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方义浅析及临床应用
常用中医古名方比较

常用中医古名方比较- 乌头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均用于痹证。
乌头汤主治寒湿之痹,以全身关节疼痛、不可屈伸、疼痛之处寒冷、脉象沉细、舌淡苔白滑等为临床施治要点,方以乌头为君,重在温经散寒镇痛,佐以麻黄散风通络,黄芪益气蠲痹。
而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风湿之痹,兼有化热之证,以发热恶寒无汗以外,尚有脚肿如脱、头眩短气等为辨证关键,方以附子为君,温经散寒止痛,佐以白术祛湿,麻黄、桂枝散风解表,芍药、知母敛阳清热。
- 大黄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治疗寒实内结,气滞不运之左胁下或右胁下连腹疼痛,大便不通,脉紧弦病证,以大黄攻下,以附子、细辛温里祛寒。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本虚而又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太少两感证,临床上以恶寒甚、发热轻、脉沉为主症,治疗以温经解表,双解表里,用麻黄外解表邪,附子、细辛温经助阳,解表发散。
- 苓桂术甘汤与肾气丸:二者都属于温阳利水之方,都属于“温药和之”之意。
苓桂术甘汤治疗脾阳不运,水停为饮,症见短气、心气逆满、起则头眩等,而肾气丸治疗肾阳不化,水气不行,症见腰痛短气、小腹拘急等。
前者健脾利水,后者温肾化气。
临床上当区别用之。
- 越婢汤与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方的组成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越婢汤方的组成是麻杏石甘汤方去杏仁加生姜、大枣。
由于两汤方之药味组成不尽相同,所以它们的主治证候和功用也不相同。
麻杏石甘汤的主治证候是表邪化热,内遏于肺,以发热、喘急、口渴、苔黄、脉数为主,其功用为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而越婢汤的主治证候是风水表证,以发热、汗出、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为主,其功用为宣肺泄热,利水消肿。
- 越婢汤与防己黄芪汤:二方共同点都是具有脉浮、恶风、汗出症。
但是,防己黄芪汤证是以身重、腰以下肿为特点,越婢汤证是一身悉肿为特点;防己黄芪汤证之汗出,是由于表虚不固引起的,而越婢汤证之汗出,是由于内热熏蒸引起的;防己黄芪汤意在益气扶表利水,而越婢汤意在发汗利水清热。
- 防己茯苓汤与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是防己黄芪汤去白术加桂枝、茯苓而成,可见防己茯苓汤专主肌表有水气,而防己黄芪汤则主表里均有水气。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厉节病脉证并治,第7条原文“诸肢节痛疼,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胡老对条文的解释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脚肿如脱我们临床见到都是关节肿胀,或者是关节有红肿热痛的感觉。
一般以下肢为主,但临床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包括上肢小关节肿胀,有时也是比较多见。
这个方子如果按时方解释,是一个风湿热的方子。
假如从胡老和冯老学习的方子,我们从六经辩证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的一个方剂。
我最近的一个病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数十年,一诊时小关节肿胀,疼痛,活动不利,合并上面有口干唇干,夜间为重,下肢凉比较明显,这个病人还有糖尿病,一诊时头晕短气比较明显,处方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和黄芪汤。
这个病案根据六经辩证,有口干唇干夜间比较明显,辩为热证。
下肢凉,辩为寒。
关节肿胀,一般多湿,湿辩为太阴。
一诊过后头晕,关节疼痛,肢体肿胀都明显减轻了,三诊时关节疼痛也减轻,但还有活动不利。
我在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时,关节疼痛比较明显时把附子改成川乌,关节游走性疼痛加秦艽,关节热痛口干比较明显加石膏,舌苔厚腻时加薏仁米,临床上关节疼痛,还是要加减应用。
还有二加龙牡汤,也是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第一次到北京跟诊,看到冯老用二加龙牡汤治疗关节疼痛,当时觉得非常好奇,后来在临床上,特别是男性的患者合并有性功能障碍的,二加龙牡汤效果比较好。
如果是单纯的关节肿胀积液,西医讲滑膜炎,膝关节滑膜炎比较多见,如果合并有口干,或自汗出,汗出不恶风,越婢加术汤治疗膝关节滑膜炎,有积液时效果也是比较好。
治疗痹症的方子比较多,身寒无热的,用乌头煎。
单纯的汗出恶风,用桂枝汤。
合并口干口苦肢节疼痛,迟脉不沉细,没有少阴证时,柴胡桂枝汤用的比较多。
一般的风湿性关节炎大部分都合并有太阴证,也就是我们讲的湿,胡老常常用柴胡桂枝汤加苍术,效果非常好。
强直性脊柱炎,腰背活动不利的,下肢不凉,葛根汤效果很好。
胡老最常用的方子是桂枝汤加苓术附,辩证也应为少阴太阴,没有热象。
对桂枝芍药知母汤再认识

对桂枝芍药知母汤再认识对桂枝芍药知母汤再认识(2009-11-22 21:52:42)转载▼标签:养生保健桂枝芍药知母汤对于桂枝芍药知母汤,虽然用过此方,但纯属误打误撞,并没有真正深究过。
这次病发,刚好可以让我重新认识一回。
最初是在张家礼主编的《金匮要略读本》知道此方的。
书中这样分析:用桂枝汤去大枣调和营卫,防风祛风,白术健脾除湿,麻黄宣阳通痹而散寒湿,附子温经助阳,祛寒湿痹以止痛。
佐以知母,引诸药而达病所,合芍药清热养阴,利溺散肿。
何任先生的《金匮要略临证发微》里面也只是提到:桂枝与附子通阳宣痹,温经散寒,桂枝配麻黄防风,祛风而温散表湿,白术附子助阳除湿,知母、芍药益阴清热,甘草和胃调中。
《成方切用》:用桂枝汤去枣加麻黄,以助其通阳,加白术防风,以伸脾气;加知母附子,以调其阴阳,谓欲制其寒,则上之郁热已甚,欲治其热,则下之肾阳已痹,故并加之尔。
《金匮玉函经二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附子佐麻黄、白术。
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营卫,如桂枝汤例也。
知母治脚肿,引诸药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大剂。
然分两多而水少,恐分其服而非1剂也。
《沈注金匮要略》:此久痹而出方也,乃脾胃肝肾俱虚,足三阴表里皆痹,难拘一经主治,故用桂枝、芍药、甘、术调和营卫,充益五脏之元;麻黄、防风、生姜开腠行痹而驱风外出;知母保肺清金以使治节;经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以附子行阳燥湿除寒为佐也。
《金匮要略心典》:桂枝、麻黄、防风,散湿于表;芍药、知母、甘草,除热于中;白术、附子,驱湿于下;而用生姜最多,以止呕降逆。
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
至于教材《方剂学》,则让人失望,根本没有将这方选入。
上面的这些解释,说得有些道理,但并不能让我满意。
最让人疑惑的是知母,在这个方子里究竟是起什么作用?《中药学》知母:【药性】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大枣:【药性】甘,温。
归脾、胃心经。
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文,组成,方歌方解与临床运用医案

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文,组成,方歌方解与临床运用医案【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五篇)【组成】桂枝12g 白芍10g 甘草6g 麻黄6g 白术15g 知母12g 防风12g 附子10g 生姜15g【方歌】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生姜与麻黄,白术防风炮附子,寒热错杂此方良。
【煎服方法】水浸20分,煎30分,约取汁600毫升,分早、午、晚3次服。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加减】1. 风盛者,倍麻黄。
2. 寒盛者,倍附子或改为川乌。
3.湿盛者,倍白术。
4.化热明显者,加忍冬藤。
5.痛甚者,加全虫、蜈蚣。
【类方】1. 乌头汤:同可治历节。
不同者,乌头汤证以寒湿为主,有关节剧痛,不得屈伸,痛处发凉,天冷益痛之特点;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以风湿为主,关节肿大疼痛,痛处红肿灼热为主要表现。
2.黄芪桂枝五物汤:同可治肢节疼痛。
不同者,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属气血虚弱,寒邪为患,以痛处麻痹不仁,日轻夜剧为特点。
3. 白虎加桂枝汤:同可治骨节疼痛。
所异者,白虎加桂枝汤证,身不寒、但热,表现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运用】1. 急性风湿性、脓毒性、淋菌性、梅毒性关节炎。
(《金匮要略今释》)2. 风寒湿痹。
关节肿痛,时发寒热,脉沉紧,舌苔白润。
(《治验回忆录》)3.类风湿性关节炎。
伴身热,关节肿痛畸形,舌红苔黄腻。
(《浙江中医杂志》1980;2:54)4.合桂枝茯苓丸治脉管炎。
(《经方传真》)5.坐骨神经痛。
伴舌红,脉沉细。
(《湖北中医杂志》1989;4:18)【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解】此温阳清热,祛风除湿,治历节痛风之方也,临床使用以关节肿痛,遇冷则甚,痛处灼热为目标。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明确指出三邪合而成痹,非一邪可成也。
一般以痛位游走不定,行速善变像风者为行痹;疼痛剧烈,痛位固定,喜热畏寒者为痛痹;肢体、关节沉重疼痛,肌肤麻木不仁,属重浊黏滞之湿邪所致者为着痹。
张仲景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清理骨缝深处的风、湿、寒

张仲景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清理骨缝深处的风、湿、寒你知道吗。
我们经常说的关节炎、骨性关节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在中医上都属于痹症。
风、湿、寒三种邪气长年入侵从而导致关节、膝盖处出现麻木、酸痛、沉重、不灵活的症状。
接下来就跟大家解读一个名方,叫桂枝芍药知母汤,此方是东汉张仲景的名方。
张仲景是这么描述此方的:“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wāngléi)......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这个诸肢节疼痛的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小到手指关节、大到膝盖关节,有疼痛的感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风湿关节炎等。
身体羸尪是变形的含义。
羸指的是弱的意思,是说肿大、身体虚弱。
现在我们来看看此方的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这张方子,也可以看作是桂枝汤变化而来。
以一种好理解的方式来说明,方子中的麻黄、桂枝、附子、生姜四味药相当于组成了一个强大、强力的先遣队。
对骨缝、关节深处的寒邪发起进攻,全部搜刮出来。
而附子和桂枝除了搜刮的任务以外,还有个特殊的任务,就是去壮肾阳,修复关节因常年的寒邪入侵,而造成的损伤。
二者配合就像两个大网,调动身体的阳气,对寒气发起进攻。
而麻黄则是可以打开身体的毛孔,清理被搜刮出来的寒邪的“尸体”。
生姜也更像是在战后检查战场的士兵,“装死”的寒邪,都逃不过生姜的双眼。
解决了寒邪,还有风、湿二邪的存在,这里桂枝和附子就需要白术的帮忙。
白术能够提高桂枝、附子的温、热性,这样就能够在湿邪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消灭它。
而防风有个称号叫“能除诸风”,不但可以抵御体外的风邪来犯,还能把体内的风邪赶出去。
这个风药的精妙在于还能除湿,就像在通风的地方吹干的衣服。
而白芍则是收敛的作用,不让麻黄桂枝的药性用太快,太猛,免得伤到身体。
知母则是清热、化热。
甘草是个老好人,用来调和各个药材之间的矛盾,不让药方起内讧。
所有药配伍,先搜刮寒邪,顺带收拾湿邪,最后清理风邪,再对身体进行进补。
《金匮悬解》——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

《金匮悬解》——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历节四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抟,名曰断泄。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仰,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
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1肝主筋,其味酸,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弱不振,其名曰泄。
肾主骨,其味咸,味咸则伤骨,骨伤则痿软不坚,其名曰枯。
枯泄相抟,名曰断泄。
言其真气断绝于内,而疏泄于外也。
筋骨者,营卫之所滋养,营虚血少,经脉内空,则卫气不能独行(此即上中风三,痒者,气欲行而血不行也)。
中风三,迟缓之脉,营卫俱微,无以充灌三焦,三焦无所仰赖,以致四肢失秉,断绝不通,身体羸瘦,独足肿大。
黄汗出而胫自冷,假令发热,便是历节也。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水入汗孔,营郁内热,不能外发,故内蒸而见黄汗,卫气不出而自冷。
历节之病,两胫发热,以其四肢失秉而内寒,郁格阳气也。
2味酸,或是口中味酸,也或是胃反酸,此酸也对比现代痛风之尿酸。
名曰泄者,是血脉内空,营风疏泄也,内不能滋养筋骨,而外疏泄腠里,窍开汗出也。
味咸,或是口中味咸,此言骨伤,痿软不坚,也是现代老年骨质疏松的病理。
名曰枯者,营虚血少,卫气不行,筋骨失养,则为枯也。
营虚血少,血脉内空,则卫气不能独行,风泄皮毛,表阳不固而腠理开,即为断泄,此即是真气断绝于内而风疏泄于外也。
营卫循行,如环无端,外达皮毛,内煦三焦,血脉内空,营虚血少,则卫不独行。
脉迟而缓,营卫俱微,无以充灌三焦,三焦无所仰赖,以致四肢失秉,营卫之真气断绝不通,身体羸瘦,独足肿大。
三阴经气不升,风湿寒邪下侵,经脉不通,水肿虚浮,故足肿大。
论;糖尿病之并发证,也有足肿大,也可用此理分析。
足肿大者,若有外伤而伤口不愈合者,即为四属断绝之理,足上无气,必伤口不合也。
湿寒之盛,阴邪亲下,水聚脚踝。
3黄汗之病,两胫自冷,水入经络,阻其营郁,内热不能外发也。
历节之病,两胫发热,以其断泄内寒,格其外阳也。
此是教区别二病也。
解读桂枝芍药知母汤及临床应用

解读桂枝芍药知母汤及临床应用跟王付大师学经方跟随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理论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全面剖析桂枝芍药知母汤基本脉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桂枝芍药知母汤。
1【组成】桂枝四两(12g);芍药三两(9g);甘草二两(6g);麻黄二两(6g);生姜五两(15g);白术五两(15g);知母四两(12g) ;防风四两(12g); 炮附子二枚(10g)。
2【功用】温阳通经,清热益阴。
3【用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
温服七合,日三服。
4【适应证】阳虚热郁痹证:肢节疼痛遇寒则剧,身体关节肿大,两脚肿胀,麻木不仁,似有身体关节欲脱散感,头晕,目眩,短气,心中郁闷不舒,心烦,急躁,或呕吐,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
5【配伍原则与方法】阳虚热郁痹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阳虚不得温煦,郁热浸淫肌肉筋脉;经气经脉阻滞不通。
因此,治疗阳虚郁热痹证.其用方配伍原则与方法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温阳散寒药寒湿侵袭筋脉骨节而壅滞气机。
经气经脉为寒气所虐而拘急不利,症以肢节疼痛为主,其治当散寒除湿。
在用药时最好选用具有发汗作用,通络作用,祛风作用,以使经气脉络畅通,邪气向外而散,如方中桂枝、麻黄、附子、生姜、防风。
2.合理配伍清热药寒湿阻滞经气经脉,阳气为邪气所阻而郁滞于经脉,经气郁滞而生热,症以心烦.头眩为主,其治当清热和络,如方中知母。
3.妥善配伍益血补气药审病症表现既有寒湿侵袭肌表,又有阳气虚弱,气血不足,证以少气乏力为主,其治当补血益气。
在用药时最好选用缓急止痛药,以期取得标本同治,如方中芍药、甘草。
4.随证加减用药气虚者加黄芪、人参,以益气固表;血虚者加当归、桃仁,以补血活血;若疼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以活血行气止痛;寒痛明显者,加附子、川乌,以温经散寒止痛,等等。
6【临床应用】1.药用个性桂枝温经通阳,利血脉,化瘀滞,散寒气,调营卫而止痛。
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起步,合陈氏三痹汤收尾治全身大关节痛一例体会

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起步,合陈氏三痹汤收尾治全身大关节痛一例体会姓名:候**,女,55,2014/11/30;素易感冒,晨起常易喷嚏流清涕,无“三高”。
关节易疼痛伴轻微晨僵感三年、全身肩、肘、髋、膝、踝等大关节而以髋膝肘关节为主疼痛半年,近二个月来晨僵越发明显,表现为晨起诸大关节稍有僵硬、酸楚之稍有痛意,稍事活动舒展后15分钟左右,能渐行减轻。
称长期定居西北,近半年来加重应该与2015年6月来深圳居住有关,与深圳天气不相适应有关。
其疼痛特点有二,一是吹冷风加重,得温暖则减轻;二是站立或上下台阶疼痛明显,行走平路疼痛较轻,夏天吹空调,冬天必用暖气,称冬天之湿冷难过于西北之寒冷。
饮食、二便、睡眠可,口干苦,引温水,舌稍暗红苔薄,脉沉弦略细不紧,查相关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
西医诊断不明,考虑是1、老年性骨性关节炎,2、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辨证为:气血虚弱、肝肾亏虚,更有风寒湿夹热痹组经络关节、以寒湿为主,书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桂枝10白芍15知母10制附子15(附子加蜂蜜1匙高压锅压30分钟,再连汤带药一并与其他药共同煎)防风10生姜8炒白术10炙甘草10怀牛膝15羌活10独活10炙麻黄5忍冬藤20鸡血藤20仙灵脾10补骨脂10乌梢蛇15蜈蚣1条全蝎增,痛则同时同时服西药(药不详,说是镇痛药),不痛就只服中药,余况同前,舌稍暗红苔薄,脉沉弦细。
仍用上方,药虽对证,驱寒镇痛之力不及,桂枝芍药知母汤加乌头汤加减:桂枝15白芍20知母10制川乌30制附子15(乌、附加蜂蜜2匙高压锅压45分钟,再连汤带药一并与其他药共同煎)防风10生姜8炒白术15炙甘草10怀牛膝15独活10炙麻黄2.5忍冬藤30细辛15生黄芪30当归10仙灵不遇风,不动关节则全然不痛,晨僵消失,可欣喜的是,服药第三天后西药未再服;食可,睡可,大便小便可,舌薄白,脉沉稍起,舌稍暗红苔薄白,仍上方出入:去麻黄,加当归15党参10乌梢蛇20蜈蚣1包(免煎冲服)全蝎1包(免煎冲服):6剂,服九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 肢节疼痛 , 诸 身体魁 赢 , 肿 如 脱 , 眩 肢 头 短 气 , 温欲吐 , 温 桂枝 芍药知 母 汤主之 。
浅析 :内经》 :邪 之所 凑 , 《 云 “ 其气 必虚 。 凡风 ” 寒湿 j气 之 乘袭 , 阻 日久 , 诸 关 节疼 痛 , 痹 乃 畸形 之
《 素问 ・ 生气通天论》 : 阳气者 , 天与 日, 其 云 “ 若 失
所 , 折 寿 而 不 彰 。 是故 阳 因而 上 , 外 者也 。 由 则 卫 ” 此 可 见 , 体 的 阳 气 有 保 卫 机 体 , 御 外 邪 等 作 人 抗 用 。若 阳气 功 能 失 于 宣 达 , 气 机 阻 滞 ,不 通 则 则 “
也。
病 例一 : X X, , 6 。 产后 半 年 , 王 女 3岁 因家务
乌 、 草 乌 、 黄 ( 根 ) 6 , 黄 芪 、 白 芍各 制 麻 去 各 g生 生
操 劳 , 现 关 节疼 痛 。现 诊 : 手腕 关 节 与 左 足 踝 发 两 关节发 热 、 痛 ; 轻 劳则 汗 出 、 冷 、 肿 伴 怕 恶凤 。舌 质
维普资讯
中 医文献杂 志
・
经 典 . I _ ,与 临床’ 、-J . _ 。, ・ I ‘ .
桂枝芍 药 母 汤 与鸟兴汤方 文浅析及 临床 应 用 口
江 苏省 盐城 市 中医院 ( 苏 ,2 0 2 李 古松 江 240 )
关键词 : 桂枝
按 : 例风 气 与 湿 气偏 盛 , 本 而寒 气 少 , 今用 本方 何 以减 去 麻 黄 ?证 见 “ 劳汗 出 ” 当 合 而开 , 轻 , 津液 消亡 ; 去麻 黄 之 开腠 也 。 配 合 防 己黄 芪 汤 、 故 玉屏 风 散 j 方 融 于 一 炉 , 邪 与 扶 正 并举 , 收散 风 祛 祛 共 寒, 益气 吲表 , 水 消肿 止 痛 之功 。 利
郁 阳。用蜜水再煎调服 , 乃取蜜之甘缓 , 解乌头毒 ,
走窜 , 能搜筋骨之风寒 , 故取乌头为汤名。方 中用 麻 黄 开腠 以止痛 ; 白芍合 甘 草 疏挛 急 而止 痛 。尤 妙
在 用一 味黄 芪 , 气 吲表 , 益 既助 麻 黄 、 头温 经散寒 乌 之力 , 能解 其燥 热 之性 , 湿 历节 之疼 痛 自蠲 。 又 寒
病 例 二 : X X, 5 。左膝 关节疼 痛伴 腰 朱 男,0岁 酸 已年 余 。现诊 : 左膝 关 节冷 痛 , 伸 不利 . 走蹒 屈 行
跚 , 温 熨 则 痛 减 , 阴 霾 则 痛 增 。舌 质 淡 , 白 , 得 逢 苔 脉 弦 。. 为 “ 湿 性 关 节 炎” 痛 痹 ) 药 用 : 川 辨 寒 ( 。 制
彰。麻黄合 白术 , 能祛表里之风湿 。知母合附子 , 能 引 阳人 阴 , 散 寒 而 消 肿 痛 。 白芍 合 甘 草 , 挛 则 舒 急 而 止 痛 。全 方 寒 热 苦 辛 并 用 , 其 燥 又 制 其 热 制
主 因 。邪 犯 上 则 “ 眩 短气 ” 中阻 则 “ 温 欲 吐 ” 头 ; 温 ;
原 文 : 历 节 不可 屈伸 , 痛 , 头汤主 之 。 病 疼 乌
浅析 : 证寒 气 偏 盛 , 本 而风 气 较 少 , 气 挟湿气 寒 流沣于关节 、 骨 , 致痹 阻“ 可屈伸” 筋 导 不 而疼 ( ) 冷 痛 。治 以乌 头 汤 。方 中 主药 乌 头 , 热 有 毒 , 善 辛 性
历 诸 关 节 疼 痛也 。但 病 因不 同 , 邪 有 偏 胜 , 候 受 证 表现亦各异 , 型有“ 湿历节 ” “ 寒历节 ” 证 风 与 风 之
失 。肿 痛减 轻 。 守方 随证 加 减 , 理 月余痊 愈 。 调
别。所谓“ 有是证用是 方也” 故临诊时 , , 应先详析 方 义 , 证相 对 , 效 陕捷 。兹 分 别举 例介 绍 之 。 方 取
3g 炙甘草 1g 川牛膝 2g 嘱 : 0, 5, 0 ( 先煎二乌 , 去渣, 用 蜜水再 煎 , 服 ) 剂后 . 似 汗 , 大减。按 原 方 调 。6 微 痛
减 去 草 乌 , 进 6 , 履 如 常 。仍 依 原 方 减轻 川 续 剂 行
23 —
淡 、 薄 白 , 弦缓 。辨 为“ 湿性 关 节 炎” 着 苔 脉 风 (
桂枝 芍 药知 母 汤与 乌 头 汤 , 皆原 于《 匮要 略 ・ 金
中风 历 节 病 脉证 并 治 第 五 》 。病 名 日 “ 节 ” , 历 者 遍
痹) 。药用: 川桂枝 、 附片、 制 生甘草各 6 , g 生白芍、
生黄 芪各 3 g 炒 白术 、 已 、 0, 防 防风 各 1g 知 母 l g 5, O、 生姜 2 大 枣 6 。6 片、 枚 剂后 , 止 , 冷 与 恶风 亦消 汗 怕
下滓 则 “ 肢肿 如脱 ” , 以桂 枝 芍药 知 母 汤 。方 中 等 治 桂枝 温经 通 络 , 居方 名 之首 为 主药 ; 以芍 药 、 辅 知母
清热 和阴, 又能制桂枝之燥热 , 故取此三药而命 汤 名 。桂 枝 与 麻 黄 、 防风 三 者 结 合 , 宜痹 祛 风 。 白术
健 脾 助 运 , 附 子 散 寒 化 湿 。 甘 草 、 姜 益 气 和 配 生 中 。 九味 组 合 , 妙 在 桂 枝 合 麻 黄 , 发 汗 之 力 益 尤 则
一
维普资讯
鸟 、 黄 药量各 为 3 , 麻 g 续进 6 , 愈 。 剂 痊 按 : 例寒气 与 湿气 偏盛 , 风气偏 少 , 因痛 本 而 更 势 固定 , 当开 之搜 邪 以止 痛 , 用 本 方 温 散 以 开通 故
虚 实 夹 杂 ) 本病 病 机 , 疗 以 宣 达 阳气 为 首 务 。 为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