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神学说探析
藏于五脏之中的五种神识

藏于五脏之中的五种神识
神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
神包括魂、神、意、魄、志五神。
通过五神能够了解人的健康情况。
1、肝藏魂
“肝藏血,血舍魂”,魂主要指人的潜意识,肝血不足会出现“魂不守舍”“魂牵梦绕”、多梦、说梦话、梦游等失魂症状。
2、心藏神
“心藏脉,脉舍神”,神是对一切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心气充沛则神志清楚。
心神不宁则胡思乱想、失眠。
3、脾藏意
“脾藏营,营舍意”,意是对某种事物具有忆念并准备实施的神志活动。
“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意的功能失常,则主要表现为思维能力减退或意志消沉。
4、肺藏魄
“肺藏气,气舍魄”,魄以肺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如人出生即有的感觉、啼哭、吸吮,自己痛、痒感觉等,都属于魄的范围。
魄的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感觉迟钝、动作迟缓、反应不灵等。
5、肾藏志
“肾藏精,精舍志”,志是指对人的思维活动内容及经验的存记,志的活动归属于肾,以肾的精气作业物质基础,志的功能失常,可出现意志薄弱及记忆力减退等。
六腑之气汇聚于足三阳经的6个穴位-下合穴
治疗三叉神经痛、面瘫的特效穴、董氏奇穴
“屎”能治病?8种能入药的动物粪便
治疗腰背部(正中)疼痛的特效穴。
五脏神的名词解释

五脏神的名词解释五脏神,顾名思义,是指五脏之神。
在中医学中,人体的五脏分别是:心、肝、脾、肺、肾。
这五个脏器被运用到了更广泛的象征意义中,与人体的精神、情感和行为有关。
因此,五脏神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器官的名称,还涵盖了各种内在的能量与特质。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五脏神中的心神。
心神在中医中与心脏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人的思考、意识和情感。
心神的有力运作是人体和心理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适当的修行和养生方式,可以维持心神的健康状态,让我们的情感得以平衡和表达,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
接下来是肝神,与心神相比,肝神则更加关注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调节。
肝神的健康状况对于一个人的情绪稳定和情感表达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各种压力和困扰,都会通过肝神的作用得到缓解。
因此,保持肝神的平衡和调节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通过良好的情绪管理和适度的锻炼来实现。
脾神则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有关,同时也与思维和记忆能力密不可分。
它承担了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的重要任务,保证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与此同时,脾神也与我们的思考和学习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饮食调理和适度的脑力劳动,可以改善脾神的功能,提高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肺神则与人的呼吸功能有关,但不仅限于此。
它与人的情感、意志力和自我认同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肺神的健康状况对于一个人的情绪稳定和气质调节非常重要。
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肺神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静和冷静,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
最后是肾神,它与人体的生殖系统和基本能量有关,也与人的精神力量和潜能有着紧密的联系。
肾神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人体的根本之源,是支持我们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能量。
保持肾神的平衡和健康状态,可以提高我们的耐力、增强体魄,并帮助我们发掘更深层次的潜力。
由此可见,五脏神不仅仅是中医学中脏器名称的象征,更是一种对人体精神、情感和行为的综合阐释。
通过了解五脏神的特点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内在世界,从而更有效地保持健康和平衡。
论五脏之心、肝脏论述

论五脏之――心
心藏神,如何理解?
心藏神,系指心具有产生和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其主要的生理作用如下:一是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进行意识思维活动,即心的“任物”作用。
其二是心神能统一协调各脏腑的功能活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并对七情的产生、发展具有调节、控制的作用,故说心为“君主之官”。
三是体现了心藏神对气血的运行与功能活动,具有调节、控制的作用,有益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至于心不藏神的病理表现,或表现为失眠、多梦、烦躁、谵语,或表现为神志不宁、健忘、精神萎顿、反应迟钝、昏迷,或表现为癫、狂、痫等。
论五脏之――肝
肝心疏泄,如何解释?
肝主疏泄,系指肝具有疏通、宣泄、升发等作用而言。
它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等功能、调畅情志、促进血津运行和调理冲任二脉等方面。
肝主疏泄功能是调畅全身气机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调畅气机又是肝主疏泄生理机制中一个中心环节。
因为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水行,则全身血脉和畅,津液输布排泄正常,水道通调;气机调畅,气血和平,则情志不郁不亢,情绪乐观,心境开朗舒畅;气机调畅,则经络通利,有利冲任二脉通盛;气机调畅,可协调脾胃升降机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促进对食物消化吸收与转输的功能。
所以,肝主疏泄的生理作用虽体现于多个方面,但生理机制中又以“调畅气机”为中心环节。
中医五神的涵义及其与五脏的关系,中医诊断学论文

中医五神的涵义及其与五脏的关系,中医诊断学论文神、魂、魄、意、志中医学习称“五神”,是中医学表述人体精神心理活动的重要术语。
《内经》虽无“五神”一词,然神分为五而分藏于五脏源于《内经》。
本文拟对中医五神之涵义及其发生作一探析。
1、神的涵义“神”字从示从申,“申”为天空中闪电形,古人认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
有学者通过文化寻根,认为“神”字为太极图的文字语言,而太极图源于太阳崇拜背景下对太阳运动立竿测影的实测图形,蕴含着天地阴阳四时变化之理。
《淮南子·泰族训》言: “其生物也,莫见其所长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伤而物亡,此之谓神明也。
”《说文解字》言: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可见,“神”字本意源于对神秘自然现象的认识,多指天神,为天地万物的主宰,具有变化莫测的特性。
随着人们理性认识的逐渐发展,神的涵义不断被抽象。
如《周易·系辞上传》曰: “神无方而易无体”、“阴阳不测谓之神”,此时“神”被赋予哲学意义,用来指代或事物神秘莫测之变化,或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或万物的主宰。
2、五神的涵义《内经》将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的神为万物变化内在依据的内涵移植到中医学,构建了中医学对人体之神的独到认识。
纵观《内经》之言神主要有4 种含义,即用以概括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和人的思维意识活动。
《灵枢·本神》曰: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经文中“神”、“魂”、“魄”、“意”、“志”即是中医学所称的“五神”。
张介宾将“神”分为阳神和阴神两类,指出“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
合言之,则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
可见,神居五神之首,总统魂魄,并赅意志,统领情志,是精神心理活动的统称。
魄主要指一些与生俱来、本能性、较低级的神经精神活动。
五脏皆有神——一个可以验证的事实

五脏皆有神——一个可以验证的事实五脏皆有神——一个可以验证的事实前几天,我看到了这样的一篇报道:一个五十多岁的妇人,接受了一个在车祸中丧生的年轻小伙子的脏器。
结果,在接受移植后,她的性情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开始喜欢穿年轻男性的时尚服装,喜欢跳流行舞,喜欢看惊险刺激的影片等等。
这个事例,让我更加坚信了中医五脏神的存在。
在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神的论述是这样的:《黄帝内经》认为,五脏不仅仅是行使各种生理机能的重要器官,而且还与各种情志活动有关。
其中,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忧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惊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因此,将五脏主宰各种情绪活动的功能称为“五脏神”。
这五脏神的名称又分别叫做心神、肺魄、肝魂、脾意、肾志(《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
我通过修炼实践,能感受到五脏神的存在。
当脏腑功能呈虚实变化,或随四季变化时,分别会出现相应不同的情志反应。
比如,春季肝气当令。
肝在志为怒。
春天的时候,人的肝火总是偏旺,人容易发怒。
五脏虽然是个功能性的概念,但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
所以,当进行器官移植的时候,一定也会把捐献人的性情,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脏神同时移植到受捐人的身上。
受捐者依接受的脏器不同,在性情的不同方面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比如,接受的是肝系的脏器,就会表现为肝属神——肝魂的改变,接受的是肾系的器官,就会表现为肾属神——肾志的改变。
由此看来,我们的身体绝不是被动的供我们任意使用的工具,它是有情感的。
我们通过修炼,要学会读懂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身体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
这是获得心身健康,享受高质量生活的保证。
五脏神学说探析

五脏神学说探析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陈明优关键词:五脏神、五脏阴神、五脏阳神摘要:笔者认为在“五藏神”之外应该还有五脏神志,提出了“五脏神”构想的学术观点:认为“五脏神”是指五脏本身具有的神,它随着胎儿形成与发育过程中的五脏逐渐形成,五脏本身的神也开始成形,并且因五脏本身的阴阳属性而各有一对阴阳属性的脏神,共同管理脏腑的气机、生理功能和神志活动,即“五脏阴神”“五脏阳神”,合称为“五脏神”。
现在通行中医的“五藏神”学说, 以“五脏所藏”神志之义,着力于“神魂魄意志”、“喜怒悲恐思”及其与五脏关系,为中医研究和治疗神志病提供了依据,但勿须讳言,中医的神志学说还不够完善,甚至还没有完整的体系,神志与五脏的关系不够清晰与完整,使之中医治疗神志病也缺乏系统性。
因此笔者对“五藏神”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有了不同的理解与看法。
我们知道:“藏”字具有隐匿、储存、收藏、隐蔽性地居于某一地方的意思,与“心为神宅”之“宅”含义基本相通,在《灵枢》中则称之为“舍”,都是同一意义;这层意思与现代的“藏”字同义。
同时现代的“脏”在古代是通作“藏”字,指人体的脏器(包括脏腑)。
所以“藏”字具有一字双义,涵盖了“脏腑之脏”。
这就使人们很容易把“藏”与“脏”二义混淆,甚至于误“藏”为“脏”。
因此笔者认为在“五藏神”之外应该还有神志,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了“五脏神”构想的学术观点:一、五脏神概念:“五脏神”是指五脏本身具有的神,它随着胎儿形成与发育过程中的五脏逐渐形成,五脏本身的神也开始成形,并且因五脏本身的阴阳属性而各有一对阴阳属性的脏神,共同管理脏腑的气机、生理功能和神志活动,即“五脏阴神”“五脏阳神”,合称为“五脏神”。
二、五脏神的命名的由来与依据1、由胚胎发育而来人在胚胎期的发育时,人的神志也开始入住与生成,正所谓“叙天地大德、阴阳化功、父母交和、中成胎质……一月为胚,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分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滋灵也;七月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生人也;十月气足,万物成也。
“五脏藏神”第一次被科学证明了,大快人心!

“五脏藏神”第一次被科学证明了,大快人心!“神、魂、魄、意、志” 五脏所藏之神是《内经》借五行五脏对神志活动,尤其是认知、思维、意志过程,所作的分类,即心为火藏神,肝为木藏魂,肺为金藏魄,脾为土藏意,肾为水藏志。
说句实话,现代人连心主神志都不承认,非要搞什么脑主神志,当然五脏藏神更不理解了!客观地说,现代人认为脑主神志,仅仅是根据表象,即所有意识活动产生于大脑,但却没有任何实质上的证据,至今科学对意识产生的原理一无所知。
与现代科学不同,古代的中国人主要是从哲学上来认识意识的,按照哲学,大脑虽然高高在上,但它绝对只是整体的一部分,它应该服从于整体,而不是凌驾在整体之上。
整体的代表是什么?它其实就是以心脏为核心的脏腑系统,它通过血液的不对称供应控制着全身,也包括大脑中意识的产生,意识在这里只可能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这就是中医学上“心主神志”的由来。
哲学是认识自然更锐利的武器,那么有了中国哲学的指导,我们能否对大脑中意识产生的原理做一个更科学的说明呢?答案是肯定的!要认识大脑中意识的产生,首先要认识神经冲动的原理,因为大脑中是信息的一种处理过程,神经冲动作为信息的载体,对它本质的认识至关重要。
目前,西方认识神经冲动,是把它当成是不变的信使在神经中的穿梭,这样一来,就把我们认识大脑的途径全部堵死了!现代人一直想当然地认为只有生物才有生命,只有人才有意识。
其实,这种观念本质上是“以人为自然中心”观念的一种再现。
按照中医哲学,万物归一气,万物同一理,如果人有生命,那么万物就有生命,如果人有精神,那么万物就有精神。
为什么生物与非生物在表现上大相径庭呢?原因就在于普遍联系方式的不同,它使生物对外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自然力!何为普遍联系呢?西方科学对此是永远无法认识的,因为不承认物质在空间中的连续和统一,普遍联系就缺乏了物质基础,所有理论都是空洞无物的。
中国的气一元论承认物质在空间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普遍联系就可以用连续在系统空间某一层次的物质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传递的能量来描述。
中医谈五脏

中医谈五脏1人体的“君主之官”——心《黄帝内经》把人的身体比成了一个国家,其中有国王和各个部门的大臣,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如果大家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好,彼此之间和谐、有序,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抵御外邪的侵略,人也就健康长寿了。
五脏中,心的地位是最高的。
中医理论认为,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人身上的最高统帅,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心者,君主之官”。
君主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全体国民的主宰。
把心称为君主,就是肯定了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性。
▲清人绘《人体脏腑图》心的一大功能是主管血脉。
《黄帝内经》言“心主身之血脉”,指出心脏与全身血脉的联系,明确了人的血脉都是由心来主导的。
从解剖学上也可以看到,心就像一个泵,把血送到全身各个地方。
《黄帝内经》还指出,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就是说血液在经脉中呈循环式地运行,内及于脏腑,外布于肌肉,是一种无休止的运行。
《黄帝内经》将血液循环的几个主要环节都讲得很明确。
西方医学体系中,2世纪罗马医学只认识到血液像潮水,并不知道循环;13世纪阿拉伯医学开始认识到血液小循环;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 William Havey, 1578-1657)才提出了血液循环学说。
而《黄帝内经》对动脉、静脉亦有一定的认识,提到了血有“血出而射者”(喷射的动脉血)、“血出黑而浊者”(色深的静脉血)之分。
心的另一大功能是“心主神明”,指的是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及这些活动所反映的聪明智慧,都是由心所主持的。
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精神健旺,神志清楚;反之,则神志异常,出现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等,也可引起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
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都认为,人的思维、智慧、精神活动等都是心的功能的反映,所以有“心想事成”、“心灵手巧”等说法。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夸奖林黛玉聪慧用了一句很有趣的话:“心较比干多一窍。
”这是个什么典故呢?原来比干是商朝人,曾辅佐其弟帝乙治疗殷商,后又辅佐帝乙的儿子纣王,是朝中的首席大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神学说探析
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陈明优关键词:五脏神、五脏阴神、五脏阳神
摘要:笔者认为在“五藏神”之外应该还有五脏神志,提出了“五脏神”构想的学术观点:认为“五脏神”是指五脏本身具有的神,它随着胎儿形成与发育过程中的五脏逐渐形成,五脏本身的神也开始成形,并且因五脏本身的阴阳属性而各有一对阴阳属性的脏神,共同管理脏腑的气机、生理功能和神志活动,即“五脏阴神”“五脏阳神”,合称为“五脏神”。
现在通行中医的“五藏神”学说, 以“五脏所藏”神志之义,着力于“神魂魄意志”、“喜怒悲恐思”及其与五脏关系,为中医研究和治疗神志病提供了依据,但勿须讳言,中医的神志学说还不够完善,甚至还没有完整的体系,神志与五脏的关系不够清晰与完整,使之中医治疗神志病也缺乏系统性。
因此笔者对“五藏神”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有了不同的理解与看法。
我们知道:“藏”字具有隐匿、储存、收藏、隐蔽性地居于某一地方的意思,与“心为神宅”之“宅”含义基本相通,在《灵枢》中则称之为“舍”,都是同一意义;这层意思与现代的“藏”字同义。
同时现代的“脏”在古代是通作“藏”字,指人体的脏器(包括脏腑)。
所以“藏”字具有一字双义,涵盖了“脏腑之脏”。
这就使人们很容易把“藏”与“脏”二义混淆,甚至于误“藏”为“脏”。
因此笔者认为在“五藏神”之外应该还有神志,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了“五脏神”构想的学术观点:
一、五脏神概念:
“五脏神”是指五脏本身具有的神,它随着胎儿形成与发育过程中的五脏逐渐形成,五脏本身的神也开始成形,并且因五脏本身的阴阳属性而各有一对阴阳属性的脏神,共同管理脏腑的气机、生理功能和神志活动,即“五脏阴神”“五脏阳神”,合称为“五脏神”。
二、五脏神的命名的由来与依据
1、由胚胎发育而来
人在胚胎期的发育时,人的神志也开始入住与生成,正所谓“叙天地大德、阴阳化功、父母交和、中成胎质……一月为胚,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分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滋灵也;七月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生人也;十月气足,万物成也。
”这就是说父精母血结合形成胚胎,胚胎逐步长大,魂魄在三、四月入住,五月五行分脏,生长五脏的神志,以后随着胎儿形体的成熟,其他的神志逐步成熟,以致人的生命完整地成型,这充分说明五脏六腑的神是魂魄以外的神志。
2、《内经》有实无名
对于“五脏神”,《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中没有明确的概念。
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的论述,通过对此进行研究分析,至少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人有五藏”之“藏”字,其义是同现代的“脏”字即是“五脏”;二是“化”字,指五气由五脏所
化生,其字义与前面的“五脏所藏”之“藏”字义显然不同;三是“生”字,一个“生”字说明“喜怒悲忧恐”是由“五气”所生,而非五脏所藏。
这三层意思就充分告诉我们在“五藏神”之外,还有另外的“神”存在。
3、道医学的借鉴
那么另外的“神”是什么神呢?通过对同源异流的道医学进行研究,发现道医学认为人的五脏都有三个以上的“神”,且有很多不同的命名。
例如肝脏神有“龙烟”、“茯神”、“游魂”等不同的神名,且各自的功能也有区别。
道医学的这种观点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对我们研究、运用与归纳和命名都很有借鉴意义。
4、《内经》的启示
在《内经》中有“或发于本、或发于阴、或发于阳”的论述,这给我们命名五脏神志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再结合“藏”字的一字二义,我们认为有发于本的——“五藏神”;发于阴的——“五脏阴神”;发于阳的——“五脏阳神”;
而“五脏阴神”、“五脏阳神”合称之为“五脏神”,这样五脏神志就完整了。
三、五藏神与五脏神的关系:
五藏神是指五脏所藏之神,而五脏神则随着五脏脏器的生长发育而形成的神志,二者要履行其职责,都必须依赖心肝肺脾肾的生理功能,因此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依靠,共同完成人的神志活动,但又各自不同,只有准确定位并清楚其各自的生理功能,才能清楚二者的功能与对人的主导作用,中医神志学说才能系统地完成和运用。
(一)、五藏神与五脏神的共同点:
1、载体相同:都与五脏密切相关,以五脏作为载体。
2、依靠功能相同:都以五脏的生理机能作为活动的基础,依赖五脏的生理功能来发挥各自的神志功能。
3、目标相同:共同主持、协调、配合、管理人的神志活动。
(二)、五藏神与五脏神的不同点:
1、来源不同:“五藏神”来源于父精母血,所谓“天在我者德也”,多来自先天的遗传;而“五脏神”却是随着胚胎的发育而生成,所谓“地在我者气也”,来自后天的生长。
2、地位不同:“五藏神”中以“神”为核心,“魂魄”受制于神,“意志”是“神”功能的具体执行者;而“五脏神”中所有的阴阳神都是平等,其管理的“仁义礼智信”和“喜怒悲恐思”是平行的。
3、作用不同:“五藏神”主导着人神志活动,侧重于人的精神世界,决定着人道德、精神、意识、追求等神志活动的方向,统率所有神志共同完成人的神志活动,也就是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由“五藏神”所决定,塑造的是人的气质,因此人之修养多从“五藏神”入手。
“五脏神”是神志活动的执行者,侧重于礼仪规范与情绪管理,塑造的是人的性格。
“五脏神”又分阳神与阴神。
“五脏阳神”主清明、主生机、主活力、主兴奋,肝肺心肾脾的阳神分别管理人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五脏阴神”
主秽浊、主萎靡、主抑制,肝肺心肾脾的阴神分别管理人的“怒悲喜恐思”五志,具体完成人神志活动协调和神志活动的具体实施。
4、发病不同:“五藏神”所产生的疾病多是先天的,由遗传所决定,称之为“发于本”,即是本因。
而“五脏神”的阴阳神平衡时则为动态健康,阴阳神失衡则出现衰弱和疾病,是人体产生神志疾病的基础,为后天的,由人的学习所决定,称之为“或发于阴”、“或发于阳”。
5、治疗不同:而这才是中医活疗神志病着力点和理论基础。
四、构建五脏神学说的目的与意义
1、为建立完整、系统的神志学说打下基础。
2、准确完整地说明神志与五脏的关系、探讨脏腑在神志活动的作用与地位。
3、为分析人的神志活动,探讨神志活动的规律,调整人的神志行为提供生理依据。
4、为中医活疗神志病建立着力点和理论基础。
以上观点为一得之见,愿为引玉之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