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

合集下载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说木叶》导学案,期望能够关心到大伙儿,一起来分享下吧【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初步感受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艺术特质,学习提取知识要点的差不多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组织探究式学习,由整体阅读引向深层阅读,由课内精读拓展到课外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价值,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有效信息,提取知识要点,是重要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课文长而难,训练提要能力有相当的困难。

本课教学重在语言操作,通过指导与训练关心学生把握提要的差不多要领。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备】1.围绕下列问题预习课文:(1)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说明古典诗歌中“木”的适用场合、艺术特点和艺术成效。

(2)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二者的意味和意境有何不同?2.从网上查找一些描写落叶的诗文,比较一下不同作品中的“落叶”有如何样不同的情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检查预习】发觉学生在课文明白得和把握内容要点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中的针对性。

【导入新课】讲解知识,明确能力要求: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是一种把厚书读薄的本领,也是现代化社会专门需要的阅读能力。

提取有效信息,第一要依照解题需要辨论哪些是必要信息,哪些是余外信息。

必要信息是指能够完成解题任务的中心句、重点句,如指向和说明作者观点和理由的设问句、主题句以及过渡句,专门要注意把握句中的主题词、。

余外信息是指围绕中心句、重点句进行具体描述、解说或加以对比、衬托、旁证的语句。

提取有效信息的关键是进行语言分析,分清一群句子中谁说明谁,谁证明谁,排除掉描述语、阐释语、对比语、衬托语、连接语,将能够完成解题任务的中心句、重点句或提取出来。

【能力训练】(1)围绕课前预习第一题第一小题,在课文中勾出重点句,标出,展开课堂讨论。

(完整版)说木叶导学案

(完整版)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2、引导学生抓关键信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通过对实例比较分析的说理方法.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自主学习】一、作者作品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史》等.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亭皋.( ) 寒砧.( )涔.阳()万应锭.( )言筌.()窸窣..()( ) 迢.远( )2、词语释义。

(1)万应锭:(2)不落于言筌:(3)相去无几:(4)一言难尽:3、积累名句.(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3)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4)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5)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吴均《青溪小姑歌》)4、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课堂导学】一、解题文题为“说木叶”,速读课文,弄清楚什么是“木叶”?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和段落中的关键句,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并划分层次。

三、重、难点突破。

1、潜心默读课文,摘录出课文中所引用的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2、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体会总结“木”与“树”的区别,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1)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2)、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3)、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4)跳跃式阅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信息,归纳“木叶"、“树叶”、“落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区别。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教学目标: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灼灼..()..()寒砧.() 窸窣筌.() 冉冉..(.) 翩翩..() 征戍.(.)2.整体感知⑴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性。

⑵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自然段:区别和两个词语,指出更常见,其关键在字。

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二是第7自然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二、合作探究(精读4-6段)1.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2.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的何在?三、学以致用,鉴赏诗歌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

2、理解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学习难点理解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学习内容一、阅读诗歌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文本赏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请找出有关“树叶”“落叶”“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根据诗句分析这些意象出现的季节、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涵义。

关于“树叶”的诗句:“树”“叶”树叶出现季节:特征:意味:关于“木叶”的诗句:木叶出现季节:特征:意味:关于“落木”的诗句:落木出现季节:特征:意味:2、分析了这些意象的内在含义,联系课本思考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事物会有如此丰富的特征?明确:三、学以致用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木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木叶》教案篇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二.(投影以下内容)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

高中语文《说“木叶”》导学案

高中语文《说“木叶”》导学案

高中语文《说“木叶”》导学案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和运用: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的结构。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诗歌中“木叶”的意蕴。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品读诗句,让学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诗歌中“木叶”的意蕴。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一、新课预习准备1、自主学习《南方新课堂》“新课助读”和“自主梳理”的部分2、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可分成几部分?)3、思考探究:概括诗歌中“木叶”的意蕴提示:完成表格总结木叶的艺术特征:4、思考探究:“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

比如诗人为何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

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体现在哪里?5 作业体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山居秋暝》中水的艺术特征的暗示意义。

二、附:课文引用诗句的意思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还、似”二字把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丛生: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2、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3、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导语设计: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地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浅唱低吟……爱诗,其实,是在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生活。

【预习导学】预习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使用说明: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未读课文,不做学案。

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

1、词语认读袅袅(niǎo) 照浦(pǔ) 褒(bāo)灼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zhēn)涔(cén)阳万应锭(dìng) 言筌(quán)窸窣(xī sū) 迢(tiáo)远2、词语理解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

砧,捣衣石。

3、作家作品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福州,现代诗人、著名国学大师。

林庚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1933年出版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

4、诗歌意象“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如“香草、美人”(屈原);“沙鸥、孤舟”(杜甫)。

5.积累名句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探究案一、整体感知。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了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2、通过讨论,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3、品味诗句,提高审美品位,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走近作者:林庚(1910—)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三、识词释义:1.词语认读。

袅袅照浦褒寒灼灼亭皋砧涔阳万应锭言筌窸窣迢远2.词语理解。

袅袅——灼灼——寒砧——亭皋——窸窣——冉冉——四、文本解读:1、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2、思考: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而常用“木叶”甚至“落木”,原因何在?3、“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4、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5、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6、“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7、精读课文第6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8、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9、比较落木和树叶:10、本文启示: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五、训练及检测: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离别之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恨之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思念之情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忧愁情绪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脱俗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圣洁坚贞六、课堂小结:1、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高二年段语文科目导学案
学习内容:《说“木叶”》(2课时)
学习日期编写者刘秀明审核者张一雄
班级姓名座号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例如1.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例如2.燕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
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

——张可久《殿前欢》燕: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家屋内或屋檐下,恋旧巢,深受古人青睐。

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①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②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③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④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自学导引
1、看拼音写汉字:
征shù()jú()颂得鱼忘quán()cén ()阳无fánɡ()lǒnɡ()首寒zhēn()wéi ()杆shū()朗xī()窣秋风niǎo niǎo()tiáo ()远zhuózhuó()其华piān piān()起舞
2、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请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自然段:区别和两个词语,指出更常见,其关键在字。

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
一是
二是
第7自然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课堂活动
一、合作探究: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1、古代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2、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
二、拓展探究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

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

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

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

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

王诗:
陆词
毛词: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②学不成。

【注释】①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仕女节日游赏之处。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

②“饿损纤腰”:暗含“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1)古典诗歌讲究炼字。

前一首诗中的“逐”字和后一首诗中的“绊惹”在用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