和形成地形
【教学过程】
一、“双导入”(2′)
内容
导入一 复习岩石圈的基本知识
设计意图
明确沉积岩的新老关系 创设情境,把知识融入生活
导入二 淄博某旅行社组织的考察 探险之旅
※ 让学生“上山进峡谷”,分成两队展开一次丰富多彩的 旅行,此活动能极大的吸引学生们的注意,提高学生的探 索兴趣。
A队:畅游三峡
高峡出平湖
万马奔腾
三峡为什么山高谷深? 两
岸 猿 声 啼 不 住 , 轻 舟 已 过 万 重 山
B队:华山探“险”
华 山 为 什 么 这 么 险 要?
你爬过这样的山吗?
思考内外力作用的区别,并填写下表 ,展示自学成果
对地表形态的影 内外力作用的关 响 系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内 力 作 用 外 力 作 用
【教学重点】 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及其实践意义; 流水、风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 【学情分析】 学生为淄博六中高一学生,基础较好,上节课学习了岩石圈三类岩 石,对新鲜情境感兴趣。 【学习目标】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掌握常见地质构造和地貌的成因。 【教学方法】 模拟实验法 情景教学法 案例分析法 合作探究法 启发式讲授法
周村区2013年度高中地理优质课堂评选说课方案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淄博六中
于国利
2013修一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中的第三部分的内容。地位:是对上一课时岩石圈三类岩石知识的 拓展,能培养学生从整体和动态分析地形地貌成因的思想,反思不 合理的人类活动。 【课标要求 】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掌握地质构造的基 本形态、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模拟实验、动手画图认识内力作用过程,辨别地质构造 的基本形态; ②通过动画和图片展示各种地貌形态,掌握其形成的外力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常见地貌成因的探究, 树立地理有用的意识,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 通过活动,获得科学体验,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外力作用的表现——风力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风力沉积作用
风力沉积作用
地壳运动机制——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的分布
课 堂 检 测
A
B C B
D
E
地貌名称 A B C D E 河口三角洲 冲积扇 风蚀蘑菇 沙丘 风化岩石
外力作用 流水沉积 流水沉积
风力侵蚀
风力沉积 风化作用
回应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