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枕部推拿、刮痧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

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
进行。
1 纳入 标 准 ( ) 合颈 性 眩晕诊 断 标 准 ;2 年 估 , - 3 1符 () 治疗 前及 治疗 4周后 均 评估 1次 。测 评 由专 人
1 排 除 标 准 ( ) 龄 小 于 1 . 4 1年 6岁 或 大 于 7 0岁 ; 32 颈 椎 X 线 侧 位 片 观 察 测 量 颈 椎 曲 度 方 法 采 .
34 治 疗 结 果 .
平 衡 , 复颈 椎 内源性 稳定 ; 恢 并通 过 改善 颈 椎 曲度 , 见 表 1 。
341 2组 患者症 状 与功 能评 分 比较 ..
3 . 治 疗前后 颈 曲值 比较 .2 4
矫 正 颈 椎 反 屈 . 头 颅 重 力距 减 小 . 应 降低 颈 椎 使 相
组 。治疗组 3 O例 : 1 男 3例 , 1 女 7例 : 龄 l ~ 9 不 足 型 加 足 三里 ; 年 6 6 肾精 不 足型 加 太 溪 ; 痰瘀 交 阻型
岁 , 均年 龄 ( 22 _ .9 岁 ; 程 01 平 4 .6 45 ) 病 + . 8年 , 平均 病 加 丰隆 ; 头痛 加 太 阳 ; 肩 痛加 阿是 穴 、 谷 、 溪 。 颈 合 后
的3 0例 作对 照 , 得较 好疗效 , 取 现报告 如 下 。
1 临床 资料
患者依从性差 , 或应 用 其 他 药 物 、 行 其 他 治 疗 影 进
响结果 判定 者 。 予 常规针 刺 治疗 。取 穴 : 百会 . 池 , 风
11 一 般 资 料 6 . 0例 均 来 自于 2 0 0 7年 2月 至 2 治 疗方 法 21 0 0年 9月 就 诊 于上 海 市 嘉定 区 中 医 医院 针 灸 推 21 对 照组 . 拿 科 门诊 的颈性 眩 晕患 者 , 随机分 为 治 疗组 和对 照 天柱 , 骨 , 椎夹 脊穴 。肝 阳上 扰 型加 太 冲 ; 完 颈 气血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变, 小 脑病 变及 大脑 病变 者 。
1 . 4 治 疗 方 法
1 . 4 . 1 治疗 组
处方 , 主穴 : 百会、 风府 、 绝 骨 。配 穴 :
风池 、 天柱 、 颈 5夹脊 。针 刺方 法 : 患者俯 卧位 , 百会 从 后 向前 平 刺 0 . 5~1寸 , 风 府 向 下 颌 方 向 缓 慢 刺 入
流 速度 正常 ; 有效 : 治疗后症状 、 体 征 改 善 ,颈 部 动 脉 彩 超检查 所 测 的血流 速度较 治疗 前提 高 ; 无效 : 治疗 后 症状 、 体 征无 改 善 ,颈 部 动 脉 彩 超 检 查 所 测 的 血 流 速
度无 改善 。
糊、 恶心 、 呕吐 , 甚 至晕 厥 、 猝 倒 。② 查 体 时 颈 项 部 有
异 无 显著 性 ( P> 0 . 0 5 ) , 具 有 可 比性 。
5天 , 共 治疗 2个 疗程 , 观 察疗效 。 氟 桂利 嗪 5 m g , q n ; 步长 脑 心通 3粒 ,
1 . 4 . 2 对照组
t i d ; 尼美舒 利 0 . 1 , b i d ; 乙哌 立松 5 0 m g , t i d或替 扎 尼 定
光 明中医 2 0 1 3年 1 0月 第 2 8卷 第 1 O期
C J GMC M Oc t o b e r 2 0 1 3 . Vo l 2 8 . 1 0
・21 23 ・
针刺 治 疗 颈 性 眩晕 的疗 效 观 察
郭奋 进 严 晓 春
摘要: 目的 观察以脑为髓海理论的穴位为主穴进行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 1 0 0 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 组( 以脑为髓海理论的穴位为主穴) 与对照组( 药物治疗) 进行疗效对照, 2 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6 2 % 及总有效率9 8 %, 对照组治愈率3 8 %及总有效率8 4 %, 经 检验,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 0 5 ) 。结论 治疗组的疗效显著, 优

针刺颈五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针刺颈五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 CHINA’S NATUROPATHY,Jan.2019,Vol.27No.1·针推外治法·针刺颈五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黄 洪,通信作者:王晓荷(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滨医院,广西南宁530021)【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颈五针对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针刺颈五针法)和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组30例。

两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施治。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和心理及社会适应5项内容评分,并对比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指数、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颈五针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颈性眩晕;颈五针;针刺;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ADOI:10.19621/j.cnki.11-3555/r.2019.0106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部病变、外伤和炎症等多种因素刺激和压迫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出现以眩晕、颈肩痛、头痛及颈部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心理、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

笔者对3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针刺风池(双)、天柱(双)、风府(简称“颈五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至2016年9月在南宁市江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及神经内科住院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5~63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3年。

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29~60岁,平均40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3年。

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发布时间:2021-11-24T03:56:29.26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9期作者:杨应安[导读]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应用针灸推拿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杨应安大关县中医医院云南昭通 657400【摘要】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应用针灸推拿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参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与试验组(采用针灸推拿综合治疗),均组100例,均于2020.1-2020.12被我院所收治,比较两组应用效果。

结果在总有效率比较中,试验组(93.00%)比参照组(84.00%)高,P<0.05;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SF-36)评分对比中,试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

结论颈性眩晕患者应用针灸推拿综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运用与推广。

【关键词】颈性眩晕;针灸推拿;生活质量;治疗效果颈性眩晕是临床属于一种典型的多发病,临床表现主要以供给平衡失调、恶心欲呕、发作性眩晕为主[1]。

其病症特点为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极易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故早期诊治是减少和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关键。

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均对其发病机理及病因展开深入研究,现代医学表示,该病的发生多半与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祖国医学则认为,该病病机病因属于本虚标实,主要以虚为主,因夹瘀、痰、火、风等因素[2]。

临床对于该疾病主要采取中医推拿及针灸疗法加以治疗,主要以改善患者脑部供血,扩张血管为主,改善椎动脉平衡,鉴于此,本文旨在对颈性眩晕患者应用针灸推拿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线资料纳入我院2020.1-2020.12收治的20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100例,参照组男女各60、40例,年龄35-70岁,平均(52.17±1.14)岁;试验组男女各50例,年龄35-70岁,平均(52.11±1.24)岁。

推拿手法治疗眩晕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推拿手法治疗眩晕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推拿手法治疗眩晕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8-03-07T13:44:55.9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8期作者:常东亮[导读] 眩晕型颈椎病是指颈椎及其周围的软组织(肌肉、韧带、筋膜、血管和神经)因损伤或受到不良刺激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的症候群。

河北省残疾人联合会河北石家庄 050061摘要:颈椎病引起的眩晕症是临床头晕的常见病症之一,其常易“脑动脉硬化,”“植物神经紊乱症”等疾病相混淆,因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鄙人近5年采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引起的眩晕症几十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总结近几年来用此法推拿治疗颈椎病引起的眩晕症患者95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关键词:推拿;颈椎病;眩晕症眩晕型颈椎病是指颈椎及其周围的软组织(肌肉、韧带、筋膜、血管和神经)因损伤或受到不良刺激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的症候群。

多由于生活或工作中的不良姿势日积月累导致颈椎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造成颈椎椎间盘、椎体、椎间关节的退行性改变,特别是颈背部软组织损害性改变所产生的异常应力导致颈椎力学平衡结构破坏,进而引起颈椎阶段性失稳,尤其是中、上段颈椎失稳,使颈交感神经及椎交感丛突然或持久受到刺激而发生椎动脉痉挛变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及内听动脉收缩,最终导致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

支配心脏交感神经丛时常受刺激,反射性地导致了心率增快,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

1临床资料本组95例,男:35例,女:60例;年龄在22——55岁,病史1天-3年。

钩椎关节增生的72例,颈椎前后缘增生的23例。

所有患者均进行X光片和ct及脑彩超检查。

2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①具有颈椎蜕变的一般临床表现:颈部疼痛、僵硬、颈椎活动受限、颈肌痉挛或压痛;②具有颈性眩症典型的临床表现:眩晕、头痛、视听障碍,甚至猝倒,旋转试验阳性;③颈颅多普勒(TCD) 显示一侧或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紊乱;④排除脑源性、眼源性、外伤性及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所致眩晕;⑤CT或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钩椎关节增生、颈椎节段不稳、寰枢关节紊乱、椎间隙狭窄、椎间盘突出等影像学显示。

辨证分型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辨证分型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辨证分型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辨证取穴针刺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讨作用机理。

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取穴:风池、百会、天柱、颈百劳、大杼、太阳、印堂等;观察组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四型,根据不同证型配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取上述穴位用平补平泻法针刺,10d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占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占73.33%,观察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χ2=39.21,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各证型间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辩证取穴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标本兼治。

标签:颈性眩晕;针刺疗法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而引起的一种继发性眩晕。

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我科采用辨证取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2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男34例,女58例;年龄36岁~69岁,平均53.4岁;病程1个月~2年。

其中32例曾经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

辨证分型:风阳上扰型24例、痰浊上蒙型16例、气血亏虚型9例、肝肾阴虚型13例。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葛植厚的《颈性眩晕临床诊断标准初步探讨[2]拟定。

①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②颈部旋转试验阳性;③X线拍片检查,颈椎前后缘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CT、MRI示有颈椎间盘膨出。

④伴有交感神经症状,视物旋转、模糊,,往往因头部转动或侧弯到某一位置而诱发或加重,伴头疼、恶心欲吐,肩背部疼痛不适和上肢麻木等症状。

⑤排除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心源性眩晕、脑源性眩晕。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5例临床效果分析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5例临床效果分析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5例临床效果分析李昕【摘要】目的分析通过针刺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机理.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该院门诊收治的130例患有颈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65例.对于对照组患者,给与该组患者尼莫地平或氟桂利嗪口服、丁咯地尔或舒血宁静点改善患者脑供血情况,对于观察组患者,则实施针刺风池、完骨、天柱、百会、颈夹脊穴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椎动脉型颈椎病致眩晕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69%,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仅为627%.两组患者之间总有效率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总之,对于颈性眩晕患者,通过针刺风池、完骨、天柱、百会、颈夹脊穴,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5(034)035【总页数】2页(P159-160)【关键词】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疗法【作者】李昕【作者单位】吉林省桦甸市人民医院针灸理疗科,吉林桦甸 13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眩晕属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见临床病症之一。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并呈现出多发趋势。

现代人习惯于保持静坐式生活习惯,长时间埋头伏案工作、学习,长期缺少各种体育锻炼都是造成颈椎病的主要原因[1]。

而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种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疾病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从而累及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痉挛,造成脑部后循环和迷路血液供应量降低,而使患者产生眩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猝倒等各种症状[2],该院对于收治的颈性眩晕症患者65例给予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整群选取的130例颈椎病患者均为2013年4月—2015年3月该科室收治的门诊和住院患有颈性眩晕症状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确诊患有椎动脉型颈椎病。

将130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患者。

针刺结合颈椎整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30例

针刺结合颈椎整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30例

生活 ;显效 : 大 部 分 症 状 和体 征 消失 , 残 留症 状 较 以
前 明显减 轻 , 基 本 能 够 进 行 日常 活 动 ;有 效 :少 数 症
1 . 4 排 除标 准 颅 内器 质性 病变 如脑 肿瘤 、 脑 血管 意
外等 ; 其 它 原发 性疾 病 可 能 出现 椎 动 脉 血 流速 度 异 常 者; 虽 有 眩晕 , 但 影像学及 T C D检查无异 常者 ; 耳 源 性、 眼 源性 眩晕 及感 染 、 中毒 、 外 伤等 引起 的眩晕 ; 颈椎 有 骨折 、 脱位、 急 性椎 间盘突 出 、 结核 、 肿瘤 、 感染 等 ; 合 并有 心脑 血 管 、 肝、 肾 和造 血 系统 等 严 重 原 发 性 疾 病 , 孕、 产妇 、 精 神病 等患 者 。
1 . 1 一般 资料
年 l 0月 就诊 于 襄 阳市 中医 医 院筋 伤 科 门诊 的颈 性 眩 晕 患者 , 随机 分 为治 疗 组 和 对 照组 。治 疗 组 3 0例 : 男 1 2例 , 女 1 8例 ; 年龄 1 8~6 6岁 , 平均年龄 ( 4 3 . 1 2± 4 . 2 6 ) 岁; 病程 3月 ~ 5年 , 平 均病 程 ( 2 . 3 5±1 . 8 2 ) 年。 对照组 3 0例 : 男l 4例 , 女l 6例 ; 年龄 2 0~ 6 8岁 , 平 均 年龄 ( 4 4 . 3 2±4 . 6 5 ) 岁; 病 程 1月 ~4年 , 平 均 病 程 ( 2 . 1 2±1 . 3 6 ) 年 。2组 患 者 的性 别 、 年龄 、 病程 、 症 状 体 征等 相 比, 差 异无统计 学意义 ( P >0 . 0 5 ) , 具 有 可
例 作 对照 , 取 得较 好疗 效 , 现报告 如 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9 6 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枕部推拿、 刮痧治疗, 对照组采用舒血宁静脉滴注, l 0天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痊愈2 1 例, 好转4 5 例, 有效2 7例, 无效 3 例, 总有效率9 6 . 8 8 %; 对照组痊愈9 例, 好转3 6例, 有效 3 9例, 无效 l 2 例, 总有效 率8 7 . 5 0 %。结论 针刺结合枕部推拿、 刮痧治疗颈性眩晕简单、 安全、 疗效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颈性眩晕; 针刺疗法; 枕部推拿; 刮痧; 疗效观察
住患 者下 颌部 , 右 手拇 指 于患 者 枕 部 斜 方 肌 、 头夹肌、
颈夹 肌等 肌群 行 弹拨 、 点揉 手 法 治 疗 , 着重弹拨 、 点 揉 左侧 安 眠 、 风池、 天 柱 穴 。每 日 1次 , 1 0次 为 1疗 程 。
年龄 3 6~ 7 4岁 , 平均 5 5岁 ; 病程 0 . 5~ 2年 , 平均 1 . 2 5 年 。两组 患 者年 龄 、 病 程经 t 检验, P> 0 . 0 5 , 两组 患 者
光明中医 2 0 1 5年 l 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 3 0卷 第 1 0期
CJ GMC M Oc t o b e r 2 01 5 . V o l 3 0 . 1 0
・21 65・
针刺结合枕部推拿 、 刮痧 治疗 颈性 眩晕 疗 效 观察
邵 勇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枕部推拿、 刮痧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1 9 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 6例, 对照
性 别 经 卡方 检验 , P>0 . 0 5, 说 明两 组 资料 差 异 无 统 计 学意义 , 具 有 可 比性 。 1 . 2 诊 断标 准 参 照 第 二 届 颈椎 病 专题 座 谈 会 所 拟
刮痧 : 枕 部推 拿后 , 给 予患 者 刮 痧 治 疗 。患 者 取 坐 位 , 稍 埋头 , 医者 立 于患 者身后 。医者先 于 患者 颈部督 脉 、 膀 胱经 、 胆经 区涂 上 水 仙 牌 风 油 精 ( 漳 州 药 业 股 份 有
倒史; ② 旋 颈 征 阳性 ; ③X 线摄 片有 异 常表 现 ; ④ 多伴
有交 感 神经 症状 ; ⑤ 应 除 外 眼 源性 、 耳 源性 眩 晕 , 除外 椎 动脉 I 段( 进入 c 横 突 孑 L 以前 的 椎 动 脉 段 ) 供 血
不足。
每 5日 1 次, 2次为 1 疗程。 1 . 4 . 2 对照 组 静 脉 滴 注 0 . 9 %氯 化 钠 2 5 0 m L, 加舒 血宁 注射液 2 0 m L , 每 日 1次 , 1 0次为 1疗 程 。 1 . 5 观察 指标 两 组治疗 1 个 疗程 后 , 进行 临床 疗 效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1 0 . 0 6 2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O 1 5 ) 一 1 0 . 2 1 6 5 - 0 2
颈性 眩晕 指 由颈背 部软 组织 病变 或颈 椎骨 关节 病 变而 引起 的 眩晕 。笔者 自 2 0 0 7年 以来 , 采用 针刺 结 合
州 天协 针 灸 器 械 有 限 公 司 ) 0 . 3 0 m m ×4 0 m m 毫针 , 常
规 消毒 后针 尖 微 下 , 风 池 穴 向鼻 尖 方 向斜 刺 2 5 m m~ 3 0 mm, 天柱 穴斜 刺 2 5 mm一3 0 mm, 施 以平 补平 泻 手法 , 得 气后 留针 3 0分 钟 , 每l 0分钟 行针 1 次 。每 日 1次 ,
1 0次为 1疗 程 。枕 部 推 拿 : 取针后 , 给 予 患 者 推 拿 治
枕部 推拿 、 刮痧 共治 疗 9 6例 颈 性 眩 晕 患 者 , 现 报 道
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 般资 料 2 0 0 7年 1 0月 至 2 0 1 4年 6月 在 本 院
分 别将 患者 分 为 治疗 组 9 6例 , 对照组 9 6例 。治疗 组 中男 3 3例 , 女6 3例 ; 年龄 3 5~ 7 5岁 , 平均 5 7岁 ; 病程
0 . 5~ 2年 , 平均 1 . 2 8年 。对 照组 中男 3 1例 , 女6 5例 ;
拿、 摩、 揉、 点等 放松 手 法 3— 5分 钟 ; 然 后 医者 左 手 托
参照 1 9 9 4年 国家 中 医管 理局 颁 布 的 评定 。 1 . 6 疗效 标准
1 . 3 排 除标 准
①妊 娠及 哺乳 期妇 女 ; ② 由眼 、 耳、 颅
内其他 疾 患 所 致 眩晕 ; ③颅脑 C T或 M R I 检 查存 在脑 梗塞、 脑 栓塞 、 脑 出血 及颅 内占位性 病变 者 ; ④ 合并 肝 、
疗 。患者 取坐位 , 先 做单 侧枕 部治 疗 , 再做 另一 侧 。如 治疗左 侧 枕部 时 , 医 者立 于 患 者 身 后 , 先 于 颈 部行 按 、
就诊 的 ( 门诊 及 住 院患 者 ) 1 9 2例 颈 性 眩晕 患 者 , 按 就
诊 先后顺 序 排列 编号 , 采用 随 机数字 表 法 , 按 1 : 1比例
肾、 心、 造血 系统 及 内分泌 系统 等严 重原 发 性疾病 及精 神 病患 者 ; ⑤ 颈部 皮 肤 烫 伤 、 损 伤 或 溃 疡者 ; ⑥ 对 风 油
限公 司生产 ) , 然 后 医者 左 手 于 患 者 枕 部 向上 轻 轻 按 住 头发 , 右 手持 刮痧 板 从 上 而下 , 先 刮督 脉 , 然后 刮膀
胱经 , 再 刮 胆经 , 并 重 刮 风池 穴 、 天 柱穴 , 以起 痧 为度 。
定 的关 于颈 性 眩晕 的诊 断标 准 … : ① 颈 性 眩晕 可 有 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