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全诗诗人感情的变化

合集下载

将进酒李白感情变化

将进酒李白感情变化

将进酒李白感情变化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开头四句写悲。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

这是非同寻常的。

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看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

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

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

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

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

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

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

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

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A)(含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A)(含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A)(含解析)一、(xx·大连市xx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闲居司马光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

本诗作于此时。

1.试分析本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分)2.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分)二、(xx·江苏省苏州市高三调研测试卷·1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斜谷邮亭玩海裳花顾非熊①(唐)忽识海裳花,令人只叹嗟。

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

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

何川是多处,应绕羽人②家。

同儿辈赋未开海裳(其一)元好问(金)翠叶轻笼豆颗勾,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注】①顾非熊:唐代诗人,苏州人。

少小聪明,后却困举场三十余年。

做过盱眙尉,后弃官隐居茅山。

②羽人:道教称道士为羽士、羽人。

(1)第一首诗以“玩海棠花”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简要说明。

(4分)(2)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如何描写“未开海棠”?请简要分析。

(3分)(3)两首诗都写海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分)三、(xx·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早行黄庭坚失枕惊先起,人家半梦中。

闻鸡凭早晏,占斗辨西东。

辔湿知行露,衣单觉晓风。

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①失枕:失眠。

②凭:凭定,断定。

③早晏:早晚。

④占:占候,诗中指观察天文现象。

斗:北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来指引方向。

⑤辔:驾牲口的噘子、缰绳。

行露:指路旁的露水。

(1)这首诗题为“早行”,诗中是如何体现“早行”的?(5分)(2)这首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诗中诗人的感情有无变化?请简要分析。

蜀相全诗感情基调

蜀相全诗感情基调

蜀相全诗感情基调
一、蜀相简介
《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以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的崇敬之情。

全文共八句,每句均为七言,诗中融合了史实与想象,既展现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又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全诗感情基调分析
《蜀相》全诗的感情基调为悲壮、惋惜和敬仰。

诗人在描绘诸葛亮形象时,既赞颂其英勇事迹,又感叹其悲剧命运,通过咏史抒怀,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在全诗中,诗人以诸葛亮为主线,围绕其生前事迹和死后遗迹展开描绘,使全诗笼罩在一种庄重、悲壮的氛围中。

三、具体诗句解读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诗句通过提问和描绘锦官城外的丞相祠堂,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诗人以春天景色为背景,映衬出诸葛亮祠堂的宁静与庄严。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诗句概括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两朝的功绩,表达了对诸葛亮勤勉政治的钦佩。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诗人惋惜诸葛亮未能亲眼看到蜀汉统一中原的胜利,感叹其英勇事迹成为千古遗恨。

四、总结
《蜀相》一诗通过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展现了诗人对这位英雄的敬仰、惋惜之情。

全诗感情基调悲壮,寓意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渴望,同时也抒发了个人忧国忧民的胸怀。

《回乡偶书》的情感

《回乡偶书》的情感

《回乡偶书》的情感
《回乡偶书》表达了诗人贺知章回到故乡的感怀和思乡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写离家的早年和回乡的晚年,展现了岁月变迁和时光流转的感慨。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情感理解:
首先,诗人通过“少小离家老大回”表达了他年轻时因为某种原因离开故乡,经历了风雨沧桑。

这一经历使得他在晚年回到故乡时,发现“乡音无改鬓毛衰”,形容了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衰老。

鬓毛斑白的描写反映了岁月在他身上的痕迹,让人感受到光阴的不可逆转。

其次,诗中表达了诗人与故乡的断裂感。

回到故乡的他发现“儿童相见不相识”,孩童们对他的陌生使他感到疏离。

这种断裂感强烈地表达了时间的冲击和家乡的变迁,也让人联想到生命旅程中亲情和乡愁的曲折。

最后,诗人通过孩童的问题“笑问客从何处来”巧妙地传达了他对家乡的眷恋。

孩童的单纯问询中蕴含着对远方故乡的好奇和对远道而来客人的善意。

这种情感既体现了家乡孩童纯真的好奇心,也勾勒出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时光流转、生命变迁和家乡乡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贺知章对故乡的深沉怀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这是一首充满了离愁别绪、时光沉淀的感怀之作。

《行路难(其一)》知识点汇总

《行路难(其一)》知识点汇总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诗。

二、课下注释①行路难,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②金樽清酒斗十千: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

金樽,对酒杯的美称。

樽,盛酒的器具。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③玉盘珍羞直万钱: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玉盘,对盘子的美称。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④闲来垂钓碧溪上:相传姜尚(姜太公)遇到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⑤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⑥今安在:如今身处何方?也可理解为: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⑦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

《宋书·宗悫(què)传》载,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

⑧云帆:高高的帆。

⑨〔济〕渡。

三、诗意解读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胸中郁闷,停杯扔筷吃不下,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解析: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表现出极大的郁闷之情。

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②“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描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任务群五古代诗歌阅读任务突破练24理解内容与把握情感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任务群五古代诗歌阅读任务突破练24理解内容与把握情感含解析新人教版

任务突破练二十四理解内容与把握情感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忆滁州幽谷欧阳修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

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

主人不觉悲华发,野老犹能说醉翁。

谁与援琴亲写取,夜泉声在翠微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已离开滁州,千峰环抱的幽谷、山花烂漫的景象仍让他难以忘怀。

B.往昔辛勤种植花木,如今花开花落谁来欣赏,诗人因此生发怅惘之心。

C.欧阳修曾谪居滁州,自号醉翁,他想象田夫野老还会记得当年的自己。

D.尾联以景结情,表明希望有人能陪自己再访滁州,抚琴为乐,夜访幽泉。

2.诗人为何追忆滁州幽谷?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9分)狂歌[注](节选)陆游枵然痴腹肯贮愁,天遣作盎盛藜苋。

发垂不栉性所便,衣垢忘濯心已惯。

眼前故人死欲无,此生行矣风雨散。

羞为尘土伏辕驹,宁作江湖断行雁。

,愤然辞官,重回老家时所作。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句写愁,化虚为实,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异曲同工。

B.第二句写老天爷把“我”的肚皮当作一只盛野菜的大盎,这一比喻生动形象。

C.三、四两句通过描述披头散发、身上的衣衫污垢斑斑的细节,描绘出诗人的狂态。

D.诗人对现实忧多愁深,“性所便”“心已惯”流露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之情。

4.诗歌题为《狂歌》,诗人为何狂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9分)题春归亭唐庚沙际春光又是归,亭前景物故应奇。

绿杨雅与清江称,残雪偏于碧嶂宜。

流水无凭何处去,东风有准不吾欺。

芳菲栏槛无穷兴,消得新愁入鬓丝。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首联承诗题而来,写春天再次来临的讯息,并因之联想到江边小亭的景物之变。

B.颔联运用平常意象“绿杨”“清江”“残雪”“碧嶂”进行巧妙搭配,自然新奇。

诗歌鉴赏分析和评价诗歌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分析和评价诗歌思想感情

温庭筠《菩萨蛮》
1、依依不舍的留恋

如:柳永《雨霖铃》


2、情深意长的勉励
长 亭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 别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
2、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3、仕途失意的苦闷
) 人
如:白居易《琵琶行》
4、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 许多多的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另外,一 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 个别作品的个别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 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四、留意诗歌中所用典故
由典故入手 古代诗歌是以凝练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用一个典故就 可以省去许多文字。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 情的重要途径。 (一)典故的类别 (1)引用前人语句
4、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伤春之愁、 家国之愁
5、南乡子(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 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 上尽层城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 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 代的文学作品。 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 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作中,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 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 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语文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含答案

语文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含答案

语文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含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古诗赏析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体北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全诗诗人感情的变化
诗歌是靠形象来表达情感的,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提问:浏览全诗,思考,作者在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一些感情?现在我们就来读诗析诗,看一看这些同学的回答是不是很好的把握了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一层,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把这一节的内容朗读一下。

问: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艾青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二)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

艾青因为生他时母亲难产,后来又因为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家整整抚养了5年。

那么,诗人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四节。

问: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
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
勤劳、慈爱。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勤劳、充满母亲般慈爱的大堰河向我们走过来了,她的双手轻轻的抚摩着她的乳儿,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

大家睁开眼睛,谁能给我描述一下这双手?
是啊,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而我和大堰河只不过是乳儿和乳母的关系。

诗人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

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

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全班同学齐读4、5、6三节,读出诗人的眷恋之情,感激之情。

(三)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又开始劳动了,流她的血汗。

大家自读第七节,思考:大堰河从事着这样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为什么始终含着笑呢?
大堰河的笑是有着多种原因的,有为和乳儿重新生活在一起的喜悦,有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

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和她有着相似命运的人——祥林嫂,当她在鲁家作着比一个男人还多的事情时,“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多么淳朴,
宽厚的灵魂啊。

全班女同学齐读六个含着笑的句子。

(四)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她又带着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大家浏览第八节,看一看,作者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问:为什么说做梦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呢?
大堰河的梦正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成材成家,生活幸福美满。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梦实现了,有一个娇媚的媳妇叫她一声“婆婆”,她会有怎样的表情呢?
(五)是啊,谁不期望美梦成真呢?如果这个梦能实现,该有多好啊。

但是,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后,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

(教师朗读9、10节)
问: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微薄的葬礼)
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问: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诗人对这个社会怀着怎样的感情?齐读11节,读出诗人的憎恨之情。

(六)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

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

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

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

问: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这首赞歌,仅仅是呈给大堰河的吗?(紫色代表着高贵,这首诗歌是献给所有勤劳的中国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