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城市分布:
✓气候条件:气温适中,又有适度降水 ✓地形条件:平原、低山、丘陵区多,且临水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中国城市按所在区域地形分类:
滨海城市 三角洲平原城市 山前洪冲积平原城市 平原与低山丘陵邻接 低山丘陵区河谷城市
平原中腹城市 高平原上的城市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 中山谷地城市 高山谷地城市
➢ 不能忽视对自然地理位置的关注,并赋予其经 济意义
➢ 城市地理位置的核心是城市交通地理位置 ➢ 重视城市所在地域或城市直接腹地的经济发展
过程和经济特征的分析 ➢ 城市地理位置要用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来
加以分析 ➢ 对若干城市进行比较分析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三种类型 ➢ 中心地型城市 ➢ 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 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城市 新加坡 雅加达 利马
所属国家 纬度 新加坡 1°17′N
印度尼西亚 6°10′S
秘鲁 12°03′S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高纬度地区的大城市,大都受惠于大西洋暖流 的特殊条件。
–奥斯陆(59°55′N) –斯德哥尔摩(59°20′N) –圣彼得堡(列宁格勒,59°58′N) –雷克雅未克(冰岛首都,64°09′N) –摩尔曼斯克(68°58′N,纬度最高,不冻港)
➢ 城市起因的三种类型 ➢ 中心地型城镇的特点(职能的综合性、发展的稳定性、
鲜明的等级性) ➢ 转运功能的分类(实体转运、商业性转运、政治性转运) ➢ 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的特点 ➢ 规模经济、集聚经济的概念
第五节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自学课本48-53页。要求了解: ✓ 信息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 ✓ 信息技术产业的区位表现; ✓ 信息革命时代的世界城市体系。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探矿基地 加工基地 工业城市
大城市
城市
港口城市
中心地职能
城镇 集镇
港埠 渡口
交通运输职能 以港口城市为例
(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
(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三角形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1、中心地型城镇形成过程: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村庄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作为手工业、商业集中地出现
心;这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
志。”
——恩格斯
“社会一天天成长,越来越超出氏族制度的范围······但在这时,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 发展起来了。最初在城市和乡村间,然后在各种城市劳动部门间实行的分工所造成的 新集团,创立了新的机关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各种公职都设置起来了。”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两个问题: 城市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 1
城市的产生是防卫安全的需要? 2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打猎
原始畜牧业
城 采集野生果实、植物根 种植植物
原始农业
村落 乡村
市 城市出现在乡村之后,是在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形成的。
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
1、转运功能型城市形成过程: 天赋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
29
高平原
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蒙古高原面上。蒙古高原上
6
高原山间盆地和 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濒临河流。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
谷地
中的城市
41
中山谷地
海拔500~3000m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城市一般位于狭 窄的河谷平原。南平、十堰、攀枝花
第三章_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二)权利维系和防御说
该观点认为:城市产生是由于统治者为了 保护自身既得的统治地位,防御敌方的侵扰而 兴起的。特别是城堡的建设具有防御的功能, 所谓“筑城以卫君”、“君是城之本”、“城
为君而筑”。
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三)交换集市中心说
该观点认为:城市是作为初期市场中心地而兴起的。 它起源于贸易和市集之地。 早期简单的物物交换,导致集市的出现,而集市交换 的经常化,在一定的地点便形成了以交换为主的城镇。
最重要的城市发展类型
④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⑤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⑥平原中腹的城市: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地势低平甚至低洼 ⑦高平原上的城市:数量很少 ⑧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如位于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⑨中山谷地城市:城市位于狭窄的河谷平原,如十堰、攀枝花等。 ⑩高山谷地城市:城市极少,必定在河谷之中
3.两种地形的接触点(带) ①在山地与平原结合的谷口,常产生具 有市场、驿站功能的谷口镇,进而发展成城
市。如米兰、丹佛等城市。
②在高山与沙漠接触的山麓水源丰富地
带,因发展绿洲灌溉农业而形成城市:如天
山南麓的哈密等。
天 山 庙
巴 里 坤 湖
4.江海岸畔和河口三角洲
城市发展和水系的关系密切,常广泛利用 河川平原、河岸、河口、海岸、湖岸等作为选 定城市位臵的条件,其目的有:①就近取得城 市用水水源,②充分利用水运。 位于河岸的城市:扬州、南京等;位于河 口、渡口的城市:上海、武汉等;位于海岸、 海湾的城市有大连、青岛等。
2.城市规模因综合运输能力而异
综合运输能力大→城市发展规模大 一般来说,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结合的枢纽常形成大城市、特 大城市,甚至出现城市集聚区、大都市带。如 ①铁路公路河海枢纽:上海、天津、纽约、汉堡等; ②铁路公路内河枢纽:南京、武汉、杜伊斯堡、莫斯科、法兰克 福等; ③铁路公路民航枢纽:北京、郑州、兰州等。 而尚未修建铁路的其它交通枢纽,如内河公路枢纽:梧州、扬 州、南通、安庆等,大多为地区性运输枢纽,多为中小城市。
城市地理学城市的产生与发展PPT下载

这类小城镇的共同特点是职能的综合性,发 展的稳定性和鲜明的等级性。
当然,农业的影响决不仅仅局限于中心地类 型的小城镇,它为所有城市提供粮食和副食品, 而且还要为城市工业提供原料。
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 城市
一、地理位置的概念
巴朗斯基曾经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位置就是某一 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 和。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 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 点,有力的结合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 市的发展。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 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如大同的矿业城市; 武汉、上海、广州的港口城市;城市的腹地大小、 条件和城市与腹地的通达性;它是一个绝对个性化 的特点。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从对外交通设 施角度来分析;如天津向塘沽,宁波向镇海,石 家庄。铁路、公路、内河、海运、空运等多种交 通方式之间在一个城市的组合状况和联运条件又 构成城市间交通地理位置的复杂差异。
第三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 分成三种类型:
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 切关系的基础原理就在于城市在任何时 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城市要从 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 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 种服务。
城市与外界区域之间的交流手段。
讨论
目前,鄱阳湖地区城市有 多少种类型?各为多少?
第二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规模经济: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 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 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 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 润可得,并亏本的地步。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PPT课件

世界主要大城市密集区
城市主要集中在 湿润半湿润地区
9
我国近60个50万人 口以上的大城市只 有包头、兰州、西 宁、乌鲁木齐等4个 城市是在年降水不 足400mm的西北部干 旱、半干旱地区。
占面积比 占城市比 南方湿润地区
北方湿润地区
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1/5 1/3 2/5
45.4% 45.4% 9.2%
12
平原是城市分布 理想环境的原因 是: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有利于 农耕,农业发达 利于提供各种产 品。人口分布集 中,有利于组织 交通有利于向四 周扩展,节省建 筑投资。
13
我国城市区域地形类型:
1.滨海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 2.三角洲平原城市。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 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优势。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山前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有 坡度,水源丰富又排灌条件良好,为城市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这类城市处在窄狭平原和低山丘 陵的交接地带。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 7.高平原上的城市。如蒙古高原。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如位于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 市。 9.中山谷地城市。位于H500-3000m的中山地区的狭窄的河谷平原, 如南平、十堰、攀枝花。 10.高山谷地城市。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必定在河 谷之中,如拉萨。
11
2、地形与城市区位
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 平原地带。在热带地区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 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1981年世界197个特大城市的80% 以上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 其中又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我国设市城市分布在地 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 和67%(1983)。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和城市发展,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如60-70年代的三线
建设。
第二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发展
位臵是指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
东西的总和。地理位臵有数理位置、政治位置、自然地理 位置、经济地理位置。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位于北纬31°14″至32°37″,东
经118°22″至119°14″,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下 游,是中国“T”字形两大发展带(东部沿海开放带和长江 流域经济带)的交汇部,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和通 信枢纽。是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
2. 基础设施 直接参与生产、服务生产:电、水、热、煤气; 间接支持生产、保障生产:交通通讯、污水处理。 3. 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我国人口东多西少,因此城市东密西疏。 4. 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 农业:无锡为历史上重要的稻米集散地,发展成当时我国 四大米市之一。工业:如大同、阳泉等煤炭城市;大庆、玉门 等石油城市等。 5. 交通 城市的分布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尤其是大城市, 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形成城市轴线。 6. 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 7. 未来的开发潜力
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好比是植 物和土壤。
城市
1. 城市要从区域获取所发展的物质 2. 城市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
区域
3. 城市与区域之间是密切的互动关联
4. 城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区域整个历
史的特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 人认识不到自然的规律性或者忽视区域条件的工业布局
1. 滨海城市
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
2. 三角洲平原城市。平原广阔, 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 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优势。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等)
生产力 发展
城:防御
市:交易
市的 形成
生活需求 多样化
城市产生
商业与手 工业从农 业中分离
巴比伦城平面图
提姆加得城平面图
观点二:“城市是新石器文化和旧石器文 化结合的产物……在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 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的过程中,最主 要的参变因素是王权制度”(芒福德)。
1、概念 区域所在地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实体的空间相互关
系的总和。 2、地理区位
—自然地理区位:与山地、平原、江河、海洋的空
间关系
— 经济地理区位:与交通线、进出口岸和已有大城
市的空间关系 —政治地理区位:影响城市的发展
3、类型 — 大、中、小位置 — 中心、重心位置 —邻接、门户位置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3、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 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
4、三类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相互关系
方法(单要素)? 路径(单路径?) 目标(大城市?)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纬度与城市分布 大城市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 2、气候区与城市分布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少,湿润半湿润地区城市多 3、地形与城市分布 我国三级地形阶梯与城市分布 我国不同地形类型与城市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粮食剩余,农业劳动力剩余 2、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答: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
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①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
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
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
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
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气温 ——世界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 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因而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 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人口很少。
四太
北纬25-60度
一、自然地理环境
平原: 世界上的大城市多分布在沿海、沿河的平原 高原:(热带地区)城市一般分布在高原上 山区: 城市一般分布在河谷比较开阔的低地
全球的四大功能(Sassen,1991) • 组织全球经济的指挥中心 • 金融和专业化服务的中心 • 主导工业生产和工业创新的中心 • 产品和创新技术的市场
52
第四节 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
世界城市的其它重要功能(Friedmann,1986;Yeung, 2004)
• 管理总部 • 信息中心 • 运输和通讯枢纽 对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的实证研究 • 瑞德(Reed)对美国城市金融中心等级体系和演变过程的
,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四)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 城等
8
四、三类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相互关系
2013/6/20
第四节 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
•
全球化的诸多力量正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变
化;鉴于前者的特性和威力,所有城市都必须以
不断扩大中的全球社会为参照,重新界定自己的
角色。全球城市……将不取决于其地理位置或地
第三节 传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
二、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一)形成动力:交通地理位置 (二)功能: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 (三)类别: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河海 港、边境和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 (四)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
第三节 传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
三、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一)形成动力: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二)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三)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
– 趋中迁移-美国定都纽约→费城→华盛顿;日本 定都大阪→奈良→京都→东京。
– 国内案例-几何中心,山西太原、贵州贵阳、四 川成都。
32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
德意志帝国-柏林
第二节 地理位置和城市形成发展
• (二)重心位置:
– 人口或开发条件差异较大,经济或人口的重 心 –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 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 如潮安县城的选址。
第三节 传统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节 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
第一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域基础
♂必要条件:
一、怎样的自然环境? 二、经济发展的水平如何? 三、政治组织的作用?
中国大中城市分布比例图
32% 1%
67%
从下图可见世界城市密集带分布在哪里?
600 美国的东北部地区
300
60°N以南的欧洲地区
35
36
6
2013/6/20
第二节 地理位置和城市形成发展
• (三)邻接位置
– 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 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 渔港要求邻近渔场,如舟山的沈家门,广西 的北海; – 矿业城市要求邻接矿区,如煤城淮北、鸡西; – 耗能工业要求接近廉价电源地、政策优惠地 37 区等。
56
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的世界城市系统(GaWC, 2000)
共确定55个世界城市。 10个阿尔法级: 10个贝它级: 35个伽玛级:
57
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的世界城市系统(GaWC, 2000)
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课程讲座
58
第四节 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
• 基本动力:新国际劳动分工,作为资本主义新一轮积累的 经济空间表现 。 主要观点: Cohen(1981)全球城市作为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协调和控 制中心出现 。 Friedmann (1986,1995 )认为,世界城市形成的基本动 力来自于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在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过 程中,所有城市均会重组其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从而使 一些城市凸现为全球的关键城市。 Sassen(l995) 指出全球城市的形成动力来自于两股强大的 经济力量的结合:一是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活动在全球范 围内不断扩散,二是对这种生产活动的控制不断地向主要 城市集中,推动先进的生产者和金融服务行业集群的发展 。
理条件,而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够适应变化,能否 在动荡的环境中保持延续性和秩序。
•
-Knight, 1989:326
50
第四节 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
讨论
• 信息技术革命对城市发展有哪些影响? • 全球化对城市发展又有哪些影响? • 全球城市/世界城市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第四节 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
世界城市(World City)与全球城市(World City)
2013/6பைடு நூலகம்20
2、军事防御 作用
如瑞士的伯尔尼建在阿勒河上 的一个曲流处 美国的波士顿最早建立在半岛上。
法国的巴黎原是在塞纳河中的一 个小岛上发展起来的
1、从地形因素考虑,具有区位优
势的城市是:___B_、_D_;
2、从气候因素考虑,具有区位
优势的城市是: __B、_C_、_D_;
3、受河流影响最小的城市是:
7
2013/6/20
第二节 地理位置和城市形成发展
• (二)铁路:近代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力
– 铁路修筑可以促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盛,又 可能带动另一些城市的发展。 – 如石家庄市。
石家庄市原来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乡村,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 时,为了不破坏正定县的风水,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 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 路枢纽,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其地位不仅超过了正定县城,而且成 了省城,人口已超过100万,正定县城仍不过是3万人的小城。
• 案例二:上海
– 大位置-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 出口处。对内是长江流域门户,对外是太平洋世 界贸易要道枢纽城市。
– 中位置-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 下游,长江三角洲平原成为其直接腹地。
– 小位置-黄浦江和吴淞江相汇。
29
广州形成发展的区域位置关系 上海形成发展的区域位置关系
天津、福州
第二节 地理位置和城市形成发展
三、交通区位型 • (一)河运: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 六种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 交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口。 – 河口港城市向下游出海口方向推移,如广州向 黄浦、天津向塘沽、福州向马尾、宁波向镇海 和北仑、上海向宝山。
41
上海宝山、天津塘沽
第三讲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主要问题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 区域条件对城市产生与发展有何影响? ☼ 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和形成动因?
2013/6/20
内容概要
第一节 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
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政治组织
第二节 地理位置和城市产生发展
大中小位置、功能位置、交通区位
1954年合肥
现在的合肥
4
深圳:小渔村→现代大都市
♂GDP增长340倍,近30%年增率 ♂GDP位居全国第四
♂全球第五大金融中心,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
2013/6/20
第二节 地理位置和城市形成发展
一、大、中、小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 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 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实证研究 • 奇林(David Keeling)等对全球城市间的航空网络的实
证研究 • 。。。
53
世 界 典 型 大 都 市 区 实 例
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课程讲座
54
9
全球城市体系 Global Urban System
2013/6/20
全球城市网络
(来源:Friedmann, 1986)
55
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课程讲座
代表学者 Geddes,P. 1915; Hall, P. 1968; Friedmann, J. 1986; Sassen, S. 1991; Beaverstock, 1999; Sassen, S. 2001; Yeung, Y. M. 2004
世界城市的最初定义 World city: A term coined by Patrick Geddes (1915) for ‘certain great cities in which a quite disproportionate part of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business is conducted’
③河流的入海口
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北京故宫的护城河
二、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矿产资源依赖:因矿而生(兴) →矿业城市,资源型城市,德国鲁尔区,中国东北三省 (二)经济基础依赖 →我国70%以上大城市分布于东部沿海带 (三)交通条件依赖 →我国70%以上城市展布于交通动脉沿线 →城市交通走廊,如长江经济带、京九经济带
43
石家庄:“火车拉来的城市”
课前讨论
• 1、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有哪些?
• 2、比较纽约和孟买,作为超级城市和国际大都市 的发展动力有哪些异同点?
第三节 传统城市形成发展
一、中心地型城市
(一)形成动力:商品农业 (二)功能:满足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 (三)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四)类别:集镇、城镇、县城
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孙平原上。
一、自然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