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建筑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000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四个时期:
(一)、生成期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

1.殷、周:朴素的囿
2.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
3.西汉山水建筑园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自然山水园、佛寺丛林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1. 隋代山水建筑宫苑
2. 唐代宫苑和游乐地、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写意山水园
(四)、成熟时期及成熟后期
1.北宋山水宫苑
2.元、明、清宫苑。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精品课件
汉阙
阙身形制略如碑而略厚,上覆以檐;其附有子阙者, 则有较低较小之阙,另具檐瓦,倚于主阙之侧。檐下有 刻作斗拱枋额,模仿木构形状者,有不作斗拱,仅用上
大下小之石精品块课件承檐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
精品课件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一座由人工用土堆成的山陵,经过 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它的高度还有近50米。
精品课件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的做法,后来影响到汉代乃至历朝历 代。
精品课件
两汉建筑特点
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是柱梁或墙梁式,但 从西汉初已开始使用正规的拱券结构了。这时 以筒拱为主要结构形式,大量用于下水道及墓 葬。到东汉时才出现覆盖于方形或矩形平面上 的穹窿。
精品课件
史前及先秦建筑
精品课件
品课件
我国史前建筑特点
我国史前时期的建筑,“下者为巢,上 者为营窟。”
南方多为巢居,北方多为穴居(营窟)。
精品课件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
我国的古建筑,最早的要数浙江余姚的河姆渡的史前 建筑了。这是迄今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木构建筑。
精品课件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
未央宫
据文献记载,宫内主要建筑有前殿、宣室、温室、清凉、麒麟、 金华、承明、高门、白虎、玉堂、宣德、椒房、昭阳、柏梁等殿和 天禄、石渠两阁等,共40余座。 未央宫遗址前殿是未央宫最重要的
主体建筑,居全宫正中,精其品它课件重要建筑围绕它的四周。
未央宫遗址
精品课件
汉阙
汉宫殿祠庙陵墓门外两侧多立双阙,或木构, 或石砌;木阙现已无存,石阙则实例颇多。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介绍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介绍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介绍
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是我国从奴
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陕西是我国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之一。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秦、汉是其辉煌的鼎盛时期,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文物收藏地之一。

秦汉馆是由几个展区组成,第一部分“秦汉文明”包括“宫
殿建筑”、“青铜冶炼”、“兵戈甲胄”、“兵马俑坑”和“车马仪仗”等五个部分。

第二部分是“经济生活”,包括“食器随葬”和“钱币随葬”两个单元。

第三部分为“社会生活”,包括"铜镜艺术"和"乐舞百戏"两
个单元。

1.宫殿建筑
主要展示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和秦代宫殿建筑模型,规模
宏大,气势雄伟。

2.青铜冶炼
主要展示了铜车马仪仗俑和兵器俑坑。

铜车马仪仗俑为汉代
陪葬明器,其造型与艺术风格显示出当时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

3.兵器俑坑
— 1 —
主要展示了兵器的种类与形制,以铜剑、铜戟、铜矛为代表的兵器组合反映出秦汉时期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

— 2 —。

中外建筑史-秦汉时期的建筑设计xin1

中外建筑史-秦汉时期的建筑设计xin1
第三节 小结 祭祀建筑也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从现存壁画、画像砖、冥器中可以看出,秦汉建筑的尺度巨大,梁枋、屋檐都是直线,外观为直柱、屋檐,平坡屋顶,已经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指屋檐上的瓦头仰起,呈中间凹四周高的形状),但还没有形成曲线或曲面的建筑外观,风格豪放朴拙、端庄严肃,建筑装饰色彩丰富,造型夸张,呈现出质朴浓重的气质。 秦汉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促使制陶业生产规模、烧造技术、数量和质量都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秦汉建筑得以大量使用陶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素有“秦砖汉瓦”之称。 秦砖质地坚硬,有“铅砖”之称,空心砖是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大形建筑材料,砖面大都刻饰几何纹、动物纹或者历史神话故事等图案。秦代的龙纹空心砖采用模印法在砖的正面、上侧和右侧三面都刻有图案,正面及上侧面中央饰二龙壁纹,上下两边饰凤鸟和灵芝纹,右侧有走龙纹饰,构图饱满朴实,气势雄浑,充分展示了秦汉建筑装饰艺术的特有气质。
第一节 秦朝时期的建筑设计
秦朝的建筑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建筑结构方面。传统的中国木构架建筑,特别是抬梁式的结构形式,发展到秦朝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主要体现在秦朝匠师对大跨度梁架的设计上。
第三,建筑形式方面。秦朝设计修筑了阿房宫、骊山陵,万里长城,以及通行全国的驰道与远达塞外的直道。
左图为汉代出土的明器,可见斗拱已成为楼阁中的主要构件。右图为“一斗三升”这一最基本的斗拱组合方式。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建筑设计
抬梁式屋架:柱子不直接承托檩条,而是柱子承梁,由梁或梁上的短柱承托檩条。这种结构多见于北方民居及官式建筑,是我国古代木结构的主流。
穿斗式屋架:柱子直接承托檩条,柱子之间用木枋相连,枋子不承重,和梁的作用不同,称为“穿”。穿斗式屋架多见于南方民居。右图所示。

中国秦、汉时期的建筑成就

中国秦、汉时期的建筑成就

中国秦、汉时期的建筑成就一、秦王朝历史虽然短促,但在建筑上留下的彪彰业绩,却是千载以后仍为世人所仰叹的。

阿房宫、骊山陵、万里长城,以及通行全国的驰道和远达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伟,予后世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汉代兴建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也都是十分宏伟壮丽的。

这些大规模工程,在施工的组织和实施方面,必定十分复杂艰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顺利解决,古人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经验,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二、中国的木框架建筑,特别是以抬梁式为主流的结构形式,到秦、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

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阳离宫一号宫殿主厅的斜梁水平跨度已达10米。

可以想象,雄伟的阿房宫前殿的主梁,一定不会小于这个跨距。

而千年后另一宏大建筑——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的主梁,亦未超过这一限度。

这表明至少在秦代,对木结构梁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高层建筑的木结构问题,到汉代也得到了解决(虽然西汉武帝时所建的井干楼结构是用大木套叠的井干)。

抬梁式木构施于高层建筑的形象,可见于画像砖及陶楼建筑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结构与组合形式已很清晰。

因此可以断言,这类建筑的出现,不应迟于东汉中期。

它们的产生和运用,使得中国建筑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时的“高台建筑”退出历史舞台不是没有原因的。

三、陶质砖、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汉时亦有了新的发展。

陶砖不但用于铺砌室内地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还被用于贴砌墙的内表面。

砖瓦的表面上,还要模印成纹样。

汉代则大量用砖于地下工程,例如西汉长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许多空心砖墓和砖券墓的地下结构。

它们是否也曾用于地面建筑,目前未见实物。

但从少量陶楼明器中看到墙面有划为纵横砖缝的表示,而且至少还有两例陶楼下部已施用半圆拱券。

此外,前述画像石中多次表现之弧状拱桥的形象,应非当时人所臆造。

在某些画像砖和画像石中的建筑台基,似乎也是以条砖包砌其外表面的。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
中国建筑史分期
二、古典盛期(魏晋—宋 公元5世纪~14世纪)
溶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战乱、移民时期 全盛(隋唐):(全盛时期) 隋:大兴城 大运河 宇文恺 唐:长安 大明宫 建筑特点“雄奇爽朗,刚骨劲爽” 延续(宋辽金):宋:建筑特点柔弱,采取木架建筑古典的模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元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史分期
一、前古典时期 (先秦——汉 公元前16~公元4世纪)
原始雏形(夏、商):巢居、穴居、生土、干阑、夯土台基 创立(周、战国):木结构体系、排水沟、瓦、台榭、陕西歧
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周礼·考工记》, 斗拱、阙、三朝五门 雏形,春秋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建设。 趋于成熟(秦汉):长城、阿房宫、皇陵…(全盛时期)
昂: 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营造法
式》称为下昂,其功能与翘相同,形式不同。
斗: 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
升: 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
实际是一种小斗。
· 斗栱类型
石拍拱
一斗二升斗拱 一斗二升斗拱
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屋顶的形式与 其等级有关。
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 屋顶,宋朝称“庑 殿”或“四阿顶”, 清朝称“庑殿”或 “五脊殿”,是中 国、日本、朝鲜古 代建筑的一种屋顶 样式。 在中国是各屋顶样 式中等级最高的, 高于歇山式。明清 时只有皇家和孔子 殿堂才可以使用。 唐朝时和日本也见 于佛寺建筑。但在 福建沿海地区和琉 球的民居为了防风 而采用庑殿顶。

秦汉时期的宫苑分布与特点

秦汉时期的宫苑分布与特点

秦汉时期的宫苑分布与特点
秦、汉时期宫苑的分布与特点可大致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同处关中平原的秦都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另一种是地处关东洛阳盆地的东汉都城洛阳,秦始皇统一六国,有气吞四海、囊括八方的气势,因此,这一时期宫苑的特点也极其明显:恢宏、壮丽、威严、庄重、中规中矩。

众多宫殿、楼台、阁宇、复道开始营建,它们的规模让人惊叹,它们的数量让人目眩,但这些看似随意修建的宫殿、高台、楼阁、复道,其中既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也有崇拜上天、以天法地的思想观念的存在。

所谓汉承秦制,西汉的许多宫苑皆是在秦原先宫苑的基础上进行修葺或重建的。

另外,长安城的“斗城”也是象天设都的代表作。

所以说西汉与秦在整体上,其宫苑的的分布与特点都有法天象地的思想存在,而又因同处关中平原开阔地带,更是将这种法天象地的思想在宫苑布局的表现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东汉时期,随着汉光武帝定都洛阳,很快便在洛阳城南郊修建礼制建筑,这其中包括”三雍“、太学等礼制建筑。

洛阳南郊礼制建筑的修建,不仅代表着秦、西汉时期的华美的宫殿和瑰丽的林苑不再成为宫苑营造的主流,也意味着东汉宫苑”崇礼“思想的正式确立。

中外建筑史 · 第2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中外建筑史 · 第2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多层重楼建筑的兴起与盛行,高台建筑到东 汉时期开始衰落,被独立的、大型多层木构 阁楼所取代。
※ ※ 两汉时期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体 系形成期 ※ ※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建筑(220年——589年)
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基本的结构形式(抬梁式, 穿斗式)已经成型
斗拱已普遍采用
屋顶形式多样化(悬山顶、庑殿顶最为普遍, 歇山和囤顶也已应用)
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皇家建筑 (宫殿、陵墓、园囿)、礼制建筑(明堂、 辟雍、宗庙)、居住建筑(第宅、坞壁)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二节 两汉时期建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五、两汉时期建筑主要特点
一、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建设
东汉末年曹魏王城,城址位于今河北 临漳与河南安阳交界处。
东西长:3000米,南北宽2160米。
邺城
戚里 宫城
文昌殿(大朝)
衙署
铜雀苑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 杜牧:《赤壁》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二节 两汉时期建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一、城市建设
邺城的意义
邺城
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形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具有 南北轴线的都城。
将宫城设在北部,避免了宫殿与闾里的混杂; 将宫殿的主轴对准城市南北中轴,改变了此前都城的
不规则格局; 七座城门根据街道情况灵活分布,没有强求刻板的对
称;
体现出规整布局与讲求实效的统一,标志着中国都城规 划找到了规范的模式,对此后中国都城规划有深远影响。
中外建筑史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一节 秦代建筑(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第二节 两汉时期建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建筑(220年-589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 30多万,共160多闾里, (八万八百户);闾里内, “室居栉比,门巷修直,” 里的四周有墙,闾是里的门。 里内设“弹室”每街有亭长。
城外应有“郭”,“造郭以 守民”才对,但没发现其遗 迹。
秦早亡,西汉是封建社会上升阶段,建筑很多, 但多为木造,年久无存,但可从汉代遗存的画象 砖以及明器,汉墓,汉阙中,看到其形象及作法。 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逗式,已经成熟; 从流行的高台建筑,转而建造高阙、高楼阁,高 达20丈,50丈,70丈;如:《三辅黄图•汉宫》上 的记载建章宫……正门曰阊阖,高二十五丈,亦 曰壁门;左凤阙高二十五丈;右神明台门内,北 起别风阙高五十丈,对峙井干楼高五十丈。
商业发展,富商很多,并有“贫求富,农 不如工,工不如商”的说法。与日本、朝 鲜有贸易往来;建立了丝绸之路,通达乌 兹别克、阿富汗、伊朗,并转往大秦国(古 罗马帝国);东南亚各国,(越南、缅甸、马 来、印度)有水陆前往,与“身毒”国(印度) 有陆路往来。
西汉末,哀帝(刘欣)时,“大月氏”(克什米尔)国使臣, 将佛教传入中国,即公元前6年至公元前1年。(公元“1” 年恰是汉帝刘衍的元始元年)这时的科学文化:
高楼木构架不用通柱,每层分别立柱,用纵横搭 交的枋子做出楼层。
类似的大城市还有:赵邯 郸、楚鄢郢(音掩映), 魏大梁等。
秦咸阳宫殿遗址
秦咸阳宫瓦当
棺椁与墓(河北平山县, 中山王陵墓及兆域图)
从战国时的棺椁构造,可 以看出当时的木工技术很 高——用铁器,便于加工。 正因有如此技术,秦汉时 才能建造大规模的宫殿和 多层楼阁。木棺椁各有内 外两层,外填白土、沙土、 木炭等构成防水体系,并 在墓地设置排水管,使这 些木构得以保存,现在才 能看到其精致的榫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城市
长安:
高祖七年(公元前200)至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十年建成 的长安城,是在秦兴乐宫(改名长乐宫)为基础建立的。
不久,由军匠出身的杨城延主持修建未央宫、北宫,以后 建造桂宫、明光宫;并以此为基础主持长安城建设。
城墙是惠帝五年(公元前190 年)才开始修筑,到汉高后吕 雉八年(公元前180年)先后20年时间才建成;在未央宫和 长乐宫之间,建有武器库、粮仓、织室、暴室等。
有司马迁著“史记”; 西汉末: 刘歆的“三统历”,一年365又385/1935 天;
园周率, 3.141592654为最早的精确值 ;长沙汉墓马王 堆,出土了大比例实用地图; 东汉中:蔡伦造纸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成功。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十二世纪才由阿拉 伯人传到欧洲。 西汉末年人口发展为6000万,耕地827万顷(顷=100亩), 平均13.8 亩/人。
现。 东汉时期斗拱的普遍应用。不仅宫殿、楼阁建筑中使用斗
拱,而且地主的宅邸中也多使用。斗拱多用于柱头、补间 不多见。转角还未见。但灵宝张湾墓中出现有角隅向外斜 出45度挑梁,其上置斗拱一朵承托正侧斜面屋檐,可谓转 角的雏形。
汉代建筑
密县后土郭东汉仓楼,两层斗拱的栌斗均有槽口,伸出华拱,并有上 留和下平出(留有明显的单卷瓣)形成折线拱形的华拱。(否定了汉 代无华拱的说法)。
宫未成而秦亡。
骊山陵:
由三层土台组成,下层,345×350m自底至顶三层共高 43m,这是二千年风雨后的体量。无地面建筑,
是否如战国墓一样,建于高台之上,却无史料记载,又无 切实地考证(造型与中山王墓之相似)。历史上传说项羽 曾发墓火焚一事,似有木构建筑;因为前几年钻探得知, 墓内未被发掘,也未被火焚。
秦代建筑的成就与影响
建成多项举世闻名巨构 始皇陵开辟了我国帝陵建设新篇章 广建皇家宫室园囿,推动建筑技术与艺术
进一步发展 取得组织与实施特大工程经验
汉:(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
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建筑显著进步。 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汉初,耕牛与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当时为发展农业已下
陵墓内的砖
墓阙
四川崖墓
登封太室阙
少室阙上的雕刻与壁画
高颐墓石阙西 阙立面
陶楼
汉代建筑
西汉仍盛行高台建筑,很少发现西汉时期的陶楼,故西汉 时期时期的高层建筑还未大量兴起。
东汉时期各地建高楼,中国木结构体系已初步形成。 抬梁式,穿枓式、干阑式、井干式等式样东汉时期均已出
齐故都临淄城址在今山东 临淄城北,城墙残址尚存, 有大小二城,大城范围: 4*5km,周长约12km,西 南角套着小城,为 1.23*1.8km的长方形。城 中偏西有一土台, 65*72m,残高16m,俗称 桓公台;小城有铜币作坊 遗址。大城内有里坊和骨、 铜、铁作坊遗址;大城东 墙下是淄河。
汉代建筑
东汉时期的屋顶形式至少有庑殿顶、悬山顶、卷棚顶、攒 尖顶四种,还有两截相叠类似歇山顶的构造(汉代尚无真 正的歇山顶)。
柱子的形式除方形和圆形以外,常见的有八角形,另有瓜 楞形或称为束竹柱。
柱础,有凸起两层的,有覆斗式的(覆盆式)。许昌张潘 故城还出土四神柱础。
西汉末,高台建筑柱子大多不埋在柱洞内,础石顶面与室 内地平一致。柱础正中凹下,柱根置于凹处。说明至迟在 西汉末年,立柱不须挖柱洞,其上部的木构架已能保证稳 定。
汉武帝好神仙(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建章宫中 大肆兴建宫殿、苑囿、明堂、观楼、坛庙等建筑,时为极 盛,东汉末年均遭董卓纵兵焚毁。
长安城周长:25.1km (实测 值);占地: 973 顷; 城墙 高三丈五尺;(汉尺= 0.23m,五尺一步;则 35×0.23=8.05m 高)。十 二座城门:每门三个门洞, 洞宽8m,间隔4m;每门洞 可容四轨,三洞共12轨 (汉 轨距为 1.5m)。南、北两城 墙因地形限制而成不规则形 状;古人多附会谓,仿南斗、 北斗,故又称“斗城”。
东汉开始在中国建佛教木塔。(西晋太康六年建三级砖浮屠)。 斗拱形象:一斗二升;一斗三升。还有直斗造和交手拱。栌斗和散斗
已经定型,基本上都是方形,上大下小,下部的汽都有铀,汽和斗高 的比例多在1/2~2/5之间。与后代定型斗拱基本接近。 拱形可分为三种。但拱的长、宽、高无一定比例。第一种上下平齐, 类似横枋。第二种为直拱,拱端做成弧线或砍成抹角(很少见分瓣的 实例。)第三种可称曲拱,也即交手拱。 柱头斗拱有出跳和不出跳两种。不出跳的斗拱常见的有:一斗二升, 一斗三升,一斗五升和实拍拱。
骊山陵有内、外二垣,内垣周长2.5km,外垣周长 6.3km,用“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 作骊山”。现发掘了附近的殉葬用的兵马俑坑,是秦始皇 陵的殉葬之物。
长城
起源于战国时,诸候国攻战自卫用,北方 的秦、燕、赵为防匈奴而筑北部长城,秦 统一后,把它们扩建,连接成 3000 多公里 的防御线;秦长城只一部分,遗迹有:临 洮一带的板筑土城。以后历代修建,现在 的砖筑长城,是明代遗物。
令保护耕牛,“盗马者罪死,盗牛者加”。 汉代器械中,有风车;文献中有“水碓(dwi)磨”的记载。
铁钢厂:河南发现汉代两座冶铁厂的遗址, 一个面积 1500M2,有十八座冶铁炉;另一 遗址3000M221座冶炉。炼铁已知脱硫(用 石灰石),除用木炭,也已用煤(石炭,石 墨);并可炼出低温钢,(1240─1330°之 间)大的工厂几百人,但多用“工巧奴”和 “铁官刑”为工人,这种方式阻碍了生产 技术的发展。
【礼制建筑】汉长安南郊有一处礼制建筑遗址,似“辟雍”或明堂。 “明堂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环宫垣;为复道;上 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诗经•大雅•文王•灵台》《四书五经》中册127页《诗经》灵台有: 贲鼓惟镛,於论鼓钟,於乐辟雍;其后的注解是:辟璧通,雍,泽也; 辟雍,天子之学,大射行礼之处也。水旋丘如璧,以节观者,故曰 “辟雍”。《礼记•王制》《四书五经》中册70页:天子命之教,然 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班 宫。西安南郊的礼制建筑遗址, 恰恰如上所述。虽有旧河道冲毁部分, 亦可循中轴线而复原。可以判断是一座高台建筑,与秦咸阳宫殿遗址、 河北中山王陵的墓同一形制。
战国、秦、汉时期建筑
战国:城市繁荣(齐 临淄、赵邯郸、楚鄢 郢、魏大梁)木构榫 卯形式多样。
秦:阿房宫、骊山陵
汉:根据当时的画像 石、画像砖、冥器陶 楼等间接资料看:抬 梁式和穿斗式木结构 已经形成。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百家争鸣,大 城市,大宫殿。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 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 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 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阿房宫
《史记》:“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 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 房,东西500步,南北 50 丈,上可坐万人,下可 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 南山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 阳。”渡谓,有一座连栱石桥。
汉代建筑
地面除了仍沿用以前抹草泥的方法外,出现了铺 地的方砖及空心砖的踏步。
西汉末高台建筑的转角处仍使用两根柱子,说明 在大型建筑的构架中,还未能妥善解决转角处的 复杂结构。
从出土的陶楼看,此时期高楼建筑物平面多为方 形或长方形。还显示出“副阶周匝”即四周有围 廊。有的还施平座,栏杆。(早期的檐廊还不完 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