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倍他乐克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影响的探讨

倍他乐克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影响的探讨

倍他乐克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影响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方法将8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较组(38例),治疗组加用倍他乐克,对较组常规治疗,并作治疗前后的QTd测量及比较。

结果QTd与心功能受损的程度呈正相关;CHF伴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大于不伴室性心律失常者(P<0.05);给予倍他乐克治疗后CHF患者QTd明显缩短(P<0.05)。

结论CHF患者QTd明显增大,倍他乐克可使QTd缩小,对防治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电图QT离散度倍他乐克室性心律失常猝死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Betaloc on QT interval dispersion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Lianyungang JiangSu zhangli 222000【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clinical value of Betaloc on QT interval dispersion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CHF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reated groups(42) and control groups (38), treated groups(42) were treated by Betaloc , control groups (38) were treated by nature The QTd was measured and controll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seults The QTd was positively coreredated with the NYHA class Of cardiacfunction The QTd in CH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 arrarrhythmias obviously increased ascompared with that in CHF patients without ventricul arrhythmias (P<0.05) in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Betaloc,QTd significantly reduced (P<0.05) Conclusion The QTd Was prolonged inCHF.The QTd in CHF with ventficular arrhythmia obviously increased.Betaloc could diminish the Qtd in CHF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prevention Of 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nd sudden death.【Keywords】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QT interval dispersion Betaloc Venuicular arrhythmia Sudden death •本文通过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QT离散度(QTd) 的测定,探讨CHF的QTd变化及倍他乐克对其影响。

高血压与QT间期离散度

高血压与QT间期离散度

高血压与QT间期离散度作者:王胜凯,韦铁民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年第02期[关键词]高血压;QT离散度;降压药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2_0140_03QT间期离散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心电学概念,其标准十二导联上最长与最短QT间期之差,有实测值(QTd)和心率纠正值(QTcd)两种。

有学者认为其反应了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是能够反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心电学指标[1],对心血管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众多文献报道有关QTd在评价高血压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长QT间期综合征、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及人群死亡率中的作用,并显示较为肯定的价值。

本文仅对QTd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综述。

1 血压水平及QTd血压水平是反映高血压患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Clarkson PB[2]等报道在一组未经治疗或至少停服降压药一周的49例高血压病人,其QTd与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水平呈正相关(r=0.39),且在排除有心电图证据的左室肥厚后,这种关系仍然存在。

另一项717人的人口学调查中,高血压组的QTcd大于正常血压组[3]。

但我国裴志芳[4]等却没有发现QTcd 与血压水平相关;并且一组长期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人,QTd已明显下降,停止药物治疗8周后,血压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但QTd却没有随之增大[5]。

亦有报道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现象与QTcd没有相关性[6]。

经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人,血压水平与QTd无关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药物应用后,血压可以很快达到正常水平,而QTd却没有如此迅速的变化。

一些小样本研究选择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病人,得出血压与QTd 相关,原因可能是血压水平较高的患者,其心肌的重塑也更严重(当时可能心肌形态尚未表现)。

2 左室几何形态与QTd高血压病人存在4种左室几何形态,为正常心室形态(NG)、向心性重塑(CR)、离心性肥厚(EH )、向心性肥厚(CH)。

QT离散度临床意义

QT离散度临床意义

QT离散度临床意义
QT离散度是指心电图中QT间期的变异程度,它可以反映心脏电生理
的稳定性和异常程度。

这项检测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来进行,常见于
心律失常、药物或重金属中毒等情况下。

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1. 帮助诊断心律失常
QT离散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因此医生可以据此进
行评估和诊断。

QT离散度较高时,可能预示患者存在心律失常的风险。

2. 评价药物及治疗的效果
部分药物会对QT间期产生影响,而QT离散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这一
影响是否存在,从而评价药物的疗效。

此外,通过对治疗后QT离散度的改善,也可以评估治疗的效果。

3. 监测药物及治疗的安全性
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心脏电生理的稳定性,从而产生一定的风险。


过监测QT离散度,医生可以及时发现相关的异常变化,从而保障治疗
的安全性。

4. 判定重金属中毒程度
相比较其他检测手段,QT离散度检测在判定重金属中毒程度方面更为准确。

当QT离散度明显增高时,可能提示重金属中毒的情况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QT离散度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广泛性,但它的检测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

离散度异常时,应适当进行其他检查手段的辅助诊断。

心肌梗死QT离散度研究的进展

心肌梗死QT离散度研究的进展
陈 豪 等 研 究 发 现 [ , 、AMI患 者 的 QT 、 3 AP ] d QTc d较 S 显 MI 著增大 . AMI 者 的 QT 、 c 患 d QT d虽 较 AP 者大 , 无 显 著性 。 但
显 著 正 相 关 。 为 AMI QT 认 后 d显 著 延 长 . 与 RWMA 程 度 并

综 述 ・
心 肌 梗 死 QT 离 散 度 研 究 的 进 展
王 归真 ,杨 养 艺。 ,崔长 琼。
文 章 编 号 : 10 —0 4 ( 0 2 0 —2 70 0 80 7 2 0 ) 30 8 — 3 中 图 分 类 号 :R5 2 2 4 .2 文献 标 识 码 :B
维普资讯
: 萱鏖复医堂 查 o2 6 o 年 月第 1 卷 第 3 C i J ad vs R hb d J n 20 , o I N . I 期 h C ri ac eaiMe , ue 02V 1 I o3 n o I
2 7 8
的 差 值 . 表 心 室 肌 复极 不 均 一 性 和 电不 稳 定 性 的 程 度 。 d 代 QT
1 14 AMI . . 有伴发 症者 : 有心力衰竭 ( ) 伴 HF 或心律失常时 QT d增大 。卜雁等观察 1 8例 AMI H 伴 F者 QT d和 QT d5, c【 ]
较 3 单 纯 单 壁 初 梗 显 著 增 大 ,AMI 并 恶 性 室 性 心 律 失 2例 合 常 ( VA) QT 时 d增 加 更 明 显 [ ] 认 为这 可 能 是 非 梗 死 区 域 2 。 心肌 同 梗 死 或 缺 血 区 域 心 肌 复 极 的 不 均 一 性 ,造 成 多 灶 性 折 返 而 诱 致 VA。 1 15 AM 1 室 壁 运 动 异 常 ( . . 时 RWM A) RWM A 与 QTd正 : 相 关 。 青 杨 等 [ 应 用 多 普 勒 超 声 心 动 图和 1 联 同 步 记 录 宋 7 ] 2导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及左室射血分数的临床意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及左室射血分数的临床意义
[ ] V s S L l f MG B n m n E , ta. o gs v e r 5 aa R , a o , ej i J e 1 C n e e hat n  ̄l a i t f l ei sb c i o a vr s e u e f v n l l  ̄ c o a u j m w t n r l es d cd l t e tc a e t n ir n u e h m ur e ru r i
11 一 般 资料 : . 选择 近 2年 资 料 较 完 整 的 住 院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患者共 5 5例 , 中 男 3 其 2例 , 2 女 3例 , 龄 2 年 6~8 7岁 , 均 平 6 .5岁 。 病 因 为 : 心 病 2 11 冠 7例 (9 1 )扩 张性 心 肌 病 1 4 .% , 3例 (36 )高 血 压 心 脏 病 1 2 .% , 5例 (73 )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组 中 2 .% 。 并 发 心 律 失 常 的有 2 例 , 6 无心 律 失 常 的有 2 例 。病 例 中 排 除 9 电解 质 紊 乱 、 房颤 、 右 束 支 阻滞 及 使 用 延 长 Q 问期 的 药 物 左 T 等 。另 选 择 非 心 脏 病 住 院 患 者 2 6例 为 对 照 组 , 中 男 1 其 0例 , 女 l 6例 , 龄 l ~7 岁 , 均 4 .7 。 年 9 O 平 65 岁
数 ( F 值 的 变 化 , 发 现 Q—T离 散 度 明 显 延 长 , 采 取 积极 E) 如 应
pr n >o = 5yas f g t r vs l el uy [] e os r 6 er o e( ec di a u r ahs d )J . s a h a o e ah t t A Cri , 0 ,7 7 :3 m J a o 2 6 9 ( )8 . dl0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浓度与心电图QTc的关系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浓度与心电图QTc的关系
【 摘要 】 目的 研 究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 HF 患者脑钠肽 ( N ) C ) B P 浓度 与心 电图 Q c的关 系。方法 选择 2 0 T 08 年 5月至 2 0 0 8年 1 2月在我 院心 内科住 院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7 4例 。分析不 同 B P浓度 患者 的 Q c Q d的 N T和 T
【 关键词 】 充血性心力衰竭
脑钠肽
心 电图 Q T离散 度
约 5 % 的充 血性 心力 衰 竭 ( o gsv er fi r , 的 Q c和 Q d的差 异用 样本均 数 t 验进行 分析 。 < 0 c net eh atal e i u T T 检 P
C F 患者 死 于心 律失 常而 不 是 泵 功 能 的恶 化 … , H ) 这些 0 0 .5为有 统计 学差 异 。 患 者 的血浆脑 钠 肽或 脑 钠 肽 前体 ( ri ntuei pp 2 结果 Ban a irt e— r c . N T T t e B P)水 平 均 增 高 , 心 脏 猝 死 有 很 高 的 预 测 价 2 1 不 同浓度 B P患者 Q c间期及 Q d的 比较 i ,N d 对
差异 ; T 及 Q d与 B P浓度 、 Qc T N 左心室舒 张末容积和 左 室射血 分数 的相 关性 。结果 随 着 B P水平升 高, T N Q c及 Q d T 增大 , N B P水平大于 30 0p/ l 0 g m 组与小于 100 p/ l 0 g m 组相 比 Q c及 Q d明显增加 (P值均 < . 1 。Q c Q d与 T T 00 ) T 及 T B P浓度 、 N 左室舒 张末期容积及左 室射血分数呈直线正相关(P值均 < .5 ,T 0 0 ) Q c与 Q d呈直线正相 关, Q c越宽 , T 即 T Q d越 大( T P值 < .1 。结 论 充 血性 心 力衰竭 患 者随 着 B P浓度 的升 高 Q c延 长和 Q d增 加。Q c及 Q d与 00 ) N T T T T B P 左心 室舒 张末期直径呈直线相关。Q c和 Q d呈直线相关。 N、 T T

QT离散度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QT离散度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QT离散度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指体表l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存在的差异,至今QTd已作为衡量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临床应用上日趋广泛,可对心肌缺血、心肌病变、心室肥厚、再灌注治疗的疗效等进行评价,其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

现就有关研究涉及的方法学、电生理基础及在诸多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QT离散度;临床应用;综述1 QT离散度的概念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指体表l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存在的差异,此现象早为人所发现,却未被重视,直到1985年Campbell[1]等在12导同步记录的心电图中发现QT间期存在的差异具有规律性并提出了QTd的概念。

随后的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报告了QTd的生理学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并将其作为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的一种无创伤性指标,Day[2]等通过对长QT患者具有高猝死风险的研究,提出QTd可作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指标,首次证实了QT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 QT离散度的方法学2.1 QT离散度的测量方法在得到QTd前须先测量各导联的QT间期。

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有心电图质量,QRS波起点及T波终点的确定方法,心率、导联等,其中T波终点的判定尤为重要。

T波终点的判定一般采用下列4种方法[3]:①T波降支与等电位线的交点;②T波与U波之间的切迹最凹点;③T波降支最大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④通过T波顶点的T波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

同一份心电图分析必须采用同样的T波终点判断法。

同一导联连续测量至少3个心搏的QT间期,取其平均值为该导联的QT间期。

此外,应删除记录质量差或T波低平的导联,但有效导联数一般应不少于7个。

2.2 QT离散度的计算根据定义,QT离散度的计算公式为,QTd=QTmax-QTmin,QTmax、QTmin分别为12导联中QT间期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QT离散度在急性肺栓塞中的临床意义的开题报告

QT离散度在急性肺栓塞中的临床意义的开题报告

QT离散度在急性肺栓塞中的临床意义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急性肺栓塞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如不能及时确诊和治疗,病情
会迅速恶化,甚至可导致死亡。

目前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
现和影像学检查,如CT肺动脉造影等。

但是,这些检查存在诊断难度大、费用高以及辐射剂量大等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QT离散度在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有重要作用。

QT离散度是指心电图中不同导联的QT间期差异,其值越大表示心脏电活动的不稳定性越大。

一些研究表明,QT离散度在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预测危险等级中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辅助诊断信息。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QT离散度在急性肺栓塞中的临床意义,为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和病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
系统性的综述和分析,收集医院内部的急性肺栓塞病例资料,分析QT离散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等因素的关系。

三、研究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计能够深入分析QT离散度在急性肺栓塞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探讨其与其他临床指标的关系,为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有
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四、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研究中可能存在文献收集和病例数据获取方面的困难和不足,解决
办法是加强团队合作,依靠多种途径和渠道来获取和整理相关资料。

五、研究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本研究对于提高急性肺栓塞的诊疗水平和预后评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支持,同时也将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QT离散度临床意义
目前如何识别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能猝死的高危人群一直是困扰临床心脏病学的一大难题,近年研究表明:QT离散度(QTd)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1],QTd 的增加能预示着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2],在特发性长QT综合征患者[3]和心肌梗死患者QTd 的增加是各种心律失常事件如:持续性室速、室颤和猝死的预测指标[4]。

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QTd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预后意义的资料报道很少,且存在着争议。

本文研究QTd 和室早、VLP的关系并评价QTd的预后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998年7月—2003年7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年龄(57.8±13.7)岁。

入选条件为:窦性心律,无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45%;未长期应用潜在影响QT间期的药物(奎尼丁、胺碘酮、异丙肾等)。

1.2 QTd的测量
在同步纪录12导联心电图上进行,速度为50mm/s,以QRS波群的起始点到以T波降支或其切线与等电位线交界处为终点,U波明显时以T波与U波之间的切迹为终点,连测3个QT间期,取其均值,QTd=QTmax-QTmin。

测量者不了解临床情况。

1.3 室早24h Holter心电图
(Marquette Electronic 8000型)根据Lown分级分别为偶发室早、多源室早、成对室早和阵发性室速。

1.4 VLP测定
使用美国生产的VLP仪检测,采用XYZ双极正交导联进行记录,叠加次数为150~250次,用40~250Hz高频双向滤波器滤过,由计算机测出3个导联合并后的高频成分,噪声水平低于0.5μV。

阳性标准:TOLQRS≥120ms,HFLA40≥40ms,RMS40≤25μV。

具备以上2项及2项以上为阳性。

1.5 随访
随访时间为出院后2、6、12、24、36、60个月,随访时行心电图、24h Holter心电图及VLP检查,在随访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事件定义为:心源性猝死;自发持续性室速或室颤。

1.6 统计学处理
均数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直线相关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QTd与心律失常其他预测指标的关系
在120例患者中,QTd与血钾水平、室早的发作频率或Lown分级无关;伴有阵发性室速42例患者的QTd为(60.0±24.3)ms,与没有阵发性室速78例患者的QTd为(65.5±26.7)ms 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VLP阳性45例患者的QTd(66.7±26.9)ms与VLP阴性75例患者的QTd(65.0±28.7)ms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同时,QTd与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心胸比、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无关(P均≤0.05)。

2.2 QT离散度的预测价值
12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随访中,30例死亡,其QTd为(74.5±31.5)%,26例由于心源性原因,其中19例死于猝死,其QTd为(95.0±32.4)%,7例出现自发持续性室速其QTd(93.1±28.7)%。

存活者90例,QTd为(61.4±25.6)%,5年病死率是25%,心源性死亡病死率是22%;死亡者与存活者QTd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同样,在伴有心律失常事件的患者QTd为(75.7±24.1)ms,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事件的患者(59.1±26.1)ms,P<0.05。

在120例患者中,QTd>80ms的病例与所有原因及心脏性原因的病死率有关,QTd>80ms的病例5年死亡率与QTd≤80ms的病例5年死亡率见表1。

表1 QTd与病死率的关系
3 讨论
3.1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QTd
本文研究发现,QTd与室早的发作频率及阵发性室速无关。

Davey等[5]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Fei等[6]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点。

同时,本文也发现异常的QTd与VLP也无关系,或许这两种电现象的发生机制不同能解释这种无关;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是QTd增大的基础,新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心室肌中层M细胞单项动作电位延长和心室肌内膜、外膜及中层M细胞之间不应期的不一致,引起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最终导致了QTd增大。

而VLP反映了局部心肌缺血时氧代谢的终末产物(主要指氧自由基和过氧化物)堆积导致局部传导迂回缓慢产生了不同步的碎裂电活动[7]。

这两项指标异常的电生理基础,说明了极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

3.2 QTd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预后的预测价值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猝死者及心律失常事件患者的QTd显著高于存活者及无心律失常事件者,QTd>80ms与死亡率和心律失常事件有关,Barr等[8]也发现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的QTd的增加(84ms)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由此可看出,QTd越大,其室性心律失常与猝死发生的机会越多。

笔者认为心力衰竭时,过高的室壁张力或(及)心肌缺血产生的心肌纤维变性造成心室复极时电不稳定性可能导致心室肌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增加了心室易激性或形成折返的基础,为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因此,认为QTd可作为一项预测心脏性猝
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QTd用于心律失常评价的研究处于早期阶段,实际临床应用尚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探索可靠的QTd测量方法及对不同临床情况的QTd做横向和纵向分析比较,可能是未来临床成功应用这一指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春林, 张随学. 在体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意义[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yxyy/main/index.php.2011(04)
[2] 徐玉静,欧阳振波,刘萍,陈春林. 磁共振成像在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04)
[3] 方驰华,苏仲和. 数字医学技术在胰腺肿瘤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 /xyfm/class/. 2010(10)
[4] 欧阳振波,刘萍,余艳红. 女性骨盆研究进展及意义[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huanmei/class/.2010(02)
[5] 刘萍,余艳红,陈春林,欧阳振波,宋小磊,王宏琢,昌仁民,王建平. CT扫描计算机三维重建女性骨盆的研究方法和应用[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01)
[6] 欧阳振波,张随学,刘萍,陈春林,唐雷,李泽宇,黄睿,钟光明,梁波,全显跃,刘畅,钟世镇. 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的构建及其三维可视化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9(06)
[7] 吴龙,周义军,高劲松,孙建永,李玉飞,马俊,金科. 女性盆腔的MRI三维重建[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qikan/class/. 2009(12)
[8] 张绍祥. 数字化人体与数字医学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01)
[9] 高成杰, 张随学,裴强,徐达传. 成人盆腔血管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初步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6(01)
[10] 单锦露,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林支付,唐泽圣. 中国数字化可视人女性盆腔的计算机三维重建[J]. 解剖学杂志. 2005(03)
[11] 续靖宁,邓晓红.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J]. 右江医学. 2009(02)
[12] 刘增佑,朱艳宾,王淼,崔艳双, 张随学,胡群英.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性的初步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31)
[13] 佟艳,张晶,钱荣华,李蕊. 血清钙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分析[J]. 河北医药. /news/class/.2010(24)
[14] 林丽珍,杨茵.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预测研究进展[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11)
[15] 狄海红.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对胎儿的影响[J]. 临床医学. 2011(09)
[16] 张随学,杨彦,杨伟文.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作用[J]. 中国妇幼保健. /news/class/. 2007(09)
[17] 马丽,叶新红,张文静. 311例妊娠期高血压临床分析[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4)
[18] 冯妍,刘蒙娜,赵兰娣. 褪黑素受体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8)
[19] 易媛媛,其木格, 张随学. 18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分析[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02)
[20] 杨宏兰. 非洲妇产科的特点和临床工作体会[J]. 现代妇产科进展. 1998(04)
[6]佚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中国医学期刊学会
/xinxueguan/html/?1490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