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说明文的课堂灵动起来
说明书之说明文也可以上得生动有趣

说明文也可以上得生动有趣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文教学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了解写作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等功能。
这样的文章往往故事性不强,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大多只是让学生了解了一些科学知识,教得比较枯燥,学生也学得比较乏味。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既能理解课文内容,知晓课文的表达方法,同时又能真正被打动呢?我想以《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为例,和大家进行探讨。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形象《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分别从地球的美丽与狭小、自然资源有限、人类不能移居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号召人们“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这篇课文虽然是说明文,但却处处洋溢着作者火热的情感:为地球的现状而痛心,为地球的命运而担忧,为地球的遭遇而愤慨,为地球的前途而竭力呐喊。
以上这些都需要学生理解、体会,从而真正将内心的环保意识外化为实际行动。
教学本课之前,我首先对班上的学生情况进行了分析:他们大部分来自近郊的农民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知识面相对狭窄,对地球、对宇宙的感性认识较浅显。
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如果授课时,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很难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
因此,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自编自制多媒体课件《只有一个地球》以辅助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出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随着舒缓的乐曲,在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看到这样可爱美丽的地球,学生都瞪大了眼睛。
学生是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景图,同时被美丽的景色和背景音乐深深吸引,他们认真地倾听着、仔细地观察着,继而动情地抒发着对地球的热爱,在饶有趣味的氛围中,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二、注重朗读训练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学习语文就要“动情诵读,静心默读”。
要让说明文教学扎实而灵动

要让说明文教学扎实而灵动说明文在新教材中的篇数较老教材增加了不少。
单题材来说,就有天文知识,如《太阳>;地理知识,如《最大的“书”》;建筑知识,如《赵州桥》;动物知识,如射,植物大量枯萎、死亡,那些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地死去了。
”二下年级的学生对于句子的停顿、意思都很难把握。
教学中,我们采用“分合竖式排列法”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而把握节奏,理解句意。
(1)因为没有阳光照射,/植物大量枯萎、死亡,/那些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渐渐地死去了。
(2)因为没有阳光照射,/植物大量枯萎、死亡,/那些以植物为食物的其他动物渐渐地死去了。
(3)因为没有阳光照射,/植物大量枯萎、死亡,/那些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地死去了。
关注关键句,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把握知识要点,感受说明文表达的严密,对提高学生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表达能力很有好处。
3.关注说明方法课标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可见,说明方法是说明文的重要教学内容。
小语教材中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假设、引用等。
说明方法的教学除了不能过于显性,为方法而方法之外,还要注意年段区别,体现教学内容的前后差别与关联。
教材对说明方法的编排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三下年级体会文章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四上年纪体会说明文准确的表达方法:五上年级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之外,试着加以运用。
如五上《鲸》一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假设”等说明方法。
学生对于这些说明方法就不是体会,而是了解,还要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4.关注说明顺序“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说明文行文眉清目楚,有条不紊。
有按时间顺序来表达的,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写道:大约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出现了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数千万年后,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恐龙,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体形逐渐变化;亿万年前,演化出鸟类;有按空间来介绍的,如《电脑住宅》按照“大门外一门口—会客厅一厨房一卧室一浴室”的顺序把电脑住宅介绍得一清二楚;有按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创新教学方法让说明文教学变得更加灵动-最新教育资料

创新教学方法让说明文教学变得更加灵动在说明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一般的教法是把说明文的写法灌输给学生,再让学生像写八股文一样去套用这种方法,读起来没有情感投入,写起来都是千篇一律,没有新意。
师生都觉得说明文的阅读教学枯燥乏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有效地进行说明文阅读教学,使说明文教学变得灵动。
一、挖掘说明文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说明文在内容上都具有趣味性。
教师在教案准备和情境设计上,寻找教学资源时应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点,充分重视发现过程中对激发兴趣所产生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课文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起他们进行思考,教师可以打乱挂图的顺序,遮住挂图的标题。
这时再出示问题:图上画面的内容是什么?这十幅画的正确顺序是如何排列的?这时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强烈,在阅读课文时就会很有目的性。
再比如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课文内容上介绍的资料画一张建筑图,再在重点说明的建筑上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学生会很专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打开,播放故宫建筑的有关资料片,学生会饶有兴趣地检验自己的成果,焕发出活跃的气氛。
二、开展说明文实践活动,感受说明文原理说明文总是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记叙文议论文有着根本的区别。
另外,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要求能恰如其分地进行表述。
始终坚持科学性是写说明文的第一要素。
例如,写天气就有着本质的区别,记叙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以把气温描写成“发了狂”,“像下了火”,而说明文中的“气象预报”则必须准确地写出天气的实际温度。
再如教学《蜘蛛》这篇课文时,这篇说明文采用了一些描写的方法,尤其是比喻句比较多。
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并在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弄明白比喻句的本体,从趣味性的记叙描写中理解这篇说明文想要表述的事物。
说明文教学怎样才能活泼、高效

说明文教学怎样才能活泼、高效纵观各地历年语文中考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几乎都呈现记叙、说明、议论“三分天下”的局面,说明文阅读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所占的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然而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开设说明文公开课的相对较少。
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老师觉得说明文不及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有“嚼头”,学生兴趣不浓,难以出彩。
多数中学生也感到说明文教学内容呆板,学习过程枯燥、乏味。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说明文缺乏形象的描述和生动的情节,不像记叙文、散文那样容易引发学生兴趣;二是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还占据着较大的优势,对抽象科学知识还缺乏一定的理解力;最后,恐怕就是教师关于说明文教学理念的落后,方法的陈旧。
有的纯粹是说明文知识讲授,有的以题目的训练代替教学过程。
难道就没有一把钥匙可以开得了说明文教学这把锁?有幸在暑假里听余映潮老师执教《说“屏”》,颇受启发。
他巧设了两个“假如”:“假如没有这一段……” “假如没有这一句……”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这样删可行不可行。
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从未想过这个问题,经他这么一问,都觉得新鲜,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这些知识被一一带出。
学完课文,学生们对“屏”这一体现传统文化的东西有了1/ 6全新的认识,对于中国的民间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整个过程,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再看先前听过的钱梦龙老师上《死海不死》,和余老师一样,他也没按常理出牌,而是抛出一问:“《死海不死》内容大家都看得懂,你觉得练习题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哪些可以不教?”学生先一愣,接着大胆的学生就说“语言的准确性可以不教”。
钱老接着问为什么。
到最后说明文的语言、顺序等等知识都被学生们自己一一带出,实现了“不教而教”,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结束了一堂课。
这样的设计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看来讲说明文难教,不是因为它没有“嚼头”,而是教者没有用心去“嚼”。
如何让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五、在写一写中再创趣味性
• 学了《松鼠》一课,我们可以仿照课文 写一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学了《果园机 器人》、《新型玻璃》,我们也可以发挥 自己的想象,写一写自己想发明什么机器 人,它会有哪些特殊的本领,自己还想发 明什么新型事物,它有什么特别的用途。
四、在演一演中升华趣味性
• 情境预设:此时,后羿赤裸着身体,汗水不住地 往下滴,他热得再也受不了了,于是他背起一捆 箭,飞身上马,扬鞭而去,准备爬上山顶,射下 那九个太阳。这时,路边走来三个过路人,看到 这种情形,准备上前去劝说后羿别再白费力气 了...... • 1、小组合作演一演。 • 2、能用上课文中的列举数字法,打比方的方 法,举例法等方法来劝说后羿,最终使后羿放弃 射太阳的做法。
出示课题后,让孩子交流:读了课 题,你收获到哪些信息?
二、讲故事体现趣味性
• 有的说明性文章里也有故事。 《太阳》一课中,一开始也用《后 羿射日》激发读者的兴趣,教师教 学中也可以紧紧抓住这个兴趣点。
三、课件烘托演示,推进趣味性
• 在学生学习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老师也 可以利用课件出示引导孩子领悟课文采用 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 打比方等。通过相关课件的演示,让学生 直观感受说明事物的特点。
这时路边走来三个过路人看到这种情形准备上前去劝说后羿别再白费力气2能用上课文中的列举数字法打比方的方法举例法等方法来劝说后羿最终使后羿放弃射太阳的做法
【说明性文章的尴尬境地】
一、语文公开课,老师不爱选。
二、常规教学中,老师也是匆匆而过。 三、学生觉得说明性文章不如记述性文 章有趣】 一、抓课题采集信息,激发趣味性
活动设计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灵动起来

活动设计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灵动起来在教学中,说明文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课程之一。
教学说明文的难点在于,其语言通常较为枯燥,内容有时过于技术性,学生们可能会因此感到困难和无趣。
为了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我设想了以下的活动设计:1. 利用视频进行教学许多说明文所涉及的主题都可以通过视频进行展示。
例如,对于文化节日,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向学生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喜庆活动,如中国的春节、美国的万圣节和墨西哥的“亡灵节”。
这样的视频可以贯穿整个课程,让学生们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对所学知识和主题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
2. 现场观察和实践活动有些说明文主题可以通过现场观察和实践进行学习。
例如,学生们可以进行一个小型实验,用不同的组合来探究不同的科学现象,如体积、密度、温度等等。
这种实践性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让他们更加融入课堂活动,从而创造出更加有趣和生动的课堂氛围。
3. 游戏和竞赛许多说明文主题可以通过游戏和竞赛来进行展示和学习。
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款课堂上的积木游戏,让学生们根据给定的说明文内容,用积木搭建对应的物体或场景。
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还可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4. 背诵和演讲说明文的语言通常比较困难,但是通过背诵和演讲来表达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背诵和演讲的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拟定说明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所学知识。
以上四种活动设计可以帮助教师在说明文教学的课堂中创造出更加生动、有趣和灵动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们对当前和未来社会的认知和热情。
如何让初中语文说明文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共4页

如何让初中语文说明文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
目的在于给人以新的科学知识。
从传统教学中。
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课堂气氛像死水一潭,学生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教师费尽了心血,效果却很不理想。
由于说明文在表达上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少生动性;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叙事性、故事性较弱;在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又比较抽象、枯燥。
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
确实比较平淡无味,不易引起学生兴趣,而它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引起重视。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和情感呢?笔者认为。
教师在教学中要领悟新课标精神,多一些创意举措,激活说明文的课堂教学。
首先,可以导语激趣,让学生愿意走进课文。
常识证明,一堂课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
如果学生在课堂开始时充满兴趣.堂课效果就比较好。
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该精心导入。
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走进课文。
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赵州桥的插图.并让学生说明一下这幅图。
要求用最简洁的话语把它说得清楚明白。
学生试了之后才感觉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
在几位学生回答之后,我说:“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看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说明的吧。
”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其次,要抓住教学内容的趣味点.让学生体会参与的乐趣。
学生总有这样的心理:浅显的说明文觉得单调,不屑于阅读;深奥的说明文觉得读得吃力。
懒得阅读:对感兴趣的内容阅读,不感兴趣的不读。
针对学生的心理,如果能找到教学内容的趣味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
就新教材来看,说明文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规范的说明文,也有语言活泼的说明性小品;既有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品,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内容;既有自然基本常识的介绍.也有最前沿科学动态的揭密;既有宏观世界可感知的事物,也有微观世界需要感悟的事理。
活动设计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灵动起来

活动设计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灵动起来说明文教学是中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
有时候教师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氛围单调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设计来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更加灵动起来。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活动设计来提升说明文教学的效果,并且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一、活动设计在说明文教学中的作用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这些活动可以是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活动设计还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活动设计在说明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活动设计的具体内容1. 课堂讨论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观点,互相交流和学习。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比如某一段说明文的表达方式是否合适,如何提高说明文的可读性等。
通过课堂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说明文的各种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完成一些写作任务。
要求学生合作撰写一篇说明文,或者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出一些有价值的写作经验和技巧。
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 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来理解和模仿说明文的写作方式。
让学生扮演一个解释某一概念或操作某一事物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说服力。
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生动地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4.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说明文迸发无限活力——说明文方法的认识与迁移运用新浦区岗埠中心小学赵翠华类别:小学语文编号——初评奖次——复评奖次——【摘要】: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在生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们要明确课标的要求,找准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举一反三,正确地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抓住语言特点把握说明方法拓展运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说明文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有许多老师对这样的文章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把握不住重点,或认为说明文呆板、枯燥,或认为通俗易懂,不值得花功夫去研究。
对说明文教学,只是蜻蜓点水,或者索性让学生自己读读了事。
说明文真的不值得花功夫去研究吗?说明文教学真是枯燥乏味吗?我就说明文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一、正确理解课标的要求新课标在总目标的第四条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的思维方法。
”在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建议中强调“阅读说明文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
从以上的要求不难看出,课标对说明文教学的宗旨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教材中选文的内容,还要让学生学习表达内容时所采取的语言手段。
为此,我们可以吧说明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三点:一是对内容的理解,对知识的了解;二是表达事物的方法,语言的探究;三是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研究。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把握了这个原则,我们才能把说明文教学真正还给“语文”才能避免上成“科学课”、“常识课”二、牢牢抓住语言的特点。
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文,文章通俗易懂,语言活泼、生动、形象,让人读了饶有兴趣,它的最大魅力在于他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
牢牢抓住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定能使课堂生动活泼,异彩纷呈。
(一)用词的准确性说明文在用词比一般记叙文更为准确,比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中“2004年3月以后,人类通过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会的推断。
”句中“曾经”一词,意思是表达从前有过的某种行为或某种情况。
这里是根据照片和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推断出来结论,表明火星上从前有过水,并不表明现在的火星表面仍然有水,表意十分准确。
如果去掉“曾经”,意思大不相同,科学知识短文要力求准确啊。
同时。
阅读全文可知作者在介绍火星的情况时,用了“也许”、“可能”、“看来”、“如果”等等词语,表示或假设,含有不确定因素,如果不使用这些词语。
将一些未经证实的推断写成确然存在的事实,那就未免太武断。
令人难以相信了,这也是科普文章表意的准确之出。
再如:《秦兵马俑》一课中描写将军佣的一段话,“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误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的前面,像似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如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细品一品本段话所有文字都与“将军”两字相匹配,特别是“身材魁梧,昂首挺胸,宝剑,金冠”等,抓住了将军不同于一般的士兵的特点,生动传神。
(二)语言的形象性纲目分明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点风趣。
”事实上,许多说明文是语言都非常生动形象。
比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作者把地球与火星看作是孪生兄弟,并通过“孪生兄弟“,比喻贴切可感。
将大量的气体逃离火星的情形“集体大逃亡”,这在说明文的科普文更突出了语言的形象性。
“兄弟俩长得很像了,家常便饭,致命缺陷,一去不复返,裹挟着逃”等词语形象生动地介绍了火星与地球的相识,语言妙趣横生,学生学起来能联系双胞胎兄弟去理解,体会地球与火星的相同,相似,相关事实。
同时,文中还运用了设问手法让内容纲目分明。
如:“那么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下面接着写水的来源,一是来自彗星和陨石,二是来自火山爆发有矿物质分离出来。
在如“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上的还多,为什么没有能留住呢?”下面接着写不难留住的原因,是由于火星本身致命的缺陷。
又如《埃及的金字塔》“146米多高,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千米的路程,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个1/3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很容易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具体空间概念,及易学生理解接受。
(三)数字的科学性。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文体。
作者在说明事物时往往通过因果、连锁、比较、分合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揭示事物间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的特征、功用、成因、结构等,往往要才数字说明是说明文的突出的特点,准确精当的数字,为表达实物提供了强有力的一依据,让人读了信服,例如:《兵马俑》规模宏大,总面积大约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左右的兵马俑。
又如《埃及的金字塔》中“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
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两句中用力“10万”和“30年”数据让人体会到奴隶们的悲惨命运,也可以感受到金字塔工程浩繁,它是奴隶们血汗的结晶阿!数字给学生们在头脑中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从而激起了学生阅读的激情三、准确把握说明的方法,整体感知明确说明对象阅读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明确说明对象。
把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什么道理搞清楚。
那么,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一是要审题。
不少说明文从题目便一目了然,明确告诉了说明对象,如《恐龙》、《埃及的金字塔》、《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等等。
就说一说《神奇的克隆》这是一篇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的说明文。
标题的中心词是“克隆”揭示了本文的介绍对象。
“克隆”是一个新近出现的词语一般词典尚未来得及吸收,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结合直接繁衍后代,这是生物领域的无性繁殖,又是最近出现的研究高级动物的科技成果。
标题的关键词是“神奇”,揭示了本文介绍的着重点。
生物领域许多植物都有克隆的本领,单细胞的低等动物也能克隆,并无“神奇”之处,本文致力介绍的是对高等的克隆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令人感到“神奇”。
二是抓住中心句,总起句。
借助语言简明扼要地介绍时说明文的特色,比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本文写作特色最突出是中心句的运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市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这一是全文的中心句,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几个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弄懂与这一中心句的关系。
并且找出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容易把握了文章的脉络。
无形中也渗透了写作的结构方法。
(一)品评研读,抓住事物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软硬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说来,说明文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例如《麋鹿》一文第二节是这样介绍的“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
”简短的语言形象地画出了麋鹿的外形特征。
(二)领悟表达方法,揣摩表达顺序教学说明文,除了要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所介绍、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本质,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相关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等。
根据说明的需要,往往一篇文章用了几种的说明方法,比如《恐龙》一文采用了打比方,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等,《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主要采用的是打比方的方法;《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则主要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其运用的好处。
在表达顺序方法面,如《克隆之谜》一文,先介绍什么是克隆?什么是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在介绍人类是如何进行无性繁殖(克隆)研究的?最后讲克隆技术队人类的贡献及诱人的发展前景。
再如《埃及的金字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细读揣摩,感悟言之有序:位置—作用及名称来历—外形特点——建造过程。
再者本文课后练习第二题是:“读一读,注意带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其实是在提示我们,要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体会运用“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好处。
这样的练习设计就要求我们弄懂作者介绍的方法,更要体会“这样的好处”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
四、在拓展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
具体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积极促进的影响。
孔子说过,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亦有精辟的论述:“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些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技能。
”这些论述,足以说明迁移在教学中的重要。
自觉运用迁移规律来指导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迁移能力。
说明文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的。
教学这类课文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
因此,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以下学习方法:一是抓住知识要点——课文究竟讲了哪几点知识,即读懂内容;二是研究课文写法——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以体现语文学科的个性教学任务;三是联系相关知识——由课内扩展到课外,通过知识的拓宽,促进知识的系统和迁移。
学生掌握了说明文的一般学习方法,再拿到同类型课文,使能举一反三进行学习。
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唯有实实在在地训练,而训练切忌按一般的思维程式或应用现成结论来解决问题,要善于变通,善于创新,以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这就训练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教学《埃及金字塔》一文时,本篇课文采用了多种的说明方法,如“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等。
我在教学时不仅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说明文的能力,还注重学习说明的语言和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了解了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了“这样写的好处”之后,我就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指导学生仿写。
在运用说明方法的过程中,巩固所学,学以致用。
比如,让学生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介绍自己的教室、学校的操场、家里的客厅等。
这样可以提高了围绕中心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
同时要保证迁移在语文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还要抓好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激活学生的内部诱因,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欲,充满信心,积极参与配合。
这除了积极鼓励之外,还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实际,从学生的习惯、兴趣、目标等方面,因势利导。
比如一些学生不作读书笔记,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上课不主动思考,只习惯于听老师讲,以致累“迁”而不“移”。
这些都是影响迁移效果的因素,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克服和纠正,在语文教学中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能够紧紧抓住整体感知、品味研读、领悟方法这条教学思路,坚持激情、悟道、点拨这一执教原则,相信说明文的教学一定会再现光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