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新发现可用疟疾检测癌症

合集下载

抗疟新药磷酸萘酚喹片临床应用进展

抗疟新药磷酸萘酚喹片临床应用进展

抗疟新药磷酸萘酚喹片临床应用进展随着抗疟新药磷酸萘酚喹片的临床应用,疟疾患者的治疗前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目前,世界各地疟疾的治疗方案已经逐渐转向更加现代化、个性化的治疗,这其中抗疟新药磷酸萘酚喹片在治疗上的表现备受关注。

磷酸萘酚喹片是一种良好的抗疟药物,该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疟疾。

它是一种“快速疗效”药物,通过迅速清除体内寄生虫,达到治疗效果,该药物的副作用相当小,而且也不会对人体其他部位造成影响。

虽然克氏体病是近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疾病之一,但疟疾也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特别是发生在热带地区或者贫穷、不发达的国家,危害还是很大的。

疟疾的严重性在于对人的生命造成的危险性,甚至是患病后可能会造成后遗症,不论是对于患者或整个社会与家庭来说,都是一种严重的危害。

抗疟新药磷酸萘酚喹片临床应用的进展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与新技术以及新理念的推广有很大的关系。

磷酸萘酚喹片的出现,打破了以往除了氯喹、青蒿素以外,大家对疟疾只能通过基因改良等手段来预防或治疗的局面。

最近的研究表明,对于复杂的恶性疟疾以及儿童疟疾的治疗上,磷酸萘酚喹片已被证实的具有极高的有效率,对于疟疾复发、药效偏低等问题,磷酸萘酚喹片也有着良好的控制作用。

磷酸萘酚喹片作为抗疟新药药物,具有较高的治愈率,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在疟疾的预防和治疗中。

此外,磷酸萘酚喹片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目前已被应用于各类寄生虫的感染管理中,例如腺虫,辐射虫病等,磷酸萘酚喹片的治疗优势也在渐渐地显示出来。

总之,抗疟新药磷酸萘酚喹片的临床应用,能够为我们的社会带来很多好处和希望,特别对于疟疾患者和那些居住在贫穷地区的人来说,该药物的存在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抗疟新药物的研发和改进也是不断的进行着,我们期待着未来更安全、更有效的新药物能够顺利地走向老百姓。

新一代青蒿素复方——Artequick

新一代青蒿素复方——Artequick

新一代青蒿素复方─Artequick24小时疗程治疗疟疾Artequick,新一代青蒿素哌喹复方,是一个理想的抗疟药,特别是对抗药性恶性疟具有良好的效果。

优秀的抗疟药应符合5条标准:速效高效无抗性低毒短疗程阻断传播速效Artequick在中国、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科摩罗等地进行治疗疟疾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Artequick能迅速控制临床症状,退热时间和原虫清除时间分别为16-30小时和36-60小时。

Artequick在服药2小时后即可阻止疟原虫发育,24小时内杀灭疟原虫达95%以上。

因此能非常有效地减少重症疟疾的发生,从而降低疟疾病死率。

高效无抗性在多重抗药性恶性疟疾流行区,Artequick具有很高的疗效,追踪观察28天,治愈率高达97%。

在治疗间日疟方面,通过2个月的观察,近期复发率为2%。

青蒿素与哌喹配伍,延缓了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的产生。

低毒临床试验报道的副作用发生率方面,Artequick低于其他同类ACT复方。

头晕、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的发生率低于3%且是自限性的,血液学、生物化学和心电图检查均未发现实验室异常结果的报道。

短疗程2天疗程仅需2次服药,首剂服药2片,24小时后再服2片。

阻断传播全球疟疾流行是对人类健康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非洲。

尽管一些病人的经济能力能买得起有效的抗疟药,但疟疾病的区域性传播仍然对群体危害甚大。

在这些国家和群体需要提出新的抗疟政策来改变这种局面。

Artequick的发明者李国桥教授现在疟疾流行国家如柬埔寨、科摩罗积极从事并推广新的抗疟政策-快速灭源灭疟法,快速灭源灭疟试点项目在这些国家取得了成功。

科摩罗莫埃利岛自从采用快速灭源灭疟法四个月后,人群的疟原虫带虫率下降幅度达98%,蚊媒的疟原虫阳性率下降至0。

项目启动之后,该岛的疟疾致死率迅速下降为0。

片剂铝塑包装每盒4片。

用法和用量不同年龄组用量(片)见下表:年龄0 小时24小时≥ 16岁 2 片 2 片11-15岁1½ 片1½ 片7-10岁 1 片 1 片4-6岁3/4 片3/4 片2-3岁1/2 片1/2 片注意事项动物试验表明,青蒿素具有胚胎毒性。

疟疾的疫苗研发进展

疟疾的疫苗研发进展

疟疾的疫苗研发进展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感染,其中数十万人因此丧命。

寻找有效的疟疾疫苗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疟疾疫苗的研发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为控制和预防疟疾提供了新的希望。

一、疟疾病原体及其传播途径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这是一种通过按蚊媒介传播的寄生虫。

当感染蚊叮咬人体,疟原虫进入人体,从而引发疟疾。

疟原虫在人体内寄生和繁殖,导致感染者出现发热、寒战、头痛、贫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二、已有的疟疾疫苗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疫苗有两种:第一代疟疾疫苗SPf66和第二代疟疾疫苗RTS,S。

其中,SPf66是一种多表位疫苗,由多个疟原虫的血红蛋白基因片段组成,通过激活人体的细胞免疫系统来抗击疟原虫。

RTS,S则是一种融合蛋白疫苗,其中包含了疟原虫表面的抗原,并与肾上腺球蛋白结合,通过激活人体的抗体免疫系统来抗击疟原虫。

三、新型疟疾疫苗的研发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疟疾疫苗的研发进入了新的阶段。

目前,有三个新型疟疾疫苗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为疟疾的控制和预防带来了新的希望。

首先是Ad26.Mos.HIv的疟疾疫苗,该疫苗是由疟原虫蛋白和两个艾滋病毒抗原蛋白组成,用于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来抵抗疟原虫和艾滋病毒。

该疫苗在初步实验中表现出较好的免疫效果,正在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其次是R21/Matrix-M的疟疾疫苗,该疫苗是一种基于蛋白质的疫苗,通过蛋白质与辅助免疫激活剂结合,增强人体对疟原虫的免疫反应。

初步实验结果显示,该疫苗能够引起人体产生针对疟原虫的特异性抗体,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最后是CSP蛋白疫苗,该疫苗是一种基于疟原虫表面蛋白的疫苗,通过激活人体的抗体免疫系统来抗击疟原虫。

该疫苗在初步实验中显示出较好的免疫效果,正在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四、疟疾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尽管疟疾疫苗研发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疟原虫具有高变异性,不同地区的疟原虫株系有所不同,这对疫苗的设计和研发提出了一定的难度。

临床分析评估疟疾患者的血涂片检查结果

临床分析评估疟疾患者的血涂片检查结果

临床分析评估疟疾患者的血涂片检查结果疟疾(malaria)是一种由寄生虫侵袭引起的寄生虫感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临床分析评估疟疾患者的血涂片检查结果对于诊断和治疗疟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疟疾的血涂片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该疾病。

一、血涂片检查方法血涂片检查是最常用且经济实惠的疟疾诊断方法之一。

具体操作包括取血、制片、染色和镜检。

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涂片中的红细胞和寄生虫形态、数量和分布情况,可以确定疟原虫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二、血涂片检查的结果分析1. 血涂片检查结果的分类根据疟原虫的类型,血涂片检查结果可以分为四类:恶性疟原虫感染(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感染(Plasmodium vivax)、卵形疟原虫感染(Plasmodium ovale)和伍氏疟原虫感染(Plasmodium malariae)。

临床上,恶性疟原虫感染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类型。

2. 血涂片检查结果的解读血涂片检查结果应包括疟原虫形态学特征、数量和分布情况的描述。

其中,疟原虫形态学特征包括体型、细胞器形状、核形态和染色性质等,数量指的是每个视野中疟原虫的数量,分布情况则是指寄生虫在红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3. 血涂片检查结果的意义血涂片检查结果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疟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检查结果,可以确定感染的疟原虫类型,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检查结果还能够指导疟疾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疟疾患者的临床分析评估1. 临床表现疟疾患者常常表现为寒战、高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

血涂片检查对于临床表现不明确的疟疾患者尤为重要,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和治疗。

2. 检查的准确性血涂片检查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疟疾诊断方法,但其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操作水平、寄生虫数量和分布情况等。

因此,在进行临床分析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检查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表现。

3. 诊断和治疗通过临床分析评估疟疾患者的血涂片检查结果,可以确定感染的疟原虫类型和严重程度。

疟疾病原学研究的新进展

疟疾病原学研究的新进展

疟疾病原学研究的新进展疟疾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是世界上影响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疟疾病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寄生虫,属于原生动物中的异核菌门,由多个物种组成,其中普通疟原虫、猖狂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等4种是导致人类疟疾的主要病原体。

因其传播性强、易反复发作、治愈率低等特点,使得全球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一直在积极寻找治疗方法和疫苗。

近年来,疟疾病原学研究一直保持着持续发展的态势,涌现出了多项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不可忽视的进展,例如:1.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能精准地对DNA序列进行改变的技术,近年来应用广泛。

其应用之一便是在疟疾病原菌体内进行基因编辑,以期实现疟疾病原菌的基因组定点修改和功能分析等。

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促进对疟疾病原菌的研究,还在制备疫苗和抗疟病毒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

比如,近日一项研究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地对疟原虫轨道蛋白(PfOrbit)进行诱导编辑,从而发现该蛋白是导致疟疾病原菌寄生过程中的重要因子。

2. 单细胞测序的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是一种能够逐个细胞分析DNA、RNA等分子的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病理学及生物医学领域。

而在疟疾病原学研究领域,这一技术的应用也得到广泛的认可。

其中,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国家生命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研究中,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对疟原虫的药物耐药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阐明了不同药物对疟疾病原体的杀灭机制,并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

3. 新型疫苗的研发近年来,研究人员致力于研制更为安全、有效的疟疾疫苗。

先前的疟疾疫苗虽也有一定的可用性,但并不完美。

近日,一项基于毒素的疟疾疫苗研究成果被公布,该疫苗是利用疟原虫内部的一种毒素进行制备,并通过分子修饰能极大地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至今,在动物试验中,该疫苗已被证明可以有效打击多种不同的疟疾病原菌,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显著的功效。

总之,疟疾病原学研究的新进展,不仅在知识建立和科学认识方面有重要作用,更是为缓解全球疟疾、改善全球人民社区健康、降低社会和个人的负担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疟疾诊断标准

疟疾诊断标准

疟疾诊断标准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15)规定了疟疾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疟疾的诊断。

术语和定义: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包括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等四种。

重症疟疾是指疟疾确诊病例出现昏迷、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症、循环衰竭或休克、代谢性酸中毒等一项或多项临床表现。

无症状感染者是指血中有疟原虫而无临床症状者。

诊断依据: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有夜间停留史或2周内输血史。

临床表现包括典型临床表现和不典型临床表现,典型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寒颤、发热、出汗等症状。

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

不典型临床表现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

重症临床表现指重症患者可出现昏迷、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症、循环衰竭或休克、代谢性酸中毒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和疟原虫核酸检测阳性。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诊断标准:无症状感染者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a)无临床表现,同时符合3.3.1;b)无临床表现,同时符合3.3.2;c)无临床表现,同时符合 3.3.3.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a)有流行病学史,同时符合3.2.1;b)有流行病学史,同时符合3.2.2.确诊病例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a)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1;b)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2;c)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3.重症病例为确诊病例,同时符合3.2.3.鉴别诊断详见附录E。

全国疟疾监测方案

全国疟疾监测方案

全国疟疾监测方案疟疾与艾滋病、结核病被认为是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

为及时了解我国疟疾流行动态和流行规律,为制订疟疾防治策略和评价防治措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疟疾暴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制订本方案。

一、背景目前,世界上仍有100多个国家为疟疾流行区,约22亿人受疟疾的威胁,每年有300~500万疟疾临床病例,病死人数为110~270万。

疟疾也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寄生虫病。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积极防治,我国在控制疟疾流行、减少危害程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由于我国各类疟疾疫区的流行因素尚未根本改变,流动人口剧增导致传染源扩散与积累,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变化造成媒介按蚊密度增加,恶性疟原虫和媒介按蚊对防治药物抗性的产生和扩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疟疾防治工作的进程,近年来疟疾发病数呈上升趋势。

据2003年专项调查统计,全国疟疾的实际发病人数达74万,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07个县(市、区)数亿人口受疟疾威胁。

针对我国目前疟疾监测工作薄弱的现状和疟疾流行特点与趋势,有计划、连续、系统地开展疟疾病情、媒介和抗药性监测,是加强我国疟疾的预防控制的重要技术保障,是有效开展预防和控制疟疾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监测目的(一)了解疟疾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

(二)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病例定义(一)诊断依据根据疟疾疫区住宿史,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周期性发作、贫血及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二)诊断标准1.发热病人:发热在37.50C以上的“三热病人”(即: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发热原因者)。

2.疟疾病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具体诊断标准参见《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9—1995”》。

癌症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癌症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癌症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癌症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不断深化,癌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生物标志物研究是癌症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通过对体内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和分析,可以辅助癌症的早期诊断、评估治疗效果以及预测患者的生存期等,今天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癌症生物标志物研究的进展。

一、癌症生物标志物的种类和特点生物标志物是指血、尿、组织等样本中可测量的分子或细胞结构,它们可以反映生理或病理状态的参数。

癌症生物标志物是指在人体内,癌细胞分裂或癌组织损伤的过程中,产生的特异性物质,通常是蛋白质、DNA或RNA,它们可以预示患者的疾病状态,如病程进展、预后、耐药性等。

根据其产生的来源和特点,癌症生物标志物可以分成以下几类:1. 细胞表面标志物细胞表面标志物是指在癌细胞表面上的特异性分子,可以通过免疫学技术检测,常用的包括CEA、CA15-3、CA125和PSA等。

2. 肿瘤相关抗原肿瘤相关抗原是指在癌组织中特异性表达的抗原,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来预示癌症的状态。

3. 微小RNA微小RNA是一类短链非编码RNA,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微小RNA来预测患者的预后和疾病进展。

4. 血液循环肿瘤细胞血液循环肿瘤细胞是指在癌症患者的血液中发现的癌细胞,可以用来预测患者的疾病进展和预后。

这类标志物的检测技术比较复杂,但是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二、癌症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癌症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是癌症领域中一项非常热门的研究,其研究进展也非常快。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国内外近年来主要的研究进展。

1. 基于微小RNA的癌症生物标志物研究近年来,微小RNA作为一种新型分子标志物,成为了癌症领域中的热点研究。

据报道,微小RNA在乳腺癌、肺癌、结肠癌、胃癌和肝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均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

研究表明利用微小RNA可以改善和提高癌症的诊断和分类,并且能够分析患者的预后和治疗反应,因此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前景广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散 布在 整 个 样 本 内的 细胞 的敏感 性 ,而 是 开 发 了 胞转移 的风险 ,同时也 降低 了传统方法在组织切
几年前 ,Ali Salanti及其同事们发现了一种用疟原虫产生的VAR2CSA蛋白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这些发 现构成 了研究小组新诊断方法的基础 。除此之外 ,他们还发现疟疾蛋 白附着在一种特定 的糖分子上 ,后 者存在于95%的癌症细胞 中。也就是说 ,这种新的诊断方法可以用来检测几乎所有的癌症。
张 凡 团 队 提 出 “基 于 时 间 维 度 的 多 重 成 像
杂 志 上 ,该 团 队讨 论 了他们 如 何 研 究 人类 杂 交 细 胞 法 ”,即 利 用 在 近 红 外 第 二 窗 口 区具 有 荧 光 发 射
中独 特 的异 种 基 因表 达谱 以及 杂 交 细胞 如 何 自发 地 的稀土纳米探针荧 光寿命信号来实现活体多重成
康 细 胞 和 肿 瘤 细胞 。利 用 一 种 被 称 为 RNA—seq的技 荧 光 寿命 这一 定 量 ,张 凡 团 队选 择 了毒性 更 低 、
术 ,该 团 队拍 摄 了每个 融合 的杂 交 细 胞基 因表 达 的 扛 光 漂 白能力 更 强 的 稀 土纳 米 颗 粒进 行 实 验 。经
出现 在小 鼠模 型 中。
像 。当荧光探针被一束 近红外激光激发后 ,探针
“研 究 界 正 在 意 识 到 ,异 质 性 会 让 肿 瘤 很 难 治 吸收能量会从基态跃升至激发态 ,当去除激发光
疗。”论文作者之-Brenda Ogle介绍说 ,“不用创建很 后 ,探 针荧光强度降低 到激发时荧光最大强度时
研 究人 员 设 想在 未来 能 用 这种 方法 筛 查 患 癌症 的高 风 险人 群 。同时 也希 望 该方 法 可作 为 一个 生 物标 志物来指示一个症状模糊的患者是否罹患癌症。 (来源 :生物探索 )
科学 家首 次观 察到肿瘤转移过程
肿瘤确诊有 望通过 拍 照 完成
一 种 基 于荧 光 素 酶 的 成像 技 术 ,展 示 了肿 瘤 细
究人 员首 次在活 体动 物 中证 实 了健 康肿瘤 杂交 细 像技术进行诊 断。相关论文近 日发表在 《Nature
胞 和 转 移 性 肿 瘤 之 间 的 联 系 。在 美 国物 理 联 合 会 Nanotechnology》 (《自然·纳米技术 》 )上。
(AIP)出版集 团所 属 《应用 物理 快报 一 生物工 程 》
据研究人员介绍 ,使用疟疾蛋 白可 以从血样 中提取循环肿瘤 细胞 ,他们提取了10个癌细胞 ,并将其 添加 到 5 ml血样 中 ,随后 ,利用VAR2CSA蛋 白成 功从 血 样 中提取 出9个 癌 细胞 。研 究人 员表 示 ,通过 计算 癌 细胞 的数 量 ,并 以此 为基 础 对 患者 在 治疗 过 程 中循 环 肿 瘤 细胞 的数量 做 出预测 ,适 时修 改 治疗 方 案 ; 此外 ,还可 回收活癌细胞 ,培养它们用于测试治疗 ,以确定患者对哪种治疗 有反应。该研究组在一项大 型 临床 研 究 中 ,入 选 一 些胰 腺 癌 患者 使 用这 种 方 法进 行 了测 试 ,在 每一 个 胰 腺癌 患 者身 上 发 现 了数 量 惊 人 的循 环肿 瘤细 胞 ,但对 照组 没有 。
分子快照。发现 由此获得的杂交体同时表达 了健康 过 长 时 问研 究 和 精 确 调控 ,最 终 成 功将 这 一 新 型
细 胞 和肿 瘤 细胞 的基 因 。这 帮助 转 移 性 细胞 在 原 发 成 像 技术 应 用 于 乳 腺 癌肿 瘤 的精 准诊 断 ,获 得 了
肿瘤 中生存下来并可能为其他肿瘤细胞打好基础。 满 意效 果 ,其 后 ,又 对 多个 肿 瘤 标 志 物进 行 定 量 随后 ,该 团队改造 了小 鼠,使其在杂交体 出现 检 测 ,结果 表 明与 临 床 医学 传 统 的 检测 技 术 获 得
复 旦 大 学 化 学 系 张凡 教 授 团 队在 近 红 外荧 光
胞融合从而在活体动物转移性继发肿瘤 中形成杂交 寿命活体成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他们 的研究表
细 胞 的 首个 例 子 。美 国明尼 苏 达 大 学 双城 分 校 的研 明 ,肿 瘤 将 有 望 通 过 无 创 的 近 红 外 荧 光 寿 命 成
肿瘤防治研究2018年第45卷第 9期 Cancer Res Prev Treat,2018,Vo1.45,No.9
·7l5·
· 肿 瘤 资 讯 ·
Nature子t:lJ:新发现 可用疟疾检测癌症
近 日哥本 哈 根 大 学 的研 究人 员发 现 ,利 用一 种 粘 附 在 癌 细胞 上 的 疟疾 蛋 白可 诊 断 早期癌症 。“我们能够灵敏地从血液 中提取单个癌细胞 ,捕获癌细胞 的数量 比现有多。 且该方法不依赖于癌症类 型,因此 可以在血样 中检测到各种类型的癌细胞 。”研究通讯 作者 、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系的Ali Salanti教授说 。相关研究 已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时 产 生一 种 被 称 为 荧 光 素酶 的诱 导 性 报告 酶 。这 让 的结 果 具有 高度 一致性 。
研究人员得 以首次追踪 活体动物 内的杂交体形成 。
“时 间维 度 多 重成 像 法 ”以 “拍 照 ”的形 式 取代
他 们 没有 利用生 物荧 光宏 观成像—— 因为 缺少探 了原 本 的活 检 手 术 ,不 仅 可 以 直 接 避 免 肿 瘤 细
多靶 向不 同肿瘤 细胞类 型 的疗 法 ,通过 限制 肿瘤 内部 (1e时 )所 需要 的时间 即为荧 光 寿命 。
杂交 形成 进 而从 源 头上减 少异 质性 或许是 可 能的 。”
团队在实验 中发现 ,荧光 寿命相对稳定 ,并
Ogle团 队首 先 培 养 了 自然 融 合 形 成 杂 交 体 的 健 不会 因 为生 物 组 织 深 度 的改 变 而 随之 改 变 。根 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