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概论论文 论地震后的建筑垃圾处理

合集下载

地震灾后废物管理与环境恢复

地震灾后废物管理与环境恢复

地震灾后废物管理与环境恢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除了直接破坏和人员伤亡外,地震还会引发大量废物。

这些废物包括建筑残骸、废弃物、污水等,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灾后废物管理和环境恢复变得至关重要。

灾后废物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和清理建筑残骸。

地震灾区通常有大量的倒塌建筑物,这些残骸对环境具有潜在的危害,如释放有毒物质、阻塞水系等。

因此,在灾后废物管理的过程中,要确保及时收集并且妥善处理这些建筑残骸。

有机物可以利用作为肥料或者能源源,非有机物则可以进行再利用或者安全处理。

与此同时,废弃物的处理也是灾后废物管理的重要环节。

地震灾区通常产生大量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医疗废物等。

这些废弃物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能成为传播疫病的媒介。

因此,灾后废物管理需要建立有效的废弃物处理系统,包括分类、收集、中转站和处理设施的建设。

对于有机废弃物,可以进行堆肥处理或者生物质能源的生产。

对于有害废弃物,需要采取安全处理措施,如化学品的规范存储和处置。

此外,应注意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居民的废弃物分类和处理的意识。

在废物管理的基础上,地震灾后的环境恢复也非常重要。

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仅仅体现在建筑和基础设施上,还对环境产生了破坏。

例如,地震可能导致土地沉降、地表裂缝等,这些问题对地区的生态系统和农业产量都会产生长期的影响。

因此,恢复环境是促进地震灾区重建的重要一环。

环境恢复的关键在于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首先,要进行土地修复和植物恢复。

通过进行有效的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可以帮助地震灾区恢复土壤的肥力和保持水源的稳定。

此外,还可以开展湿地的修复和河流的治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其次,恢复环境也需要重点关注水资源的管理。

地震可能破坏水源,导致水源的污染或减少,给居民带来饮水困难。

因此,应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机制,确保居民有安全可靠的饮水来源。

这包括修复水源、加强水质监测、建设水净化设施等措施。

浅谈地震灾区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

浅谈地震灾区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
案。
【 关键词】 灾区建筑垃圾 ; 综合利用
渣、 金属 、 竹木材 、 装饰装修 产生的废料 、 种包装材料 和其他废弃物 各 等[ 4 1 建筑垃圾具有鲜明的时间性、 空间性 和持久危害性 。 20 0 8年 5月 1 日 . 四川 省 以 阿 坝 州 汶 川 县 为 震 中 发 生 了 里 氏 2 与常规 的建 筑垃圾相 比 .地震灾 区的建筑 垃圾还具有其 自身特 80级 的强烈地震 。 . 地震造成 了严重 的生命 和财 产损失。与此 同时. 由 点: 于大量 的建 筑物倒塌 、 道路塌 陷等原 因. 区内产生 了大 量的建筑垃 震 31 产量巨大 . 圾 。在我们积极准备灾 区灾后 的重建工作 时 . 如何 将建筑垃圾从地震 由于大量建筑 物倒塌 、 道路塌陷 、 山体 滑坡 等原 因 , 建筑垃圾产量 毁坏 的城镇 中运走 . 同时满足重建时建筑材料 的巨大需求就变成 了 并 比正常产量增 加几 十倍甚 至更多 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前联邦德 国在二战后 的重建期 间 。 通过再生建 32 尺寸差别较大 . 筑垃圾建造 了 l . 万套 住房 . 7 5 这样不仅 降低 了垃圾处理费用 . 而且大 地震产生的大块 混凝 土及 山石较多 大缓解 了建筑材料 的供需矛盾 因此 . 灾后建 筑垃圾的综合利用成 为 33 成分较复杂 _ 重建工作 的重要 内容之一 . 这也符合 固体废弃物管 理的“ 资源化 、 减量 除常规建筑垃圾外 .还混有较多 的生 活垃圾及各 类有害垃圾 . 另 化、 无害化 ” 的原则 。[ 1 l 外大量居民的财物也 可能混杂其 中 3 含有致病 细菌及病毒较多 . 4 2 发 达 国 家 灾 后 建 筑 垃 圾 综 合 利 用 的 实 例 由于部分伤亡人 员无法及 时获救 以及停水 、 停电等原 因 , 可能产 21 美国洛杉矶市北脊地震后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口 . 生大量 致病 细菌及病毒 该地震于 1 9 9 4年 1 月发生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地区 主震规模 67 . 级、 余震超过 100 , 中超过 5 的有 7 。灾区面积 59 平方 4 地震灾 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原则 40 次 其 级 次 51 公里。直接损失 约 20 5 亿美元 。间接 的生产与商业利益损失 15 2 亿美 针对震后建筑垃圾 区别于常规建筑垃圾 的特点 . 出了灾区建筑 提 元, 包括 : 100栋建筑物受损 、2人死亡 、14 140 7 1 8 6人受 伤。 垃圾综合利用 的一些特殊原则 : 此次地震发生后 . 当地政府采取了 以资源化利用 为主的建筑垃圾 4 震后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应做到工艺简 单、易于推广 、成熟 实 . 1 处理方式 . 固体废弃 物分类收运列 入清运合 同 . 将 并制定奖 惩办法 以 用、 因地制 宜、 经济合理 、 性能可靠 。 提高 回收利用率。其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 的具体方式 为 : 废弃混凝土 42 为保 证短时间 内消纳大量建筑垃圾 . 区建 筑垃圾利用应 优先 . 灾 及沥青破碎后 作为道路基 层材料 : 属直接 回收利 用 : 金 砖块 经碾磨后 考虑 就近回填利用 以及简单 、 实用 的再生利用方式。 作为造景和 运动场地 的铺 地材料 : 材经碾磨及筛 选 , 木 作为燃 料和堆 43 建筑 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宜 附设 于建筑 垃圾 填埋场或建筑 垃圾 . 肥材料 : 以及再生污泥作为填埋场覆盖材料及土壤改 良剂。 暂存 堆场 ; 如确需单 独选址建设 资源化处理设施 , 应尽可能靠近 建筑 22 日本阪神 、 . 淡路( nhn A ai地震后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 Hasi— w j ) 3 1 垃圾填埋场 并且建 筑垃圾再 生产 品或再生材料 的生产场地及其布局 该地震发生 于 1 9 9 5年 1 .地震 造成 5 0 月 4 0人死 亡 ,0 0 4 0 0多人 应与地震灾 区重建规划相协调 . 尽量减小运输距离 , 就近利用。 受伤 。地震产生了 10 ~ 0 0万 吨垃圾 , 5020 清运 和处理 地震 垃圾成 了一 4 对含 有或疑有生物性污染物和传染性 污染 源 、有毒有 害危 险化 . 4 个关键问题 。当地政府在地震后迅速设置 4个大 型废 弃物暂存 场 , 并 学品场所的建筑垃圾 . 应征求环保 、 卫生等相关部 门的意见后再行 利 在此处理地震垃圾 具体如下 : 用。 () 1 收集运输 45 对震 后建筑垃圾 . . 应实行建筑垃圾来 源综合 调配 , 资源化利 用技 由于道路塌陷 的修复与路面垃圾的清理 . 建筑 垃圾运输耗费 了大 术及 信息共享 , 以最大 限度地提高建筑垃圾利用效率 。 量的时间 、 精力和财力 。神户 的建筑垃圾半个 月后 才运至大阪垃圾填 埋场填埋 此外 . 灾区政府在源头收集时尽量将有 机垃圾和有害物质 5 地 震 灾 区建 筑 垃 圾 综 合 利 用 的 措 施 分离 出来 . 以免污染环境 51 地震灾 区建筑垃圾 的回收 . () 理处置 2处 建筑垃圾通 常按惰性垃圾和非惰性垃圾分开 回收。 惰性废弃物是 灾 区的建筑垃圾主要采取填埋 的处理 方式 .每天约有 5 0 辆运 00 指废混 凝土 、 废砖 瓦 、 废石块等无机硬质组分 ; 非惰性废弃 物是指废金 输车进入填埋场倾倒垃圾 。 由于管理不 当, 垃圾胡乱堆放 , 占用 了较多 属、 玻璃碎 片、 塑胶 、 木块 、 片、 竹 纸张 、 沥青等容易造成 污染的废弃物。 库容。 后来 . 了延长填埋场使用年 限, 为 政府采取粉碎减容后填埋 的处 地震灾 区的建 筑垃圾 回收情况 比较特殊 . 同于正 常情 况下的旧房改 不 理方法 : 针对木材等垃圾 , 采取了焚烧的处理方案 。 造和房屋新建 . 注意做好现场基 础调研 、 应 预估 垃圾数量和配置 清运 此外 . 由于 日本缺乏天然资源 , 许多建筑垃圾进行 了资源化利用 , 车辆等 工作 . 并制定建筑垃圾清理现场遇难者遗体通 报和处置办法以 既降低了运输费用 , 也可以节约时间和人力。比如 , 有将近 3 8万吨 的 2 及 安 全 卫生 措 施 等 混凝土压碎 后作为海 浦新生地 的填料 .或运送 至大阪的最终 处置 中 52 地震 灾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的方案 . 心。 用于陆地开垦工程 。19 年 2 . 95 月 神户修订 了新 的建设方案 , 允许 参考美 国、 日本等发达 国家灾后建筑垃圾 处理的经验 , 提出 了以 6 0万 m] 6 的建 筑垃圾 用于围海造 田 下几方面的综合利用方案 对于没有足够空间处理建筑垃圾的城市 . 采取 区域资源共享 的方 () 1 建筑垃圾制备 再生混凝 土骨料 和再生骨料混凝土 式. 将建筑垃圾运至有足够设备和处理能力 的临近城市 。 将建筑垃圾 中的混凝 土块 经过破碎 、 清洗与分级后 , 一定 的比 按 例级配混合形成的混凝土骨料 再生骨料 的孑 隙率大、 L 吸水率大 、 堆积 3 地震灾 区建筑垃圾的特点 密度小 、 压碎指标值高和坚固性差的特点 . 导致再生混凝土工作性差 、 建筑垃圾 是指在建 ( ) 构 筑物 的建设 、 修 、 维 拆除过程 中产生 的固 强度低 、 收缩大 、 碳化快 、 抗冻性能差 和抗氯离子渗透性差 。以往 的再 体废 弃物 . 包括废混 凝土块 、 施工 过程 中散 落的砂 浆和混 凝土 、 碎砖 生混凝土只 能用 于制备路 基材料 、 混凝 土小型空心砌块 、 花格砖等低

建筑垃圾处理论文

建筑垃圾处理论文

2012届毕业论文浅谈建筑垃圾的处置和处理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加剧了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然而,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填埋,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建筑垃圾的处置处理现状和措施,分析了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重点提出了各种解决和利用建筑垃圾经济有效地处理方法。

关键词建筑垃圾;建筑垃圾的处置;建筑垃圾的处理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brought a lot of construction waste,exacerbated the tensions of urban land,resources,and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owever,the vast majority of construction waste without any treatment,then the construction unit shipped to the suburbs or rural,open dumps or landfill,consume a large amount of land acquisition fees,garbage fees,construction expenses,meanwhile,removed and stacked dust,dirt flying and other issues cause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this paper,the processing status and measures of disposal of construction waste at home and abroad,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waste disposal in China,focus on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and the use of construction waste economically and effectively processing method.Key words construction waste;disposal of construction waste;the processing of construction waste目录1 引言 (1)2 建筑垃圾概况及国内外处置处理现状 (2)2.1建筑垃圾的定义 (2)2.2 建筑垃圾的特性 (2)2.3建筑垃圾的危害 (2)2.4国内外对建筑垃圾的处置处理现状 (4)2.4.1国外建筑垃圾处置处理现状 (4)2.4.2国内建筑垃圾处置处理现状 (5)3 建筑垃圾的处置与处理方法 (6)3.1 建筑垃圾的处置 (6)3.1.1建筑垃圾堆放处置 (6)3.1.2建筑垃圾填埋处置 (6)3.2 建筑垃圾的处理 (6)3.2.1建筑垃圾的预处理 (6)3.2.2建筑垃圾回填处理 (8)3.2.3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处理 (8)3.2.4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9)4 我国的建筑垃圾处置处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3)4.1 我国建筑垃圾处置处理存在的问题 (13)4.1.1技术问题 (13)4.1.2社会、经济、环境问题 (13)4.2 解决办法 (14)5 结论与展望 (16)参考文献 (18)致谢 (20)1 引言在我国,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二十余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建筑工程的建筑垃圾处理

建筑工程的建筑垃圾处理

建筑工程的建筑垃圾处理建筑工程的建设和拆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

如何有效处理这些建筑垃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境和资源利用问题。

本文将从建筑垃圾的特点、处理方法以及建筑垃圾处理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筑垃圾的特点建筑垃圾是指在建筑工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破损材料。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体积庞大:建筑垃圾通常以大块破碎材料的形式存在,所占据的空间较大。

2. 组成复杂:建筑垃圾的组成包括混凝土、砖石、木材、钢材等多种材料,这些材料在处理过程中需要分类。

3. 可回收性高:建筑垃圾中的很多材料仍然具有较高的再利用价值,如废弃的混凝土可以再生利用。

二、建筑垃圾的处理方法为了有效处理建筑垃圾,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法:1. 分类回收:将建筑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如钢材、木材等进行分类回收,并送往相应的再利用场所。

2. 破碎处理:对建筑垃圾进行破碎处理,减小体积,方便运输和处理。

这种方法可以采用机械破碎设备,将建筑垃圾破碎为适合再利用的颗粒。

3. 填埋处理:对无法回收和破碎利用的建筑垃圾进行填埋处理。

填埋场要求具备一定的隔离、密封和排水条件,以防止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4. 稳定化处理:将建筑垃圾进行特殊处理,使其能够稳定地固定在地下,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种方法在需要大量填埋的情况下比较适用。

三、建筑垃圾处理的意义有效处理建筑垃圾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源利用:建筑垃圾中的可回收物料可以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新资源的开采量。

2. 环境保护:建筑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堆放或倾倒,容易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处理建筑垃圾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3. 填埋场的减少:大量的建筑垃圾若不进行处理,将占据大量的填埋场空间,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有效处理建筑垃圾可以减少对填埋场的需求。

4. 节约能源:通过建筑垃圾的处理,可以减少新材料的生产和加工,降低能源的消耗。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需要得到妥善处理。

震后建筑垃圾处置实施方案

震后建筑垃圾处置实施方案

震后建筑垃圾处置实施方案背景自然灾害是人类历史上重要且无法避免的事件之一,地震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

地震发生之后,对于地震受灾区域的城市建筑街区等基础设施损毁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建筑垃圾是地震灾后产生的最主要的废弃物,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此,我们应该及时制定和实施一套可行的方案,处理震后建筑垃圾是维护城市环境整洁,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探讨震后建筑垃圾的处理方法和实施方案。

震后建筑垃圾组成与处理方式地震中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直接导致了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的成分复杂,主要包括混凝土、石材、瓷砖、钢筋等建筑材料及装修材料,这些材料的处理需要结合其实际成分进行分类处理。

模块化处理震后建筑垃圾的处理需要采用模块化的方式,首先建立临时的垃圾堆放场所,然后根据建筑垃圾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分类分堆。

同时,可以根据建筑垃圾的成分,将其分为可回收材料和不可回收材料两大类。

可回收材料可以进行再利用,例如混凝土可以通过粉碎处理后作为新的建筑材料使用,草木等有机物则可以作为肥料加以利用。

而不可回收材料如石料等,则需要采取合理的填埋方式。

与环保结合处理建筑垃圾的过程也要结合环保因素,对于各类材料进行合理处置和使用。

例如,对于可回收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而对于不可回收材料,则需要采取合理的填埋方式,以减少污染。

同时,在建筑垃圾堆放场所增加垃圾处理设施,比如垃圾转运车、垃圾焚烧设备等,有效地抑制环境污染。

具体实施方案制定一个可行的震后建筑垃圾处理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建议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确定垃圾堆放区域选择适当的震后建筑垃圾堆放场所,防止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第二步:分类处理将不同种类的建筑垃圾进行分类,依据材料成分进行分堆处理。

第三步:回收再利用根据材料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地进行回收再利用。

第四步:残留物料处理对于无法进行回收再利用的材料(比如石料等)进行合理的填埋,以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汶川地震灾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方式与管理策略

汶川地震灾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方式与管理策略

同时还提 出了政府应采取的扶持再生加工制造业和提倡建 筑垃圾 减量化 的若干干预 政策 , 以保 障灾 区建 筑垃圾 资源化处理
工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 汶川地震灾 区; 建筑垃圾 ; 粗放型 ; 集约型 ; 扶持 ; 减量化
中图分类号 :U 2 T 7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0 8—1 3 (00 0 15—0 10 9 3 2 1 )4— 9 3
拣效果 , 将直 接影 响到 建筑 垃 圾 资源 化 处理 方 式 的 选择 。建筑垃圾 资源化 处理分 为集约 型和粗 放型两
高, 摆脱了建筑垃圾精分拣和精加工的技术和投资 的瓶颈 , 有利于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
衡。
大体 积 的废 混凝土往往 与钢筋 共存 , 因此 , 须 必 先 对大体 积混凝 土进行预 破碎 , 离 出钢筋 , 剥 再将 废 混 凝土加工 为不 同粒 径 的再生 骨 料 。 目前 , 场 上 市 破碎 机 的最 大人料 尺寸 只能 达 到 10 i 左 右 , 00ml l 而 且 这种大 型 破 碎 机 的单 台 价格 要 20万 人 民币左 0 右, 即使投 资到 位 ,00mm 的人 料尺 寸 , 不 能 满 10 也
第3 6卷 第 4期 21 00年 8月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So u n B i ig S in e ih a ul n ce c d 15 9
汶川地 震灾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方式与管理策略
黄鹭红 , 波 龙恩深 周 ,
(. 1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 院, 四川 成 都 606 ; 10 5
允许花大量人工、 机械对建筑垃圾进行仔细的分类 清运 , 因此 , 除将体积较大的废混凝土、 废木材等分 类装运、 分类堆放外 , 最为常见 的是采取混合清运的

震后废旧建筑材料的再利用方法的探讨

震后废旧建筑材料的再利用方法的探讨

震后废旧建筑材料的再利用方法的探讨发表时间:2018-06-11T17:14:45.1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作者:吴成洲[导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建筑事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同时拆迁过程中将会产生许多的建筑废旧材料,如若良好的运用这部分材料,将会节省许多建筑能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体现施工全过程的绿色和环保的特点,而震后废旧建筑材料的利用同样如此,当前已经有许多施工单位意识到二次利用废旧建材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浙江中浩应用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建筑事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同时拆迁过程中将会产生许多的建筑废旧材料,如若良好的运用这部分材料,将会节省许多建筑能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体现施工全过程的绿色和环保的特点,而震后废旧建筑材料的利用同样如此,当前已经有许多施工单位意识到二次利用废旧建材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基于此,笔者主要针对震后废旧建筑材料的运用进行分析,而后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震后;废旧建筑材料;运用;方式发生地震灾害以后,房屋将会面临着大范围的倒塌事故,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废旧建材数量庞大,在对废旧建材进行处理和安置的过程中,将会面临着诸多难题,从工程施工层面进行分析,灾后建材的生产部门在较短的实践之内将难以复产,其中会伴随着建材供给不足等各类问题,所以,可以有效利用废旧建筑材料,将其应用于工程重建工作中,这样既可对工程建设中的废旧建材处置压力予以缓解,还能逐步解决建筑材料供给不足的问题,确保震后工程重建进度的高效进行。

一、再生建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废旧建材的应用过程中,首先要将原料及进行肢解,而后再生产再生建材,亦或是将建筑构造设计应用与房屋建造工作中,比如,针对汶川地震事故后的房屋工程重建以及相关的安置工作就良好的利用了再生建材,将废墟建材予以消化,对灾后重建物资的供给压力有效缓解。

值得一提的是,此种应用方法存在诸多难度。

关于汶川地震灾后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指南概论

关于汶川地震灾后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指南概论

四川汶川地震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实施指南二○○九年五月前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灾害,汶川地震波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10省(区、市)的417个县(市、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

地震极重灾区和重灾区集中在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其中四川重灾区39个。

此次大地震对灾区特别是四川重灾区的民用设施、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灾后重建工作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据统计,四川灾区以建筑废弃物为主的废墟垃圾总量约1.15亿吨,若将数量如此庞大的建筑废弃物进行简单的露天堆放处理,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还将对灾区生态环境产生灾难性的影响;若将其填埋处理,将对当地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对土壤、地下水源产生极大的破坏,其危害是持续和长久的。

四川灾区建筑废弃物综合资源化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灾区各级政府和众多企事业单位,为确保地震灾区废墟垃圾处理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妥善处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促进各种废弃物在灾后重建中的资源化利用,全面支撑灾区灾后重建工作,特制定四川汶川地震后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的编制和实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和促进作用,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的机制。

通过优化整合,促进灾区废墟垃圾资源化项目科学布点、集中治理,实现废墟垃圾在清运、分拣、资源化利用、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有序流动,不断完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链,并按照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机联系,逐步实现对灾区废墟垃圾的有效治理,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三赢的局面,为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本指南的技术支撑单位为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目录1 指南编制的背景 (1)1.1地震产生的建筑废弃物现状 (1)1.2地震废墟垃圾处理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3指南编制依据 (3)2 指南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3)2.1指导思想 (3)2.2基本原则 (4)2.3总体目标 (4)2.4阶段目标 (4)3 指南实施的主要内容 (5)3.1产业体系 (5)3.2产业布局 (7)3.3示范工程 (8)3.4支撑技术 (9)3.5运行模式 (9)3.6组织管理 (10)4支撑保障 (11)4.1扶持政策 (11)4.2保障措施 (12)5 结语 (14)附件一: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方案 (15)附件二:无害化固封处理方案 (21)四川汶川地震后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实施指南1 指南编制的背景1.1 地震产生的建筑废弃物现状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灾害,地震使四川省全境39个县、市及临近各省部分地区都遭受了重大损失,其中一些县、市成为一片废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管理概论二学位结课论文
题目:论地震后的建筑垃圾处理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论地震后的建筑垃圾处理
摘要:近几年来,地球颇不太平,地震频发,512汶川大地震、112海地地震、227智利地震、日本大地震纷纷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球,顷刻之间,地动山摇,房屋、道路等也随之化为一堆堆建筑垃圾。

震后的建筑垃圾处理成为灾后重建的首要难题。

但据众多专家考察了解,地震后建筑垃圾完全可以回收利用。

本文阐述了地震后建筑垃圾处理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法和意见。

关键词:地震;建筑垃圾;可行性;方法和意见
一、灾区建筑垃圾处理的可行性
(一)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导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导则》(试行)指出,灾区建筑垃圾处理应坚持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遵循快速清除、就近处理的原则。

在此原则指导下,各级政府部门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化,通过多种手段推动了建筑垃圾再生处理工作。

(二)城镇建筑垃圾成分
倒塌和需拆除的建筑多属多层砖混结构(少量为框架结构)。

城镇建筑垃圾成分为红砖(烧结粘土砖、页岩空心砖)、混凝土制品(砌块、预制板等)、砂浆(砌筑粘结层、内外墙抹灰层等),少量钢筋、碎玻璃、瓷砖等。

农村建筑多为单层或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垃圾主要成分为烧结粘土砖、砂浆及木材等。

根据我国已有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成熟经验,这些建筑垃圾完全可以再生利用。

(三)生产工艺
对经处理的建筑垃圾用于制砖(砌块)、道路回填、地基处理等,我国已有较成熟的生产工艺、设备和工程实践经验。

比如,再生砖(砌块)的生产设备和工艺相对简单、成熟,免烧结,适于中小投资者。

生产技术易于掌握,生产规模在年产标砖0.3~1.5亿块不等。

产品性能基本稳定,使用面广。

主要产品形式有240 mnlx115mmx53mm的普通型标砖、古建砖、空心砖和砌块.亦可以预制墙板。

产品性能可达到与其相近的产品标准要求,主要用于基础和墙体围护结构。

在河北、北京、厦门等地,已在150万m 左右的普通民用建筑中使用此类制品,最长应用时间已达4年以上,效果良好。

利用废混凝土生产粗细骨料,用于生产相应强度等级的新拌混凝土或混凝土制品,如水泥砖、混凝土砌块、地砖等,产品性能能够满足相应的产品标准和施工规范等要求。

国内已有成功用于建筑和道路的试验工程。

二、震后建筑垃圾处理方法
近些年地震频发,恢复重建正兴。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地大量建(构)筑物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的建筑垃圾长期堆放,将是环境和安全的很大隐患,而且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很多地区连堆放场地都不具备。

以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有中国“商品砂浆之父”之称的王培铭为首的专家组来到都江堰考察建筑垃圾处理。

王培铭表示,将地震建筑垃圾再利用,除了造空心砖、混凝土之外,制成商品砂浆也是一条可行之路。

(一)庞大的建筑垃圾亟待处理
据了解,2008年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建筑垃圾,使仅都江堰一地的建筑垃圾总量就达到980万吨,而四川灾区建筑垃圾总量高达约1.15亿吨。

这些庞大的建筑垃圾极难处理,进行简单的露天堆放,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会对灾区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而一味的填满处理,又会破坏土壤和地下环境,对当地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在都江堰固体垃圾处理场,一车又一车的地震建筑垃圾被拉到这里,堆成小山。

都江堰发展改革局副局长郭仁富透露,目前该市每晚以3万立方米速度进行建筑垃圾清运、收集。

1个月内有望实现200万吨建筑垃圾收集。

据众多专家考察了解,地震产生的建筑垃圾中含有粉煤灰、混凝土、钢筋、铁丝等“宝贝”,完全可以回收利用,如果一股脑地当废物处理掉实在是一种资源浪费。

当然,处理这些坚硬、庞大的建筑垃圾非人力所能为,必须要依靠机器,移动破碎机能将建筑垃圾中坚硬的混凝土、钢筋等“咬碎”,并进行分类、筛选,无疑是处理这些建筑垃圾的最佳选择。

地震产生的建筑垃圾,使都江堰一地的建筑垃圾总量就达到980万吨,而四川灾区总量高达约1.15亿吨。

除去去年制砖、建房等处理,四川灾区仍有庞大的建筑垃圾。

进行简单露天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对灾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若填埋处理,又对当地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对土壤、地下水源将产生破坏。

地震灾区的建筑垃圾堆放比较集中,场地有限,且交通不便,极大地影响了破碎机的运行效率。

河南黎明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移动破碎站,是根据城市建筑垃圾处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专门为地震灾区量身定做的超强破碎设备,垃圾处理能力极强,且占地面积小,灵活方便,机动性强,可以很好地解决破碎强度、场地限制等问题,从而使建筑垃圾得到最有效的处理。

事实上,众多成功案例也证实了这是一种环保且收益高的建筑垃圾处理方式。

有了移动破碎站,建筑垃圾中的废钢筋、废铁丝、废电线等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材则可用于制造人造木材;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破碎后,可以替代砂石,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打混凝土垫层等,还可以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

从而真正实现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让地震产生的建筑垃圾处理不再成为阻碍灾后重建的难题。

《四川汶川地震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实施指南》发布,要求“实现灾区建筑废弃物规模化、规范化、集中式的资源化处理”,到2010年完成地震灾区废墟垃圾的清理、回收工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70%,处置率达100%。

(二)商品砂浆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王培铭经过考察,发现地震建筑垃圾中含有粉煤灰、砂渣、钢渣、硅渣等“宝贝”,完全可以回收利用。

王培铭提出,除了制砖、混凝土,将震后建筑垃圾再生为商品砂浆,供建房、修道使用,将是一个快速可行之法。

从技术上来说,地震建筑垃圾为商品砂浆提供了现成的原料,成本低廉,技术成熟。

从市场需求来看,现在全国砂浆市场每年需求量至少在4亿吨,但供应能力仅有1100万吨,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从国际上看,欧美市场普遍用商品砂浆。

王培铭说,政府支持不可或缺。

2007年,广州市实施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时,建设、财政等部门都制订了配套政策。

比如产品只要质量合格,政府工程尤其是主体建设、道路建设中可实行统一采用,鼓励社会投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用该产品。

采访中记者获悉,都江堰市政府为鼓励和实现地震建筑垃圾
集中处置,实施对运输单位每立方米给以5元建筑垃圾清运补贴的政策并实施。

日本大地震重建开支5年预计达12万亿日元,如果能够把震后建筑垃圾合理回收再利用,可以有效的节省震后重建开支。

三、处理灾区建筑垃圾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质量控制
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市场尚未形成规模。

人们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了解很少,认为十分简单,只要有设备就能解决问题,这种认识会使建筑垃圾资源化走弯路。

目前建筑垃圾生产线比较简单,特别是生产再生砖.很多小企业都可以做。

但这种简单生产线只是一种过渡,是以牺牲环境、成本提高和质量波动为代价的。

建筑垃圾作为资源,其复杂程度和不稳定性要远大于天然骨料。

建筑垃圾再生工业化生产时间尚短。

少量的试验、试产及应用无法代替长期的工业化生产。

因此.建筑垃圾再生企业要重视处理技术,采用比天然骨料更强的质量控制手段,才能保证建筑垃圾原材料及再生产品的质量。

(二)争取政府支持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建设、拆迁、运输、施工、生产处理、产品应用等多个环节,不但涉及国土、环保、市政、建设、交通、发改委、税务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还涉及卫生、防疫、公安等部门,没有政府的统一管理,就无法协调这些部门间的关系。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应按市场化模式进行。

政府要从以下几方面给予有效的支持。

(1)规定运到建筑垃圾处理厂的建筑垃圾须经简单处理(如A、B类的垃圾)并免费提供。

否则处理厂因处理成本高而无法进行市场价格竞争。

先进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筑垃圾处理收费,不是向处理厂收,而是向产生单位收。

我国《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也明确“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但目前这个环节没有有效控制,导致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开展缓慢。

(2)解决建筑垃圾的运输成本问题。

从目前我国状况来看,前期分离问题已基本解决.但运输成本很高。

灾区的建筑垃圾应由政府投入。

如对A类的垃圾要解决运输,对C类的垃圾要解决前期分离和运输,对B类的垃圾要解决拆除和运输等问题。

(3)制定促进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使用的政策。

任何新产品都有一个市场接受的过程,对灾区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接受则更困难,例如需解决使用者心理障碍等问题。

因此在加强科学宣传的同时,政府要有强制使用的相关政策,特别要求在政府出资的公用建(构)筑中须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以起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家珑,周文娟,路宏波. 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研究[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9,(9):822-824.
[2]王直板. 地震后建筑垃圾处理不再是难题[N]. 世界工厂网. 2011-07-12. [3]王代林. 地震后建筑垃圾处理成难题专家称可制成砂浆[N]. 四川新闻网,2009-10-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