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1)
幼儿园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幼儿园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在幼儿园教育中,特殊儿童的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充满挑战的领域。
特殊儿童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可能面临诸多困难。
为了给这些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关爱,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前幼儿园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幼儿园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教育资源不足幼儿园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的资源投入相对有限,包括专业教师的缺乏、特殊教育教材和教具的短缺等。
许多幼儿园没有配备专门的特殊教育教师,而是由普通教师兼任,这可能导致教育质量不高。
同时,缺乏适合特殊儿童的教材和教具,也使得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二)教师专业素养不够普通幼儿教师在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欠缺。
他们可能对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学习需求和教育方法了解不足,难以给予特殊儿童针对性的教育和支持。
此外,教师在面对特殊儿童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时,可能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三)教育方法不当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中,一些幼儿园可能仍然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方法,忽视了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
例如,过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特殊儿童的生活技能培养和社交能力发展。
这种教育方法不仅无法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需求,还可能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四)融合教育实施困难虽然融合教育的理念已经逐渐被人们接受,但在实际操作中,特殊儿童在普通幼儿园中的融合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普通儿童的家长可能对特殊儿童的存在存在顾虑,担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
同时,幼儿园在融合教育的环境创设、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也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能力。
(五)缺乏家园合作家庭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情况中,幼儿园与特殊儿童家庭之间的合作往往不够紧密。
家长可能对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或者缺乏与教师的有效沟通。
而幼儿园也可能没有为家长提供足够的教育指导和支持,导致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脱节。
幼儿园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幼儿园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摘要: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要关注特殊儿童,有效实现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对特殊儿童给予关怀和爱护,促使特殊儿童可以在温暖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幼儿教师要及时补充特殊教育知识,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素养,了解特殊儿童的不同情况,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合理给幼儿设置幼儿园内的活动,促使幼儿教育质量得以提高。
要充分发挥幼儿园应有的功能,保证幼儿园教育活动可以促进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引导特殊儿童在成长中形成正确的观念认识,增强儿童的学习体验。
本文通过对特殊儿童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希望提出有效开展特殊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特殊教育;现状;策略在现代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要及时更新个人的教育理念,注重现代化特殊教育理念的创新,保证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注重幼儿园学前教育活动的创新,保证在学前教育中合理创设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幼儿的学习体验,让特殊儿童可以发挥个人的优势,提升儿童的学习自信心,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
幼儿教师也要及时给予特殊儿童支持与帮助,了解特殊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保证特殊儿童自身学习活动效果不断得以提升,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一、特殊教育现状在目前特殊教育活动中,许多幼儿教师自身的特殊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关注特殊儿童的安全,让特殊儿童可以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可以保证人身安全,对于幼儿自身能力的培养以及特殊儿童兴趣的挖掘则有所忽略,学前特殊教育效果有待提升,难以满足幼儿的自身发展需求。
许多特殊儿童依旧渴望正常的学前教育,也有着积极进取的上进心,如果幼儿教师无法开展专业化的教育引导,导致特殊教育活动无法实现创新,也就无法给特殊儿童营造良好的环境,导致特殊儿童在教育学习活动中容易受到限制,难以提升特殊儿童的学习质量。
在目前的特殊教育中,学前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主动与特殊儿童沟通交流,了解儿童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并且可以针对儿童的自身情况合理创设课堂教育内容,增强特殊儿童的学习体验,促使儿童可以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下健康成长。
幼儿园特殊教育的实施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幼儿园特殊教育的实施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摘要:本文聚焦于我国幼儿园特殊教育领域,通过深入分析其实施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结合理论研究,提出三大核心观点:强化教师专业能力、优化课程体系与评估机制、增强家校合作与社会支持网络。
运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现状进行量化解读,为改进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最终,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有效且可持续的幼儿园特殊教育生态系统。
关键词:幼儿园;特殊教育;实施现状;改进策略;教师专业化;课程优化;家校合作;社会支持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的公平性与包容性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对于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关乎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站,其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的未来发展。
由于资源分配不均、专业师资短缺、课程体系不完善等因素,我国幼儿园特殊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其实施现状,探索有效的改进策略,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幼儿园特殊教育实施现状分析2.1 教师队伍现状特殊教育教师是幼儿园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
当前,我国幼儿园特殊教育教师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特殊儿童需求;二是专业能力有限,部分教师未经过系统的特殊教育培训,缺乏针对特殊儿童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三是职业认同感低,由于工作压力大、待遇不高,导致教师流失率高,进一步加剧了师资短缺的状况。
2.2 课程设置与实施目前,我国幼儿园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
课程内容多以补偿性教学为主,忽视了潜能开发和兴趣培养。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资源限制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制约,课程往往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影响了教学效果。
2.3 家庭与社会支持家庭是特殊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但许多家长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教育技巧和支持策略。
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接纳度和包容性还有待提高,公共场所和服务机构在无障碍设施建设、专业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不足,限制了特殊儿童的社会参与和发展。
试论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试论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特殊儿童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特殊儿童包括因为身体或智力的残障而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
在过去,特殊儿童的教育常常被忽视或者缺乏足够的关注,导致这部分孩子的教育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本文将试论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以及对策。
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特殊儿童包括智力障碍、身体残疾、情感障碍、学习困难等各种特殊情况的儿童。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约有两千余万的特殊儿童需要接受特殊教育。
特殊儿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不足:由于特殊儿童需要更多的个性化教学和关怀,传统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由于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很多学校和机构缺乏专业的特殊儿童教育资源。
一些学校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教师,无法提供给特殊儿童需要的特殊教育服务。
2. 社会认知不足:一些人对特殊儿童的认知水平较低,认为他们无法融入社会和学校,从而导致特殊儿童受到歧视和排挤。
这种社会认知不足也给特殊儿童的教育带来了困难。
3. 家庭支持不足:由于特殊儿童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一些家庭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时间和心理支持,无法给予特殊儿童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针对特殊儿童教育目前所面临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改善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
1.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当加大对特殊儿童教育的投入,包括建设更多的特殊教育学校,培训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师和提供更多的特殊教育资源。
政府可以设立特殊儿童教育资助政策,鼓励更多的机构和个人参与特殊儿童教育,保障特殊儿童的教育权益。
2.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需要加强对特殊儿童的社会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的理解和支持。
可以通过开展特殊儿童教育主题宣传活动、组织特殊儿童教育研讨会等方式来增加特殊儿童教育的曝光度和社会支持度。
3. 提供家庭支持: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给特殊儿童的家庭,包括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建立特殊儿童家长互助组织等方式来提高特殊儿童家庭的支持和帮助。
幼儿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分析与思考[权威资料]
![幼儿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分析与思考[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045bbf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e.png)
幼儿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分析与思考摘要:在教育公平理念下,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作为一种有利于保证特殊儿童接受公平教育的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接纳。
但随班就读工作开展中仍存在许多的问题、面临许多的挑战,都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和给予关注。
本文从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现实状况入手,简析目前幼儿园随班就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各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办法,以期对实际的随班就读工作开展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特殊儿童;幼儿园;随班就读;现状;建议G610 A 1006-5962(2013)06-0012-011 问题的提出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公平,教育公平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特殊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与普通儿童不同,但他们也应跟普通儿童一样,接受学前教育,享有健康快乐的童年。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跟其他普通儿童一起在普通教育机构进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
这一形式有利于保证特殊儿童接受公平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接纳。
本文从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现实状况入手,主要通过个案观察法、访谈法以及文献法,试探析幼儿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简析目前幼儿园随班就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各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办法,以期对实际的随班就读工作开展有所启示和帮助。
2 我国幼儿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现状2.1 发展概述。
近几十年来,我国随班就读事业有了深长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重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中陆续出台,在法律层面为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支撑,也促使政府在各方面给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条件,促进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
(2)社会观念转变。
随着西方特殊教育界"融合教育"及"全纳教育"思想的传入,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让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感受到与人的平等,是人权思想的一种体现,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特殊教育的现状与改进措施

特殊教育的现状与改进措施特殊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一环,关注着那些在学习、行为或情绪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
通过为这些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支持,特殊教育致力于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其最大潜力。
然而,特殊教育在当前社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特殊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一、特殊教育的现状特殊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特殊教育服务的不公平。
一些地区或学校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设施,能够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而另一些地区或学校则面临资源匮乏的情况,无法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
其次,缺乏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是一大问题。
特殊学生往往需要更高水平的支持和指导,但很多地区缺乏经验丰富的特殊教育教师,这导致特殊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教育。
再者,特殊教育的观念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和偏见,这导致一些特殊学生被排斥、歧视和鄙视,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二、特殊教育的改进措施为了改善特殊教育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确保资源更加均衡地分配到各个地区和学校。
建立统一的资金分配机制,提高特殊教育机构的设施和资源水平,以确保每个特殊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支持。
其次,应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和招聘。
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
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消除特殊教育的偏见和歧视。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特殊教育的了解和认识,倡导包容和平等的教育环境。
三、特殊教育的未来展望特殊教育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可以借助各种辅助技术和工具提供更好的支持。
例如,使用个性化学习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特殊学生打造适应他们学习风格和能力的教育环境。
此外,提倡包容教育的理念,将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融合在一起,创造共同学习的机会和场景,有助于特殊学生的社交和认知发展。
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1)

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第12期(总第204期)No.12,2011Serial No.204一、问题提出学前融合教育将学前阶段3至6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与正常发展儿童安置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为有特殊需要幼儿提供非隔离式的、正常化的教学环境,并在此环境中提供这些幼儿所需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从而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为一个系统。
[1]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主要指残障幼儿和有发展障碍风险的幼儿,[2]即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幼儿。
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融合教育已经超越了其单纯的特教安置和教学策略的含义,成为一种对特教和普教改革与发展均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理念。
我国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学前教育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得到关注,学前融合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体系。
近年来安置到普通幼儿园(以下简称普幼)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逐渐增多,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上普通幼儿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实。
如2008年对江苏省338所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共有250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2007年对湖北省175名幼教工作者的调查显示,有1/3的幼教工作者曾接触过特殊幼儿;[3]2008年对浙江省566名普幼教师的调查显示,58%的普幼教师在自己任教的班级遇到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4]上海市的学前融合教育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1997年虹口区小班幼儿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已占到2%。
[5]调查融合安置的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状态,由此对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基于此研究理念,本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浙江省部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在普通幼儿园的生存状态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以为改善学前融合教育提供事实依据。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工具[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269名浙江省普通幼儿园一线教师为调查对象,考察浙江省普通幼儿园融合安置的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结果发现浙江省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在增加,但这些儿童在普通幼儿园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他们能够参与的活动和课程类型有限,且质量存疑;容易遭到同伴的拒绝;被认为对周围环境中的他人存在负面影响。
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教育现状与对策

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教育现状与对策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日益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融合教育理念逐渐被接受和实施。
特殊儿童的定义涵盖了广泛的群体,包括但不限于智力障碍、自闭症、听力和视觉障碍等。
这些学生在学习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使其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常常处于边缘地位。
因此,促进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教育,不仅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的现状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许多地区已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但在执行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
### 当前现状在一些城市和地区,普通学校为了支持特殊儿童的学习,已经设置了一些融合教育班级,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支持。
例如,教师团队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与辅助设备,使特殊儿童能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
这种模式不仅为特殊儿童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环境,也为同龄学生创造了了解和尊重多样性的机会。
然而,在很多地方,融合教育的实施仍显薄弱。
一方面,缺乏足够的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使得教师不能很好地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许多普通学校教师并未接受充分的培训,以应对特殊教育的挑战,导致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个性化教学方面感到无从下手。
另一方面,学校之间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一些学校由于资源限制或缺乏意识,无法为特殊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
由于专业资源分配不均,家庭及学校社群的认知差异,特殊儿童往往遭受学业和心理上的双重挑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部分家长面临着将孩子送入专门机构而非普通学校的选择,这不仅影响了特殊儿童的教育机会,也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专业研究显示,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后,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情感认知以及学业表现。
然而,目前许多融合教育班级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使得这些潜在的积极效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 面临的问题作为有效促进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教师的专业能力发挥至关重要,但目前这一领域仍面临诸多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第12期(总第204期)No.12,2011Serial No.204一、问题提出学前融合教育将学前阶段3至6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与正常发展儿童安置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为有特殊需要幼儿提供非隔离式的、正常化的教学环境,并在此环境中提供这些幼儿所需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从而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为一个系统。
[1]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主要指残障幼儿和有发展障碍风险的幼儿,[2]即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幼儿。
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融合教育已经超越了其单纯的特教安置和教学策略的含义,成为一种对特教和普教改革与发展均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理念。
我国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学前教育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得到关注,学前融合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体系。
近年来安置到普通幼儿园(以下简称普幼)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逐渐增多,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上普通幼儿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实。
如2008年对江苏省338所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共有250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2007年对湖北省175名幼教工作者的调查显示,有1/3的幼教工作者曾接触过特殊幼儿;[3]2008年对浙江省566名普幼教师的调查显示,58%的普幼教师在自己任教的班级遇到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4]上海市的学前融合教育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1997年虹口区小班幼儿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已占到2%。
[5]调查融合安置的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状态,由此对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基于此研究理念,本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浙江省部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在普通幼儿园的生存状态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以为改善学前融合教育提供事实依据。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工具[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269名浙江省普通幼儿园一线教师为调查对象,考察浙江省普通幼儿园融合安置的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结果发现浙江省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在增加,但这些儿童在普通幼儿园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他们能够参与的活动和课程类型有限,且质量存疑;容易遭到同伴的拒绝;被认为对周围环境中的他人存在负面影响。
此外,幼儿教师关于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极度缺乏,其对接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的认识和教育能力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融合教育;学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收稿日期:2011-4-27;作者修改返回日期:2011-6-3*本文系浙江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青年基金研究项目“浙江省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教育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批准号:SKQ N2009n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讯作者:李伟亚,E-mail:weiya _li@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李伟亚**(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34本研究以自行编制的事实性问卷为研究工具,探讨普通幼儿园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生存状态。
在初始问卷编制中,结合对幼儿园教师的预访谈,本研究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明确分为两类:一类为已经得到确诊的、有发展缺陷的儿童;一类为没有得到确诊、但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
后一类儿童一般被幼儿园教师称为“游离”的或难以用一般方式教育的儿童。
初始问卷编制后,由本领域的一位专家和两位教师(均具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审核问卷题项,以保证问卷的效度和可读性,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9。
问卷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普幼教师对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了解与看法、普幼中有特殊需要儿童的生存现状、普幼教师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需求。
运用SPSS13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对象本研究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浙江省10个不同地区的普通幼儿园一线教师275名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75份,回收有效问卷269份(女性268名,男性1名),有效回收率97.8%。
调查对象的地区分布见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2。
表1调查对象的地区分布杭州金华义乌宁波温州绍兴台州嘉兴丽水舟山人数76605816151510874百分比28.322.321.6 5.9 5.6 5.6 3.7 3.0 2.6 1.5表2调查对象的年龄、教龄和学历分布年龄人数(%)教龄人数(%)学历人数(%)20岁以下3(1.1)5年以下118(43.9)专科96(35.7)20-30岁201(74.7)5-10年80(29.7)专升本117(43.5)30-40岁61(22.7)10-20年62(23.1)本科54(20.1)40-50岁4(1.5)20年以上3(1.1)其他1(0.4)总数269(100)263(97.8)268(99.6)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缺陷表现1.有发展缺陷的儿童。
有100名受访教师表示曾经或正在带被确诊有发展缺陷的幼儿,占接受调查教师总数的37.2%;明确表示没有接触过的教师136人,占50.6%;另有33名(12.0%)教师表示不确定。
在确诊为有发展缺陷的儿童中,弱智幼儿的比例最高,占35.8%(29人);其次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即多动症)和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即自闭症或孤独症)幼儿,分别占24.7%、14.8%(见表3)。
2.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
在受访的教师中,表示曾经或正在带有发展缺陷可能儿童的教师人数为160人(59.5%);明确表示没有的84人(31.2%);表示不确定的21人(7.8%)。
判断幼儿是否具有发展缺陷可能主要基于以下理由:认知能力差、具有攻击性或破坏性行为、情绪问题、对周围人没兴趣或对集体活动没兴趣。
这些判断理由可以归为以下三个基本方面:认知能力缺陷、情绪行为问题、对周围无兴趣。
调查显示,79.6%的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幼儿表现出对周围事物无兴趣,其中对集体活动没兴趣的占48.4%,对周围他人没兴趣的占31.2%;40.1%的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幼儿被认为存在攻击性或破坏性行为;34.4%的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幼儿表现出较差的认知能力(见表4)。
35表4教师判断幼儿有发展缺陷可能的理由描述统计判断理由频次占幼儿人数的百分比认知能力差5434.4攻击性或破坏性行为6340.1情绪问题4830.6对周围人没兴趣4931.2对集体活动没兴趣7648.4表3不同类型有发展缺陷儿童的人数及百分比缺陷类型人数百分比弱智2935.8注意缺陷/多动障碍2024.7自闭症谱系障碍1214.8听觉障碍89.9情绪行为障碍67.4其他67.4此外,X 2检验结果显示,普幼中有发展缺陷的儿童和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在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X (2)2=29.468,P=0.000),后者出现的概率显著高于前者。
(二)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状态1.参与活动和课程的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有发展缺陷的儿童对不同类型活动的参与程度差异较大,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对不同类型活动的参与程度差异相对较小(见表5)。
两类儿童对幼儿园生活常规活动的参与程度最高,表明安置在普通幼儿园的有发展缺陷或发展缺陷可能的幼儿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两类儿童对区角活动的参与程度差异较大,发展缺陷的儿童参与区角的人数比例较小,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参与区角的人数比例则较大;两类儿童对结构化集体教学活动、体育活动和游戏的参与程度相似,其中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两类儿童都有一半以上不能融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表5两类特殊需要幼儿参与不同类型活动和不同领域课程的情况活动类型A(n=34)B(n=156)领域课类型A(n=31)B(n=132)结构化集体教学活动20(58.8)92(59.0)语言课23(74.2)77(58.3)体育活动15(44.1)69(44.2)音乐课18(58.1)84(63.6)游戏18(52.9)91(58.3)美术课18(58.1)89(67.4)区角14(41.2)98(62.8)社会课15(48.4)60(45.5)日常生活常规32(94.1)128(82.1)科学课14(45.2)61(46.2)注:A 代表有发展缺陷的儿童,B 代表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在五大领域课程活动中,两类儿童在语言课程的参与程度上差异最大(见表5)。
有发展缺陷的儿童中能参与语言课程的接近75%,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参与语言课程的尚不足60%。
两类儿童参与音乐和美术课程的程度都较高,参与社会和科学课程的程度最低。
2.教师的态度和应对方式。
在遇到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时,46.2%的带班教师会与家长沟通,进一步了解情况,或建议家36长带孩子到医院等机构接受检查;约10%的教师会与幼儿园领导沟通,请领导决定如何应对。
调查发现,在遇到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时,74.7%的教师会将其纳入集体教学/游戏;43.4%的教师会借助他人(主要是班级保育员)进行看护和照料;27.3%的教师会对儿童进行专门的指导;17.2%的教师会放任这一类儿童的行为和活动,忽视其与正常儿童的差异(见表6)。
这表明能得到与自身发展水平和特点相适应的教育的儿童比例较低,对其教育质量还需作进一步的调查和评定。
表6教师应对方式所占频次(%)教师应对方式有发展缺陷儿童(n=99)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n=156)纳入集体教学/游戏74(74.7)105(67.3)专门给特别的任务27(27.3)42(26.9)让保育员照看43(43.4)63(40.4)放任17(17.2)23(14.7)3.同伴的应对态度与应对行为。
从同伴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认识上看,正常发展的同伴对两类有特殊需要儿童的认识差异=0.068,P=0.369)。
无论是被确诊为有发展障碍的儿童还是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同伴不显著(X2(1)都能认识到该儿童与自己不一样的比例较高。
有80%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在同伴眼中是特殊的,只有约20%的儿童在同伴眼中与其他正常发展儿童没什么差别(见表7)。
从行为倾向上看,同伴的态度因特殊需要儿童的类别有较大差异(见表7),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2.583,P=0.108)。
对于被确诊为有发展缺陷的儿童,被同伴拒绝的比例较高(64.5%),行为上被(X2(1)接受的、同伴与之一起游戏的比例较低(35.5%);对于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被同伴接受和拒绝的比例接近。
表7同伴的认识与行为倾向(%)有发展缺陷儿童(n=31)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n=140)没认识到差异6(19.4)38(27.1)认识认识到差异25(80.6)102(72.8)接受11(35.5)72(51.3)行为倾向拒绝20(64.5)68(48.6)(三)有特殊需要幼儿及其存在的问题对幼儿自身、同伴和教师的影响本研究从教师的角度考察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缺陷对自身发展、同伴发展和教师的影响,结果显示约80%左右的教师认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及其存在的问题对儿童自身、正常发展的同伴及教师都存在负面影响(见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