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臊子面-赵立凡.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岐山臊子面》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岐山臊子面》含答案(2021·广东·高三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岐山臊子面红柯陕西地界。
吃而必吃臊子面,西安以及各县镇到处都是岐山面馆,因此原产地岐山就有了民俗村,民俗村大多在周公庙附近。
那个伟大的周王朝肯定与吃喝有点关系,周武王挥师东进、逐鹿中原,除凭借政治口号以外,臊子面、锅盔、面皮具有极大的号召力。
到秦始皇时代,关西大汉就成了让山东六国瑟瑟发抖的虎狼之师。
已经是2004年了,岐山地界臊子面的最高纪录还保持在六七十碗:一个人一顿吃六七十碗;碗不是南方人吃米饭用的酒盅碗,是大老碗。
你可以想象周秦汉唐那个英雄时代陕西人的饭量有多大!周武王和秦始皇的士兵肯定用的不是碗,是脸盆大的头盔,牛筋一样青橛橛的耐嚼耐咽的长面条,又辣又酸又烫,跟化开的铁水一样的汤浇到面上。
汤是不喝的,回到锅里不停地轮回往返,次数绝对在六七十以上。
吃了面,血就热起来,眼睛跟脸红得喷火,心跳咚咚如鼓,只等一声号令,人的原始血性刹那间就爆发出来了,这就叫气壮山河。
陕西人的黑老碗绝对是古典武士头盔的变形,周人秦人从岐山出来挥师东进,汉人唐人延续这个伟大的传统,东出潼关后,又开凿西域。
他们高贵的祖先本来就是西北的游牧民族,西起周原东至潼关的八百里秦川把他们从牧人变成了农民,从牧草到庄稼,这种奇妙的转折并没有减弱他们驰骋大地的勇气和想象力。
依然是巨大的青铜和铁的头盔,穿越河西走廊,穿越中亚细亚,汗血马、苜蓿、葡萄跟麦子、谷子长在一起,秦腔花儿跟十二木卡姆连在一起。
张骞等孤胆英雄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死面饼子和羊肉往铜钵铁盔里一放,倒上水,架上火,煮烂煮透,一碗下去,肚子就圆了,拍一拍跟鼓一样嘭嘭作响,可以撑到天黑。
羊肉泡馍绝对是戈壁沙漠的产物,一天只吃一顿,人成了骆驼。
周人是比较讲究的,即使征战也不能急吼吼,一定要从容大方。
臊子面汤宽,让人觉得奢侈,头盔那么大一碗汤,碗底就一筷头面条。
岐山臊子面的制作技术配方

岐山臊子面
制作技术配方
编制单位:西安冠香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编制时间:
编制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凤城二路海璟国际c2座1304一级面点师:高江涛
岐山臊子面利润分析
一碗岐山臊子面成本:面条1元,臊子1.2元,配菜等调味料0.8元(这是按最高的算的),合计成本3元/碗。
一碗大概零售是8-10元不等,出去各种开支,利润高达50%左右,一半情况下毛利在1500左右
(注:成功的经营选址时重中之重,在选址上是不可以疏忽大意的,好的选址经营生意一定火爆,即使租金高些,也会化解在日常经营之中,反而低租金的选址划算很多。
)
注意:配方要结合我们的视频一起观看,购买后可以联系我公司索取视频,学习过程有问题,可以拨打我们公司电话咨询,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都有师傅上班。
岐山哨子面

岐山哨子面
佚名
【期刊名称】《新西部》
【年(卷),期】2007()4
【摘要】川渝事麻辣,陕西主酸辣。
小小一口火锅,几许人插箸其间.折腾得里外翻滚。
然与陕西的岐山“酣水面”相比.其规模俨然小巫见大巫。
两口海锅埋于灶台,一口下面.一口哨子,热腾腾可同时供数十人进餐。
何谓酣水?即口涎也.旺户人家弃汤而独吃面,贫户人家大骂挨刀的奢侈.遂折汤回锅.复复端出.因众口涎相溶而得名.雅称岐山哨子面。
岐山哨子面.汤宽而面少.酸辣桀骜.口味霸道.内行吃面看架势.托一老碗.四成汤.三成醋.两成哨子,一成面.一筷头插到底,顺时针绕三圈随着。
嚯”的一声哨响碗内面儿一网打尽.’【总页数】1页(P52-52)
【关键词】岐山哨子面;美食学;烹饪方法;制作材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
【相关文献】
1.陕西面食文化推广研究——以岐山哨子面为例 [J], 董雅娜;叶文君;戴晨
2.陕西特产:岐山哨子面208g [J], 无
3.美味岐山哨子面 [J], 李格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岐山哨子面.

岐山臊子面白丁整理神来之食岐山臊子面概说农艺师””队伍,这就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在中国西部有一支庞大的““农艺师公元前十一世纪,在中国西部有一支庞大的后稷的子孙们。
传说后稷是周人的先祖,舜帝的农官,名叫弃。
舜帝曾把邰地(今陕西武功、杨凌一带)封给弃,封号后稷。
这个家族从后稷开始一直潜心于农业生产,掌握着丰富的农耕经验和作务技术。
他的第三代孙旬邑一带传播农艺。
到了古公亶父时期父时期,,公刘曾率领族人从武功迁到彬县公刘曾率领族人从武功迁到彬县、、旬邑一带传播农艺由于北方民族纷扰不止,得寸进尺,后来又迁到岐山脚下的周原。
周原地是非常适合耕种庄稼的地方。
三代周人三代周人((周太王周太王、、地势平坦,,是非常适合耕种庄稼的地方方土地肥沃方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王季政治与经济蒸蒸日上,,在这里度过了兴旺发达的一百多年,,政治与经济蒸蒸日上王季、、周文王周文王))在这里度过了兴旺发达的一百多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老百姓家家都是麦黍满囤,羊肥牛壮。
年年都能按时以实际行动报祭先王先公祭祀的日子一到,,人人都换上整洁肃敬的服装人人都换上整洁肃敬的服装,,以实际行动报祭先王先公。
祭祀的日子一到口里念着吉祥的歌谣,将已经宰杀好的牛、羊、猪肉作为祭献的礼物送到报祭现场。
由于农耕经济的繁荣,给周原地方带来了空前富庶,周人子孙中又涌现出了不乏政治智慧的人才,使这个本来以普及农艺为宗旨的群体有了更为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兴周灭商逐渐成了他们的明确志向。
从当时许多礼节仪式中,可以看出周人上层自成体系的内政与外交策略。
对周族内部的老百姓,官家推行嘉礼、饮食与婚冠之礼以达到团结万民的目的;对外以之礼、贺庆之礼、九仪之礼等等礼(shèèn fán)n)之礼、贺庆之礼、九仪之礼等等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sh仪活动分别结交故旧朋友、四方宾客、兄弟之国、异性之国和邦国之位,以保持友好关系和正常持久的往来。
这些都是《周礼以保持友好关系和正常持久的往来。
厨房美食菜谱:岐山臊子面的做法

厨房美食菜谱:岐山臊子面的做法自从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陕西岐山臊子面名声大噪,和肉夹馍、凉皮一样成了众多“美食爱好者”来陕西的目标美食。
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家庭版”的岐山臊子面。
味道保证没的说,这点上小帅从来不吹牛。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一播出之后,陕西岐山臊子面名声大噪,和肉夹馍、凉皮一样成了众多“美食爱好者”来陕西的目标美食。
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家庭版”的岐山臊子面。
味道保证没的说,这点上帅从来不吹牛。
关于岐山臊子面的历史,大家去问度娘吧,我就不多啰嗦了咱们直奔正题岐山臊子面九个特点: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下面就【陕西臊子面】的制作分四部分给大家作介绍:一、肉臊子的制作味道讲究:酸、辣、香二、面条的制作讲究:薄、筋、光三、配菜素臊子的制作讲究:五色不可少四、臊子汤的制作讲究:煎、稀、汪一、肉臊子制作【酸、辣、香】关于岐山肉臊子讲究酸、辣、香,由于过去人们吃肉少所以过年杀一头猪要吃一年,聪明的陕西人就把肉做成“臊子”这样可以保存多半年多不坏,除了做面条,炒菜,夹馍同样是绝世美味。
臊子肉的选择传统是肥瘦7:3 宁可肥不可瘦,这个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改变。
二、面条的制作【薄、筋、光】正宗的岐山臊子面的面条讲究薄、筋、光。
面条最好是手工铁棍压出来的也可以是擀出来的,以压出来的最好,大家都知道压出来的面条含水量少些没吃上去更劲道。
在这里我只能手擀面了,原来是老妈做的,这次我来小试牛刀,也算学习汇报下,还是略有不足,最后“收”的那一下老妈给来了两下子。
这里在家制作记住几点同样能擀制出好面。
大家记住:薄:全是技术活筋:加鸡蛋和盐;光:加碱三、配菜素臊子的制作【五色不可少】臊子面中的其实光加素菜也可以吃素臊子面,臊子面中的配菜根据季节不同而变化,也可以加入但是有五样必不可少,一定要是五色:红:胡萝卜黄:鸡蛋皮白:豆腐黑:木耳绿:韭菜或者蒜苗蒜苗最佳。
木耳豆腐寓意着黑白分明;鸡蛋象征富贵;红萝卜寓意红红火火;蒜苗寓意生机勃发。
《陕西菜讲堂》:劲道弹牙的岐山臊子面,陕西十大面食之一

《陕西菜讲堂》:劲道弹牙的岐山臊子面,陕西十大面食之一说到吃面,想必你已经不是很陌生了吧?面是中国的一大美食,每个地方基本都会吃到面,面有很多种做法,能够将其做成饭,也能够将其做成零食,面的用处非常非常多,很多地方都将其做成自己的一种特产,接待外来的游客,来到陕西你能吃到的面食很多,基本上都是以面食为主。
小编作为一个南方人,也是对面食无法拒绝,那么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是陕西的岐山臊子面。
陕西的面食细分起来,不下一百种,臊子面更是其中的经典,也是陕西十大面里排在首位的。
这道面的精华在于臊子,是流传西北的传统名小吃,在陕西最正宗的还是宝鸡岐山的味道了,但在陕西当地,随随便便就能吃到一碗美味的面,要吃想吃正宗的臊子面,小编建议大家还是去岐山比较合适哦。
臊子面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
相传周文王年幼的时候父母早亡,一直靠哥哥嫂嫂抚养成人。
有一次,周文王率军出征中途遇到瓢泼大雨,风寒入骨,服过百药不见起色,数日卧床不起。
嫂子得知后亲自下橱,为文王擀制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文王吃的大汗淋漓,精神焕发,后为纪念了嫂嫂遂取名'嫂子面'。
臊子面故而又名'嫂子面'或者'哨子面',而'哨子面'可能是由于谐音转化而来。
臊子一般是利用素菜和肉一块制成的,在陕西,一般用到的配菜土豆、胡萝卜、柿子椒、蒜苔、豆腐、黄花菜、木耳、五花肉、鸡蛋。
臊子面做好之后味道非常美味,不光吃起来非常劲道,而且还能吃到非常爽口的配菜,加上它的汤,非常的酸爽,颜值也是高的不用说了。
下面小编首先和大家说的就是肉臊子怎么做了。
需要将原料准备好,一般需要选择带皮的猪肉,但是一定也要有瘦肉,不能全是是肥肉(五花肉),这样不仅仅可以吃到软糯,也可以吃到劲道,将肉要切成小碎丁,不能切的太厚也不能用绞肉机去绞。
给锅中倒入一定量的油,待油锅热后,把姜片跟五花肉进行不断翻炒致肉出油,火不需要开的太大,但是也不能太小(姜片可以去除腥味),然后依次加入料酒、八角、桂皮、香叶、大葱翻炒均匀后再加入适量酱油。
岐山臊子面的做法(上)

岐山臊子面的做法(上)岐山臊子面的做法(上)臊子面也叫哨子面,好多爱吃面食的地方都有,例如山西,河南,甘肃,陕西等地,但是最有名的是陕西宝鸡地区岐山臊面面做的最好,最出名。
岐山臊子面是陕西的传统面食,味道上讲究“酸,辣,香”,面条讲究“薄,筋,光”,岐山面好吃除了面条口感筋道,还在于汤汁和顶端这层的臊子,臊子要“汪”,面汤要“稀”,面条要“烫”。
岐山臊子讲究一个“汪”字,即油要多。
此油并不是菜籽油、色拉油,而是用肥肉现煸出的猪油。
臊子面的口味到底什么样最好,我认为适合你的就是最好,因为即使岐山本地人做的臊子面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口味都有。
做岐山地区的臊子面与食材有很大关系,正所谓茅台酒除了茅台镇再酿造味就变了。
肉臊子是神,汤是魂,面是筋。
一、基本食材准备:1. 五花肉(最佳是6肥4瘦)2. 岐山醋3. 关中地区产高筋面4. 宝鸡岐山地区产的细辣椒面和干辣椒二、和面1. 高筋面 500克2. 碱面 10克3. 温水35度左右175-- 200克面粉、碱1、清水慢慢的一点一点地和匀,揉约10分钟,此时面团产生光泽,富有弹性,用手按下后会立刻弹起,用一块湿布盖住面团,醒15分钟,待面团变软再揉约8分钟至面团重新富有弹性后擀成比报纸略厚的薄饼,用刀切成4厘米宽的长条。
有个顺口溜:炎天硬,面不瘫;冬天软,随意擀;春秋不软又不硬,摁个指窝朝上弹。
意思是,冬天色温低,面饼不易擀薄,所以和面时要软一点;而炎天色温高,和的面易“泄劲”变软,所以要将面和得硬一点,“用手指摁下后马上弹起”就是秋冬季节和面的要求。
三、制作肉臊子(克)1. 五花肉 500 (切成2公分长1.5公分宽4毫米厚的片,并且肥瘦分开)2. 岐山醋 503. 姜末 304. 葱碎 305. 蒜碎 156. 臊子肉香料 157. 料酒 208. 辣椒面 209. 黄豆酱油 2010. 盐 1211. 汉中菜籽油 5012. 味精 513. 鸡精 514. 水 40015. 干辣椒(切1.5公分段)将锅烧热,加入食用油烧热,下入肥肉,中大火煸出肥油(煸出肥油肉臊子才会肥而不腻),肥肉变得透亮卷曲时即可。
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为陕西面食和西府面食一绝。
这种面用手工擀制,料精味美,誉满西北,声播神州。
岐山臊子面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九字令:“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
“薄、筋、光”指面条之质;“煎、稀、汪”指汤水温度要高,面少汤多,油肉要多;“酸、辣、香”指调味之美。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赵宁博士在《赵宁留美记》一书中赞扬岐子山臊子面为“精彩无比”,并奉劝“读者诸君,没有尝试过的,赶紧拜访陕西乡党,讨来吃吃。
天下美味,不过如此”!
人们如此推崇臊子面,自然与美好的传说有关。
岐山是西周王朝的发祥之地,3000多年前,周族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
一次,周文王被商纣王从监狱里放回,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去看他。
吃饭时,他让家人做“和气面”吃。
一个锅里下面,一个锅里调汤,大家只吃面不喝汤,汤倒在一个锅里面。
轮番浇面。
这种吃法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特殊感情,以后就传了下来。
所以岐山面又叫“和气面”,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相传岐山某地有一农家娶了一个媳妇,聪明能干,她擀的面条细薄、调料多样、汤汁浓香,味美可口,全家食后无不称赞。
年幼的弟弟尤其喜食,常闹着要吃嫂子擀的面条。
后来,这个弟弟做了地方官员。
这年春节,邀请同僚到家里作客。
当客人们饱餐其嫂子擀制的面条后,赞不绝口。
从此“嫂子面”便
出了名,纷纷传扬开来,争相仿制。
由于“嫂”与“臊”谐音,天长日久,“嫂子面”变成了“臊子面”,一直延续至今。
(责任编辑:朱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岐山臊子面分校(工作站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专业会计专科学号 1361001459759学生姓名赵立凡2014年 06 月摘要岐山臊子面之所以被县人推崇为喜庆、吉祥面食,除了风味独特适宜男女老少的口感,易于消化,营养丰富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借面条的“长”和长字的谐音“成”,从各方面抒发欢庆喜悦的心情和对吉祥如意的期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面食文化内涵。
男女青年相亲订婚,吃臊子面表达了约定婚成、儿女情长的良好愿望。
男婚女嫁、招待女婿,吃臊子面寄托了白头偕老、天久地长的衷心祝愿。
给孩子过满月、生日和十二周岁,吃臊子面蕴了长命富贵、未来成人的真诚祈祷。
给父母过生日,给爷爷、奶奶过大寿,表示了健康长寿,福寿双全的诚恳祝福。
又叫“长寿面”。
四时八节、开业庆典、立柱上梁、吉日宴会、招待亲朋、祭祀先祖等,人们都借吃臊子面表达种种心愿和殷殷期望,使臊子面的文化沉淀日益深厚。
关键词:岐山面文化事象意蕴臊子岐山臊子面一、岐山臊子面的命名与影响岐山臊子面,又名浇汤面,还叫涎(哈水面,是与龙涎香可以比美的香味型汤面。
这是一种将手工擀制至薄,切离成丝的上等细面,与北方酸辣香味型的香汤,烹调结合起来的一种地方面食种类。
这也是一种将长寿面与节庆文化氛围相融洽的传统饮食习俗。
它盛行于关中西部,在全省和全国也享有盛名。
臊子面对关中地区的人们生活的影响很大,无论喜事丧事、逢年过节、老人过寿、还是小孩满月或是家里来了亲朋都离不开臊子面。
关中地区办红白事、老人过寿、孩子满月等都一般招待两顿,所谓早饭和午飨,而早饭臊子面即为主食。
关中农村地区,新年第一天的早晨基本上都是臊子面。
吃饭前,先端一碗汤去门前撒一些以祭奠先人,后才家人享用。
有的也在先人像前献上一碗臊子面以示怀念。
岐山的哨子面历史悠久,清代已经很驰名。
岐山大小饭店都供应臊子面,或者干脆就起个“岐山臊子面馆”“臊子面馆”或“臊子面”等只卖臊子面,而其生意往往不错。
二、岐山臊子面的特色岐山臊子面,具有严格的原辅料要求和加工烹调技术标准。
它的九字真诀是:“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
这真诀中的每一个字诀,都有极为精确的内容所指,都有严格的具体技术规定。
其中,薄筋光是对面条加工的要求;煎稀汪是对烹调操作,配料比例的要求;酸辣香是对基本味型的要求。
薄------指用上好的精细小麦面粉,通过手工和制,并经过反复揉擀,成为薄如透纸的面张。
然后,使用手工厨刀或专用铡刀,切制成细如丝,长如线的面条。
并分成若干小把小单元,准备分把下锅。
筋-----指在和面团时,由于加入了微量的食用碱水,经过反复揉擀,成为结合紧密,质地均匀,厚薄如一的面张。
面条下到锅里,不烂条,不断线。
人们形容说;“下到锅里团团转,捞(盛到碗里莲花绽”。
象一朵莲花,开放在香汤之中。
挑在筷子上,长达一二尺。
吃到口里,咀嚼起来,有筋丝,有劲头。
不同于一般的宽片面,韭叶面和机制挂面。
光------指面张擀制成型之后,不撒面敷,不粘擀杖。
表面光洁白亮,犹如镜面一般。
下锅捞碗盛汤后,挑上筷子,不缠不卷。
吃到口中,口感光滑舒适。
善食者,常常能一口气,吸入几条长面。
面条一头在碗里,中间在筷子上,另一头已经吸入口内,面头已经到了腹中。
《西游记》中,孙悟空爬上梯子吃长面的情况,就是这种夸张。
煎------指香汤的烹煮火候和温度。
一般是先放足特制的肉丁臊子,经过添加菜籽油,香醋和专用汤汁之后,就要以武火状态,加热到煎滚的程度。
然后,用文火状态保持恒温煎煮。
这样,就能把经过凉水盆中冷却了的长面条,捞入碗中,浇上滚汤,再升温至所要求的热度。
煎汤的温度,可以通过掌勺人的口唇品尝,或者以食客食用之后的感觉而加以确定。
总之,以不烫唇,不烙碗为最佳适度。
稀------指捞入碗中的面条的数量,要与盛入碗中的香汤的数量,保持一定的比例。
一般来说,香汤应占七成,面条应占三成。
达到汤清面亮的适中比例。
捞入碗中的面条数量,始终要保持这个比例。
过多或者过少,都不是技术最佳,或者对客人尊敬的表现。
一般是,一碗臊子面,两筷子捞尽吃光,为最佳数量。
年轻人,吃得多者,一顿饭能吃数十碗,方才罢手。
汪------指在香汤中,调入各种香料粉末后,还要不断地放入适量的具有岐山特色的臊子——肉丁,香醋香计,及时添加金针丝段,木耳块,葱花丝段以及姜末等辅佐料。
还要向汤中滴入清新的菜籽油或香油,使其漂浮于香汤锅内。
客人端起碗来,满碗生香。
人称“一口吹不透”。
陕西人把浮油和作料丰富称为“汪”。
酸——指用农家专制的香醋作为炝汤佐料,并且不断地在食用时加入香醋,调正味觉,使香汤始终保持着“醋味出头”的良好味道。
辣——指用上等辣椒面,用密罗筛过,经过熟油泼制后的辣油制品。
在臊子中和香汤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辅助味道,加以变化,产生无穷回味。
也有根据使用者的习惯,以清新的菜油,代替红辣味型的做法。
不过,陕西人在食用臊子面之后,总喜欢用白净的筵席手帕,揩摸嘴唇,从手帕上留下的辣子红程度,可见辣子油的轻重程度。
香——指在香汤锅中,放置一个包有五香大料的纱布包。
使作料经过长期煮沸,始终保持香味扬溢不退。
香的来源,一是在固体香料和辅料中,一在液体香汁之中。
总之,只要有一家人食用臊子面,就会芳香之气,飘上院落,飘遍全村。
所以有“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誉词,并不是过分的夸张。
三、岐山臊子面的文化内涵岐山臊子面,逢年过节,招待亲友客人,常常要请高明的厨师来掌勺制做。
特别是在农历正月初七这一天,作为人日古节,吃长寿面,食拉魂面,更是如此。
各家竞相以食用臊子面来相互祝寿。
一家老少,欢聚一堂,以放腹而食为乐,认为多食者可以多寿。
而每一家主妇的操作水平和特色,在这一天,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般来说由新媳妇表演擀面切面技巧,老主妇负责掌勺做汤的执事。
臊子面,成了西府家庭文明情况和饮食技术高低的重要尺度。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民俗村的建设,岐山臊子面,已成为西府饮食文化和旅游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
岐山臊子面,发源于西岐大地,成熟于周文化的中心地域,代表了臊子面的水平和样板。
所以,被称为正宗臊子面。
对于它的来历,也是众说纷纭。
一说是周文王射蛟龙,得龙涎香和鲜龙肉,以巨釜做汁加汤,与部族共食,故名蛟(浇汤面。
一说是因臊子肉丁和佐料丁,汤味奇香无比,以香汤面而得名。
还有一说是,家嫂为小叔子应举赶考,而特意制作而成,故名“嫂子面”。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吸食时,能拉出带哨子的响声,得名哨子面。
凡此种种,各有根据。
岐山臊子面,据有人考证,是从古代的汤饼饮食发展变化而来的。
是由古代的熟饼切丝浇汤法,发展到擀成生面,再下锅煮熟浇汤法的。
这种饮食品类的流行范围,奇妙地与古代周部族居住或迁徙的领域范围,大抵吻合。
周人起根发苗于有邰-----武功。
在那里,产生了后稷这样的一代伟大人物。
公刘迁彬以后,又在彬地发展壮大。
到了古公檀父时代,率部迁岐,定居在岐山脚下。
在这些地方,就留下了周人从彬到岐的经历,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遗存和饮食习俗文化。
周人不忘祖居之地,来往于彬岐古道,追往两地的同祖和亲戚关系,形成了彬岐同俗,彬岐一礼的特殊现象。
周人不忘祖居之地,来往于彬岐古道,追往两地的同祖和亲戚关系,形成了彬岐同俗,彬岐一礼的特殊现象。
臊子面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臊子面文化圈,它的四至边界,十分清楚。
它以岐山,扶风两县为中心。
其西界,大体以岐山,凤翔县分界的横水乡和横水河为界。
横水乡以西,不吃这种臊子面,而是以专碗专汤,一次净为特色。
其东界,大体以武功,乾县和漆水河为界,河东除个别地方向东延伸之外,其它地方吃面,不常采用此法。
其南界,大体以渭河为界。
宝鸡县,岐山县还有跨过渭河,在河南数乡,依然流行。
其北界,大体以古彬州地域为流行区域。
主要包括现在属于咸阳地区管辖的北五县。
即今天的长武,彬县,永寿,旬邑,淳化,礼泉,乾县一带。
甚至向北延伸至甘肃庆阳一带,这是周人最初所居住的地方,或者是他们长征和定居的地方。
不过,各地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新的风格和品牌。
在具体汤型和味型上,划分为油香味和酸辣味两个大的类型。
所以,岐山臊子面和扶风“一口香” ,就具有两种不同的风格。
四、本人对岐山臊子面的评价现在在许多旅游区附近就有专门搞农家乐特色的臊子面,成为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城的新亮点、岐山旅游的新突破。
臊子面也让岐山普普通通的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例如岐山周公庙和五丈原诸葛亮庙附近就有。
周公庙附近的北郭民俗村是真正将臊子面这美味民族饮食文化发扬光大的。
因此也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 。
民俗村臊子面接待户创始人北郭民俗村妇女主任庞翠侠可谓是近些年对臊子面做出最大贡献的一个人。
98 年她第一个带领村民在家里卖起了臊子面,从最初的 6 户发展为现代的一大产业,而今已有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岐山民俗村这些年飞速的发展,让臊子面香飘万里,名扬四海,代代相传。
4参考文献 [1] 周全霞.张文哲.略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功能.科教文汇.2007.03(11); [2] 多晓萍.任莉莉.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 (07); [3] 张汉 . 牛鹏 . 中国区域饮食文化的社会影响与区域自我认同功能 . 科教文汇 .2007.01 (01); [4] 黄祥进.刘文山.家乡的臊子面.三秦都市.2009.04(05); [5] 王瑞庆.郝帅泽.陕西面食甲天下.中国地理杂志.2004.02(08); [6] 冯积岐.谷斌.卖臊子面也能赚大钱.税收与社会.2002.08(12); [7] 王咏.李秋丽.话说陕西小吃.中国旅游.1998.05(0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