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马汉海权论要点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 (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的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因此,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2)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一是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二是自然结构。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三是领土范围。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四是人口数量。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五是民族特点。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六是政府性质。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3)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马汉认为: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4)海权的运用必须遵守“战争法则”。马汉在书中用大量战例具体阐释了一些重要原则,如集中优势兵力原则、摧毁敌人交通线原则、舰队决战原则和中央位置原则等。
《海权论》 对后世的影响

海权论对后世的影响(一)美国:一九〇一年老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後,极受马汉海权思想之影响,致力发展海权。
除舰队的扩建及积极夺取太平洋各战略岛屿外,且开凿并控制巴拿马运河及加勒比海之战略海上基地,成为当今海权霸主。
(二)英国:英国对马汉之海权思想推崇备至,在一八八九年英国政府提出海军扩充计划时,马汉的理论成了最强力的辩护理由。
(三)法国:法国很重视马汉对于法国海军政策的批评,并且称赞其思想具有真正的创造性。
(四)德国:德皇威廉二世及海军部长铁毕兹(Von Tripitz)亦深受马汉影响,致力发展海军,但德国却忽略了马氏的一项重要训条:“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导致德国陆军反而受经费影响而减海权的重要性人类历史的上古时代是河流时代,只有靠近河流的文明才能发展壮大。
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人类发现海洋并不是截断文明之间联系的深渊,而是联系全世界的纽带。
纵观近代以来,所有的大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在试图获取同一件事物:控制海权。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文明。
海洋国家的富强总是和强大的海权成正比关系,强大的海权保障了国家财富的积累,而丰足的财富又强化了国家海权。
历史上称霸于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从古时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到中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近代的英国、日本、美国,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然而,受传统“陆权至上”思想的束缚,我们的海权意识薄弱以致中国近代两次险些亡国。
一次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由于没有海权,差点让西方国家把我们中国给肢解了;另一次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原因是日本在近代是在亚洲率先实行海权战略,要获得强大的海权并有日本可控制的安全外围国家和地区。
可见,要捍卫我们的利益,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海权。
从世界历史来说,我们不难发现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也往往是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马 汉
七、小册
一、马汉生平
1、出生于西点教授之家 2、就学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 3、任教于海军战争学院
马 汉
一、马汉生平
“让我们有信心地期待伟大的心灵 出现,他将能为海军科学奠定基础,
经应用科学的原则,以及在何处由于 忽视战争艺术的规律而导致失败和灾
难。”
二、马汉海权论要旨
二、马汉海权论要旨
二、马汉海权论要旨
没有任何人曾像
马汉这样直接而深远 地影响海权理论和海 权战略。
三、马汉海权论的影响
他的确是一位天才,也许要算是美国所曾产
生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而且确是最有创见的
思想家之一。其眼光的远大,其判断的正确,其直 觉的敏锐,都有异于常人。
虽然许多细节已为其不可能预知的发展所推翻
或修改,但其著作的核心,对海军战略根本问题的 分析(他是对间和反对批评的考验。
三、马汉海权论的影响
美国对海权论思想的战略运用
正像约米尼之于陆军科学一样。他就是
美国海军上校马汉。”
——海军战争学院前任院长鲁斯少将
一、马汉生平
一、马汉生平
“经由历史的研究,
可以建立战争的原则和
最佳方法,对于一位海
军军官而言,再没有其 他的事情比它更切实
际。”
——马汉
一、马汉生平
“我现在正在吞食 (devouring)马汉的书, 而不仅只是阅读(reading) 而已,我正在尝试用心学习它。 那是一本第一流的著作,而 且在各方面都是经典。在我的
军舰上都有这本书,而且经常 为我的舰长和军官们所引述。”
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军的作用主要是赢得制海权,维护自己的海上交通运输线。
英国拥有一支总吨位为2100万吨的商船队,占当时世界商船总吨位的三分之一,每天航行在大西洋的船只有1500艘,对于英国而言,大西洋航线是最重要的生命线,英国皇家海军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确保这条海上航线的安全。
1939年时的英国皇家海军依然是规模最大的海上力量,它的海军基地几乎遍布全球,在大战之初,英国皇家海军已经拥有了航空母舰,但战列舰仍然是舰队组成的核心力量。
在大西洋,英国皇家海军的主要对手是德国海军,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一样,战争初期,强大的皇家海军打算引出德国海军的主力舰队进行决战,并一举将它摧毁,而德国海军并没有做好与英国决战的准备,它的实力与英国相差悬殊,当时德国海军拥有战列舰4艘、袖珍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潜艇56艘,舰艇总吨位35万吨,总兵力约16万人。
战争开始时,希特勒希望德国的海军能够强大到可以和皇家海军直接对决的程度,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上将却坚持认为,由于一战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军备的严格限制,水面舰只无法与英国抗衡,德国应该集中力量切断英国的生命线即阻断英国的海上贸易。
为了能够袭击有舰队护航的英国商船队,德国加紧了水上舰艇的制造,1939年2月,德国的重型战列舰“俾斯麦”号下水,两个月后,它的姊妹舰“提尔皮茨”号也成功下水。
雷德尔还发明了袖珍战列舰的概念,袖珍战列舰的装甲非常薄,但火力强,速度快,能够灵活、快速地对商船发起猛烈攻击。
1939年9月大战爆发时,德国的战舰就开始袭扰英国的海上贸易了。
袖珍战列舰“施佩伯爵”号在南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多次击沉英国商船,给英国的船运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939年12月,英国和法国派出3艘巡洋舰在普拉河口拦截并攻击了“施佩伯爵”号,受伤的“施佩伯爵”号逃入乌拉圭的港口,但遭到了当局的驱逐,不得不在4天后驶出港口引爆自沉。
1940年8月17日,希特勒宣布对英国进行全面封锁,并警告说将在没有任何警示的条件下击沉中立国的商船。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想-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想_
海权历史是国家间的斗争史, 因此要紧是战争史。
马汉认为, 国家的繁荣、进展与安全都与海权具有密切的关系, 海权不仅能够决定海上与陆上战争的胜负, 而且能够决定历史的进程。
他还指出, 海权的强弱取决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政府性质6方面的因素。
欧洲国家受海权论的影响, 建立了强大的海军, 在17世纪进入了疯狂的对外扩张。
中国的北洋舰队也是应运而生, 然而却输得一塌糊涂, 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 不难发现, 想要成为海权霸主, 还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是, 开明的民主政府比独裁的专制政府更能够制定完善的海军。
英国17世纪已经建成了君主立宪制, 君主的权利被大大限制, 政府开明, 因而成为了当时的海上霸主;而之后的中国, 即便意识到了海权的重要性, 但是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封建势力的禁锢中, 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一次便飞灰湮灭。
第二, 海上强国比海陆双强的国家在海战中有更大的优势可言, 能够联合更多的盟友, 充分保障自己的国际贸易优势并给对方的海上贸易以毁灭的打击。
第三, 海权的存废不存在于海军的强大或者者海上贸易的兴旺, 而是两者的结合体, 强大的海军保障了海上贸易的兴旺, 而海上贸易的兴旺又给耗费巨大的海军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与进展的动力。
这三点是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这
书给我的思考。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武汉大学

一、 马汉生平简介 二、 “海权论”诞生的历史背景 三、“海权论”的内容精要 四、“海权论”的历史影响
四、“海权论”的历史影响
(一)揭开海军神秘面纱
四、“海权论”的历史影响
(二)人类利用海洋的“圣经”
四、“海权论”的历史影响
(三)各国政府海军政策的指南
一、国防定义及历史回顾
我国海域概况
渤 海
三、 ”海权论“的[内容精要]
(六)夺取制海权的要素
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要素)的三个原则: 1.集中兵力
首先,要在作战目标和战略部署上实行集中。 其次,要在作战兵力的使用上集中。
三、 ”海权论“的[内容精要]
(六)夺取制海权的要素
2.中央位置 “战争是取得位置的事务”
力量+位置=威力
一、马汉生平简介
14岁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1856年( 16 岁)转入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
学校,1859年6月,顺利毕业,被分配到护 卫舰“国会”号上任职。 1885年,马汉到新设在罗得岛的纽波特市 的海军学院执教,讲授海军战术和海军战史 两门课程。
一、马汉生平简介
1890年5月,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出版。
一、马汉生平简介
1896年,56岁的马汉上校正式从海军退役 。 1902年,马汉出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并从
此成为罗斯福总统发展世界海军强国的首席 谋士。
一、马汉生平简介
1914年12月1日,马汉在华盛顿医院病逝,享 年74岁。
马汉先后出版过20多本理论专著,发表了 130余篇论文。
海军不是仅在战争期间为保卫国家的安全和海 上利益而存在,更多地是为了保护国家平时的 海外贸易而存在。
试述马汉的海权理论及其影响

试述马汉的海权理论及其影响1、试述马汉的海权论及其影响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ed Thayer Mahan,1840-1914)是美国海军学院院长、海军少将、历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
他以历史学家的理性和军事学家的智慧深入研究了17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期的世界海洋战争,写成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等书,正式提出被西方资产阶级奉为经典的“海权”理论。
这一理论成为推动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美国海外扩张的理论基础,并为以后美国历届政府推行对外政策和制订战争计划、谋求世界霸权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
马汉通过对近代欧洲海上争霸史,特别是17、18世纪英国崛起的历史进行研究后,首次明确提出:“自有史以来,海权都是统治世界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国家要称霸世界,并在国内达到最大限度的繁荣与安全,控制海权为首要之务。
”他认为,海洋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财富,从战略角度看,海洋的商业利用价值与军事控制价值是不可分割的。
海洋的主要航线能带来大量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以及足够的商船与港口来利用此一利益。
从权力基础来看,马汉认为一国海权的发展受制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征、政府性质等六项基本因素的影响。
马汉也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价值,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而制海权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
他非常重视海战的作用,认为制海权只有同敌国海军进行大规模决战才能真正获得。
他认为海上交通线是支持海上作战的生命线,能否保持稳定的交通运输,对于海战的胜负起着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控制加勒比海、中美洲地峡附近的水域,再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再进一步与列强共同利用东南亚与中国的海洋利益。
马汉同其他人一样,其言论充满着强烈的帝国扩张主义色彩,直接为美国国家利益及战略考虑服务。
他认为,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应该同寻求战领国外市场的机会相结合,美国的剩余产品要跨越新的“边疆”——海洋——寻求市场,这种经济扩张过程必然会导致国家间冲突甚至战争,因此,美国应该拥有强大的海军作为其海外扩张的保证。
依据马汉海权论思想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不会对国家发展

依据马汉海权论思想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不会对国家发展马汉的海权论是对的。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出版百余年后仍然被认为是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名著之一,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
马汉海权论对的影响是深远而富有前瞻性的。
海权论出版后对各国国策的影响:(一)美国:1901年老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後,极受马汉海权思想之影响,致力发展海权。
除舰队的扩建及积极夺取太平洋各战略岛屿外,开凿并控制巴拿马运河及加勒比海之战略海上基地,成为当今海权霸主。
(二)英国:英国对马汉之海权思想推崇备至,在1889年英国政府提海军扩充计划时,马汉的海权论成为支持观点的重要理由。
(三)法国:法国很重视马汉对于法国海军政策的批评,并且称赞其思想具有真正的创造性。
(四)德国:德皇威廉二世及海军部长提尔皮茨元帅亦深受马汉影响,致力发展海军。
但德国却忽略了马氏的一项重要训条:“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导致德国陆军反而受经费影响而减低其战力。
扩展资料:海权论中提出掌握制海权的六大要素:1、位置:理想的位置是位于中心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贸易路线,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
岛国必须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上贸易,并注意海外海军的建设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土地国家必须注意海上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相应的海军维护其海上利益和安全,如果他们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2、地形3、领土大小一个国家要发展其海洋力量,必须依靠一定的领土面积,领土面积的大小应与其人口、资源和分布的大小相适应。
否则,广袤的疆土可能成为一个弱点。
那些国家太大,拥有不成比例的人口和资源,它们的防御密度较低,也更危险。
例如,南方内战在人口和资源方面都太庞大了,特别是有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河航道,而且它的军队太容易分裂而不能失败。
4、人口数量及素质程度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海洋权利的重要基础。
海权国家不仅应该有相当数量的人从事航运业,而且直接参与海洋生物的比例也应该很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权论鼻祖马汉把历史经验上升为一种战略理论——海权论。
马汉认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安全都与海权具有密切的关系,海权不仅能够决定海上和陆上战争的胜负,而且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
他还指出,海权的强弱取决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政府性质6方面的因素。
马汉的海权理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历史。
在英国,马汉的书被视为“国家的福音书”;在日本,此书被列为日本海军军官的必读书之一,人手一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这样表达他阅读马汉《海军战略论》一书时的心情:我不只是在阅读这本书,我简直是想把它一口吞食下去……马汉海权理论在特定的时代迎合了一些国家统治者的扩张野心。
这些国家通过建立强大的海军,发展海外贸易、开疆拓土、积累资本,最终成为盛极一时的海洋强国。
作为海洋大国的中国,历史上多次错过成为海洋强国的机遇。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历史上曾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宋代,“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为近海航行提供了天文学知识和航海技术。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建造战船、组建水军、组织庞大舰队始于元代。
元朝海上行动,最大规模可组织水军7万人、战船500艘。
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曾派“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远航,通好亚非诸国,标志着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展到历史的高峰。
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使朝廷中的有识之士猛醒,开始认识海权的意义。
于是,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军工,筹备船政,培养海军人才,组建北洋、南洋、广东、福建4支舰队。
到甲午战争前夕,历时26年,共造各类舰船55艘,这在中国造船史上是空前的。
然而,在甲午战争中,清朝当权者把北洋海军舰队视为拱卫京畿的活动式“要塞”,奉行消极防御的战略,不可避免地使北洋水师遭到全军覆没的下场,海军强国梦破灭了。
当年的中国没能成为一个海洋强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一点是没有正确理解海权理论的精髓,没有认识到海权是国家综合国力在海洋方向的表现。
反映到海军的建设和使用问题上,即是海军建设缺乏连贯性,没有长期的发展规划,海军只是在近岸近海活动;其次是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手工业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决定着整个社会面貌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人们安于现状,不求海外拓展;最后,历史上长期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的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在国防建设上一直以塞防为重,兼顾海防。
当前,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海洋是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已成为各国共识。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产值增长最快的黄金地带。
海洋安全边界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而拓展,海上安全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比如海域划界、岛屿纠纷、资源开采、航行安全、海盗威胁、海上走私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
这一系列新的问题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关注自己的海洋权利,提高海军应对、完成多样化任务的能力。
因此,必须消化吸收传统的海权理论精华,结合新形势下海上安全的要求,创新我国海军战略理论,有效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和支撑。
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夏威夷群岛和巴拿马地峡;海军威力=力量+位置,海军必须以“集中”为战略法则,同时要重视“海上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海军必须积极出击,不能消极防御。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
海权紧密的联系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具体如下:1 政治方面:实际上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而其中、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深水良港、关键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当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因此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
在维护海洋政治方面,中国“海权”及其实现力量,即中国海军的扩展又是有限的。
“中国永远不称霸”,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中国政治家从世界大国兴衰成败的历史中总结出的成熟的强国之策和经验。
2 经济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
在许多问题需要在国际海洋法的框架下,经过多边协商予以解决,中国海军的目标只是确保这些多边协商结果的合法执行。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海军的建设仅限于自卫性威慑范围。
中国海军建设的目标将永远服务于中国以平等之地位独立于世界的要求。
3 安全方面:“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的战术战役可以使制海权抗拒敌方的登陆,大的战略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可以说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
“海权”实际上是国家总体国防力量的集中表现。
海军是国家海洋战略力量的核心部分,是“海权”必须依托的兵种。
未来中国的“海权”绝不应当只是海军的事,而是国家总体国防力量的集中表现。
它应该是在外层空间、空中预警和海洋工程等技术链的拉动和引导下,集陆、海、空导弹精确打击技术并被应用于海上作战的力量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争夺远东殖民地,独霸亚洲,发动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
8日,美、英对日定宣战,11日,德、意对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本帝国主义在不到半年内,侵占了香港、马来亚、菲律宾、关岛、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处于暂时的军事优势。
在日军占领地区中,人民群众发动了民族解放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
1942年6月,美国在中途岛海战获胜,取得海上主动权。
美军经过三年苦战,夺回太平洋上日军占领各岛。
194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开始局部反攻,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中国军队全面反攻。
8月6日和9日,美国对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了一颗原子弹。
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太平洋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