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资料】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汇编

4. 食品的水分
食品中的水分含量决定了生长的微生物种类。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取决于水分活度(Aw,
也称水活性)。
表 食品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生长的最低Aw值范围
微生物类群 最低Aw值范围 微生物类群 最低Aw值
大多数细菌 0.99~0.90 嗜盐性细菌 0.75 大多数酵母菌 0.94~0.88 耐高渗酵母 0.60
大多数霉菌 0.94~0.73 干性霉菌 0.65 食品的Aw值在0.60以下,微生物不能生长。 一般认为食品Aw值在0.64以下,是食品安全
贮藏的防霉含水量。
二、食品的环境条件 1. 温度
低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低温对微生物生长不利,但低温微生物在5℃ 以下或更低的温度也能生长,是引起冷藏、冷冻食 品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4-10 mg/100g 圆形滤纸色谱法
4、K值
K
H X R H X
1 0 0 %
A T P A D P A M P I M P H X R H X
K值≤20%,绝对新鲜;K值≥40%,腐败鱼早期腐败。
HPLC法测定
5、的变 化
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变质主要是酸败或酵解。
化学过程:
分解糖类的微生物
碳水化合物
有机酸 +酒精+气体等
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变质的主要特征: -酸度升高 -产气,稍带有甜味、醇类气味
第三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一、感官鉴定:
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色泽:微生物自身代谢;发生化学反应 气味:氨、三甲胺、硫化氢、粪臭素 口味:酸味、苦味 组织状态:变形、软化;肌肉松弛、发黏;结块等
P277表9-5 - -10℃可抑制所有腐败细菌生长, -12℃可 抑制多数霉菌生长, -15℃可抑制多数酵母生长, 18℃可抑制所有霉菌和酵母菌生长。
食品腐败变质的常见类型-危害及其控制

食品腐败变质的常见类型\危害及其控制摘要:随着食品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现代化,食品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人们对食品的消费方式逐渐向社会化转变,从而使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范围急剧扩大,近几年由于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全球性食品恐慌事件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文章对食品腐败变质的常见类型、危害及其控制进行详细探讨。
关键词:食品;腐败;变质;控制1食品腐败变质的常见类型食品的腐败变质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
涉及食品内酶的作用、污染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但主要它是出厂微生物的作用。
从腐败变质对食品感官品质的影响来看,食品腐败变质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变黏。
腐败变质食品变黏主要是由于细菌生长代谢形成的多糖所致,常发生在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品中。
常见的使食品变教的微生物有:黏液产碱杆菌、类产碱杆菌、无色杆菌属、气杆菌属、乳鼓杆菌、明串珠菌等,少数酵母也会使食品腐败变黏。
②变酸。
食品变酸常发生在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品和乳制品中。
食品变酸主要是由于腐败微生物生长代谢产鼓所致,主要的微生物包括:醋酸茵届、丙酸菌届、假单抱菌属、微球菌属、乳较链球曲属和乳酸杆菌科备用细菌等;少数霉菌如根霉也会利用碳水化合物产鼓,从而造成食品腐败变质。
③变臭。
食而变臭主要是由于细卤分解蛋白质为主的食品产生有机胺、氨气、硫醉和粪奥素等所致。
常见的分解蛋白质的细菌有:梭状芽抱杆菌属、变形杆菌届属、芽抱杆菌属等。
2食品腐败变质的危害食品腐败变质的分解产物对人体的直接危害,目前无奈统的研究报告,但某些腐败变质食品的组胺中毒,脂肪腐败产物引起人的不良反应及中毒, 以及腐败过程产生胺类为亚硝胺类形成提供前提物等, 都是构成直接危害的重要因素。
腐败变质食品村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产生厌恶感。
由于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促进食品中各种成分(分解)变化,改变了食品原杏的感官件状。
使人对其产生厌恶感。
例如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可以产生合机胺、硫化氢、硫醇、咧跺、粪臭素等,以上物质具有蛋白质分解所特有的恶臭;细菌和窃菌在繁殖过程小能产生色素,使食品呈现各种异常的颜色,使食品失去原有的色香味;脂肪腐败的“哈喇”昧和碳水化合物分解后产生的特殊气味,也往往使人们难以接受。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控制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不断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在不 断进步,能够更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食品保鲜技术不断创新: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食品保鲜技术也在不断 更新,如冷链物流、真空包装等,能够更好地保证食品的品质和安全。
食品安全监管技术不断提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监管技术 也在不断提升,能够实现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全过程的监管和追溯。
建立完善的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 度
定期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和考核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配备专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规与监管要 求
制定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 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监管
消费者有权了解食品的安全信息 消费者有权选择安全、健康的食品 消费者有权投诉食品安全问题 消费者有权获得食品安全方面的教育
营养价值损失:食品腐败变质过 程中,营养物质分解,导致营养 价值降低。
经济损失:腐败变质的食品造成 经济损失,包括生产成本增加和 销售收入减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食品安全风险:腐败变质的食品 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增加食品安 全风险。
消费者健康危害:腐败变质的食 品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 引发疾病或不适症状。
,
01 食 品 腐 败 变 质 的 危 害 02 食 品 腐 败 变 质 的 原 因 03 食 品 腐 败 变 质 的 控 制 措 施 04 食 品 防 腐 剂 的 使 用 与 注 意 事 项 05 食 品 安 全 法 规 与 监 管 要 求 06 未 来 发 展 趋 势 与 挑 战
食品腐败变质对人体的危害:如细菌、毒素等对人体的侵害,引发食物中毒、疾病等健康问题 食品腐败变质对经济的危害:导致食品浪费、经济损失,影响食品产业的发展 食品腐败变质对环境的危害:腐败食品的丢弃和处理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食品腐败变质对社会的影响:影响社会稳定、公共卫生安全,造成社会恐慌和不良影响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现代食品加工有三个主要目标:1.确保加工食品的安全性;2.提供高质量的产品;3.使食品具有食用的方便性(延长新鲜产品供应期和货架期,减少厨房操作).微生物和化学因素可能引起的的腐败和变质是影响食品安全性的主要原因,对加工食品而言,通常是以微生物为主.而所谓的食品质量如风味,颜色和质地等,同样与微生物引起的腐败、酶的作用和化学反应等密切相关。
因此,必须清楚了解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以便更好的控制他们,达到现代食品加工的目的。
1、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食品易受到外来的和内在的因素作用而发生腐败变质。
外来的因素,主要指生物学因素,如空气和土壤中的微生物、虫害等;内在的因素,主要包括食品自身的酶作用以及各种理化作用的影响。
1.1生物学因素1.1.1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三大类。
(1)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特点细菌:不管食品是否经过加工处理,在绝大多数场合,其变质主要原因是细菌引起的。
细菌造成的变质,一般表现为食品的腐败,是由于细菌活动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恶臭或异味的结果。
这种现象尤其容易在无空气(氧)的状态下发生,通常还会产生有毒物质,引起食物中毒。
产芽孢细菌非常耐热,如肉毒杆菌在中性环境下,100摄氏度加热数小时有时还不能完全被杀死.耐热性细菌在土壤中存在较多,因此对于土壤中生长的莲藕、芋头、芦笋、竹笋等块根、块茎类原料,在加工时要特别注意。
酵母菌:在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发育;而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中一般不生长;在PH值5.0左右的微酸性环境中生长发育良好。
容易受酵母菌作用而变质的食品有蜂蜜、果酱、果冻、酱油、果酒等。
霉菌:霉菌易在有氧,水分少的干燥环境中生长发育,在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中也容易滋生霉菌。
由于霉菌的好气性,无氧的环境可抑制其侵害,在水分含量15%以下,可抑制其生长发育。
1.2农产品腐败变质因素及其控制

最低Aw范围 0.99∼0.90 0.94∼0.88 0.94∼0.73
微生物种类 嗜盐性细菌 嗜干霉菌 耐高渗酵母
❖ 降低水分活度的方法: ▪ 去除水分(干制) ▪ 加盐或加糖 ▪ 控制水分状态(速冻)
最低Aw值 0.75 0.65 0.60
(二)微生物的控制
❖ 3 PH值的控制
微生物 适宜的pH值
❖生物学因素 氧化
❖化学因素 啮齿动物
❖物理因素
温度
微生物 食品腐败变质
酶类
光照 害虫
水分
(一)微生物
❖ 1.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 细菌 ❖ 酵母菌:在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加
工果酱,腌制制品。 ❖ 霉菌:在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中容易滋生霉菌,新鲜
果蔬。 高酸的果汁制品:乳酸菌,酵母菌,霉菌
控制品质的下降
二.按照变质可能性将原料分类
❖ 极易腐败原料(1天~2周) ▪ 肉类和大多数水果和部分蔬菜;
❖ 中等腐败性原料(2周~2月) ▪ 柑橘、苹果和大多数块根类蔬菜。
❖ 稳定的原料(2~8月) ▪ 粮食谷物、种子和无生命的原料如糖、淀粉和盐 等。
视频资料:食物变质原因
§1. 1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控制
0.98~0.93 蒸煮肠类、蒸煮火腿、部分加工奶酪、浓缩奶、面包
0.93~0.85 干香肠、发酵香肠、牛肉干、生腌火腿、切达干酪、
甜炼乳
0.85~0.60 甜点、干果、果酱、果冻、咸鱼、某些干酪
<0.60 方便面、糖果和巧克力制品、饼干、休闲食品、干制
蔬菜Biblioteka 一)微生物3)营养成分(一)微生物
4)氧气 微生物可以分为:好氧性微生物、微需氧微生物、 兼性厌氧微生物和厌氧性微生物。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相关控制方法

在给“ 腐败” 定义时 , 下 人们必 须考虑化学 、 生物化学 等
许 多 因素 , 且 任 何 定 义都 应 该考 虑 到 “ 败 ” 慨 念 应 包 括 而 腐 的
食 品的化学变化和生物化 学反应均能引起 食品的腐败
品。发酵过程 中有时会使食 品原 料受 到损害或使用 风味减 少, 但一般来说产生的有害作用较小 。
一
变质 , 但食品的大部分变质是 由食品内酶 的活动和微生物 的
生长引起的 , 食品内酶能引起食品质地 、 味和风味 的改变 。 香 动物宰杀或作物收获后一定时间内 , 其所含酶类继续进行某 些生化过程 , 肉、 如 鱼类 的后熟 , 粮食 、 水果 的采后呼 吸等 , 可 以引起食品的分解 。食品组织溃裂和细胞膜破裂 , 为微生物 的广泛 侵入 与作用 提供 了条件 ,因而能促进 食品 的腐败 变 质。
等) 产生 各 种 有 机酸 ( 酸 、 酸 等 ) 乙醇 等 产 物 的 过程 。 乳 乙 和 广 义的发酵是指人类 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 的成 分如酶等生产 各种产品的有益 的过程。只要是利用微生物生产 的产品 , 均 属 于发 酵 的 范 围 。如 乙酸 、 酮 、 醇 、 基 酸 和 酶 制 剂 等 的 丙 丁 氨 生产就属 丁广义的发酵 ,由发酵而 生产 的食品称为发酵 食
、
食 品腐败变 质 的常见类 型
食品中常见 的微生物有细菌和真菌 。细菌为原核生物 ,
真菌较细菌少见 , 包括多细胞 的霉菌和单细胞 的酵母 。 霉菌属于多细胞的真核微生物 , 其形 态是 由直径为 3 10 0 m管状细胞组 成的鞭毛 ,用 肉眼可 以见到菌团 ( 菌丝 体) 。一般而言 , 霉菌在 p 7 H. 0左右生长最好 , p 20~8 在 H. . 0 范 围内均能生成。其生长可通过腐烂点 、 斑点 、 黏液、 棉花状 丝 菌体或有色的产孢子霉菌进行 , 水化合 物 、 肪 和蛋 白 碳 脂 质 的酶 分 解 可产 生 不 良的 风 味 和 气 味 。 酵母 通常是单细胞的 , 有较大 的细胞体积和形态。酵母 通 过分裂繁殖产生小 芽 , 在食 品中需要 2 3 , 酵母污染 h从 到 食品腐败需要 4 6 h 酵母通常 在偏酸性 (H . 0~ 0 , p 40~45 .) 食 品 中生 长 。 细 菌是 单细胞原核微生 物 , 直径 约为 1 /, 态各异 , I形 ' 1
谈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措施

谈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措施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张林超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们每天要食用一定的食物维持生命,人体是否健康关键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合理营养;二是食品安全。
营养是原料固有的,只要经过合理组配,加工得当即可,而食品安全性的控制比较难,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食品腐败变质,如鱼、肉的腐臭,水果蔬菜的腐烂、粮食的霉变等。
为了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可供食用期限,掌握食品腐败变质的规律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和条件食品腐败变质,一般是指食品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下,由微生物的作用而发生改变食品组成成分和感官性质的一系列变化。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可从食品本身,环境因素及微生物污染三个方面来考虑。
众所周知,动植物性原料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和水,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由于食品本身所含有各种酶的作用,使得食品中不断进行生物化学反应。
如肉类的尸僵和自溶,粮食和蔬菜的呼吸等。
这些生物化学变化促使食品组织内的胶体结构被破坏或改变,同时食品中含有的一些不饱和脂肪酸、芳香物质、色素等不稳定物质,在阳光和空气中也极易氧化,食品组成上的这些理论特点,便是其腐败变质的内在原因。
环境因素也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一定的温度、湿度、阳光和空气都能促进食品发生各种重要变化。
细菌生长繁殖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这种反应需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
温度低能降低其新陈代谢,甚至可以破坏其原生质结构。
相反,高温可以是菌体蛋白质和酶变性而使其死亡。
经研究小于10℃或大于30℃时霉菌生长显著减弱,在0℃时几乎停止生长。
真菌仅限于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相对湿度过低时真菌生长缓慢,甚至停止。
粮食中水分含量在17%-18%时是霉菌繁殖和产量的良好条件。
大多数真菌是严格是需氧菌,必须有氧才能生长。
因此食品腐败变质与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
在食品腐败变质的许多原因中,最普遍、最活跃的是微生物。
V519食品安全-第二章 食品腐败变质及其预防

食品腐败变质
3、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含有较多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主要是粮食、蔬菜、水果和 糖类及其制品。 ♦这类食品腐败变质时,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在微生物或动 植物组织中酶的作用下,经过产生双糖、单糖、有机酸、 醇、醛等一系列变化,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这个过程的主要变化是食品的酸度升高,并带有甜味、 醇类气味等。
食品腐败变质
3)食品中水分:是微生物赖以生存和食品成分分解的基 础。食品的Aw值越小,微生物越不易繁殖,食品越不易腐 败变质。
4)食品的理化性质:食品pH值高低是制约微生物生长, 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食品的渗透压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一定关系,低渗 与高渗环境均可造成菌体死亡。
在食品中加入不同量的糖或盐,可以形成不同的渗透压。 加入的糖或盐越多,渗透压越大,食品的Aw值就越小。
食品腐败变质
第三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指标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一般采用感官、物理、化学和微 生物四个方面的指标。
1、感官鉴定:食品的感官鉴定是指通过视觉、嗅觉、 触觉、味觉等人的感觉器官对食品的组织状态和外在的卫 生质量进行鉴定。
★ 食品腐败初期产生腐败臭味,发生颜色变化(褪色、 变色、着色、失去光泽等),出现组织变软、变黏等现象, 都可以通过感官分辨出来。
3)组胺:食品腐败变质时,细菌分泌的组氨酸脱羧酶能使鱼 贝类的组氨酸脱羧生成组胺。
★ 当鱼肉中的组胺达到4~10mg/100g,就可引起人的过敏 性食物中毒。
4)K值:是指ATP(三磷酸腺苷)分解的低级产物肌苷和次黄 嘌呤占ATP系列分解产物的百分比。
★ K值指标主要适用于鉴定鱼类早期腐败。若K≤20%,说明鱼 体新鲜,K≥40%,说明鱼体开始有腐败迹象。
防腐剂用于抑制或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如苯甲 酸、山梨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化学因素 §1.2.2 化学因素
酶的作用 多种酶促反应 非酶褐变 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 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抗坏血酸氧化 引起的褐变 氧化作用 脂肪、色素、 脂肪、色素、维生素等的氧化 其他作用 淀粉的老化、果蔬的呼吸作用、 淀粉的老化、果蔬的呼吸作用、与包装容 器反应发生的褐变、 器反应发生的褐变、 ……
第2章 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第2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章 §1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 及其控制 §2 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 §3 栅栏技术 §4 食品保存期限和食品标签
2
§1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 因素及其控制
§1.1 食品的腐败变质现象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它提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供给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和能量。 供给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和能量。人们每天必 须摄入一定数量的食品用以维持生命和身体健康。 须摄入一定数量的食品用以维持生命和身体健康。 食品易受到外来的和内在的因素作用而发生变质 腐败, 腐败,每年由于食品的腐败变质引起的浪费是十 分惊人的。 分惊人的。
影响淀粉老化的因素
水分、温度、 值 淀粉分子形态、 水分、温度、pH值、淀粉分子形态、糊化条件和共 存物质。 存物质。
22
b.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是在酶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缓慢的氧化过程, 呼吸作用是在酶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缓慢的氧化过程, 使食品中复杂的有机物质被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质, 使食品中复杂的有机物质被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质, 并放出热量。 并放出热量。 有氧呼吸
24
§1.2.3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是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 物理因素是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诱发或加快 食品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变质的外在原因。 食品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变质的外在原因。 主要因素有: 主要因素有: (1)温度 ) (2)水分 ) (3)光 ) (4)氧气 ) (5)机械损伤 )
含酸量高的食品使罐壁的锡溶出; 含酸量高的食品使罐壁的锡溶出; 花青素与金属罐壁的锡、铁反应,产生褐变; 花青素与金属罐壁的锡、铁反应,产生褐变; 含硫蛋白质与锡、铁反应发生产生紫黑色、 含硫蛋白质与锡、铁反应发生产生紫黑色、黑 色物质; 色物质; 单宁类物质与铁反应发生褐变; 单宁类物质与铁反应发生褐变; ……
9
a.细菌 细菌
多数情况下,细菌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 多数情况下,细菌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 细菌造成的变质一般表现为食品的腐败, 细菌造成的变质一般表现为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细菌 腐败 将食品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含氮有机物分解为低分 子化合物,使食品带有恶臭或异味,并产生毒性。 子化合物,使食品带有恶臭或异味,并产生毒性。 多发生在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中,如动物性食品、 多发生在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中,如动物性食品、豆制 蛋白质的食品中 品等。 品等。
25
(1)温度 )
微生物的生长、酶促反应、 微生物的生长、酶促反应、化学反应等无不受到温度的 制约。 制约。 根据范特霍夫( 根据范特霍夫(Van’t Hoff)规则,温度与食品成分的 )规则, 热破坏反应速率以及微生物生长速率的关系均可以用温 热破坏反应速率以及微生物生长速率的关系均可以用温 度系数Q 表示: 度系数 10表示:
12
二、害虫和啮齿动物
危害性 增加食品的贮藏损耗,污染食品, 增加食品的贮藏损耗,污染食品,甚至传染 疾病。 疾病。 害虫: 害虫: 种类繁多,分布广,躯体小,体色暗,繁殖 种类繁多,分布广,躯体小,体色暗, 适应性强。 快,适应性强。 主要有甲虫类、蛾类、蟑螂类、螨类。 主要有甲虫类、蛾类、蟑螂类、螨类。 啮齿动物: 啮齿动物: 对食品危害最大的啮齿动物是老鼠。 对食品危害最大的啮齿动物是老鼠。
7
§1.2 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
生物学因素
氧化
微生物 光照
化学因素
啮齿动物 食品污染、 兽药残留、滥用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 环境污染、农/兽药残留、滥用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
8
§1.2.1 生物学因素
一、微生物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食品中不可避免的 会受到一定类型和数量的微生物的污染, 会受到一定类型和数量的微生物的污染,造成 食品的腐败与变质。而且,由微生物污染所引 食品的腐败与变质。而且, 起的食品腐败变质是最为重要和普遍的。 起的食品腐败变质是最为重要和普遍的。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酵母 细菌 菌、霉菌。 霉菌。
5
食品的腐败变质: 食品的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 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 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 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6
按照变质可能性将原料分类: 按照变质可能性将原料分类:
极易腐败原料( 天 周 极易腐败原料(1天~2周) 肉类和大多数水果和部分蔬菜; 肉类和大多数水果和部分蔬菜; 中等腐败性原料( 周 月 中等腐败性原料(2周~2月) 柑橘、苹果和大多数块根类蔬菜; 柑橘、苹果和大多数块根类蔬菜; 稳定的原料( 稳定的原料(2~8月) 月 粮食谷物、种子和无生命的原料如糖、 粮食谷物、种子和无生命的原料如糖、 淀粉和盐等。 淀粉和盐等。
酶促褐变发生的必要条件:
适当的酚类底物、多酚氧化酶 适当的酚类底物、多酚氧化酶(PPO)和氧。 酚类底物 和
17
二、非酶褐变 定义
在食品贮藏与加工过程中, 在食品贮藏与加工过程中,常发生与酶无关 的褐变作用,称为非酶褐变 非酶褐变。 的褐变作用,称为非酶褐变。
非酶褐变的机制
基本上已知有三种类型的机制在起作用: 基本上已知有三种类型的机制在起作用:
油脂酸败的影响因素
温度、光照、氧气分压、水分、金属离子、脂氧合酶等。 温度、光照、氧气分压、水分、金属离子、脂氧合酶等。
21
四、其他作用 a. 淀粉的老化
淀粉老化的机理
在淀粉粒中,淀粉分子彼此排列得非常紧密, 在淀粉粒中,淀粉分子彼此排列得非常紧密,即β淀粉; 淀粉; 淀粉粒与水共同加热——糊化,称为α-淀粉; 糊化,称为α 淀粉; 淀粉粒与水共同加热 糊化 化的淀粉部分恢复为β 在30℃以下温度时,α-化的淀粉部分恢复为β-淀 ℃以下温度时 即产生了淀粉的老化。 粉,即产生了淀粉的老化。
16
酶促褐变
定义
需要和氧接触,由酶催化的非常迅速的变色反应。 需要和氧接触,由酶催化的非常迅速的变色反应。
酶促褐变的机制
酶促褐变是在有氧条件下,由于多酚氧化酶 酶促褐变是在有氧条件下,由于多酚氧化酶(PPO)的 的 作用,酚类底物氧化为醌, 作用,酚类底物氧化为醌,醌很快聚合成为褐色素而 引起组织褐变。PPO是发生酶促褐变的主要酶,存在 引起组织褐变。 是发生酶促褐变的主要酶, 是发生酶促褐变的主要酶 于大多数果蔬中。 于大多数果蔬中。
• 消耗营养物质 • 产生呼吸热 → 温度↑ → 呼吸作用↑→加速衰老 温度↑ 呼吸作用↑
无氧呼吸
• 消耗营养物质→产生有害物质→机体中毒→加速劣变 消耗营养物质→产生有害物质→机体中毒→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温度、湿度、气体成分、机械损伤等。 温度、湿度、气体成分、机械损伤等。
23
c.与包装容器发生的化学反应 与包装容器发生的化学反应
3
食品表面的微生物 食品内部的酶 空气中的氧 ……
感官品质的下降 营养价值的损失 安全性的降低 腐败、 腐败、不能食用
4
举例——食品在保藏过程中的变质 食品在保藏过程中的变质 举例
蛋白质的分解 导致鱼、 导致鱼、肉、蛋类食品的腐败变质; 蛋类食品的腐败变质; 脂肪的氧化 导致坚果的“走油” 咸鱼、冻肉“哈喇” 导致坚果的“走油”、咸鱼、冻肉“哈喇” 味; 淀粉的老化 导致面包、糕点的“回生”; 导致面包、糕点的“回生” 果蔬的呼吸、蒸发、 果蔬的呼吸、蒸发、后熟 导致过熟、萎蔫、组织软化、品质下降; 导致过熟、萎蔫、组织软化、品质下降; ……
非酶褐变对食品的影响 颜色变化;营养物质损失:氨基酸、 颜色变化;营养物质损失:氨基酸、还原糖 和抗坏血酸。 和抗坏血酸。
20
三、氧化作用
脂肪的酸败
游离脂肪酸被氧化,生成过氧化物, 游离脂肪酸被氧化,生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继续分解 氧化 产生有刺激的“哈喇” 产生有刺激的“哈喇”味; 油脂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游离脂肪酸进 油脂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一步氧化,甘油也被氧化产生异味物质。 一步氧化,甘油也被氧化产生异味物质。
10
b.酵母菌 酵母菌
在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 在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 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 在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中一般不生长; 在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中一般不生长; 容易受酵母菌作用而变质的食品有蜂蜜、果酱、果冻等。 容易受酵母菌作用而变质的食品有蜂蜜、果酱、果冻等。
• 羰氨反应褐变作用 • 焦糖化褐变作用 • 抗坏血酸氧化褐变作用
18
羰氨反应褐变作用(美拉德反应 羰氨反应褐变作用 美拉德反应) 美拉德反应 羰氨反应是食品中的氨基与羰基经缩合、 羰氨反应是食品中的氨基与羰基经缩合、聚合生成 黑色素(也叫类黑精 和某些风味物质的反应。 也叫类黑精)和某些风味物质的反应 黑色素 也叫类黑精 和某些风味物质的反应。 影响羰氨反应的因子 温度 基质的浓度和水分 pH值 值 氧、光线、铁铜等金属离子 光线、 褐变抑制剂(SO2、亚硫酸盐) 褐变抑制剂( 亚硫酸盐)
14
化学因素 §1.2.2 化学因素
一、酶的作用
酶是生物体内的一种特殊蛋白,具有高度的催化活性; 酶是生物体内的一种特殊蛋白,具有高度的催化活性; 与食品变质有关的酶类: 与食品变质有关的酶类: 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氧化酶等。 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氧化酶等。 酶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果蔬的褐变、软烂 果蔬的褐变、 脂质的水解和氧化 鱼类、 鱼类、贝类的自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