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信息接收过程浅析

合集下载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浅析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浅析
I n t e r p r e t e r Zh a n g: We mu s t r e i n f o D c e o n l " c o n i f d e n c e t h a t n o ma t t e r h o w h i g ht hemo u n t a i ni s ,o n e c a n a l wa y s a s c e n dt oi t st o p . I nt h ef a c e o fd i f i c u l i t e s , o u r o n l ya n s w e  ̄o n l y s o l u t i o na n do n l yh o p el l ei nO U l " o w nh a r dw o r k .
p i r n c i p l et ha t a l l hep t o we r o f h eg t o v e r n me n t i sb es t o w e do n u s b yt h ep e o p l ea nd
由此可见 , 优 秀的E li  ̄ 员必须做到透彻理解原语的意义并用译 - 语对原语意义进行完整转达。本文将运用释意派口译理论对2 0 0 9 年至 2 0 1 1 年温总理答记者问现场 口 译 的几个实例进行评析 ,旨在进一步说 明口译的释意性 。
wc mu s t r e l y o n he t p e o p l e i n a l l o r u e n d e a v o r s , nd a we o we a l l o u r a c h i e v e me n t s
关 键词 :释 意理 论 ;意义 ;脱 离词 语外 壳
1释义理论
s u p p l y o f n o n— g r a i n f o o d . L o c a l g o v e r n me n t s wi l l a s s u me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or f

lecture 2--听辨

lecture 2--听辨

听力训练 VS 听辨过程 1

英语听力训练中比 较注重语言层面, 即十分注意语音、 语调和语言的表达 及用法。

译员在听辨过程中 所注重的是意思, 或是讲话者的意图 而不是具体的词句 表达。所以译员在 听到一段话之后在 头脑中形成的是一 个有逻辑关系的语 意整体,而不仅仅 是词句的简单集合。
听力训练 VS 听辨过程 2
• 对照关系:like, similarly, in a similar manner, likewise • 对比关系:different from, unlike, by contrast,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contrary, • conversely
• 解释关系: 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 this means

先后次序:first of all, next, before, after, previously, simultaneously, eventually, finally
Bugs in LCII 恼人的听辨“虫”



1. unknown words 生词 2. culturally-burdened phrases or idioms 英语中 的文化陷阱(容易望文生义) 3. illogical flow of thought逻辑混乱 4. heavy accent 口音浓重 5. unfamiliar topic 不了解主题知识 6. too quick a delivery speed 语速过快 7. blurred point of view 意思不明确 8.数字
逻辑关系和对应的标示词
并列关系:and, too, at the same time, meanwhile, in the meantime, as well • • • • • 递进关系:also, moreover, in addition, furthermore, besides, not only, on top of that, apart from 转折关系:but, however, though, whereas, nevertheless, in fact, instead 让步关系:in spite of, despite, although, even though 因果关系:so, thus, hence, as a result, consequently, reason, because, for, due to, accordingly

浅析口译教学中短时记忆的训练方法

浅析口译教学中短时记忆的训练方法

浅析口译教学中短时记忆的训练方法作者:孔孟来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19期摘要:口译是一种即席性很强的语言符号转码交际活动,尤其是要有出众的记忆能力,要求译员不仅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而且能有效地保持信息并及时地传达信息。

口译的记忆分为感官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是口译的关键,关系到口译的成败。

本文从口译短时记忆的特点入手,探讨了培养学生口译短期记忆力的方法,以提高口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以后学生胜任翻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口译教学短时记忆记忆训练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83-011 短时记忆的特点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为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

根据短时记忆理论,短时记忆只能记5~9个组块,但是每个组块的大小是有弹性的,所以组块才是短时记忆的基本单元。

在中文或英文中,一个字母或偏旁可以是一个组块,一个词可以是一个组块,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段落都可看成是一个组块。

因此,提高短时记忆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组块的容量。

口译的记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分析和理解发言人讲话基础上的一种记忆。

短时记忆启动以后,译员要对所接收信息进行恰当编码—将信息加工为更便于存储的形式。

塞莱斯科维奇创立的翻译释意派理论认为:对记忆力的研究表明,信息越是没有什么“意义”,记住它所要花的时间就越长,而且也越困难。

因此,这种加工不是符号或形式上的,只有脱离了词汇和语法意义上的加工,并且这些组块只有经过一定的浓缩,比如浓缩为简写词汇、符号或意象,才更容易记忆。

短时记忆一方面要接受感官记忆的进入;另一方面对进入的信息进行辨别、筛选、维持、复述等加工进入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这一分钟,对译员至关重要,是他们大脑工作的关键时刻。

因此,短时记忆在口译记忆及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训练方法针对短时记忆的时间短和记忆量有限这两大特征,通过有效的训练,短时记忆的容量可以大大提高。

浅析语用学关照下口译中模糊信息的翻译

浅析语用学关照下口译中模糊信息的翻译
的语境去理解语言的信 息才有意义 。 惟有正确的理解才能确保
1 对等 翻译 法
即直接翻译法 , 最大程度保 留源语 中的模糊信息 , 但这并不 是意味模糊语言言语符号 的字面的翻译 ,而应同样从语用学的 角度 出发 , 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理解 原语 的模糊信息 。具体 的语境可 以使词语 的意思更为具体 、 明确。 这主要是从语言的共 性 出发 , 模糊性是语言 的本质属性 , 英汉两种语言也不例外。
现为言辞 的主观因素” 话 语的理解一是受制于语言因素 , 。 包括 所使 用的词 汇、 上下文 、 辞和语 法 ; 修 二是应从其非言语 因素来 理解 , 包括讲话人 的语气、 手势 、 、 姿态 心情等因素来理解 。正确
的语表达 习惯进行转换和表达 的主观创新的过程。
2 虚 实转换 法
即化模糊为精确。模糊和精 确本来就是相对 的 , 二者没有 绝对 的界 限。话语被译成另一种语 言时, 语用含义 比词语本身 具备 的意义更为重要 。对 源语 中的模糊语充分理解分析后 , 用
而正确理解原语信息的前提就要结合其具体 的语境。王建
20 0 8年 1 月 1
广 西 轻 工 业
G A G IO R A FL H D SR U N X U N LO I TI U TY J G N 理 论探 讨
第 1 期( 1 总第 1 0 ) 2 期
浅析 语 用学 关照 下 口译 中模糊 信 息 的翻 译
朱艳 宁 , 彩虹 谢
【 关键词 】 语用学; 译; 口 模糊信息
【 中图分类号 】 G2 63
【 文献标识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 文章编号 】 10—63 08 1 15 0 0327( 0) — 8 — 2 2 1

浅析主旨口译的困难与训练方法

浅析主旨口译的困难与训练方法

- 234-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析主旨口译的困难与训练方法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李雪婷【摘要】口译(又称传译),顾名思义,是指译员以口语的方式,将译入语转换为译出语,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翻译活动。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随着全球化发展的进一步加深,国际上对口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中国在国际大背景下,各行各业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广泛。

因此,合格、优秀的口译人才在促进中国同世界的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口译中的主旨口译,及其基本理论基础,并以笔者带领学生参加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为个案研究,旨在分析主旨口译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并简要探讨主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需要注意的方面以及训练方法。

【关键词】主旨口译 基本理论 困难 训练方法一、主旨口译的基本理论释意理论是主旨口译依托的基本理论。

释意理论又称“达意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巴黎高翻的一个探讨翻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其创始人为口译研究学者塞莱斯科维奇及勒代雷。

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做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

D.Seleskovitch & M.Lederer(1989)认为巴黎释意理论在听力理解和双语转换中主要强调意义的重要性,强调脱离语言外壳。

也就是说译者通过翻译所表达的是原文中非语言的意思而非语言意义。

针对主旨口译的要求,口译听力理解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译员听到的内容可能比较零碎,庞杂,只有在听完以后,才能对信息进行整理、重组,然后将主要信息概括出来。

同时,译者需要表达译文的言外之意,挖掘作者深层次的意思,这要求译者不仅要脱离源语言的结构及语法束缚,而且要结合自身的知识把握作者的意图,把作者的原文价值以可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

此外,根据Gerver 对听力摘要能力与交替传译能力之间相关性所作出的研究表明,两者呈现双向正相关,听力摘要能力强,主旨口译表现的也就好;主旨口译口头表现好,其听力摘要能力也较强。

浅析交替口译记忆的困境与对策

浅析交替口译记忆的困境与对策

P h a s e I I :CI = Re m+ Re a d + P
即: 连续传译 ( 第一阶段 ) = 听力与分析+ 笔记+ 短期记忆
+ 协 调
连续传译 ( 第二 阶段 ) = 记忆+ 读笔记+ 传 达 根据 G i l e ’ s E f f o t r Mo d e l s ,不难发现短期记忆在第一阶段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同时 ,在交替传译第二阶段的 r e m e m b e r i n g 是短期记忆的延续 , 是指从短期记忆 中提取信 息, n o t e — t a k i n g 是笔记任务 的延续 ,即借助记下 的信息符号 , 从译员的短时记忆( w o r k i n g m e m o y) r 中复原完整信息或意义 。
m e m o y+ r s p e e c h p r o d u c t i o n +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国 内外 研 究 现状
6 O年代 以来 ,国际上无论是从对 口译 的现象 到对人 的认 知结构 的研究 ,还是从 口译职业培训到质量评估都取得 了一 定 的成果 ,口译研究正朝着跨学科和更科学 化的方 向发展 。 相对而言 ,中国的 口译研究起步较晚 , 应该是 9 0年代后期才 真正开始 ,在此之前 ,该领域 的研究一直远远落后 于笔译研 究 ,1 9 9 6年前发表 的涉及 口译 的论文不足 5 O篇 ( 黎难秋 , 2 0 0 2),且绝大多数都是谈 口译经验 ,真正 的 口译研究成果 寥寥无几 。 其 中比较典型的是 ,中函方 口译研究人 员多从 口译基本 技能和 口译员基本素质出发 ,强调记忆能力 对 口译 活动 的重 要意义 ( G i l e 1 9 9 5 ;Mo s e r Me r c e r e t 1. a 1 9 9 7 ;鲍刚 1 9 9 8 ;胡庚 申1 9 9 3 ;李越 然 1 9 8 3),或就 口译笔记展开研究 。但 随着各 学科 的不断发展 ,从跨学科 、多角度对记忆机制的研究还非

释义派理论指导下的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浅析

释义派理论指导下的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浅析
生 勒 代雷 提 出 来的 。第 四 阶段 开始 的标 志是 意 大利 的 里雅 斯 特 大
点 。 据 这个 模 式 , 泽 工作最 基 本 的过 不 是语 言的 翻洋 , 根 口 而是
对 意 义 的理 解和 表 述 . .口译“ 是 一 个直 线 性 的 翻译 转换 活 动 . 不 而 是 一个 动态 的理 解 和 再 表 述 过 程 ” B k r2 0 l 3 。 还 有 一 种 ( a e ,0 4: 1 ) 观 点认 为 口译 过 程 “ 基 于 脱 离 语 言 外 壳 的 话语 意 义 , 不 是 语 是 而 言 转 换 过 程 , 这 才 是 法 国 巴 黎 释 义 学 派 的 基 础 ” P c h c e, (oh akr
32 释 义 的 目的 .
脱 离原 语词 语 外 壳 和 译语 表 达 。 而贯 穿这 三 个程 序 、 其 有 机 地 使
连 接 并 形 成 工 作 链 的 是 “ 息 意 义 ” 口 译 过 程 是 释 意 过 程 本 文 信 .
运 用 释 意 派 口译 理 论 对今 年 “ 会 ” 外记 者 招待 会现 场 口译 实 两 中
学 在 18 9 6年 召 开 的 口译 会 议 , 次 会 议成 果 显 著 , 对 早 期 口译 这 并
易 于理 解 ” S ls o i h,9 8 : ) 因此 , ( ee kvt 1 7 a 8 。 e 口译员 L 译 的信 息 不能 j
关 键词 : 意理 论 : 义 ; 离词 语 外 壳 : 练 释 意 脱 训
中圈分 类 号 : 5 文 献标 识 码 : I 9 1 A
文章 编 号 :1 7 — I (0 0)0 0I0 O 6 3 2l 2 1 l — 3 一 2 l

口译中信息缺失的出现及应对策略

口译中信息缺失的出现及应对策略
知 处 理 环 节 ,它 不 是 简 单 地 从语 言 A到语 言 B的
解码 和 编码过 程 。它涉 及人 的思 维过程 和心 理过程
1认 知语 境 因素 .
口译 具有 现场性 ,属于 “ 直接 交 际”类 ,是 特
的综 合效 应 ,口译 的信 息来 源及其 传递 的渠 道是立 定语 境下 的 翻译 传播 行 为 。 口译过 程实 际上 也是 一 体 式 、多层 次 、交 叉型 的 。 口译 的现场 交 际功能 和 种认 知语 境 的参 与过程 。语境 对话 语 的理解 具有 制 时限性决 定 了 口译 人员 需要 在极 短 的时间里 完成其 约功能。语境 中的各个因素都会影响译员对源语的 听解 、记忆 、转换 和表 达过 程 。任 何一个 环 节 的失 理解 及对 目的语 的表达 。只有 在特 定 的语境 中 ,语
口译信 息缺失 可理 解为译 员所 翻译 的译 语信 息 译信息传译过程中,语境对交际各方语言的使用 以
不能完整反映出说话人所发出源语信息 ,出现 “ 错 及语 意 的理解 起着 非 常重要 的作用 。
收 稿 日期 :2 1- 3 1 0 10—0
作者简介:王英 ( 9 9 17 一),女 ,江西 九江人 ,广东培正学院英语教育中心讲 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职研究生。
第 1 第 1 1卷 期
2 1 年 3月 0 1
广 东 培 正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GUANGDONG P Z EI HENG C L OL EGE
V0 _ l l1 N0 . 1 Ma . r2O1 1
口译 中信息缺 失的 出现及 应对 策略
供使用 的总量 ,口译 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90 4 -。 ] 4 3 译员在源语信息 的处理过程中,就有可能产生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译信息接收过程浅析
摘要:口译的主要过程始于信息接收。

这里本篇文章重点探讨口译的信息接收过程,即听力和分析过程,交传中则还包括笔记。

它主要是听力理解和对信息的初步整理。

分析了给信息接收带来困难的几个重要因素以及在平时口译训练时根据情景、语法关系、逻辑关系进行分析、笔记来克服这些困难的技巧。

关键词:口译;信息接收;处理努力
口译是一种挑战性很高的工作。

译员的任务就是帮助不同语言的双方进行交流。

他首先要对原语进行听辨、理解、短期记忆、分析,然后再用译入语表达出来。

一、口译的过程
口译的每一个翻译过程可以被分解为语言信息的接收、解码、编码和表达。

法国巴黎大学高等翻译学校校长、国际口译工作者协会创始人达妮卡·塞莱丝科维奇在其《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达妮卡口译模式:
SL=L+M+P+C
即: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 effort)+言语传达(Speech production)+协调(Coordination)
Phrase One:CI= L+N+M+C
Phrase Two:CI= Rem+ Read +P
即:交替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笔记(Note-taking)+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协调(Coordination)
交替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
二、信息接收过程及挑战
许多因素决定着口译的成败,而准确、完整、及时的理解讲话人发出的信息无疑是译员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直接影响到口译的质量。

本篇文章重点分析口译的信息接收过程,即听力理解和对信息的初步整理。

首先,语音因素。

由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等不同,每个人的发
音方式、语音语调、措辞、谈话方式也不同。

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连读,省音,吞音等现象。

对译员而言,了解原语发音规则和口语英语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强调的是,译员有时不得不经常为操非标准语音的讲话人工作,比如日本人、非洲人,等等,他们的发音因受到母语的强烈影响和渗透,很难被人理解。

例如:有的澳大利亚人把“say”说成“soy”,“today”说成“to die”:不少新西兰人把“set” 说成“sit”。

熟悉其发音无疑有益于译员更好的完成口译任务。

第二,词汇障碍。

译员既要对常用缩写词了然于胸,如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NA 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又要熟悉专业领域内的缩略语,如:AP(Associated Press),美国联合通讯社(美联社),AFP(Agence Francaise de Presse),法国新闻社(法新社),等等。

除此之外,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文化的不断交流也孕育了大量新的表达方式,因此译员要有意识的积累自己的词汇库,与时代的最新语言发展保持同步。

另外,译前准备阶段也是译员抢记部分专业术语的关键时期,不可忽视。

第三,背景知识不足,产生理解中的误区和盲点,影响听力的速度。

有时可能会感觉句子中的每一个词都听懂,可就是不懂是什么意思。

由于缺乏相公的背景知识,在听完一句或一个语段后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话语分析以及信息重组,这样一来,接下来的信息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三、信息接收过程中的技巧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在平时口译训练时就应多加以注意。

听力内容应尽量多样化,除了听标准的英语,还应该听不同语速,不同语音特点的真实有声口译材料。

听力训练时应该抓住说话人的思路,通过相关知识的链接,在最短的时间里吃透说话人的意思,并对下文进行合理的预测。

但解决听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得到的,除了课堂上的强化训练,还应鼓励多听多练,也可以泛听,通过收听英语广播和播放英语磁带,还可以通过观看英文原版电影、听英文歌曲等。

不断扩充词汇量,尤其是通过阅读新闻报刊杂志等,增加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并持之以恒是非常必要的。

从语言角度来看,口译过程中,译员对于话语信息的理解始于语言的听觉分析,这便是语言听辨与加工阶段。

表面上看,既然原语是由一系列语音单位构成,那么译员只要按照一定的声学提示一个音一个音听下去就行,但实际上在连续性听音和辨音中,人脑并非仅采用声学特征,而是情景、语法关系、逻辑关系等都参与了这一过程。

信息接收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主动接收。

通过交替传译的译员的笔记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笔记法有几个特点:首先,笔记是有选择性的,主要记下数据、人名、地名、时间、列举项目等。

记下的是内容而非语言。

第二,简略。

各种缩略手法都可以派上用场,给译员理解内容和分清条理争取了时间。

第三,条理性。

对于即席口译来说,致命的弱点在于译员无法快速地解读,因而译员需要的是直观的文字与符号,并要求重点突出,层次清楚,一目了然,意群、句子、段落等都有明显的区分。

结语
由此可见,口译的信息接收阶段也是一个劳动强度很大的阶段,它要求译员一边注意力高度紧张的进行听力理解,一边又对接收到的信息归纳总结,推理预测等行初步处理,有时人的短时记忆(一分钟左右)超出了限度还可以借助笔记,有条理的清晰的记录要点。

总而言之,口译信息接收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主动接收,要求积极的调动多种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许明.口译认知过程中“deverbalixatioin”的认知诠释[J].中国翻译,2010,(3)
[2]颜海林.翻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申雨平.西方翻译理论精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林超伦.实战口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