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材分析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它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为学生进入八年级近代史的学习奠定基础,在七年级下册中地位非常重要。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有三部分内容,分别是明清经济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第一部分明清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历朝经济发展积累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必然结果,相对统一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农业、手工业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第二部分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出现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是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一种形式。
第三部分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在经济上,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并且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也就限制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在思想文化上,盲目自大,阻隔对外交流,看不到世界的发展变化,无法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落伍,这是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学习这一课,可以将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很好的衔接起来。
○学情分析1.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但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能力较弱。
2.通过图片、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判断认识。
3.注重加强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增强感性认识,便于进行对比分析。
4、相应对策:借助形象、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在自主、合作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问题为中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挥集体智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清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商业较前代有了较大发展。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和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1.了解并记住明清经济的发展概况、资本主义萌芽、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等基础知识。
2.学习和对比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逐步提高辩证地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3.认识到腐朽封建制度是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预习检测】(自我检查,心中有数)1.清朝前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着分分条,标上①、②……2.“闭关锁国”给我国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新知探索】依据提纲,读课本,找答案,填空题把答案写在提纲上,问答题答案在课本上标出。
不会的地方同桌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尽快记住横线上的基础知识。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读教材第一目大小字和“导入框”等内容,完成题目。
15分钟。
)1.农业方面:明代引进原产美洲的、等高产粮食作物,清代不断推广种植;还引进了、、等。
合作探究一:想一想,你还曾学过哪些外国作物的引种?(先由自己找出答案,同桌对照一下,看谁的更完整。
)2.手工业方面:①纺织业:棉纺织业在从南方推向北方;是丝织业中心。
的丝织业后来居上。
②制瓷业: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畅销海内外。
3.商业方面:(1)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和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①以后,苏州、松江等地出现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
他们开设,雇用进行生产,出现了“,”的生产方式。
是早期的资本家,是早期的雇用工人。
他们之间是与的关系,是一种性质的生产关系。
②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增多了,生产的也进一步扩大。
请你思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的表现是什么?二、“闭关锁国”的政策(阅读第二目课文中的大小字和乾隆帝的信,完成下列题目。
10分钟。
)1.“闭关”一词的含义原指关闭城门。
简答题:清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①②③2.“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①②③3.“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评价):①正面:。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明清经济的发展概况。
资本主义萌芽。
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思想教育目标: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却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同国外的科学技术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比明朝中后期有所增长,但发展非常缓慢。
腐朽的封建制度,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思考清朝前期闭关政策的影响,以提高辩证地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对比明清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以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探究互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四教学过程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宋元经济的发展概况。
经济在明清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农业方面:引进了国外的大批农作物。
比如: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手工业方面:南方的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和南京的丝织业的发达。
松江棉布的畅销。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特产清花瓷。
商业方面:著名的商贸城市:南京和北京。
很多的富人从事商业活动,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比如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出名。
二资本主义的萌芽明朝中期以后出现。
在苏州和松江的纺织业首先出现。
有很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
出现了所谓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局面。
而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他们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到了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了,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闭关一词的含义原指关闭城门。
清前期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有以下两点: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商品可以自供自给。
这种封建的自然经济,是造成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虚骄自大闭关自守的根本原因。
从世纪下半期起,中国的封建社会已处于衰弊陵夷之际,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滋扰生事,推翻它的统治。
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2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掌握明清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记住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腐朽,同时认识到落后和封闭就要挨打,只有开放才是民族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上课前准备好的玉米、土豆、花生等农作物,在学生的疑问中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农产品你知道原产于哪里吗?它们是怎样从国外传入我国,在我国又是怎样发展的呢?学习了这一课你就会了解这些问题二、讲授新课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15___116页的内容,思考、讨论,明朝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口大量增加,粮食供给日益紧张,遇到灾荒年月就尤其突出。
为解决粮食日益紧张的问题,明朝大量引进了哪些外来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这些高产农作物的种植将起到怎样的作用?(解决粮食紧张问题,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
)3、当年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物品中,最受外国人欢迎的就是丝绸和青瓷碗盘。
现在请思考一下:明朝时手工业技艺的先进、受工业品的畅销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1)当时中国科技仍较发达。
(2)中国的商品有一定的销售市场。
4、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那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1)商品种类增多。
农民和手工业者生产的粮食、棉布、丝绸、瓷器等都大量投入市场成为商品。
(2)城市繁荣。
明朝商业城市很多,较著名的就有三十多座,这些城市大多集中于运河两岸,交通十分发达。
而北京和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引导学生看《皇都积胜图》和《南都繁会景象图》,提出问题:图中的“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招牌,反映了什么景象?(商品经济的繁荣)5、明清时期中国最有名的商人是晋商和徽商,他们除经商外,还直接投资于手工业生产,成为了早期的资本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和闭关锁国

小试牛刀
1.北宋时期兴起,到明朝时仍是全国制瓷中心的瓷都都是 ( ) • A.越州 B.梧州 C.景德镇 D.杭州 2.明清的著名商人多出自( ) • A.江西,安徽 B.山西,安徽 • C.山西,山东 D.江西,河南 3.下列关于“机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 A.拥有大量资金和许多织布机 • B.开设机房,聘用工人进行生产 • C.与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 D.属于封建统治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明朝时我国引进了哪些高产农作物? 2、这些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将起到怎样的 作用? 3、明朝时手工业技艺有哪些进步? 4、明朝时手工业技艺的先进、手工业品 的畅销说明了什么? 5、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具体表现有 哪些?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明朝时,我国广泛引种了哪些 外来高产农作物?
主要: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向日 葵
练一练
A • 1、明代的丝织中心是 • A、苏州B、南京C、松江D、广州
• • • • 2、明代从外国引进的主要农作物是 D ①玉米②甘薯③马铃薯④花生⑤向日葵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 5、明朝中后期,在手工工场里被雇佣的 劳动者是 C • A、机户B、机房C、机工D、织户
1.如果你是施复夫妇中一个,你为什么会在当
时成为大机户?你和机工各自的身份是什么?
2.你和机工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3.你经营的机房会发展成为像今天的“海尔” 这样的世界性的企业吗?为什么?
思考并回答
产生资本主义 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 是什么?
施复夫妇就是早期的
资本家
受雇佣的机工就是早期的工人
• 6、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当时唯一 对外通商的城市是
新历史七下《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新历史七下《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明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明代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的种植技术不断改进,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农田水利的修建和农业纵横交错的种植方式使得农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农民可以拥有土地,并享受到相对较高的收入。
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产品出口迅速增长。
在明朝的后期,商业经济也开始发展。
明代的商业经济主要是由市场贸易和长途贸易组成的。
市场贸易在城市中进行,城市中的市场面积有所扩大,商品种类也日渐丰富。
长途贸易则是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的。
陆路贸易主要是通过南北两大河流和运河进行的,而海路贸易则是通过明代的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航线的不断开拓,使得海上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长途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城市的繁荣,例如杭州、苏州等地成为那时候最繁荣的城市之一然而,尽管明代的经济发展较为繁荣,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使得明代的经济发展并不如预期。
明代的封闭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的经济和文化,防止外来的侵扰。
这种政策使得海上贸易受到很大的限制,对外贸易呈现出禁止或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只允许少数几个海港城市进行对外贸易。
这种政策的实行导致了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脱节,错失了与外界交流、学习和竞争的机会。
明代封闭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封闭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与此同时,欧洲的工业革命使得欧洲国家的经济繁荣起来。
这种差距让中国逐渐退居世界经济的边缘。
同时,封闭政策也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难以与国际接轨,错失了许多进步的机会。
“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明朝末年达到了顶峰,在清朝时期基本上延续下来。
清朝实行了更为严格的封闭政策,称为“海禁”,禁止中国商人与外国进行贸易。
长期以来的封闭政策导致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无法适应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经济繁荣的时期,但由于封闭的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习目标】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学习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知识梳理】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明代从国外引进的新物种──、、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①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②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后来居上;③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①以后,、等地的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
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是早期的资本家,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性质的生产关系。
②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了,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二、“”的政策——严格对外贸易1、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政策;②清朝前期稳定,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进行经济交流;③清朝统治者担心受到,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
2、表现: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②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③后来,清政府下令只开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评价:①正面:。
②反面: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也不能,使中国逐渐。
【学习自测】1、原产于南美洲,明朝时传入我国的粮食作物有①水稻②粟③玉米④甘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明清时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A.苏州、南京 B.北京、南京 C.广州、泉州 D.苏州、湖州3、我国历史上传统的重要经济政策是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闭关锁国 D.对外开放4、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原因诸多,此漫画反映的是A.专制统治加强B.对外“闭关锁国”C.频遭列强入侵D.政治腐败5、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一地与外国通商,该地是A.广州 B.上海 C.南京 D.武汉6、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C.一概排斥西方商品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7、材料分析题材料一:远在清代开国之初,洪承畴就对顺治帝说:"南夷(从南部沿海地区入境的西方人)之通商,不异西戎(中国西部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之马市。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课件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共25张PPT)

南都繁会图
《皇都积胜图卷》局部
山西的晋商,是明清时期崛起的一大商团,这个集团 ,是利用山西靠近北方边镇的有利地理位置发展起来 的,主要经营盐、丝、粮食、铁器、棉布等军需用品 以及金融典当行业。活动范围从黄河流域遍布全国, 远至俄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号称“足迹遍天下”。 明朝中后期,史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 江北则推山右。”晋商曾雄踞国内商界达五百年之久, 到近代才衰败下去。
制瓷业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青花瓷
手工业的发展总体特征:
水平高、规模大、基地多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 青花海水云龙瓷扁瓶
景德镇
3、商业的繁荣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 京城繁盛景况的再现。画 面看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 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 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 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 小唱处处聚集有人群看客, 金店银铺人潮如涌。
手工业 兴盛
表现: “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商业 繁荣
二、“闭关锁国”政策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 (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设禁之意,特恐吾民作奸勾夷(勾结外 国人),以窥中土” ——(道光《重篹福建通志》)
1、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 政策?
商业发展特点 徽商是指明清时期徽州 府籍的商人团体。嘉靖 以后直至清乾隆嘉庆时 空前活跃 期(1736—1820), 是徽商发展的极盛时期。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 他们“无货不居”,主 商贸城市 要经营食盐、粮食、布 匹、茶叶、木材的贸易 大商人出现 徽商和晋 和典当业。足迹遍布全 商 国乃至海外。清末,随 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徽 商也日渐走向衰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三、自主学习
自学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明代,从国外引进的五种农作物分别是-------、--------、--------、---------、------------。
2、我国丝织业中心,明代是-------------、清代是---------------。
制瓷中心是-----------------。
3、明清时期,--------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4、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
(2)由于--------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
(3)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于是实行“”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5、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政策
②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4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和出海船只的-------------做出严格的限制。
③清政府下令只开-------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6、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1)积极方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方面: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四、合作与探究
1.课本第119页图是明代《南都繁会图》的局部,上边有“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招牌。
想一想,这种景象反映了什么?
2.议一议: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3.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你有何看法?
五、课堂小结
(一)、明清经济发展
(二)、清朝的“闭关锁国”
1.实行原因
2.具体表现
3.影响
六、课堂测试:
1、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吃到的玉米棒、甘薯最早应在()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假如你是明清时期一位精明的商人,那时你最有可能去经商的城市是()
(1)苏州(2)北京(3)松江(4)南京
A、1 、3
B、2、 3
C、2、 4
D、3 、4
3、促使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明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水平超过前代
C、明初经济兴盛
D、苏州丝织业发达,许多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织机
4、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5、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政府物资丰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争
C、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D、维护清朝的统治
6、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给英王的敕谕
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往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粤海关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清政府采取了什麽政策?
(2)这一政策实行期间,清政府惟一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哪里?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的机构是什麽?
(3)这一政策实行了多少年?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什麽危害?
(4)联系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你认为这段历史给我们什麽启示?
七、课外延伸
用史实说明清明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请同学们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