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徐州驮蓝山绕襟衣陶舞俑中透射长袖舞
从汉代徐州驮蓝山绕襟衣陶舞俑中透射长袖舞

从汉代徐州驮蓝山绕襟衣陶舞俑中透射长袖舞王瑞颖(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摘要】汉代是长袖舞发展的鼎盛时期,留下了大量关于长袖舞的珍贵文物遗产。
其中,徐州出土的陶舞俑的塑造难度较大,精美度也属上乘,在造型工艺、艺术风格、文化审美等方面都赋予了长袖舞更深层的内涵。
本文以徐州驮蓝山绕襟衣陶舞俑为蓝本,对长袖舞进行探究,旨在透析其中蕴含的舞蹈文化内涵及对古今舞蹈审美的映射。
【关键词】汉代;长袖舞;舞俑【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反映了古代舞人长袖起舞的史实。
长袖作为一种服饰型道具,在古代舞蹈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舞人或拂或扬的翘袖舞动时,上下翻飞的长袖使舞蹈飘逸蹁跹,成为一大亮点,故称长袖舞。
长袖起舞是中国古代舞人的特征之一,在长袖舞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汉代的长袖舞最为突出,称得上是一枝独秀,其继承了楚风,并发展为翘袖折腰之姿,几乎是无舞不舞袖,其盛行程度可想而知。
徐州楚王墓出土的画像石、砖,漆器,陶俑等大量的珍贵舞蹈文物中都有翘袖折腰的长袖舞形象出现。
其中,舞俑作为汉代舞蹈表现艺术的主体,有其独特的艺术内涵与文化魅力。
一、造型工艺俑是古代专为王室贵族举行丧葬仪礼所造的陪葬品。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俑的出现,逐渐代替了残酷的人葬制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
出于俑可真实生动地反映人的神韵和情感及其可替代活人进行殉葬的实用性,俑逐渐成为汉代舞蹈艺术表现的主体。
俑的材制分为陶俑与木俑,木俑的雕刻艺术,陶俑的塑造艺术都为人所称道,由于陶俑取材的方便性和烧制的易操作性,在墓葬中出土最具普遍性。
古诗词中,长袖舞造型千变万化,傅毅的《舞赋》言长袖舞有“轻舞如燕居,疾舞似惊鸿”的灵动多变,有“飘然急舞若离弦之箭,气势浮动似长空之云”的豪迈大气,令人心驰神往。
但在陶舞俑制作过程中,要想展现长袖舞如此风姿流韵,是实属不易的。
徐州驮蓝山绕襟衣陶舞俑,西汉时期出土于徐州驮蓝山楚王墓及其他墓葬,高48-53厘米,约40件,现藏于徐州博物馆。
汉代舞蹈在徐州代表性民间舞中的印迹分析

汉代舞蹈在徐州代表性民间舞中的印迹分析徐州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舞蹈的传统。
据史书记载,汉代时期,徐州地区的舞蹈活动非常盛行,成为当时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徐州地区出土的汉代墓葬中,经常可以发现与舞蹈相关的文物,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汉代舞蹈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徐州代表性民间舞中的印迹分析,可以从舞蹈的形式、动作以及舞蹈主题等方面入手。
徐州代表性民间舞的形式多样,反映出了汉代舞蹈丰富多彩的特点。
《徐州古舞》是徐州地区一种具有浓厚民间特色的传统舞蹈,它采用了双人对舞的形式,通过旋转、起伏等动作展现出徐州人民朴素而热情的性格。
徐州还有一种叫做《三秧歌》的民间舞蹈,这种舞蹈起源于汉代,通过队形的变换和舞蹈动作的变化,讲述了一个关于丰收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祈福的美好愿望。
徐州代表性民间舞的动作特点也能够反映出汉代舞蹈的印迹。
汉代舞蹈注重肢体的舞蹈表达,注重舞者身体的协调和舞蹈动作的流畅。
徐州代表性民间舞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上,也保持了这种特点。
《徐州古舞》中的舞蹈动作往往要求舞者有着流畅的身体曲线和柔韧的舞步,通过舞蹈动作的细节展示出汉代舞蹈的独特风格。
徐州代表性民间舞的舞蹈主题也能够表明汉代舞蹈的印迹。
汉代舞蹈主题多以祭祀、婚俗、作战等为主,这些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与文化观念。
徐州代表性民间舞也延续了这些主题。
《三秧歌》中的丰收祈福主题,就能够反映出汉代人民对于丰收的渴望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汉代舞蹈在徐州代表性民间舞中的印迹可以从舞蹈形式、动作特点以及舞蹈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徐州代表性民间舞的形式、动作和主题均能够反映出汉代舞蹈的特点与风貌,体现出汉代舞蹈在徐州地区的传承与演变。
通过对徐州代表性民间舞的印迹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舞蹈的独特魅力,丰富舞蹈研究的内容,并为保护和传承汉代舞蹈做出更大的努力。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长袖折腰舞

长袖 折腰 舞 的文物 及 画面 在汉 代 墓葬 中 出土 或发
总之 ,长袖 折 腰舞 舞 者用 千 姿百 态 的长 袖飞 现 , 可 以给 予 墓 葬研 究 、 考量 墓 主人 的性 别 、 喜 好
舞 和惟 妙 惟 肖的肢 体 动作来 表 达各 种 复 杂 的思想 以及 身份 地位 提供 第 一手 资料 , 具 有较 高 的价 值 。
学技 术大学 , 2 0 1 5 年 5月 。
【 5 ] 张 中文 《 茶 皂素对 土壤重 金属污 染淋洗 修复 的影
响研 究》 , 山东农业大 学 , 2 0 0 9 年。
[ 6 6 ] 刘伟、 丁 洁《 天 然材 料在 丝织 品 文物 清洗 保 护 中 的应 用综述 》 , 《 艺术科技) 2 0 1 4年第 2期 , 1 2 0 — 1 2 0页 。
[ 3 ] 《 徐州石 桥东洞 山西汉 楚王 陵发掘简 报》 , 《 文 物》
倾倒折服 , 长袖折腰舞于汉代四百余年盛行不衰。 1 9 8 4年第 1 1 期。 徐 州博 物馆 陶舞 俑 、 玉 舞人 、 汉 画像 石 中的长 f 4 ] 江苏艺术 出版社 《 徐州汉 画像石》 图 十三 。 袖 折腰 舞蹈 造 型 以及 国 内其 他 地 区 出土 的此类 汉 [ 5 ] 线装 书局 版《 徐 州汉 画像 石》 图五 。 代 文物 将 这一 名垂 千史 的舞 姿 实 物化 凝 固 ,得 以 【 6 】 线装书 局版《 徐 州汉 画像 石》 图十六 。 真 实地再 现 , 难能 可贵 。 【 7 ] 线装书 局版《 徐 州汉 画像 石》 图八十九 。
三 、小 结
陶舞俑 , 玉舞人 、 汉画像石 以及其他 有关涉及
徐州汉代陶俑视觉符号的创意表达研究——以扑克牌为例

V
图1
9
基金项目:该文系2019年研 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省级项 目;立项名称:徐州汉代陶俑视觉 符号的创意表达研究;立项编号: SJCX19_0743。
参考文献: [1] 许一伶.论徐州西汉乐舞
俑的艺术特色•东南文化,2005 (2).
[2] 王瑞影.从汉代徐州驮蓝 山绕襟衣陶舞俑中透射长袖舞•北 方音乐,2017(6).
视觉设计
ART EDUCATION RESEARCH范大学美术学院) 编辑张泽
77
三、 设计方案
图1为笔者设计的舞俑系列,图2为笔者设计的乐俑系列。 舞俑、乐俑本是一体,笔者根据徐州博物馆“偶俑华彩”展厅中央 玻璃展柜中一组18件乐舞俑组成的乐舞团设计作品方案。这 些舞俑、乐俑不仅折射出汉代乐舞艺术和上层贵胄的奢华生活, 而且反映出汉代工匠丰富的审美意趣和炉火纯青的雕塑技艺。 笔者将这些文物设计成线条形式,将中国传统文物与英文相结 合,体现了设计的包容性。
结语
汉代陶俑艺术在中国艺 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艺术 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些人 物俑的造型源自生活,不仅适 用于古代,而且在现代同样适 用。笔者在汉代陶俑造型中 仔细构思和摸索,设计出耐人 寻味、引人入胜的作品,从而 彰显汉文化的魅力。笔者通 过对陶俑的等级分类,将其与 扑克的等级相结合,形成一种 新的设计方案;陶俑与黄色基 调相互融合,展现出生动活泼 的艺术形象。
图4位女侍俑系列,女侍俑脸型呈倒三角,头发扎于脑后。 女侍俑身着汉服,内衣领口为红色,外衣的领和袖、衣服边缘多 为黑色,黄色背景出衬托女侍俑的神态、动作、表情。女侍俑种 类较多,笔者挑选四个女侍俑作为系列形象。
在已经出土的汉代各种陶俑中,兵马俑等级最高,又可细分
76
为骑兵俑、着战袍俑、甲胄俑 等。兵马俑以军队面貌出现, 数量比较多。汉代兵马俑通 常右臂向上弯曲齐肩,手向内 作半握拳状;有的双手共握于 胸前,拳心是贯通的圆形小 孔,好像拿着兵器,有部分还 带有箭囊。由于在地下随葬 时间太久,许多陶俑已经损 坏。笔者设计的兵马俑系列, 采用俄罗斯方块的竖条作为 背景,以方框背景衬托陶俑的 圆润。
刻入汉砖石的长袖婆娑

汉朝长袖舞舞俑汉物尽显“翘袖折腰”舞姿长袖舞亦称“巾舞”,又称“公莫舞”。
传说取意于“鸿门宴”的故事:项羽的部下项庄在宴会上以舞剑为名,欲借机刺杀刘邦。
项伯为保护刘邦,起舞“以袖相隔”,使其无法下手,他还劝项庄说“公莫害沛公也”。
后人遂以巾舞来模拟项伯舞袖的姿态,因称“公莫舞”。
崔翮《七依》:“振飞毂以舞长袖,袅细腰以务抑扬”;成公绥《七唱》曰:“奋长袖以飚回,擢纤腰以烟起”;张衡《舞赋》:“抗修袖以翳面,展清声而长歌”等均为长袖舞的描写。
汉代,四川经济发达,豪强耸列,有天府之国之誉,宴饮舞乐之风盛行。
从出土的四川汉代画像砖“舞乐百戏”“丸剑起舞”“宴中,涉及歌舞的题材甚多,饮起舞”等,让我们得以一窥东汉川人长袖舞曼妙舒展的舞姿。
“宴饮起舞”画像中央有樽、盂、杯、杓等饮用器皿。
上方左侧一男一女席地而坐,右侧一伎正在演奏古琴,后面一人似在伴唱。
下面左边一人击节敲鼓。
右边为一束发戴冠、宽袍曳地的舞者长袖轻展,舞姿翩翩。
此画像所记录的即是汉代著名的“长袖舞”,从画像砖上看,正如古人所描写的那样:“罗衣从风,长袖交横”“修袖连娟,长裾缤纷”。
“丸剑起舞”画像上男女主人席地而坐,座下有席,席上有器皿和食物。
男的头戴冠,着长袖深衣;女的也是广袖宽衣,双髻束发。
画面下方有两伎于席,手捧排箫,正在伴奏。
画面另一侧有三男伎在表演“百戏”。
舞者为一云鬟高耸、束腰宽袖的女伎,正在千折百回,轻舒广袖。
长袖舞以舞长袖为特征,舞人无所持,以手袖为威仪,凭借长袖交错飞舞的千姿百态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舞女多是长袖细腰,有的腰身蜷曲,能使背后蜷成环状,陶舞俑、玉舞人以及汉画像石、砖中的舞蹈造型则为这种舞蹈的凝固,是对汉代舞者长袖善舞的传神写照。
如今京戏中的“下腰”、京戏中的“水袖”动作颇似古代的舞长袖动作。
汉人傅毅在《舞赋》中形容长袖细腰的舞女为“体如游龙,袖如素虞”,戚夫人的翘袖折腰之舞正是这种舞姿的汉画像石六博乐舞体现。
壁上罗衣重现汉代遗风

“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络绎飞散,飒擖合并。
鶣燕居,拉鹄惊,绰约闲靡,机迅体轻。
”起舞的伎女长袖舞动、身体扭动,双足腾挪踏击身围数鼓,回首观望主人,顾盼生辉生动传神。
这段引人入迷的舞姿并非真人演绎,而是来自一幅年代久远的彩色壁画。
壁画中的宴饮、舞蹈、仕女、房屋图皆细致生动,甚至人物的须发钗环这样的细节都清晰可见。
最为吸引眼球的是,壁画中绘了一幅盘舞图,跳舞的女子在7个盘鼓上以不同的节奏穿行跳跃,长袖翩翩,时而仰面折腰双脚踏鼓,时而腾空跃起,然后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上盘鼓,身体作跌倒姿态摩击鼓面。
敏捷的踏鼓动作,如飞行似的轻盈舞步,若俯若仰、时来时往的姿态和地位调度,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深邃的意境。
这样珍贵的壁画文物发现自泰安东平县,是自西汉末年保存至今的墓中壁画。
原本,山东境内汉代石墓多有发现,几乎遍布全省各地,这样的发现并不稀奇。
但汉代墓中发现壁画的,以往仅有1953年发现的梁山县后银山东汉壁画墓和1986年发现的济南市青龙山东汉晚期画像石壁画墓2例,并且保存状况欠佳。
而在东平这里能发现壁画墓,是当年谁也没有料到的“考古大发现”。
东平县位于泰安市西南部,古称东原,后因“大野既潴,东原底平”,故称东平。
唐虞夏商时期属徐州;西周时境内置须句、鄣、宿等诸侯国;春秋时期,须句属鲁,鄣属齐,宿属宋;战国时,鄣、宿为齐无盐邑;秦代始设须昌县、无盐县、张县,属薛郡;西汉增置富城、章县,与无盐县先后属梁国、济东国、大河郡、东平国,须昌、寿良二县时属东郡;东汉时须昌、无盐、寿张、富城、章县同属东平国。
这样复杂的地方归属使得东平这个地方留有不少县郡甚至附属国的痕迹。
2007年夏天,东平县城老物资局大院原本将用于房地产开发,施工过程中,在建壁上罗衣重现汉代遗风文/朱华 王雪芃FRESCOES REPRODUCE THE STYLE OF THE HAN DYNASTY文化·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 | hOMETOWN OF CONFUCIUSC设楼房的地基槽内发现有石墩墓,并直接发现了石墩上有彩色壁画。
博物馆里说徐州第二十三期乐舞俑(下)

博物馆里说徐州第二十三期乐舞俑(下)
解读徐博文物
述说徐州历史文化
驮篮山楚王夫妇墓出土的乐舞俑真实再现了楚王宫歌舞升平,想必楚王夫妇生前定是非常喜欢这种奢华的生活。
那么,其中“舞者”的舞姿是制造者的艺术创作?还是对原型的复制呢?
答案当然是第二种。
它们跳的是楚舞,这种舞在汉朝非常通俗流行,大致属于现在的“街舞”,据说汉高祖刘邦因早年混迹于社会,对此非常精通。
00:23
00:23
03:30 / 03:30
陶曲裾衣舞俑
00:24
00:24
03:30 / 03:30
陶绕襟衣舞俑
楚汉相争,刘邦灭楚,但西汉初年,流行的却是楚文化。
楚声统治了整个皇宫贵族的音乐生活,自汉高祖刘邦起,皇室成员唱歌都是楚声,跳舞均是楚舞,他宠爱的戚夫人也常常为他表演翘袖折腰的楚舞。
王侯如此,民间的歌舞之风更是盛行。
驮篮山楚王夫妇墓出土的这一组乐舞俑,再现了汉代乐舞百戏的壮观场面。
只可惜,此墓早年严重被盗,墓室透风,原本彩俑的色彩全部氧化掉了。
00:24
00:24
03:30 / 03:30
陶抚瑟俑
00:24
00:24
03:30 / 03:30
陶吹奏俑
00:25
00:25
03:30 / 03:30
陶击磬俑
徐州出土的陶俑洋洋大观,直接见证了汉代物质成就,真实再现了汉代艺术繁荣,是一所内容丰富的“大观园”,让人们重新认识和评价那个时代,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历史课题。
浅析汉画像石中的服装服饰艺术特征

浅析汉画像石中的服装服饰艺术特征汉画像石是汉朝时期人们在墓室、祠堂四壁、墓阙中雕刻的起装饰用的石刻壁画,汉画像石本质上是祭祀过程中使用到的石刻壁画艺术[1]。
汉画像石起源于西汉时期,在东汉中晚期达到全盛,在汉代由贵族兴起的厚葬风气使汉画像石逐渐兴盛起来。
汉画像石的分布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南阳、萧县、离石、徐州等地区,不同地区的艺术风格不同。
汉画像石主要有历史故事、花纹图案、神鬼祥瑞、社会生活四类题材[2]。
汉画像石充分展现了汉代人们生活的特征,通过对汉画像石中人物服装服饰的研究可以充分了解汉代的社会人文背景和汉代人们的思想意识。
1汉画像人物服装服饰概述汉画像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但具有独特的艺术性,还具有特殊的叙事性,并由于其材料的性质可以长久流传,汉画像石上的图像记录了汉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场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笔者认为,除了汉画像石上记录的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还值得注意的就是图像上的服装服饰。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四个部分,“衣”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是因为衣服除了可以保暖遮羞,还可以起到装饰身体、彰显地位等作用。
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的传统服饰也具有不同特征,一个时代的服装服饰不但可以体现当时人类的审美喜好和生活态度,更反映出那个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风貌,是后人研究学习的重要资料,但由于衣物不易保存的性质,留给后人的资料并不多,而画像石中的服装服饰,恰好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汉代服饰的特征。
2汉画像石中不同人物的服装服饰特征汉画像石对于汉代服饰服装的描绘非常直观,基本涉及到了人们当时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人物类型也极其丰富,是研究汉代服饰的珍贵资料。
笔者将这些资料总结为下列四类典型人物服饰,这四类人物特点鲜明、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汉代的不同人物的服饰特征。
2.1汉画像石贵族人物服装服饰特征在汉代,画像石由于其耗费较低的特点而在民间盛行,而贵族们更喜欢用布帛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场景,由于其成本高所以数量并不是很多,再历经岁月更是所剩无几,所以需要借助其他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汉代的服饰制度非常森严,不同等级、不同场合都有着不同的穿衣标准,不允许有丝毫差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代徐州驮蓝山绕襟衣陶舞俑中透射长袖舞
作者:王瑞颖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6期
【摘要】汉代是长袖舞发展的鼎盛时期,留下了大量关于长袖舞的珍贵文物遗产。
其中,徐州出土的陶舞俑的塑造难度较大,精美度也属上乘,在造型工艺、艺术风格、文化审美等方面都赋予了长袖舞更深层的内涵。
本文以徐州驮蓝山绕襟衣陶舞俑为蓝本,对长袖舞进行探究,旨在透析其中蕴含的舞蹈文化内涵及对古今舞蹈审美的映射。
【关键词】汉代;长袖舞;舞俑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反映了古代舞人长袖起舞的史实。
长袖作为一种服饰型道具,在古代舞蹈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舞人或拂或扬的翘袖舞动时,上下翻飞的长袖使舞蹈飘逸蹁跹,成为一大亮点,故称长袖舞。
长袖起舞是中国古代舞人的特征之一,在长袖舞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汉代的长袖舞最为突出,称得上是一枝独秀,其继承了楚风,并发展为翘袖折腰之姿,几乎是无舞不舞袖,其盛行程度可想而知。
徐州楚王墓出土的画像石、砖,漆器,陶俑等大量的珍贵舞蹈文物中都有翘袖折腰的长袖舞形象出现。
其中,舞俑作为汉代舞蹈表现艺术的主体,有其独特的艺术内涵与文化魅力。
一、造型工艺
俑是古代专为王室贵族举行丧葬仪礼所造的陪葬品。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俑的出现,逐渐代替了残酷的人葬制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
出于俑可真实生动地反映人的神韵和情感及其可替代活人进行殉葬的实用性,俑逐渐成为汉代舞蹈艺术表现的主体。
俑的材制分为陶俑与木俑,木俑的雕刻艺术,陶俑的塑造藝术都为人所称道,由于陶俑取材的方便性和烧制的易操作性,在墓葬中出土最具普遍性。
古诗词中,长袖舞造型千变万化,傅毅的《舞赋》言长袖舞有“轻舞如燕居,疾舞似惊鸿”的灵动多变,有“飘然急舞若离弦之箭,气势浮动似长空之云”的豪迈大气,令人心驰神往。
但在陶舞俑制作过程中,要想展现长袖舞如此风姿流韵,是实属不易的。
徐州驮蓝山绕襟衣陶舞俑,西汉时期出土于徐州驮蓝山楚王墓及其他墓葬,高48-53厘米,约40件,现藏于徐州博物馆。
据考古资料记载,此类陶舞俑形制基本一致,身着绕襟长袖深衣,身体旁倾、扭肢折腰,双臂张扬,做抛长袖舞姿状。
这与汉代的长袖舞有大齐舞的群体舞蹈表演形式出现的史实是一致的,体现了长袖舞的普及性以及强大的魅力。
细看图中陶俑则可观察到舞俑着长裙曳地,且外裙有褶痕,可想汉代制陶工艺对细节的把控极致,工艺精
湛。
再看外襟袖宽而短,露内襟长袖,身体向左弯曲,体态呈S形,双臂翘袖至头顶向两侧甩出,是长袖舞中典型的翘袖折腰之姿,崔驷《七依》云:“振飞縠以舞长袖,袅细腰以务抑扬”,其高度写真和生动描绘形象地诠释了“翘袖折腰”的真谛。
《西京杂记》记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忘归》之曲,婢女数百皆习之。
”由杂记看出高帝时长袖舞在宫廷舞蹈中的盛况,同时影响了汉代舞蹈的审美趋势。
舞蹈凸显腰肢纤细绵软,以灵活多变的翘袖绕衣动作配合侧倾下腰体态形成千姿百态的秀丽舞姿,更有将娇态媚资体现至极致的“折腰步”出现,身体向旁侧折腰的同时脚下罗步轻走慢摆,看似足不在体下,给人轻盈缥缈之感。
后汉张衡《舞赋》曰:“服罗縠之杂错,申绸缪以自饰”,縠是一种带有皱褶的高级轻纱,印证了长袖舞人的服装之名贵,史料记载汉代出土的陶舞俑皆为彩绘,由于时间久远而逐渐色淡,从此两点可看出汉代对长袖舞极为重视。
另外,此类舞俑是当时楚王宫内特定舞者的形象,身姿纤细、五官清秀且神色柔和,将汉代女子温婉的性格特点及审美观念一一展现。
二、艺术风格
汉代长袖舞是柔婉飘逸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舞蹈艺术,在舞蹈内容及艺术风格上都继承了楚文化奇幻浪漫的特点。
图中舞俑的翘袖折腰舞姿是汉代的常用舞姿,舞者运用手臂的暗力举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划成一道弧形,使之形成两个较大弧度的“S”型,肢体的曲线随舞袖而动,形成一个弧度较小的“S”型,两个S镶嵌的体态给人娇媚旖旎之感,在婀娜的长袖群舞中配有丝竹之声,琴瑟和鸣,轻易便营造出绮丽浪漫的舞蹈氛围。
长袖舞是古代著名乐舞,表演会有歌、乐相合,在诸多画像砖石上都可见到乐人坐于舞人左前侧的景象。
高帝极爱翘袖折腰之舞,对戚夫人言:“为我楚舞,我为若楚歌”,也证实了这一点。
张衡《观舞赋》记载:“展清声而长歌,歌曰:惊雄逝兮孤雌翔,临归风兮思故乡,搦纤腰而互折,嬛倾倚兮低昂。
”这是张衡见到长袖舞人边歌边舞时描绘的景象,柔婉俏丽的舞人、长袖袅袅的衣裙、飘逸如飞的舞蹈,让人不觉神往。
长袖舞虽以柔美见长,却也是富有汉代兴盛向上的时代气息的舞蹈。
汉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百姓富足,社会和谐,因而舞蹈大多也是朝气蓬勃、气质昂扬,其风格特征一部分是受时代气息的影响,另一部分是由于王室贵族及文人志士的审美要求,所体现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世的古典舞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孙颖老师编创的《踏歌》是具有汉代风格的古典舞,将汉代“翘袖”,唐代“抛袖”,宋代“打袖”及清代“搭袖”兼融并用,来诠释长袖舞的三道弯,女子齐齐举袖搭肩踏舞的场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转,仿佛莺娇燕姹”,尽显汉代崇尚浪漫的艺术风格。
三、文化审美
长袖舞的审美特点具有形式美与思想性两方面。
形式上,是厚重与轻柔的对立统一。
观图中舞俑腰部塑造极为纤细,这是与当时的审美情趣有关。
《韩非·二柄》载:“楚灵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
”可见腰细为美是楚国的审美形态,汉代受楚国文化影响,向往“细腰柔曼,宛若
游龙登云,长袖飘举,恰似杨柳当风”的意境,展现其轻盈飘逸。
而驮蓝山绕襟衣陶舞俑出土数量多达40,加之上述汉代社会生机勃勃的精神气质,长袖舞的舞姿风格除展现女性柔美婀娜的一面,也会有“罗衣从风,长袖纵横”的豪迈洒脱,展现长袖舞的厚重与恢弘。
思想上,汉代崇尚儒家学说,受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影响,舞蹈极具神仙幻想。
观图中舞俑的翘袖之姿,两臂高举横向向外张开,身体向正旁弯曲,体态的开张性明显,面部与动作丝毫没有紧张刻板之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代人积极生活,向往自由的审美倾向。
长袖舞善于抒发各类思想感情,内容千奇百怪,且思想具有开放性,为汉代文化注入灵动飘渺的气韵。
驮蓝山绕襟衣陶舞俑的塑造可称得上是形神兼备,尽管我们单从此舞俑中很难全面掌握汉代长袖舞的文化信息,但其作为第一手资料,从造型、服饰、情绪状态、运动路线、制作工艺等诸多方面都阐释了汉代长袖舞的蕴含的意境之美与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宁宁.中国古代乐舞史[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2]王克芬.中华舞蹈图史[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1.
[3]南京博物院.近十年来江苏考古的新成果[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4]中国国家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刘思呈.汉代女性长袖舞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作者简介:王瑞颖(1994—),女,山西运城人,山西大学,硕士(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舞蹈表演艺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