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默多克的经营理念分析
浅析传媒大亨默多克在中国投资策略的改变

浅析传媒大亨默多克在中国投资策略的改变陶莉莉【摘要】传媒大亨默多克在继成功进军美国、英国报业后,加紧了进军亚洲的步伐,特别是中国这个拥有13亿庞大人口的受众市场更让默多克觊觎.而他进军中国传媒市场的进程,却是一波三折,其策略一变再变.虽然新闻集团一直苦心经营其在中国的业务,但直到现在默多克在中国的投资还没有取得令他满意的回报.本文试图通过对默多克近年来在中国媒体市场的不断动作,分析其在中国投资策略的变化,找出其中的特点和趋势.【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1(000)010【总页数】2页(P64-65)【关键词】默多克;星空卫视;投资策略;改变【作者】陶莉莉【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1952年默多克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新闻报》,经过六十多年在传媒业的拼搏,旗下的传媒帝国已经跨越欧、美、澳几大洲,80年代初,新闻集团的年营业额已经达到12亿澳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传媒帝国,而他本人也成为新闻界屈指可数的人物之一。
由其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新闻集团旗下经营着电视、电影、书籍、杂志、网络以及报纸多种媒体,共计有报纸175种、杂志5家和电台23家,其电视网也横跨南北美洲、大洋洲、欧洲和亚洲。
在英国他接管了《世界新闻报》、收购了《太阳报》和《泰晤士报》,建立了英国天空广播公司。
在美国他购买了《纽约邮报》和《芝加哥太阳时报》,拥有美国四大广播电视网之一的福克斯广播公司。
在亚洲,他的星空卫视在印度拥有1.2亿观众,这些都是默多克庞大媒体帝国扩张的骄人战绩。
据统计,目前中国电视受众已经超过12亿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作为商人的默多克很早就敏锐地看到中国这个具有极大潜力的电视受众市场,他想尽办法在这个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终于,机会来了。
1993年默多克从李嘉诚之子李泽楷手中买下香港卫视63.6%的股份,1995年又购入余下股份,共耗资8亿多美元。
2003年将香港卫视更名为星空传媒。
默多克传媒消费主义研究下

默多克传媒消费主义研究下默多克传媒消费主义研究(下)四、默多克传媒消费主义批评应该说,媒介的商业化运作给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丰硕的收益,其中的效率效益观念、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推动了传媒的飞速发展,但是传媒集团的惟利是图极力营造消费主义的氛围给新闻、文化、人性、及社会的民主发展造成的危害越来越触目惊心,这是人们绝对不能回避的。
由于大众媒介尤其是新闻媒介,是商业媒介和广告媒介,即媒介必须依赖市场和广告的支持,货币交换规则完全支配了受众、节目和电视媒体等视听服务领域的关系,所有服务都要通过货币作为中介物进行比较、计算和具体化。
这样媒介为公共领域和社会大众服务的空间和意识会逐步缩小、淡化、媒介内容的娱乐化、世俗化、粗鄙化倾向将日益严重,同时也对公众参与公共事务,了解公共问题,享受民主权利构成威胁。
为此,赫尔曼和麦克切斯尼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很大的程度上,全球媒体网的特征是它以广告业的作为财务支持以及彻底的商业化。
”①赚钱至上,可能导致众多媒体涌向几个最有前途的商业领域(新闻、体育、音像等),结果“任何一家公司提供的节目内容与其他商业媒体所含的内容毫无区别。
②这导致了传媒的同质化。
对此,日本哲学家梅原猛都深感忧虑地说:“马克斯•韦伯曾说,资本主义的初期‘一手拿圣经,一手拿算盘’,而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已没有什么圣经,两只手里都拿着算盘,除了算盘之外没有任何规定人的行为基准。
能赚钱就好,资本主义变得既无伦理也无文化”,“不能不说这正在变成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
③(一)媒体重视娱乐的合理性在当今的美国,对于娱乐价值的重视似乎渗透到了新闻界每一个细胞中。
《经济学人》说,娱乐业对于美国就象石油对于沙特阿拉伯一样重要。
④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与娱乐的结合就成为必然趋势。
这种新闻娱乐化潮流不仅盛行于大众化传媒,而且也扩大、蔓延到主流媒体。
所有这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使媒介能引起受众关注并进行有效消费。
总之,媒介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力图制造、满足受众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欲望。
浅析默多克新闻集团的发展策略

三、 着眼不同受众, 实施 分众传播
庞大的 受众群 体是推 动 媒 体发展的重要力 量,更是 新闻 媒体 发展 的 关 键 和中心 所 在 。 没有 受众,新闻传播 就相 当于 无源之水。几十年来, 新闻传播 已经 由过去 的媒体本位向受 众 本位 转变 。新闻集 团 在发展的 过程 中敏锐的观 察到 并顺应 这
触 手从本 土伸向 全球, 其 涉足 的 领域也从单一 领域 逐渐 触 及 所 有领域 ,实现了自身 的 发展 并快速扩张。
NEWS TRIBUNE
二、 运用新兴技术, 加快 多媒体发展
, 这是 “ 不发展 就 是 死 亡 ” 默 多克 常挂在 嘴边的一句口 头 禅 。而发展的 最有效 手段 就 是 创 新。为此新闻集 团不 惜 花费 大 量的 经费,通过合理 恰 当的 使用新技术,其经 营的内 容 也 逐渐覆盖了所有 媒体,从报 纸 到 电视, 从 电影 到出版, 再到网 络 等新媒体,新闻集 团在 使用 新技术上一直引领潮流。 报纸是 新闻集 团 发家 的 主 要媒体形 式,也是其高 度 注 重 的领域。如今, 新兴媒体不断涌 现, 逐渐占 领了 市场, 传统 媒体 如何更好的发挥优势赢得受 众。在这一点上, 默多克领导的 新闻集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 试 。通过 将传 统媒体 数字化 来 实 现新 旧媒体的融合 是 新闻集 团 最常用的手段 。新闻集 团 逐 渐 将手下的报纸 和电 视 都开 设 了自己 的网站,其 《华 尔街 日 报》 的网络版 是为数 不 多的 成 功 实现 向用户收 费的 网站。近 年 来,新闻集团 看到 了 苹果 公 司 庞大的用户群, 又与 苹果 公 司 合作 出 台 了新媒体报 纸 The Daily。希望通过 ipad 终端占领
传 播 与 经 营 2017.1
默多克新闻集团市场攻略分析

1)针对中国市场的政治环境,坚持互信互利原则,寻找 与中国政府的共同点,力求在长期的合作中建立良好 的信任关系。 2)针对技术环境的快速变化,新闻集团密切关注大陆 “数字化”动向,关注中国数字电视推广,寻找更大商 机。 3)政府制定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 产业的各项政策和法规,为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 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项目 编号 项目 名称
03
国际营销理念实训
姓名 学号
03 08 13
班级
国贸一班 国贸一班 国贸一班
分工
演讲 PPT总结 收集信息
项目 团队 成员
16
19
国贸一班
国贸一班
收集信息
问题总结
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的前身是澳 大利亚新闻有限公司(新闻集团于十九世纪五十 年代在澳阿德莱德市成立,现已发展成有线和卫 星电视、电影、报纸、杂志及印刷业元化发展的 媒体集团),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企业集 团之一。
1954年
默多克接管阿德雷德市 出版的《新闻报》
1964年
出版了澳大利亚第一份 全国性日报—《澳大利亚人报》
60年代后期
收购了英国的《世界新闻》 买下了英国的《太阳报》
70年代
先后买下了《圣安东尼奥新闻 和快报》,《纽约邮报》, 《波士顿先驱报》等多家报纸。
案例分析:默多克的十个重要管理技巧

默多克的十个重要管理技巧关注默多克,不因他是“传媒大亨”,财大气粗,名声赫赫。
关注默多克,只为他让我们领教了什么是一流企业家的气魄和智慧,什么是管理思想和管理技巧,什么是新经济时代的未来眼光。
1953年,22岁的默多克在伦敦《每日快报》开始了其新闻生涯。
在随后的50多年里,默多克不断收购更多的报纸、更多的电视台。
他所创建的新闻集团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净资产超过400亿美元,集团经营的核心业务涵盖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无线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出版,以及数字广播、加密和收视管理系统开发。
1999年3月,新闻集团北京代表处成立;次年,卫星电视(STAR)在上海设立代表处,成为首家获准在沪设立代表处的境外传媒公司。
默多克的个人财产已超过110亿美元。
目前,默多克控制澳大利亚2/3的报纸,控股英国40%的报纸,如《太阳报》、《泰晤士报》等。
他还在英国的天空电视台、美国的福克斯电视网、香港的亚洲卫视拥有股份。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默多克又宣布与日本公司合办一家专门拓展互联网投资的金融企业——软银。
不要认为默多克的成就是一个神话。
尽管许多媒体把默多克描绘成恶魔,但实际上他是一位极其成功的商人(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故意贬损默多克的媒体通常都是他的竞争对手经营的)。
奇怪的是,虽然默多克被视为世界上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商人之一,但很少有人探讨他的管理风格。
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描绘默多克这个人的书,但很难找到一本从管理者角度来探讨默多克的书。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许多。
一般人都把默多克视为洪永猛兽,认为他是个像赫斯特和诺思克利夫那样传统、专制而且气量狭小的报社老板(《公民凯恩》一书对此有很多描述),进而认定这种人在管理时一定是以权力压倒一切,不讲究任何管理技巧。
默多克确实运用了他所有的权力和影响力,但管理分散在各地的庞大企业需要高超的管理技巧,仅仅有好斗的个性且采取压制方式是行不通的。
默多克集团之中国攻略

默多克集团之中国攻略一、谈谈你对默多克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市场时“寻找与中国政府的共同点,在长期的合作中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这一成功秘诀的看法?先看市场、政治环境:在中国,向来倡导政治家办报,媒体都是政府的喉舌,未实现市场化运作。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像我国的新闻管理机构主要是各级党委宣传部和政府的新闻办公室。
不管是国内的媒体还是外来的媒体,要想在中国传媒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必须要获得中国政府的允许,并且受到中国政府的“监管”,而默多克集团正是在现阶段抓住了“寻找与中国政府的共同点”来作为突破口。
我组认为默多克进入中国市场符合菲力普•科特勒提出的大营销理论:“在贸易壁垒面前,企业的首要任务是进入市场并在那里从事业务经营,必须运用政治的、经济的、心理的、公共关系的手段,取得当地的理解和支持,以实现预期目标”。
默多克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市场高度关注寻找与中国政府的共同点,根据中国的市场环境制定相关策略,在长期的合作中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体现了关系营销和大营销的要求。
政府是重要的营销相关者,巴巴拉•本德•杰克逊提出:在营销中,需要与关键成员建立长期满意的关系,以保持长期的业务和绩效。
中国作为一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行业的行业壁垒严重,只有跟中国政府搞好关系,寻找互利双赢的共同点,建立起良好互信的关系,才能在中国市场逐渐发展下去。
一方面,在政策壁垒严重的行业,无疑缺乏正常的竞争环境,对于世界传媒巨头来说,无疑重大利好。
默多克利用关系营销,通过走高层路线,成功敲开中国传媒的大门。
同时,国家政策对外资进入中国传媒业的处理还是很灵活的。
如中宣部、广电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有关中国传媒融资的17号文件,其中规定:发行、印刷、电影集团经批准,是可以吸收外资的。
政策便是机会。
另一方面,他深谙中国政治环境政府高压线及外资媒体生存之道,决不碰政治这条高压线,所以他所经营的多是娱乐、人文地理、体育等频道内容。
默多克传媒帝国的垄断

汇报人:XX
目录
• 引言 • 默多克传媒帝国的发展历程 • 默多克传媒帝国的垄断手段 • 默多克传媒帝国垄断的影响 • 默多克传媒帝国垄断的案例分析 • 反垄断法规对默多克传媒帝国的制约与挑
战
01
引言
默多克传媒帝国概述
传媒帝国规模
默多克旗下拥有数百家媒体机构 ,包括报纸、电视、电影、互联 网等各个领域,覆盖全球多个国 家和地区。
03
监管与反垄断调查 04
美国政府对福克斯新闻频道的垄 断行为进行了调查,关注其是否 违反了反垄断法和公平竞争原则 。
结果与影响
尽管福克斯新闻频道在美国电视 新闻市场仍具有影响力,但其垄 断地位受到质疑和挑战。这一案 例揭示了默多克传媒帝国在美国 扩张的复杂性,并引发了关于媒 体多样性和新闻自由的讨论。
价格与行为监管
反垄断法规可能对默多克传媒帝国的定价策略、排他性行 为等方面进行监管,以确保其不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损害 消费者利益。
默多克传媒帝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法规遵守
默多克传媒帝国需要严格遵守各国的反垄断法规,确保其 商业行为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避免因违反法规而面临处 罚和声誉损失。
多元发展
为了规避反垄断法规的限制,默多克传媒帝国可以寻求多 元化发展,进入新的市场领域,降低在单一市场的份额和 影响力。
社会问题
默多克的媒体机构在政治领域具有巨大影 响力,能够通过报道和评论影响选举结果 和政治决策。
默多克的媒体帝国垄断现象引发了诸多社 会问题,如信息不透明、言论自由受限、 公共利益受损等。
02
默多克传媒帝国的发展 历程
早期创业与积累
1 2
创立《澳大利亚人报》
默多克在1950年代初期购买了《澳大利亚人报 》,通过这份报纸积累了原始资本和媒体运营经 验。
默多克:不讲规则的传媒大亨

最多的描述 是 : 冒险、对事业充满热情 、 爱
到被 “ 出去”那一天 ,传 统大报的穷追 查 的命运 , 抬 甚至连首相卡梅伦也 因雇用 世 而颇受 指责 ,一 时问与默 多克有牵连的达
野心勃勃 , 至为 了达到 目的而不择手段 。 猛 打以及司法机关的介入 ,已经让默多克 界新 闻报 原主编库尔森 担任 其媒 体主管 甚
一
系列大手 笔并购和借 贷 中,由于摊子铺 主 管 、《 界 新 闻报 》 前 主 编 库 尔 森 也 因 根基。就连默多克的老家也不安宁 , 世 日前, 政府 内的职务 。 对 窃听事件 感到十分不安 ,希 望新闻集团 与 此同时 ,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在经济
得 太 大 ,其 公 司 曾 在 9 0年 代 初 期 陷 入 一 卷 入 窃 听 丑 闻 和 涉 嫌 腐 败 在 今年 1 辞 去 澳 大 利 亚 总 理 吉 拉 德 表 示 ,澳 大 利 亚 民众 月
场债务危机。 舆论普遍认为 ,默多 克对 人的管理冷
但 由 于 当 时 的 窃 听 事 件 主 要 涉 及 王 室 澳洲分公 司就该事件接受质询。
酷 无 情 ,员工 要 么 做 出成 绩 , 么被 解 雇 , 成 员 、 政 客 、 明 星 等 公 众 人 物 , 并未 引起 要
默 多 克 爱 冒险 的一 个 表 现是 喜 欢赌 探 马 凯尔 就 牵 涉 其 中 ,并 于 次 年 承 认 非 法 多 年 的 新 闻集 团 与政 界 、警 方 之 问 的 网络
博 ,尤 其喜 欢 大 赌 注 。 中 学 时 代 ,他 就 曾 获 取 手 机 语 音 信箱 的信 息 而锒 铛 入 狱 。 骑 自行 车 前 往 墨 尔 本 赌 马 ,还 曾横 渡 英 吉 利 海 峡 前 往 法 国赌 场 赌 钱 。 今年 1 警 方 再 次 重 启 调 查 , 并 一度 逮 捕 月 由于 外 界 对 调 查 的 彻 底 性 提 出 质 疑 , 局 之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剑走偏锋后的灿烂
———默多克的经营思想初识默多克我想到了金庸笔下的杨过,亦正亦邪的一个人物,江湖中有人爱他,愿为他死,亦有人恨他,愿亲手杀了他。
但不管怎么样杨过终究还是在江湖中有了自己独特的地位,默多克亦是如此,他曾在2011年成为全民公敌,但是他也有自己的传媒帝国。
西方媒体在评价默多克时总喜欢毁誉参半,默多克的许多关于媒体经营的话语也一次次的被引用,他用自己的理念经营媒体,他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媒介帝国,默多克无疑是一位商业天才,但是他关于报纸媒体的经营理念也一次次受到质疑,他所理解的新闻与传统的新闻相去甚远,他是一个孤独者亦是一位高高在上俯瞰众人的疯子,下面我们走进他的世界,走进默多克的媒介帝国。
媒体经营:多辟蹊径是满路荆棘还是花香满径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媒介经营生涯里,默多克被称为公认的经营天才,他用自己的理解来选择新闻,用自己的方式来经营媒介。
1968年默多克买下了《世界新闻报》40%的股份,1981年收购《泰晤士报》,但是这一切对于默多克而言还远远不够,他要的不仅仅是在报纸这边的影响力,他更大的目标是世界媒介,1985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陷入困境,默多克高价买下股票。
同时,他还借此收购都市媒体公司的7家电视台,组建了福克斯电视公司。
默多克以跨媒介的方式从纸质媒体到数字媒体,一步步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提高,默多克创媒介的国际化、技术化,他除了拥有英国的天空电视台、美国的福克斯电视网、香港的亚洲卫视。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默多克又宣布与日本公司合办一家专门拓展互联网投资的金融企业——软银。
他牢牢抓住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一步步扩张自己的媒介帝国。
如果默多克的头脑仅仅是活动在商业经营领域,那么他可能并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媒介网络,默多克对于新闻概念新闻价值的理解与现在公认的新闻相去甚远。
默多克认为一切的新闻只要能吸引人的眼球,那么它就是有价值刊登的,用一切手段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使得他们被自己的媒介所牵引,他将大众新闻与娱乐化融合,开辟了“三版裸女”栏目,他将情绪宣泄这一目的投入到政论里,他对“新闻独立性”提不起兴趣,只关心“流行新闻学”。
默多克用自己的思想来经营报纸,暴力新闻黄色新闻,他将商业利益堂而皇之的引入进新闻报道,走进了媒介经营里。
但是默多克的“媚俗化”新闻终于突破了大众的承受力,大家的指责与讨伐接踵而至,大家并不把默多克评价为一个成功的媒介人,而更多地称他为投机倒把的商人,他的形象与高尚的揭露黑暗的媒介人形象相去甚远,甚至在一次宴会里,CNN创始人泰德.特纳所开的讽刺性玩笑:“小布什把萨达姆比喻成是撒旦是错误的,我还没说默多克是撒旦呢。
”
默多克的形象更多的与金钱利益联系在一起,他所经营的媒介帝国所报道的新闻包含了太多的血腥暴力与色情,但是不可否认在世人对默多克无缝隙的质疑
讽刺之下,默多克依旧携带着他的媒介帝国快速的前行。
默多克自己也从不否认自己对于新闻的取舍与现代的严肃新闻很是不同,“很惭愧我很欣赏流行新闻学,我必须说我更热衷于这种新闻学,胜于你们叫做高品质新闻学的东西。
”
“报纸的高贵和善良是使读者感兴趣并满足他们的欲望。
报纸的魅力在于它能操纵大众的趣味和思想。
”
在这样的价值观的取舍下,默多克一点点将自己的媒介帝国远离了大众口中的高尚世界,他塑造了一个独立于其他媒介公司的疯狂世界。
在这一点他就像是一位站在云端俯瞰众人的孤独者又像是被众人的指责压在地底的疯子。
孤独的皇帝:最后的舞台剧
默多克怎么也想不到,一直淡然面对甚至采用自嘲的方式来反击那些诋毁他的媒介人,甚至是不屑与与那些自我标榜为高尚的媒介人为伍的,但是终有一天,他再也不能淡然回避,狼狈的被卷入了“窃听门事件”里。
调查窃听丑闻的英国下议院文化委员会议员称,他们可能会再次传唤质询默多克。
此前,委员会公布了一封因窃听而被判刑、并遭《世界新闻报》解雇的前主编古德曼的函件。
古德曼在函件中称,报社将其解雇的决定“不当”,因为高层对窃听行为完全知情、而且予以支持。
在这样一系列的社会各阶层大众质疑声中,强大的舆论压力下,默多克不得不选择将《世界新闻报》停刊。
这个有着169年历史的老报终于还是没能被默多克紧紧抓住,完成了最后灿烂的一瞬,如烟花一般,灿烂又让人觉得惋惜。
“这就像一个舞台剧,把一切丑恶的行为都囊括在内,我想这次丑闻会对西方媒体产生很大的影响,可能包括如何规范报纸行业等等问题都还悬而未决。
”英国某大学新闻系研究生艾米丽说。
对于《世界新闻报》最后的结局,在默多克的心中也许早就有预料到了,对于默多克,这个成功的商人,利用自己独特的新闻价值观将《太阳报》、福克斯电视台等经营的很好,但是《世界新闻报》却还是走上了另外的一条道路。
在默多克的一生里,他认为自己操纵着新闻媒介,间接的操纵着受众的情感甚至介入了受众的日常生活里,他就像是新闻媒介里的皇帝,不管下面有多少的不满与质疑,他都带着自信而灿烂的笑容,坐在高高的椅子上,运用自己的头脑,化险为夷。
只是这一次,他这个皇帝之位坐的有点艰难,默多克俯瞰众人,他的皇椅已经有些不稳,“窃听门”事件落幕后,这个包裹着西方媒体一直不愿直接面对的舞台剧却不会落幕了,而这一场舞台剧无疑也会使得默多克认真的反思自己。
在默多克以商业利益为核心的经营理念里,“窃听门”终究是会发生的,只是这一次的海浪来的太过凶猛。
这样一场舞台剧,对于孤立于其他媒介人的默多克而言,更是如秋天树叶一般经受寒风的考验。
灿然的结尾
无论人们如何推崇《大公报》那般公正无私的办报理念,诋毁默多克唯利是图的办报思想,但不可否认,无论如何默多克都将会在世界媒介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
默多克将他独特的经营理念与他大胆不同于主流媒体的办报思想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这也使得他塑造了媒介世上的传奇。
对于默多克,就像是儿时放过的万花筒,砰的一下飞向空中,五颜六色的烟
花绽放在黑漆漆的夜空里,永远猜不透下一个万花筒会是什么颜色的烟花,但是有一点,那烟花飞向天空后,无一例外的都将拥有一个灿然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