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合浦出土的汉代陶屋与汉代当地民居建筑探究

合集下载

游合浦《汉墓博物馆》探寻中国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游合浦《汉墓博物馆》探寻中国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游合浦《汉墓博物馆》探寻中国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前身为合浦县博物馆,馆区占地面积133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总投资800多万元。

馆内建筑有仿汉石阙大门、汉墓保护展示厅、主体中心文物陈列厅、办公楼、保安宿舍楼等仿汉代风格建筑,是区内唯一以汉文化展示为主的遗址类博物馆。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以收藏、研究、修复、陈列合浦汉墓出土文物为主,兼藏本地传世文物,藏品的种类丰富、历史悠久。

馆藏文物多达5200余件,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177件,三级文物289件。

文物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至两汉、唐宋、元、明、清、民国,以及当代的重要文物。

种类涵盖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玉器、玻璃器、铁器、水晶玛瑙、琥珀松石、书画扇面、历代钱币、古瓷器、明清家具、古册籍、碑刻、竹木象牙工艺品等。

馆藏文物以汉墓出土的带酒铜提梁壶、玻璃杯、六字铭文出廓玉璧、金、玉带钩、紫水晶长串穿珠等闻名于世,反映了汉代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悠久历史。

(资料来自百科/因为每天最后两小时的时间来不及、很多文字没办法跟上)资料都已经收录在本人百度网盘)《合浦汉墓一号墓室》,经过考古推断、该墓为中西合璧式样,墓主人身份不明确,有可能是汉代的外交官、或许就是西域来的商人,合浦汉墓博物馆有121件一级文物、这个墓就挑选了45件。

当时出土文物量很大。

这个一号墓为中西合璧式,棺椁放在长方形的墓室内,两边是耳室,一边是仓库、一边是金银玉器,客厅为文档库。

这个墓的客厅是圆形、两千多年一直保持原样,这个圆顶客厅支撑它的力度就是顶上这块砖、如果把这块砖取下,整个墓室就坍塌。

《合浦二号墓》这个二号墓属于夫妻合葬墓,是1987年修筑南宁到北海的二级公路在四方岭发掘,四方岭就是博物馆对面的合浦汉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此墓是按原样搬迁到博物馆进行复原。

合浦汉墓博物馆一共就展览了两个汉墓(一号墓、二号墓)其余一千多座墓、在四方岭正在建设中,未来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广西地区汉代窑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广西地区汉代窑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广西地区汉代窑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广西地区已发掘出众多的汉代窑址。

其汉代窑业有着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在西汉早中期多受本土原有技术影响,发展较为缓慢,到了西汉后期,窑业多受外来技术影响,窑业技术迎来较大发展。

本文从广西地区目前发现的汉代窑址考古资料出发,总结出了陶窑的基本形制及其产品主要特征,最后探讨广西汉代窑业技术源流。

关键词:广西地区;汉代;窑址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 02—024—(04)Discovery and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Han Dynasty Kiln Sites in Guangxi0 引言 在广西地区的大量汉墓中发掘清理出了数量巨大的陶瓷器随葬品,广西汉墓主要分布今北海市、贵港市、梧州市、桂林市、贺州市一带[1],广西汉墓数量已达数千座,如此数量巨大的汉墓群,其陶瓷器随葬品数量更是巨大的,这些陶瓷器无法仅仅依靠外来供应,大部分应当还是本地所产。

由此看来,广西地区在汉代时窑业生产已有一定规模。

通过对广西地区汉代窑业遗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大致了解广西地区汉代窑业的生产状况及特征,另一方面也可找寻出两汉时期南北地区在窑业技术交流上的历史证据。

1 广西地区汉代窑址的发现情况 近年来,广西地区汉代窑址发现数量不断增多,但因年代过于久远,保存状况不容乐观,窑址大多残破不堪,难以复原。

广西地区的汉代窑址具体有:桂林市的灵川县马山窑址[2]、兴安县架枧田窑址[3]、梧州市的富民坊窑址[5]、苍梧县大坡窑址[6]、藤县古龙窑址[7]、贵港市桂平大塘城汉代窑址[8]、庆丰镇高田村窑址[9]、来宾市的象州县运江窑址[10]、北海市福城镇上下窑窑址、平阳镇匙羹岭窑址、合浦县廉州镇老哥渡窑址、山口镇罗美窑址等[8]。

广西地区汉代窑业遗存区域分布特征为:窑址集中分布于桂北地区和桂东地区,在桂中地区有少量分布,在桂南地区发现的汉代窑址主要集中在北海市,目前发现了北海市平阳镇的匙羹岭窑址、福城镇上下窑窑址、合浦县廉州镇老哥渡窑址、山口镇罗美窑址等4处窑址,但发掘资料均未见披露。

从出土陶器中看汉代住宅,两室一厅是标配,贵族豪绅住楼房配家兵

从出土陶器中看汉代住宅,两室一厅是标配,贵族豪绅住楼房配家兵

从出土陶器中看汉代住宅,两室一厅是标配,贵族豪绅住楼房配家兵2019/6/2715:02前段儿时间,考古人员在郑州西南区域发现了一个汉代的墓葬群,考古人员判定这个墓葬群共有160座小墓,其中只有几座墓葬有"三室一厅"的规模。

所有就有人说:看来在汉代能买“三室一厅”也不容易。

这句话虽是一句调侃,但确实是这样。

在汉代,一般人家基本都能住上“一堂二室”,也就是“两室一厅”,当然,要比现代意义的上两室一厅精简些。

而要想住上“三室一厅”还是有些难度的。

在汉代人编写的数学教材《九章算术》中有这么一道题:“今有取保,一岁价钱二千五百,今先取一千二百,问当作日几何?”举这个例子当然不是要大家算一道汉代的数学题,而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这道算数题里提到“一岁价钱二千五百”,也就是说一个普通打工仔的工钱一年是二千五百钱。

汉代的民居也分地段,根据当时的市价,普通民居从一万钱到七万钱不等,也有几千钱的。

所以,一个普通百姓要想买一座普通民居,也不是一件难事。

而根据《后汉书》中记载,东汉时身有官位之人,一年最低能领到近百斛米粮,折合起来近一万钱。

对于他们来说,购置一间像样的住宅就更不是什么难事了。

汉代“事死如事生”,所以,我们是可以从出土的陶屋中分析汉代的民居的。

这便是一处挺普通的曲尺式住宅。

常见的曲尺式陶屋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两屋无圈,在主屋的一侧向后延伸出一处廊屋,无圈养牲畜的后院;一是两屋一圈,两栋长方形的房屋成曲尺形连接,再用矮墙围合,构成一个圈养牲畜的后院。

下图中这座三合式房屋便是由“一堂两室”三间房屋组成的。

由前屋和左右两屋组成,整体呈“凹”字形,凹入处围成猪圈,空间得到恰到好处的利用。

房屋左侧几只小羊正排队进窝,而屋主人正在给猪喂食。

这件陶塑房屋模型呈现出的是一片安居乐业、一片祥和的景象,但事实是这样吗?有一句歌词写的好“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而陶塑房屋模型是陪葬用具,所以,这件模型表达的或许只是后人对墓主人的美好祝福也未可知。

读《瓯骆汉风:管窥广西汉陶文化》

读《瓯骆汉风:管窥广西汉陶文化》

读《瓯骆汉风:管窥广西汉陶文化》历史悠久的广西,在古代有“瓯骆”之称。

“瓯骆”,是我国先秦至汉代生活在广西和越南北部百越部落中“西瓯部落”和“骆越部落”的合称,因此广西常被称作“瓯骆”,亦称“西瓯骆越”。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命令监御史禄,督率士卒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修建一条人工运河——灵渠,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转运粮饷辎重,从而一举平定百越,统一岭南,并将其分设为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纳入中央版图。

从此中原文明通过源源不断的人口南移而流入百越之地。

“与越杂处”给广西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广西从此走上越汉文化融合发展的道路。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设合浦郡,加强汉朝统治,进一步加强了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

广西汉代以汉风越韵为特色的文化繁荣被大量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陶器,正是体现这种瓯骆汉风最多的器物。

在广西大量发现的汉代古墓中,汉窑数量之巨是最引人注目的。

光合浦廉州镇草鞋村,就发现汉窑22座,不仅发现有烧制砖瓦的作坊区和工作流程遗迹,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既有日用品,也有贸易用品,陶屋、陶壶、陶罐、陶仓、陶灶。

种类之多,实属惊人。

它们以精湛的工艺、生动的造型、丰富的内容诠释了汉代广西人的生活面貌、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所有这些与中原文明的关系。

以广西汉墓出土的陶屋为例。

很多陶屋的形制都呈现出北方建筑样式与南方干栏式建筑风格的统一。

因为南方潮湿多雨,人们往往将房屋用木桩支起来,形成两层建筑,上面住人,既通风防潮又防止野兽攻击,下面放置杂物和饲养家畜。

所以无论是楼阁式陶屋还是四合院型陶屋,都可以看到它们既有北方建筑特色又融进了南方干栏式建筑的元素。

在出土的很多陶仓模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底层架空以防潮的干栏式建筑特色。

这些陶瓷建筑模型出现在汉墓中说明其主人是北方移民,随着迁居时间越来越长,他们居住的房子也越来越具有南方特色。

汉代社会风行厚葬,这种文化习俗也从中原流入广西。

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汉代文化遗存活化利用的对策思考

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汉代文化遗存活化利用的对策思考

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汉代文化遗存活化利用的对策思考发布时间:2022-10-24T05:20:04.655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6月第12期作者:孙家晶[导读] 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汉代文化遗存主要包括合浦汉墓群孙家晶北海市博物馆北海市 536000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汉代文化遗存主要包括合浦汉墓群、草鞋村遗址、大浪古城遗址等,从这些遗存中发掘出的珍贵文物和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北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历史见证,充分展现了北海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目前这些文化遗存均已纳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报遗产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考察北海时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强调“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这既是对北海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更是对北海市文物保护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

加强北海合浦汉代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对推动海丝申遗工作、传承和弘扬北海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推进考古研究,创立汉代文化研学基地目前,合浦汉墓群、草鞋村遗址、大浪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应加快编制和申报《广西合浦汉墓群与汉城城址及相关遗存考古工作计划(2022-2026年)》,持续开展南流江沿岸和北部湾沿海考古调查,进一步实施合浦汉墓群、?鞋村和大浪古城遗址的考古勘探和发掘,进行水下考古调查等。

同时要对有条件的考古区域和发掘墓葬进行保护与展示,并充分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辅助考古工作。

在持续开展考古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将合浦汉墓群望牛岭一号墓、大浪古城等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建设成为全国考古科研和教育基地,争取项目资金,以开放的态度吸纳全国高水平科研人员参与考古、保护、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合浦创建广西汉代文化研究、教学和实践中心。

2、创办遗产课堂,让文化遗产走近群众要让文化遗产融入群众生活,在博物馆和考古遗址现场设立文化遗产课堂,选择适当区域开放公众考古体验,以专家讲解和公众参与的方式,讲授文化遗产知识、考古基本方法和文物保护常识,从而使公众能够更贴近文化遗产、自觉肩负起保护文物的责任感,能够起到社会教育和宣传的作用,从而提高北海文化遗产的知名度。

探寻合浦汉文化推荐路线

探寻合浦汉文化推荐路线

探寻合浦汉文化推荐路线作者: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2016年第06期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展品250件,以青铜器、陶器和琉璃、琥珀、玛瑙、水晶、金银玉石的制品为主。

其中,铜凤灯、铜屋、铜提梁壶、三足铜盘、铜魁等工艺品具有南方青铜器精巧细致的地方特色。

带有干栏式结构特征的陶楼,显示出当地的气候环境和日常居住条件。

展品中有一件东汉早期的铜提梁壶,内盛液体至今仍保存。

每周二至日开馆。

每天上午 8:00 - 11:00;下午14:30 - 17:00(6月-9月为 15:00 - 17:30)开放。

文昌阁位于合浦县廉州镇青云路2号,是一单座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284.96平方米。

建筑抬梁式结合穿斗式木构架,镶砌砖墙。

屋脊、瓦檐板外表、梁枋等雕刻有花卉、禽兽等图案,墙内外有壁画带。

据史载,文昌阁曾多历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中期所建。

草鞋村遗址位于合浦县廉州镇草鞋村西南端,西门江东岸的一座平小岭上。

经考古发掘发现包括水井、建筑遗址、作坊等遗迹100多处,是合浦县唯一的汉代窑址。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馆长廉世明说:“你在这里随便捡到的陶片都有千百年的历史。

”东坡亭位于合浦县廉州镇合浦师范园内。

东坡亭所在地原为北宋廉州士人邓拟的私家园林,内有“长春亭”、“清乐轩”,北宋元符三年苏东坡居留廉州期间经常到此与宾主聚会。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知府康基田为纪念苏东坡,在该遗址上重建东坡亭。

大浪古城遗址位于合浦县石湾镇大浪村,座落在南流江冲积平原上,东北约1.5公里为周江(流经合浦县城廉州镇西南入海,又名西门江)与南流江的分水口。

考古调查发掘城址西门有码头遗址1处,城内建筑遗址1处。

有一种观点认为该遗址是西汉早期的合浦县治和合浦海港所在地,另一种观点根据北宋地理文献及明、清地方志记载,认为该遗址是北宋开宝五年(972年)的廉州治暨合浦县治。

乾江古村落合浦县廉州镇乾江社区是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文物的类别研究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文物的类别研究

天工|2021年第2期文 张筠梓[摘 要]博物馆文物是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以及教育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对其分类是为了更方便地认识与研究。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文物种类众多,从考古学的角度和人的生活方式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对文创产品设计做准备与铺垫。

[关键词]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文创;文物;分类;[中图分类号]K872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1)2-0044-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张筠梓.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文物的类别研究[J].天工,2021(2):44-45.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文物的类别研究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首要工作就是对本馆藏品进行清点、整理、归纳、分类,然后与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团队或知名品牌合作,深入挖掘其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内涵,为其转化途径和开发模式提供资源与参考。

笔者将从材质、人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对其分类并阐述。

一、按材质分类合浦馆藏文物珍品编辑委员会从大众认识考古文物的角度,对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文物从材质上进行分类,分别为陶器、铜器、玉器、琉璃、玛瑙、水晶、琥珀、黄金饰品、绿松石等。

(一)陶器合浦汉代墓葬出土的器物中有较多的陶器,以日常生活实用器为主,也有部分专为陪葬的模型明器,陶器火候高,造型灵秀。

日用器中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瓮、罐、匏壶、簋、提筩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另一类为仿铜礼器,有鼎、盒、壶、钫、尊、案等中原常见的组合形式。

明器真实地记录了本地越族的生活习俗,反映了中原汉族与岭南越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铜器合浦汉墓出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大都为日常生活用品或兵器,也有些建筑明器,如铜仓。

生活用品以饪食器、酒水器为多,还有其他的一些日常用品,如熏炉、灯、镜、印等,这些器物大都制作精美、纹饰繁缛。

(三)玉器汉代国家统一,文化空前繁荣,琢玉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汉代的玉器工艺之精巧、器形之美、纹饰之繁、品种之多为前代所不及,有些可谓空前绝后,达到了巅峰。

广西合浦出土汉代青铜器的初步研究

广西合浦出土汉代青铜器的初步研究

广西合浦出土汉代青铜器的初步研究广西合浦出土的汉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研究的重要遗存之一。

这些出土的青铜器丰富了我们对汉代青铜器制作工艺、艺术风格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

本文将就广西合浦出土的汉代青铜器进行初步研究,以期探索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广西合浦出土的汉代青铜器数量众多,种类繁多。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青铜器包括器皿、乐器、武器等多个类别。

其中,器皿类青铜器包括鼎、尊、簋、觚等,乐器类青铜器包括钟、磬、瑟等,武器类青铜器包括剑、戈、戟等。

这些青铜器不仅在形制上具有独特的特点,还展现出丰富的纹饰和铭文。

广西合浦出土的汉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

这些青铜器制作精细,形制规整,纹饰精美。

例如,在鼎的造型上,可以看到造型端庄大气,器身比例协调,纹饰深浅得当,线条流畅自然。

而在纹饰的设计上,广西合浦出土的汉代青铜器常常采用动植物纹样,如龙纹、凤纹、云纹、蝉纹等,这些纹饰不仅美观,还富有象征意义。

广西合浦出土的汉代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

青铜器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广西合浦出土的汉代青铜器中,不仅有用于祭祀活动的礼器,还有用于音乐演奏和武器战争的乐器和武器。

这些青铜器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音乐艺术和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我们了解汉代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广西合浦出土的汉代青铜器对于研究汉代青铜器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是中国青铜器制作的重要时期,也是青铜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广西合浦出土的汉代青铜器在形制、纹饰和铭文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对这些青铜器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代青铜器的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为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广西合浦出土的汉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研究的重要遗存,它们的出土丰富了我们对汉代青铜器制作工艺、艺术风格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

通过对这些青铜器的初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价值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J 5 9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 号:1 6 7 3 - 2 2 1 9( 2 0 1 3 )1 卜0 2 1 6 - 0 2
汉代 陶屋 的 由来
厚葬之风 非常盛行。 但是作为重要财富象征 的房屋是不能拿 来 陪葬 的 ,所以古人就想出了办法 ,烧制陶屋进行随葬 。
式建筑为古代长江流域及其 以南 土著 的建筑形制 , 和黄河流 域 的古代建筑属于两个 不同的系统” , “ 后逐渐被中原文化所 吸收或融合之后 ,便形成了汉文 明的一部分 因素” 。我 国华
南和华北地区的建 筑形式很大的不同 , 华南建筑 的特色为干
以建 筑物 作为明器 随葬 是汉文化的葬 俗特点 , 所 以陶屋
缩影 。 这 些汉 陶屋的出土一 方面反映了汉代合 浦民居住宅的 建筑结构及形 式等 ; 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合浦 的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不同文化的交流、地域特征及人们的
生活 习俗 等。
地 区东汉墓葬 中随葬 的陶屋为证 , 对 长江流 域以南的千栏式 建筑进行 了系统深入 的研究 , 认为“ 基本上可 以肯定 ‘ 干栏 ’
张勇主编的 河南 出土汉代建筑 明器 一书 。书 中从 “ 河 南
从合浦汉代古墓中 出土 的这些汉代陶屋 中, 我们可 以看到 古
人 已经不再崇 尚死后要表现 出有 多高 的政治地位 , 而 是更加 关心 自己在 阴间所拥有 的财富和所过 的舒适 生活 , 因此当时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9 —0 2
主 的随葬 方式则显示 出生者 比较 关心 。 l 2 】 还有河南省 博物 院的张勇女士发表 多篇文
章, 对 河南出土的汉代建 筑明器进 行全 面综合的研究 , 对陶 屋 的类型 ,定名 ,年代 ,起源 ,及陶屋所反映的 当时 的建筑 技术 等问题都 有论 述。 这些文章使河南地 区陶屋研究有很大
第3 4 卷 第1 1 期
2 0 1 3 年1 1 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 , 01 . 3 4 NO. 1 1 NO V . 2 01 3
用来随葬 是随着秦汉时期大量汉人的南迁后 , 与合浦地 区文 化的融合后出现的 。秦汉时期的人们普遍有 “ 事死如事 生”
栏式 , 但后逐渐受到 当地土著居民和汉族融合交流后 , 在慢 慢改变 ,表现 了汉文化与土著文化相互交流影 响。L l
的观念 , 苟子・ 礼论 中就有写到 “ 丧礼者 ,以生者饰死者 也 ,大象其 生,以送其死 ,事死 如生 ,事亡如存” 。认为 人
汉代 明器 定名与分类概述” 、 “ 河南汉代建筑 明器类型 学与 年 代学研究” 、“ 建筑 明器起源及相关 问题讨论” 、“ 河 南建筑 明
器所反映 的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成就” 、 “ 河 南出土汉代 建筑
明器类型分期表”五部分进行系统 、深入地研 究。_ j
回顾前辈 学者 的研 究, 可 以看到关于汉代陶屋的研究还 是薄弱 的, 研 究大 部分都集 中在 中原 地区 , 北方地 区出土 的
多为 多层楼 阁式的陶楼 , 而关于南方地 区出土陶屋研究 的较
作者简 介: 杜琴琴 ( 1 9 9 0 -) ,女 ,湖南永州人 ,广西 艺术 学院建筑艺术 学院硕 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环境艺术设
少。 而本文则从合浦地 区出土 的汉代陶屋 的样式及特点进行
分析 研究。
计。韩守洲 ( 1 9 8 4 -) ,男 ,山东 日 照人 ,广西艺术 学院建 筑艺 术学院硕 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
多少财 富和是否能舒适 的生活。而汉朝尊崇儒家思想 , 儒家
提倡 孝道 ,把养生送死 等量齐观 , 中庸 说 ,“ 事死如生 ,
视 亡如存 ,仁智备矣” 。汉初废除 了人殉 ,在丧礼制度 上尊 崇儒 规 , 汉书 ・ 原涉传 认 为 “ 令先人坟墓俭约 ,非孝也 ” 。
的进 展。 2 0 0 2 年出版了由河 南博物 院建筑 明器 课题 组编著、
屋 的由来及体现 出的汉代 思想体制 , 通过对 陶屋 的建 筑样 式的分类 , 分析 其特 点及 其所代表 的汉代合 浦地 区民居建筑风 格及
风俗 ,以及 南越地 区越人文化与 中原地 区汉文化之 间的民俗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等 。由此来总结 出汉代 陶屋的研究意 义,为 中 国古代 建筑史的研 究提供 参考。 关键 词:汉代陶屋 ;汉代 思想体 制;陶屋建筑样 式;民居建筑风格
死后只不过是换 了一个空 间,惟有 经营好地 下冥 宫 , 才能在
到上世纪 9 0 年代 ,一些 学者开始 关注 陶屋 的研 究 ,如
杨焕成先 生 河 南陶建筑 明器简述 》 对 河南出土 的建 筑明器
阴间继续享受人 间的荣华 富贵。 而以礼器 为随葬 品的丧葬 方 式主要是 强调死者 生前 所享 有的政 治地位 , 而以 日常生活为
广西 合 浦 出土 的 汉代 陶屋
与汉代 当地 民居建 筑探 究
杜琴琴

韩 守洲
( 广西 艺 术 学 院 建 筑 艺 术 学 院 ,广 西 南 宁 5 3 0 0 2 2 )
要 :以广西合浦地 区出土的汉代 陶屋为研究对 象,以及 已有 学者对 陶屋及相关领域的研 究进行分析归纳 , 研 究其陶
汉代陶屋 , 是汉代墓葬 中随葬 的反映古代先 民居住情况
及建筑观念的建筑明器 。所谓 建筑明器 , 亦称之 为冥器 。合
浦 出土的陶屋式样虽然各有不 同, 但这些 陶屋 主要都是模仿
现实 生活 中的真实建筑形态制 造而成 ,是 汉代 民居建筑 的
二 已有学者 关 于陶屋 的研 究
其实早在上世纪 6 0年代安 志敏 先生的文 章就引用华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