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监护 杨秀芳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监护杨秀芳摘要】目的:分析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监护。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儿科自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患儿120例,将其分为A组(n=60)和B组(n=60)。
B组采用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A组采用口服给药。
而后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A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患儿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过程中,要结合患儿的具体病情,并密切观察治疗过程,给予有效的药学监护,避免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临床;不良反应;药学监护【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091-01阿奇霉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抗生素,对厌氧菌、格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肺炎链球菌等均可产生较高的杀菌活性。
近年来,阿奇霉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且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1]。
为了更好的掌握、了解阿奇霉素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随机抽取我院儿科自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患儿120例进行研究,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儿科自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患儿120例,将其分为A组(n=60)和B组(n=60)。
A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在5~12岁,平均年龄为(8.5±3.2)岁,病程在5~23天,平均病程为(14±8.2)天。
B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在6~10岁,平均年龄为(8±1.9)岁,病程在6~20天,平均病程为(13±6.4)天。
对比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发现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B组采用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
具体如下: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患儿阿奇霉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20342;生产企业:江苏吴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制药厂;规格:5ml:0.5g),静脉滴注,每次15mg~0.4g,每日1~2次。
儿童青少年使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须知

文/蒋金秀 张正娟 四川省南充市中医医院儿童青少年使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须知为肝功能衰竭。
如何预防肝损伤?在用阿奇霉素前,应询问患儿、家长是否存在肝脏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确定无相关疾病后才能用药,避免肝脏损伤。
尽量不要大剂量、长时间服用阿奇霉素,严格控制用药疗程。
在儿童青少年服用阿奇霉素后要密切观察,若发现有不适症状,第一时间停止用药,立刻带领儿童前往医院就诊。
胃肠道不适阿奇霉素是一种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有一定概率可导致胃肠道不适,发生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
这一类胃肠道症状属于常见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多在服药初期发生。
如何防治胃肠道不适?在用阿奇霉素前,应确认儿童是否存在胃肠道疾病,尤其是消化不良及慢性胃炎等,存在相关疾病应咨询医师是否用药。
一般情况下,阿奇霉素空腹服用,若存在胃肠道疾病,建议饭后服用。
若静脉滴注,要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输液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若消化道症状比较重,可暂停使用,换用其他抗生素治疗。
尽量不要让患儿长期用药、大量用药,且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用药时间。
在儿童遵从医嘱用药后,需指导儿童维持良好饮食习惯。
小结阿奇霉素除上述介绍的3种不良反应,还有其他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不仅有口服剂,还有注射剂,注射剂更容易发生过敏性休克、中毒性肝炎及肾功能损害等。
为降低阿奇霉素的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需提高对阿奇霉素应用的重视程度,儿童青少年使用阿奇霉素时更需高度关注,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进行干预。
阿奇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所以常在多种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应用。
药物进入人体后,可广泛分布,组织浓度比较高,药物吸收速度比较快,药物半衰期比较长,优点颇多。
伴随着阿奇霉素应用范围的扩大,阿奇霉素相关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多,儿童青少年属于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
过敏反应阿奇霉素可在抗感染中发挥理想作用,但也有一定概率诱发过敏反应。
一些儿童青少年服用阿奇霉素后,有皮肤红肿、恶心呕吐、腹泻及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这一类患儿极有可能是发生了阿奇霉素过敏反应。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目的:观察和分析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180例儿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9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奇霉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儿在用药过程中发生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以及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容易出现过敏性休克、胃肠反应、皮疹等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应加强预防该类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因不良反应导致严重后果。
标签:阿奇霉素;儿科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阿奇霉素(AZM)属于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抗菌效果较强,作用于人体内,能有效消灭格兰阳性菌、金葡菌、厌氧菌以及肺炎球菌等,同时对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也具有较强的杀菌活性[1]。
因其杀菌效果较好,近年来,在儿科疾病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2]。
本研究主要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180例儿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180例儿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中有150例为呼吸系统感染,21例为皮肤软组织感染,9例为泌尿系统感染。
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90例。
观察组中,男性患儿49例,女性患儿41例,年龄分布3~11岁,平均年龄(6.5±2.5)岁,病程7d~1个月;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儿46例,女性患儿44例,年龄分布4~10岁,平均年龄(6.2±3.1)岁,病程5~25d。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理特征等方面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通过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阿奇霉素剂量:15mg~0.3g,根据患儿的体重给予适量剂量,1天1次;对照组患者通过口服阿奇霉素治疗,阿奇霉素剂量:0.25~0.6g,根据患儿的体重给予适量剂量,1天2次,分早晚服用。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和药学分析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和药学分析阿奇霉素(Azithromycin)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中的感染治疗。
在应用过程中,阿奇霉素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药学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
阿奇霉素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1. 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这些不良反应通常是轻微且自限性的,大部分患者在用药后数天内症状会自行消失。
2. 肝功能损害:阿奇霉素可引起肝脏损伤,表现为肝酶升高、黄疸等症状。
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监测肝功能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停药。
3. 心脏问题:阿奇霉素可能引起心脏不良反应,如心律不齐、心悸等。
这种情况较为罕见,但在有心脏病史或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需要格外注意。
4. 过敏反应:包括皮疹、瘙痒、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药物热、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处理。
药学分析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相互作用:阿奇霉素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浓度变化或药效增强。
阿奇霉素可能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需要调整剂量并监测凝血指标。
2. 肝肾功能调整剂量:对于肝功能损害或肾功能受损的患者,需要调整阿奇霉素的剂量。
这是因为阿奇霉素主要经过肝脏和肾脏代谢和排泄,如果这两个脏器功能不正常,药物可能在体内堆积,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3. 个体化用药: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原体敏感性等因素,个体化选择阿奇霉素的剂量和给药方案。
儿童和成人的剂量不同,需要根据相关指南进行调整。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中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抗生素,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药学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使用阿奇霉素时,需谨慎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效果。
对于高风险患者,如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进行剂量调整,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探讨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探讨摘要目的研究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应对方法。
方法选取阿奇霉素用药中发生不良反应的4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儿的给药途径及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
结果46例患儿中,经口服给药的患儿19例(41.3%),经静脉滴注给药的患儿27例(58.7%);其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2例,过敏性皮疹4例,肠胃不适31例,发烧9例,以肠胃不适为主要症状,占67.4%。
结论阿奇霉素应用于儿科治疗中,可能因多种原因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胃肠道反应是其主要表现,针对其影响因素给予积极的预防干预有利于减轻、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不良反应阿奇霉素是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大环内脂类抗生素,不仅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而且具有抗菌谱广、半衰期长、血药浓度较高、耐药率低的优点,在多系统感染的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支原体感染导致的肺炎[1,2]。
尽管与红霉素等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相比,阿奇霉素在用药安全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儿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身体发育尚不成熟、完善,抵抗力与成人相比也更差,一旦用药中出现不合理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更高,影响患儿的治疗效果[3,4]。
本文就本院收治的阿奇霉素用药中发生不良反应的4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用药途径等。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1~11月收治的阿奇霉素用藥中发生不良反应的4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6.8±2.3)岁。
患儿均不合并严重慢性疾病或先天性疾病。
其中呼吸系统感染患儿28例,皮肤感染患儿7例,泌尿系感染患儿11例。
1. 2 方法所有患儿均因感染或炎性病变给予阿奇霉素治疗,用药剂量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重确定,其中经静脉滴注的患儿给药剂量为10~500 mg(滴注时需先以注射用水将其充分溶解,配制成浓度为0.1 g/ml的溶液,再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进行滴注,当阿奇霉素注射液浓度为1.0 mg/ml时,滴注时间为3 h;浓度为2.0 mg/ml时,滴注时间为1h);经口服途径用药的患儿,给药剂量为0.25~0.5 g。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发表时间:2015-11-19T16:49:28.2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第21期供稿作者:陈积全[导读] 海南省东方市东河卫生院572626 阿奇霉素抗菌谱广,对肺炎球菌、厌氧菌、金葡菌等具有高度的杀菌活性,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抗菌药物.海南省东方市东河卫生院572626【摘要】目的:探究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用药中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2015年收治的儿科患者500例,分为两组,其中A组采用阿奇霉素的口服治疗,B组患者采用注射安琪霉素治疗。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用药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用药后,共计发生176例不良反应,A组87例,B组89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相差不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反应、发热反应、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皮疹四种,但也不排除其他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性。
我们应加强儿科的日常监护,并在用药前严格试敏。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临床用药;不良反应阿奇霉素抗菌谱广,对肺炎球菌、厌氧菌、金葡菌等具有高度的杀菌活性,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抗菌药物,可用于支气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等多种感染,也经常用风湿热的预防等,同时具有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小的优点,所以在儿科临床中比较常见[1]。
但是在儿科用药中,因为幼儿的身体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低,很容易会因为用药不合理造成幼儿的不良反应。
本文就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现将整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1.1一般材料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收治的儿科患者500例,分为两组。
A组患者男性127例,女性123例,年龄在5~12岁之间,平均年龄6.31.5岁,病程在4d~25d之间。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92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3人,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49人,泌尿系统感染患者26人;B 组患者男性135例,女性115例,年龄在4~13岁之间,平均年龄6.51.4岁,病程在4d~30d之间。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药学探讨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药学探讨目的对阿奇霉素应用于儿科临床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分析予以简单探讨。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应用阿奇霉素开展治疗的儿科患者50例,随机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应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观察组患者应用口服的方式给药。
结果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都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发热症状等,但是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应用阿奇霉素为患者开展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等不良反应症状,但是口服阿奇霉素的反应症状较轻,建议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尽可能的采用口服的方式给药。
标签:阿奇霉素;儿科;不良發应;药学探讨阿奇霉素作为一种大环内脂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其具有抗链球菌感染及支原体感染的作用,其应用于儿科的临床治疗中,容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发热等不良反应症状[1]。
本文研究了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药学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应用阿奇霉素开展治疗的儿科患者5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中包含有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为5~10岁,平均年龄(7.3±0.4)岁;患者病程为6~14 d,平均病程(11.3±0.8)d;观察组中包含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为6~11岁,平均年龄(6.8±0.6)岁,患者病程为6~14 d,平均病程(11.5±1.5)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在为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所有患者都应用到了阿奇霉素,对照组患者通过静脉滴注给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应用10~500 mg的药物阿奇霉素开展治疗,1次/d,连续用药7 d;对观察组患者通过口服的方式给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药物的剂量控制在0.25~0.5 g,用药1~2次/d,共开展7 d的治疗[2]。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和药学分析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和药学分析阿奇霉素(Azithromycin)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用于治疗由敏感菌引起的多种感染症,特别是儿科感染症。
本文将探讨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药学分析方面的相关内容。
一、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1.肝毒性反应在长期或高剂量使用阿奇霉素时,可能发生肝损害。
轻度肝功能异常不常见,但严重肝功能损害和黄疸等症状可发生,需监测肝功能指标。
2.心律失常阿奇霉素的心律失常风险可能较高,主要体现为心房颤动或心室性心动过速等症状,对心脏病患儿要格外谨慎使用。
3.泌尿系统不适阿奇霉素也可能引起泌尿系统不适,如尿色异常、尿频、尿痛等症状,其病因假定与药物肾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有关,应密切观察。
4.过敏反应阿奇霉素也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荨麻疹、面部水肿、呼吸急促等症状,需及时停药,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有哮喘和荨麻疹家族史者慎用。
5.其他不适阿奇霉素也可能引起腹泻、头晕、头痛、疲乏等不适症状,但多数轻微且不需要特殊处理。
注射剂可能导致注射现场疼痛、痉挛、红肿等反应,可改变给药方式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二、药学分析方面1.药代动力学阿奇霉素口服后极易吸收,在小肠上段达到峰值,可转移进入组织液及细胞内,在肝脏被代谢,大部分经肾排出。
阿奇霉素的作用时间长、半衰期长、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具有良好的组织分布效果。
2.药物相互作用由于阿奇霉素主要由肾脏代谢排泄,因此肾功能障碍可明显影响药物排泄,对于肾功能不全者,建议使用更少的药物剂量,或者增加药物给药间隔时间。
临床上有与哌嗪类治疗脑膜炎患儿时应特别注意,使用两种药物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或死亡。
3.药物毒理学阿奇霉素毒理学效应可能与细胞内酶类有关,其能影响肝细胞的酶类活性,导致肝损害;此外,阿奇霉素可能引起可逆性心肌损伤和心肌细胞凋亡,进而引起心律失常,对心脏患儿应格外谨慎使用。
综上,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是较为常用的抗生素之一,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对于肝功能异常、心脏病患儿、荨麻疹和哮喘患儿等要格外关注。