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器看汉代建筑

合集下载

汉代帝陵的特征

汉代帝陵的特征

汉代帝陵的特征
汉代帝陵是汉族文明文化的重要象征,它是它历史上最古老、最伟大的建筑系统之一。

它们包括皇家墓葬、配套建筑物和雕塑。

从规模、装饰、工艺、地形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来看,汉代帝陵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首先,汉代帝陵的规模极其庞大,其布局迥异于前朝的建筑风格,彰显了明器调和精湛的工艺,是精心设计的结晶。

其次,汉代帝陵的装饰由金属铸和雕塑组成,囊括了宏伟圆形铜鼎、玉鼎、彩画、宝石,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风格,是大型雕塑群体的杰出代表。

此外,汉代帝陵以建筑群落,堆叠方式进行建设,其工艺技术极其复杂,体现出春秋时期的建筑观念和技术智慧。

此外,汉代帝陵的地形布局极其多样,南宋时期的帝陵普遍采用长江中游的郊野模式,以此壮大帝陵的气势,它们还构成了汉族文化融入当地地形风貌的美丽景观。

最后,汉代帝陵极大地提升了政治经济地位,是中国古代宫观的革命性突破。

它不仅反映了皇帝的权力和尊贵地位,而且是古老和伟大的社会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汉代帝陵具有独特的特征,是一种非凡的空间形态,反映汉族文化的重要元素。

它的规模、装饰、工艺、地形以及政治经济等特征,都使汉代帝陵成为了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影响力在汉族历史以及中国历史上都有持续的贡献。

因此,为了保持汉族文化的历史风貌,值得把汉代帝陵当作中国文化的珍贵财富,加以重视,保护和传承。

中国古建筑赏析-----秦汉时期

中国古建筑赏析-----秦汉时期

中国古建筑赏析-----秦汉时期秦汉时代的建筑秦、汉建筑成就一、秦王朝历史虽然短促,但在建筑上留下的彪彰业绩,却是千载以后仍为世人所仰叹的。

阿房宫、骊山陵、万里长城,以及通行全国的驰道和远达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伟,予后世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汉代兴建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也都是十分宏伟壮丽的。

这些大规模工程,在施工的组织和实施方面,必定十分复杂艰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顺利解决,古人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经验,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二、中国的木框架建筑,特别是以抬梁式为主流的结构形式,到秦、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

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阳离宫一号宫殿主厅的斜梁水平跨度已达10米。

可以想象,雄伟的阿房宫前殿的主梁,一定不会小于这个跨距。

而千年后另一宏大建筑——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的主梁,亦未超过这一限度。

这表明至少在秦代,对木结构梁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高层建筑的木结构问题,到汉代也得到了解决(虽然西汉武帝时所建的井干楼结构是用大木套叠的井干)。

抬梁式木构施于高层建筑的形象,可见于画像砖及陶楼建筑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结构与组合形式已很清晰。

因此可以断言,这类建筑的出现,不应迟于东汉中期。

它们的产生和运用,使得中国建筑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时的“高台建筑”退出历史舞台不是没有原因的。

三、陶质砖、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汉时亦有了新的发展。

陶砖不但用于铺砌室内陆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还被用于贴砌墙的内表面。

砖瓦的表面上,还要模印成纹样。

汉代则大量用砖于地下工程,例如西汉长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许多空心砖墓和砖券墓的地下结构。

它们是否也曾用于地面建筑,目前未见实物。

但从少量陶楼明器中看到墙面有划为纵横砖缝的表示,而且至少还有两例陶楼下部已施用半圆拱券。

此外,前述画像石中多次表现之弧状拱桥的形象,应非当时人所臆造。

在某些画像砖和画像石中的建筑台基,似乎也是以条砖包砌其外表面的。

汉代陶明器文物中的建筑特征

汉代陶明器文物中的建筑特征

汉代陶明器文物中的建筑特征汉代陶明器,是指汉代时期的陶瓷器物,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建筑特征。

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的特点,成为研究汉代建筑特征的重要资料之一。

在汉代陶明器文物中,可以看到建筑的各种特征,包括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就从这些方面展开,详细介绍汉代陶明器文物中的建筑特征。

一、建筑形制在汉代陶明器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建筑形制,包括宫殿、庙宇、城墙、陵墓等。

这些建筑形制在陶明器上被制作成各种器物,如壶、罐、碗、盘等。

通过这些器物,可以看出当时建筑的形制特征。

首先是宫殿建筑。

在汉代陶明器中,可以看到很多描绘宫殿建筑的器物,这些器物形制丰富,规模宏大,有的器物上还描绘了宫殿的雕梁画栋、琉璃瓦、栏杆、亭台楼阁等建筑特征,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

这些宫殿建筑反映了当时建筑风格的雄伟与豪华。

其次是庙宇建筑。

汉代陶明器中描绘庙宇建筑的器物也很常见,这些器物形制优美,装饰华丽,有的还刻有神兽、龙凤等图案,显示出当时庙宇建筑的神圣和庄严。

再次是城墙建筑。

在汉代陶明器中,也可以看到描绘城墙的器物,这些器物形制简洁,线条流畅,装饰图案多样,表现出城墙建筑的坚固和稳重。

最后是陵墓建筑。

汉代陶明器中还有很多描绘陵墓建筑的器物,这些器物形制多样,有的是圆形的陶俑,有的是方形的灶俑,还有的是各种陶制的陪葬品,这些器物反映了当时陵墓建筑的形制和风俗习惯。

二、建筑结构汉代陶明器中还可以看到建筑的结构特征,包括建筑的梁柱、门窗、屋顶、院落等方面的内容。

再次是建筑的屋顶。

在汉代陶明器中,也可以看到很多描绘建筑屋顶的器物,这些器物形制独特,有的是单檐歇山顶,有的是重檐拱券顶,有的是攒尖顶,表现出当时建筑屋顶的形制特征。

最后是建筑的院落。

在汉代陶明器中,还可以看到很多描绘建筑院落的器物,这些器物形制丰富,有的描绘了宽阔的庭院,有的描绘了精致的花园,有的描绘了宁静的池塘,显示出当时建筑院落的格局特征。

从现存汉代建筑遗物分析两汉建筑的风格特征

从现存汉代建筑遗物分析两汉建筑的风格特征

从现存汉代建筑遗物分析两汉建筑的风格特征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汉王朝,汉代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建筑方面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1.蓬勃发展的汉代建筑艺术概况:两汉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而稳定的王朝。

西汉王朝建立伊始,秦都咸阳已被项羽付之一炬,成为废墟。

乃于咸阳东南,渭水之南岸另营新都,先在秦兴乐宫的旧址上建“长乐宫”,在龙首原上见“未央宫”,继而修“桂宫”、“北宫”、“明光宫”,宫殿建筑成为汉长安城的核心建筑,总面积占了全城的三分之二。

都城长安还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其规模之大,建筑物之多,辉煌壮丽之盛,都是空前的。

城内开辟8条大街,160个居住的里坊、9府、3庙、9市,人口约50万。

汉武帝在位(前140—前87)期间,西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空前壮大,经济繁荣,加上武帝以泱泱大国炫耀于世,于是皇家造园活动达到极盛。

西汉首都长安面积达36平方公里,是公元前世界罕见的大城市。

建于东汉末年的曹魏邺城,则以明确的功能分区和规则的严整布局,开创了都城规划的新格局。

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形成xx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在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②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粱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正在迅速发展,多种多样的斗拱形式表明斗拱正处于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③多层重楼的兴起和盛行,标志着木构架结构整体性的重大进展,盛行于春秋、战国的台榭建筑到东汉时期,已被独立的、大型多层的木构楼阁所取代;④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未央宫有“殿台四十三”,建章宫号称“千门万户”,权贵第宅也是“并兼列宅”、“隔绝闾里”。

2.现存汉代建筑遗物:汉代的陵墓是保留至今唯一一种汉代建筑类型。

从汉墓出土模型明器看汉代的庄园经济

从汉墓出土模型明器看汉代的庄园经济

从汉墓出土模型明器看汉代的庄园经济作者:岳亚莉来源:《知识文库》2015年第07期汉代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发现的墓葬数量是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而地主庄园经济作为当时的基础经济单位,在汉代大经济结构中处于重要的位置。

中小型汉墓中出土的随葬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丧葬制度,到了东汉时期,大量写实风格的模型明器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形式,为我们研究当时地主庄园经济的模式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一模型明器的概念及产生过程所谓模型明器,是指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整套特点鲜明的随葬器物,主要包括仓、灶、井、风车、碓房、圈厕,院落、楼阁、田地、池塘以及家禽、家畜俑等。

模型明器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它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一步步的出现。

它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进程,即大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从洛阳烧沟汉墓来看,西汉早期以单棺空心砖墓为主,随葬品仍流行战国时期的仿铜礼器,如鼎、敦、壶组合;西汉中期开始出现夫妇合葬的双棺空心砖墓,虽仍在使用仿铜礼器,但数量已经减少,同时开始流行仓、灶模型,以及生活实用的罐、瓮、洗、盆、碗等;西汉晚期盛行带竖井墓道的小砖券墓和仿照小砖券墓的弧顶土洞墓,开始使用耳室,随葬陶器中普扁出现了陶井,陶壶、陶仓的数量大增;王莽前后流行前室穹窿顶,后室券顶的小砖墓(烧沟报告称为“单穹窿顶墓”),出现了方盒、案、耳杯、勺等新明器;东汉早期时,仍以前室穹庐顶,后室券顶的前、后室墓为主要形式。

陶器组合和第四期无太大区别;东汉中期出现了“双穹庐顶墓”和“前堂横列墓”,并带有斜坡长墓道,随葬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较以前增多,家禽家畜模型和奴仆俑的流行是其主要特征;东汉晚期流行横前堂墓,多人合葬,流行舞乐百戏俑和酿造作坊的陶质模型。

纵观汉代墓葬的发展过程,墓葬形制是从简单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向象征地上宅院建筑的洞室墓发展,随葬品则是从传统仿铜礼器向模仿庄园生活的多种模型明器发展,两者的演变步骤是一致的。

从出土陶器中看汉代住宅,两室一厅是标配,贵族豪绅住楼房配家兵

从出土陶器中看汉代住宅,两室一厅是标配,贵族豪绅住楼房配家兵

从出土陶器中看汉代住宅,两室一厅是标配,贵族豪绅住楼房配家兵2019/6/2715:02前段儿时间,考古人员在郑州西南区域发现了一个汉代的墓葬群,考古人员判定这个墓葬群共有160座小墓,其中只有几座墓葬有"三室一厅"的规模。

所有就有人说:看来在汉代能买“三室一厅”也不容易。

这句话虽是一句调侃,但确实是这样。

在汉代,一般人家基本都能住上“一堂二室”,也就是“两室一厅”,当然,要比现代意义的上两室一厅精简些。

而要想住上“三室一厅”还是有些难度的。

在汉代人编写的数学教材《九章算术》中有这么一道题:“今有取保,一岁价钱二千五百,今先取一千二百,问当作日几何?”举这个例子当然不是要大家算一道汉代的数学题,而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这道算数题里提到“一岁价钱二千五百”,也就是说一个普通打工仔的工钱一年是二千五百钱。

汉代的民居也分地段,根据当时的市价,普通民居从一万钱到七万钱不等,也有几千钱的。

所以,一个普通百姓要想买一座普通民居,也不是一件难事。

而根据《后汉书》中记载,东汉时身有官位之人,一年最低能领到近百斛米粮,折合起来近一万钱。

对于他们来说,购置一间像样的住宅就更不是什么难事了。

汉代“事死如事生”,所以,我们是可以从出土的陶屋中分析汉代的民居的。

这便是一处挺普通的曲尺式住宅。

常见的曲尺式陶屋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两屋无圈,在主屋的一侧向后延伸出一处廊屋,无圈养牲畜的后院;一是两屋一圈,两栋长方形的房屋成曲尺形连接,再用矮墙围合,构成一个圈养牲畜的后院。

下图中这座三合式房屋便是由“一堂两室”三间房屋组成的。

由前屋和左右两屋组成,整体呈“凹”字形,凹入处围成猪圈,空间得到恰到好处的利用。

房屋左侧几只小羊正排队进窝,而屋主人正在给猪喂食。

这件陶塑房屋模型呈现出的是一片安居乐业、一片祥和的景象,但事实是这样吗?有一句歌词写的好“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而陶塑房屋模型是陪葬用具,所以,这件模型表达的或许只是后人对墓主人的美好祝福也未可知。

汉代建筑

汉代建筑

汉代建筑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史籍中关於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与结构处理日臻完善,然而至今却还未发现过一座汉代木构建筑。

所幸佐证资料不少,汉代屋墓的外廊或庙堂、外门、石阙,墓内庞大的石柱、斗拱、画像石、画像砖与明器,都有对木构建筑局部与建筑组群布局的模拟,足以丰富人们有关汉代建筑的知识。

西汉长安城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处。

西汉之初,仅修建未央宫、长乐宫和北宫,到汉武帝才大建宫苑,扩建位於城南原秦的上林苑,新莽时南郊增设明堂(如左复原图)、辟壅、灵台,整个布局趋向规整、对称,同时也顾到居住的历史,黄金,佛学,股票,港股,恒指,外汇,诗词,古玩,楹联对东汉的洛阳城遗址,在今洛阳东约15公里处,原为周代的成周城,除南面因洛河改道被冲毁外,其余三面城墙遗迹仍存,北宫主殿为大朝场所,基高仅4.5公尺,显示高台建筑已趋衰落,木构建筑渐成主流。

木构楼阁是木构建筑成熟的标志之一,在明器中常有三四层的方形阁楼(如绿釉三层陶望楼),每层有斗拱承托的挑檐,其上置平坐阳台,满足遮阳、避雨和远眺的要求,造型凹凸有致,虚实相生,成为一种特殊建筑风格历史,黄金,佛学,股票,港股,恒指,外汇,诗词,古玩,楹联对联, 门阙是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物,用於墓前和祠庙前,现存东汉石阙30座,以四川的高颐墓阙最精美,也是仿木构建成的,雕刻楼面也有平坐木枋与挑檐斗拱。

)从画像石、画像砖与明器陶屋,可推知汉代小型住宅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多数采用木构架结构、夯土墙,窗的形式有方形、横矩形、圆形多种,屋顶用悬山式或囤顶。

稍大的住宅平面有一自行、曲尺形,内部有院落,有的是三合式或日字形平面,前后院、主楼与次要房间,外观高矮主次分明历史,黄金,佛学,股票,港股,恒指,外汇,诗词,古玩,画像砖上表现的大住宅分左右两部分,右侧有门、堂,是住宅的主要部分;左侧是附属建筑。

右侧外部装有栅栏的大门,门内又分前、后二院,绕以木构的回廊。

左侧后院有一方形高楼,四注屋顶,檐下饰以斗拱,可能是了望或储藏贵重物品的地方。

汉朝建筑特点

汉朝建筑特点

汉朝建筑特点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建筑风格独特而精致。

汉朝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布局、结构、材料和装饰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汉朝建筑的特点。

一、布局汉朝建筑的布局以府宅和宫殿为主,形成了完整的建筑体系。

在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宫殿成为君主权力的象征,府宅则是贵族富商的居所。

汉朝的宫殿布局以中轴线为主,被称为“坛制”。

这种布局是基于中国古代宇宙观的体系,即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轴线上的建筑物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比例进行布局,形成了宫廷建筑群。

二、结构汉朝建筑的结构主要以木结构为主,但同时也采用了石构造。

汉朝人善于利用土木工程技术,施工技术相对成熟。

在修建宫殿和府宅时,通常采用木石结构的混合形式,以保证建筑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汉朝建筑的屋顶是其独特之处。

它以悬山式屋顶为主,即将斜面屋顶的四个角翘起,形成屋脊,给人一种悬浮的感觉。

这种屋顶设计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以方便排水并增加通风效果。

三、材料汉朝建筑的材料主要以木材为主,尤其是采用了硬质材料如楠木和樟木。

这些木材质地坚实、耐腐蚀,并且易于加工和雕刻。

同时,汉朝人还使用了石料、砖块和土壤等。

四、装饰汉朝建筑的装饰非常讲究,主要体现在雕刻和彩绘上。

汉朝人善于雕刻,经常在建筑的柱子、梁、橱窗等部位进行雕刻,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纹饰。

这些雕刻既美观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彩绘是汉朝建筑装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墙壁上常常采用艳丽的色彩进行绘制,色彩鲜艳而又富有层次感。

彩绘往往以宫廷人物、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为题材,呈现出一种隆重而庄严的氛围。

综上所述,汉朝建筑展现了中国建筑的卓越艺术水平和审美追求。

其布局合理、结构稳固、材料讲究和装饰精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

汉朝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通过对汉朝建筑特点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明器看汉代建筑
作者:孙洁玉
来源:《文化研究》2014年第12期
摘要:通过对建筑明器相关资料的搜集,对资料进行分类,同时对建筑明器相关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

关键字;汉代建筑明器
汉代地面建筑存在数量相当少,现在能看到的、相对形象的研究古建筑资料是建筑明器。

《礼制·檀弓》曾有记载“······夫明器,鬼器也。

”桓宽在《盐铁论》中说“今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

”因此建筑明器是指作为随葬品的建筑模型。

建筑明器种类繁多,杨焕成先生按照使用类型的不同,将建筑明器分为住宅、仓房、作坊、戏楼、楼橹等;杨勇先生据模型明器所代表的建筑在功能、用途上的不同,将其分为仓楼、仓房、院落、平房、楼院、台榭、戏楼、望楼、阙、磨房、作坊、厕所猪圈、井等十三类。

现阶段,关于古建筑明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考古学和美术研究三个领域,建筑学领域主要目的是复原汉代建筑,来研究其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考古学领域主要目的是复原真实的汉代社会生活;美术研究则围绕空间和视觉文化,试图发现建筑明器的表现意义。

在中国古建筑发展史上,将两汉时期比作是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体系和建筑形式特点基本形成,建筑普遍使用了砖、石、石灰、瓦等建筑材料,楼阁建筑形式的出现,并在建筑的许多部位上运用了彩绘和雕、塑装饰纹样。

在搜集资料过程中,笔者发现汉代建筑明器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均有出土,且各地或多或少存在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风格样式。

河南是出土此类建筑明器最多的省之一,其出土建筑明器数量之大、完整性相对较高好、建筑技巧成熟度高。

河南地区建筑明器发现于西汉,东汉末年走向衰落,河南博物院编著的《河南出土建筑明器》一书曾对河南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其进行定名,并运用考古类型学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和年代研究。

此书的出版发行为汉代考古分期断代增添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得到了杨育彬、杨焕成等的高度评价。

笔者认为可以根据研究重点的不同,可以将研究汉代建筑明器的文章大体上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建筑明器整体性把握和区域性研究,及建筑明器的起源和作为作为随葬品所反映的社会形态。

高至喜曾详细介绍了长沙东汉墓中出土的曲尺式陶制房屋模型及其他类型明器,并认为长沙出土的陶屋与广州出土的陶屋在结构和风格上十分接近。

朱顺龙结合汉代文献资料和汉代出土的建筑明器,初步探讨汉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建筑明器、田地池塘模型、仓灶模型、动物圈厕等不同类型的明器分别反映出汉代的家庭经济生活、耕作形式、积贮思想、家庭副业等经济形态。

李思思通过分析建筑明器的出土环境、视觉表达、制作技术以及与墓葬中其他元素的关系来表现建筑明器所反映的物质文化和视觉文化方面的问题。

丁丽娜对河套地区出
土汉代陶明器进行类型学分析,通过与周边出土陶明器的比较研究考察河套地区的地域特色,并进一步展现河套地区“农牧交错带”的文化融合性及汉代的思想和生活。

除上述之外,还有唐长寿、罗惠珍、赵林等同样通过研究汉代建筑明器来反映了汉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活。

第二类是关于某一种建筑明器的研究或某种建筑明器某一方面研究。

武玮对河南地区出土的陶仓楼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并分析其演变过程,总结了河南汉墓出土陶仓楼的地域特点。

韩长松等着重介绍了这座七层连阁彩绘陶仓楼,突出了其特点,同时对其在建筑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的价值予以阐述,并推断此楼年代应在东汉中期或略晚。

张勇以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为主,结合建筑技法和装饰特点认为人形柱陶楼是以休憩、瞭望、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台榭类建筑,应定名为人形柱三层绿釉陶榭,时代为东汉中晚期,甚至可蠡测墓主人为刘承或刘承、刘宠二王执政时期王室贵戚。

张勇先生还著有多篇文章,是相关河南出土的某一建筑明器的年代问题,如《淮阳彩绘陶院落的年代问题》、《焦作七层连阁彩绘陶仓楼的年代问题》等。

关于某一种建筑明器的研究文章还很多,张良皋、刘冠、杨焕成等对汉代建筑明器进行了深度的研究。

第三类关于建筑明器单个构件的、建筑技术特征和建筑形式和风格的研究。

周俊玲以出土的建筑明器为资料,通过对建筑明器屋顶、屋身、台基的研究来提炼秦汉建筑风格的特质和不同区域建筑的审美特色,并达到用“地下之新材料”印证“之上之材料”的目的。

周学鹰从出土文物为资料,认为汉代多层木架建筑已较为普及,建筑技术多样,叉柱造、通柱造等木构架形式并存,楼阁屋檐与平坐形式较多。

刘临安从出土建筑明器探究汉代斗拱的形制特点及在建筑中的作用。

耿庆刚通过对汉代院落结构、布局的分析。

探讨其特征及主要构成部分空间位置关系,并结合文献对其所反映的阴阳五行来建构系统论宇宙图式的秦汉思想。

成文光对陶仓上的动物造型进行了划分,分析了动物造型的制作方法和构图艺术,总结了动物造型的本身象征意蕴、神画表征意蕴和民俗认知意蕴。

除此之外,张翔宇、郭建设等人也对代建筑明器的功能制作等都有研究。

两汉时期“厌胜之术”盛行,同时也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的住宅建筑风水术渐兴的阶段。

风水观念与汉武帝时所推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相结合,使得当时各种住宅在立面和平面布局上非常注意整体秩序。

不少学者认为,汉代建筑明器是汉代经济的产物,而汉代陶仓楼则更是较多的反映了封建农业社会间中等阶层认识的宅院建筑形式。

汉代出土陶楼等明器能直观形象的表达古代建筑物的形制和技巧,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习惯,从某些方面能窥知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灯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两汉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地主阶层大多修建府邸园林,建造工艺精湛的单体建筑与群体建筑,同时,“视死如视生”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厚葬之风盛行,墓葬中的建筑最能直接体现当时的建筑观察和思想表达,虽然不可避免的会掺入艺术夸张成分和个人审美风格,但仍是为后世留下了相当可观的古建筑研究资料。

参考文献: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

杨勇:《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中原文物》,1999年第2期。

杨焕成:《河南陶建筑明器》,《中原文物》,1991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