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对脓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影响

合集下载

211246902_外泌体在电针抑制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及提高生存率中的作用

211246902_外泌体在电针抑制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及提高生存率中的作用

doi:10.3969/j.issn.1000-484X.2023.05.014外泌体在电针抑制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及提高生存率中的作用①卓雪茂王美娟张靖宇单凯李柠岑陈勇公一囡陈泽林②郭义③陈波②(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天津 301617)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3)05-0973-05[摘要]目的:探讨外泌体在电针抑制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及提高生存率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雄性C57BL/6J小鼠,检测电针介入时间[设模型组(Sepsis组)、电针(EA)预处理组、EA后处理组]、回输外泌体[设对照组(E0)、电针1 d(E1)、电针4 d(E4)及电针7 d(E7)回输外泌体组]、拮抗外泌体(设Sepsis+DMSO组、Sepsis+DMSO+EA组、Sepsis+GW4869+EA组)对小鼠生存率的影响,并检测小鼠血清炎症因子变化[设PBS对照组、模型组(Sepsis组)和EA预处理组]。

各组小鼠造模处理后分别观察小鼠7 d生存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并进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与鉴定;于处理2 h、4 h、6 h取小鼠血清,ELISA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含量。

结果:与Sepsis组相比,EA预处理组小鼠生存率提高(P<0.05),2 h、4 h、6 h血清IL-6、IL-1β均明显降低(P<0.05,P<0.01),2 h、4 h血清TNF-α明显降低(P<0.001),6 h未见明显变化;电针处理前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epsis组相比,回输E7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 9,P<0.05),回输E0、E1、E4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epsis+GW4869+EA组较Sepsis+DMSO+EA组死亡率提高30%(P=0.286 8)。

各组小鼠血清外泌体粒径集中在100 nm,小部分偏离范围可能与颗粒间黏着有关。

电针对脓毒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干预作用

电针对脓毒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干预作用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Z h e j i a n g , H a n g z h o u 3 1 0 0 0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 T o s t u d y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a n d m o x i b u s t i o n o n s e p t i c p a t i e n t s
【 摘要 】目的 观察 电针对脓毒症患者 胃肠功能障碍 的疗效 。方法 脓 毒症 患者 3 0例 ,随机分 为对 照组 ( 1 4
例) 和 治 疗组 ( 1 6例 ) 。对 照 组 给 予 常 规 治疗 , 治 疗组 在常 规 治 疗 的 基 础 上接 受 电针 治 疗 。观 察 两 组 患 者 第 1 日和 第 7 日的肠 呜 音 、 A P A C H E l I 评分 、 C反 应 蛋 白 ( C R P ) 、 到 达 目标 喂 养 的 时 间 、 I C U住院时 间 、 机 械 通 气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 o g r o u p s : t r e a t me n t g ou r p( n = 1 6, t r e a t e d wi t h e l e c t r o a c u p u n c t u r e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r o u t i n e t h e r — a p y )a n d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n =1 4, t r e a t e d o n l y wi t h r o u t i n e t h e r a p y ) . T h e i f r s t d a y a n d t h e s e v e n t h d a y b o w e l s o u n d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药治疗知识知多少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药治疗知识知多少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药治疗知识知多少脓毒症是因为身体发生感染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病死率较高。

出现脓毒症时,会引起胃肠道炎症反应,也会影响血液循环,发生胃肠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还会加重脓毒症病情,二者间是相互的。

脓毒症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胃肠功能障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且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西医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紊乱的方法主要是液体复苏、免疫调节、营养支持以及积极抗感染等,治疗方法比较局限,而且效果不佳。

近些年,中医药治疗得到较好的效果,包含中医药内治法与针灸、穴位贴敷等外治法,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下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药治疗。

一、中药内治法1、单味中药。

单味中药的使用临床多选择大黄,大黄性味苦寒,归于大肠经、胃经与心包经,主要功效可清热、泻下通便,还可凉血、活血。

大黄中包含大黄粉、大黄素、番泻苷以及大黄多糖等。

有研究发现大黄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抑菌的功效,保护胃肠道黏膜健康,还可改善微循环促进胃肠蠕动,同时还具有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大黄取材较容易,价格更经济。

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发现,重症脓毒症患者在未出现胃肠功能障碍前使用大黄,可有效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以及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缩短胃肠功能障碍衰竭的时间,降低病死率。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使用大黄治疗,有助于消化道出血的恢复,缓解腹胀等不适症状。

2、泻下通腑法。

方剂代表为大承气汤,药方组成主要有枳实、大黄、厚朴与芒硝。

其中枳实的作用是消积导致,缓解腹部胀满气滞之症。

有学者研究发现使用大承气汤治疗的患者,排气得到明显改善,排便更加顺畅,腹胀、腹痛以及肠鸣音症状都得到有效缓解,缩短了住院时间,同时降低MODS患者血清炎症水平,降低病死率。

中药灌肠,最早出现在《伤寒论》中,该方法容易操作,吸收效果更好,而且作用效果更直接,特别适用于禁食患者或者不能口服用药的胃肠功能障碍患者。

电针上巨虚联合通腑益气汤敷脐对脓毒症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电针上巨虚联合通腑益气汤敷脐对脓毒症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电针上巨虚联合通腑益气汤敷脐对脓毒症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作者:庞丽莎孟建标季春莲张微徐敏荣胡马洪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0年第34期[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上巨虚联合通腑益气汤敷脐对脓毒症患者在调节肠道功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以及改善预后等方面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9年6月入住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重症医学科的60例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促进胃肠动力、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上巨虚联合通腑益气汤敷脐治疗7 d。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第1、3、7天的PCT、IL-6、D-乳酸、DAO以及肠鸣音、IAP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28 d死亡率,并对炎症因子及肠屏障血清标志物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天炎症因子水平及肠屏障功能血清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第3、7天后,治疗组患者炎症因子及肠屏障功能血清标志物水平明显下降(P[关键词] 上巨虚;通腑益气汤;脓毒症;肠屏障功能[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3-9701(2020)34-0009-05[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Shangjuxu(ST37)combined with Tongfu Yiqi decoction applied to umbilicus on the regulation of the intestinal functi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stine mucosal barrier func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ith sepsis.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the sepsis and intestinal dysfunction hospitalized in ICU of Tongde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from September 2015 to June 2019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anti-infection, promo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and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etc.,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on Shangjuxu combined with Tongfu Yiqi Decoction applied to umbilicus for 7 d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hanges of PCT, IL-6, D-lactic acid,DAO, intestinal sound and IAP on the 1st, 3rd and 7th 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Meanwhile, th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and ICU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the death rate of 28 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recorded, an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serum markers of intestinal barriers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When a comparison was made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serum markers of the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 the 1st d after treatment(P>0.05), while on the 3rd and 7th d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serum markers of the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5), and the levels of intestinal sound and IAP were improved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P<0.05). The duration of ICU stay and th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horter(P<0.05); within the same group,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serum markers of the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on the 3rd and 7th d after treatment(P<0.05), and the levels of intestinal sound and IAP were improved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P<0.05). The level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of the patient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s of D-lactic acid, DAO, IAP and intestinal sound(P<0.05), and the levels of D-lactic acid, DAO, IAP and intestinal sound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and the duration of ICU stay(P<0.05). Conclusion Electroacupuncture on Shangjuxu combined with Tongfu Yiqi decoction applied to umbilicus may ameliorate intestine mucosal barrier injury by inhibiting inflammatory reac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sepsis, thusimproving the intestinal function and promoting early recovery of the patients with the sepsis and intestinal dysfunction[Key words] Shangjuxu; Tongfu Yiqi Decoction; Sepsis;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产生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1]。

电针灸的作用

电针灸的作用

电针灸的作用引言:电针灸是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的一种进化和发展,它结合了现代电子技术和针灸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加舒适和有效的治疗方式。

电针灸的作用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疼痛,同时还有助于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电针灸的作用,以及其在许多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缓解疼痛1. 电针灸通过电流的刺激,可以使神经末梢兴奋,释放出内源性物质,如内啡肽和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物质具有止痛作用,可以减轻各种疼痛,如头痛、颈肩痛、腰腿痛等。

2. 电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供氧和营养,从而减少炎症反应和肿胀,对于关节炎、扭伤等疼痛的缓解具有显著效果。

二、调节身体功能1. 电针灸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被广泛认可,能够平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调节作用,可以改善睡眠、缓解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疾病。

2. 电针灸对内分泌系统也有调节作用,可以调整体内各种激素的分泌水平,从而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三、增强免疫力1. 电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机体产生免疫细胞和各种抗体,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2. 电针灸还能够促进机体的淋巴循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提高机体对抗肿瘤的能力。

四、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1. 电针灸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过程,增加细胞能量和合成蛋白质的速率,有助于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2. 电针灸还可以促进骨骼和软组织的再生,对于骨折、软组织损伤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五、辅助治疗各种疾病1. 电针灸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如哮喘、慢性咳嗽、支气管炎等,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缓解症状,改善呼吸功能。

2. 电针灸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也被广泛应用,能够改善心血管循环、降低血压、减少心脏负荷等,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具有治疗作用。

此外,电针灸还可以缓解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结论:电针灸作为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的升级和发展,具有广泛的作用和应用范围。

电针灸在治疗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电针灸在治疗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电针灸在治疗中能起到什么作用电针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理疗治疗方法,它是通过高导磁率的软磁材料进行制作,通过磁场的强度来进行调节,在治疗疾病,预防疾病方面的效果也比较不错,尤其是对于癫痫,骨质增生,颈椎病等疾病,都有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效果,在缓解疼痛,缓解肿胀,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细胞生命的活力方面的效果都是不错的,在进行电针灸治疗的时候,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项,如果出现皮肤感染或者溃疡的时候,尽量不要进行这方面的治疗。

★1、激活细胞,提高细胞生命活力激活细胞,增强细胞膜通透性,提高新陈代谢,及时排除体内毒素、垃圾,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使人感到轻松、爽快、振奋精神、充满活力。

★2、补充修复细胞膜电位,调节生理阴阳平衡给人体器官细胞输送补充负电离子,同时给人体60万亿个细胞提供负电能源,提高老年人的生物负电能量,达到正负电量平衡:负电80%,正电20%。

阴阳平衡,调节生理,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少生病、少住院、少花钱。

★3、增强造血功能,促进血液正常负离子具有“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促进异常血液成分处于正常”的作用;还有德国鲁斯博士对负电的研究成果表中所列负电可使“血沉减少”“血清Ca增加”“血清K减少”“血液凝固减弱”“白血球增加”等等,都说明了负电离子能有效增强人体造血功能,促进血液正常化,对血液疾患康复具有良好的作用。

★电磁针灸要注意啥1、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2、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3、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4、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

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5、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6、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电针治疗

电针治疗
变化构成了电的脉冲。
电针刺激参数包括波形、波幅、波宽、频率和持续时间等,集中体现为刺 激量问题。电针的刺激量如同针刺手法和药物剂量一样,对临床治疗具 有指导意义。
(1)密波
一般频率高于30Hz的连续波称为密波。 密波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
管痉挛,也用于针刺麻醉等。
(2)疏波
• 常用于瘢痕组织和输卵管粘连
5.其他作用
1. 干扰电、调制中频电等电流含有低频成分 2. 刺激运动神经和肌肉引起正常骨骼肌和失神经肌肉收缩、锻炼
肌肉、防止肌肉萎缩 3. 提高平滑肌张力、引起平滑肌收缩和调整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
3.操作程序
(1)选择适合的电极板及衬垫(用生理盐水或热水浸湿)然后将 电极板装入衬垫套内。
(一)G6805型电针治疗仪
• 该仪器采用电子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易于操作,便于携带等 优点。
其性能比较稳定,可使用交直流两用电源,能够输出连续波、疏 密波、断续波。
连续波频率为1Hz~100Hz可调;疏密波其疏波为4Hz,密波 为20Hz;断续波为1~100Hz可调。正脉冲幅度(峰值)为50V, 负脉冲幅度(峰值)为35V。正脉冲波宽为500μs,负脉冲波宽 为250μs。
短波和超短波疗法
概述:
• 超短波疗法:应用波长1-10m(评论30-300MHz)的高频电场作用 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超短波疗法。
生物学效应
• 对人体组织的穿透深度 电容场法超短波作用可达深层肌肉和骨 • 温热效应 • 非热效应 (频率越高的电磁波效应越明显) •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小剂量降低神经兴奋性,提高痛阈,加速其再生和传
注意事项!
• 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在胸、背部的穴位上 使用电针时,更不可将2个电极跨接在身体两侧,避免电流回路 经过心脏。通电时应注意逐渐加大电流强度,以免给患者造成突 然的刺激。

床旁膈肌超声评价电针预防脓毒症患者获得性肌无力的效果

床旁膈肌超声评价电针预防脓毒症患者获得性肌无力的效果

·临床研究·床旁膈肌超声评价电针预防脓毒症患者获得性肌无力的效果宋伟王明明凌受毅吴增斌焦云摘要目的应用膈肌超声评价电针治疗对机械通气脓毒症患者获得性肌无力的预防效果。

方法前瞻性选取在我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行机械通气的脓毒症患者75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干预组及后期干预组各25例,均予以常规脓毒症机械通气的基础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不做任何与康复、理疗相关的治疗,早期干预组和后期干预组患者分别在机械通气24h内、24~72h行电针干预。

所有患者均于脱机前行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评分。

在入组时(T0)、入组后3d(T1)和7d(T2)分别应用床旁超声测量右侧膈肌活动度、双侧膈肌增厚分数(DTF)及双侧膈肌移动-时间指数(E-T指数),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早期干预组和后期干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滞留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早期干预组脱机时MRC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后期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T2时,早期干预组和后期干预组膈肌活动度、右侧DTF、左侧DTF、右侧E-T指数及左侧E-T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电针干预相关系数为0.249~0.598,电针早期干预相关系数为0.288~0.623,两者均与右侧DTF相关性最大(r电针=0.598,r早期=0.598;均P<0.001)。

结论应用床旁膈肌超声可以观察到电针干预有助于改善行机械通气的脓毒症患者膈肌功能。

关键词超声检查,膈肌;电针;脓毒症;机械通气;获得性肌无力[中图法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acquired weakness in sepsis patientsevaluated by bedside diaphragmatic ultrasoundSONG Wei,WANG Mingming,LIN Shouyi,WU Zengbin,JIAO YunDepartment of Intensive Care Unit,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ND,Jiangsu215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to ICU-acquired weakness(ICUAW)in sepsis patients with mechanism ventilation(MV)at early stage by bedside diaphragmatic ultrasound. Methods Seventy-five sepsis patients with MV were enroll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3groups based on random number list:early-stage intervention group(n=25),late-stage intervention group(n=25)and control group(n=25).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within24h and72h in early-stag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late-stage intervention group,respectively. 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scale(MRC)evaluation before weaning.The activity of the right diaphragm,bilateral diaphragmatic thickening fraction(DTF)and bilateral diaphragmatic excursion-time(E-T)index were measured by bedside diaphragmatic ultrasound on the0(T0),3rd(T1),and7th(T2)day after enrollment.Results The MV time and ICU day in both early-stag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late-stag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all P<0.05). The levels of MRC in early-stag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and late-stage intervention group(bothP<0.05).The levels of right diaphragm activity,right DFT,left DFT,right E-T and left E-T in early-stag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late-stag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on T2(all P<0.05).The relation indexs between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or early-stage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diaphragm ultrasound were0.249~0.598and 0.288~0.623,respectively.And both of them had the maximum correlation with right DTF(r=0.598,0.598,both P<0.001).作者单位:215000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宋伟、凌受毅、焦云);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康复科(王明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科(吴增斌)通讯作者:焦云,Email:****************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获得性肌无力(intensive acquired weakness,ICUAW)是一种继发于危重患者的神经肌肉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射减少、肌萎缩、轻瘫或四肢瘫痪及脱机困难[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v e r e e n r o l l e d i n t h i s s t u d y a nd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o g r o u p s : c o n t r o l ro g u p ( n 2 4)a n d t r e a t me n t ro g u p( n 2 6) Th e c o n t r o l ro g u p we r e g i v e n r o u需具备下列两个条
( 1 ) 符合 2 0 0 1 年 国际脓毒 症定 义会议 制定 的脓毒症 斤 标 准嘲 ; ( 2 ) 来 自浙江 中医药 大学 附属 第一 医院综合 至 症 医学科 。2 0 0 9年 1 月至 2 0 1 1 年 6月本 院重症监 三 收 治 的符 合上 述 两个 条件 的脓 毒症 患 者 6 8例 , 按
76 8
浙江 中医药大学 学报 2 0 1 3 年 6月第 3 7 卷第 6 期
2 治疗 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显著性差异 , 见表 2 。 2 . 3 两组患者 I L _ 6 水平 的比较:治疗前两组分别为
( 3 3 . 9 6 + 5 . 8 1 ) f m o l ・ mL 和 ( 3 1 . 3 3 + _ 4 . 8 1 ) f m o l ・ m L ~ , 两 组
E fe c t s o f E l e c t r o a c u p u n c t u r e o n t h e I mmu n i t y o f S e p t i c P a t i e n s t Wu J i a n n o n g , Wu Wa n , Z h u Me i f e i , e t a l T h e F i r s t C l i n i c a l Me d i c l a C o l l e g e o f
琶 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 因病重死亡 、 自动 或治疗上有变动而退出实验的有 1 8 例, 该1 8 例患
不纳 入最 后统 计 资料 。最 终完 成实 验 的治疗 组 2 6 其 中男 1 9例 , 女 7例 , 年龄( 7 3 . 5 0 ± 8 . 9 6 ) 岁; 对 照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 0 1 3年 6 月第 3 7 卷第 6 期
电针治疗对脓毒症 患者 的免疫功能 的影 响
吴建 浓
伍万
朱美飞
雷澍
断江 中医药 大学第一 临床 医学院
杭 州 3 1 0 0 0 6
摘要 : [ 目的] 观察 电针治疗对脓毒症患者的免 疫功能的影响 。 【 方法] 前瞻 、 随机抽取脓毒症 患者 5 0 例, 随机 分为对 照组 ( 2 4 例) 和治疗组( 2 6 例) 。 对
1 .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 ( 第l 天)及治疗后 ( 即第 5
天) 的C D1 4 + H L A — D R, T N F 一 0 【 , I L - 6及临床疗 效 。临床 疗 效 判 断标 准 : 治愈 : 症状 消失 , 各炎 症 指 标 恢 复 至正 常; 有效 : 症状 和各炎 症指标 均有不 同程度 好转 , 但 还在 异 常范 围 ; 无效 : 症状 和炎 症指 标无 好转 , 继 续 恶化 , 甚
) R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wa s ( 5 5 . 2 9 + _ 7 . 7 9 ) %, a n d t h a t i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ro g u p wa s( 6 5 . 3 6 + _ 5 . 0 6 ) %( P < 0 . 0 5 ) , TNF — a n d I L 一 6 i n p l a s ma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V o u p we r e( 3 0 . 9 6 + _ 3 . 5 9 )f mo l / l m a n d ( 3 2 6 0 + _ 4 . 3 8 ) p g / m1 . t h a t i n t h e t r e a me t n t ro g u p we r e( 2 3 . 0 6 + _ 2 1 1 ) f mo l / ml a n d I L 一 6 ( 2 1 . 8 5 ± 2 . 5 1 ) p g / ml ( P <
2 . 1 两组患者 C D 1 4 + 单核细胞 H L A — D R水平 比较 : 两组 患者治疗 前 C D 1 4 + 单核细胞 H L A — D R分别 为 ( 5 4 . 4 3 + 6 . 8 6 ) %及( 5 4 . 2 0 + 6 . 7 4 ) %, 无显著性差异 , 治疗
i f n e t h e r a p y wh i l e t h e t h e r a p y g r o u p r e c e i v e d e l e c t r o a c u p u n c t u r e f o r 3 d a y s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r o u t i n e t h e r a p y .【 Re s u l t s ] A t f e r t r e a mt me n t , t h e CD1 4 + HL A一
 ̄ l h e j i a n g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U n i v e r s i t y , Ha n g z h o u ( 3 1 O O O 6 ) , C h i r t a
 ̄ b s t r a c t : 【 Ob j e c t i v e ] T o o b s e r v e t h e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 e c t s o f e l e c t r o a c u p u n c t u r e o n t h e i mmu n i t y o f s e p t i c p a t i e n t s . [ Me t h o d s 】A t o t a l o f 5 0 s e p t i c p a i t e n s t
基金项 目: 浙江省 中医药局基金资助项 目( 2 0 0 8 Y A 0 0 8 )
1 .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 P S S 1 6 . 0 进行分析 ,计量资
料 以x _ s 表示 , 两组均数 比较采用 t 检验 ; 分类计数资 料如临床疗效以百分数表示 , 采用 x 检验。 P < 0 . 0 5 为差
K e y wo r d s :e 1 e c 七 r o a c u p u n c t u r e ; s e p s i s ;CD l 4 mo n o c y t e h u ma n l e u ko c y t e a n i t g e n DR
脓毒 症 ( s e p s i s )是危 重症 患者 死亡 的 主要原 因之
本研究通过观察电针治疗对脓毒症患者 C D 4 + 单
丑 胞 HL A — D R水 平 的变化 ,进 而探 讨其 对 全身 免疫
5 . 的影 响 。 资料 与方 法
选用连续波 ,频率 4 H z ,强度 以病人耐受 为度 。每次
6 0 mi n , 早 晚各 1 次, 共治疗 3 d 。
2 4例 , 其 中男 1 6例 , 女 8例 , 年龄( 6 9 . 8 8 + 8 . 9 6 ) 岁。 通过
脓毒症发病率以每年 1 . 5 至9 %的速度增长 , 严重脓 芒 死亡率高达 3 0 %至 5 0 % t ” ,降低脓毒症导致的死亡
床 医师 面临 的共 同难题 。随着 对脓 毒症病 理生理 的 研究 ,人们 逐 渐认 识 到脓 毒 症并 不 是 以往 所 认为 过度 炎症 反应 ” , 更多 的是 由于 ” 过度 免疫 抑制 ” 参 与
) . 0 5 ) . T h e t o t a l e f f e c t i v e r a t e i n d 1 e t r e a t me n t ro g u p wa s 8 0 . 8 %, t h a t i n t h e c o n r t o l ro g u p wa s 5 4 . 2 %( P < 0 . 0 5 ) . 『 C o n c l u s i o n 】E l e c t r 0 a c u p u n c t u r e ma y i m一 ) r o v e t h e i mmu n o l o i g c l a f u n c t i o n o f s e v e r e s e p s i s p a t i e n s t a n d t h u s a me l i o r a t e t h e i r p r o g n o s i s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 .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 : 按常规治疗 , 即抗感染 、 抗休 克、 呼吸支持 、 以及营养支持( 喂养均采用瑞能等治疗 ,
均不 给 予影 响 胃肠 动力 药 物 ) 。治疗 组 : 予 常规 治疗 的 基础 上加每 日电针治 疗 。 取穴 : 足 三里 、 天枢 、 上 巨虚 、 下 巨虚 ; 针刺 得气 后 , 接 K WD 一 8 0 8 I多功 能 针 灸治 疗 仪 ,
暇组给予 常规 治疗 , 治疗组在 常规治 疗基 础上 , 加 电针 治疗 , 疗程 3 天。 f 结果1 经 电针 治疗 3天后 , 治疗 组 C D1 4 + 单核 细 胞 H L A — D R 上升 至 : 6 5 . 3 6 + 5 . 0 6 ) %, 与对照 组( 5 5 . 2 9 + 7 . 7 9 ) %比较 , 有 显著性 差异 ( P < O . 0 5 ) ; 治疗组 血浆 T N F — d ( 2 3 . 0 6 + _ 2 . 1 1 ) f mo l ・ ML 一 1 和I L - 6 ( 2 1 . 8 5 ± 2 . 5 1 ) P g ・ V l L 一 1 较对照组( 3 0 . 9 6 + _ 3 . 5 9 ) f m o l ・ m L 一 1 、 ( 3 2 . 6 0 + _ 4 . 3 8 ) P g ・ ML 一 1 明显下降( P < 0 . 0 5 ) ;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 0 . 8 %( 2 1 / 2 6 ) , 优于对照组 的 5 4 . 2 % ( 1 3 / 2 4 , P < 0 . 0 5 ) 。[ 结论】 电针治疗在脓毒症可提 高免疫力功能, 能改善 临床预后 。 关 键词 : 电针 ; 脓毒症 ; C D 4 + 单核细胞 H L A — D R 中图分类号: 1 1 2 4 5 .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1 0 0 5 - 5 5 0 9 ( 2 0 1 3) 0 6 - 0 7 6 8 - 0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