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作品赏析

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鉴赏后世誉为“行书天下第二”《祭侄文稿》, 是颜真卿在“忘我”状态下无意识的书写, 是真实情感融入笔端的千古绝唱之作, 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力强烈地震撼了每个观赏者, 也对后世书法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历代人们在赞赏和高度评价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同时,又都称誉敬仰他的人格品德,确是很有道理的。
在当今整个社会高度重视书法艺术的今天,《祭侄文稿》的艺术生命力最强,影响会更深更远更广。
一、《祭侄文稿》情感真挚《祭侄文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精品,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
细观《祭侄文稿》犹可感受到作者悼念亡侄时的情感波动和思绪起伏。
首句,按祭文体例,记祭悼的时日和祭者的身份,此时作者情绪尚属平稳,行笔稍缓,行字中间有楷字,情态肃穆。
接下来是对季明的赞语:“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
每慰人心,方期戬谷。
”此处全用规范的行书,一字一顿,赞誉之情,缺憾之感,融于毫末。
至“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一段,心情已至激愤。
“父陷子死”四字,如高空坠石,使人感到如当空霹雳,轰脑塞胸;其余诸字如飞沙走石,那种失却臂膀之痛楚,天何以补人何以堪之无奈,溢于言表。
再至“抚念摧切,震悼心颜”八字,更如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大痛大愤之情喷涌而出。
至18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
从第19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涡)之中。
长歌当哭,泣血哀恸,结尾处之“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则直如长江之水,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通观全篇,行文如泣如诉,如控如檄,运笔畅达痛快,使转精巧自然,气势雄壮,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浩然正气之作。
祭侄文稿 译文

《祭侄季明文稿》原文(附删涂字句)维乾元元年。
岁次戊戌。
九月。
庚午朔。
三日壬申。
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
蒲州刺史。
上轻车都尉。
丹阳县开国侯真卿。
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
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
阶庭兰玉。
(方凭积善涂去)。
每慰人心。
方期戬谷。
何图逆贼开衅。
称兵犯顺。
尔父竭诚。
(□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
常山作郡。
余时受命。
亦在平原。
仁兄爱我。
(恐涂去)。
俾尔传言。
尔既归止。
爰开土门。
土门既开。
凶威大蹙。
(贼臣拥众不救涂去)。
贼臣不(拥涂去)救。
孤城围逼。
父(擒涂去)陷子死。
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
谁为荼毒。
念尔遘残。
百身何赎。
呜乎哀哉。
吾承天泽。
移牧河关。
(河东近涂去)。
泉明(尔之涂去)比者。
再陷常山。
(提涂去)。
携尔首榇。
及兹同还。
(亦自常山涂去)。
抚念摧切。
震悼心颜。
方俟远日。
(涂去二字不辨)。
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尔幽宅。
(抚涂去)。
魂而有知。
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原作纸本,纵28.8厘米。
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
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
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
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
一时形势好转。
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
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
王想冒功,拥兵不救。
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
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
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
祭侄文稿原文及注解

祭侄文稿原文及注解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一篇文稿,主要描述了颜真卿思念自己侄儿的悲痛心情。
以下是祭侄文稿的原文及注解: 【原文】
祭侄文稿
颜真卿
祭侄文稿,行草。
此稿感情的抒发极为强烈,由于涂改较多,或因后人珍视而不欲毁伤,故残破之处较多。
署款“颜真卿”,行书,当为稿本。
真迹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注解】
祭侄文稿:祭祀侄儿的文稿。
颜鲁公: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人称“颜鲁公”。
行草:行书和草书的合称,是一种外形尺寸较大、运动幅度较大的汉字书体。
稿本:未正式发表的文稿。
由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真迹,所以被后人视作珍贵的稿本之一。
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高清详解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高清详解唐颜真卿祭侄文稿麻纸墨迹28.3x75.5cm 23行234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品资料《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
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
则鲁公在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
颜真卿此文,正义凛凛,有不忍卒读之感,故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
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祭侄文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
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籀,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祭侄季明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鲁公手书第一名墨迹。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祭侄文稿》流传有绪,据元张晏跋:当时宣和尝收,后为庸工剪去印记,元代时于“岁”字旁犹有天水圆印痕迹。
元初在鲜于枢手并有跋。
明时在吴廷家,后辗转入清内府。
内中钤有“赵子昂氏”、“鲜于枢伯机父”、“张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
前隔水有题识;幅后有张晏、鲜于枢、王顼龄、徐乾学等跋。
又有周密、屠约、僧德一、王图炳等观款。
著录于《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等。
刻入宋《博古堂》、《忠义堂》等帖。
明《停云馆》、《戏鸿堂》、《玉烟堂》等丛帖亦有刻入。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作品鉴赏颜真卿著名的行书作品还有“三稿”——《祭侄文稿》、《争座位稿》(按:亦称《争座位帖》)、《告伯父稿》(按:亦称《告伯父文稿》)。
颜真卿《祭侄文稿》原文及译文1

推荐于2019-09-06原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
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口: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
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
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迫”再涂去),常山作郡。
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
尔既归止,爰开土门。
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
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
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东近”涂去)河关。
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
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
抚念摧切,震悼心颜。
方俟远日,卜尔幽宅(“舍”涂去)。
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译文:时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农历是戊戌年。
农历九月的朔日是为庚午日,初三日壬申, (颜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带银印章和青绶带的光禄大夫。
加使持节、蒲州诸军事之蒲州刺史。
授勋上轻率都尉和晋爵为丹阳县开国候的颜真卿。
现今用清酒和多种美食来祭扫赞善大夫颜季明侄儿的亡灵。
词曰:惟有你(季明)生下来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
你好像我宗庙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长于我们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常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正期望(季明)能够得到幸福和作个好官,谁想到逆贼(安禄山)乘机挑衅、起兵造反。
你的父亲(颜杲卿)竭诚尽力,在常山担任太守。
我(颜真卿)那时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担任太守之职。
仁兄(杲卿)出于对我的爱护,让你给我传话(即担任联络)。
你既已回到常山,于是土门被夺回。
土门打开以后,凶逆(安禄山)的威风大受挫折。
贼臣(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围攻陷氏父亲(颜杲卿)和儿子(颜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后被杀。
祭侄文稿原文及释文

《祭侄文稿》原文及释文《祭侄文稿》原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
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口: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
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
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迫”再涂去),常山作郡。
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
尔既归止,爰开土门。
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
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
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东近”涂去)河关。
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
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
方俟远日,卜尔幽宅(“舍”涂去)。
《祭侄文稿》的释文大致如下:在乾元元年,也就是戊戌年,九月的一个朔日,我以清酒和各种美食作为祭品,来祭奠我亡故的侄子季明。
你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第十三叔,曾经是银青光禄大夫,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
你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美好的品德。
你的智慧和才华像宗庙中的瑚琏一样宝贵,像阶庭中的兰玉一样优雅。
我们一直对你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你能带来家族的繁荣。
然而,没想到的是,逆贼突然发动了战争,他们以武力反抗正义,挑起了纷争。
你的父亲,竭诚为国,坚守常山郡。
当时,我也接受了朝廷的命令,前往平原地区执行任务。
我的兄长很关心你,让我给你传话。
你听到消息后立刻返回常山。
你打开城门,勇敢地面对敌人。
然而,由于贼臣的背叛和不救,常山城被敌人围攻。
你的父亲被擒,你也在战斗中牺牲了。
这一切都是如此突然和悲惨。
想到你的遭遇,我感到十分痛苦和无助。
即使我有一百个身体,也无法换回你的生命。
我承受着天恩,现在被调任到河关地区。
最近,泉明也再次被困在常山。
祭侄文稿解析

祭侄文稿解析《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作者为唐代颜真卿(708-784)。
此作书于乾元元年(758年),墨迹,麻纸本,行草书,纵28.3厘米、横75.5厘米,总共23行,每行字数不等,共268字(涂改34字);钤有“赵氏子昂”“赵”“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句曲外史”等印。
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内府等收藏,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
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共被害30余口人。
唐肃宗乾元元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遇难亲人的尸骨,最终只搜寻到侄子季明的首骨,于是挥泪写下了这篇流芳千古的祭文。
《祭侄稿》作为一篇祭文,作者书写时的心绪可想而知,整幅卷面并不整洁清爽,笔速急促、匆忙,书写中涂抹、删补时时可见。
纵观全篇,悲愤激越之气溢于纸面,开始时作者尚能驾驭住自己的感情,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时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痛与激愤,感情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
起首的凝重、中段的激越、篇末的忘情,无不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
行草书自魏晋时期成熟且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以来,时代正呼唤代表唐代书法、反映行草书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新的发展的杰作出现。
因此,《祭侄稿》的出现彻底振起了唐代的行草书,有力地改变了人们对唐代书法只有楷书辉煌的印象。
它创造了自晋代“二王”以来中国行草书发展史上的新高度,发展了“二王”、丰富了“二王”、超越了“二王”。
它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此后唐代书法的发展演变,更对后世书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祭侄文稿米字格

祭侄文稿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
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明威将军、琅琊郡太守、叔父涉闻孤侄安、广等。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收沙衍,荒原旷久。
路断人稀,戎马交驰,烟尘相望,备州府之所在。
致高堂之清阴,寒食暂升,先期遣使,驰报修祠。
乃辰及巳,兼与命期。
子子孙孙,永为昭式。
叔父涉远道而来,跋山涉水,经年不归,幸得与祭侄文稿相见。
忆往昔,叔侄情深,共度风雨;看今朝,物是人非,泪湿衣襟。
呜呼哀哉!苍天无情,降此灾祸。
使我等骨肉分离,令我家破人亡。
侄儿安、广二人,英勇无畏,忠心可嘉。
他们为了国家舍弃了小家,奋勇抗敌,最终英勇牺牲。
他们的离去,使我倍感痛心。
如今,我怀揣悲痛之心,写下这篇祭文。
愿他们在天之灵得以安息,愿国家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 诸葛亮隆中遗址
戎 马一生战恶 酋 ,腥风 血雨救神 州 。 抗 日推 山得胜 利 ,未 曾休 。 赤 胆忠心 听党令 ,助华 除掉毒根瘤 。近代 陈平黎庶 爱 ,赞声稠 。
择木 良禽耐岁寒 ,不 图名利不求官 。 多年济世终如愿 ,三顾茅庐始 出山。 尽瘁鞠躬兴汉 室 ,殚精竭虑辅刘禅 。 先生大智著师表 ,千古南 阳留美谈 。
5
(目谆谆诲 ,警 语 良言切切音 。 o
蹈距循 规先 士卒 ,修 身敬业为 民心 。
西归 驾鹤乘云去 ,益 友 良师情永存 。
方光荣
陈砚 章
临江仙 ·缅怀铁人王进 喜
无字 碑随想
一 摘贫油千 载帽 ,铁人首 立奇功 。冰 天雪地 喜 相逢 。旗 飘岩 石破 ,油海 遍 乾 坤 。 勤读 两 论 干钧 力 ,史 垂创 业 英 雄 。匠心 为国分忧重 。精神垂万古 ,百姓谱 诗 吟 。
叶 传 德
悼同窗挚友李大林女士
噩耗传来 泪雨 纷 ,吾侪痛失好 同 门。 一 生坦荡胸怀 阔 ,七秩温柔 品性悖 。 茹苦操 劳育才 女 ,含辛尽职铸 芳魂 。 仙游驾 鹤天庭 去 ,劲节 高风旷世存 。
缅 怀凭 吊
卢 建平
王
悼恩师吴克翥 先生
∞ 3
工
仁
磐
一0
噩耗初 闻问是真 ,翻箱 旧稿忆苍痕 。
徐 泽 先
谒鲍参军 墓
鲜碑矗立古城旁 ,拱木寒鸦噪夕 阳。 俊逸盛传高格调 ,雍容省识 旧冠裳 。 书航雷岸 图形状 ,情赋芜城郁感伤 。 我到墓前恭拜谒 ,梨花披雪正飘香 。
李惠 华(-k-)
临江 仙 ·叩深恩
悠 悠 沅 水 涟 漪 静 ,悲 风 泼 雪 群 峰 。 一 杯 新 土 隐师 踪 ,咽 声 魂 断 ,凝 望 向 长 空 。 但 愿极 乐无 病痛 ,乘云 直赴 仙 宫。天堂巡月韵苍穹 ,刺心哀痛 ,轻叩谢恩 公 。
注 :两论 ,指毛泽 东主席 的光辉 著作 《矛盾论 》 《实践 论 》。
风雨 沧桑逝若烟 ,一 碑孤独矗人 间。 唐朝 天子无言语 ,便 是春秋万万年 。
祭侄文稿
临沂首望大唐风 ,正气清刚战火熊 。 祭表宗亲鲜血泪 ,墨 留千古一 门忠 。
郑 淑 鹏
钱 人寿
摊破浣溪沙.纪念叶剑英诞辰12O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