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二文言语句翻译

合集下载

高中必修一二文言文翻译总结

高中必修一二文言文翻译总结

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③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面对面在室内畅谈;
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
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④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对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 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产生。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 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削弱秦国,它将 从哪里得到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 件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 之。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 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 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 是回去吧。
至于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假如不是我所有 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敢取用。只有江上的秋风和 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美 景,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 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
游褒禅山记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 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尽了自己的努力如果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 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 次游山的心得。
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翻译:我对于那座倒下来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 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 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 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用资料的缘故。

必修一必修二重点句翻译

必修一必修二重点句翻译

• 4、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变强,您就变 弱了。 • 5.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 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 • 因:依靠,凭借;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 6、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 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 微:假如没有;谒:请。 • 现在樊将军,秦王用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 的头颅。
必修二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 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 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 友麋鹿。 7、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8、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 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 • • •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归顺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心,而 伤害樊将军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别的办法。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送别他。 我每每想起,常常痛到骨髓,只是办法不知道从哪里出罢了。 既然这样,那么将军的仇也报了,并且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洗 雪了。 希望大王稍稍原谅他些,让他在您面前完成使命。 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想用活捉的办法胁迫你,必定得到契约 来回报太子丹。
• •
• • • •
范增多次对项王使眼色,多次举起所佩戴的玉玦来暗示他。 项伯于是连夜骑马飞奔到沛公的军营,私下见到张良,把事情 都详细地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项伯和您相比哪一个更年长,张良说:“比我大。” 我入关后,一丝一毫的财物不敢占为己有,登记官吏百姓,封 闭府库,从而等待将军的到来。 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 故的发生。 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1)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1)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必修一重要语句翻译】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译文: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只是)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4.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5.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项伯)私下会见张良,详细地告诉他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我)派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的发生。

【必修二重要语句翻译】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倾吐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未曾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必修三重要语句翻译】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必修一、二文言重点句翻译

必修一、二文言重点句翻译

必修一文言重点句翻译练习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翻译: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变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翻译:晋国,有什么满足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翻译: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帮助,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这是不明智的,以秦晋的纷争混乱代替原先的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翻译:我每次想到这些,常常痛恨到骨髓里,只是不知道有什么报仇的计策罢了!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翻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他。

6、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翻译: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一定要你订立盟约来回报太子。

7、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翻译: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的军队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8、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翻译: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将沛公击倒在座位上,杀了他。

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翻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必修1至必修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必修1至必修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Ι〕1.假设舍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必修一《烛之武退师》〕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假设不阙,将焉取之?〔必修一《烛之武退师》〕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必修一《荆轲刺王》〕4. 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必修一《荆轲刺王》〕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必修一《荆轲刺王》〕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必修一《荆轲刺王》〕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必修一《鸿门宴》〕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必修一《鸿门宴》〕9.假设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必修一《鸿门宴》〕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必修一《鸿门宴》〕1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殇为妄作。

〔必修二《兰亭集序》〕1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又何羡乎!〔必修二《赤壁赋》〕13.既其出,那么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必修二《游褒禅山记》〕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必修二《游褒禅山记》〕1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1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17.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必修三《劝学》〕1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必修三《劝学》〕19.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必修三《过论》〕20.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必修三《过论》〕2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必修三《过论》〕22.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必修一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必修一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本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如长也,而见者远;顺见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诗》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

认真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

高一语文读本1、2文言文翻译(全)

高一语文读本1、2文言文翻译(全)
2、赤壁之战
当初,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荆州与我国邻接,地理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沃、广阔,人口繁多,生活富裕,如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又不和协,军队中的那些将领,有的拥戴刘琦,有的拥戴刘琮。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与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就另作打算,以成就(我们的)大事。请让我能够奉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同时慰劳军中掌权的人物,并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必定高兴而听从我们的意见。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大势可以决定了。现在不赶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孙权即刻派鲁肃前往。(鲁肃)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发,(于是)日夜兼程,等到到了南郡,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向南撤退,鲁肃直接去迎他,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坡相会。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他)讨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老交情,打算去投奔他。”鲁肃说:“孙讨虏为人聪明仁惠,敬重、礼待贤才,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顺、依附他,已经占据了六个郡,兵精粮足,足够用来成就大业。现在为您筹划,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以共建大业。(但是您)却打算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处在偏远的郡地,很快被人呑并,难道能够依靠吗?”刘备很高兴。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两个人随即(也因子瑜的关系)交了朋友。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江东避乱,是孙权的长史。刘备采纳了鲁肃的计谋,率兵进驻鄂县的樊口。
由 那边有头猪 整理
1、召公谏厉王弭谤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巫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阻塞老百姓的嘴,比阻塞河水还严重。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乐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必修一二的文言文翻译

必修一二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孔子见南子,子路率尔而对曰:“子见南子,何以哉?”孔子曰:“夫人之贤不肖,焉得有面目哉?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夫放郑声,远人交于中国,盖有政矣。

夫其言似有才,其行似有礼,其衣冠似有法,其进退似有度。

夫夫之相与,俯仰之间,足以观其为人矣。

吾岂匄匄乎哉?吾岂匄匄乎哉?”子路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吾以汝为圣人也,圣人之于人也,孰不仁也?”翻译:孔子去见南子,子路急忙回答说:“您去见南子,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一个人的贤良与否,怎么能够从他的面容上看出来呢?我厌恶郑国的音乐扰乱了正雅的音乐,如果摒弃了郑国的音乐,让外国人交往于我国,这大概是政治上的一个举措。

他的言谈似乎很有才华,他的行为似乎很有礼仪,他的衣冠似乎很有规矩,他的进退似乎很有分寸。

夫妻之间的相处,一举一动之间,足以看出一个人的为人。

我怎么会是那种随便的人呢?我怎么会是那种随便的人呢?”子路出去后,孔子说:“你真是不仁啊!我以为你是个圣人呢,圣人对待别人,谁不是仁爱的呢?”在这段文言文中,孔子通过见南子一事,表达了自己对于人伦道德的看法。

他认为,一个人的贤良与否,不能仅仅从外表和言谈中判断,而应该从他的行为和为人来看。

孔子对南子的评价,既肯定了她的才华和礼仪,又批评了她的衣冠和行为,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的严谨态度。

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原文意思:首先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才能进行翻译。

2. 保留原文特色: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如修辞手法、语气等。

3. 适应现代汉语:在翻译过程中,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便于读者理解。

4. 保持句子通顺: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句子结构的调整,使译文通顺易懂。

以下是对原文中一些关键词的翻译:孔子:孔子的名字,指孔子本人。

南子:南子,指春秋时期卫国的南子。

子路:子路,孔子的弟子,姓仲,名由。

夫人:夫人,指妻子。

贤不肖:贤良与否。

面目:面容。

恶:厌恶。

郑声:郑国的音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5、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9、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0、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11、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4、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15、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17、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9、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0、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
也。

21、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3、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4、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既祖,取道。

26、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2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8、士皆瞋目,发尽上之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9、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0、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1、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2、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3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5、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6、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37、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8、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9、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4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42、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3、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4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4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无能为也已。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